㈠ 巧克力起源於哪個國家
巧克力起源於墨西哥。
最初的巧克力以一種液體飲料。
16世紀初期的西班牙探險家荷南多·科爾特斯在墨西哥發現當地的阿茲特克國王飲用一種可可豆加水和香料製成的飲料,科爾特斯品嘗後在1528年帶回西班牙,並在西非一個小島上種植了可可樹。然後西班牙人將可可豆磨成了粉,從中加入了水和糖,在加熱後被製成的飲料稱為「巧克力」。
3000多年前,拉丁美洲印第安人就已開始用可可豆製作飲料。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於1502年首次將可可豆帶回西班牙。
此後,歐洲殖民者在侵略掠奪拉丁美洲的同時,也對可可發生了極大興趣。1516年,西班牙殖民軍統帥費爾南德·高爾斯在寫給西班牙國王的報告中說:「在墨西哥廣大地區出產一種可可豆,誰要是喝上一杯這種飲料,就足以使人在全天的行軍中精神飽滿。」
他還奉獻給國王一盒精製的可可粉。國王特地為品嘗可可舉行了一次盛大宴會,但與會的人一致認為這種「苦水」難以下咽。
17世紀,巧克力傳入了歐洲。歐洲人不僅學會了如何製作巧克力,並大膽創新,使得巧克力的口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奠定了歐洲巧克力的卓著聲譽,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巧克力輸出地。
在歐洲眾多的巧克力生產國中,德國巧克力無疑是極具競爭力的。德國人憑借先進的技術設備、雄厚的資金,生產出質優價廉的巧克力,並暢銷世界各地。
(1)本傑明巧克力蛋糕怎麼樣擴展閱讀
歷史
最初的巧克力是一種飲料,西班牙人將可可豆磨成了粉,從中加入了水和糖,在加熱後被製成的飲料稱為「巧克力」。
1642年,巧克力被作為葯品引入法國,由天主教人士食用。
1765年,巧克力進入美國,被本傑明·富蘭克林贊為「具有健康和營養的甜點」。
1847年,巧克力飲料中被加入可可脂,製成如今人們熟知的可咀嚼巧克力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刺激了巧克力的生產,巧克力被運到戰場分發給士兵。
㈡ 求《本傑明·巴頓奇事》,《查理與他的巧克力工廠》百度雲資源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
《本傑明·巴頓奇事》是由美國華納兄弟、派拉蒙影業聯合出品的159分鍾奇幻愛情影片。該片由大衛·芬奇執導,布拉德·皮特、凱特·布蘭切特、塔拉吉·P·漢森等主演,於2008年12月25日在美國上映。該片改編自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傑拉德所著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出生便擁有80歲老人形象的本傑明·巴頓,隨著歲月的推移逐漸變得年輕,最終回到嬰兒形態,並在蒼老的戀人黛茜懷中離世的奇異故事。
㈢ 歌斐頌巧克力怎麼樣,算很好嗎,請詳細回答
歌斐頌巧克力是國產巧克力品牌,屬於中上,口味比較適合國人。由斯麥樂食品有限公司推出,歌斐頌源於拉丁語,意為「摯愛」。
補充:
巧克力(chocolate也譯朱古力),原產中南美洲,其鼻祖是「xocolatl」,意為「苦水」。其主要原料可可豆產於赤道南北緯18度以內的狹長地帶。作飲料時,常稱為「熱巧克力」或可可亞。
巧克力(chocolate)最初來源於中美洲熱帶雨林中野生可可樹的果實可可豆。1300多年前,約克坦瑪雅印第安人用焙炒過的可可豆做了一種飲料叫chocolate。早期的chocolate是一種油膩的飲料,因為炒過的可可豆中含50%以上油脂,人們開始把麵粉和其它澱粉物質加到飲料中來降低其油膩度。
16世紀初的西班牙探險家荷南多·科爾特斯在墨西哥發現:當地的阿茲特克國王飲用一種可可豆加水和香料製成的飲料,科爾特斯品嘗後在1528年帶回西班牙,並在西非一個小島上種植了可可樹。
西班牙人將可可豆磨成了粉,從中加入了水和糖,在加熱後被製成的飲料稱為「巧克力」,深受大眾的歡迎。不久其製作方法被義大利人學會,並且很快傳遍整個歐洲。
1642年,巧克力被作為葯品引入法國,由天主教人士食用。
1765年,巧克力進入美國,被本傑明·富蘭克林贊為「具有健康和營養的甜點」。
1828年,荷蘭Van HOUTEN製作了可可壓榨機,以便從可可液中壓榨出剩餘的粉狀物。由Van HOUTEN壓榨出的可可油脂與碾碎的可可豆及白糖混合,世界上第一塊巧克力就誕生了。
經過發酵、乾燥和焙炒之後的可可豆,加工成可可液塊、可可脂和可可粉後會產生濃郁而獨特的香味,這種天然香氣正是構成巧克力的主題。
1847年,巧克力飲料中被加入可可脂,製成如今人們熟知的可咀嚼巧克力塊。
1875年,瑞士發明了製造牛奶巧克力的方法,從而有了所看到的巧克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刺激了巧克力的生產,巧克力被運到戰場分發給士兵。
巧克力由多種原料混合而成,但其風味主要取決於可可本身的滋味。可可中含有可可鹼和咖啡鹼,帶來令人愉快的苦味;可可中的單寧質有淡淡的澀味,可可脂能產生肥腴滑爽的味感。
可可的苦、澀、酸,可可脂的滑,藉助砂糖或乳粉、乳脂、麥芽、卵磷脂、香蘭素等輔料,再經過精湛的加工工藝,使得巧克力不僅保持了可可獨有的滋味並且讓它更加和諧、愉悅和可口。
㈣ 巧克力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巧克力(chocolate)最初來源於中美洲熱帶雨林中野生可可樹的果實可可豆。1300多年前,約克坦瑪雅印第安人用焙炒過的可可豆做了一種飲料叫chocolate。早期的chocolate是一種油膩的飲料,因為炒過的可可豆中含50%以上油脂,人們開始把麵粉和其它澱粉物質加到飲料中來降低其油膩度。
16世紀初的西班牙探險家荷南多·科爾特斯在墨西哥發現:當地的阿茲特克國王飲用一種可可豆加水和香料製成的飲料,科爾特斯品嘗後在1528年帶回西班牙,並在西非一個小島上種植了可可樹。
西班牙人將可可豆磨成了粉,從中加入了水和糖,在加熱後被製成的飲料稱為「巧克力」,深受大眾的歡迎。不久其製作方法被義大利人學會,並且很快傳遍整個歐洲。
1642年,巧克力被作為葯品引入法國,由天主教人士食用。
1765年,巧克力進入美國,被本傑明·富蘭克林贊為「具有健康和營養的甜點」。
1828年,荷蘭Van HOUTEN製作了可可壓榨機,以便從可可液中壓榨出剩餘的粉狀物。由Van HOUTEN壓榨出的可可油脂與碾碎的可可豆及白糖混合,世界上第一塊巧克力就誕生了。經過發酵、乾燥和焙炒之後的可可豆,加工成可可液塊、可可脂和可可粉後會產生濃郁而獨特的香味,這種天然香氣正是構成巧克力的主題。
1847年,巧克力飲料中被加入可可脂,製成如今人們熟知的可咀嚼巧克力塊。
1875年,瑞士發明了製造牛奶巧克力的方法,從而有了所看到的巧克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刺激了巧克力的生產,巧克力被運到戰場分發給士兵。
巧克力由多種原料混合而成,但其風味主要取決於可可本身的滋味。可可中含有可可鹼和咖啡鹼,帶來令人愉快的苦味;可可中的單寧質有淡淡的澀味,可可脂能產生肥腴滑爽的味感。可可的苦、澀、酸,可可脂的滑,藉助砂糖或乳粉、乳脂、麥芽、卵磷脂、香蘭素等輔料,再經過精湛的加工工藝,使得巧克力不僅保持了可可獨有的滋味並且讓它更加和諧、愉悅和可口。
㈤ 美式的生日派對是怎樣的
在美國小鎮的居民區,如果你看到誰家門前的郵箱上掛著五彩的氫氣球,那就說明這家當天有派對,氣球便是歡慶、熱鬧的符號。在諸多掛氣球的派對中,生日派對是美國家庭生活中非常隆重的活動,尤其是孩子的生日。住在約翰和貝西家的日子裡,我一共參加了三次小朋友的生日派對,有異常豪華型的、家庭溫馨型的、共獻愛心型的。豪華型的是貝西的侄兒本傑明的四歲生日派對。貝西的弟弟和弟媳都在醫院工作,收入不菲,而本傑明是他們唯一的孩子,他們想用豪華的派對形式為孩子好好慶祝生日。本傑明的生日恰逢周末,貝西熱情地邀請我參加他的派對。為了尊重當地的禮儀,我提前在小鎮的兒童商店為這個素未謀面的小男孩選購了生日禮物——一本彩繪故事書。來到本傑明家靠湖邊的「豪宅」(其實他家的房子比約翰家大不了多少,但湖邊的地皮卻是平常人家「消受」不起的奢侈品),馬上就可以感受到派對的豪華性:除了懸掛彩色氣球外,本傑明的媽媽還用漂亮的綵帶把柵欄和門廊扶手裝飾起來,所有的派對裝飾物都是統一的色調和圖案;本傑明家的院子放著一個巨大的充氣游樂城堡,大大小小的孩子們在城堡里玩耍蹦跳,好不熱鬧;家門口的小路上,停著一輛皮卡車,車後拖著一個載貨小拖車,小拖車里有孩子們最喜歡的「秘密武器」——一匹小馬駒。對艾瑪和瑪莉兩個小女孩來說,能夠騎上小馬駒玩耍是她們對這次派對最大的期待。聽貝西說,請來小馬駒和馴獸師的價格相當昂貴,如果不是借本傑明的東風,恐怕艾瑪和瑪莉在自己的生日派對上和小馬駒是無緣的。約翰和貝西的收入屬於美國的中層,要過上舒服安逸的生活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只是夫妻二人的生活觀念比較務實,從來不放縱孩子不必要的需求。這與本傑明的父母截然不同。按照美國風俗,生日派對的壓軸是拆禮物時間。本傑明的媽媽把客人送來的禮物都集中在客廳的壁爐前,堆成了一座禮物山。吃完生日蛋糕後,大家都來到客廳,分享本傑明的快樂。可愛的本傑明乾脆坐在禮物山面前,准備把那些驚喜一一拆開。非常巧的是,本傑明挑出的第一份禮物就是我送的,也許是因為那是體積最小的禮物。和生日派對的豪華派頭相比,本傑明也收到了不少豪華型禮物——電摩托車、兒童高爾夫球桿……不過,小小的本傑明對禮物的豪華與否根本不在乎,當每件禮物被親手打開,他都非常興奮。比起本傑明的派對,艾瑪的規模小了很多,小客人大概在十人左右,都是艾瑪很好的朋友。為了讓孩子們玩得盡興,約翰把倉庫里的長水管拿出來放在後院,這算是約翰家發明的「獨家游戲」:把水管拉到後院的草坪上給孩子戲水,就像廣場上供人嬉戲的噴泉。在艾瑪的帶領下,所有的小客人都換上泳衣,到約翰家的後院自由地玩水去。初夏的氣溫已有幾分悶熱,孩子們跟隨移動的水柱在草坪上跑來跑去,每個人都把自己弄得濕漉漉的,玩得個不亦樂乎。孩子們玩耍時,貝西親自下廚做披薩,從揉面做餅坯,到填料烤制。這可是費時費力的事兒,若平時要吃披薩,約翰家一定會直接從披薩店買外賣回來。但這是艾瑪的生日,為了充分體現家庭的溫情,貝西親自烤制披薩和甜點,好讓小客人們領略一下約翰家的「家常味」。雖然最後貝西的披薩烤得有點過火,但小客人們都狼吞虎咽,很快就將各自的份額消滅個乾乾凈凈。甜點時間,艾瑪驕傲地拿出家裡的筷子,請我向小朋友們展示如何拿筷子。貝西還拿來一盤豆子,讓大家練慣用筷子夾東西。好奇的小朋友們立刻把我團團圍住,雖然有我的演示,他們還是用各種稀奇古怪的姿勢拿起筷子,吃力地去夾豆子。一時間,小朋友們展開了一場筷子夾豆的比賽,艾瑪在一旁「添油加醋」地評價:「朋友們,看到中國人有多棒了吧,能把筷子用得這么好!」小朋友們滿是羨慕的看著我和艾瑪,一個小女孩興奮地說:「艾瑪,我也想家裡有個中國客人呢!」派對接近尾聲,小客人的家長們陸續來到約翰家接孩子。為了表示感謝,貝西為每一位小客人准備了一份小禮物——昆蟲捕捉器,交到每一位家長手裡。孩子們很明顯玩得意猶未盡,依依不捨地離開。艾瑪的派對,沒有奢華的游樂設施,卻絲毫沒有影響孩子們快樂的玩耍。而她家濃濃的家庭氛圍,更是讓小朋友歡喜不已。兩歲的瑪莉,生日在盛夏。雖然瑪莉還沒有上學,也沒有像姐姐那樣多的朋友和同學,但約翰和貝西還是決定給她慶祝,畢竟生日對每個人都是意義重大的日子。為了讓小瑪莉的生日過得比較特別,貝西提出了一個建設性的建議——邀請貝西長期幫助的非洲家庭一起來開派對。正好,非洲家庭最小的女孩子也將在瑪莉生日後兩天滿一周歲,可以辦次兩個「小壽星」派對。瑪莉生日那天,約翰和貝西兵分兩路,約翰開著從朋友那借來的旅行轎車,去另一個城市接非洲可比亞全家,貝西則帶著女兒去蛋糕店取生日蛋糕,考慮到可比亞家的孩子們非常喜歡吃甜點,貝西訂了一個長方形的大號蛋糕,上面有兩個過生日的孩子的名字。可比亞一家的到來,打破了約翰家後院的安靜。平時,生活所迫讓可比亞一家很難有聚在一起狂歡的機會。這次生日派對,樂壞了可比亞家的小孩們。一下車,男孩子們便「俯沖」到寬敞的後院「瘋狂地」玩耍起來,艾瑪和瑪莉也把平時最喜歡的玩具都拿出來和小朋友們分享,和可比亞家的小孩一起玩耍。切蛋糕時間到來,小瑪莉已經和小客人們打成一片,盡情地玩耍讓她和其他孩子臉上都弄臟成了「花貓狀」。可口的生日蛋糕被端上露台的野餐桌,所有的小孩反應都非常一致,眼饞地圍到桌子四周。兩位生日主角有當然的特權靠蛋糕近些,大家高興地唱起那首全球流傳程度最廣的生日歌,然後兩位小主角共同吹熄了五根生日蠟燭,四根屬於四歲的瑪莉,一根屬於一歲的可比亞女孩。由於「接待量」較大的緣故,貝西居然忘記在家門口掛上派對的標志氫氣球,但他們家熱鬧歡慶的氣氛,已經向路人說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