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工制作 » 如何套路妈妈买蛋糕
扩展阅读
蛋香小蛋糕如何做的松软 2025-10-17 07:47:04
男朋友私房蛋糕哪里 2025-10-17 07:27:44

如何套路妈妈买蛋糕

发布时间: 2025-10-17 04:09:21

⑴ 美团内鬼疑云:证件全靠盗用,“幽灵蛋糕店”疯狂入侵外卖平台

都说要把最好的送给最爱的人。在TA过生日时,你在网上千挑万选,最后,一个八寸蛋糕花掉近300块,谁都觉得,这么贵一定不错,可是,这样的蛋糕原价可能不到50块,请注意,不是成本价,这是不是很魔幻?一点也不,它就发生国内最大的外卖平台美团身上。

近日,一位辽宁黑山的男顾客在给妻子订生日蛋糕时,选择了一家“看起来比较高档”的蛋糕房:金冠蛋糕。

这个店铺有两个极其诡异的地方:

第一,在许多店铺,八寸的蛋糕只要100块钱左右,金冠蛋糕开价288元,显然不是一般的贵,但该店在商品描述中使用了许多诱人的字眼,比如“优质进口奶油”、“新鲜现做”等,让人不能不心动。

第二,外卖平台一般推荐的都是你周围方圆几百米、几公里的本地商户,金冠蛋糕却远在2500公里外的四川成都,明显有违常理。

不过,“善解人意”的金冠蛋糕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打消了顾客的所有疑虑:“这是总店的位置,我们在黑山县有分店”。

于是,顾客满怀期待地下了订单,可是,蛋糕送到时,一家人傻眼了,原来,送到的蛋糕是离自家不远的一个“特别小、特别廉价”的店做的,店名也不叫“金冠蛋糕”,而是叫“光明蛋糕”。

订单本来说得很清楚,金冠的蛋糕使用动物奶油,顾客实际收到的蛋糕却被偷梁换柱变成了植物奶油,口味很差,“最后都扔掉了”,288块钱只换来了一个教训。

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故事到这里似乎就该结束了,其实,这只是一系列惊天大骗局的冰山一角。

澎湃新闻通过深入调查后发现,定位于四川成都的“金冠蛋糕”根本不存在,它所留的实体店地址,仅仅座落着一家床上用品商店铺,换句话说,金冠蛋糕上传的证件完全涉嫌盗用或伪造,幕后黑手专门在外卖平台跨城接单,然后通过QQ群等联系方式,转单给顾客附近的小店,从中赚取不菲的差价。

除了“金冠蛋糕”,外卖平台上还有许多类似的玩家。紫 财经 无法确定,这些“李鬼”系同一套人马的不同马甲还是不同人马打造的不同品牌,但几乎可以肯定,他们的套路是一致的。

以上述顾客为例,他订的288元蛋糕远高于正常售价,在最终负责送货的店里,同样款式、尺寸更大的9寸蛋糕不过卖50元。被骗了钱还是小事,食品安全才让人细思极恐,这样的蛋糕,你敢吃吗?你中过招吗?

有人可能会说,“金冠蛋糕”只是个案。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根据媒体的调查,在美团、饿了么上存在着多家这样的幽灵蛋糕店,甚至在三年前就有过报道了。

那么,这样的“空气蛋糕房”为何至今没有禁绝,反而愈演愈烈呢?一位业内人士分析称,这大概率是内外勾结的结果。

公开资料显示,商户入驻美团要经过证件查验环节,美团外卖之前还明确表示,“业务经理到店线下审核”。

紫 财经 注意到,美团外卖最新公布的流程去掉了“线下审核”的表述,不过仍然要求“入驻美团外卖平台前,需有线下实体店铺”。

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冠蛋糕”们能够堂而皇之地在美团上大行其道,没有内鬼,可能吗?

值得注意的是,“幽灵蛋糕房”的评价都不怎么样,“不值这个价”是轻的,还有消费者称自己付了钱却没收到蛋糕。这些异常的反馈又是成功躲避美团后台系统监测的?不是说,美团的大数据既可以杀熟,也可以逼得外卖骑士不得不疯狂闯红灯,才能在规定时间里送达订单了么?难道王兴还监测不到这些异常的商户?

不仅如此,“金冠蛋糕”们之所以能够出现在异地顾客的搜索结果中,主要归功于外卖平台的“推广通”。通过该工具,商家可以充值购买广告位,按理说,一个广告位不是付了钱就可以的,也会有人工审核,这些不具连锁经营资质的不法商户又是如何冲破美团又一道防线的呢?

眼下,美团正在接受反垄断调查。4月10日,监管部门公布处罚决定书,责令阿里巴巴集团停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并处以其2019年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12亿元4%的罚款,合计182.28亿元。参照这个标准,王兴的40亿罚单或已在路上了。

你觉得,美团罚多少比较合适?(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美团外卖# #饿了么#

⑵ 要求和需求的区别

前几天在学习群里一位老师讲的要求和需求的区别,听后获益匪浅,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

要求和需求的区别有哪些呢?

要求指的是外在行为, 需求指的是内在情感体验。

那么我们要做的是 ,透过要求看见孩子的需求,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 

那么需求都有哪些呢?

马斯洛需求理论图告诉了我们答案。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蛋糕故事”来解释任何行为背后都是有其原因的。

小宝很喜欢买蛋糕 ,每次路过蛋糕店都要求妈妈买一块。

这里小宝的要求是什么呢?要求是 “买蛋糕”。

买蛋糕是孩子提出的具体要求,想吃蛋糕是需求。

然后妈妈爽快地给小宝买了蛋糕。

小宝直接狼吞虎咽的吃了, 边吃边说“好饿呀...... 终于吃饱了。”

这里小宝买蛋糕是满足什么需求呢?

好饿---吃饱了。对应的是生理需求。

第二天, 小宝又要求妈妈买蛋糕,并很快吃掉。

第三天,小宝又买了,但这次他不吃了, 说要放在冰箱里明天吃。

后面的动作不一样了。

妈妈问小宝,为什么要放起来明天吃呀?

小宝说,他希望想吃的时候随时都有。

想吃随时都有, 这里就是安全感的需求了。

我确定这个东西随时都在,想拿的时候就可以拿,需要的时候就会存在,这里是安全感的需求,跟第一次直接吃的需求不一样了。

第四天,小宝又要买蛋糕。

这次呢 ,不吃也不放在家里 ,而是要拿出去跟同学们一起分享。

这是什么需求呢?

这是获得友谊、寻求归属感的需求。

孩子初始阶段的友谊都是从物质开始发展的。

归属感需求满足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过了一段时间,小宝还是买蛋糕 、找小伙伴。 但是呢, 这次他套路变了。

这次他是拿着炫耀, 不分享了。

小宝拿着蛋糕到小朋友面前炫耀:看我有蛋糕 ! 其他小朋友很羡慕很想吃,小宝却死活也不分享。

这个时候孩子享受的是什么呢?是“被尊重”的需求。

具体表现就是:哇 !小宝你的蛋糕看起来真好吃呀,能不能给我分享下?这个时候小宝才愿意高兴的分享给那个小朋友。

这就很像女性之间的夸赞:哎呀,你这衣服真好看,哪里来的呀?给我个链接呗, 我也看看去。这个时候,被称赞的女性就感觉很自豪、很有优越感。

这都是被尊重被认可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但孩子小时候对自己需求不是很清晰,如果这时我们能够很好的看见,可以引导孩子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被尊重。比如通过自己的劳动或者智慧帮别人解决问题,来获得别人的尊重。

比如小宝妈妈看到小宝现阶段这个情况,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满足自己,然后帮助他把他的感受描述出来:你是不是感觉自己很棒很好,小朋友特别喜欢你的蛋糕, 你也能够帮助小朋友品尝到美味的蛋糕?

孩子会说:是的。

那妈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你很享受给别人带来帮助? 同时也想让别人看到我们有多棒(能力上的认可)?

这样总结之后,让孩子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 “认可” 而不是“巴结”。

我们刚才把重点引导在了“能力”上,那接下来孩子要发展什么需求了呢?

自我实现(能力)的需求。

最后,小宝还是同样要求买蛋糕,但是现在却是开始回家研究了, 什么味道的,什么颜色的? 需要什么材料? 怎么做出一样的蛋糕?

这个时候开始了自我实现的需求。

你想开启自我实现需求,那么首先要有前面的需求做基础,就是我先要活下来并确认安全。

然后开始考虑我的被尊重需求、我想给别人带来帮助和快乐,那么我可以做些什么、 怎么做呢?

这都是一步一步实现的,比如我工作是先解决温饱,然后确认安全稳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选择体制内工作的原因, 都是稳定安全感需要驱使着。)稳定后开始找志同道合的人, 获得群体归属感。

之后是渴望被尊重,这需要有能力,要证明自己可以解决什么、 可以做什么。

这个时候人就会去发展更高层次的自我突破、自我实现。

这个不断约束自己、调整自己的过程就是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很多人在孩子低年级时候就要求孩子要独立、要自觉、要优秀,这都是要求孩子做到“自我实现”,但没有底层的基础孩子真的很难做到。

很多人都是自己做不到自我实现,却要求孩子实现。

通过小蛋糕的事,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要求背后会有很多种需求(原因),同时需求也是随时变化的, 比如我今天突然饿了,买蛋糕就是为了解决基本温饱需求。

你本来想创业, 结果突然家里出现意外,生存成问题了,这时是解决温饱问题还是自我实现问题?

孩子也是一样,本来是往上走的,结果妈妈这个不满爸爸那个不高兴,这时孩子的安全感是不是要出现问题了?

人一定是在底层需求满足后才能发展高级需求。

其实玩游戏也好刷剧也好,背后都有这些需求驱使着,只不过外在的表现不一样而已。

所以任何行为并非那么简单 ,一定要结合孩子和环境情况来综合分析。

那我们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答案就是: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去满足现阶段需求,这样才能推动孩子进入高阶需求。

比如孩子玩游戏想获得归属感,那么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他不是需要在游戏里找同伴吗?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做你的同伴。

如果是在游戏中找被尊重被认可的需求,找成就感, 那么我们在家里也可以尽量多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机会。很多人不喜欢孩子打游戏,希望孩子能把时间精力放在学习上,那么生活中也尽可能的避免影响孩子学习的事情。

孩子在被尊重、被认可的需求(“我多厉害、我多牛、我能搞定!” )得到满足后,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思考“你是怎么做到的?” 把这些能力总结出来,变成可以迁移的能力。

比如我们在游戏中有不懂的问题,就可以问问孩子是怎么做到的,并由衷称赞孩子:你观察能力好棒 !你太有毅力了! ...... 

然后引导孩子:你看这些能力,是不是都可以在学习中用到?

千万别指责孩子:你怎么学习上就不会这么用心呢?

这样也让孩子知道原来学习跟游戏是有相同之处的!

孩子的一个要求背后可能会有很多不同层次的需求,当我们没有找到背后需求时,可以先满足他,如果已经看到要求背后的需求,可以动脑筋,多元化满足,(此时如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很重要,不要想着命令孩子,而是想着如何让孩子能接受这个建议,让他觉得这个是自己想要的)。如果能很明确的看见需求,在孩子不清晰的阶段,引导孩子,帮他把感受描述出来,比如“尊重”等。尽可能创造条件去满足孩子现阶段的需求,而不是要求,这样才能推进孩子进入高阶需求。

总之,无条件满足要求,会让我们很被动,并且不断地被挑战,同时也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看似在爱孩子其实根本没有读懂孩子。

无条件满足需求,虽然行为要求上没有被满足,但孩子却感受到深深地被理解和被尊重。

最后,请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看待,寻找彼此都舒服的方式来相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