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蛋糕做法 » 蛋糕店爆料怎麼報
擴展閱讀
蛋糕店爆料怎麼報 2025-10-07 23:56:29
如何分辨紅棗蛋糕生熟 2025-10-07 23:42:08

蛋糕店爆料怎麼報

發布時間: 2025-10-07 23:56:29

A. 專業烘培和家庭烘培的區別 知乎

今天一看這貨居然上了知乎的首頁,馬不停蹄的憂傷後趕緊來請罪了。寫這個帖子的第一版真的只是一時意氣,見一位素所敬仰的博主在此帖受了打擊,就不自量力的來寫自己知道那些東西,缺點不足之處當然是恆河沙數,歡迎指出。文中插圖是個人從美食博客中搜集的,圖中都有作者鏈接,如對產品有興趣請按鏈接看原作者博客。
從內容上,一個原本討論家庭烘焙與專業烘焙的話題被俺扯的離題萬里(被俺生生寫成烘焙工廠見聞錄了都,小心眼陰暗的想是不是大家比較喜歡看揭黑爆料文才會這樣,你看太陽報的日子就過的比泰晤士報好么)。但這個居然變成贊成最多的答案?!真是瀑布樣汗。到現在一看到贊成票增加就緊張的很,生怕把別人誤導了去,那真是罪沒難贖了汗。我這個回答只是說說我所知道的國內的專業烘焙和家庭烘焙方面的情況,如果說之前看樓上一些回答是一葉障目的話,那俺這個就是大葉兒楊,都是一樣的。
作為一個在某知名連鎖餅店打過四年工(只是寒暑假汗),有N個朋友從事此行業(工廠),日常工作經常接觸專業工廠的偽專業人士、所謂烘焙業余愛好者實為初學者說一說自己有限知道的,因為見識有限,所以不太了解的,如米七七同學那樣的高端藍帶版,還有社區、街邊那種私人作坊式的最低端餅屋(產品都是香精、色素、添加劑大會那種)就不太涉及了。
問題答案中米七七同學的答案更讓人受益良多,看她的回答時常想起之前看那本「去巴黎烤個馬卡龍」,只不過,只不過,咳咳,就像<<此間的少年>>里吐槽的,王語嫣那樣的是去拍宣傳冊的,校園里的真實情況還是傻姑居多。個人接觸到的北京(可不敢說中國呵,比如上海的專業烘焙、家庭烘焙就比北京發達的多)烘焙業還是藍帶罕逢,藍翔居多吼。推薦看豆瓣上兩個帖,
地獄廚房——挑戰酒店的瘋狂加班、烘焙培訓——要不要出國?引用其中的一段:至於國內的培訓班,我參加過一個培訓班,然後,我終於知道原來慕斯可以用慕斯粉做,提拉米蘇可以用提拉米蘇粉做,大理石乳酪的花紋可以用巧克力色香油畫,蛋糕可以加蛋糕油使其更加彭松穩定,奶香粉能讓面團或是蛋糕聞起來特別香……我不以偏概全,畢竟我只實際深入了解了一家培訓機構,但是,我相信這是普遍現象,因為這些能降低產品成本的教學內容是很受某些公司所歡迎的。不過話說回來,你所得到的培訓可能並不是最好的,會和你心理預期有些差異,但是或多或少它還是能補補一點自己的短板,比如它至少讓我懂得了做麵包的大致步驟,也更多了解了烘焙市場上的另一面。不過,在這樣的非嚴厲標準的培訓機構裡面,接受機構教學裡面的優點的同時,也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所以,我並沒有完全上滿3個月,大概兩個月不到,在認為自己已經獲取到自己想要的知識後,我申請了保留課程停課。
好了,這種國內培訓班個人雖然沒有上過,但的確接觸到的生產研發人員都是這種科班出身的。表說工人啊親,比如有的工人每天的工作內容就是把流水線上傳來的吐司坯放吐司盒裡,把烤架上烤好的麵包拿下來放到包裝機流水線上,把月餅機生產出的點心放烤盤上,你說這用培訓不,當然,工作內容的枯燥乏味、零技術水平導致的工資低也是造成車間人員大量流動的主因。
所以個人佩服每一位真心喜歡烘焙,為追尋自己的夢想去奮斗去打拚,比如樓上的米七七同學,但是,但是,個人以一個曾經處處碰壁的理想主義者的身份說,如果有一天,你回到中國,從事相關工作,千萬不要因為現實的嚴酷而難過。因為,因為有的時候理想與現實是有一定距離的,就比如說專業學習頂級烘焙者,原料錢全包括在學費里了,製作的時候不用考慮成本問題,但是,但是,我們去學自己心愛的烘焙是追尋自己的夢想,可老闆開店就不是了,他是追尋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利潤的咳。
當然,大酒店大工廠的出品還是相對讓人比較有信心,因為他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如果凱賓斯基西餅房(聽說每天很多老外去買他家八點後半價的蛋糕)出品的蛋糕和菜市場里那種蛋糕店一樣,還能有生意嗎。
要維持一家企業(工廠、飯店西餅房、連鎖餅店)的運作,或說要持續獲取利潤,是要有敬業的心、精湛的藝,但也不能光靠這些,所以吳寶春要去讀MBA,台灣大學因他學歷低不收他還會上新聞,因為他的確很會做麵包,可是人員管理、成本控制、財務管理等等,可能就不那麼精通了咳。
所以可能一個從法國回來的藍帶高材生,到國內從事烘焙工作每天滿眼見到的都是各種香精、色素、防腐劑、添加劑,真是世界觀都要崩潰了都,所以現在不少很有味道的甜品店、咖啡店(北京什剎海、南鑼鼓巷一類文青地帶)都是海歸自己開的,當然,有的追夢成功,也有的見著成功他媽,畢竟現在房租太貴咳。你看之前許知遠在圓明園開的書店,後來不也是,掩面,現在去了藍色港灣,是藍色港灣看中他這塊牌子,開出三年不收租金的條件,才&^%$#@,當然私以為這樣他也未必掙錢人工、水電、能源,那樣不是錢汗?當然扯的有點兒遠,建議有興趣的同學參考看庄祖宜的<廚房裡的人類學家>中13章大廚的養成、17章開餐廳不容易!,通過真實版的飯店廚房打工記和高深廚藝理想主義大廚開店覆滅記從中可以窺見到食品從業者的艱辛。
緣起:
一、裝備與原料(成本至上)
1、 長長長長的解釋。
本文中個人將外售麵包細分成大規模工廠生產型和相對小規模餅屋型(飯店西餅房、連鎖餅店)兩種。個人還認為之前那位為大家答疑解惑的專業西點師作者或者是第二種,且屬上層建築中,筆者這里只說說自己所知的專業烘焙市場中流中下層(中層高端餅房、下層大型工廠)的情況。
1、進料的專業與業余。
家庭烘焙者是純業余,也是純興趣,一開始神馬都喜歡,幾乎是必然。從原料的黃油,麵粉(高筋、低筋)、砂糖、酵母、雞蛋,甚至模具、油紙、錫紙,固定資產的廚師機、麵包機、打蛋器、烤箱,玩兒深了還有日本進口發酵箱、美國進口廚師機、風干機等等一堆四位數標價的大傢伙等著你。家裡一大箱子模具都算入門級的標准配置,拍照的背景布、杯盤碗碟一大櫃子才敢說自己開了個美食博客,咕咕霍夫、可麗露、馬卡龍的模具怎麼也至少要有一套硅膠的一套不粘的吧,當然起碼是樂葵、貝印的、像俺這樣用三能算過年,全盤外貿店出產的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專業烘焙企業反倒相應簡單了,四聯吐司模什麼吐司都做,當然大多是國產的,他們不知道貝印的好么,問題是貴啊、熱風爐、隧道爐、各種生產線、一應原材料打電話給廠家要貨,坐等送貨車。
當然,在生產原料上就有太多太多要說的了,不提大環境,只說成本,從某種角度說成本才是一個廠家的安身立命之本,品牌神馬的,只是你能比別家賣高價的基礎罷了。
誰家辦工廠也不是開粥廠,做企業更不是做慈善,沒有利潤,神馬都是浮雲。N年前采訪李錦記的老闆,他曾經吐槽過內地調料企業的產品價格,很含蓄的說「則個價國偶們嘬卟來(這個價格我們做不來)」,只是當時只顧好奇他家要求家族成員不準離婚,如果離婚就取消財產繼承權的家規了。沒聽出李總話中的深意,結果沒兩年就出了蘇丹紅那事兒,這才悟了,成本哪,成本真是不變的商業主題啊。
所以為什麼那些小廠家的東西不敢吃,大廠家為品牌為監管嚴格之故,出口還相對讓人放心,管理還算嚴謹。
有些同學列舉大工廠的生產過程中消毒除菌、帽子口罩。。。。。等等,但在參觀時看到情景和現實中差距基本上和家居雜志里的卧室和真實生活中的卧室差不多等同。
此中原因多種,首先,現在各工廠招人有多難,像俺常打交道一位於通州的外資大型工廠因為當地政府幫助招工(納稅大戶),相對好一點,據俺認識的閨蜜友情提供,在大興開發區那幾個烘焙企業車間招人那可真是人來如流水,人去似春風,永遠在招人,永遠在走人(說的好像富士康汗),生產車間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還要倒班(早晚班),節假日常加班,中秋春節難休息,等等等等,那一點都足以構成人員的高強度流動,據俺那個管品控的閨蜜說每次去找生產副總請示工作總見她門口圍著一夥等著辭職的,活脫信訪辦公室的范兒。
說了這么多,不是講工廠內幕神馬的,在這種春風流水的人員流動下,新人要培訓,要學習,要有一個上崗鍛煉、從生到熟的過程,所以產品質量不穩定,規定執行不到位(比如洗手消毒那些規定動作)等情況時有發生也不算奇怪了吧,好吧,如果您硬要把那些企業宣傳片、宣傳冊里的東西堅信到底,某大型著名企業拍的宣傳片,主角就是俺那閨蜜,從洗手到消毒,凡是要臉的地方,她全程客串到底,那片子俺也看過,真真的高端大氣,雖然真實度相對不給力。
2、那些年我們吃過的各種劑。
先說能吃的,俺一閨蜜是N大畢業的,在一家大型工廠做品控,也管著產品定期化驗什麼的,大工廠的產品都是相對有保證的,每次產品送檢化驗也沒出過什麼問題,可有一次被打回來了,神馬呢,紫薯餡。神馬問題呢,品質問題,化驗站說的實在,這餡澱粉擱太多,忘放紫薯了。接下來的神馬領導暴怒,大罵廠家,限期整改什麼的,無關主題,不用多說了。插花下,每年中秋到超市看看各廠家的月餅的,為嘛一塊蓮蓉月餅大廠家和小廠家的價格能差十倍還多,成本,成本吶。
好了,澱粉做餡神馬的,雖然有點兒搞笑,但起碼澱粉也算可攝入顆粒物吧,樓上說用了原料就算有添加劑,有限同意,之後解釋。(以下文字請一字一頓的讀)可是,我們沒有用麵包改良劑、蛋糕油、香精、色素、防腐劑、打泡劑,以下省略一萬字。
有人知道常見的胭脂紅實際應該是胭脂蟲紅,是用一種蟲子提煉的吧。雖說這個純天然吧,但俺身邊的小夥伴有N個知道以後再也不吃一切外賣紅色、或接近紅色的食品了,女人真是麻煩吶。
有人知道市面常見那種便宜泡打粉都是含鋁的吧,神馬,你說有貴的,不含鋁的,親,你覺得工廠會用那種嗎,成本,成本吶。
有人知道麵包改良劑、蛋糕油、乳化劑神馬的對人體的危害吧,神馬,你不知道,好吧,自己網路去。
有人知道國產黃油比進口黃油添加劑多好多吧?
有人知道工廠生產各種酥用的都是麥淇淋,就是傳說中的人造黃油吧。樓上那位說烘焙書方子里一上來就寫著麥淇淋多少多少克的,對不住,余讀書也少,到現在俺收集的只是一小部分國內出的烘焙書,日本的、歐美的、港台的都沒有,主要是買不起、看不懂的原因。總高度原先能到及腰處,經過一番去粗存精,現有的也就及膝吧。在俺這些有限的書中,真沒見過這么脫線的方子。
天然黃油(動物黃油)不穩定,不好用,但個人推薦這位發言人看看愛和自由、德州農民兩位大神的博客,裡面有N篇SO詳細的論述,有些文簡直可以當專業論文看了。俺還曾在一位理料MM的博里見過可頌的縱切面分析圖,讓人贊嘆之餘想起自家見過的研發人員都是混日子的多,真有好幾個采訪時被俺問倒的,最雷人的有次訪一位生產主管,他推介自家一款新品麵包,類似史多倫吧,俺捧場誇了幾句之餘(其實比自家做的果料少多了,零星可見的真好意思說叫聖誕果料包)順口問了句這麵包組織這么好是冰種發酵?主管說,嘛叫冰種?俺?@!#$%&,所以說樓上有些位對大工廠製作還真別太迷信了,俺采訪各企業老總時真有過約定時間到了一推門進去老總正大罵研發主管沒用呢。
還一次去采訪,正趕上企業老總在驗收研發人員新做的金磚,兩個金磚一模一樣,老闆叫俺嘗,吃了一口,一個噴香,一個平常,那種香吃過起酥類麵包的同學都懂的,結果老闆告訴俺,那個噴香的用的是人造黃油,對對對,就是反式脂肪酸,那位同學恭喜你答對了,那個表現不咋樣的倒是進口天然黃油做的,那會兒正是反式脂肪酸鬧的最厲害的時候,那位老闆就此問題嘆息良久,好吧,看到這里的親們,如果你是老闆,你怎麼辦?我只採訪過那老闆一次,不知道她後來是怎麼辦的,不過個人在超市看麵包(多年只看不買,學習參考爾)標簽時大多見配料表上都寫著植物黃油,好吧,你懂的。
也是這個老總,一次趕上她大罵生產主管,生產主管乃一一米八東北大漢,一時也急了眼,直接問老闆,要好產品好辦,那裡面的棗泥餡有4塊一斤的,有40一斤的,您要那個?我不知道她用了那個,我良久都汗個。
上面有同學說很多東西只有專業烘焙才能做出來,好吧,個人看過的工廠生產麵包過程只有十幾種,中點主要用進口包餡機,主要是日本的,比歐美的價格便宜,比國產的功能多還耐用。蛋糕的生產么,都是打好的麵糊倒在模具里,一定要放蛋糕油,在垃圾區能(大工廠都是專門分垃圾區的大家理解吧)見到好多蛋糕油包裝殘骸,可以想像下用量了,這個東西健康不健康,網路一下,你就知道。略去上面的廣告,為毛要用自以為能知道,在家做過蛋糕的都知道雞蛋打發的重要性和困難度吧,好的,我們在家做個小蛋糕神馬的,重量有限,可是工廠生產呢,一個暢銷單品日產量可能達到一千(公斤啊),一鍋一鍋的打蛋?打不起來怎麼辦,打好了從和面區運到生產區或者進爐烤制時消泡了怎麼辦?好了,所以為毛工廠食品里穩定劑那麼多啊(來一段網路的東東:蛋糕油又稱蛋糕乳化劑或蛋糕起泡劑,它在海綿蛋糕的製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內製作海綿蛋糕時還未有蛋糕油的添加,在打發的時間上非常慢,出品率低,成品的組織也粗糙,還會有嚴重的蛋腥味。後來添加了蛋糕油,製作海綿蛋糕時打發的全過程只需8—10分鍾,出品率也大大地提高,成本也降低了,且烤出的成品組織均勻細膩,口感松軟。)大家可以看看冰棍包裝上的配料表,乳化劑神馬的有木有,拋開神馬企業良心、利潤成本的不提,大規模生產,就是和小劑量製作的不一樣。
這個問題在現實中做專業烘焙的都會遇到的,親你用那個?的確,業余愛好者可能沒手藝但她有精力,一個產品做不好一遍一遍死磕去,買起原料來那個貴那個好買那個去,不是有好多人說過玩烘焙比玩單反還敗家么?你看下圖,你能看出這是個業余愛好者手工製作的么?
3、批量生產與少量製作
本想叫規模生產與手工製作的,但國內餅房,外資、合資、民企都算上,因場地和資金投入的原因,麵包蛋糕什麼的主要還靠手工製做,這里就說說我所見到的大量做與少量做的不同。
台灣的吳寶春,這個各位都知道吧,現在在高雄開餅屋,也算餅屋界的僑楚了吧,可是大家網路一下也能看到,他的代表作酒釀桂圓麵包,每天只限量賣300個,是飢餓營銷?不是的,這個就是機器和手工的區別,或者說工廠和餅屋的區別呃。
如果有人看過<<食品革命>>這部紀錄片,會記得其中有一集講紐約每天的食品供應(第三集 24 Hours, 24 Million Meals: Feeding New York),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內容說的是麵包製作那些事兒,其中很多麵包的生產鏡頭,麵包師們夜裡三點就開始辛勤勞動了,為毛,很多流程都要靠手工製作啊,分割面團,包制餡料等等等等,當然如果你看過韓劇<<麵包王金卓求>>,前幾集里有一個半夜生產麵包的片段也差不多,雖然這部劇情節真的太扯了,讓俺這個抱著學習心態苦苦下載的人大覺傷不起,全篇凈是男男女女的故事,沒啥做麵包的事,有位網友吐槽說唯一學到的就是麵包放烤箱里醒發時放杯水,尼瑪這個俺剛做麵包時就知道了好不好。
還有那部日本電影<<街角洋果子店>>,講的也是餅屋的故事,雖然情節也足夠扯,但中間蛋糕裱花的情節還算真實吧。
好了,廢話少說(因為俺一直在說),就算沒在餅屋干過,通過這些片段,我們也能基本了解他們日常的運作了,可是,我可以說,工廠和這個不一樣,完全不一樣,真的不一樣,也看過一些達人寫的參觀**工廠的博文,是不是軟文咱先不說,借用那本書名<<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俺一個在此種企業干公關主管的小夥伴沒少和俺吐槽此類接待工作的辛苦和此種工業旅遊背後那些事,所以那啥啥他家爆出用爛水果做果汁一類的事兒俺一點都不奇怪,還有位同事驚訝的說,啊,原來他家的果汁真的用了水果做啊,好吧,這同事長年做深度調查寫揭黑報道有點兒輕微墨鏡症(總用那啥眼光看世界)。
這個差別在工廠生產和餅屋生產中也存在。為毛俺拿吳寶春的鎮店之寶酒釀桂圓麵包舉例,因為是手工製作而且要保質保量所以綜合下來一天只能賣300個,產能就到這兒了,如果這個產品要機械化生產,一定要根據機器特點調整產品配方(采訪過一個合資焙烤企業研發主管,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根據機器的性格研發麵包的),而且出品能否達到手工的水平,待定。為毛這么說,因為如果能機產三萬斤,而且有市場的話(看新聞報道里的架勢,還真有),相信他早就這么做了。
所以引申說吧,為毛大家在超市裡見到的大工廠出品的麵包樣子都很傻很單純,不像餅屋裡的那麼花樣百出的,(好吧,聽說北京的好幾個連鎖餅屋都是中心工廠配送冷凍面團到店裝飾下就變成不同品種的,待考)那是因為人工貴(一個工人的工資、獎金、保險不是小數目),能用機器做的都用機器做,研發品種時也盡量研究那種能夠大規模出品的,手工太繁復的經常直接被斃掉。
以大家比較熟悉的辮子型麵包為例,別管是三股辮還是五股辮吧,都需要手工編,沒法用機器,神馬花環麵包等等等等,你在家邊聽音樂邊編面,可能覺得很寫意,但是工廠呢,一早看題板(生產車間標日產量的白板),辮子麵包兩千斤,當時就是哀呼一片啊,這個東西按行話說叫「不出活兒」,你辛辛苦苦一堆人做出一百斤的時間足夠幾個人輕輕鬆鬆弄幾百斤吐司出來了,這個幾百斤還是保守估計,為毛,用吐司生產線啊,話說筆者剛聽說這個神器時真是好好奇,主要是不能理解做吐司不能省略的擀卷過程是怎麼用機器實現的,後來一次機緣巧合下,給一家企業的新品寫稿,還真被批准去看了看機器,簡單了解下覺得就是機器模仿手工完成的,當然你要說神馬擀制的力度,精準度什麼的的確和手工有差距,可是機器省力啊親,真的是把面團向機器里一投,就等著在另一頭拿吐司(當然是沒烤的)就行了。

所以我們有時在那些開放式(有透明大玻璃的)餅屋見到一群人在案子前忙來忙去,就得理解,餅屋麵包很多品種的手工強度,咳咳,相當大的,所以上面不是有從事此類工作的童鞋說一天下來累的厲害?可以理解的,有不理解的同學可以去看我上面提到那集紀錄片,你就知道餅屋的勞動強度有多大。引下之前提的那個豆瓣帖:一切都是全新的體驗。記得入職培訓第三天的下午,我被帶到餅房。一位從業20多年的女廚師長Annie出來迎接,她對我說:「你在連鎖烘焙企業學到的東西在我們這里基本用不到,我們是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之後她將我引薦給外國chef,沒想到chef第一句也是在給我打預防針,他說:「你要做好心理准備,因為正值北京車展,加班到晚上11點是常事。」我心想我為了干這行,什麼都豁得出去,哪裡還擔心這個?於是我信心十足地保證絕不懈怠,時刻准備戰斗。我呆的那個酒店入住率很高,加之宴會、外賣超多,所以加班簡直近乎瘋狂。我住在東四環,每天5點半起床趕6點半到酒店吃早飯,七點正式上班,九點前搞定美食店的西點和蛋糕,十點搞定樓層點心,一點前准備好下午茶甜點,吃個午飯後開始准備第二天要用的甜點半成品,好的,四點到了,該下班了吧?但是,還有宴會啊,還有第二天外賣啊!好吧,那大家一起繼續做甜點,一做就將近22點23點,趕回家差不多24點了,洗漱完睡覺,第二天五點半繼續起床,循循環環,周而復始。曾有兩次外賣是在晚上12點左右,持續到凌晨3點,回到酒店收拾完攤子後,想到回家還得5點半起床,還是算了吧,在員工休息室睡個3小時,起床繼續幹活。轉自知乎 葉適

B. 麵包里吃出來頭發,應該怎麼做

     

      元旦節晚上,看完電影「穿越寒冬擁抱你 」出來時 ,已是晚上9點多了 ,路過萬利隆麵包店,買了一袋五個裝的小麵包 。第二天晚上打開來吃時,好傢伙 ,吃到第四個時,居然 發現了寶藏 ,小麵包里藏著一根大約至少六厘米長的頭發。太好奇這么大個傢伙 ,是怎樣裝進去的?拿出手機拍了照 ,將長了頭發的麵包小心翼翼的裝好。

      幾個比較有名的麵包店中,萬利隆的麵包算是比較好吃的 ,雖有些小貴 ,也會常常去這家店消費, 未曾懷疑過這家店的食品衛廳灶輪生安全問題 。

    食品衛生安全問題 ,網路上常常會有爆料,2019年一北京的消費者在點的麥當勞的炸雞裡面吃出一大片的羽毛 ,然後消費者不願意接受店家的說法,向食葯監局進行了舉報 。

      三號上午我去了麵包店 ,乘著早上基本上沒有什麼客人 ,找了店裡的負責人 。負責人是個約30歲左右的看上去就像職場精英的男人, 我直接將長了頭發的麵包放在他的面前 ,他仔仔細細看了大約有十幾秒鍾,估計是在看這頭發是如何長進這麵包上的吧 。然後他態度180度轉彎, 急忙從櫃台里走出來 ,態度特別的扮信誠懇,給我道歉說,確實是他們工作的失誤 ,然後用商量的辯鍵口吻 ,讓我就店裡的麵包隨便挑些以做補償 。我原本也沒有想過要大肆吵鬧之類的,只挑了兩盒價值40元左右的蛋糕 ,全過程不過幾分鍾時間。

    遇見這種事情,我們應該怎麼做才對? 應該像麥當勞那位消費者一樣 ?還是我必須向萬利隆的麵包店負責人要求賠償一定的金額?還是選擇我這種賠償同等價值的東西的方式?

C. 蛋糕品牌好利來突然發文,文中都講述了哪些內容

蛋糕品牌好利來發文講述了個別網民在網上發布謠言,妄測好利來創始人與“冒險王”王相軍遇難有關聯,純屬無中生有,捕風捉影,已涉嫌造謠誹謗,好利來公司已報警。好利來發文是為了澄清好利來董事長和冒險王王相軍遇難沒有關系。這其實是有一個以冒險王朋友的身份進行爆料的。好利來看到爆料以後也趕緊發文澄清。

事情經過

這個事情是因為冒險王王相軍。在西藏遇險,有網友表示,王相軍死亡是和好利來董事長有關系,因為冒險王看到了好利來董事長的飛機,好利來董事長是一個攝影愛好者打著環保的名義在西藏挖礦。冒險王發現了這個情況,所以導致的被謀殺,但是這個說法非常像電影劇情。很多網友也表示,可以演電影了。


結語:現在網路上充滿著虛假的新聞,廣大網友還是需要進行分辨。就像這次好利來事件也證明了。只有那些聳人聽聞的爆料才能吸引人眼球。

D. 被曝裁員30%,喜茶回應:為不實信息

被曝裁員30%,喜茶回應:為不實信息

被曝裁員30%,喜茶回應:為不實信息,2月9日,喜茶被曝進行大規模裁員,涉及30%員工,有部門被全裁。原本被市場看好的新茶飲賽道似乎走得愈加艱難,被曝裁員30%,喜茶回應:為不實信息。

被曝裁員30%,喜茶回應:為不實信息1

2月9日,新浪財經報道稱,喜茶內部正在實施大裁員,並稱年前已啟動裁員,年後還會再裁一部分,總體涉及30%員工。還有消息表示,喜茶信息安全部門已被全部裁掉,門店拓展部門則被裁50%。該報道中還透露,有喜茶員工稱全體員工無年終獎,或是被「延期發放」。

不過,上述消息被喜茶方面火速否認。

「相關傳聞皆為不實信息,公司不存在所謂大裁員的情況,年前少量的人員調整為基於年終考核的正常人員調整和優化。」同日,喜茶相關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員工的年終獎也均已根據績效表現,於春節前正常發放至員工手中。

目前,「喜茶將裁員30%」的話題已沖上微博熱搜。「熱潮過了,年輕人甜膩了」,一時間,喜茶裁員傳聞引發熱議。

陷入裁員風波

喜茶裁員的傳聞並非空穴來風。

新浪財經報道稱,2021年年末,喜茶裁員的消息便已內部傳開,有部門被默默裁掉。年會成為壓倒眾多員工希望的最後一根稻草。

「沒有吃飯、很少福利,晚上10點強制大家留下,參加到半夜12點。年會直播屏上,漲工資、發年終獎等留言鋪滿全屏。」上述報道中,有喜茶員工透露道。

在職場交流平台脈脈上,部分喜茶員工匿名確認並討論此次裁員風波。

一名認證為喜茶員工的人士透露,喜茶裁員不是傳聞,是真實裁員,自己部門裁員超過50%,有些同事才剛進公司一個月。

另有一位喜茶員工表示,入職轉正不到半年,年底還評上了績效優秀,結果公司以業績差為由,要大量裁員,整個部門裁掉一半。「才入職不久,賠償也不多,不如早點告訴我,自己跳槽。」上述員工稱。

從社交平台上看,部分員工心態也出現變化。有匿名喜茶員工在脈脈上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大部分人想拿裁員補償是真的。」另一位匿名喜茶員工在脈脈上表示,「大家爭著被裁的啊,名額都不夠分。現在我天天『擺爛』,生怕別人不知道我想被裁。」

相當一部分喜茶內部員工在網上透露,不止裁員、年終獎延遲,喜茶存在的過度加班、公司高層內斗等問題,正在消耗員工積極性。

新浪財經報道也透露,有員工迫於壓力主動離職。「壓力太大,最後還是決定轉行」。2021年以來,喜茶有過多次食品安全問題,公司內部對衛生檢查越來越嚴。

門店擴張、投資不遺餘力

此次裁員風波,爆料矛頭直指喜茶的經營壓力,但在2022農歷新年之前,喜茶曾率先在行業「逆行」降價。

進入2022年,茶百道、一點點、益禾堂、茶顏悅色等茶飲品牌均加入漲價隊列。其中,此前陷入閉店風波與降薪爭議的茶顏悅色,幾乎把大部分產品上調1元。

就在同行紛紛漲價的同時,今年1月,喜茶卻默默下調產品價格,將部分飲品與配料如芝芝芒芒、純綠妍以及芝士,進行3~5元的降價處理,並稱「屬於正常的調整動作。」

喜茶降價引發業內贊賞,多數分析稱,基於喜茶自建供應鏈優勢,能夠實現對原材料品質和成本的控制。

發展多年,無論規模還是份額,喜茶已經成長為頭部新式茶飲品牌。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的12月31日,喜茶已經在全球61個城市開出695家門店,全球的員工總數也超過了15000名。

2021年7月,有媒體透露,喜茶完成5億美元的D輪融資,估值達到600億元。自成立以來,受資本青睞的喜茶不斷被傳出即將IPO。2021年8月,據連線Insight報道,喜茶或選擇2022年赴港上市,目標估值為1500億港幣(摺合人民幣約1200億元)。

但喜茶門店發展似乎陷入一絲疲態。久謙咨詢中台數據顯示,自2021年7月起,喜茶在全國范圍內的坪效與店均收入開始下滑。而在2021年10月,喜茶門店均收入與銷售坪效環比7月份下滑了19%、18%;與2020年同期相比,均下滑高達30%以上。

喜茶在門店投入仍不遺餘力。2021年以來,喜茶陸續在北京、上海、西安、深圳等眾多城市開設主打空間概念的門店,僅在2021年9—10月,喜茶已經新推出超過5家概念門店。其中,喜茶在深圳南頭古城推出全球首家手造店,上下共有三層空間。

除此之外,喜茶的投資布局動作頻繁。2021年,喜茶先後入股,拿下咖啡品牌Seesaw、野生植物品牌YePlant、和気桃桃以及預調酒品牌WAT等大約5%~15%股份。同年11月,喜茶高調並購的新式果汁品牌野萃山,完成半年內的第5次投資。

被曝裁員30%,喜茶回應:為不實信息2

「很多人都盼著被裁,至少可以拿到N+1的賠償。」

2月9日,喜茶被曝進行大規模裁員,涉及30%員工,有部門被全裁。

喜茶方面對此回應稱,相關傳聞皆為不實信息,公司不存在所謂大裁員的情況,年前少量的人員調整為基於年終考核的正常人員調整和優化。

2月8日,「新茶飲第一股」奈雪的茶發布盈利預警,預計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集團取得收入約42.8億元-43.2億元,同比預增超40%,經調整凈虧損(非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計量)約1.35億元-1.65億元。

原本被市場看好的'新茶飲賽道,在疫情影響、行業內卷、亂象頻出等多重壓力之下,似乎走得愈加艱難。

有市場人士認為,2022年將是新茶飲品牌上市的「大年」,也會是腰部及以下品牌廝殺更為激烈的一年。

被曝裁員30% 年會大獎188元

2月9日,據新浪財經報道,喜茶內部正在進行大規模裁員。報道稱,經與多位喜茶員工確認,此次裁員總體涉及30%員工。其中,信息安全部門全部裁掉,門店拓展部門被裁50%;被裁員工將得到正常N+1補償,也可以選擇內部調動去其他部門,比如技術崗轉業務崗等。

針對裁員消息,喜茶方面對此回應稱,相關傳聞皆為不實信息,公司不存在所謂大裁員的情況,年前少量的人員調整為基於年終考核的正常人員調整和優化。同時,員工的年終獎也均已根據績效表現,於春節前正常發放至員工手中。

不過,在職場社交平台脈脈中,「喜茶裁員」話題一度登上熱搜榜一,討論熱度超過1048萬。

脈脈APP熱搜榜 圖/脈脈

一喜茶員工表示,自己所在的營業支持部門全部被裁。另一內部員工稱,自己所在的小組被優化30%,不發放年終獎這一消息最開始只是小組長口頭傳遞,並無官方文件通知,但至今仍有部分員工未拿到年終獎。

值得注意的是,前兩年關於「喜茶年終獎」這一話題也同樣在脈脈上引起討論。一喜茶程序員稱,HR口頭承諾13-15薪,保底13薪,但在入職合同中寫的只有12薪。2020年,該程序員的年終獎為0.8個月工資,是其「工作五年拿到的最低的一次年終獎」。

另外,有喜茶員工表示,在喜茶的2022年全球線上直播年會中,有限時開啟的直播間紅包,最高金額為188元,最低8.8元。

大規模裁員、年終獎延遲等消息,使得喜茶過度加班、公司內斗、管理混亂等問題也集中爆發,不少員工也情緒消極。

有員工甚至表示「很多人都盼著被裁,至少可以拿到N+1的賠償」。

集齊明星資本 或為上市做准備

喜茶由創始人聶雲宸創立於廣東省江門市。2012年,喜茶起源於一條名叫江邊里的小巷,以一杯原創芝士茶開啟新茶飲時代。

官網顯示,截至2022年2月9日,喜茶已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以及新加坡超過55個城市擁有896家門店。

對於此次大規模裁員的原因,有員工認為是去年業績不佳,縮減人力成本。久謙咨詢中台數據顯示,從2021年7月起,喜茶在全國范圍內的坪效與店均收入開始下滑。以2021年10月數據為例,店均收入與銷售坪效環比7月份下滑19%、18%;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35%、32%。

一接近喜茶高層的業內人士分析,喜茶此次的裁員也可能是為上市前的財報數據做准備。

2021年年中,「新式茶飲第一股」奈雪的茶上市。同一時間段,喜茶完成5億美元的D輪融資,投後估值從上一輪的160億元暴增至600億元。

但奈雪的茶上市首日即破發,成了喜茶的前車之鑒。盡管創始人聶雲宸表示2021年沒有任何上市計劃,市場依然盛傳喜茶或於2022年以1500億元左右估值尋求港股上市。

資料顯示,D輪融資後,喜茶的估值刷新了新茶飲市場的融資估值記錄。投資方也陣容強大,包括紅杉、騰訊、黑蟻、高瓴、淡馬錫等。5年內完成5輪投資的喜茶,背後已集齊了消費領域的一眾明星資本。

喜茶融資歷程 圖/全景網

市場增速放緩 頭部品牌做起了VC

有意思的是,被資本熱捧的喜茶,自己也做起了VC。在完成D輪融資後,喜茶加快了對外投資的步伐。

2021年7月,喜茶入股了咖啡品牌Seesaw,之後接連投資了燕麥奶供應商YePlant、預調酒品牌WAT、檸檬茶品牌王檸、桃味茶飲和気桃桃、現萃果汁品牌野萃山等。近日,天眼查APP顯示,喜茶又入股了蘇閣鮮茶。

據悉,創始人聶雲宸個人投資的還有KUDDO COFFEE、The Raven烏鴉咖啡等飲品品牌。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21新茶飲研究報告》顯示,2017-2020年,中國新茶飲市場收入的規模從422億元增長至831億元,預計2023年有望達到1428億元。但在未來的2-3年,新茶飲增速階段性放緩,調整為10%-15%。

喜茶自身的擴張速度也在放緩。中國餐飲行業資料庫窄門餐眼數據顯示,喜茶2019年和2020年的門店增長率分別為139%、78%,而2021年,門店增長率降到了26.3%。

吸納不同細分賽道的品牌,彌補自身的業務空白,或也成為了市場增速放緩下的自救之道。除了喜茶,其他頭部品牌也紛紛琢磨起了對外擴張的可能。

如2021年7月,茶顏悅色宣布投資同為長沙本土網紅的茶飲品牌「果呀呀」;2021年10月,蜜雪冰城投資了廣東一家名叫「匯茶」的奶茶店。

預虧超1億 奈雪的茶股價腰斬

2月8日,「新茶飲第一股」奈雪的茶發布盈利預警,預計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集團取得收入約42.8億元-43.2億元,同比預增超40%,經調整凈虧損(非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計量)約1.35億元-1.65億元。

奈雪的茶一直以來也飽受虧損困擾。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0年,奈雪的茶營收分別為10.87億元、25.02億元及30.57億元,經調整凈利潤為-5660萬元、-1170萬元和1664萬元。

奈雪的茶在昨日的公告中表示,2022年1月,茶飲店同店收入維持恢復態勢,中國大陸地區新冠疫情有所緩解,其中,位於西安的奈雪的茶茶飲店已經完全恢復營業。奈雪的茶認為,新產品普遍受到消費者歡迎也對集團業務表現帶來積極影響。

但另一方面,作為「新茶飲第一股」,奈雪的茶上市半年股價已腰斬。截至2月9日收盤,奈雪的茶股價報7.13港元/股,與發行價相比已跌超60%。

奈雪的茶上市以來股價走勢 圖/Wind

前有奈雪的茶被曝出食品安全問題,後有茶顏悅色「內訌」且大規模關店。亂象頻出、多重壓力之下,被資本熱捧的新茶飲市場似乎走得愈加艱難。

有市場人士認為,2022年將是新茶飲品牌上市的「大年」,也會是腰部及以下品牌廝殺更為激烈的一年。喜茶何時上市?奈雪何時盈利?茶顏如何理順內部?成為新茶飲品牌們在2022年共同面對的問題。

被曝裁員30%,喜茶回應:為不實信息3

剛剛,喜茶被曝將啟動裁員,涉及30%員工!過度加班、年終獎延遲、公司內斗等問題集中爆發,使得員工異常消極。

除了喜茶,奈雪也遭遇股價腰斬,上市半年預虧超一億!新式茶飲怎麼了?

喜茶大裁員?

2月9日,據新浪報道,喜茶內部正在實施裁員。經與多位喜茶員工確認,主要信息包括:內部年前已啟動裁員,年後還會再裁一部分,總體涉及30%員工。

有員工稱全體員工無年終獎,另有說法稱「延期發放」。信息安全部門全部裁掉,門店拓展部門被裁50%。

2月9日早上,喜茶裁員一事登上微博熱搜,一時間,網友議論紛紛。

「一路膨脹太快,總得回到正常水平 。」

「場子一大,就有了斗爭,官場素質多高啊,都有拉幫結派的,況企業乎。」

「瘋狂擴張,良莠不齊。」

喜茶回應:消息不實、年終獎已發

據鳳凰網科技報道,有喜茶相關負責人向其表示,上述傳聞皆為不實信息,公司不存在大裁員的情況,年前少量的人員調整為基於年終考核的正常人員調整和優化。喜茶方面還表示,員工的年終獎也均已根據績效表現,於春節前正常發放至員工手中。

根據此前的報道,多位喜茶員工透露,喜茶內部年前已啟動裁員,年後還會繼續裁,涉及30%的員工,還有員工稱全體員工無年終獎,信息安全部門全部裁掉,門店拓展部門被裁50%。

按照官方的回應,這些信息並不準確。不過,網友對這份回應並不滿意,認為喜茶「模稜兩可」,並沒有「解釋清楚」。或許,喜茶可以給出一份更加詳細的聲明。

企查查APP顯示,喜茶是一個以白領階層、年輕勢力為主流消費群體,以休閑、飲品為主打產品的特許經營連鎖機構,其關聯公司深圳美西西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法定代表人為聶雲宸,注冊資本1000萬元人民幣,經營范圍包含:冷熱飲品、小吃、甜品、蛋糕的制售;圖書、報紙、期刊零售等,由喜茶(深圳)企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100%控股。

企查查信息顯示,喜茶目前已融資5輪,投資方包含美團龍珠、騰訊投資、紅杉基金等,該公司控制企業達34家,省份地區涉及廣東、山東、浙江、湖北、上海等。

喜茶被曝高管之間拉幫結派

據新浪財經報道,2021年年末,喜茶突然裁員的消息在公司內部傳開,部分部門已經被默默裁掉。在脈脈上,相關討論已經展開,內部同事圈也確認了此事 。

目前,喜茶的員工大多處於「躺平」、觀望的狀態。此次大規模的裁員,讓喜茶的過度加班、年終獎延遲、公司內斗等問題集中爆發,使得員工異常消極。

「很多人都盼著被裁,至少可以拿到N+1的賠償,老員工也沒有什麼盼頭」,一位喜茶老員工說道。「都是爭著被裁的啊,名額都不夠分。現在天天擺爛,生怕別人不知道我想被裁。」脈脈上一位喜茶員工的匿名回復也證實了員工「躺平」的心態。

另有一位喜茶員工透露,入職承諾的3個月年終獎,到聽說這個獎取消了,其對喜茶的公司信譽產生質疑。

實際上,像眾多年輕的新消費公司一樣,喜茶也被員工曝出內部管理混亂、內斗明顯、制度不清晰等問題。

已經離職的沈明哲(化名)是喜茶的老員工,他不敢公開透露實際工齡,怕被主管追責。

據他透露,「這次裁員,一部分也是斗爭的結果。喜茶的高管團隊,很少有待夠兩年的,一般一年多就走了,有的半年就被開除。高管之間拉幫結派非常明顯。之前高管是騰訊的,內部團隊就都換成騰訊出來的人;在那之前,都是唯品會出來的人」。

如果員工屬於高管派系類的,即使摸魚,也會得到好的績效考評。這樣的內部管理讓很多員工吃不消,所以喜茶內部員工流動非常大,做滿兩年的人很少。

預虧超一億!

上市逾半年 奈雪的茶股價已遭腰斬

2月8日,新式茶飲企業奈雪的茶(02150.HK)發布盈利預警,預計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集團取得收入約42.8億元-43.2億元,同比預增超40%,經調整凈虧損(非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計量)約1.35億元-1.65億元。

去年下半年,中國大陸地區疫情反復,多地政府部門均加強了公共衛生管控措施,奈雪的茶相當數量的茶飲店因此受到影響,店鋪暫停營業、減少營業時間或轉為「只有外送或到店自取」的營運模式。

公告指出,2022年1月,奈雪的茶茶飲店同店收入維持恢復態勢,公司歸因於「中國大陸地區新冠疫情有所緩解」,其中位於西安的奈雪的茶茶飲店已經完全恢復營業。此外,奈雪的茶認為,新產品普遍受到消費者歡迎也對集團業務表現帶來積極影響。

去年6月30日,奈雪的茶在港交所正式上市,成為「新茶飲第一股」。根據招股書,2018年-2020年,奈雪的茶營收分別為10.87億元、25.02億元及30.57億元,經調整凈利潤為-5660萬元、-1170萬元和1664萬元。

曾被看好的新茶飲市場在疫情的沖擊下元氣大傷。有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數量活過1年的奶茶店僅佔18.8%,近八成的新品牌茶飲店倒閉。而作為「新茶飲第一股」,截至2月8日收盤,奈雪的茶股價報7.10港元/股,與發行價相比已跌超60%。

疫情影響疊加質量安全問題頻發,近兩年不少新式茶飲品牌的日子並不好過。此前,茶顏悅色也開始曝出關店降薪的消息。而奈雪的茶則將目光投向數字化,並寄望能夠成為新式茶飲行業的新突破口。

據奈雪的茶創始人彭心此前透露,從2020年年初開始,奈雪分階段落地數字化戰術,通過小程序點單、第三方外賣平台、微信商城、直播、天貓旗艦店等線上渠道,加速線上線下融合,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門店經營壓力。該公司財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奈雪的茶線上收入佔比已達到72.2%。

與此同時,奈雪的茶自2018年起著手自研數字運營系統和自動化設備,希望藉此來優化茶飲製作標准流程,實現原材料自動訂貨補貨、員工自動排班等。據此前公告披露,奈雪自研的自動化制茶設備已於去年年底陸續在部分門店運營閑時投入試用,並預計將於今年第三季度結束前在全國奈雪的茶茶飲店正式應用。奈雪預計,自動化設備及措施的投入將降低集團人力成本,減輕人力成本剛性。

E. 蛋糕店一員工被罰款,之後拍不利視頻報復老闆,到底拍了什麼

蛋糕店一員工被罰款,之後拍了不利於店家的視頻來報復老闆,視頻里主要拍了該店使用過期的蛋糕胚來製作蛋糕的事情。這個事情目前具體情況不是很了解,但是從視頻里顯示的蛋糕胚生產日期及過期時間來看,應該是過期的沒有錯,只不過這個蛋糕胚最後被怎麼處理了就不清楚了。我們在叫外賣的時候不知道我們所叫的外賣的門店具體是怎麼樣的,也不知道他們製作過程中的衛生是怎麼樣的,他們所使用的原料是什麼時候的,他們的原料是否清洗干凈,他們在製作過程中自身衛生有沒有完善,這些都是我們沒有看到的一面,這一個個的過程中都是很容易產生食品安全隱患的,雖然有時候我們去外面吃也不一定有多衛生,但是起碼我們能知道門店的具體情況。

所以我覺得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我們還是需要落實到大眾,畢竟我們是直接接觸者,我們平常還是需要行使我們的監督權,這樣才能最大的維護我們自身的權益,畢竟食品安全問題不是鬧著玩的,不能因為有些問題比較微不足道就忽視了,因小失大就得不償失了。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從小方面去發現問題,蟻穴雖小可潰千里長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