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團內鬼疑雲:證件全靠盜用,「幽靈蛋糕店」瘋狂入侵外賣平台
都說要把最好的送給最愛的人。在TA過生日時,你在網上千挑萬選,最後,一個八寸蛋糕花掉近300塊,誰都覺得,這么貴一定不錯,可是,這樣的蛋糕原價可能不到50塊,請注意,不是成本價,這是不是很魔幻?一點也不,它就發生國內最大的外賣平台美團身上。
近日,一位遼寧黑山的男顧客在給妻子訂生日蛋糕時,選擇了一家「看起來比較高檔」的蛋糕房:金冠蛋糕。
這個店鋪有兩個極其詭異的地方:
第一,在許多店鋪,八寸的蛋糕只要100塊錢左右,金冠蛋糕開價288元,顯然不是一般的貴,但該店在商品描述中使用了許多誘人的字眼,比如「優質進口奶油」、「新鮮現做」等,讓人不能不心動。
第二,外賣平台一般推薦的都是你周圍方圓幾百米、幾公里的本地商戶,金冠蛋糕卻遠在2500公里外的四川成都,明顯有違常理。
不過,「善解人意」的金冠蛋糕只用了寥寥數語就打消了顧客的所有疑慮:「這是總店的位置,我們在黑山縣有分店」。
於是,顧客滿懷期待地下了訂單,可是,蛋糕送到時,一家人傻眼了,原來,送到的蛋糕是離自家不遠的一個「特別小、特別廉價」的店做的,店名也不叫「金冠蛋糕」,而是叫「光明蛋糕」。
訂單本來說得很清楚,金冠的蛋糕使用動物奶油,顧客實際收到的蛋糕卻被偷梁換柱變成了植物奶油,口味很差,「最後都扔掉了」,288塊錢只換來了一個教訓。
這對於消費者來說,故事到這里似乎就該結束了,其實,這只是一系列驚天大騙局的冰山一角。
澎湃新聞通過深入調查後發現,定位於四川成都的「金冠蛋糕」根本不存在,它所留的實體店地址,僅僅座落著一家床上用品商店鋪,換句話說,金冠蛋糕上傳的證件完全涉嫌盜用或偽造,幕後黑手專門在外賣平台跨城接單,然後通過QQ群等聯系方式,轉單給顧客附近的小店,從中賺取不菲的差價。
除了「金冠蛋糕」,外賣平台上還有許多類似的玩家。紫 財經 無法確定,這些「李鬼」系同一套人馬的不同馬甲還是不同人馬打造的不同品牌,但幾乎可以肯定,他們的套路是一致的。
以上述顧客為例,他訂的288元蛋糕遠高於正常售價,在最終負責送貨的店裡,同樣款式、尺寸更大的9寸蛋糕不過賣50元。被騙了錢還是小事,食品安全才讓人細思極恐,這樣的蛋糕,你敢吃嗎?你中過招嗎?
有人可能會說,「金冠蛋糕」只是個案。事實並非如此簡單。根據媒體的調查,在美團、餓了么上存在著多家這樣的幽靈蛋糕店,甚至在三年前就有過報道了。
那麼,這樣的「空氣蛋糕房」為何至今沒有禁絕,反而愈演愈烈呢?一位業內人士分析稱,這大概率是內外勾結的結果。
公開資料顯示,商戶入駐美團要經過證件查驗環節,美團外賣之前還明確表示,「業務經理到店線下審核」。
紫 財經 注意到,美團外賣最新公布的流程去掉了「線下審核」的表述,不過仍然要求「入駐美團外賣平台前,需有線下實體店鋪」。
在這樣的背景下,「金冠蛋糕」們能夠堂而皇之地在美團上大行其道,沒有內鬼,可能嗎?
值得注意的是,「幽靈蛋糕房」的評價都不怎麼樣,「不值這個價」是輕的,還有消費者稱自己付了錢卻沒收到蛋糕。這些異常的反饋又是成功躲避美團後台系統監測的?不是說,美團的大數據既可以殺熟,也可以逼得外賣騎士不得不瘋狂闖紅燈,才能在規定時間里送達訂單了么?難道王興還監測不到這些異常的商戶?
不僅如此,「金冠蛋糕」們之所以能夠出現在異地顧客的搜索結果中,主要歸功於外賣平台的「推廣通」。通過該工具,商家可以充值購買廣告位,按理說,一個廣告位不是付了錢就可以的,也會有人工審核,這些不具連鎖經營資質的不法商戶又是如何沖破美團又一道防線的呢?
眼下,美團正在接受反壟斷調查。4月10日,監管部門公布處罰決定書,責令阿里巴巴集團停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並處以其2019年中國境內銷售額4557.12億元4%的罰款,合計182.28億元。參照這個標准,王興的40億罰單或已在路上了。
你覺得,美團罰多少比較合適?(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美團外賣# #餓了么#
⑵ 要求和需求的區別
前幾天在學習群里一位老師講的要求和需求的區別,聽後獲益匪淺,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
要求和需求的區別有哪些呢?
要求指的是外在行為, 需求指的是內在情感體驗。
那麼我們要做的是 ,透過要求看見孩子的需求,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求。
那麼需求都有哪些呢?
馬斯洛需求理論圖告訴了我們答案。
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蛋糕故事」來解釋任何行為背後都是有其原因的。
小寶很喜歡買蛋糕 ,每次路過蛋糕店都要求媽媽買一塊。
這里小寶的要求是什麼呢?要求是 「買蛋糕」。
買蛋糕是孩子提出的具體要求,想吃蛋糕是需求。
然後媽媽爽快地給小寶買了蛋糕。
小寶直接狼吞虎咽的吃了, 邊吃邊說「好餓呀...... 終於吃飽了。」
這里小寶買蛋糕是滿足什麼需求呢?
好餓---吃飽了。對應的是生理需求。
第二天, 小寶又要求媽媽買蛋糕,並很快吃掉。
第三天,小寶又買了,但這次他不吃了, 說要放在冰箱里明天吃。
後面的動作不一樣了。
媽媽問小寶,為什麼要放起來明天吃呀?
小寶說,他希望想吃的時候隨時都有。
想吃隨時都有, 這里就是安全感的需求了。
我確定這個東西隨時都在,想拿的時候就可以拿,需要的時候就會存在,這里是安全感的需求,跟第一次直接吃的需求不一樣了。
第四天,小寶又要買蛋糕。
這次呢 ,不吃也不放在家裡 ,而是要拿出去跟同學們一起分享。
這是什麼需求呢?
這是獲得友誼、尋求歸屬感的需求。
孩子初始階段的友誼都是從物質開始發展的。
歸屬感需求滿足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
過了一段時間,小寶還是買蛋糕 、找小夥伴。 但是呢, 這次他套路變了。
這次他是拿著炫耀, 不分享了。
小寶拿著蛋糕到小朋友面前炫耀:看我有蛋糕 ! 其他小朋友很羨慕很想吃,小寶卻死活也不分享。
這個時候孩子享受的是什麼呢?是「被尊重」的需求。
具體表現就是:哇 !小寶你的蛋糕看起來真好吃呀,能不能給我分享下?這個時候小寶才願意高興的分享給那個小朋友。
這就很像女性之間的誇贊:哎呀,你這衣服真好看,哪裡來的呀?給我個鏈接唄, 我也看看去。這個時候,被稱贊的女性就感覺很自豪、很有優越感。
這都是被尊重被認可的需求得到了滿足。
但孩子小時候對自己需求不是很清晰,如果這時我們能夠很好的看見,可以引導孩子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被尊重。比如通過自己的勞動或者智慧幫別人解決問題,來獲得別人的尊重。
比如小寶媽媽看到小寶現階段這個情況,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滿足自己,然後幫助他把他的感受描述出來:你是不是感覺自己很棒很好,小朋友特別喜歡你的蛋糕, 你也能夠幫助小朋友品嘗到美味的蛋糕?
孩子會說:是的。
那媽媽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你很享受給別人帶來幫助? 同時也想讓別人看到我們有多棒(能力上的認可)?
這樣總結之後,讓孩子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 「認可」 而不是「巴結」。
我們剛才把重點引導在了「能力」上,那接下來孩子要發展什麼需求了呢?
自我實現(能力)的需求。
最後,小寶還是同樣要求買蛋糕,但是現在卻是開始回家研究了, 什麼味道的,什麼顏色的? 需要什麼材料? 怎麼做出一樣的蛋糕?
這個時候開始了自我實現的需求。
你想開啟自我實現需求,那麼首先要有前面的需求做基礎,就是我先要活下來並確認安全。
然後開始考慮我的被尊重需求、我想給別人帶來幫助和快樂,那麼我可以做些什麼、 怎麼做呢?
這都是一步一步實現的,比如我工作是先解決溫飽,然後確認安全穩定,(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選擇體制內工作的原因, 都是穩定安全感需要驅使著。)穩定後開始找志同道合的人, 獲得群體歸屬感。
之後是渴望被尊重,這需要有能力,要證明自己可以解決什麼、 可以做什麼。
這個時候人就會去發展更高層次的自我突破、自我實現。
這個不斷約束自己、調整自己的過程就是在滿足自我實現的需求。
很多人在孩子低年級時候就要求孩子要獨立、要自覺、要優秀,這都是要求孩子做到「自我實現」,但沒有底層的基礎孩子真的很難做到。
很多人都是自己做不到自我實現,卻要求孩子實現。
通過小蛋糕的事,我們可以看到同樣的要求背後會有很多種需求(原因),同時需求也是隨時變化的, 比如我今天突然餓了,買蛋糕就是為了解決基本溫飽需求。
你本來想創業, 結果突然家裡出現意外,生存成問題了,這時是解決溫飽問題還是自我實現問題?
孩子也是一樣,本來是往上走的,結果媽媽這個不滿爸爸那個不高興,這時孩子的安全感是不是要出現問題了?
人一定是在底層需求滿足後才能發展高級需求。
其實玩游戲也好刷劇也好,背後都有這些需求驅使著,只不過外在的表現不一樣而已。
所以任何行為並非那麼簡單 ,一定要結合孩子和環境情況來綜合分析。
那我們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呢?
答案就是:盡可能的創造條件去滿足現階段需求,這樣才能推動孩子進入高階需求。
比如孩子玩游戲想獲得歸屬感,那麼我們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他不是需要在游戲里找同伴嗎?爸爸媽媽和你一起,做你的同伴。
如果是在游戲中找被尊重被認可的需求,找成就感, 那麼我們在家裡也可以盡量多給孩子一些解決問題的機會。很多人不喜歡孩子打游戲,希望孩子能把時間精力放在學習上,那麼生活中也盡可能的避免影響孩子學習的事情。
孩子在被尊重、被認可的需求(「我多厲害、我多牛、我能搞定!」 )得到滿足後,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思考「你是怎麼做到的?」 把這些能力總結出來,變成可以遷移的能力。
比如我們在游戲中有不懂的問題,就可以問問孩子是怎麼做到的,並由衷稱贊孩子:你觀察能力好棒 !你太有毅力了! ......
然後引導孩子:你看這些能力,是不是都可以在學習中用到?
千萬別指責孩子:你怎麼學習上就不會這么用心呢?
這樣也讓孩子知道原來學習跟游戲是有相同之處的!
孩子的一個要求背後可能會有很多不同層次的需求,當我們沒有找到背後需求時,可以先滿足他,如果已經看到要求背後的需求,可以動腦筋,多元化滿足,(此時如實表達自己的感受很重要,不要想著命令孩子,而是想著如何讓孩子能接受這個建議,讓他覺得這個是自己想要的)。如果能很明確的看見需求,在孩子不清晰的階段,引導孩子,幫他把感受描述出來,比如「尊重」等。盡可能創造條件去滿足孩子現階段的需求,而不是要求,這樣才能推進孩子進入高階需求。
總之,無條件滿足要求,會讓我們很被動,並且不斷地被挑戰,同時也不能讓孩子明白自己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麼,看似在愛孩子其實根本沒有讀懂孩子。
無條件滿足需求,雖然行為要求上沒有被滿足,但孩子卻感受到深深地被理解和被尊重。
最後,請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看待,尋找彼此都舒服的方式來相處。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