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4节气对应吃什么食物
24节气对应吃的食物如下:
立春,俗称“打春”,在这一天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雨水在北方旧俗里,这一天普通人家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雨水节,回娘家”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节日习俗,每逢这时,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其中典型的礼品被称作“罐罐肉”,即用砂锅炖了猪脚、雪山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送给父母,以对他们的养育之恩表示感谢和敬意。
惊蛰,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
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干燥,因梨生津解渴,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在山东的一些地区,惊蛰日人们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在山西的雁北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
春分,旧时民间有“春分吃春菜”的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也称为春碧蒿。江南地区则流行犒劳耕牛、祭祀百鸟的习俗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春分得吃驴打滚,以求避邪祈福。驴打滚来历不凡,光看它的加工材料包括大黄米面、黄豆面、红豆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足以符合营养膳食指南上的食材多样化这一条。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美食。
清明,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南北各地有吃馓子(古时叫寒具)的食俗。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
谷雨,对于渔家而言,谷雨节流行祭海习俗。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来喝。
北方有谷雨节气吃香椿的习俗。谷雨前后香椿树萌发嫩芽,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香椿的食用历史已逾千年,汉代即已遍布大江南北,从达官贵人到民夫走卒均可享用。
立夏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改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
用红茶或胡桃壳煮蛋,称“立夏蛋”,相互馈送。用彩线编织蛋套,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孩子们一般玩吃蛋斗蛋游戏,以拄立夏蛋作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尚有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小满,《周书》:小满之日苦菜秀。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本草纲目》:(苦苦菜)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医学上多用苦苦菜来治疗热症,古人还用它醒酒。
宁夏人喜欢把苦菜烫熟,冷淘凉拌,调以盐、醋、辣油或蒜泥,清凉辣香,吃馒头、米饭,使人食欲大增。也有用黄米汤将苦苦菜腌成黄色,吃起来酸中带甜,脆嫩爽口。有的人还将苦苦菜用开水烫熟,挤出苦汁,用以做汤、做馅、热炒、煮面,各具风味。
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日祭饯花神的风俗。芒种时节有煮梅的食俗,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经有了。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种,简单的一种是用糖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糖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也有用盐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盐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比较考究的还要在里面加入紫苏。
我国北方产的乌梅很有名气,将其与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汤。
夏至,“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讲究吃面,夏至日照最长,故中国绍兴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语。旧时,人不分贫富,夏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
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其时,夏收完毕,新麦上市,因有于是日吃面尝新习俗,谚日“冬至馄饨夏至面”。亦有做麦糊烧者,即以麦粉调糊,摊为薄饼烤熟,亦带尝新之意。
小暑,过去民间有“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大暑,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喝羊肉汤等习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将其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在我国北方,大暑时节流传着吃面条、饺子、鸡蛋等习俗。
立秋,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
经过苦夏,人们的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
处暑煎药茶的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南京人传统的饮食习俗是在“处暑”时节吃鸭子。
鸭子,特别是南京江宁湖熟地区的麻鸭最为抢手,据悉,那里的鸭子味甘性凉,肥瘦适宜。如果没有空,老南京人都会去熟食店买半只鸭子回家;有空的人都会在家炖上“萝卜老鸭煲”或做“红烧鸭块”送给邻居,这就是俗语中说的,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白露,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
湖南一带有在白露喝米酒的风俗,每年白露节,家家户户都以称为“土酒”的白露米酒待客,甘甜温热,最适秋天。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福州人在白露这天吃龙眼的习俗由来已久,认为龙眼很补;老苏州会吃些石榴、白果、梨等,以此养阴润肺;还会吃些鳗鱼(鳗鲡),这时鳗鱼最为肥美,是品尝的最佳时节,因此苏州有“白露鳗鲡霜降蟹”之说;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秋分在岭南地区,昔日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一种野苋菜。采回的秋菜一般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在南京,则流行吃“桂花鸭”,用普通的盐水鸭,以桂花卤入味。
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寒露的另一大习俗是吃螃蟹。古人诗日:“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
民间也有“九雌十雄”的谚语。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上等名贵水产。“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软糯的柿子等到秋天才成熟,故寒露民间亦有吃柿子的习惯。
霜降这天,中国很多地区都有吃柿子的习俗。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 霜降时节的习俗也有很多,云南广西一带还过霜降节。壮族的人们讲究吃汤圆、杀鸭子、祭祀祖先、游神赛歌、庆祝丰收。
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此时,民间亦会举行菊花会,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
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在福建的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在汕头,人们立冬吃用莲子、香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这些都是温热的食物。在北方,立冬的规矩是吃饺子,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
小雪,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在中国北方,小雪时节一般的人家都要吃涮羊肉。在南方某些地方,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
大雪,俗语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旧时每到大雪节气,在南京的一些地方,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准备腌肉,称为“咸货”。
用大盐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锅炒熟,待炒过的花椒盐凉透后,涂抹在鱼、肉和光禽内外,反复揉搓,直到肉色由鲜转暗,表面有液体渗出时,再把肉连剩下的盐放进缸内,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半月后取出,将腌出的卤汁入锅加水烧开。
撇去浮沫,放入晾干的禽畜肉,一层层码在缸内,倒入盐卤,再压上大石头,十日后取出,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邱炳军:《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
至于北方民族,这个时候已相当寒冷,像是在包头地区有句俗谚说“小雪杀猪,大雪宰羊”,大雪季节到,就是杀猪准备年货的时刻。这个时候,无论谁家宰杀牲畜,亲朋好友都会来帮忙,东家准备食物、小酒、小菜宴请,因此小雪、大雪季节都是家族亲友们叙旧联络感情的时刻。
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吴地苏州过冬至是奉行周朝立法的遗风,以冬至夜为岁末,所以过冬至就是过年。苏州人过冬至的食俗很多,要吃“团圆饭”,饭菜名字都很雅致,蛋饺叫“元宝”、豆芽叫“如意菜”、粉条叫“金链条”、鱼叫“吃有余”等。
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在江南一带尤为盛行,据史料记载这一习俗明、清已有。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圆”寓意“圆满”、“团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小寒,每逢小寒节气,饮食上“小寒”节气中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小寒之后腊八节也是同样要吃腊八粥,之后便年味渐浓。
寒节气习俗饮食有很多,吃糯米饭、腊八粥、饭菜、黄芽菜等。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是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
大寒民间有不同的饮食习俗,如老北京大寒吃“消寒糕”,广东人吃糯米饭,南京人喝鸡汤,安徽人炸春卷等。大寒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其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
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2. 中秋节吃什么吃饺子吗
中秋节吃月饼。有地区吃饺子。普遍都吃月饼。中秋吃月饼是表示团圆,吃饺子的意思也是纪代表一家人团圆。
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如果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3. 现在的季节吃什么菜好
冬至吃什么菜比较好 冬至养生蔬菜及食谱推荐
导语:冬至到来之后,数九就开始了。数九是一年中最冷时期,也就是说,冬至开始,一年中最冷的时节的到来了。在寒冷的季节里,我们除了要注意保暖之外,还要注意饮食。最好是多吃一些滋补提高免疫力的食物。那么,冬至吃什么菜比较好呢?参考以下冬至养生蔬菜及食谱推荐。
冬至吃什么菜比较好 冬至养生蔬菜及食谱推荐
冬至饮食
包心菜
其维生素C的含量是西红柿的3.5倍,钙的含量是黄瓜的2倍。包心菜还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钼和锰,是人体制造酶、激素等活性物质所必不可少的原料。它能促进人体物质代谢,十分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其多量维生素C能增强肌体抗癌能力。
菜花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物质,每200克新鲜菜花,可为成年人提供一天饮食所需的维生素A 75%以上。其维生素C的含量更为突出,每100克可达80毫克,比常见的大白菜、黄豆芽菜高3~4倍,比柑橘高两倍。
芹菜
中医认为,芹菜性凉,平肝健胃,味甘辛无毒,富含蛋白质、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氨基酸等,能兴奋中枢神经,多饮食,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并有祛痰作用。芹菜可与香干、肉丝等炒食,色彩鲜艳,味道清香。
红薯
系粮食中营养较为丰富的食品。由于红薯能供给人体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维生素A和维生素C,因此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以及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因此,常吃红薯能防止肝脏和肾脏中结缔组织萎缩,防止胶原病的发生。
豆芽菜
黄豆、绿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及钠、磷、铁、钙等人体必需的饮食微量元素。豆生芽后,不但能保持原有的物质,而且增加了维生素的含量,有利于消除疲劳。豆芽中的叶绿素可以防治直肠癌。
冬至进补食谱:
冬至食谱
羊肉炖萝卜
原料:白萝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白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5、6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
功效: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炒双菇
原料:水发香菇、鲜蘑菇等量,植物油、酱油、白糖、水淀粉、味精、盐、黄酒、姜末、鲜汤、麻油适量。
做法:香菇、鲜蘑洗净切片,炒锅烧热入油,下双菇煸炒后,放姜、酱油、糖、黄酒继续煸炒,使之入味,加入鲜汤烧滚后,放味精、盐,用水淀粉勾芡,淋上麻油,装盘即可。
功效:补益肠胃,化痰散寒。
这道菜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高血脂患者更为适宜。
天麻炖乌鸡
原料:乌鸡1只(约750g),天麻25g,川芎、白茯苓各10g,姜片5g,料酒10g,精盐适量,香菜段少许。
做法:乌鸡放入冷水中,烧开,焯去血沫;中药洗净,放入鸡腹中,用线缝好口。把乌鸡放人砂锅内,加入姜片、料酒和适量水,烧开后用小火炖约1小时,放精盐再炖约20分钟至材料熟烂,撒上香菜段即可。
功效:乌鸡舒经活血、调节内分泌等功效,对老年女性大有益处。天麻、川芎、茯苓对神经衰弱的头昏、头痛、失眠等,均有辅助治疗之效,既能平肝熄风止痛,又能滋养镇静安神,与乌鸡等配合,补虚作用颇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