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蛋糕做法 » 鰲拜蛋糕做法
擴展閱讀
冰淇淋蛋糕畫畫大全 2025-05-24 14:39:26
安徽哪裡沒有脆皮蛋糕 2025-05-24 14:29:12
蛋糕店日文怎麼寫 2025-05-24 14:17:15

鰲拜蛋糕做法

發布時間: 2022-08-12 15:21:01

『壹』 同為顧命大臣,為什麼鰲拜能殺死蘇克薩哈

蘇克薩哈和鰲拜同為輔政大臣,最後鰲拜扳倒蘇克薩哈。很多人覺得非常輕松,殊不知,中間的過程其實並沒有這么輕松,可是說,是經過了殘酷政治斗爭的結果。首先,我們來看看康熙前期,為什麼出現四大輔臣共同輔政這種情況。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及順治時期,一直是皇親攝政王輔政。

努爾哈赤的時候,安排了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岳託、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一共十一個貝勒共議國政。皇太極登位後,也是皇太極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阿濟格四大貝勒共同執政,後來皇太極才把他們搞下去,加強了中央極權。皇太極去世後,順治繼位,也是攝政王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然後多爾袞排擠了濟爾哈朗,一人獨掌權力。

四是讓蘇克薩哈眾叛親離。蘇克薩哈因為背叛多爾袞投奔順治,就已經被本旗人所不齒。後來在與鰲拜的爭地斗爭,以及保護三位部下的風波中居於下風,因此正白旗人對蘇克薩哈多有怨言。蘇克薩哈兩邊不討好,最後才一敗塗地。蘇克薩哈在一敗塗地的情況下,准備來一招「絕地反戈」,或者說「同歸於盡」。他提出輔臣歸政於康熙,他自己則去給順治守陵。

他這是企圖拿康熙來壓鰲拜。誰知道鰲拜沒有把康熙放在眼裡,因此羅列了蘇克薩哈的二十四大罪,把他處死,甚至把他一家差不多滅族。所以,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鰲拜扳倒蘇克薩哈,並不容易。但是,鰲拜因為得罪了康熙,也宣告了他最終將倒在漸漸長大的康熙手裡。(參考資料:《清史稿》)

『貳』 鰲拜殺蘇克薩哈會一家獨大,期間為何沒有站出來阻止

鰲拜殺蘇克薩哈會一家獨大,期間孝庄太後沒有站出來阻止,是因為當時孝庄太後也沒有足夠的實力與鰲拜分庭抗禮。

順治帝在彌留之際,他留下遺詔,讓8歲康熙繼位,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四大輔政大臣,直到康熙皇帝親征。前期四位首輔大臣互相牽制,相安無事,隨著康熙皇帝的長大,四位輔政大臣為了利益也開始拼得你死我活。他們四位當中,索尼年事已高,朝堂很多事情,能躲則躲,稱病閉門謝客,有勇有謀,千叮嚀萬囑咐自己的兒子索額圖也不要輕易發表言論,要觀望孝庄太後對他們家的態度之後,才能相機行事。遏必隆軟弱,看到鰲拜勢力日趨強盛,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他和鰲拜狼狽為奸。鰲拜盯上蘇克薩哈家族的圈地,多次上書康熙皇帝,要求把自己所在的鑲黃旗與蘇克薩哈所在的正白旗土地做交換,蘇克薩哈肯定不願意,他手上的土地是從多爾袞手中繼承下來的,土地不僅面積龐大,而且土壤肥沃。兩人之間的矛盾白熾熱化,不可調和。

我認為孝庄太後這樣做法是欲擒故縱。古雲有雲: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孝庄太後依著鰲拜殺死蘇克薩哈,蒙蔽鰲拜的眼睛,讓鰲拜覺得自己很厲害,就連大清朝老祖宗也得給他三分薄面。如此一來,鰲拜覺得孝庄太後站在他這一邊,會慢慢放下對康熙皇帝的警惕,為康熙皇帝除掉鰲拜做准備贏取充足的准備時間,也為康熙皇帝的歷練贏取足夠的時間,假以時日,康熙皇帝羽翼豐滿,親征便是鰲拜的死期。

『叄』 鰲拜是怎樣被除掉的

清順治帝病死後,他的兒子玄燁即位,玄燁就是康熙帝。康熙帝登基時,年僅8歲。當時朝中的政務全由四位滿族大臣輔佐處理。四大臣中為首的是鰲拜,他依仗手中掌握的兵權,同時又認為康熙帝年幼無知,於是他根本不把任何人看在眼中,在朝中專權霸道,說一不二。

一次,三名地方官對鰲拜仗勢擴大地盤、以差地換好地的做法感到不滿。鰲拜得知後,以誣陷的手段,把這三名地方官處死了。自此,其餘官員見到鰲拜都讓他三分,遠遠避開。

四位輔佐大臣中有位叫蘇克薩哈的人,一次因為一件小事和鰲拜發生爭執,鰲拜懷恨在心,經常找蘇克薩哈的碴兒,並勾結手下同黨誣陷蘇克薩哈想爭權謀反,奏稟康熙帝要處死他。康熙帝不批准,鰲拜竟在朝堂上大吵大鬧,他捋起袖子,揮起拳頭砸在桌上。康熙帝氣得直抖,細一想,這老東西勢力挺大,不能硬撞,只好忍氣吞聲地將蘇克薩哈殺死。鰲拜從此更加肆無忌憚。

康熙帝自此心中更加痛恨鰲拜,決心用計除掉他。他找了一群十來歲的貴族少年男子進宮,名曰習武,讓他們侍衛皇上,天天練武。幾個月練下來之後,一個個練得身強力壯,武藝非凡。鰲拜進宮來來去去,看到一群小傢伙嬉鬧玩耍,根本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一天,康熙帝下令召鰲拜隻身一人進宮商討國家大事。剛一進宮,一群習武少年便圍住他打鬧,有的拽他手,有的掐他脖子,有的踢他大腿,盡管鰲拜武力過人,但終因少年人多而敏捷,不多時就被打倒趴在地上,動彈不得,康熙帝乘勢將鰲拜關進大牢。

康熙帝立刻派人調查鰲拜的家產和犯下的罪行。眾大臣一致要求處死鰲拜,但康熙帝念他輔佐之功,從寬發落,將他革職為民,流放遠鄉。

鰲拜被除後,朝廷上下歡呼雀躍。康熙帝一面著手改革農業生產,一面懲辦貪官污吏,整頓朝政,清王朝漸漸地穩住了陣腳。

『肆』 鰲拜是哪個朝代

鰲拜,孔武有力,權傾朝野,實為第一敵人鰲拜是當時的滿清第一武將,看看下面關於鰲拜的資料吧!

鰲拜是哪個朝代

清朝

歷史上鰲拜怎麼死的

鰲拜是清初權臣,出身瓜爾佳氏,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勛,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號稱「滿洲第一勇士」,後半生則操握權柄、結黨營私。但是這位「滿清第一勇士」最後的下場也不是很好,那麼鰲拜怎麼死的呢?

在很多的野史中有提到康熙時代的鰲拜獨霸大權,但是後面被韋小寶與康熙合力將鰲拜殺死,然而事件的真想究竟是什麼呢?

康熙在黃錫袞、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於朝,後定下計策,在武英殿擒拿鰲拜。1669年5月,鰲拜被康熙擒獲後,康熙宣布鰲拜三十條罪狀,廷議當斬,但康熙念鰲拜歷事三朝,效力有年,不忍加誅,僅命革職,籍沒拘禁,不久鰲拜死於禁所。所以事實上康熙並未殺死鰲拜,鰲拜應該算是老死的。

康熙命議政王大臣等審訊鰲拜。大臣們審實後,宣布鰲拜30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鰲拜怎麼死的?據法國傳教士白晉記載,當時鰲拜請求覲見康熙,讓康熙看他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結果,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終於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鰲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且無篡弒之跡,遂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其黨羽或死或革。不久,鰲拜就在禁所死去,卒於康熙八年(1669)。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對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為何被康熙除掉?

四大臣輔政

順治皇帝福臨臨終的時候,他的兒子玄燁年僅8歲,還沒有親政的能力。所以,福臨在指定玄燁為皇太子的同時,選派了4名親信大臣,輔佐幼帝。這4位大臣依次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索尼隸屬正黃旗,內大臣、一等伯;蘇克薩哈隸屬正白旗,侍衛內大臣、二等子;遏必隆隸屬鑲黃旗,侍衛內大臣、一等公;鰲拜也隸屬鑲黃旗,侍衛內大臣、二等公。4人當中,索尼雖居首位,總掌啟奏批紅等大權,但年老力衰。蘇克薩哈居第二位,富有才幹,但爵位卻不如排在後面的遏必隆和鰲拜。遏必隆為人圓滑,遇事隨聲附和,不與人爭鋒。4人中權力慾望最強的是位於最後的鰲拜。在鰲拜眼裡,索尼是不能與之相爭的。索尼從一等侍衛累升至內大臣,是四朝元老,深受太後信任和賞識。問題是,一旦索尼歸天,按照現有的排列順序,蘇克薩哈就可能取代索尼,這是他所不願意看到的。為了防止蘇克薩哈取代索尼,鰲拜竭力拉攏與之同旗的遏必隆,製造事端,打擊蘇克薩哈。

製造事端,假傳聖旨,專橫跋扈

康熙五年(1666 ),鰲拜蓄意製造了一起黃、白旗互換圈地的事件。這件事的起因可追溯到順治初年。這年,當清朝統治者頒詔實行圈地的時候,攝政王多爾袞利用權勢,將原定分配給鑲黃旗的永平府一帶好地分給了自己的正白旗,而將保定、河間等府低窪劣地撥給了鑲黃旗。這種歧視和壓制鑲黃旗的做法,曾激起黃旗旗民的強烈不滿,黃、白旗之間因此而產生了矛盾。

但時隔20多年,兩旗旗民已各安生業,舊日的恩恩怨怨已經逐漸淡忘了。鰲拜為了打擊蘇克薩哈,又將此事重新提起,主張將兩旗的旗地換回。這一計謀果然奏效,立即引起兩黃旗大臣的共鳴。遏必隆站到了鰲拜一邊,表示支持換地,索尼也對換地頗感興趣。鰲拜得到索尼、遏必隆的支持後,氣焰更加囂張了。康熙五年(1666)正月,鰲拜指使兩黃旗部分將領上疏戶部,要求換地,挑起了互換圈地的事端。

更換圈地的提議首先遭到了戶部尚書、正白旗大臣蘇納海的反對。蘇納海認為,康熙三年(1664)朝廷已發布過不許再圈地的法令,現在再來討論和處理關於圈地的事,不太適宜。為了排除蘇納海等的阻力,鰲拜於同年三月稱旨支持鑲黃旗圈換土地,並開始著手換地,試圖造成既成事實。正在丈量土地時,直隸、山東、河南總督朱昌祚,直隸巡撫王登聯又同時上疏,反對圈換,理由是旗民已不願意圈換土地,且自丈量以來,土地皆拋棄不耕,荒涼不堪。

鰲拜面對日益增大的反對勢力,感到不施以武力,強制換地,目的'就難以達到。於是,他假傳聖旨,命吏、兵兩部將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等革職拿問,欲置3人於死地。玄燁知事態嚴重,親自出面調停,召集四大輔臣共議此事。商議中四大輔臣出現了三比一的對立局面,即兩黃旗站在一邊,主張對蘇納海等應置重典,惟獨正白旗蘇克薩哈堅決反對。玄燁雖不同意重處蘇納海,但因年幼言輕,最後蘇納海3人還是依照鰲拜等人的意見被處死。這次事件中,鰲拜的專橫表現得淋漓盡致,使玄燁對鰲拜有了十分清醒的認識,對他的言行倍加警惕。

康熙親政,鰲拜不得不除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去世。玄燁鑒於四大臣輔政體制已不能發揮積極作用,便上奏祖母太皇太後,請求親政。祖母對四大輔臣的情況了如指掌,更知孫子其間的苦衷,立即允准。七月七日,玄燁舉行親政大典,從此,14歲的玄燁開始躬親大政。

玄燁雖然親政,但輔臣所轄的內三院及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政治體制並未立即改變。為了使朝政盡早地歸還年輕的皇帝,在玄燁親政後的第六天,輔臣蘇克薩哈上疏請求隱退。

蘇克薩哈的用意:其一,表明鰲拜專橫,自己不願與其同流合污;其二,用自己的隱退,來迫使鰲拜、遏必隆辭職交權。鰲拜對蘇克薩哈的用心是非常清楚的,因此對其更是恨之入骨。在玄燁還沒有對此做出反應之前,鰲拜便大做文章,陷害蘇克薩哈,誣稱蘇克薩哈隱退是假,「不欲歸政」是真,並編織了24條罪狀,欲置之於死地。玄燁知兩人積怨甚深,「堅持不允所請」,但是耐不住鰲拜攘臂強奏,數日不休,最後僅將蘇克薩哈從磔刑改為絞刑,其他均按其原議行刑。

清除了蘇克薩哈以後,鰲拜更加肆無忌憚了。本來,按照排列順序,他列於遏必隆之後,但這時起坐班行,他居然列於遏必隆之前;朝廷所有的政事,他都先在家裡商量好,然後再施行;如果有誰在奏事之前,未向他請示,就會遭到他的「嗔怒」。不僅如此,對於玄燁的有些詔令,他也敢抗旨准拜。鰲拜的這些行徑使玄燁感到:鰲拜已經到了不得不除掉時候了!

很多影視作品都將鰲拜塑造成一個大奸臣,他不但功高蓋主,且目無法紀,既藐視皇權又想取而代之。

但歷史上的鰲拜,雖然不一定是個極好的臣子,但也絕對算不上奸臣,當然更算不上清王朝的叛徒。

鰲拜對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且毫無二心,影視作品中杜撰了鰲拜想要當皇帝的情節,這一盆臟水真是潑的毫無理由與證據。影視作品為了情節需要本來就有虛構的成分,但將影視作品中的鰲拜,當成真實歷史中的鰲拜,那就大錯特錯了,歷史上的真實的鰲拜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鰲拜是滿清貴族之後,出生名門,很早就與皇太極並肩作戰,為大清王朝立下赫赫戰功。在征戰時期鰲拜與皇太極結下了深厚的主僕情誼,鰲拜對皇太極忠心不二。

清朝早年並沒有立皇太子的傳統,皇太極死後,偌大的江山由誰繼承,這成了一個大問題。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們才沒有父死子繼這一傳統,皇太極死了,多爾袞也有繼承皇位的可能性。多爾袞勢力極強,無論是在軍方還是政界都有一批人支持他當皇帝。鰲拜卻沒有被多爾袞的權勢嚇住,他堅定的站在皇太極長子豪格這一邊。多爾袞要當皇帝,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也想當皇帝,兩邊都有人支持,兩邊的人僵持不下,最後各退一步。皇太極的兒子繼承皇位,但是不是長子豪格繼承,而是由九子福臨繼承。多爾袞答應由福臨繼位可能有福臨母親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看福臨年幼,比較好控制。

多爾袞攝政期間一手遮天,但是鰲拜還是沒有向多爾袞屈服,他堅定的站在順治帝一邊。多爾袞變著法的整鰲拜,有功不賞是常事,無過而罰也不少見。但無論多爾袞怎麼對鰲拜,鰲拜還是對順治帝忠心不二。順治帝親政後,對忠心的鰲拜極為看中,所以在死前任命鰲拜為顧命大臣。

康熙繼位,鰲拜依舊忠心,但是此時的鰲拜卻有些自大,他太小看康熙的能力,也過於誇大自己的力量,最終他觸犯到了康熙的底線,被康熙除掉。

鰲拜雖然被康熙除掉,但是並不意味著他是不好的臣子,他只是康熙親政路上的絆腳石,他擋了康熙的路。雍正帝繼位後,感念鰲拜的功績,不但恢復了鰲拜的爵位,並且追封鰲拜為超武公。

『伍』 鰲拜軍功赫赫以戰功封公爵,卻為何老死於囚牢中

鰲拜,清初權臣,出身瓜爾佳氏,蘇完部族長索爾果之孫,後金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之侄,生年不可考,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勛,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以戰功封公爵。鰲拜前半生軍功赫赫,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輕的福臨去世。順治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順治死後,四位輔政大臣曾經在順治靈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輔佐小皇帝玄燁。雖然這一盟誓意義重大,但事實證明四大臣並不能抱成一團,忠心輔助。

康熙念及鰲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且無篡弒之跡,遂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其黨羽或死或革。不久,鰲拜就在禁所死去,卒於康熙八年(1669)。

鰲拜一生戰功赫赫,只因不懂功高震主,行事又囂張跋扈所以才招此殺身之禍。在封建統治階級的眼裡,造成威脅的就是要除掉的,也許,對他們來說,只有死去的鰲拜才是一個忠心的鰲拜。

『陸』 歷史上的鰲拜是不是滿清第一勇士

鰲拜前半生活得糊塗,晚年活得太清楚。功績大了後,就忘記自己的身份了,那就真的糊塗了。可是鰲拜在臨死前為了活命又露出一身的刀疤,死刑變成了終身監禁,也算是救了他一命。其實人真的要活得糊塗一點,越看的明白就越活得不開心,稀里糊塗點才快樂。

電視劇里總是把鰲拜寫的很壞,是一個奸臣。其實正史中他的有些做法也招人恨。但是他是歷史中的人物,歷史向來都是勝者去寫,我們根本不知道正史中的鰲拜是怎樣的一個人,今天我在這兒想替鰲拜洗白了。

後來康熙帝頒布了鰲拜的三十大罪狀,其中有23條是與結黨營私有關的,不尊重皇太後的有2條,私買奴僕的有5條。康熙很有可能是看鰲拜權利太大而除掉他,不要給自己留下隱患。只能說鰲拜情商太低,不能智取,得罪了很多人。

『柒』 索尼臨死前做了一個什麼決定,讓康熙帝順利除掉鰲拜

公元1661年,24歲的順治皇帝病逝,順治臨死前立三子玄燁(康熙)為帝,當時的康熙帝年僅8歲,年幼的皇帝不能處理政事,於是順治又給康熙找了四個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這種輔政安排在清朝第一次出現,在順治之前的清朝,朝政大多由皇親國戚把持,都是皇族成員中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人輔佐參政,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沒有一人是皇族,全部是外姓功臣。

所以才會有四輔臣拿著順治皇帝的遺詔跑到諸王、諸貝勒跟前說:

今主上遺詔,命我四人輔佐沖主。從來國務政務,惟宗室協理,索尼等皆異姓臣子,何能綜理?

實際上四輔臣要的就是一個安心,怕引發了清室皇族的抵制,但是順治皇帝的遺詔在此,皇室成員也不能說什麼,只能從命,順治皇帝的這種輔政人員安排是故意為之,為的就是防止宗室奪權或者篡位,因為順治皇帝可是深受多爾袞脅迫,有過感同身受,所以才會做出這樣的安排。

康熙親政的那一年只有14歲,在鰲拜眼中就是個孩子,但是康熙雖然年幼,智商、能力、膽識都非同一般,為了鏟除鰲拜,康熙作了很多准備,眾所周知的就是:康熙挑選了一批身強力壯的親貴子弟在宮中訓練,然後把鰲拜召入宮中,讓這群少年把鰲拜抓了起來,然後宣布鰲拜的罪狀,鏟除鰲拜集團。

實際上,康熙做得遠遠不止這些,鰲拜能夠專權說明他已經結黨形成了一個政治集團,鰲拜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批人,一個集團,要消滅這樣的政治集團,常規的做法就是先翦除鰲拜的黨羽,把鰲拜的親信調離中樞,還要控制皇宮與京城兵權,將兵權控制在自己手中,才能最終成功,沒有兵權的政變是不能成功的。

康熙能做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為他親政了,有皇帝的權力了,能夠參與政事了,能夠任免官員了,能夠掌控兵權了,而這就是索尼生前最大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