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蛋糕做法 » 一品红蛋糕的配方和做法
扩展阅读

一品红蛋糕的配方和做法

发布时间: 2025-09-01 16:48:58

1. 圣诞节都有哪些习俗

圣诞节本来是西方的节日,现在已经引入中国了。圣诞节是一个普天同庆,人人皆欢乐的日子。圣诞节习俗也很多,比如装扮圣诞树、互赠圣诞卡片,圣诞信件、给亲友送礼物、唱圣诞歌、制作圣诞美食等,这些习俗虽然在西方盛行,但是目前中国的很多地方也有圣诞习俗,甚至成为大家团建文化活动的一部分,我和大家分享下圣诞节的一些习俗哦。

圣诞节习俗一:装扮圣诞树

圣诞树的习俗来源于德国,是由一些常青树砍伐而成,常常使用的是杉树、松树等枝叶呈塔状的树。一般会在树上装饰金银条带、拐杖、苹果、小礼品等。苹果象征着伊甸园丰富的物产,礼品象征着东方博士向耶稣献礼,圣诞树上的手杖,是牧羊人的手杖,倒转的拐杖与耶稣名字首字母形似,就也象征着耶稣。圣诞树上的银色彩带象征着圣洁,金色的彩带象征荣耀。蝴蝶结象征这把人和神紧紧地连在一起,神永远爱着世人。当然,中国目前只要圣诞节,很多商场没歼瞎也会装饰,到处是圣诞树,甚至搞一些促销活动作为发展自我的一个支点。

说起圣诞节,虽然是西方节日,但是平安夜、圣诞节目前在中国也是有一定地位的,尤其年轻人特别重视平安夜和圣诞节。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大学圣诞节里大家互相赠送礼物,因为刚上学不久,高中时候不懂得圣诞节多么隆重的参加,因此当时没有多想,当收到很多礼物时,自己没有准备够足够礼品,有点尴尬,就给大家集中买了很多苹果,给大家分享了一下,平平安安才是真,每个地方风俗不同,大家圣诞节都有哪些习俗和大家一起分享哦。

2.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三关于青岛的小吃

1、大老李酒酿
天津路上。2路车天津路那一站,下车往后走5米就看到了。 mm们记清楚了,丰*佳品哦
2、建豪海鲜酒楼
新闻中心旁边 野生菌火锅 野生菌比较贵,38-88元一小盘
3、福建鲜鱼丸
沃尔马步行街对面 那个卖章鱼丸子的小亭子后面 新当代电影院对面 不大的一家店各种福建的小吃鱼丸 虾丸 墨鱼丸 海螺丸
4、“甜甜嘴”冰激凌
在夏津路的中间,大家应该知道即墨路批发市场有个214路车站吧?
就是214路车站对面的那条纵向的马路的左手边 价廉物美
5、向日葵驿站酒吧
太平路16号。12中斜对过
6、天露荣咖啡
延安三路74号(海信立交桥北出口),19中斜后面。比较适合情侣约会。营业时间:14:00-24:00 7、元祖蛋糕
威海路跟长春路交*的十字路口上 消防队旁边
8、广东佬牛腩沙锅
新店地址: 佳世客步行街北端的闽江花园对面 老店地址:台东八路春和楼排骨米饭旁边
9、大大水饺
利群门前*近台东一路那边,回转寿司对面
10、地下铁漫画吧
合江路一号 银龙街青岛艺校南门 便宜
11、台湾路牛蔽竖肉面
台湾路,在丽晶和心连心中间的楼道里,没有门头,挂了个小灯箱 写着“牛肉面”很小很小,但做得一手纯正的台湾牛肉面。
爱吃面的游客们不妨抽空去尝一尝!油水多,有人很喜欢,也有人讨厌前尺,自己去吃吃看吧。
12、麦岛肥肠
青岛大学附近,顺着美食街一直往南走,在马路的左边,墙上写了一个好大的“肠”字
13、蜀巴佬火锅
台东八路 大家乐练歌房旁边 午餐肉是正宗梅林的,毛肚不是水发的,真材实料。我喜欢吃他家的涮串儿
14、红辣椒川菜
台东骨伤医院对面 水煮鱼不错川菜很够味。据说保定路也有一家,保定路在那里。美中不足,环境太差,空气里都是辣的呛人的味道,喜欢环境好的莫入。
15、伊加伊
台东当代商城一层 台湾风味
16、摩羯酒吧
219总站,东海国际大厦旁边 营业时间下午6:00到凌晨2:00 flyingman的店
17、曼莎顿巴西烤肉音乐餐厅
闽江二路68号 福苑小区里面,软件大厦的后面 小特姐姐的店
18、必胜客
台东沃尔玛。万达商城底层,临台东一路。要排队
19、札幌拉面
骨伤医院左侧,对面就是红辣椒川菜。日本拉面料理。便宜量足
20、宝龙菜馆
浙江路上,天主教堂往下走300米左右,路左边
21、瑶瑶火锅城
台东三路千川百货的后面,利津路派出所的对面。好大一片都是他们的店,延吉路有分店。估计是青岛最大的火锅店
22、天禄园
利群对面 台东三路上。在阳光大厦前的华清美食街上也有一家,不知道哪里还有 川菜 人太多,服务跟不上
23、巴山蜀水
台东一路的百信鞋城旁边 一楼是自助火锅 18一位,品种不多。二楼川菜,毛血旺不好吃
24、大娘水饺
利群正对面 台东三路上。 最近评价一般。
25、小城故事
台东六路上,台东六路小学对面,评价一般
26、一品红
当代后面,跟台东三路交*的一条慧并高街上,跟知名的顺泰,毓聪等同处一处 烤鲤鱼不错
27、快可利天天家常菜
一品红正对面 家常菜,物美价廉
28、顺泰
台东六路跟威海路口的天桥进去,走到丁字路口就看到了,前面提过的蓝山咖啡就在它旁边
29、毓聪
一品红旁边 名店,爆满。有报纸曝光黑幕,不知真假。评价一般。
30、旭光
南山市场附近,*近延安一路上的三路车站。加州牛肉面和红屋牛排的对面
31、豪客来牛排
延安一路上,三路车站旁边。开始吃7成熟,后来吃5成熟,现在改3成了。价格不高,经常搞活动。
32、红屋牛排
延安二路上,在路口处跟旭光对面,那条横着的路我也忘了
33、香蕴馄饨馆
319路终点站,海云庵附近,华普超市对面 那里的烤火烧确实很嫩
鱼香肉丝在这年头还用笋丝炒,卖价才10RMB
34 小倩倩馄饨
江西路上,218,222,32等山东路下车,在洁神大酒店和京苑之间。旁边好象没什么特别的标志。好多人都给我推荐它.
34、 爽乐多多冰激凌店
birdking开的。2路汽车到底,法宝对面。不太好找。特色:冰激凌火锅,好吃又好玩
35、蜀王府
云霄路中段,闽江路和香港路之间吧,我也没去吃过,同学推荐的,说火锅和川菜都地道,刚开了不久。
36、老玉米川菜
快速路奥柯玛立交桥以东100米,公交车站旁,勇丽旁边。活兔特色。火锅也不错。
37、老河道瓦罐
闽江路那家停业了。浮山后还有一家。瓦罐系列,鲶鱼鲫鱼,都是香死人不偿命。老板人也和气。过每次都是朋友请客去的,朋友跟老板是好朋友,是不是老板特意给俺们的菜用心?
38、木瑾缘
就在闽江路老河道的旁边,据说其他地方也有分店。韩国料理,东北菜。尝尝他们的狗肉吧!
39、茶苑粥店
俺在青岛吃的第一家粥店了。软件大厦的旁边。江西路上,福苑小区的对面也有一家分店。只有一个感觉,吃不饱,另外生意太好了,里面相当拥挤。
40、老满客粥店
闽江二路上,*海边人很近。粥和家常菜还算不错,环境也比茶苑好。不吵,不过也得赶早,去晚了没位子,很奇怪,现在的人这么喜欢喝粥,我老感觉不充饥。
41、粥全粥到
闽江路快到福州路的地方,离英派斯健身房挺近,斜对面就是避风塘。没去过,听很多网友推荐过,有褒有贬,自己去吃吃看吧!
42、避风塘茶楼
休闲茶楼,其实什么都卖。18元一位,价格不高,满适合同学聚会打个牌什么的。
43、圩吁龙虾
闽江路跟云霄路路口处,没去过,听柔荑姐姐说味道很正宗,但是挺贵。
44、天府老妈
江西路上,离海信不远,京苑斜对面。两年前杀同事猪,去吃过。挺不错,后来听说因为卫生问题被查封过几次,然后就是装修,再没去过,据说厨师换了,不如从前。
45、川味餐馆
在四方路上,川菜做得很好吃,水煮鱼很大一盆,才20元钱,里面料很足,还有很多血和豆芽,其他的菜也很地道。是四川人开的。水煮肉片也不错。
46、都来顺火锅
燕儿岛路闽江路附近
网友反映,有苍蝇自杀式撞人行动,整个店里面给人一种脏歪歪的感觉,比较贵。我也没去过,有那么恐怖嘛?
47、朋来顺火锅
瑞昌路*近山东路立交桥那头,海鲜新鲜。
48、亮来顺火锅
台东八路上,*市北区法院。我*,怎么这么来顺?谁孩子的小名嘛?挺有名的,老婆经常去吃,说很好。让我赚了钱天天请她吃。
49、海边人咖啡酒吧餐厅
闽江二路上,对面就是鼎鼎大名的巴西烤肉。
50、巴西烤肉
闽江二路上,鲁信长乐花园的后面。68元一位不含酒水,贵。不过听说烤肉很地道。什么时候捡到钱包一定请老婆去吃,嘿嘿
51、朗园酒吧
太平角二路9号乙,有一次flyingman忽悠我要带我去,我要回家陪老婆,没有听他忽悠。听说人气很不错,环境也好。
52、简单日子酒吧
燕儿岛路17号福华园B3-4,老板以前在上清路开过一家千纸鹤,生意很好。朋友一次给我说要去简单日子泡mm,我记住了,名字好。
53、双桥酒店
四方长途站旁边。特色,拌虾虎腿
54、清新饭店
火车站旁边,鸡心做得不错,但是环境不好
55、小肥羊火锅
江西路*近福州路的地方,不粘料火锅,味道很鲜美,羊肉用的也很好,就是比较贵。
56、上岛咖啡西餐厅
香港中路61号(远洋大酒店内),威海路也有一家,还有闽江路有?威海路那家去过一次,彻底后悔,不知道其他的怎么样
57、金城栈灌汤包
台东八路“大家乐”新店对面,台东六路“天天活羊馆”旁边的一条小路上。开了很久了,一直说去,也没去过。
58、顺顺音乐餐厅
在丹东路市场上面,菜做的很有特色,其中最好吃的是马来宫保鸡,有甜有辣,在其他的地方绝对没有吃过。
59、桂林文记米粉,博山路39号,半地下室;就在国货和东方中间的一条路上;广西风味,酸豆角,酸笋鲤鱼,螺狮粉。
60、喜来客牛肉粉
萍乡路和南丰路的路口处。全家福牛肉粉,黄焖猪蹄煲。很香,量很足。网友去都送一碟泡菜。
61、马特拉沁沙锅店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对面。沙锅一般,重点是那儿的碳烤鱿鱼抓,味儿特棒。
62、王大妈手工手擀面
漳洲路 西北风味,味道算在青岛比较正宗的,价钱很便宜.肉夹馍很不错,2.5元/个.
手擀面很多种,味道不错.还有其他的家常炒菜.
63、大碗居
燕儿岛路东航大厦楼下,员工餐厅对面 听说排骨不错,面挺好吃。呵呵,方便的朋友可以过去试试。
64、前哨海鲜
店在石老人村口 新店在石老人观光圆 吃大鱼可要多带银子
65、顺天馄饨
台东八路营口路市场上。 虾馄饨真是好吃,3块5一碗
66、新新饭店
大富源候车区的对面,田家花园的农贸市场。大肠炖豆腐好吃。其他也都实惠好吃
7、塞北江南
香港中路的家乐福后面的府都宾馆里 融合江南和塞北风格。金华沙锅和大盘鸡,好不好吃自己吃吃看吧
68、民间瓦缸煨汤 漳州二路上,东航后面。江西风味,黄蜡丁可以品尝一下
69、綦芳园音乐餐厅
闽江路141号,洪泽湖路34号也有一家。爱情调的GGMM们请。有好几个MM极力怂恿我去那里请吃烤肉
70、西北手工面
北仲路上,市北区法院走下去不远。坐222路就看到了。刚刚开业不久,手工面和羊羔肉据说是正宗西北风味
71、福厚片片店
家世界后面的辽源路,俺烟台老乡开的。有烟台风味的焖子和虾酱鸡蛋,自制咸鱼也很好吃
72、润德大酒店
胜利桥北面,*国棉九厂。味道不错,档次也高。住在沧口要请客的,不错的选择。
3、艾蜜儿蛋糕
台东六路中段,门头很小。传说中很好吃的蛋糕
74、玛则利西餐厅
新城市广场下面,塞百味旁边。据说意大利面很好吃,不过很慢,建议吃半饱先再去。
5、伊梅坊咖啡
伊都锦的后面,应该是高密路吧。环境不错,价位也不错!
76、美益会馆
基隆路上,从高雄路进去,金麦圆配送中心的对面。韩国烧烤,味道不错,也不贵。
77、3号门餐馆
就在美益的对面,金麦圆的旁边,其实是没有名字的,去了看门口等好多人那家就是了。家常菜,味道很好。
夫妻店,老板很牛,菜只有那么几种,并且一天只干6个小时,过时不候。
78、银海盛
王家麦岛海大斜对面。韩国炸酱面,价格不高,可以送餐,5897945
79、君雅菜馆
沧口永安路,海军沧口干休所斜对面。火锅,特便宜。
80、正东12海里
台东六路,*近丰盛路的路口。装修的很有味道,可惜就是太狭小了。东西也便宜,可惜老板推荐的*烧饭实在一般。
81、章鱼小丸子
台东三路上,利群对面,或者千川百货的对面。小丸子做的很好玩,铁板捎也不错,MM喜欢吃,我不太感兴趣。
82、九龙餐厅
好象是在大沽路上,我对那片儿不熟。辣大肠很有名。不过店的样子很破旧。
83、海燕小吃
河南路上,*近大沽路的地方。海鲜做的很好。但据说老板也是个牛人,只做熟客或者预定,价格也巨贵。
84、北大荒
在青大南面绅园。东北菜,干豆角和酸菜都不错。呵呵,听说价格也不错。
85、巴乡鱼头
台东三路*近延安三路的头上,手拉手的旁边。火锅,口味比较地道,可以根据顾客的需要选择辣的级别。
86、骑士汉堡包店
江西路32路总站旁边。推荐:咖喱鸡腿汉堡,巨无霸。价格很便宜
87、馨浪屿音乐冰吧
丹山路92号,在广饶路综合市场对面。冰激凌店。
88、鹏程脂渣店
李村,过了爱客家大概有一两公里的样子。肉脂渣很有名。
89、王记大骨头
老转村川菜对面。秘制骨头汤,好喝有营养
90、故乡饭店
书城后面。韩国风味小饭馆,味道不错,价格也实惠
91、上林苑
闽江路上,软件大厦斜对面,*近漳州路了。说不上什么特色,菜的味道还不错。
92、四同活鱼锅
云霄路上,从中苑那个入口进去不远。不沾料火锅,锅底有多种鱼可选择。汤味不错。
93、天华香素菜
云霄路上,不知道多少号,自己找吧。素菜做的不错,尤其是酱爆凤螺。
94、维拉法国餐厅
世贸中心对面,原来音乐厨房的地方。法国人开的,西餐做的很不错,价格也贵点拉。
95、青川食府
威海路与洮南路交界。川菜,串串香不错。
96、乐邦都市
天主教堂附近,玉笙池(如果没写错)旁边。正宗西餐,牛排比较不错。
97、歌乐山川菜
丹东路上,1,367,225路齐东路。辣子鸡很有名
98、红泥餐吧
团岛,郓城南路与贵州路交界处。风味小店。
99、佳佳餐馆
东方贸易大厦下面,马家拉面往下走。薯仔烧牛柳和酸辣汤好吃。很便宜的小店。
100、自由人咖啡室
湖北路38号。各式咖啡、鸡尾酒

3. 春节60年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困让孝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滑带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汪稿,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祖国60年的变化
弹指挥间、沧桑巨变,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60年来,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
60年里,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文明古国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没了许多楼房,淹没了许多人民,却淹不灭中华儿女的爱心;2007年年底,当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阻碍了人们回家的道路,却阻碍不了中华儿女救灾的决心;2008年5月,里氏高达8.0级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牵动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世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的热情。我相信,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会变成小小的烦恼,再小的帮助乘以13亿,会变成大大的扶持。炎黄子孙会手挽手,心连心,克服一切困难!
60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迅速发展,中国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