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4節氣對應吃什麼食物
24節氣對應吃的食物如下:
立春,俗稱「打春」,在這一天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
雨水在北方舊俗里,這一天普通人家要吃面條、春餅、爆玉米花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雨水節,回娘家」是流行於川西一帶的節日習俗,每逢這時,出嫁的女兒要回家探望父母,其中典型的禮品被稱作「罐罐肉」,即用砂鍋燉了豬腳、雪山大豆、海帶,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送給父母,以對他們的養育之恩表示感謝和敬意。
驚蟄,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
驚蟄節氣乍暖還寒,氣候乾燥,因梨生津解渴,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在山東的一些地區,驚蟄日人們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在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在山西的雁北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吃梨,意為與害蟲別離。
春分,舊時民間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春菜是一種野莧菜,也稱為春碧蒿。江南地區則流行犒勞耕牛、祭祀百鳥的習俗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春分得吃驢打滾,以求避邪祈福。驢打滾來歷不凡,光看它的加工材料包括大黃米面、黃豆面、紅豆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足以符合營養膳食指南上的食材多樣化這一條。它的製作分為制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美食。
清明,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南北各地有吃饊子(古時叫寒具)的食俗。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
穀雨,對於漁家而言,穀雨節流行祭海習俗。南方穀雨摘茶習俗,傳說穀雨這天的茶喝了會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穀雨這天不管是什麼天氣,人們都會去茶山摘一些新茶來喝。
北方有穀雨節氣吃香椿的習俗。穀雨前後香椿樹萌發嫩芽,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香椿的食用歷史已逾千年,漢代即已遍布大江南北,從達官貴人到民夫走卒均可享用。
立夏舊時鄉間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後演變改為倭豆肉煮糯米飯,菜有莧菜黃魚羹,稱吃「立夏飯」。
用紅茶或胡桃殼煮蛋,稱「立夏蛋」,相互饋送。用綵線編織蛋套,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孩子們一般玩吃蛋斗蛋游戲,以拄立夏蛋作戲,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贏,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尚有以五色絲線為孩子系手繩,稱「立夏繩」。
小滿,《周書》:小滿之日苦菜秀。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本草綱目》:(苦苦菜)久服,安心益氣,輕身、耐老。醫學上多用苦苦菜來治療熱症,古人還用它醒酒。
寧夏人喜歡把苦菜燙熟,冷淘涼拌,調以鹽、醋、辣油或蒜泥,清涼辣香,吃饅頭、米飯,使人食慾大增。也有用黃米湯將苦苦菜腌成黃色,吃起來酸中帶甜,脆嫩爽口。有的人還將苦苦菜用開水燙熟,擠出苦汁,用以做湯、做餡、熱炒、煮麵,各具風味。
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種日祭餞花神的風俗。芒種時節有煮梅的食俗,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經有了。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種,簡單的一種是用糖與梅子一同煮或用糖與曬乾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也有用鹽與梅子一同煮或用鹽與曬乾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比較考究的還要在裡面加入紫蘇。
我國北方產的烏梅很有名氣,將其與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製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湯。
夏至,「冬至餃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面,夏至日照最長,故中國紹興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語。舊時,人不分貧富,夏日皆祭其祖,俗稱「做夏至」。
除常規供品外,特加一盤蒲絲餅。其時,夏收完畢,新麥上市,因有於是日吃面嘗新習俗,諺日「冬至餛飩夏至面」。亦有做麥糊燒者,即以麥粉調糊,攤為薄餅烤熟,亦帶嘗新之意。
小暑,過去民間有「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後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等。據說「吃新」乃「吃辛」,是小暑節後第一個辛日。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間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
大暑,中國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喝羊肉湯等習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暑,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其氣候特徵是:「斗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葯食兩用植物資源,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將其莖葉曬干後,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在我國北方,大暑時節流傳著吃面條、餃子、雞蛋等習俗。
立秋,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
經過苦夏,人們的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補償夏天的損失,北方人謂之「貼秋膘」。
處暑煎葯茶的習俗自唐代以來已盛行。每當處暑期間,家家戶戶有煎涼茶的習慣,先去葯店配製葯方,然後在家煎茶備飲,意謂入秋要吃點「苦」;除此之外,老福州在處暑吃的另一種食物就是白丸子;南京人傳統的飲食習俗是在「處暑」時節吃鴨子。
鴨子,特別是南京江寧湖熟地區的麻鴨最為搶手,據悉,那裡的鴨子味甘性涼,肥瘦適宜。如果沒有空,老南京人都會去熟食店買半隻鴨子回家;有空的人都會在家燉上「蘿卜老鴨煲」或做「紅燒鴨塊」送給鄰居,這就是俗語中說的,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白露,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
湖南一帶有在白露喝米酒的風俗,每年白露節,家家戶戶都以稱為「土酒」的白露米酒待客,甘甜溫熱,最適秋天。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福州人在白露這天吃龍眼的習俗由來已久,認為龍眼很補;老蘇州會吃些石榴、白果、梨等,以此養陰潤肺;還會吃些鰻魚(鰻鱺),這時鰻魚最為肥美,是品嘗的最佳時節,因此蘇州有「白露鰻鱺霜降蟹」之說;民間認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絲和番薯絲飯後,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薯為習。
秋分在嶺南地區,昔日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一種野莧菜。採回的秋菜一般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在南京,則流行吃「桂花鴨」,用普通的鹽水鴨,以桂花鹵入味。
寒露與重陽節接近,此時菊花盛開,為除秋燥,某些地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寒露的另一大習俗是吃螃蟹。古人詩日:「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
民間也有「九雌十雄」的諺語。蟹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為上等名貴水產。「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紅了皮。」軟糯的柿子等到秋天才成熟,故寒露民間亦有吃柿子的習慣。
霜降這天,中國很多地區都有吃柿子的習俗。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 霜降時節的習俗也有很多,雲南廣西一帶還過霜降節。壯族的人們講究吃湯圓、殺鴨子、祭祀祖先、游神賽歌、慶祝豐收。
霜降時節,正是菊花盛開之際。此時,民間亦會舉行菊花會,以表達對菊花的喜愛和崇敬。
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在福建的潮汕地區,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在汕頭,人們立冬吃用蓮子、香菇、板栗、蝦仁、紅蘿卜等做成的香飯,這些都是溫熱的食物。在北方,立冬的規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
小雪,民間有「冬臘風腌,蓄以御冬」的習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在中國北方,小雪時節一般的人家都要吃涮羊肉。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歷十月吃糍粑的習俗。
大雪,俗語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說法。舊時每到大雪節氣,在南京的一些地方,家家戶戶開始忙著准備腌肉,稱為「咸貨」。
用大鹽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鍋炒熟,待炒過的花椒鹽涼透後,塗抹在魚、肉和光禽內外,反復揉搓,直到肉色由鮮轉暗,表面有液體滲出時,再把肉連剩下的鹽放進缸內,用石頭壓住,放在陰涼背光的地方,半月後取出,將腌出的鹵汁入鍋加水燒開。
撇去浮沫,放入晾乾的禽畜肉,一層層碼在缸內,倒入鹽鹵,再壓上大石頭,十日後取出,掛在朝陽的屋檐下晾曬干(邱炳軍:《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
至於北方民族,這個時候已相當寒冷,像是在包頭地區有句俗諺說「小雪殺豬,大雪宰羊」,大雪季節到,就是殺豬准備年貨的時刻。這個時候,無論誰家宰殺牲畜,親朋好友都會來幫忙,東家准備食物、小酒、小菜宴請,因此小雪、大雪季節都是家族親友們敘舊聯絡感情的時刻。
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吳地蘇州過冬至是奉行周朝立法的遺風,以冬至夜為歲末,所以過冬至就是過年。蘇州人過冬至的食俗很多,要吃「團圓飯」,飯菜名字都很雅緻,蛋餃叫「元寶」、豆芽叫「如意菜」、粉條叫「金鏈條」、魚叫「吃有餘」等。
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在江南一帶尤為盛行,據史料記載這一習俗明、清已有。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圓,「圓」寓意「圓滿」、「團圓」,象徵家庭和諧、吉祥。
小寒,每逢小寒節氣,飲食上「小寒」節氣中有一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臘八粥」。《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小寒之後臘八節也是同樣要吃臘八粥,之後便年味漸濃。
寒節氣習俗飲食有很多,吃糯米飯、臘八粥、飯菜、黃芽菜等。據《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是天津特產,用白菜芽製作而成。冬至後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以肥覆蓋,勿透氣,半月後取食,脆嫩無比。
大寒民間有不同的飲食習俗,如老北京大寒吃「消寒糕」,廣東人吃糯米飯,南京人喝雞湯,安徽人炸春卷等。大寒時節,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腌制年餚,准備年貨,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其間還有一個對於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
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2. 中秋節吃什麼吃餃子嗎
中秋節吃月餅。有地區吃餃子。普遍都吃月餅。中秋吃月餅是表示團圓,吃餃子的意思也是紀代表一家人團圓。
月餅是圓形的,象徵團圓,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如果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3. 現在的季節吃什麼菜好
冬至吃什麼菜比較好 冬至養生蔬菜及食譜推薦
導語:冬至到來之後,數九就開始了。數九是一年中最冷時期,也就是說,冬至開始,一年中最冷的時節的到來了。在寒冷的季節里,我們除了要注意保暖之外,還要注意飲食。最好是多吃一些滋補提高免疫力的食物。那麼,冬至吃什麼菜比較好呢?參考以下冬至養生蔬菜及食譜推薦。
冬至吃什麼菜比較好 冬至養生蔬菜及食譜推薦
冬至飲食
包心菜
其維生素C的含量是西紅柿的3.5倍,鈣的含量是黃瓜的2倍。包心菜還含有較多的微量元素鉬和錳,是人體製造酶、激素等活性物質所必不可少的原料。它能促進人體物質代謝,十分有利於兒童生長發育。其多量維生素C能增強肌體抗癌能力。
菜花
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類物質,每200克新鮮菜花,可為成年人提供一天飲食所需的維生素A 75%以上。其維生素C的含量更為突出,每100克可達80毫克,比常見的大白菜、黃豆芽菜高3~4倍,比柑橘高兩倍。
芹菜
中醫認為,芹菜性涼,平肝健胃,味甘辛無毒,富含蛋白質、糖類、胡蘿卜素、維生素c、氨基酸等,能興奮中樞神經,多飲食,促進胃液分泌,增進食慾,並有祛痰作用。芹菜可與香乾、肉絲等炒食,色彩鮮艷,味道清香。
紅薯
系糧食中營養較為豐富的食品。由於紅薯能供給人體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維生素A和維生素C,因此具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以及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因此,常吃紅薯能防止肝臟和腎臟中結締組織萎縮,防止膠原病的發生。
豆芽菜
黃豆、綠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及鈉、磷、鐵、鈣等人體必需的飲食微量元素。豆生芽後,不但能保持原有的物質,而且增加了維生素的含量,有利於消除疲勞。豆芽中的葉綠素可以防治直腸癌。
冬至進補食譜:
冬至食譜
羊肉燉蘿卜
原料:白蘿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鹽適量。
做法:白蘿卜、羊肉洗凈切塊備用,鍋內放入適量清水將羊肉入鍋,開鍋後5、6分鍾撈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換水燒開後放入羊肉、姜、料酒、鹽,燉至六成熟,將白蘿卜入鍋至熟。
功效:益氣補虛,溫中暖下。對腰膝酸軟,睏倦乏力,腎虛陽痿,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
炒雙菇
原料:水發香菇、鮮蘑菇等量,植物油、醬油、白糖、水澱粉、味精、鹽、黃酒、薑末、鮮湯、麻油適量。
做法:香菇、鮮蘑洗凈切片,炒鍋燒熱入油,下雙菇煸炒後,放姜、醬油、糖、黃酒繼續煸炒,使之入味,加入鮮湯燒滾後,放味精、鹽,用水澱粉勾芡,淋上麻油,裝盤即可。
功效:補益腸胃,化痰散寒。
這道菜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高血脂患者更為適宜。
天麻燉烏雞
原料:烏雞1隻(約750g),天麻25g,川芎、白茯苓各10g,薑片5g,料酒10g,精鹽適量,香菜段少許。
做法:烏雞放入冷水中,燒開,焯去血沫;中葯洗凈,放入雞腹中,用線縫好口。把烏雞放人砂鍋內,加入薑片、料酒和適量水,燒開後用小火燉約1小時,放精鹽再燉約20分鍾至材料熟爛,撒上香菜段即可。
功效:烏雞舒經活血、調節內分泌等功效,對老年女性大有益處。天麻、川芎、茯苓對神經衰弱的頭昏、頭痛、失眠等,均有輔助治療之效,既能平肝熄風止痛,又能滋養鎮靜安神,與烏雞等配合,補虛作用頗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