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学会谈判——想要分蛋糕,你先要把蛋糕做大
人与人之间会进行谈判,公司与公司会进行谈判,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会进行谈判。与一般的闲聊、沟通不同,谈判的目的在于 协调出具体的方案 ,来解决问题。在这场博弈中,如何避免谈判进入僵局,让谈判变得简单、高效,方案顺利落地实施,这是谈判中最希望获得的成果。
在 《谈判的逻辑》 中,作者 弗洛里安·韦 是一名谈判专家,不仅经历过各种谈判实战,还曾在哈佛大学接受过谈判技巧培训。对于谈判,他认为其关键点在于“ 着眼于利益,而非立场 ”。如果“立场”说的是“你是谁,你和别人是什么关系,你想要什么”,那么, “利益”所要表达的就是“为什么想要” ,即为一场谈判找到一个有力的支撑。
显然,谈判并非一件简单的事,会涉及到很多具体的内容,为了让更多人提升个人的谈判能力,作者为我们提供了 具体、有效的谈判技巧和原则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谈判”中,发挥更大的更多价值,争取更多的利益。
你理解的谈判是什么样的?是那种利益双方争得面红耳赤、怒不可遏?还是面对面列出条条框框,相互删选、衡量?又或是单方面的一方说服另一方……作者弗洛里安·韦所定义的谈判,与这些都不相同。
他认为:“ 谈判是一种创造性行为,而非一个简单的权力游戏 。”也就是说,谈判可能发生在任何时候。比如,买菜、求职,甚至是谈恋爱……而在我们极力让“谈判”顺利进行时,每个人都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除了对“谈判”定义的不同观点,对谈判的本质,作者也有独到的见解。市面上大多数谈判的书籍都在争议—— 谈判到底是为了合作双赢 (以哈佛谈判术为代表),还是为了 一方胜利,另外一方失败 (以施汉纳谈判术为代表)。
在《谈判的逻辑》中,作者认为要想使谈判更有效、快速的产生结果, 必须同时满足这两种理念 ,即 要想分蛋糕,就需要双方合作先把蛋糕做大 。换种说法,这两个理念是一个循环,而非两条平行线。至于如何促进合作,那就需要我们了解成功谈判的关键法则。
正如书中所说,每次的谈判都不同,我们也不能将所有的谈判策略、技巧,全记下来。因此,我们只需掌握几条谈判过程中使用的关键原则,这样既方便记忆,又能快速判断下一步如何应对。作者具体为我们总结了 7 条法则,包括:
(一)收益优化原则
关于收益优化,在书中建议我们在谈判前,要准备好草案,设定评分体系、目标体系,然后根据谈判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不断调整目标。切记,调整不是退让,不是次优结果,我们要尽力达成“ 帕累托最优 ”的这个目标。当然,也不要忘记共情。
(二)知情原则
作者称:“ 谈判就是你需要赢得胜利的信息游戏 ”。所以,你要尽可能收集信息,不限于对你有利的信息,还有对你不利的信息,只有更全面的掌握情况,才能更有效的做出取舍,获得更好的结果。这时,不妨发挥身边人的力量,多向他人询问、求助。
(三)领导原则
谈判中所提及的“ 领导 ”,与现实生活中的领导不太一样,但也有相同之处。 掌握领导原则的关键是慎重 ,要想清楚自己可以为这个结果付出多大的代价,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要负好责任,不只是对团队的伙伴,也是对谈判另一方,更是为你自己负责。
(四)合作原则
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任何谈判都是 建立在“想合作”的基础上 。虽然,在谈判中,我们不能退缩、示弱,但这并不影响将“合作”作为谈判的目标之一。所以,请随时释放“想要合作”的信号,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
(五)“双管齐下”原则
谈判是一件围绕“竞争”和“合作”双向的事,所以,我们要训练自己忍耐矛盾的能力,要能够 在这个矛盾过程中,随时进行切换 。
(六)理性原则
除了客观上的因素,主观上的情绪、心态,也会对谈判结果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要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比如 锚定效应、损失厌恶、被动贬低、沉默成本、优越感偏误 等。尽可能地营造出积极、乐观的谈判氛围。
(七)创造力原则
努力为谈判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增加创意元素,比如表达时,不止用文字,还可以选用图片、视频等,尽量直观、可视化;谈判地点,可以根据谈判主题来选定……可以采用书中提出的四个步骤来激发解决方案的创意,具体包括: 定义问题、深入研究、孵化、塑造和完善新想法 。
除了上面提到的基本谈判知识、谈判原则以外,在书中,作者还列举出了可能遇到的 谈判难题 。比如,当我们遇到谈判僵局时,如何摆脱被搁置的状态,掌握主动权;当我们遇到难对付的谈判对象,如何顺利推进谈判……甚至如果你想精进谈判能力,书里还为你提供了很多谈判结构和方法,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谈判工具和风格,成为“谈判专家”。
在读完《谈判的逻辑》后,你会发现 谈判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大到国家之间的利益分歧,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解决。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谈判,作为谈判中的一方,我们既不能一味地被人牵着鼻子走、妥协退让,也不能得理不让人,让对方难堪。
想要谈判成功,需要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 发挥自己的共情能力,学会着眼于利益,而非立场 ,从而简单、高效的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
❷ 传统车企会如何转型新能源车市场的“蛋糕”又该怎么分
我认为传统车企想要转型就必须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而新能源汽车的“蛋糕”必须要给传统车企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机会。
在新能源企业不断取得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传统车企则显得非常没落,因为传统车企依旧专注燃油车的发展和制造,所以才导致传统车企出现了市场份额不断流失的问题,如果不积极转型,必然会导致传统车企的市场份额全部被新能源企业吞并。
一、传统车企想要转型,就必须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虽然新型新能源车企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由于传统车企在汽车制造方面有着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力量,这使得传统车企想要实现新能源汽车转型,其实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只要传统车企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发展新能源汽车领域,必然会使得传统车企在新能源市场上分一杯羹。
❸ 一盘蛋糕分成八份,八个人一人一份,盘里还要剩一份,如何分法(这是一个企业利益分配问题)
最后一份的蛋糕连盘子一起分到最后那个人的手里。当然盘子中还有一份蛋糕了。
我也给我出一个这样的小题目:
什么东西越削越粗?如铅笔是越削越细,那么越削越粗的东西是什么呢?哈哈!
❹ 如何分蛋糕最公平
如果遇到这种问题,有50个蛋糕,分3人吃完,且最后一个3人都能吃到。
那么我们可以先将大数划分出,即每人吃15个蛋糕,那么现在键早剩下5个蛋糕。
5个蛋糕3人分,每人再分一个,剩下两个
将这两个分成6份,每人分2份就可以了。
(4)公司如何分蛋糕扩展阅读
两个常用的排列基本计数原理及应用
1、加法原理和分类计数法:
每一类中的每一种方法都可以独立地完成此任务;两类不同办法中的具体方法,互不相同(即分类不重);完成此任务的任何一种方法,都猜改属于某一类(即分类不漏)。
2、乘法原理和分步计数法:
任何一步穗亮判的一种方法都不能完成此任务,必须且只须连续完成这n步才能完成此任务;各步计数相互独立;只要有一步中所采取的方法不同,则对应的完成此事的方法也不同。
❺ 如何保证从做大蛋糕到分好蛋糕的转变如期实现
什么叫分好蛋糕?怎么分好蛋糕?第一,分好蛋糕不是搞平均主义、人人分得相等的一块,而应是根据各自在做蛋糕中的贡献分得相应的一块;第二,缩小收入差距不是不要差距,合理的、与贡献差距相一致的收入差距是必要的;第三,在公有制经济中分好蛋糕,就要贯彻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适时增加职工收入,规范国有企业高管的收入;第四,在私营和外资企业中分好蛋糕,就要确保工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处理好企业利润与工资的分配关系;第五,从总的框架来讲,要把蛋糕切分为三大块——企业一块、职工(劳动报酬)一块、国家一块,现在的问题是职工的一块偏小,所以应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第六,提高劳动报酬不能“刮风”,不能一哄而上,不能只重行政命令,而应根据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类型企业的具体状况,提出统一性和差别性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并把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结合起来;第七,分好蛋糕重在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而对低收入者来说应重在通过提高技术水平、知识水平、专业水平和劳动绩效来增加收入,不能仅仅在不变的劳动绩效和既有的蛋糕存量上不断增大自己的一块;第八,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要求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❻ 如何实现平等的分蛋糕
事实上,对于两个人分蛋糕的情况,经典的“你来分我来选”的方法仍然是非常有效的,即使双方对蛋糕价值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也没关系。首先,由其中一人执刀,把蛋糕切分成两块;然后,另一个人选出他自己更想要的那块,剩下的那块就留给第一个人。由于分蛋糕的人事先不知道选蛋糕的人会选择哪一块,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他必须(按照自己的标准)把蛋糕分成均等的两块。这样,不管对方选择了哪一块,他都能保证自己总可以得到蛋糕总价值的 1/2 。
不过,细究起来,这种方法也不是完全公平的。对于分蛋糕的人来说,两块蛋糕的价值均等,但对于选蛋糕的人来说,两块蛋糕的价值差异可能很大。因此,选蛋糕的人往往能获得大于 1/2 的价值。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蛋糕表面是一半草莓一半巧克力的。分蛋糕的人只对蛋糕体积感兴趣,于是把草莓的部分分成一块,把巧克力的部分分成一块;但他不知道,选蛋糕的人更偏爱巧克力一些。因此,选蛋糕的人可以得到的价值超过蛋糕总价值的一半,而分蛋糕的人只能恰好获得一半的价值。而事实上,更公平一些的做法是,前一个人得到所有草莓部分和一小块巧克力部分,后面那个人则分得剩下的巧克力部分。这样便能确保两个人都可以得到一半多一点的价值。
但是,要想实现上面所说的理想分割,双方需要完全公开自己的信息,并且要能够充分信任对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是很难做到的。考虑到分蛋糕的双方尔虞我诈的可能性,实现绝对公平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给“公平”下一个大家普遍能接受的定义。在公平分割 (fair division) 问题中,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公平原则叫做“均衡分割” (proportional division) 。它的意思就是, 如果有 n 个人分蛋糕,则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得到了整个蛋糕至少 1/n 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
来分我来选”的方案是公平的——在信息不对称的场合中,获得总价值的一半已经是很让人满意的结果了。
如果分蛋糕的人更多,均衡分割同样能够实现,而且实现的方法不止一种。其中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每个已经分到蛋糕的人都把自己手中的蛋糕分成更小的等份,让下一个没有分到蛋糕的人来挑选。具体地说,先让其中两个人用“你来分我来选”的方法,把蛋糕分成两块;然后,每个人都把自己手中的蛋糕分成三份,让第三个人从每个人手里各挑出一份来;然后,每个人都把自己手中的蛋糕分成四份,让第四个人从这三个人手中各挑选一份;不断这样继续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选完自己的蛋糕。只要每个人在切蛋糕时能做到均分,无论哪块被挑走,他都不会吃亏;而第 n 个人拿到了每个人手中至少 1/n 的小块,合起来自然也就不会少于蛋糕总价值的 1/n 。虽然这样下来,蛋糕可能会被分得零零碎碎,但这能保证每个人手中的蛋糕在他自己看来都是不小于蛋糕总价值的 1/n 的。
还有一种思路完全不同的分割方案叫做“最后削减人算法”,它也能做到均衡分割。我们还是把总的人数用字母 n 来表示。首先,第一个人从蛋糕中切出他所认为的 1/n ,然后把这一小块传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可以选择直接把这块蛋糕递交给第三个人,也可以选择从中切除一小块(如果在他看来这块蛋糕比 1/n 大了),再交给第三个人。以此类推,每个人拿到蛋糕后都有一次“修剪”的机会,然后移交给下一个人。规定,最后一个对蛋糕大小进行改动的人将获得这块蛋糕,余下的 n - 1 个人则从头开始重复刚才的流程,分割剩下的蛋糕。每次走完一个流程,都会有一个人拿到了令他满意的蛋糕,下一次重复该流程的人数就会减少一人。不断
这样做下去,直到每个人都分到蛋糕为止。
第一轮流程结束后,拿到蛋糕的人可以保证手中的蛋糕是整个蛋糕价值的 1/n 。而对于每个没有拿到蛋糕的人来说,由于当他把蛋糕传下去之后,他后面的人只能减蛋糕不能加蛋糕,因此在他看来被拿走的那部分蛋糕一定不到 1/n ,剩余的蛋糕对他来说仍然是够分的。在接下来的流程中,类似的道理也同样成立。更为厉害的是,在此游戏规则下,大家会自觉地把手中的蛋糕修剪成自认为的 1/n ,耍赖不会给他带来任何好处。分蛋糕的人绝不敢把蛋糕切得更小,否则得到这块蛋糕的人就有可能是他;而如果他把一块大于 1/n 的蛋糕拱手交给了别人,在他眼里看来,剩下的蛋糕就不够分了,他最终分到的很可能远不及 1/n 。
这样一来,均衡分割问题便完美解决了。不过,正如前面我们说过的,均衡条件仅仅是一个最低的要求。在生活中,人们对“公平”的概念还有很多更不易形式化的理解。如果对公平的要求稍加修改,上述方案的缺陷便暴露了出来。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种情况:如果 n 个人分完蛋糕后,每个人都自认为自己分得了至少 1/n 的蛋糕,但其中两个人还是打起来了,可能是什么原因呢?由于不同的人对蛋糕各部分价值的判断标准不同,因此完全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自己已经分到了至少 1/n 份,但在他看来,有个人手里的蛋糕比他还多。看来,我们平常所说的公平,至少还有一层意思——每个人都认为别人的蛋糕都没我手里的好。在公平分割理论中,我们把满足这个条件的分蛋糕方案叫做免嫉妒分割 (envy-free division) 。
免嫉妒分割是一个比均衡分割更强的要求。如果每个人的蛋糕都没我多,那我的蛋糕至少有 1/n ,也就是说满足免嫉妒条件的分割一定满足均衡的条件。但反过来,满足均衡条件的分割却不一定是免嫉妒的。比方说, A 、 B 、 C 三人分蛋糕,但 A 只在乎蛋糕的体积, B 只关心蛋糕上的草莓颗数, C 只关心蛋糕上的巧克力块数。最后分得的结果是, A 、 B 、 C 三人的蛋糕体积相等,但 A 的蛋糕上什么都没有,B 的蛋糕上有一颗草莓两块巧克力,C 的蛋糕上有两颗草莓一块巧克力。因此,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都获得了整个蛋糕恰好 1/3 的价值,但这样的分法明显是不科学的—— B 、 C 两人会互相嫉妒。
之前我们介绍的两种均衡分割方案,它们都不满足免嫉妒性。就拿第一种方案来说吧,如果有三个人分蛋糕,按照规则,首先应该让第一人分第二人选,然后两人各自把自己的蛋糕切成三等份,让第三人从每个人手中各挑一份。这种分法能保证每个人获得至少 1/3 的蛋糕,但却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第三个人从第二个人手中挑选的部分,恰好是第一个人非常想要的。这样一来,第一个人就会觉得第三个人手里的蛋糕更好一些,这种分法就不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