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蛋糕店铺 » 大年初二去岳父家买什么蛋糕
扩展阅读
一般蛋糕蒸多久 2025-09-28 23:53:00
一个什么生日蛋糕的词 2025-09-28 23:45:47

大年初二去岳父家买什么蛋糕

发布时间: 2025-09-29 00:02:19

㈠ 春节每日习俗

大年初一:串门走亲戚
这一天是农历年的第一天,大家回去拜访家里年长的长辈,这样的拜访有助于促进家庭关系,这种形式被称为拜年(百年)。去拜年一定要带着礼物,而且要带双份,喻义着好事成双。
而长辈通常会给孩子红包,装钱的红色信封象征着好运,也寓意着辟邪。
为了迎接亲朋好友,主人会准备茶和甜点,这是为了让来访者在新的一年甜甜美美,而装糖果用的托盘通常被称为八宝盒,八种食品跟中国汉字中的“发”谐音相似。喻义在新的一年里会发财。

大年初二:媳妇回娘家
在这一天,已婚的女儿们会回娘家看望自己的父母,亲戚以及好友。传统来说,已婚的女儿没有很多看望自己家人的机会。
在旧时代,人们认为“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所以他们一般不能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回家吃团圆饭。
但是现在,男女平等,人们并不会十分较真的遵循着这样的习俗。然而,当看望父母时,已婚女子都应与自己的丈夫,带着一些糕点礼物上门。

大年初三: 老鼠嫁女儿
在前两天忙于走亲访友之后,人们在今天可以稍稍休息一下了。
实际上,在大年初三会亲友是一件并不吉利的事儿。人们会在今夜早早歇息,在早上也晚点起来。
俗语说,大年初三,老鼠娶亲,所以人们会在晚上减少活动,以便给老鼠们嫁女的时间。
人们会把米饭、蛋糕或者花生放在角落,让老鼠拿走。人们希望与老鼠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以便老鼠可以给人们太平的一年。
这个民间信仰主要是源于在旧时代,老鼠往往给人们带来灾难。
老鼠娶亲在中国传统故事中十分着名,所以经常出现在各种诗歌、画作以及表演之中。

大年初四: 迎接灶王爷
遵循习俗,农历12月23日是送神日,而在大年初四,则被认为是一个请神的好日子。
据说,灶王爷要将过去一年人类的善与恶汇报给玉皇大帝,直到大年初四才会重返人间。
中国俗语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在清晨需要送走灶王爷,而在下午四点左右迎接灶王爷。
在中国北方有一个传说,在这一天,灶王爷会降临,检查家家户户,因此在这一天不应离家在外,同样也有一个习俗说,这一天不要关门,以防灶王爷无法进入家宅之中。

大年初五: 开市接财神
今天习惯称为“破五节”。
根据传统习俗,人们认为,很多新年禁忌,在这一天都可以被打破。
有几个关于破五节的来源的故事,在这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这一天是财神的诞辰。
所以,在这一天,人们会有大餐来庆祝。
人们还会放烟花,来吸引财神的注意,这样以保证新的一整年中都可以有财神的眷顾,而有财运降临。
甚至直到今天,在中国北部地区,人们仍然十分钟爱在这一天吃饺子,来庆祝这一天可以打破许多禁忌。
另外,饺子的形状酷似金锭,所以吃饺子也是一种庆祝财神诞辰的方式。

大年初六: 千家送穷鬼
根据传统习俗,家里通常要在这一天送走穷鬼。
通过做这些,中国人希望能送走贫穷并且在新的一年迎来幸福和好运。
根据传说,几千年前穷鬼是一个皇帝的儿子。他矮小而又瘦弱,并且喜欢穿破烂的衣服,喝稀饭。
即使人们送给他新衣服,他也要扯破后才穿。因此,随着时间推移,他被称为了穷子,渐渐地就变成了穷鬼。
为了送走穷鬼,人们通常会将自己的破衣服、垃圾和其他脏东西扔掉。
这一做法也是为了清洁。
就新年的前五天来说,人们不允许扔掉任何垃圾因为垃圾被视为财富不能被清扫掉。
然而在破五之后,许多禁忌就可被打破。
于是,人们最后会再打扫一遍他们的房子。
如今,在大城市中送穷鬼的习俗已经不常见了。

大年初七: 人日捞鱼生
这天通常被称为人日,被认为是每个人的生日。
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人们会在这一天吃面条,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面条象征着长寿。
在中国的南方,甚至是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中国人会在这一天拿鱼生来庆祝每个人的生日。这种中国式的生鱼沙律也被称为lo hei(捞起鱼生)。
它通常由生鱼条(多为鲑鱼)拌入蔬菜丁,再加入多种酱汁及作料,与其他配料一并食用。
鱼生字面意思就是“生的鱼肉”,但是因为“鱼”和“余”发音相同,鱼生被解释为同音词“余升”,寓意为高升有余。
因此,鱼生便成了富足、发财的象征。
鱼生的配料包括萝卜(白色小萝卜)、胡萝卜、红辣椒、芜菁、紫姜泥、橘子干、柠檬叶、芫荽、干辣椒、海蜇皮、花生末、烤芝麻、炸虾米、五香粉等,再加入由酸梅酱、米醋、金丝橘膏及香油调制的酱汁。
一般说来,每个加进去的配料都意为吉祥如意。

㈡ 荥阳的风物传说概述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一年岁首,俗称“大年初一”(正月初一)。从腊月初八就进入春节的筹备阶段,从腊八到正月二十,统称为春节。
腊八,这一天吃腊八粥,八宝饭(富裕人家用糯米、莲籽、白果、玫瑰、银耳、桂元、荔枝、果脯和糖做成,一般平民用红薯、大枣、花生、豇豆、黄豆、绿豆、大米、小米煮成)。敬神后自用,习惯要留一大碗放在粮囤中间,以后每天做饭掺进一些,直到春节,谓之“接气”。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要祭灶。外出的人在这一天都要赶回家去,晚上烧香、放炮、敬神,把“灶君”(像)取下烧掉,送它“升天”,习俗是“女不祭灶”,必须由一家男性家长作代表,向“灶神”祈求“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四扫房室”,为迎春节的卫生大扫除。“二十五割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年鸡”准备年菜;“二十八贴嘎嘎(春联、门画);二十九蒸馒头”,它不仅是春节期间的主食,又是瞧亲戚必备的礼物之一。汜水县境新媳妇春节走娘家,携带大油糕每个5至10公斤,故留下称女孩为油糕的俗语,生了女孩子就说“拾个大油糕”。
三十包扁食,三十日下午户户包饺子,先敬神,后全家吃。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晚上称“除夕”,人们要熬年(彻夜不眠),表示对过去一年的依恋不舍,也叫“辞岁”。凌晨,人们在院中四周遍撒芝麻杆灰或草木灰,叫撒岁,开始敬神、烧香、化纸、放鞭炮、点柏枝火。然后全家人围坐炉旁,边包饺子边漫谈家常,庆祝新的一年开始。
正月初一,是春节的高潮。黎明之前,燃放鞭炮,烧香敬神,随后分长幼就食一年中的第一顿团圆饭———饺子。早饭后拜年,儿孙先给先人灵牌和老人磕头拜年,然后乡邻互相拜年问好。各家都准备花生、核桃、红枣、柿饼之类,招待贺客和成群结队前来“磕头”的孩子们,对关系密切的人家的孩子,还要给“压岁”钱。
团圆席。初一年饭,根据家庭条件,备办丰盛菜肴,全家会餐,叫团圆席。这天不劳动,“男不拿笤帚,女不动针线”,牲畜也休息,俗语说:“大年初一,骡马歇役”。
初二开始走亲戚,这天新婚夫妇去岳父家拜年。
初三为“鬼节”。父母新丧,闺女(女婿)要回娘家扫墓,禁忌到别人家去。从初二到初九,习惯是串亲贺年时间,一般顺序是先新后老,先近亲后远亲。荥阳、汜水一带的礼物主要是大白蒸馍(解放前多用白面做皮内包柿皮、菜馅或红薯,说是“规矩”,实际是缺少白面,广武一带是拿点心。建国后大多依旧,近几年都改为拿点心,新女婿头一年瞧岳父,还要外加一块“礼条”(大肉),几包点心糖果,近年又添加烟、酒。
正月初五俗说“破五”。意指正月初一到初四有很多忌讳,如忌打破碗、盆、缸等。打破了谓之出了“破茬”、或擀面片吃,谓之补“窟窿”。这是因为过去家人欠债多,不顺心事情多,吃了饺子或面片,不再有“破茬”,或把欠下的外债(窟窿)补住。
二、元宵节 元宵节叫灯节,又叫上元节,传统习惯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3天,而十五是正节日。十六要吃油炸食品,到闹市游玩,俗称“油六”或“游六”。节间,县城照例是3台大戏,白天各乡“故事”(街头上的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纷纷进城赛会,蒋头狮子、车厂旱船、龙泉小车、高跷,西街背歌、肘歌,百花齐放,热闹异常,晚上龙灯旋转飞舞,鞭炮齐鸣,人如潮涌,游遍东、南、西3关,最后集中在城隍庙表演后方才散去。在多数有条件的乡村,也组织文艺队在本村街巷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正月十五的灯节更是丰富多彩,各乡精选的节目要到县城汇报演出,呈现一派升平盛世景象。
三、小年下 正月十九小年下,俗说:十九,封口。早饭家家吃饺子,谓之“封口”,意指年节已尽,以后将进入农事活动,当日,白天要烧香敬神,晚上闹花灯,因无月光,烟花灯光更显得耀眼夺目。
四、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意指春汛到来,农事渐忙。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冬眠动物将出土活动,这天要吃爆玉米花、炒豆,中午吃油炸食品。
五、清明节 清明节为“二十四节之一”,群众有在这天外出踏青与扫墓的习惯,因而也成为一年中四个鬼节(正月初三、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之一。这天,各家都要到坟上供奉祖先,葬埋已过三年者要“添坟”,在坟上挂红、白、黄3色纸旗,如亡者子女众多,谁挂的早就表示谁的孝心虔诚,有“早清明,晚十月一、七月十五在当日,”之说,清明节前要早几天上坟,最迟不能超过清明节中午,表示对死者报告农事渐忙,不能时祭之意。
六、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人民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的节日,俗称端午节。人们习惯门上插艾枝,佩戴香囊、吃江米粽子、油炸糖糕,近河居民还要将粽子投入河中,意在喂鱼,使其不伤害屈原遗体。在这一天日出前人们还要到郊野采集远志、车前子、艾、猫儿眼等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备作解暑去毒之用,小孩子穿绘有蝎子、蜈蚣、青蛙、长蛇的黄色衣服,脖颈与手脖、脚脖、拴五色线,意可避免毒虫叮咬。
七、七夕 即农历七月七日夜,相传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这天晚上,少妇们对月穿针,向心灵手巧的织女求教,所以又叫“乞巧节”。
八、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日,人称鬼节。此时家家户户备办祭品上坟祭祖,旧时,近河村庄晚上还要放河灯,用秫杆扎成小方格,上面插上裹着油泡棉絮的竹签,点燃起来放到河里,顺水漂流,满河灯火,意在超度水中溺鬼。
九、仲秋节 俗称“八月十五”。农历八月十五日,天高气爽,明月高照,人们有赏月习俗。节前亲友互送月饼,祝愿节日愉快,还有给出嫁闺女送月糕的习俗,月糕蒸的圆形,中夹红枣,含意是祈求外甥早日做官富贵,月糕最大的直径一尺七寸。
十、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称“重九”,亦称“重阳”。因九为阳数,且谐音长久,秋高气爽宜于外出远足登高,近年又被国家定为老人节。
十一、十月初一 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扫墓的日子。俗话有“十月一、晚上坟”的说法,十月一日之后,农事已了,进入农闲季节,有暇回忆祖上恩德,表示悼念。
十二、冬至 是廿四节之一,俗称“交九”。时令进入严冬,家家户户习惯吃饺子,说是不会冻坏耳朵。

㈢ 大年初二我们老家胶东是看姑姑,初三看舅舅,丈母娘最后。有何来历还有哪地方如此

济南

年初二回娘家必须拿上礼品,按老规矩讲,就是一刀肉(不能少于四五斤)、两条鱼(鲜鲤鱼,每条鱼须在一斤以上,也称“对鱼”)、三瓶白酒外加四斤点心(鸡蛋糕、长寿糕、桃酥、百子糕),这几样礼品统称“四色礼”,寓含着一年四季平安、四季发财的美好祝愿。

青岛

从正月初一开始走亲戚。在青岛,“亲”与“戚”是严格分开的,大年初一这一天是给重要人物和长辈拜年的,以前是需要给长辈磕头的,现在不怎么讲究了,一般就是作揖问“过年好”而已,但姑表姨表亲戚是不可以在这一天走动的。初二那天给姥姥拜年,姥姥不在了给舅舅拜年,初三是女婿给丈母娘拜年,初四是未结婚但已订婚的准媳妇给未来的公婆拜年,从正月初五开始,就是走动姑姨表亲的日子了。

走亲戚带礼物,青岛方言叫“打点个篓子”,是因为以前走亲戚用的都是用外面刷清油,用细竹条编就的竹篓子。至于里面放什么东西,则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家里有什么就随便放什么,一两瓶即墨老酒,两包青食饼干,几个苹果,也就成了。反正亲戚家也只是会拿出一两样,再压回去一两样,换一下,不让空着篓子回去。

淄博

回娘家时,闺女们会把蒸好的馍头作为基本礼物装进一个箢子里,然后再在箢子的四角放置四包用红纸包装的点心,随之再用几个烧饼进行插空。这样一来由于烧饼插空后还要高出箢子一大截,当最后用红包袱盖起箢子时显得既喜庆礼品又多。预示着小日子红红火火,美美满满。

当闺女把一箢子的礼物带给爹娘后,爹娘一般是不回送礼物的。爹娘也不会把闺女的礼物全收下,而是留在箢子底部一部分,意思是不能让闺女空手而归。

潍坊

旧时礼薄,一般人家带上馒头、糕、肉或串上两斤大果子(油条),再好一点的提上两斤点心,打上两斤散酒。闺女回娘家,带的“手帕子”(潍坊对礼物的笼统称呼),除了点心、酒,许多还把除夕夜“压锅”(除夕夜用两条白鳞鱼、两块豆腐放在做饭的锅里)的白鳞鱼带上一条。

烟台

串亲戚,烟台方言叫“出门儿”。在烟台,春节最有特色的“出门儿”礼品是一种叫做“饽饽”的面食。每年腊月二十三(即小年)以后,家家都会做很多“饽饽”。将面粉发好,需要揉很多遍,做成小鸟头、大圆身子的形状,叫做“奶儿饽饽”;或者做成圆圆的形状,身上插满切好的红枣条,叫做“枣饽饽”。

威海

过年期间的走亲访友,时间一般是从初二到初五、初六,最晚可以延至十五。曾经有这样的顺口溜:“拜年拜到初五六,又没饽饽又没肉。”那是说日子过得不好,穷得到初五、初六就没有好吃的东西了,意思并不是说拜年、走亲戚不能到初五、初六。走亲访友所带礼品,一般是四个饽饽一包桃酥。如果对方是长辈,或是重要亲戚,还会带一瓶酒。

泰安

初二这天,新女婿去丈人家要带六重大礼,这六重礼还必须得凑够八件。其中有两只公鸡、两条鱼、两瓶酒、一个后肘、一包粉条。还有一种叫新三年旧三年的说法,意思是结婚三年之内的女婿每年去岳父家都要备办相同的礼物,后三年可以稍差些,直到六年以后才能随便。

莱芜

一般走亲戚送礼的时候要挎着一个箢子,里面放上十几个白面馒头和自家亲手做的年糕、粽子。年糕做得像个宝塔,分九层,每一层都会按上一圈红枣,年糕蒸熟后,红枣一个个的刺棱在外面,鼓涨涨的,有的还裂开了嘴,样子煞是可爱。

菏泽

一般去朋友家里,多是在春节前,而去亲戚家,则是放在年后。无论是去哪家串门,都要避开下午,很多人认为下午看望朋友是不吉利的。既然是过节访亲问友,就不可能空手前往,总是要带些礼物的。春节期间带的礼物最多的也是最普遍的便是烟酒糖茶糕点水果之类了,也有给亲戚朋友家的孩子买衣服的,同时也不会忘记给孩子一份压岁钱。

临沂

在临沂,过年走亲访友叫“出门”。出门时都要带些礼物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所带礼物不外乎馍馍、菜包、豆包、粉条等,家庭条件好的,放上一两条鲤鱼、一两包饼干或桃酥,给年纪大的老人称一斤白糖。

枣庄

人们多在节前提着礼品串亲戚,叫做“送节礼”,节后是纯粹的拜年。关于礼品,没有特别的规定,但数量必须是双数,以示吉利。主家会回一些粉皮、粉条等特产。

德州

德州过年走亲戚送礼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以前生活水平不高的时候,“馍馍篮子”是最主要的礼物。即便是生活水平最差的闺女回娘家时,也要把在婆婆家蒸的白馍馍、炸果子等食物装到篮子里,上面再盖上条比较干净的羊肚子毛巾就齐了,稍好一点的还会买两包油果(点心)带上。

聊城

以前生活条件不好,走娘家所送的礼物不外是点心、馒头,捎带些糖酒、水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时兴送四色礼物,分别是酒、鸡、鱼、肉,各样都必须是双数,娘家各样只留一半,另一半返还。娘家作为回报,要送枣花糕,个头相当大,银盆似的,寓意年年步步高(糕)。结婚前三年要带如此丰厚的礼物,以后就随意了。

滨州

旧时回娘家一般会给娘家带二斤馒头(馒头上点上红点)、二斤挂面,家里条件好的,会再买斤糕点,放在一个用塑料编织条编的筐子里,用布盖好。回来时,娘家会从拿去的东西里留一半,剩下的一半自己再带回来,这叫“留余头”。走亲戚也是送馒头挂面。

㈣ 山东人过年有什么习俗呢

一: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二: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三:拜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
四:初一忌讳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五:地区俗规
1:鲁西南地区俗规,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它如牛、马、狗、猫等家饲动物,都得到优待,有的吃饺子,有的啃肉骨头。有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喂牲口,牲口吃饱以后,再用扫帚从牲畜头上往下扫,扫出什么粮食来,就意味着这种粮食丰收。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2:胶东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还有些特殊活动。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恶习统统赶出去。二是压窗台,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种各样的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台上,十分美观。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这样能长得快。
五: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有余钱。五是丢盛虫(蟠龙),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中。盛是剩的谐音,丢盛虫取“剩余”之意。地当京杭大运河的微山县南阳镇,年初一由儿童擎灯笼上街,跳跃欢呼唱吉利歌谣,俗称“喊发”。儿童所唱吉利歌谣有多种:“发财!发福!买地!盖屋!”,“今年好子(个)年!明年排大船!装红枣,下江南,装一个,卸一万,扫仓扫个八百担!”,“发来!圆来!元宝轱辘家里来!”
六:串亲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串亲拜年的顺序各地不一,临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孙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称“走丈人家”;初四日,姨家及较远的亲戚家。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男女青年可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
七:串亲礼物:
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新婚女婿给岳父的礼物十分讲究,莱芜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点、馍馍、鸡、鱼、香肠、罐头、挂面、油条各算一色。此外,香烟、糖块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鸡要带两只,鱼要带两条,各色礼物,均要双数,切忌单数。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