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你覺得哈爾濱小吃的「代表菜」是啥
大列巴
大列巴是哈爾濱最有個性的特產,它被稱為哈爾濱風味食品一絕。它的體積比半個籃球還大一圈,標準直徑在23-26厘米之間,厚度也在16厘米以上,麵包凈重有2公斤,它的膨鬆程度比一般的麵包要厚重些,拎在手裡沉甸甸的,所以一般從哈爾濱帶這特產禮物送人可是禮重情義更重的。很喜歡「大列巴」的包裝,以前是白屜布的口袋,現在是無紡布上印著俄羅斯風情的花紋圖案,簡單樸素中透著別樣的風情。近年又有了盒式精製包裝,略顯豪華卻不敵布衣的純正有味。

⑵ 300多分在哈爾濱能上哪些本科院校
專科
市內國家承認的還能說不錯的以後什麼都不影響的只能是黑龍江工程學院
江北黑龍江生物科技職業學院能錄取 我朋友是這個學校的專科 在這個學校的營銷 他們三年是這樣度過的半年在學校之後被學校指派的,半年在沃爾瑪,半年在米旗蛋糕,半年在好利來蛋糕店,打工基本沒上課 所以不要選這家,其餘的我就不了解了 勸你在江北多走走再多了解一下。 過去沒學好都過去了。 以後你想出人頭地沒人攔得了你!
加油!!!
⑶ 大福鼎怎麼樣
其實在哈爾濱貌似沒有這個牌子,目前只是在阿城見到過,雖然阿城算是哈爾濱的一個區,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獨到的特色,首先甜點類其實沒有什麼米旗、好利來那種連鎖,反而有兩家大福鼎,大家也都認這個牌子,出於好奇心理,周末特意趕過去了一趟,本來覺得名字好鄉土,但是東西真的是非常的棒,其實價位和哈市的大品牌蛋糕沒有什麼區別,價位也還是差不多的,不得不說東西也算是被驚艷了,點了蛋糕三明治,8元一份,算是冷切類的蛋糕,所以放恆溫冰櫃里味道最好,這些也都是買回去回家吃的,濃濃的巧克力味道,但是一點都不甜,反而有種淡淡的苦味,奶油酸死薄薄的一層,蛋糕很細膩,喜歡這種味道,雖然叫甜品,但是卻一點都不膩,他家裡面的面積也是很大的,是有蛋糕,麵包,飲品集一身的店鋪,但是現在飲品也並沒有開始做,所以要是可以做點咖啡奶茶則是更好的了。要了一份鮮奶泡芙,6元一份,裡面的奶油打的很蓬,所以一咬會飛濺出啦,很過癮的味道,外面的泡芙皮是軟的,不是那種脆脆的泡芙,也是不甜,又點了兩種蛋糕,愛蛋糕,是用哈根達斯那種小冰淇淋紙盒裝的,上面有厚厚的螺旋奶油,是那種比較硬式的,裡面的蛋糕底也是很軟,蛋奶味道十足,而且在蛋糕底中還夾雜著淡奶油,很好吃,6元一杯,最後要的是一個叫戚風杯的蛋糕,5元一份,味道不錯,本來可能它是看著最普通的,但是卻在蓬鬆蛋糕內部別具匠心的添加了果味淡奶油,讓你吃到中間還有驚喜呢,上面是滿滿的水果,其實可選擇的種類實在是太多了,麵包也很好,下次一定要試試呢。
⑷ 滿族習慣和方言
生活習慣: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意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滿族將西牆作為供奉祖先的神聖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滿族過去信仰薩滿教,每年都要根據不同的節令祭天、祭神、祭祖先,以豬和豬頭為主要祭品。在大祭時要殺豬,特別是在祭祀祖先時要選用無雜毛的黑豬(有的還必須選黑公豬),宰殺前要往豬耳朵內注酒,如豬的耳朵抖動,則認為神已領受,即可宰殺。此舉俗稱為"領牲"。有的地方要將豬腸和膀胱放入吊斗掛在桿子上,讓烏鴉來吃,如果三天內被吃掉,就為吉利。然後把全豬卸為八塊,按原樣擺在方盤內,供於家裡屋內西山牆的祖宗牌位下,家人按輩份排列免冠叩頭三遍,再將肉切碎入鍋熬煮,全家圍坐,蘸鹽而食。此時如有客至,只要在祖先牌位前叩頭三次,即可坐下同吃,吃完也不必道謝。滿族人家至今還有逢殺豬時請親鄰好友前來品嘗頭頓豬肉的習慣。過去,在莊稼成熟的季節,滿族還有"薦新"祭祀的習慣,如今已被"上場豆腐了場糕"習俗所代替,即在五穀上場時,用新豆子做豆腐吃,打場結束時,用新谷做大黃米飯或豆面餑餑吃,以慶豐收。滿族男女青年結婚時,新娘必須先在南炕上坐帳,也有稱"坐福"。直到晚上,才在地上放一張桌子,新娘、新郎要手挽手繞桌子三圈後對飲。
日常食俗 :
滿族民間農忙時日食三餐,農閑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乾飯。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酵做成"酸湯子"。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粱米飯或玉米(米+查)子飯後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餑餑是用黏高粱、黏玉米、黃米等磨成面製作的,有豆面餑餑、搓條餑餑、蘇葉餑餑、菠蘿葉餑餑、牛舌餑餑、年糕餑餑、水煮餑餑(漢語的餃子)等。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據傳用腌漬的方法儲存蔬菜,始於清順治年間。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後常吃的菜餚。酸菜可用熬、燉、炒和涼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鍋別具特色。配菜也可用來做餡包餃子。東北地區的滿族,每戶腌漬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此外,日常蔬菜還有蘿卜、豆角等。滿族人民愛吃豬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遼寧沈陽市的那家館是家有100多年歷史的滿族餐館,該店經營的白肉血腸,被譽為正宗的滿族風味。
滿族的進餐習俗和飲食禮儀很多。如祭祀用過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帶去,吃完後不允許擦嘴;家中人就餐,長輩不動筷,晚輩人絕不動筷;過年殺年豬時,有把親友、鄰里請來同吃白肉血腸的習慣。
民族食品
滿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
①白肉血腸。
②火鍋(滿族傳統風味菜餚)
③酸湯子(遼寧岫岩滿族的典型食品)
④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最早是清朝皇帝到東陵祭祀祖宗時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稱為"祭餑餑"。做供品時有果餡厚酥餑餑、魚兒餑餑、匙子餑餑、菊花餑餑、糊面餑餑、炸高麗餑餑、江米糕、黃米糕、七星餅、雞蛋糕、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幾十種。傳入民間製成糕點後,大體上分為大小兩種餑餑。大餑餑每斤八塊,俗稱清東陵大八件;小餑餑每斤十六塊,俗稱清東陵小八件。大小餑餑品種主要有太師餅,松餅,玫瑰餅,龍鳳餅,山楂桃。還有無餡的七星點子、八裂餅、核桃酥、到口酥等)
蜜供和薩其馬最有名,此外還有綠豆糕、花生糕......
傳統節日: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逢年過節,都要殺豬,過年(春節)時每家要殺豬二至三口。農歷臘月八日(臘八節),要用黏高粱、小豆等八樣糧食煮粥,稱為臘八粥。除夕吃餃子,在一個餃子中放一根白線,誰吃著白線就意味著誰能長壽:也有的在一個餃子中放一枚銅錢,吃到便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有錢花。此外還要吃手把肉和特有的點心"薩其瑪"。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夏歷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清明節:上墳祭祖時不像漢族紙錢後在墳頂上壓錢,而是在墳上插"佛朵"。"佛朵"是滿語,譯為漢語為"柳"或"柳枝"。根據滿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孫,為表明後繼有人,要在墳上插柳。
端午節:滿族過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其風俗與漢族相同。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
中秋節:滿族人家過中秋節也吃"團圓飯"。此外,月亮初升之際,還要供月。即在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滿族方言:
現代滿族普遍使用漢語,除了一些學者還能應用滿語外,目前會說滿語的滿族人只餘下屈指可數的老人家,大多數滿族人已經不懂滿語了。不過,東北和北京地區的漢語方言中吸收了很多滿語的詞彙。
* 埋汰(臟)
* 嘎噠/疙瘩(地方)
* 嘎拉哈(羊拐骨或豬拐骨,用於游戲)
* 恩那(是、對、好)
* 餑餑(糕點,後亦指餅干)
* 個應(gè ying)(使反感)
* 薩其馬:來源於滿語sacima,原意為「狗奶子糖蘸(狗奶子為野果名)」
* 白(bái):來源於滿語bi,意為「徒然」、「空」
* 嬤嬤:來源於滿語meme,意為「乳」、「奶」,轉意為「乳母」
* 剋扣(kē kòu):來源於滿語keike,意同漢語
* 哈喇(hā la):來源於滿語har,意為「刺鼻」,今意為食用油變質
* 呵斥(hē chì):來源於滿語hacihiyambi,意為「責備」
* 勒勒(lē le):北京、東北方言,來源於滿語leolembi,意為「談論」,現轉義為「空談」
* 抹擦(mā sà):北京方言,來源於滿語macimbi,意為「舒展」,今意為將有褶皺的東西抹平
* 磨蹭(mó ceng),北京,東北方言,來源於滿語moco,原意為「遲鈍」,今意為「繁瑣緩慢」
* 撞克(zhuāng ke):北京方言,來源於滿語jangkulembi,意為「撞上邪祟」
* 咋呼(zhā hu):北京、東北方言,來源於滿語cahu,意為「潑婦」,現在意為不沉穩,喜歡大呼小叫
* 胳肢(gé ji):北京、東北方言,來源於滿語gejihesembi,意為「搔腋下使發癢」
* 邋遢(lā tā, 東北、北京發音為lē te):來源於滿語lekde lakda,原意為「胖人隨行」、「衣擺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齊,不利索
* 哨叨(shào ):北京方言,來源於滿語sodombi,原意為「馬步行不穩」,轉義為「輕佻、不穩重」
* 挺(tǐng):北方方言,來源於滿語ten,意為「很」、「甚」
* 克(kēi):北京、東北方言,來源於滿語koikasambi,原意為「打架」,轉義為「批評」
* 敞開兒(chǎng kār):北京方言,來源於滿語changkai,意為「盡量」、「任意」、「隨意」
* 塊兒亮(kuàr liàng):北京方言,來源於滿語kuwarling,意為「漂亮」、「美麗」
* 摘歪(zāi wai):北京、東北方言,來源於滿語jailambi,意為「躲」、「避」,轉意為「閃身讓開」、「歪」、「斜」、「斜靠」。
* 該漏(gái lou):北京方言,來源於滿語gaimbi,意為「要、取」,轉意為「揩油」
* 的瑟(dè se):東北方言,意思是輕佻,賣弄
* 馬馬虎虎:北方方言,來自滿語lalahuhu,意思是辦事不認真,毛糙
* 磨即(mò ji):東北,北京方言,即磨蹭,來自滿語moji,moo
* 個色(gé shǎi):東北方言,北京亦稱gélu,來自滿語,意思是人(性格)特殊
* 額吝 (é lìn): 北京方言;和勒(hé le),滿洲方言, 指衣物或者被子上的漬痕,如衣領上的汗漬。來自滿語,波紋的意思
[編輯] 滿語單字
* 嗻 (je):為清朝時在下位者對主上的應答聲
* 喳 (ja)賤.易...等
* 阿爾薩蘭(arsalan) 獅子
* 它斯哈 (tasha) 老虎
* 伊汗 (ihan) 牛
* 箍了馬混(gulmahun)兔
* 母督理(muri)龍
* 某林 (morin) 碼
* 骰應 (sain) 好
* 多鐸 (dodo) 胎兒
* 阿庫 (aku) 沒有
* 巴來伊(balai) 放肆
* 筆 (bi)我
* 保扭 (bonio)猴
* 叉虎 (cahu)潑婦
* 阿瑪 (ama)父親
* 哈哈 (haha)男人
* 呵呵 (hehe)女人
* 哈啦(hala)姓氏
* 呵呵了庫(hehereku)娘娘腔
* 宜蘭 (ilan) 數字三
* 母色 (muse) 咱門
* 那丹朱 (nadanju) 數字七十
* 沙克沙哈 丹敏 (saksaha damin) 上半身黑 下半身白 出生約一.二年的雕 又名:接白雕 亦為滿清名畫家 郎世寧所繪之畫"雪點雕"之正確解釋
[編輯] 滿語地名
遼寧、黑龍江和吉林的諸多地名也是由滿語的漢語音譯而來。
* 牡丹江(彎曲的河)
* 張廣才嶺(滿洲阿勒楚喀語,吉祥如意的山)
* 松花江(白色的江)
* 伊春市(皮毛之鄉)
* 呼蘭縣(煙筒)
* 阿城(阿勒楚喀)
* 綏芬河市(錐子)
* 哈爾濱(曬網場,曬漁網的地方)
* 佳木斯(驛丞村或站官屯)
* 吉林(原名吉林烏拉,沿江之意)
* 興凱湖(興凱:水從高處流下的)
⑸ 哈爾濱土特產有哪些
1、尚志黑木耳(北大荒集團) 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尚志黑木耳產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尚志。尚志黑木耳與其它區域產品相比,干時肉厚色正,營養非富;泡開有彈性,復水性好,富光澤;食用時圓潤、細膩,口感極佳,在全國黑木耳產品中屬精品。耳片膠質厚,富彈性、半透明,耳片背面略呈灰黑色,水發性好,泡發率高,朵大適度、均勻,耳瓣舒展少捲曲,無腐爛耳和流失耳,無異味。營養豐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胡籮卜素和纖維、鉀、鎂、鈉等。尚志黑木耳作為東北山珍的一種,尤其以北大荒集團的黑木耳品牌比較出名,有袋裝、盒裝等不同品種以及包裝,也適合送禮。
【 詳細>>】
2、哈爾濱紅腸
哈爾濱紅腸,原產於東歐的立陶宛。中東鐵路修建後,外國人大量進入哈爾濱,也將紅腸工藝帶到了哈爾濱。這種灌腸傳到哈爾濱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因為腸的外表呈棗紅色,所以被哈爾濱人稱之為紅腸。生產紅腸用的主要原料有肉、腸衣(動物腸衣,以豬或牛的小腸腸衣為最佳)、澱粉(馬鈴薯澱粉最佳),大蒜,鹽和硝等。其中有一半是瘦豬肉,大約三分之一的肥豬肉,有的也加瘦牛肉,其餘為澱粉和調料。哈爾濱比較出名的紅場的品牌有秋林里道斯紅腸、哈肉聯紅腸、哈商委紅腸、義利紅腸、農大紅腸、道太府紅腸等,也非常適合親朋好友。
【 詳細>>】
3、大列巴(秋林大列巴)
大列巴,哈爾濱傳統名吃,是哈爾濱特產小吃,又叫大麵包,列巴是俄語麵包的音譯,由俄羅斯傳來,現為哈爾濱一絕。這種大麵包為圓形,有五斤重,味道具有傳統的歐洲風味,香味濃郁,口味微酸,比較適宜儲存。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被評為「哈爾濱名點」。尤其以秋林大列巴比較著名,在哈爾濱沒有哪種食品像秋林的「大列巴」一樣名揚中外,常常在秋林公司的樓下會看到排很長的隊,那就是買列巴的人。來哈爾濱旅遊作客的人們不僅要一品它的風味,離開時,還要買上一二個大列巴,帶給親友品嘗一番。推薦品牌:秋林公司、華梅西餐廳。
【 詳細>>】
4、哈爾濱風干腸
哈爾濱的干腸也是久負盛名。腸如其名,就是灌好的腸經過風干製成。個兒要比紅腸纖細,樣子和製法都和粵式的「臘腸「有異曲同工之處,只是可以生吃,而臘腸就必須得煮了吃。干腸的味道也和臘腸有點象,不過可能由於是北方的菜系,所以更偏向咸一點。這種腸食之耐嚼,越嚼越香,回味綿長,是佐酒之佳品,盛宴之珍饈。哈爾濱干腸中尤其以正陽樓、秋林里道斯、哈肉聯等品牌比較出名,還有一些市場有些自製的干腸味道也不錯,不過不提供塑封包裝放不了太久。還可以去肉類攤位加工,帶走生制干腸,回家之後蒸熟即可。部分超市以及專賣店有售,這些哈爾濱干腸品牌適合帶走送親朋好友。
【 詳細>>】
5、老鼎豐糕點(老鼎豐月餅)
老鼎豐糕點的製作工藝源於宮廷,流傳百年秘制配方,是家喻戶曉的中式名點。被人們稱為糕點之花,是中式糕點的鼻祖,曾為宮廷貢品,屬南味正宗名點。老鼎豐糕點主料、輔料均精挑細選,極其精良。傳統手工製作,且完全不含色素和添加劑,口感香甜酥鬆,清淡爽口,回味綿長,柔軟細膩,富有彈性。老鼎豐是哈爾濱市糕點的明星品牌,老式點心到現在都是哈爾濱人的最愛。老鼎豐的糕點有上千個花樣品種,尤以月餅較為著名,具有酥鬆利口、細膩酥軟、多味融合、香味獨特、久放不幹等特點。中秋節時候,老鼎豐月餅就非常適合作為禮物送親朋好友。另有兒童奶油果脯、蛋糕、長白糕、薩其瑪等六種名品。
【 詳細>>】
6、玉泉酒 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玉泉酒產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2010年,玉泉放瓶酒榮獲「中華老字型大小」稱號;2011年,「玉泉酒兩步法釀造工藝」被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黑龍江省文化廳批准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3年,「玉泉」牌中國玉泉酒、玉泉方瓶酒被評為「黑龍江名牌產品」。自古名酒就是送親朋好友的禮物,因其芳香優雅,濃醬協調,綿厚甜爽,圓潤怡長的獨特風格,先後兩次被評為國家優質酒。
【 詳細>>】
7、俄羅斯套娃
俄羅斯套娃是俄羅斯特產的木製玩具,一般由多個一樣圖案的空心木娃娃一個套一個組成,最多可達十多個,通常為圓柱形,底部平坦可以直立。俄羅斯套娃,具有濃郁的地域風格,是俄羅斯特有的一種手工製作的工藝品,娃娃的製作材料以椴木為主,所以,娃娃有的地方會有木節,但不影響美觀.娃娃可做擺設品,也可用來裝首飾,雜物,糖果等等,也可作為禮品盒,也適合送親朋好友,在哈爾濱就能買到俄羅斯套娃。
【 詳細>>】
8、亞布力曬煙
亞布力屬黑龍江省尚志縣,地處張廣才嶺以西,是著名的曬煙產地,所產曬煙色澤鮮亮,香氣濃郁,勁頭適中,灰白易燃,有"亞布力煙"和"關東煙"之稱,為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亞布力煙"不僅是斗煙、手卷煙原料,也是雪茄和高檔混合型卷煙原料。哈爾濱卷煙廠1974年以30%"亞布力煙"卷制的混合型"靈芝煙",暢銷國內外,深受歡迎。煙酒作為禮物送人也是不錯的選擇,可以送老人(喜歡抽煙的人)。
【 詳細>>】
9、東北山珍(北大荒牌/巴蘭河牌山珍)
東北山珍是東北地區特色山珍野味,物產比較豐富,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黑龍江、吉林地區,東北山珍野味有60種山珍野味,其中以東北三寶、東北四珍最為著名,東北三寶為人參、貂皮和鹿茸,東北四珍為黑木耳、猴頭菇、榛菇、元蘑。東北山珍中,著名的有元蘑、榛蘑、猴頭蘑、人參、鹿茸、貂皮,營養價值豐富的黑木耳、林蛙、松子、榛子等,更有品種繁多的各類綠色山野菜。在哈爾濱可以購買的東北山珍的「巴蘭河」牌山珍,主要包含黑木耳系列、猴頭菇系列、元蘑系列、榛蘑系列、蜂蜜系列、蜂王漿系列,「巴蘭河」牌黑木耳、猴頭、元蘑、榛蘑系列產品,在哈爾濱部分超市以及專賣店有售。東北山珍中北大荒牌也比較出名。在中央大街、各大超市商場都能購買到。
10、對青烤鵝
「對青烤鵝」起源於黑龍江省的一個邊遠小鎮「對青山鎮」。「對青山」以其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加之北溫帶的大陸性季風氣候,為「對青鵝」的生長、發育和繁殖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早在一百多年以前,橫貫龍江的中東鐵路便將這里的烤鵝美名傳揚大江南北了。「對青烤鵝」一經上市,就受到廣大的消費者的喜愛和認可,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對青烤鵝」就獲得了「黑土地的綠色食品」、「旅遊特色食品」、「質量信得過食品」、「哈爾濱最暢銷食品」和「黑龍江省肉類知名品牌」等多項榮譽,在眾多的綠色食品中脫穎而出,獨占熬頭,被消費者譽為「龍江第一鵝」。
⑹ 無法重拍的「瞬間」:29歲的王祖賢,喂葉倩文蛋糕的張國榮。
無法重拍的「瞬間」:29歲的王祖賢,逗猴的鄧麗君,喂葉倩文蛋糕的張國榮
【周星馳與鞏俐在《唐伯虎點秋香》記者招待會上】1993年喜劇名作《唐伯虎點秋香》橫空出世。該片不僅在當年斬獲了4017萬票房,位居當年榜首,時至今日在豆瓣依然擁有8.6的高分,在TOP250榜單里名列114名。不僅如此,據某媒體統計,《唐伯虎點秋香》是每年重播率最高的電影。電影一開始劇組想找王祖賢來飾演秋香一角。王祖賢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她既能演美女也能承受無厘頭,是秋香的不二人選敗猜。但那時由於檔期原因王祖賢拒絕了這個角色,劇組就找到了和周星馳在《賭俠2上海灘賭聖》中合作的鞏俐。
1975年7月23日,黑龍江省阿宴兄城縣玉泉公社,5萬農民觀看中國舞劇團演出的革命芭蕾舞劇《白毛女》。不得不說,這「白毛女」真好看。當時「白毛女」的這個發色,今年是不是流行款?
1982年1月19日,影視巨星劉曉慶與 體育 巨星郎平的合影。歲月催人老,還能認得出曾經年輕的她們嗎?
【時代感的鄧麗君】鄧麗君1953年1月29日出生於我國台灣省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祖籍河北邯鄲大名縣。《甜蜜蜜》,《千言萬語》,《小城故事》,《月亮代表我的心》,《何日君再來》,《我只在乎你》…….一首首時代金曲,喚醒人們的記憶,讓上個世紀末華語歌壇那段黃金歲月,又重新回到人們的眼前。
【逗猴子的鄧麗君】鄧麗君,是華語歌壇的一個永不落幕的傳奇。恩師庄奴曾經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來評價她。她用歌聲描繪了一個時代,也撫慰了千萬人的心靈。
【鄧麗君入殮照】鄧麗君的好友張俐敏說,「保羅只是一個伴,鄧麗君從未打算與他結婚,她最愛的還是郭孔丞。 」鄧麗君死後,遺體運回台灣,親人為她舉行了盛大的葬禮,之後下葬台北金寶山墓園,墓地名為「筠園」。
29歲時的王祖賢,太美了。王祖賢當年可是號稱亞洲第一美晌枯襲腿,她172的身高,絕佳的頭身比,註定腿肯定不會短,在此基礎之上,直,肌肉長得好,大小腿粗細得當。又白。看起來又有氣勢又誘人。
【喂葉倩文蛋糕的張國榮】電影《豪門夜宴》中,哥哥和葉倩文都有客串出演。哥哥的電影《倩女幽魂》插曲《黎明不要來》是葉倩文唱的
1988年,剛剛宣布退役的「體操王子」李寧,獲邀為「香港十大金曲排行榜」的頒獎嘉賓。活動中,獲獎歌手梅艷芳,情不自禁地親了李寧的臉頰,隨後李寧同譚詠麟一道,用粵語深情地演繹了經典《朋友》… 您知道下一張女星是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