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倫敦的城區
【簡介】
①英國首都,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國最大港口,世界十大都市之一。它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兩岸,距河口88公里,海輪可直達。由「倫敦城」和32個市組成「大倫敦」,面積1,605平方公里,人口750萬(2005);在倫敦城周圍的12個市,相當於市區,稱「內倫敦」,面積303平方公里,人口214.5萬。氣候冬暖夏涼,偶爾下雨,且持續時間不長。一般來說,6月份氣候就逐漸好轉,天空晴朗,陽光溫和;7、8月進入真正的夏天,艷陽高照,但溫度在20度左右,白晝特別長。9、10月份秋高氣爽,11月下旬慢慢進入冬天,12月到來年的2、3月氣溫在10度以下,但下雪的機會也不是很多。4、5月回暖,但還是保持在15攝式度以下的低溫。
倫敦有2000年的悠久歷史,是歷代王朝建都之所在,名勝古跡眾多。擁有計多世界一流的博物館、美術館和著名建築,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每年吸引著大量的海內外遊客到此觀光。她還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教育生活,眾多的世界著名大學、學院和其它教育機構,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學者來此求學深造。倫敦交通發達、地鐵、火車、地面公共汽車連接成網,旅行十分便利。倫敦還可以品嘗到世界各地的風味食品,地處市中心的中國城(唐人街)聚集著眾多的中國餐館和中國商場,它是中國人活動的中心。泰晤士河是倫敦的生命線,綿延300多公里,兩岸風景秀麗。
始建於公元前43年。十六世紀都鐸王朝時,海運很盛。十八世紀為世界最大的港市。十九世紀成為英國貿易、金融中心。倫敦城集中了銀行、保險公司、證券交易所、工業和貿易管理機構。西倫敦是王宮、議會、政府各部門所在地,也是大商店、劇院和高級住宅區,許多報紙的編輯部也設在這里。倫敦東區是碼頭、工業區和工人住宅區。英國最重要的製造業城市,大倫敦的工業從業人員佔英國從業人員的六分之一。以通用機械與電機著稱;還有飛機、精密儀器、汽車、煉油、化學、服裝、造紙、印刷、食品、卷煙等工業。英國最大的海港,年吞吐量6,200萬噸,也是西北歐最大的集裝箱港口。港區沿泰晤士河下游延伸約50公里。進口貨物的約80%,由駁船駁至沿岸的碼頭和工廠。世界最大的航空站之一。
內倫敦主要行使行政、金融、貿易和文化職能。倫敦最早是羅馬人所建,公元1世紀左右,英國在羅馬帝國的支配下成立了倫敦尼姆行政總部,並計劃以泰昭士河做為重要的運輸通道。然而要聯系河道兩岸就要有橋,所以便選擇了在倫敦塔到城區一帶建橋,其後那裡迅速發展為當時的重鎮。倫敦從古代羅馬帝國以來一直保持著自己的悠久傳統,這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歷史遺跡在訴說過去,這里的大街小巷都流露出歷盡多年風霜的痕跡。如果到倫敦塔或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去探尋游覽,一剎那間,您會覺得似乎是回到了數百年前。
倫敦是個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熱鬧城市,很多建築物都是維多利亞時代的遺物。市區中最高的建築是郵政電信塔,高189米。設有皇家學會、倫敦大學、不列顛博物館、不列顛圖書館(藏書700萬冊)等。1864年第一國際在此成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曾在此領導國際工人運動;海格特墓地有馬克思墓。有許多著名的建築物,如托威爾城堡(建於1087年)、聖保羅教堂(高110米)、白金漢宮、威斯敏斯特教堂等。城東南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為地球經度起算點(本初子午線)。如果將泰晤士河喻為銀河,那麼倫敦的各部就是銀河周圍的星辰,中心地帶是特拉法爾加廣場。由此去各主要景點,步行均不超過45分鍾。地鐵則以查靈十字站為中心,由此乘坐地 鐵到各主要景點只需15分鍾。 不妨先到廣場對面的國家畫廊,之後再決定去哪個方向。向東可以探尋倫敦城、倫敦塔 。往西到西境娛樂購物最佳。北面到大英博物館可以參觀人類文化遺產。向南,可以聽聽大本鍾的轟鳴,再到白金漢宮照個紀念照。自羅馬人定居於此後,泰晤士河上逐漸建起了一座座的橋梁,28座建築風格不同的橋梁把泰晤士河兩岸連成一片。滑鐵盧大橋是英國人為紀念威靈頓將軍擊敗拿破崙而命名的。最漂亮的大橋是倫敦塔橋,這座塔橋風格獨特,氣勢磅礴,在兩個巨大的橋墩上建有5層樓的高塔。橋面是開啟式的,每當有高過橋面的船隻通過時,橋面可分開吊起。連接雙塔頂層的是一條高出水面140米的行人橋,站在塔頂可觀賞附近的綺麗風光。倫敦市是圍繞著倫敦城逐步發展而成的。站在塔頂可觀賞附近的綺麗風光。
倫敦旅行可說是十分便利,一張地鐵券便可跑遍全城,游覽城內的風景名勝,白天,你可以參觀具有文化氣息的博物館、塔橋、古跡與王宮,累了可隨處找個公園小憩一下,或是喝個悠閑的英式下午茶,到了夜晚,不管是音樂歌舞秀、各式劇碼、音樂會、酒館或是夜總會,都能將你的夜晚帶入最高潮。此外,絕不能錯過的購物樂就是周末市集,有別於豪華百貨公司與精雕細琢的購物櫥窗,這里更多了民間地方色彩,以及熱鬧歡樂的氣氛,不論是維多利亞時期的老古董、叛逆前衛的龐克行頭、精細的手工藝品,或是便宜俗俗賣的衣物配件,都可以在倫敦各大小市集中一網打盡。話說當地 有「英國旅遊中心」之稱。倫敦以它悠久的歷史、斑斕的色彩、雄偉的風姿屹立於世界名城之林。
【城際交通】
交通指引 市內交通倫敦的地鐵、公共汽車和計程車都是方便的交通工具,當你漫遊倫敦時,它們會給您帶來極大的便利。公共汽車交通工具中最令遊客躍躍欲試的是紅色雙層巴士,在倫敦沒有什麼能比乘公共汽車更方便更令人愜意的了。乘坐一次倫敦的公共汽車,會使你終生難忘。乘巴士的方法目前,倫敦有兩種巴士穿梭於大街小巷。一種為老式的,乘客由車的尾部上下,車本身沒有門,即使沒有到站,比如在等綠燈或堵車時,乘客也可以上上下下。但是請注意不要強行登車或下車。巴士車站有兩種,一種是巴士到站必停(除了滿員車以外),一種是必須舉手示意才停。站台上對其均有不同的標示。英國人等車時自然也要排隊。但排在前面的人不一定乘坐同一路車,如果不在隊中舉手示意,有的車會直接開過去的。此外,在英國,人們習慣於把手伸直向前示意。
倫敦地鐵地鐵俗稱「Tube」,意即試管、管道。地鐵是人口稠密地區最快的交通運輸方式。英國擁有世界上第一條地下鐵路。倫敦地鐵共有11條線路,不同的線路用不同的顏色表示。地鐵方便快捷,在上下班的交通高峰期最繁忙的地鐵站每隔2分鍾就有一列火車通過。倫敦地鐵公司經營的地鐵長度為4O8公里,有273個地鐵車站,運輸高峰期約有46O列火車正在運營。使用地鐵非常簡單,首先,你一定要有一張地鐵地圖,找到你要去的站名,然後,確定你現在位於哪個地鐵站。這兩點中間會有許多不同顏色的線路連結著,你只要依循著路線,像玩西洋棋一樣,依序向前推進,中間換路線的時候,記得先看清楚路線的方向,千萬別朝反方向去了;還有,雖然地鐵站像迷宮一樣,但每一個路口都有標示,依循指示就找到站台。計程車和雙層巴士一樣著稱的是倫敦的黑色計程車,通稱「Black Cab」,最近,很多計程車已被允許漆上五顏六色,不再只是單調的黑色,搭乘這種外型古典氣派的傳統計程車實在是奢侈的享受,一上車至少3英鎊,計程車司機都受過嚴格的訓練,服務親切。 計程車起價為.00,此後依里程來計算。車價在計價器上表示,到了站後一般要在原車價上再附加10%左右的小費。
城際鐵路是大多數人的選擇,自己駕車並不是必需的。飛機航班快捷但昂貴,長途汽車便宜但花時間太多。英國是發明鐵路的國家,如果你有興趣,你可以到Darlington的博物館去看Stevenson製作的第一部機車。英國的鐵路網歷史悠久,四通八達。在主要的干線上有高速火車運行,從倫敦到愛丁堡,只需四個半小時左右。英國的干線列車一般有頭等(First Class)和普通(Standard)兩種車廂。普通車票(Standard Open)可以在任意時刻坐車,但非常昂貴。如果你能事先做好計劃,提前購票,你可以名目繁多的車票種類中找到便宜的。如果你是學生,你可以申請railcard,買到打折的車票。火車票可以在火車站購買,也可以在網上預定。長途汽車英國的公路網發達完善,長途汽車的覆蓋面大大超過鐵路系統,價格又相對便宜。如果你要去的地方較偏僻,不想坐昂貴的火車,你可以達長途汽車。長途汽車的舒適性較火車差些,但問題不大。
【購物指南】
倫敦是一個購物天堂,既有為英國皇室提供服務的老店,又有街頭露天小店,多數商店在10:00-18:00營業,周四為深夜購物日,不少商店營業到 19:00或20:00。街頭小商店周末也有許多依舊經營,吸引了眾多女士前往。倫敦市內每年有兩次大減價,夏季減價折扣約在30%-50%,時間市每年6月第四周到7月第二周的三周期內。冬季減價折扣約在40%-60%,時間是從聖誕節到1月末。商店街攝政街 Regent St.屬於紳士淑女的購物天堂,世界最大的玩具店Hamley's,瓷器店 Wedgwood和刀叉店Mappin & Webb都在這條街上。該街道曲折蜿蜒,連結牛津廣場和匹卡德利廣場。比起龐德街的高檔名牌店來,這里更為親切。利巴提、哈姆雷茲等許多商店均具英倫風范,附近的沙威爾勞有眾多高級西裝店。在這條街上走動的人都算是中上階級英國人,當那些穿著英式西裝、臉色略蒼白、帶著米白色巴拿馬帽的英國紳士跟你擦肩而過時,時光好像回到了世紀初,那個遙遠浪漫的年代。對於他們而言,看到亞洲觀光客大概也很新鮮,因為這個地區在十九世紀時,是皇親國戚及上流社會的購物街。現在雖然光芒減退,但仍然是老英國的活動地區,你可以觀察到屬於上一代英國的優雅氣質。
牛津街 Oxford St.就商店的個數及人流的多少來說,牛津街都要勝過攝政街和龐德街一籌。這里有許多高級品店,但那些面向年輕人的隨意輕松風格的店鋪更為引人注目,在這里可以了解到倫敦最具普遍性的時髦傾向。這條街上的賽爾福利奇則是倫敦人最喜愛的百貨商場。伯靈頓市場街 Burlington Arcade伯靈頓市場街由新、舊兩部分組成。這里聚集了英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高級名牌店,作為時髦商店的聚集地也十分有名。從皮卡地里街(Piccadilly St.)轉進去,你會發現走進另一個時空。傑明街道(Jermyn St.)上商店的店齡,至少都超過一百年,即使有三百年歷史的老店也不稀奇,所以,建築物及店牌都相當古樸,木製的櫥窗有點斑駁,透著古意盎然的色澤。卡令街是倫敦最著名的書街,從英國最大的書店(Foyles)到各種小型的專門書局應有盡有。
靠近Leicester Square地鐵站有條二手書專賣街Cecil Court,怪店林立,十分有趣。名店紳士用品店(Gentlemen's Perfumer)要當紳士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你可以在這里看到紳士洗臉修鬍子的行頭,保准讓你目瞪口呆。那些大大小小的器具從漱口、吐痰、洗臉、剃鬍子、灑香水一列排開,你一定會衷心地佩服英國的紳士的細致功夫。T.M.LEWIN英國襯衫店這家店創立於1898年,襯衫的品質及顏色都非常有格調,一件襯衫的價格在45~55英鎊左右,襯衫都放置在一格格的綠色櫃子上,看起來相當賞心悅目。Paxton & Whitheld這家賣英國起司的專賣店已經三百年了,販賣各式各樣的起司。其中,還有一種英國派,稱為豬肉派(Pork Pie),外面是麵粉糊烤的派皮,裡面是豬肉凍,滋味獨特,一個約3.45英鎊。裡面的員工長得很可愛,臉頰有點紅紅的,看起來就像是典型的英國人。Foris.89這家香水專賣店賣的香水產品全是英國自製的。當然,各式的花香是主流,除了塗在身上的香水外,最大宗的產品是放在浴室的芳香劑,你可以試試英國香味,比起巴黎香味有何差別。Berry Bros. & Rudo. LTD.這是葡萄酒專賣聯鎖店,今年歡度三百年生日,內部裝潢都是維持原來的木頭材質,所以顯得很古老懷舊。雇員都一律西裝筆挺,講起話來輕聲細語,你還可以看到老式的開瓶器、酒的溫度計……葡萄酒的價位在6.70~13.45英鎊。 Harrods百貨公司是歐洲規模最大,格調最高的百貨公司,佔地63,000平方米,共七層,地下的食品部有令人垂涎的美味佳釀。Fortnum & Mason有三百年歷史的高級食品店。共八層,地下一層有搭配食品的瓷器杯與烹調用品。
跳蚤市場:Camden Markets周六、日08:00-18:00。有各式各樣的古董、手工藝品、服飾和鞋店。Petticoat Lane周日09:00-14:00。各色人種集聚一堂,以服飾和家庭用品為主。Portobello Road周六07:00-17:00。曾是倫敦嬉皮士的聖地,有許多古代的服飾、珠寶、錢幣和古玩。Brixton Market周一至六08:00-17:30。有許多非洲和印度的水果、手工藝品和錄音帶。同時,這里又是超短裙的發源地,常有最新流行時裝由此走向世界各國。
【休閑娛樂】
文藝演出倫敦的藝術、娛樂形式極為豐富。歌劇、音樂劇、古典音樂、搖滾、爵士樂、皇家芭蕾、踢踏舞,應有盡有,而且票價便宜得難以置信。 倫敦至少有1000個以上的劇場,大多上演莎士比亞、蕭伯納的作品。倫敦劇場大體可分為兩種,商業性劇院以著名演員演出的著名作家作品為主。最為著名的有國家劇院和皇家莎士比亞劇院。在小型劇院中可以觀賞到一些初出茅廬的作家的創作,劇場氣氛輕松愉快。在倫敦欣賞古典音樂會倍感輕松愜意,音樂廳音響效果非常好,音樂會票價卻很便宜。每年7月--9月,倫敦都要舉行"古典音樂夏季盛會",邀請世界著名的指揮家和樂隊在皇家艾伯特大廳演出。倫敦有名的音樂廳有伊麗莎白女王音樂廳、艾伯特音樂廳、皇家音樂學院等,其中皇家慶典音樂廳可稱為倫敦的頂尖音樂廳。票價以座位及演出者質量而定,大體如下:戲劇-20,音樂劇-30,歌劇或芭蕾-60,古典音樂會-30,搖滾或爵士樂音樂會-25。倫敦的搖滾或爵士音樂會票價也不高,還可以到迪廳去跳跳舞。
體育比賽趕上8月中旬--5月上旬的賽季,遊客還可以觀看英格蘭足球聯賽和足總杯賽。在英國,人們一般稱足球為football,而不說Soccer。為了與「Rugby football」即橄欖球相區別,他們也說「Soccer football」。現在,足球已成為世界各地極受歡迎的體育項目,其發源地便是英格蘭。早在14世紀,這一運動就在英國各地盛行起來。據說,最初本是兩個村子的年青人爭著把球踢入對方村子大門這樣一種競技,隨後才發展成為正規的體育運動。單在英格蘭,便有90多個職業足球隊,分為甲級至丁級四個級別進行比賽。蘇格蘭亦有自己的足球聯賽。兩個聯賽均在8月中旬—5月上旬進行,賽季中的每個周六下午3點都有比賽。日程可參閱報紙與雜志。除聯賽之外,還有足總杯賽。這是英國足球總會所屬的所有職業球隊參加的淘汰制比賽,極受歡迎。最後決賽在5月的第二個周六進行。聯賽球票在各體育場均有出售。球迷們多在早上便前去排隊等候。若有精彩賽事,則常常出現預售期便出售一空的情況。站席票價為左右,雖然便宜,但此地狂熱的球迷較多,若想避開他們,則可以買2層席位,票價為左右。此外,國際賽事和足總杯的票很難買到。事先可通過「球賽介紹」等機構購買。
博物館倫敦聚集了世界上的各種奇珍異寶。到了大英博物館,您可以一睹從埃及、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直到印度、中國、日本的各種文化遺產。在國家畫廊里可以領略到大師們的精彩作品。這里的博物館、美術館寬敞宏大而又舒適文雅,展品豐富。雖然有一部分博物館和畫廊正在推行商業經營,但大英博物館等地卻仍是免費的(有時會有非強制性的募捐活動)。在倫敦停留期間,您可以每天都去轉一轉,享受這種藝術的奢華。此外,各博物館,美術館,除聖誕前夜(12月24日),聖誕節(12月25日),新年(1月1日)及聖誕後第一個周日以外,多數時間都開放。
倫敦的節日主要有聖誕,新年,復活節(3月-4月某一天,春分後第一個星期日),感恩節(11月第四個星期四),其他還有BANK HOLIDAY(4月,5月,8月,聖誕節後,一共有四個不定日期的和其他節日相關的星期一),還有皇室宣布日(一般是女王生日等),以上說的是休假的節日,其他還有很多和國際上分享的節日,比如情人節,萬聖節,父親節,母親節,都是不休假的。
英國菜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Simple」(簡單)。其製作方式只有兩種:放入烤箱烤,或者放入鍋里煮,做菜時什麼調味品都不放,吃的時候再依個人的愛好放些鹽、胡椒或芥茉、辣醬油之類。而且,你去倫敦會發現,基本上每一道倫敦飯都少不了土豆(番薯)!說起來是尊重各人的好惡,卻也難免有偷工減料之嫌。不過,既然來到了英國,權且體會一下英國菜的魅力吧。烤牛排這是公認的英國菜中的代表作,由大塊帶油的生牛肉放入烤箱中烤制而成,同煎牛排一樣,在您點這道菜時,服務員會問你喜歡生一些的還是熟一些的。做好的牛肉吃時可以沾西式芥茉醬,作為輔菜的約克郡布丁也很有名。炸魚及炸馬鈴薯條這是英國的"麥當勞",是一種既便宜又方便的食品。炸魚多為鰈魚或鱈魚,與炸薯條一起沾著鹽或醋(不少英國人兩者都用)食用,很受普通百姓歡迎。此外還有黃瓜,以及奶油香腸(香腸裹上一層麵糊用油炸)等,定會令您大開胃口。飲店裡的服務員除了英國人外,還常有西班牙人、義大利人。他們的英語口音較重,不易聽懂。您只要用手指指想要點的菜,說一聲"This one,please"便可以了。牛肉餡餅為牛肉或牛腎,有些特殊的味道,吃慣了會覺得非常好吃,這也是小酒館中的一種典型的午餐,一定要嘗嘗看喲!多佛爾鰈魚英國的魚類菜餚相當可口,倫敦市內便有幾家專營魚美菜餚的連鎖餐廳。特別是在多佛爾海峽捕撈的鰈魚清淡鮮美,十分好吃。英式早餐首先用橙汁加上玉米片,澆上牛奶和砂糖飲用。然後是主菜,一般是鹹肉、香腸和煎雞蛋配以煎蘑菇或西紅柿(煎西紅柿相當好吃)。當然還有烤麵包。最後是咖啡或紅茶,也有英國傳統的奶茶。這便是英式早餐了。
啤酒的種類Bitter 苦啤酒顏色較濃,帶苦味。英國最具代表性的啤酒。Mild 清啤酒苦味與酒度比苦啤酒低,顏色比苦啤酒深的一種深褐色生啤酒。瓶裝稱棕啤。Pale Ale淡色啤酒瓶裝的苦啤酒,酒度高,碳酸氣足,顏色很淺。幾種英國食品鹹肉與雞蛋為英式早餐中的必備菜。雞蛋多為油煎。巴斯甜麵包加入了葡萄乾或檸檬的甜麵包,是巴斯人最早做出來,故稱巴斯甜麵包。黑布丁是含有豬血的香腸。康瓦爾餡餅是夾有肉餡和蔬菜的餡餅。德文郡奶油味道濃厚,營養豐富。下午茶時,常抹在蛋糕或水果上作為裝飾,也十分可口。愛丁堡石塊是棒狀的硬糖。蓋爾人咖啡是加入奶油、砂糖、威士忌的咖啡。吉尼斯(商品名)是黑啤酒中最受歡迎的一個品牌。黃昏茶點是早於晚上正餐的茶點,以三明治等小點心為主。愛爾蘭咖啡是威士忌與咖啡、砂糖、牛奶混合在一起製成。百果餡餅是將各種果乾、調料混在一起作餡的餡餅,是聖誕大餐中的一道必備菜。農夫午餐顧名思義,是一種十分簡朴的飯餐。由乳酪、麵包、沙拉、西式泡菜組成,酒館中可見到。利爾啤酒是傳統的各種生啤酒的別稱。蘇格蘭雞蛋是用火腿肉將煮熟的雞蛋裹好,外裹油炸麵包。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短麵包是稍有些硬的脆餅干。奶油很多。烈啤酒是用焙烤的麥芽製成的黑色的烈啤酒。
餐飲習俗品酒方式英國人喝啤酒並非一飲而盡,而一點點地品嘗那種少泡、少氣的生啤酒。據說苦啤酒的最佳飲用溫度為13-15攝氏度。喝慣了7攝氏度左右淡啤酒的人最好是要點Lager.飲酒座位經常有空閑座位,您可以找一個地方,站著喝。若天氣暖和的話,也可以到酒館外的長椅上坐著喝,氣氛很好。喝完後,請別忘了將杯子送回櫃台,並說聲"Thank you!"。英式下午茶十九世紀,英國上流社會的紳士名媛開始盛行喝下午茶,冬天時就在溫暖的爐火邊,夏天則是在繁花盛開的花園內,最重要的功能是讓上流社會的人聯絡感情、交換情報。例如,最近哪一個畫家的作品,或是看了哪一出戲,是一種又輕松又風雅的活動,他們不是以自助式的方式提供糕點,通常是以一套計算,包括一壺茶及一份點心,點心有三明治、奶油松餅(Scorn)或是小蛋糕,各家餐廳點心的搭配有點不同。好一點的餐廳還會依時令變化糕點。茶有伯爵茶(Earl Grey)、大吉嶺茶(Darjeeling)、錫蘭茶等,最受歡迎的是伯爵茶。
傳統英式酒吧喝下午茶是貴族氣,而到英國酒吧喝上兩杯,絕對是大眾的文化。在溫暖昏暗的酒吧里,手持冒著泡沫的黑啤酒,與三兩好友對飲,倒是平生一大快事。平日拘謹的英國人,似乎在此時才得以敞開胸懷,到了倫敦你非得到酒吧里坐一坐,才不虛此行。英國酒吧另一迷人之處,就是啤酒美味極了,種類又多,如果你沒有特別喜好,不妨嘗試英國啤酒。英國啤酒以淡啤酒Lager、苦啤酒Bitter、黑啤酒Guinness為主,淡啤酒有點甜甜的汽水味,苦啤酒喝下去後,舌根有點苦味;黑啤酒是愛爾蘭名產,聽說,愛爾蘭的小孩子胃口不好時,爸媽會給他們喝一點黑啤酒開胃。至於配酒的小菜,傳統食物有炭烤鮭魚、薯條、小麥粥,不過,多數的酒吧從早上開始營業到深夜,有提供午餐及晚餐。隨著時代變遷,酒吧也慢慢改變型態,現在倫敦最流行的酒吧是「運動酒吧」,就是酒吧里裝設了大屏幕的電視,大夥兒可以坐著一起觀賞體育節目的轉播。
【歷史簡介】
倫敦最早是一個凱爾特人的城鎮,由羅馬入侵者於公元50年左右建立,作為泰晤士河畔的一個港口,並命名為Londinium。公元7世紀羅馬帝國滅亡後,Londinium遭棄城,撒克遜人於今Aldwych以西1英里處建立了Lundenwic的城鎮。直到公元9至10世紀羅馬倫敦老城才再次恢復人煙。倫敦逐漸地發展、擴大,吸收了附近的村莊、聚居地方,向四面八方擴散。到17世紀時倫敦已經是當時大英帝國乃至歐洲最大的都市。1666年的倫敦大火災毀壞了倫敦城內大部分的建築(奇跡似的,死於這場大火的只有20多人),但大火後倫敦又立即開始了10年間的重建,包括聖保羅大教堂在內的標志性建築都是在此期間開始動工的。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經歷了大規模的發展。世界上第一條地鐵的開通,公共汽車的營運,以及聯系四方的鐵路線,使倫敦的市容與交通面貌一新。倫敦市區在19世紀後半期居住人口突降(1851年:128000人;1871年:75000人;1901年:27000人),大量新建的建築使倫敦從一座喬治風貌的城市轉而成為維多利亞特色的城市。
倫敦最近100年來的大變化可說是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大戰期間,倫敦遭到納粹德國空軍的猛烈轟炸,期間超過3萬的倫敦市民喪生,大部分建築遭到破壞。20世紀50至70年代,由於倫敦的重建未經統一規劃,造成今天建築多樣化的格局,並成為當今倫敦的獨特之處。20世紀初,倫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為家居燃料,產生大量煙霧。這些煙霧再加上倫敦氣候,造成了倫敦遠近馳名的煙霞,英語稱為London Fog(倫敦霧)。因此,英語有時會把倫敦稱作「大煙」(The Smoke),倫敦並由此得名「霧都」。1952年12月5日至9日期間,倫敦煙霧事件令4000人死亡,政府因而於1956年推行了《空氣清凈法案》,於倫敦部分地區禁止使用產生濃煙的燃料。時至今日,倫敦的空氣質量已經得到明顯改觀。氣候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風帶影響,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倫敦市區因常常充滿著潮濕的霧氣,因此有個叫「霧都」的別名。
【行政規劃】
倫敦行政區劃泰晤士河穿過倫敦,將城市劃分為南、北兩部分。倫敦的議會大廈和大笨鍾整個「大倫敦地區」(Greater London)一共被分為「倫敦市」 (倫敦)(City of London)與32個自治市鎮(Borough)。倫敦市(City of London)擁有獨立的行政與立法許可權,位階較高;而西敏市(City of Westminster)雖稱為市,但仍屬於倫敦自治市之一。倫敦市和眾自治市屬於標准一級行政區--單一管理區(Unitary Authority Region)之一。而這33個行政區中,以「內倫敦教育局」(Inner London Ecation Authority)的定義來說,靠近中心的12個被合稱為「內倫敦」(Inner London),外圍的20個合稱為「外倫敦」(Outer London),總共33個區域。倫敦是歐洲第三大都市。據2001年人口普查,倫敦市區及其自治市(鎮)(約610平方英里)擁有7,172,036人口。其中大約71%為白人,10%是印度、孟加拉或巴基斯坦後裔,5%為非洲黑人後裔,5%為加勒比海黑人後裔,3%混血人種,還有大約1%為華人。58.2%的人口信奉基督教,15.8%的人口則無宗教信仰。大約有21.8%的倫敦居民出生在歐盟以外地區。雖然倫敦的人口不及莫斯科與巴黎,但要是把生活在倫敦都會區(6,267平方英里)內的人口(約13,945,000人)也算進去,就超越了巴黎,成了歐洲最大的都會區,其人口之多已超越了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的人口總和。許多人仍然相信,英國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家,白人占絕大多數。事實並非如此,初次訪問倫敦的客人大概會對這里有如此之多的黑人、東方人而感到驚。作為過去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不僅收納了舊殖民地的遺產,也收納了大量的移民,由此產生了各種深刻的社會問題。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成為國際性大都市的條件之一。
❷ 求<莎士比亞不插電-哈姆雷>劇本!~~ 萬分感謝!!
[藝術表演]台南劇院莎士比亞不插電 - 「哈姆雷特」6/36/19在台南
藝術在美國,天真的,藝術和文化在當地的!
<BR /文化中心主持人:創世紀藝術Gallery - 麥子坪
1篇文章1篇文章回復(1)
藝術表演台南劇院莎士比亞不插電 - 「哈姆雷特」,「在2005年出版的台南大劇院 - 05-01下午12時36分
台南劇院6/3 6/19在台南
莎士比亞不插電 - 哈姆雷6/3 6/19在台南,台北。
http://www.tainanjen.org.tw/2005_Shakespeare_Unplugged_Hamlet.htm / A>
魔力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走進影院感受真正的文藝演出,該集團去年,嘗試搖滾推出執行莎士比亞的名作「羅密歐與朱麗葉」,廣受喜愛的年輕人朋友。該集團今年再次挑戰莎士比亞又一經典力作「哈姆雷特」,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翁華利的說辭,試圖融合爵士樂和藍調音樂元素,以發展講一個中國的莎士比亞戲劇表演。
/>表演文本將使用中國翻譯「哈姆雷特」彭教授靖西,結合影像,以及大量的媒體工具(如數碼相機),以使哈姆雷的世界觀看 - 發揮哈姆雷宮廷生活,每天的日常世界,和其他在外面的世界,是一個幽靈般揮之不去的幻想世界,游戲場景像一個復仇的王子的內心世界,他陷入了無盡的黑暗中。
/>電影劇本台南劇院TAINANER ENSEMBLE
台南市701東區勝利路85號(皮克文化中心3 F)
電話:06-274.7605傳真:06-274.7597
/ www.tainanjen.org.tw「目標=」_blank「> http://www.tainanjen.org.tw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台南團 BR />三級古跡
文章:31
時間:2004-05-19 12:59 AM
從台南東區
網站
❸ 誰能幫我找一節哈姆雷特的經典片段英文劇本實在不行可以找別的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
Th' 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The pangs of despis'd love, the law's delay,
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
That patient merit of th' unworthy takes,
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
With a bare bodkin? Who would these fardels bear,
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
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
The undiscover'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
No traveller returns- puzzles the will,
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
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
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
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
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
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h and moment
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
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死了;睡著了;什麼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死了;睡著了;睡著了也許還會做夢;嗯,阻礙就在這兒:因為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後,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將要做些什麼夢,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人們甘心久困於患難之中,也就是為了這個緣故;誰願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誰願意負著這樣的重擔,在煩勞的生命的壓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為懼怕不可知的死後,懼怕那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是它迷惑了我們的意志,使我們寧願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們所不知道的痛苦飛去?這樣,重重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
這段是哈姆雷特的獨白,很經典的。
❹ 哈姆雷特第三,四,五幕內容簡要概括
1、第三幕
國王和波洛涅斯決定利用奧菲利亞試探哈姆雷特,並躲在門後偷聽,豈料被哈姆雷特發現,得知奧菲利亞騙他,大為震怒,狠狠的罵了她一頓。此後,戲中戲開演,國王看到自己的罪行被搬到舞台上,惶恐不已,匆匆退場,由此哈姆雷特確定國王就是兇手。
2、第四幕
克勞狄斯以波洛涅斯的死為借口,將王子送往英國。秘密地囑咐英王將王子處訣。王子在途中偷拆開了信件,知道了其中的秘密,於是偷改了信。第二天他們遇到了海盜襲擊,哈姆雷特在混戰中跳上了海盜船,後偷偷潛回國內,找到霍拉旭,把一切都告訴了他。
3、第五幕
哈姆雷特讓霍拉旭陪他去王宮,途經墓地時,就趕上奧菲利亞的葬禮。看見情人的屍體,內心的悲憤一下子暴發出來,他失去了控制,沖過去跳進墓穴,與雷歐提斯在墓穴里打了起來。克勞狄斯唆使雷歐提斯用毒劍與哈姆雷特決斗。
哈姆雷特不顧霍拉旭的勸阻,接受挑戰。決斗開始了,哈姆雷特佔了上風。在第一回合中,他擊中對方一劍,斟上一杯毒酒,以示祝賀。王子急於進行比賽,就把酒放在一墨守成規第二回合中王子又獲得了勝利。
王後十分高興地替王子飲下了這杯毒酒。雷歐提斯深知他手中毒劍的厲害,一直不肯輕易往王子身上刺。他在克勞狄斯的煽動下,一劍刺中哈姆雷特。
(4)哈姆雷蛋糕怎麼製作擴展閱讀
《哈姆雷特》是悲劇的集大成者。哈姆雷特與奧菲莉亞的悲劇性愛情是其中重要的悲劇元索。他們原本純潔的愛情由於時勢的逼迫、壞人的利用和人性中弱點的暴露而最終凋零。
在這一由深愛到失控再至枯萎的感情發展過程中折射出了當時歐洲社會的現狀(權力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封建王朝內部的腐敗)和人性中有缺陷乃至是丑惡的一面,對深化主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整個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應該指出,《哈姆雷持》畢竟是一部以復仇為主題的悲劇,這段悲劇性的愛情僅是故事中的一個輔助性的情節,是為主題服務的。因此,應結合整個劇本從整體上來把握它,不能簡單地誇大其作用。
哈姆雷特雖然年輕,卻很有頭腦。在敵強我弱,孤立無援的不利條件下,他想到了裝瘋這樣一個遷回曲折麻痹敵人的辦法。
同時,還接連粉碎了克勞狄斯派來的他的同學、戀人、母親對他的試探。最後採用「調包式」,除掉兩個作為奸王走卒的自己的同學,使奸王借刀殺人的計謀沒有得逞。終於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把毒劍和毒酒都歸還給了狡詐的克勞狄斯。
克勞狄斯,封建邪惡勢力的象徵,反動王權的首腦。他殺兄、篡位、娶嫂後,奸詐邪惡,荒淫無恥。表面上謊稱老國王被毒蛇咬死,對哈姆雷特百般關照,甚至要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死後讓位與他。
實際上卻奪去了哈姆雷特的「嗣位權」,並千方百計要除掉這個「很大的威脅」。因此,在陰險、狠毒、虛偽的克勞狄斯身上,滲透出封建暴君和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野心家的種種丑惡特徵。最後,終究沒有逃脫死於哈姆雷特復仇之劍下的悲劇性命運。
❺ 雞蛋作為百搭食材,和哪些食材在一起搭配最完美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雞蛋是生活中經常吃到的食物,不僅美味還有營養,那麼雞蛋平時與什麼一起炒更好吃呢?
當然雞蛋有很多很多種類,因為它們很優秀,可以和很多種類的蔬菜競爭而不遜色。比如毛豆炒雞蛋、洋蔥炒雞蛋、韭菜炒雞蛋、西紅柿炒雞蛋、韭菜炒雞蛋等。不勝枚舉。只要喜歡,愛炒多少炒多少。至於那個,是絕配,沒有標准答案。世界上有多少哈姆雷就有多少答案。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東西。相對來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無論如何,只要能吃得健康快樂。
❻ 哈姆雷的是什麼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首,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莎士比亞說過,他的作品就是「給自然照一面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哈姆雷特》正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傳統,是王權的當然繼承者。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顛倒了的時代顛倒了。戲一開頭,作者就展現了一幅丑惡的社會畫面:國家發生宮廷政變,國王被害,陰謀家竊取了王位;王後改嫁;滿朝臣子趨炎附勢等等。世界彷彿到了末日。於是這個王子喊出了「時代整個兒脫節了」的吼聲。人們強烈地感受到這是「時代的靈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個正直、樂觀、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環境下,他可以成為一位賢明君主;但是現實的社會迫使他不得不裝瘋賣傻,進行復仇。他是英國那個特定的動盪不安時代的產物。
❼ 求哈姆雷特的讀後感
《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覺得撲朔迷離的,或者說是最富於哲學意味的。其中如父王為惡叔所弒,王位被篡,母後與兇手亂倫而婚,王儲試圖復仇而裝瘋賣傻等情節,均可見於古老的北歐傳說,特別是丹麥歷史學家所著的《丹麥史》中。這些塵封已久的原始資料,本來只記載著一些粗略的情節和蒼白的姓名,毫無性格於動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亞的筆下,讀者卻發現自己生活在一群鮮活的人群中間,幾乎和他們休憩相關,禍福與共。特別不可思議的是,其中出現了一個幾百年來令世人嘆為觀止而有莫測高深的光輝典型。圍繞這個主人公,可以提出很多問題。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瘋還是假瘋?這個性格的典型意義在哪裡?這些問題都不是單憑劇情就可以解決的。
要充分認識和正確評析本劇的中心人物,必須全面照顧他的性格和環境相矛盾的復雜性,認識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句絕望的嘆息的全部心裡背景。實際上,哈姆雷特的尷尬在於以一個纖弱而又明達的心靈肩負著與其行為能力不相稱的重任。用歌德的說法:「這是一株橡樹給我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嫩的花朵的花瓶里。」哈姆雷特,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為,不可能成為英雄的人,就是那個「花瓶」;那項他承擔不起,幾乎連渺茫的希望都沒有,但又決不可推卸的復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樹」。
一旦「橡樹」的根須膨脹開來,「花瓶」就非給擠破不可,這就是悲劇。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緻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正是這樣,有的專家便聲稱,哈姆雷特並不是一個客觀的過時的角色,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為人們指引著方向。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他提出這個問題正是哲學的基本命題。因為剛剛發生在他身上的這些事引發了他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諸事順逆的時候,他是不會考慮到這個問題的,那時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時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而現在,突如其來的這場悲劇迫使他正視生活陰暗的一面和人性醜陋的一面。
可以說,哈姆雷特對人生中陰暗的那一面還是有比較深刻的了解的。過去他對這一切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如今殘酷的現實迫使他面對這一切。他預感到,自己已經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個悲劇的命運中。如果他父親真是被害死的,那麼為父報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敵人又是當今的國王,要想殺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無論多麼困難,殺父之仇是不能不報的,而他當前的任務是要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來核實他的叔父是否殺害了他的父親。陰謀,暗算與殘殺,這些是違背哈姆雷特善良純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復仇的使命所必須的。處在人生中花樣年華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復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滿仇恨,使他內心陰暗而沉重,他陷入了無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淵。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悲劇中的代表作品。在思想內容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會的罪惡與本質特徵。
就人物性格的內在表現來看,《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覺得撲朔迷離的,或者說是最富於哲學意味的。其中如父王為惡叔所弒,王位被篡,母後與兇手亂倫而婚,王儲試圖復仇而裝瘋賣傻等情節,均可見於古老的北歐傳說,特別是丹麥歷史學家所著的《丹麥史》中。這些塵封已久的原始資料,本來只記載著一些粗略的情節和蒼白的姓名,毫無性格於動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亞的筆下,讀者卻發現自己生活在一群鮮活的人群中間,幾乎和他們休憩相關,禍福與共。特別不可思議的是,其中出現了一個幾百年來令世人嘆為觀止而有莫測高深的光輝典型。圍繞這個主人公,可以提出很多問題。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瘋還是假瘋?這個性格的典型意義在哪裡?這些問題都不是單憑劇情就可以解決的。
要充分認識和正確評析本劇的中心人物,必須全面照顧他的性格和環境相矛盾的復雜性,認識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句絕望的嘆息的全部心裡背景。實際上,哈姆雷特的尷尬在於以一個纖弱而又明達的心靈肩負著與其行為能力不相稱的重任。用歌德的說法:「這是一株橡樹給我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嫩的花朵的花瓶里。」哈姆雷特,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為,不可能成為英雄的人,就是那個「花瓶」;那項他承擔不起,幾乎連渺茫的希望都沒有,但又決不可推卸的復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樹」。
一旦「橡樹」的根須膨脹開來,「花瓶」就非給擠破不可,這就是悲劇。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緻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正是這樣,有的專家便聲稱,哈姆雷特並不是一個客觀的過時的角色,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為人們指引著方向。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他提出這個問題正是哲學的基本命題。因為剛剛發生在他身上的這些事引發了他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諸事順逆的時候,他是不會考慮到這個問題的,那時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時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而現在,突如其來的這場悲劇迫使他正視生活陰暗的一面和人性醜陋的一面。
可以說,哈姆雷特對人生中陰暗的那一面還是有比較深刻的了解的。過去他對這一切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如今殘酷的現實迫使他面對這一切。他預感到,自己已經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個悲劇的命運中。如果他父親真是被害死的,那麼為父報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敵人又是當今的國王,要想殺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無論多麼困難,殺父之仇是不能不報的,而他當前的任務是要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來核實他的叔父是否殺害了他的父親。陰謀,暗算與殘殺,這些是違背哈姆雷特善良純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復仇的使命所必須的。處在人生中花樣年華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復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滿仇恨,使他內心陰暗而沉重,他陷入了無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淵。
對於死亡的「重重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的。失去了行動的意義」。哈姆雷特在生死問題上的疑惑也預示著他在未來復仇行動上的猶豫不決,放過了一個輕而易舉的復仇機會。那僅僅因為在復仇祈禱的時候,殺死他有可能使他進入天堂,那就太便宜了他。
這一段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了他對人生無法解答的根本問題哲理的思考,這個問題可以說對整個人類,都具有普遍的意義。
第一次讀《哈》,感覺到的是悲劇的情節,該劇以開始的老國王的靈魂出場,哈姆雷特裝瘋,波洛涅斯咎由自取被哈姆雷特一劍刺中而亡,奧菲利亞因受刺激而瘋最後落水致死,王後誤飲毒酒致死,雷歐提斯受國王的挑撥離間與哈姆雷特決斗最後反被自己抹的毒葯毒死…最後罪有應得的國王的死,在全局看來,已經不是單純的復仇成功那麼讓人大快人心了,報仇雪恨,洗刷不掉人性陰暗面的罪惡,讓我深深地為人性的陰暗而悲傷,這不僅僅是一出普通的悲劇,而可以看作是人性所致的必然的悲劇。
第二次讀《哈》可以說是抱著探索《哈》的悲劇性而看的,這一遍看得尤其的細致,反而發現劇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個小的悲劇,通過哈姆雷特復仇這一線索展開,從而相互滲透,構成一個大悲劇。人們往往關注到哈姆雷特這個主人公的悲劇性,我覺得,哈姆雷特的悲劇性固然是有的,但是,這個時代,人性的悲劇,在劇中其他人的身上也表現得很明顯。
首先來談一下王後喬德魯德,在劇中,她始終都是王後,這也就成了哈姆雷特心中的頑疾之一,他裝瘋,他強烈的復仇之心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這里,但是細究一下,王後到底有沒有錯,難道女性的道德貞操觀就一定要「以女不侍二夫」才能為人們所肯定嗎,王後有自己的權利去爭取幸福,如果有這個意願,無論是誰,都會去嫁的。而在此劇中,她的第二任丈夫偏偏是自己的小叔,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作者特別安排的巧合,於是,在這種「巧合」下,有了諸多的「矛盾」,矛盾的結局,便是悲劇性的一死。
人們看王後的角度往往是從哈姆雷特的母親這個身份去看的,但是很少有人是從「喬特魯德」這個人的角度去看,確實,作為哈姆雷的母親,她自私,遲鈍,不會關心自己的兒子,從老國王的王後這個角度來看,她未必有一點不念舊情;但是從她自己來看,作為一個女人,她只是在追求自己價值觀中的幸福,這是沒有錯的,但是作者在結尾卻讓她誤飲毒酒而死,看似死的結局是他自己造成的,但是恰恰相反,兇手正是除了她以外的所有人,包括作者在內,人人都盼著她死,因而,喬特魯德王後是一個悲劇的王後,喬特魯德這個女人的悲劇,代表了時代女性的悲劇。
第二,奧菲利亞。奧菲利亞這個人物的個性在我看來有一些空白,引起注意的原因多數是她與哈姆雷特的情人關系,她美貌,純朴,無辜。可是,她的無辜又是變成了愚蠢糊塗,她的精神失常之中暴露出她性格中固有的弱點,這種弱點來自他對家庭成員病態似的依附。她被人利用去偵查自己的情人,但她卻無力影響哈姆雷特,包括他的行動或情緒,奧菲利亞不僅僅是奧菲利亞,她的今天,正是王後的昨天,所以,她的死,也是必然的。
第三,波洛涅斯。昏聵,自作聰明,不過可以說,他起碼是忠心耿耿的,他效忠國王,自告奮勇去當國王的眼線,甚至還利用自己的女兒做美人計,他吩咐僕人去跟蹤自己的兒子,甚至不惜編出一些莫須有的罪名來損毀兒子的名聲,但是這都是作為一個臣子,一個父親忠心,負責的表現,這就是生活中的人的真實寫照,只不過,他的國君的罪惡性使得他所從事的一切的效忠國王的事也變成了罪惡,家長制的迂腐也成為了他昏聵的佐證。如果換一個好的國君,一個開放的時代,他就不會有這樣的悲劇。
第四,現任國王克勞狄斯,陰險狡猾,詭計多端,每當他談及被他謀殺的先王時,言語中總是露出敬慕之情,許多書上都認為這敬慕使假惺惺的,但是我寧願相信這敬慕之情有一半是真的,因為他殺先王是為了篡取王位,那麼既然是「篡取」就是自己的能力未及而用不正當的手段去奪取別人的東西,這就已經將這問國王的悲劇展現給我們了:同是一家兄弟,地位,能力懸殊如此之大,如果不篡權,也許永無出頭之日。篡權以後又怎樣?抱得美人歸,還不是殫精竭慮,處處防人,最後被侄兒親手殺死,為權而死實為最可悲。
第五,羅森格蘭茲,吉爾登斯吞,哈姆雷特兒時的夥伴,他們有著「少年時候親密的友誼」,有著「始終不渝的友好精神」,但是他們也同樣是國王的臣子,也有「任務」在身,他們的內心曾經肯定經歷過矛盾,最後權力的引誘使他們放棄了友誼,這也是那個時代人們普遍的心理矛盾之一,沒想到,他們最後被放棄友情的哈姆雷特解決了生命,客死他鄉。
第六,雷歐提斯,在劇中戲份很少,但是從後面的決斗可以看出,他魯莽急躁,盲目沖動,野心勃勃,但是他又很悲劇,父親。妹妹死於非命,而自己又在國王的慫恿下漸漸走向不歸路,最後「聰明反被聰明誤」自己被親手塗上毒葯的劍劃傷致死。
最後,哈姆雷特,把他放在最後,是因為他的悲劇滲透在以上諸位的悲劇之中,他是人物內心沖突和痛苦折磨的集中表現。從他與雷歐提斯的比劍中可以看出,他敢於行動,但決不是完全沒有理智而魯莽行事的角色,又與性格和家庭的背景,又不得不使他在行動上表現出猶疑,顯得踟躕不決,因為畢竟都是他的親人。他的戀愛觀也隨著他所經歷的一切而改變,因為他的母親使他把婚姻看作是一種丑惡的結合,因而,他拒絕了愛情,卻受到了內心更多的痛苦。
第三次讀《哈》,想通過讀《哈》是想領會一下人文主義在哈姆雷特身上的體現,但是也發現了莎士比亞與基督教的關系。
哈姆雷特一個王子,他是一個人文主義形象,這和他在"威登堡大學"里所受的教育有著很大的關系。作者在一開始就寫出了對只是人的崇拜,譬如在第一幕第一場中,看見老國王的鬼魂後,馬希勒斯對霍拉旭說:「你是有學問的人,去和它說話」,這就可以看出莎士比亞本人對於知識的崇拜,可以看出,人文主義的傾向。還有,就是哈姆雷特獨白的那一段:人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通過這段哈姆雷特充分肯定人的議論,我們可以看出哈姆雷特曾經是個懷抱理想的樂觀的人文主義者。
還有就是莎士比亞的宗教觀,尤其是他對基督教的看法,譬如在哈姆雷特與演員們談論模仿時,涉及到了基督教,從這里可以看到莎士比亞戲劇與基督教的關系在英國,文藝復興運動就是以宗教改革的形式出現的,更與基督教文化有一種割捨不斷的聯系。在作為英國人文主義思想審美觀照的莎士比亞戲劇中,具有基督教意識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其二,莎士比亞所受的基督教文化教育與熏陶,已經內化為一種無意識,影響著他的思想構成。作為基督教教會的叛臣賊子,莎士比亞心儀人文主義思想,但作為一種經驗和感覺結構的基督教文化,又以掩蔽的形式構成著他的主體性。所以,基督教文化內涵在不自覺中成為了莎士比亞人文主義的構成因子。其三,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化本身就是在基督教文化的母體中孕育而成的,盡管它是在對基督教的反動中孕育而成的,與基督教具有本質差異性,但也注入了基督教文化的血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文化有不同的呈現形態——義大利人文主義、基督教人文主義、蒙田式懷疑論人文主義等,但無論何種呈現形態的人文主義,都與基督教文化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作為文藝復興人文主義集大成的莎士比亞人文主義,相比其他呈現形態的人文主義,其深刻與偉大主要體現在對人的理解上,而不是在與傳統文化的決絕上。他繼承和發展了基督教文化中的超越性,來遏止因人的解放而帶來的自我膨脹與人慾泛濫。由於上述原因,莎士比亞戲劇中具有基督教意識,基督教文化構成了莎士比亞人文主義的一個重要向度
悲哀、悲慘、悲痛、悲觀或死亡、不幸的同義語,它與日常語言中的「悲劇」一詞的含義並不完全相同。讀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就會有亞里士多德的感受,感受到的是悲劇的美麗與偉大,莎士比亞所塑造的每個人物每一幕都那麼每句話都有著戲劇的崇高。
這復仇的火焰源起於國王的陰謀。克勞狄斯國王為了爭奪先王的王位、王冠與王後,竟不念手足之情將毒葯倒入先王的耳腔,謀殺了先王,得到了一切。國王所編的謊言使鬼魂遲遲不能消散。於是,哈姆萊特王子決定替父報仇,安息游盪人間的鬼魂,因為他多次錯過機會,最後雖然殺死了國王,卻也死在了同樣是替父報酬的雷歐提斯的劍下。
愛情的忠誠與背叛或許是復仇的另一大因素。哈姆萊特也曾想大聲喚醒這個背叛了父親的王後,讓王後意識到自己所犯下的罪錯。在擊劍中,她代飲毒酒而死去。王子雖然在復仇的時候曾讓奧菲莉婭萬般傷心,然而,在心上人即將下葬的時候,他也曾止控不住心中的悲傷,傷痛不已。即使是復仇的不得已也不能掩蓋王子對奧菲莉婭的忠誠、純潔的愛!
從羅森克蘭茲與吉爾登斯吞反復無常的探密與告密中,足以見證這兩位從小與哈姆萊特王子一起長大的朋友是如何利用他們與王子之間的交情來換取國王與王後的嘉獎,或是加封爵位,或是賞賜珍寶,而得到的一切有一份真誠的友誼中的信任重要嗎?霍拉旭雖是個軍官,但卻在哈姆萊特將要面對未知的危險,對話鬼魂的時候不撇下王子一個人逃走,而是盡自己的力量拉住王子。復仇時他始終沒有違背對哈姆萊特王子許下的諾言,隻字不提所看到的一切。在哈姆萊特臨終之前,他也曾想喝下剩下的毒葯,與王子共長眠……哈姆萊特與霍拉旭之間雖是軍臣間的忠心耿耿,但更多的是讓人們看到了他們心中的那堵友誼之牆!
波洛涅斯有一對擁有高尚美德的兒女,然而他自己竟是如此得虛偽,為討國王、王後的歡心,他不惜出賣女兒的珍貴愛情,他在國王、王後與王子之間油腔滑調,故做媚姿,最後因偷聽王子與王後的對話,慘死在哈姆萊特王子的劍下。他的愛管閑事與虛偽不也折射出人性丑惡的一面嗎?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哈姆萊特曾這樣感慨。也正如哈姆萊特所說的,一隻雀子的生死,都是命運預先註定的,而無論是國王的軀體,抑或是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範文一:
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經典的代表作.這本書在表面情節上與歷史的傳說並沒
有多大的區別,講的還是丹麥王子為父報仇的故事,其中充滿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
劇中人霍拉旭所說:" 你們可以聽到姦淫殘殺,反常修理的行為,冥冥中的判決,意外
的屠戮,藉手殺人的狡計,以及陷入自害的結局." 曲折選宕的情節,緊緊圍繞著復仇
而展開.哈姆雷特從德國的威登堡匆匆趕回國內,是來參加他父親的葬禮的,使他不能
接受的是,他未趕上父親的葬禮,卻目睹了母親與叔叔克勞迪斯的婚禮,這已使哈姆萊
特疑竇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宮城堡的露台上與父親的亡魂相見,亡魂哀訴,這樁暴行是
哈姆雷特的叔叔所為,並要他為父報仇.至此,他開始了艱難的復仇歷程,與克勞迪斯
展開了你死我活的較量.最終,向克勞迪斯發出了復仇之劍.
哈姆雷特讀後感 範文二:
在沙翁所有的作品裡,《哈姆雷特》或許是最受爭議的一部,也是最受注目的一部。你在16歲時或許會被《羅米歐與朱麗葉》感動得瀟然淚下,卻覺得《暴風雨》不知所雲;當你60歲時,又可能深深地被後者所帶有的神秘主義色彩所打動而對人生有所感悟,而前者卻已經無法再次激起你心中的波瀾……但是無論你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當你經歷了一場豐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當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重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自我,你總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會覺得那似乎應該是屬於永恆與不朽的東西。因為它談到了人生的抉擇,談到了一個生活在特定的歷史與生活環境下的人在對他個人來言是獨特的,而對於全人類來說又是普遍的的命運面前,在只有從過去所積累的有限的經驗可以憑借與依託的情況下,所選擇的人生之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經驗也代表了我們自己的經驗,他所面對的命運在我們人生的某個階段里也是我們所要面對的。我們面對絕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霧中找尋真相,在兩難問題里作出行動,在一個失去標准與可以衡量標準的尺度的世界裡重建價值的體系與精神大廈……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時他的抉擇是非理性的,相當沖動的,比如當他在激怒之下一劍刺死他誤以為是國王的波洛涅斯時,然而或許正是他這種不理智的抉擇,這種人性的弱點的表現,讓我們打心底里接受和認同他的藝術形象,因為我們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見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又是極其珍視感情的,在他以裝瘋來躲避國王的迫害時,他依然抑制不住對奧菲麗亞的思念,不忍心讓她由於自己裝瘋而痛苦,而冒著受到國王懷疑的風險給她寫了一首小詩:'Doubt thou the stars are fire;Doubt that thesun doth move ;Doubt truth to be a liar;But never doubt I love. 就是這樣,哈姆雷特在對命運的抉擇中構造了自己的悲劇,原來他完全可以屈服於自己的命運,不去探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不允許他帶著一個疑問生活在庸庸碌碌之中,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尋真相的道路,此後,只要他所做出的任何抉擇稍有不同,他和其它人最終的命運都會改變,但是他的經驗促使他一次次作出在他認為是正確的而實際上是致命的抉擇,最後,哈姆雷特並沒有為自己的抉擇感到遺憾,他只是希望霍拉旭能為他"in this harsh world draw thybreath in pain, to tell my story." 因為每一個人的每一個抉擇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情況下唯一而不可重復的,所以在這里假設如果哈姆雷特能回過頭去重新作出抉擇,會是怎樣一種情景就毫無意義;我們每一個人也是這樣,可以說,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抉擇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它將直接影響到我們未來的命運,沒有什麼標准可以衡量我們的抉擇是否正確,我們也必然要接受自己的抉擇所引起的一切後果,就象哈姆雷特所說的"Thingsstanding thus unknown , shall live behind me !" 或許我們要面對的問題不是象"to be, or not to be"這么嚴重,然而,要想在這個充滿風險的混沌的世界裡做好??而不是做對??每一個抉擇都不會容易。在一個除了目標,再也沒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惡的世界裡,勇敢地作出抉擇,然後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哈姆雷特永恆的魅力之所在吧?
哈姆雷特》,印象不深刻。後來看了電影,不知為何只對美麗的奧菲利亞感興趣。她有一頭金色的長發,從鬢角兩側向上分別攪成兩個麻花辮,垂在耳後,她長的美如天仙,有著一張最純潔的臉,和最燦爛善良的笑容。在之後的很多年裡,年輕的逃跑一直都是把長長的頭發,在耳側攪成兩個麻花辮。
再後來,看了一幅油畫,奧菲利亞落水時,她巨大的裙裾和著鮮花野草樹枝托著她,像小船一樣悠悠的飄向遠方,飄向再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可愛的奧菲利亞,還張著她美麗的小嘴,幽幽,幽幽的唱著歌,從容,從容的赴天國。
那印象太深了,至今鮮明歷歷。甚至痴想,如果一生中,有值得像奧菲利亞那樣牽掛的人,讓自己牽掛,讓自己在乎,他也一樣牽掛在乎自己,哪怕自己垂垂老也,也不會擔心紅顏消失,即便走盡紅塵之路,也會如美麗的奧菲利亞一樣,從容赴天國。奧菲利亞,給了我那麼多美麗的聯想,因為她的美麗和純情。奧菲利亞甚至讓我覺得死也是可以如此美麗動人的。
不久前又看了一遍《哈姆雷特》,對人物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奧菲利亞只能如一條自生自滅的小船,能讓她從容美麗的香消玉損,已經是作者的仁慈了。在那樣的時代,在那個特定的典型的環境里。
奧菲利亞的命運只能維系在王子身上!王子愛她,至少曾經愛過。她也確信王子愛她。連她的哥哥、父親都看得出來。可是,王子背負著替父報仇,為母雪恥,為國除害的大任!這些都比對一個女人的愛情來的重要!他在復仇的火海中掙扎,他在叔叔一次又一次的構陷中抗爭,他在對母親的失望中奮斗,他在對周圍人的圍追堵截中,像個獵豹一樣左躲右閃,伺機反攻,這一切,讓他沒有時間再去關心愛情,關心一個愛著她的女人。
這個女人甚至成了試探他的籌碼,這個單純的姑娘被人利用了來試探自己的愛人,她自己都不知道,因為利用她的正是自己的父親,而父親是受新國王的指使。不得已中,王子殺掉了偷聽的老臣--------他心愛的姑娘的父親,王子因此被堂而皇之的遣送出境。可想而知,奧菲利亞,這個孤苦無依的姑娘,在父親被情人殺死、情人不在身邊,哥哥在外流浪的情況下,瘋了。
她把一些小花插在王子坐過的椅子上,嘴巴里念念有詞:「這是給您的茴香和漏斗花,這是給您的芸香。這兒還留著一些給我自己,遇到禮拜天,我們不妨叫它慈悲草。啊!您可以把您的芸香插戴的別致一點。這兒是一支雛菊,我想要給你幾朵紫羅蘭,可是我父親一死,他們全都謝了。」
作為大臣的女兒,她必須謹言慎行,就在不久前,哥哥還要她跟王子保持距離,她這樣做了,因為她是個乖女孩。父親讓她試探王子是否真的瘋了,她也做了,因為她是個乖女兒。現在,她可以說自己心裡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愛自己想愛的人。她可以照自己的方式給自己所愛的人採花,跟他對話,在王宮里出出進進。甚至,按自己的意願,去編織花環,爬到高高的樹枝上,唱歌遠望,那結果是,樹枝斷了,連同她一起,順水漂流、順水漂流,帶著這個美麗的姑娘回到了天國。
沒有她的世界裡,男人們的血腥的角斗,更加肆無忌憚!
http://wenku..com/view/289bd51fb7360b4c2e3f646b.html
這個網還有
❽ 介紹一下倫敦
倫敦
倫敦(london)
①英國首都,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國最大港口,世界大城市之一。位於英格蘭東南部,泰晤士河下游兩岸,距河口88公里,海輪可直達。由「倫敦城」(一澤「西蒂」)和32個市組成「大倫敦」,面積1,605平方公里,人口700萬(1987);在倫敦城周圍的12個市,相當於市區,稱「內倫敦」,面積303平方公里,人口214.5萬。始建於公元前43年。十六世紀都鐸王朝時,海運很盛。十八世紀為世界最大的港市。十九世紀成為英國貿易、金融中心。倫敦城集中了銀行、保險公司、證券交易所、工業和貿易管理機構。西倫敦是王宮、議會、政府各部門所在地,也是大商店、劇院和高級住宅區,許多報紙的編輯部也設在這里。倫敦東區是碼頭、工業區和工人住宅區。英國最重要的製造業城市,大倫敦的工業從業人員佔英國從業人員的六分之一。以通用機械與電機著稱;還有飛機、精密儀器、汽車、煉油、化學、服裝、造紙、印刷、食品、卷煙等工業。英國最大的海港,年吞吐量6,200萬噸,也是西北歐最大的集裝箱港口。港區沿泰晤士河下游延伸約50公里。進口貨物的約80%,由駁船駁至沿岸的碼頭和工廠。世界最大的航空站之一。設有皇家學會、倫敦大學、不列顛博物館、不列顛圖書館(藏書700萬冊)等。1864年第一國際在此成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曾在此領導國際工人運動;海格特墓地有馬克思墓。有許多著名的建築物,如托威爾城堡(建於1087年)、聖保羅教堂(高110米)、白金漢宮、威斯敏斯特教堂等。城東南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為地球經度起算點。
倫敦是世界著名都市、是英國的首都、是金融、文化、藝術、教育的中心。她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擁有計多世界一流的博物館、美術館和著名建築,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每年吸引著大量的海內外遊客到此觀光。她還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教育生活,眾多的世界著名大學、學院和其它教育機構,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學者來此求學深造。倫敦交通發達、地鐵、火車、地面公共汽車連接成網,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公共汽車二十四小時月醫務。倫敦還可以品嘗到世界各地的風味食品,地處市中心的中國城(唐人街)聚集著眾多的中國餐館和中國商場,它是中國人活動的中心。
如果將泰晤士河喻為銀河,那麼倫敦的各部就是銀河周圍的星辰,中心地帶是特拉法爾加廣場。由此去各主要景點,步行均不超過45分鍾。地鐵則以查靈十字站為中心,由此乘坐地 鐵到各主要景點只需15分鍾。 不妨先到廣場對面的國家畫廊,之後再決定去哪個方向。向東可以探尋倫敦城、倫敦塔 。往西到西境娛樂購物最佳。北面到大英博物館可以參觀人類文化遺產。向南,可以聽聽大本鍾的轟鳴,再到白金漢宮照個紀念照。
倫敦旅行可說是十分便利,一張地鐵券便可跑遍全城,游覽城內的風景名勝,白天,你可以參觀具有文化氣息的博物館、塔橋、古跡與王宮,累了可隨處找個公園小憩一下,或是喝個悠閑的英式下午茶,到了夜晚,不管是音樂歌舞秀、各式劇碼、音樂會、酒館或是夜總會,都能將你的夜晚帶入最高潮。
此外,絕不能錯過的購物樂就是周末市集,有別於豪華百貨公司與精雕細琢的購物櫥窗,這里更多了民間地方色彩,以及熱鬧歡樂的氣氛,不論是維多利亞時期的老古董、叛逆前衛的龐克行頭、精細的手工藝品,或是便宜俗俗賣的衣物配件,都可以在倫敦各大小市集中一網打盡。
=============================================================================================================
話說當地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兩岸,人口717萬,居全國首位。它是英國的首都,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與交通的中心,還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倫敦交通發達,古跡繁多,有「英國旅遊中心」之稱。倫敦以它悠久的歷史、斑斕的色彩、雄偉的風姿屹立於世界名城之林。
倫敦有2000年的悠久歷史,是歷代王朝建都之所在。這里的名勝古跡和現代化建築多姿多彩,美不勝收。倫敦是個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熱鬧城市,很多建築物都是維多利亞時代的遺物。市區中最高的建築是郵政電信塔,高189米。
泰晤士河是倫敦的生命線,綿延300多公里,兩岸風景秀麗。28座建築風格不同的橋梁把泰晤士河兩岸連成一片。滑鐵盧大橋是英國人為紀念威靈頓將軍擊敗拿破崙而命名的。最漂亮的大橋是倫敦塔橋,這座塔橋風格獨特,氣勢磅礴,在兩個巨大的橋墩上建有5層樓的高塔。橋面是開啟式的,每當有高過橋面的船隻通過時,橋面可分開吊起。連接雙塔頂層的是一條高出水面140米的行人橋,站在塔頂可觀賞附近的綺麗風光。
倫敦市是圍繞著倫敦城逐步發展而成的。倫敦在行政上分為33個區,倫敦城單獨是一個區。城外的12個市區叫內倫敦;內倫敦以外的20個市區叫外倫敦。倫敦城加上內外倫敦合稱大倫敦市,面積1580平方公里。內倫敦主要行使行政、金融、貿易和文化職能。倫敦最早是羅馬人所建,公元1世紀左右,英國在羅馬的支配下成立了倫敦尼姆行政總部,並計劃以泰昭士河做為重要的運輸通道。然而要聯系河道兩岸就要有橋,所以便選擇了在倫敦塔到城區一帶建橋,其後那裡迅速發展為當時的重鎮。
倫敦從古代羅馬帝國以來一直保持著自己的悠久傳統,這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歷史遺跡在訴說過去,這里的大街小巷都流露出歷盡多年風霜的痕跡。如果到倫敦塔或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去探尋游覽,一剎那間,您會覺得似乎是回到了數百年前。同時,這里又是超短裙的發源地,常有最新流行時裝由此走向世界各國。
許多人仍然相信,英國是盎格魯一撒克遜的國家,白人占絕大多數。事實並非如此,初次訪問倫敦的客人大概會對這里有如此之多的黑人、東方人而感到驚。作為過去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不僅收納了舊殖民地的遺產,也收納了大量的移民,由此產生了各種深刻的社會問題。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成為國際性大都市的條件之一。
交通指引
市內交通
倫敦的地鐵、公共汽車和計程車都是方便的交通工具,當你漫遊倫敦時,它們會給您帶來極大的便利。
公共汽車
交通工具中最令遊客躍躍欲試的是紅色雙層巴士,在倫敦沒有什麼能比乘公共汽車更方便更令人愜意的了。乘坐一次倫敦的公共汽車,會使你終生難忘。
乘巴士的方法
目前,倫敦有兩種巴士穿梭於大街小巷。一種為老式的,乘客由車的尾部上下,車本身沒有門,即使沒有到站,比如在等綠燈或堵車時,乘客也可以上上下下。但是請注意不要強行登車或下車。
巴士車站有兩種,一種是巴士到站必停(除了滿員車以外),一種是必須舉手示意才停。站台上對其均有不同的標示。英國人等車時自然也要排隊。但排在前面的人不一定乘坐同一路車,如果不在隊中舉手示意,有的車會直接開過去的。此外,在英國,人們習慣於把手伸直向前示意。
倫敦地鐵
地鐵俗稱「特馬布」,意即試管、管道。地鐵是人口稠密地區最快的交通運輸方式。英國擁有世界上第一條地下鐵路。倫敦地鐵共有11條線路,不同的線路用不同的顏色表示。地鐵方便快捷,在上下班的交通高峰期最繁忙的地鐵站每隔2分鍾就有一列火車通過。倫敦地鐵公司經營的地鐵長度為4O8公里,有273個地鐵車站,運輸高峰期約有46O列火車正在運營。
使用地鐵非常簡單,首先,你一定要有一張地鐵地圖,找到你要去的站名,然後,確定你現在位於哪個地鐵站。這兩點中間會有許多不同顏色的線路連結著,你只要依循著路線,像玩西洋棋一樣,依序向前推進,中間換路線的時候,記得先看清楚路線的方向,千萬別朝反方向去了;還有,雖然地鐵站像迷宮一樣,但每一個路口都有標示,依循指示就找到站台。
計程車
和雙層巴士一樣著稱的是倫敦的黑色計程車,通稱「Black Cab」,最近,很多計程車已被允許漆上五顏六色,不再只是單調的黑色,搭乘這種外型古典氣派的傳統計程車實在是奢侈的享受,一上車至少3英鎊,計程車司機都受過嚴格的訓練,服務親切。 計程車起價為.00,此後依里程來計算。車價在計價器上表示,到了站後一般要在原車價上再附加10%左右的小費。
城際交通
鐵路
英國的公共交通十分發達,對大部分人來說,自己駕車並不是必需的。在英國境內旅行可以有多種選擇。飛機航班快捷但昂貴,長途汽車便宜但花時間太多,所以大多數人選擇鐵路。
英國是發明鐵路的國家,如果你有興趣,你可以到Darlington的博物館去看Stevenson製作的第一部機車。英國的鐵路網歷史悠久,四通八達。在主要的干線上有高速火車運行,從倫敦到愛丁堡,只需四個半小時左右。
英國的干線列車一般有頭等(First Class)和普通(Standard)兩種車廂。普通車票(Standard Open)可以在任意時刻坐車,但非常昂貴。如果你能事先做好計劃,提前購票,你可以名目繁多的車票種類中找到便宜的。如果你是學生,你可以申請railcard,買到打折的車票。火車票可以在火車站購買,也可以在網上預定。
長途汽車
英國的公路網發達完善,長途汽車的覆蓋面大大超過鐵路系統,價格又相對便宜。如果你要去的地方較偏僻,不想坐昂貴的火車,你可以達長途汽車。長途汽車的舒適性較火車差些,但問題不大。
購物指南
倫敦是一個購物天堂,既有為英國皇室提供服務的老店,又有街頭露天小店,多數商店在10:00-18:00營業,周四為深夜購物日,不少商店營業到 19:00或20:00。街頭小商店周末也有許多依舊經營,吸引了眾多女士前往。
倫敦市內每年有兩次大減價,夏季減價折扣約在30%-50%,時間市每年6月第四周到7月第二周的三周期內。冬季減價折扣約在40%-60%,時間是從聖誕節到1月末。
商店街
攝政街 Regent St.
屬於紳士淑女的購物天堂,世界最大的玩具店Hamley's,瓷器店 Wedgwood和刀叉店Mappin & Webb都在這條街上。該街道曲折蜿蜒,連結牛津廣場和匹卡德利廣場。比起龐德街的高檔名牌店來,這里更為親切。利巴提、哈姆雷茲等許多商店均具英倫風范,附近的沙威爾勞有眾多高級西裝店。在這條街上走動的人都算是中上階級英國人,當那些穿著英式西裝、臉色略蒼白、帶著米白色巴拿馬帽的英國紳士跟你擦肩而過時,時光好象回到了世紀初,那個遙遠浪漫的年代。對於他們而言,看到亞洲觀光客大概也很新鮮,因為這個地區在十九世紀時,是皇親國戚及上流社會的購物街。現在雖然光芒減退,但仍然是老英國的活動地區,你可以觀察到屬於上一代英國的優雅氣質。
牛津街 Oxford St.
就商店的個數及人流的多少來說,牛津街都要勝過攝政街和龐德街一籌。這里有許多高級品店,但那些面向年輕人的隨意輕松風格的店鋪更為引人注目,在這里可以了解到倫敦最具普遍性的時髦傾向。這條街上的賽爾福利奇則是倫敦人最喜愛的百貨商場。
伯靈頓市場街 Burlington Arcade
伯靈頓市場街由新、舊兩部分組成。這里聚集了英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高級名牌店,作為時髦商店的聚集地也十分有名。
傑明街
從皮卡地里街(Piccadilly St.)轉進去,你會發現走進另一個時空。傑明街道(Jermyn St.)上商店的店齡,至少都超過一百年,即使有三百年歷史的老店也不稀奇,所以,建築物及店牌都相當古樸,木製的櫥窗有點斑駁,透著古意盎然的色澤。
卡令街
是倫敦最著名的書街,從英國最大的書店(Foyles)到各種小型的專門書局應有盡有。靠近Leicester Sq地鐵站有條二手書專賣街Cecil Court,怪店林立,十分有趣。
名店
紳士用品店(Gentlemen's Perfumer)
要當紳士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你可以在這里看到紳士洗臉修鬍子的行頭,保准讓你目瞪口呆。那些大大小小的器具從漱口、吐痰、洗臉、剃鬍子、灑香水一列排開,你一定會衷心地佩服英國的紳士的細致功夫。
T.M.LEWIN英國襯衫店
這家店創立於1898年,襯衫的品質及顏色都非常有格調,一件襯衫的價格在45~55英鎊左右,襯衫都放置在一格格的綠色櫃子上,看起來相當賞心悅目。
Paxton & Whitheld
這家賣英國起司的專賣店已經三百年了,販賣各式各樣的起司。其中,還有一種英國派,稱為豬肉派(Pork Pie),外面是麵粉糊烤的派皮,裡面是豬肉凍,滋味獨特,一個約3.45英鎊。裡面的員工長得很可愛,臉頰有點紅紅的,看起來就像是典型的英國人。
Foris.89
這家香水專賣店賣的香水產品全是英國自製的。當然,各式的花香是主流,除了塗在身上的香水外,最大宗的產品是放在浴室的芳香劑,你可以試試英國香味,比起巴黎香味有何差別。
Berry Bros. & Rudo. LTD.
這是葡萄酒專賣聯鎖店,今年歡度三百年生日,內部裝潢都是維持原來的木頭材質,所以顯得很古老懷舊。雇員都一律西裝筆挺,講起話來輕聲細語,你還可以看到老式的開瓶器、酒的溫度計……葡萄酒的價位在6.70~13.45英鎊。
Harrods百貨公司
是歐洲規模最大,格調最高的百貨公司,佔地63,000平方米,共七層,地下的食品部有令人垂涎的美味佳釀。
Fortnum & Mason
有兩百年歷史的高級食品店。共八層,地下一層有搭配食品的瓷器杯與烹調用品。
跳蚤市場
Camden Markets
周六、日08:00-18:00。有各式各樣的古董、手工藝品、服飾和鞋店。
Petticoat Lane
周日09:00-14:00。各色人種集聚一堂,以服飾和家庭用品為主。
Portobello Road
周六07:00-17:00。曾是倫敦嬉皮士的聖地,有許多古代的服飾、珠寶、錢幣和古玩。
Brixton Market
周一至六08:00-17:30。有許多非洲和印度的水果、手工藝品和錄音帶。
休閑娛樂
文藝演出
倫敦的藝術、娛樂形式極為豐富。戲劇、歌劇、音樂劇、古典音樂、搖滾、爵士樂、皇家芭蕾、踢踏舞,應有盡有,而且票價便宜得難以置信。
倫敦至少有1000個以上的劇場,大多上演莎士比亞、蕭伯納的作品。倫敦劇場大體可分為兩種,商業性劇院以著名演員演出的著名作家作品為主。最為著名的有國家劇院和皇家莎士比亞劇院。在小型劇院中可以觀賞到一些初出茅廬的作家的創作,劇場氣氛輕松愉快。
在倫敦欣賞古典音樂會倍感輕松愜意,音樂廳音響效果非常好,音樂會票價卻很便宜。每年7月--9月,倫敦都要舉行"古典音樂夏季盛會",邀請世界著名的指揮家和樂隊在皇家艾伯特大廳演出。倫敦有名的音樂廳有伊麗莎白女王音樂廳、艾伯特音樂廳、皇家音樂學院等,其中皇家慶典音樂廳可稱為倫敦的頂尖音樂廳。
票價以座位及演出者質量而定,大體如下:戲劇-20,音樂劇-30,歌劇或芭蕾-60,古典音樂會-30,搖滾或爵士樂音樂會-25。
倫敦的搖滾或爵士音樂會票價也不高,還可以到迪廳去跳跳舞。
體育比賽
趕上8月中旬--5月上旬的賽季,遊客還可以觀看英格蘭足球聯賽和足總杯賽。
在英國,人們一般稱足球為football,而不說Soccer。為了與「Rugby football」即橄欖球相區別,他們也說「Soccer football」。現在,足球已成為世界各地極受歡迎的體育項目,其發源地便是英格蘭。早在14世紀,這一運動就在英國各地盛行起來。據說,最初本是兩個村子的年青人爭著把球踢入對方村子大門這樣一種競技,隨後才發展成為正規的體育運動。
單在英格蘭,便有90多個職業足球隊,分為甲級至丁級四個級別進行比賽。蘇格蘭亦有自己的足球聯賽。兩個聯賽均在8月中旬一5月上旬進行,賽季中的每個周六下午3點都有比賽。日程可參閱報紙與雜志。
除聯賽之外,還有足總杯賽。這是英國足球總會所屬的所有職業球隊參加的淘汰制比賽,極受歡迎。最後決賽在5月的第二個周六進行。
聯賽球票在各體育場均有出售。球迷們多在早上便前去排隊等候。若有精彩賽事,則常常出現預售期便出售一空的情況。站席票價為左右,雖然便宜,但此地狂熱的球迷較多,若想避開他們,則可以買2層席位,票價為左右。
此外,國際賽事和足總杯的票很難買到。事先可通過「球賽介紹」等機構購買。
博物館
倫敦聚集了世界上的各種奇珍異寶。到了大英博物館,您可以一睹從埃及、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直到印度、中國、日本的各種文化遺產。在國家畫廊里可以領略到大師們的精彩作品。
這里的博物館、美術館寬敞宏大而又舒適文雅,展品豐富。雖然有一部分博物館和畫廊正在推行商業經營,但大英博物館等地卻仍是免費的(有時會有非強制性的募捐活動)。在倫敦停留期間,您可以每天都去轉一轉,享受這種藝術的奢華。
此外,各博物館,美術館,除聖誕前夜(12月24日),聖誕節(12月25日),新年(1月1日)及聖誕後第一個周日以外,多數時間都開放。
美食名吃
英國菜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Simple"(簡單)。其製作方式只有兩種:放入烤箱烤,或者放入鍋里煮,做菜時什麼調味品都不放,吃的時候再依個人的愛好放些鹽、胡椒或芥茉、辣醬油之類。說起來是尊重各人的好惡,卻也難免有偷工減料之嫌。不過,既然來到了英國,權且體會一下英國菜的魅力吧。
烤牛排
這是公認的英國菜中的代表作,由大塊帶油的生牛肉放入烤箱中烤制而成,同煎牛排一樣,在您點這道菜時,服務員會問你喜歡生一些的還是熟一些的。做好的牛肉吃時可以沾西式芥茉醬,作為輔菜的約克郡布丁也很有名。
炸魚及炸馬鈴薯條
這是英國的"麥當勞",是一種既便宜又方便的食品。炸魚多為鰈魚或鱈魚,與炸薯條一起沾著鹽或醋(不少英國人兩者都用)食用,很受普通百姓歡迎。此外還有黃瓜,以及奶油香腸(香腸裹上一層麵糊用油炸)等,定會令您大開胃口。飲店裡的服務員除了英國人外,還常有西班牙人、義大利人。他們的英語口音較重,不易聽懂。您只要用手指指想要點的菜,說一聲"This one,please"便可以了。
牛肉餡餅
為牛肉或牛腎,有些特殊的味道,吃慣了會覺得非常好吃,這也是小酒館中的一種典型的午餐,一定要嘗嘗看喲!
多佛爾鰈魚
英國的魚類菜餚相當可口,倫敦市內便有幾家專營魚美菜餚的連鎖餐廳。特別是在多佛爾海峽捕撈的鰈魚清淡鮮美,十分好吃。
英式早餐
首先用橙汁加上玉米片,澆上牛奶和砂糖飲用。然後是主菜,一般是鹹肉、香腸和煎雞蛋配以煎蘑菇或西紅柿(煎西紅柿相當好吃)。當然還有烤麵包。最後是咖啡或紅茶,也有英國傳統的奶茶。這便是英式早餐了。
啤酒的種類
Bitter 苦啤酒
顏色較濃,帶苦味。英國最具代表性的啤酒。
Mild 清啤酒
苦味與酒度比苦啤酒低,顏色比苦啤酒深的一種深褐色生啤酒。瓶裝稱棕啤。
Pale Ale淡色啤酒
瓶裝的苦啤酒,酒度高,碳酸氣足,顏色很淺。
幾種英國食品
鹹肉與雞蛋為英式早餐中的必備菜。雞蛋多為油煎。
巴斯甜麵包加入了葡萄乾或檸檬的甜麵包,是巴斯人最早做出來,故稱巴斯甜麵包。
黑布丁是含有豬血的香腸。
康瓦爾餡餅是夾有肉餡和蔬菜的餡餅。
德文郡奶油味道濃厚,營養豐富。下午茶時,常抹在蛋糕或水果上作為裝飾,也十分可口。
愛丁堡石塊是棒狀的硬糖。
蓋爾人咖啡是加入奶油、砂糖、威士忌的咖啡。
吉尼斯(商品名)是黑啤酒中最受歡迎的一個品牌。
黃昏茶點是早於晚上正餐的茶點,以三明治等小點心為主。
愛爾蘭咖啡是威士忌與咖啡、砂糖、牛奶混合在一起製成。
百果餡餅是將各種果乾、調料混在一起作餡的餡餅,是聖誕大餐中的一道必備菜。
農夫午餐顧名思義,是一種十分簡朴的飯餐。由乳酪、麵包、沙拉、西式泡菜組成,酒館中可見到。
利爾啤酒是傳統的各種生啤酒的別稱。
蘇格蘭雞蛋是用火腿肉將煮熟的雞蛋裹好,外裹油炸麵包。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
短麵包是稍有些硬的脆餅干。奶油很多。
烈啤酒是用焙烤的麥芽製成的黑色的烈啤酒。
餐飲習俗
品酒方式
英國人喝啤酒並非一飲而盡,而一點點地品嘗那種少泡、少氣的生啤酒。據說苦啤酒的最佳飲用溫度為13-15攝氏度。喝慣了7攝氏度左右淡啤酒的人最好是要點Lager.
飲酒座位經常有空閑座位,您可以找一個地方,站著喝。若天氣暖和的話,也可以到酒館外的長椅上坐著喝,氣氛很好。喝完後,請別忘了將杯子送回櫃台,並說聲"Thank you!"。
英式下午茶
十九世紀,英國上流社會的紳士名媛開始盛行喝下午茶,冬天時就在溫暖的爐火邊,夏天則是在繁花盛開的花園內,最重要的功能是讓上流社會的人聯絡感情、交換情報。例如,最近哪一個畫家的作品,或是看了哪一出戲,是一種又輕松又風雅的活動,他們不是以自助式的方式提供糕點,通常是以一套計算,包括一壺茶及一份點心,點心有三明治、奶油松餅(Scorn)或是小蛋糕,各家餐廳點心的搭配有點不同。好一點的餐廳還會依時令變化糕點。茶有伯爵茶(Earl Grey)、大吉嶺茶(Darjeeling)、錫蘭茶等,最受歡迎的是伯爵茶。
傳統英式酒吧
喝下午茶是貴族氣,而到英國酒吧喝上兩杯,絕對是大眾的文化。在溫暖昏暗的酒吧里,手持冒著泡沫的黑啤酒,與三兩好友對飲,倒是平生一大快事。平日拘謹的英國人,似乎在此時才得以敞開胸懷,到了倫敦你非得到酒吧里坐一坐,才不虛此行。
英國酒吧另一迷人之處,就是啤酒美味極了,種類又多,如果你沒有特別喜好,不妨嘗試英國啤酒。英國啤酒以淡啤酒Lager、苦啤酒Bitter、黑啤酒Guinness為主,淡啤酒有點甜甜的汽水味,苦啤酒喝下去後,舌根有點苦味;黑啤酒是愛爾蘭名產,聽說,愛爾蘭的小孩子胃口不好時,爸媽會給他們喝一點黑啤酒開胃。至於配酒的小菜,傳統食物有炭烤鮭魚、薯條、小麥粥,不過,多數的酒吧從早上開始營業到深夜,有提供午餐及晚餐。隨著時代變遷,酒吧也慢慢改變型態,現在倫敦最流行的酒吧是「運動酒吧」,就是酒吧里裝設了大屏幕的電視,大夥兒可以坐著一起觀賞體育節目的轉播。
②加拿大安大略省伊利湖地區的工商業和金融中心。在多倫多西南185公里。人口28.7萬(1983)。1793年曾計劃作為上加拿大首府,但直至1826年才開始有人定居。1855年建市。十九世紀中葉成為鐵路運輸中心,交通便利。工農業發達。工業主產電氣器材、銅、鋼、鐵、皮革以及紡織品等。麵包、釀酒以及乳製品亦重要。
參考資料:
1.英國首都倫敦: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5/13/content_390805.htm
2.精英地理網:http://www.jydili.net/Index.html
3.世界地理網:http://dl001.anyp.cn/
4.無憂無慮地理網:http://dl.5156e.com/
5.地理網:http://www23.iustudy.com/
6.行政區劃網:http://www.xzqh.org/
❾ 關於哈姆雷特有哪些生平事跡
國外歸來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在剛飽嘗失父之痛後,又面臨著新的尷尬:他那剛登上王位的叔叔迎娶了他的母親。
就在此時,已故的丹麥老王(哈姆雷特之父)陰魂不散,向哈姆雷特訴說:「我是你父親的亡魂,一定要替你父親報絕滅人性的兇殺之仇!」在鬼魂的訴說中,哈姆雷特的預感成為現實:自己的叔父克勞狄斯置生父於死地。
身為皇室寵兒的哈姆雷特,在父王的蔭庇下長大,嬌嫩而高貴,在他心目中自己的父王就是理想國王的典範。在他年輕的心中,正義和尊嚴,善良和純正,早已成為做人的信念;他儀表非凡,天性聰慧,心地誠懇,命運賦予他以國安邦的重任,他也確有一番雄心,那就是讓世道人心向著善良與美好的向前進。
然而父親莫名其妙的離世,對他已是一個沉重打擊,而在父親屍骨未寒之際,母親的再嫁,對他來說是更為沉重的打擊,同時他也明白;自己不幸處在顛倒混亂的時代,就必須擔當為父報仇雪恨、重整乾坤的重任。
弒兄篡位、娶嫂為妻的克勞狄斯,在王位之上並不能安枕無憂,他擔心哈姆雷特向他復仇。在大臣波洛涅斯的建議下,他利用哈姆雷特的戀人(即波波涅斯的女兒奧菲利婭)去試探他。欲弄清他心中的真實想法。哈姆雷特識破了克勞狄斯的詭計,於是他假裝瘋癲,使他們不知他的真意所在。
趁一個劇團到宮廷來表演的機會,哈姆雷特證實了鬼魂所言。然而,他不忍在克勞狄斯獨自一人祈禱時將其殺死,因而錯失良機。他勸說母親疏遠殺害父親的兇手時,卻誤殺了自己深愛的姑娘奧菲利婭的父親。同時哈姆雷發現自己深愛的姑娘奧菲利婭成為其父效忠克勞狄斯的工具,便斷然同她裂。接二連三地打擊使奧菲利婭精神迷亂。蹈水而死。
克勞狄斯挑唆奧菲利婭的哥哥與哈姆雷特決斗。結果兩人均中了劍先後發而亡。最後,哈姆雷特中劍毒臨死之前。在朝廷上當著眾臣宣布了克勞斯殺兄篡位的罪狀,並奮劍將他刺死。為他的父王報了仇,為王朝雪了恥,解除了籠罩在整個丹麥人民頭上的罪惡黑霧。
❿ <<哈姆雷特>>的有關內容
http://ke..com/view/13998.htm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復仇記》
哈姆雷特是一個人的名字,這個人是一個國家的王子
主要講的是一個王子為父報仇,殺了他的叔叔的故事。
他的叔叔為了奪取王位,把毒葯倒進了國王也就是哈姆雷特的父親的耳朵里,殺死了國王,娶了皇後也就是他的嫂子,哈姆雷特的母親,哈姆雷特回國後,收到父親的托夢, 知道了真相。而此時的假國王也知道哈姆雷特相除掉他而想除掉哈姆雷特,假國王想借用比劍的機會,用有毒劍殺死哈姆雷特,若哈姆雷特沒有被毒劍所傷,就以獎勵為借口讓哈姆雷特喝下放入鑽石的美酒,當然鑽石上塗有毒葯。但是最終,哈姆雷特在比試中獲勝,毒酒被他的母親喝了,他殺死了他的叔叔,同時它也被毒劍刺中,犧牲了!
《哈姆雷特》中有一句很有名,也很有哲理的話:
不要借錢給別人,也不要向別人借錢;借錢給別人會讓你人財兩失,向別人借錢會讓你揮霍無度。
——《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