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工製作 » 如何理解改革發展過程中的蛋糕理論
擴展閱讀
蛋糕的黃油哪裡有賣 2025-08-23 03:07:34
蛋糕抹面用什麼替代品 2025-08-23 03:02:33

如何理解改革發展過程中的蛋糕理論

發布時間: 2025-08-22 23:57:37

㈠ 觀點:蛋糕理論

蛋糕理論是由ray通過「無據推證」的思維方式推導的理論,多有強行推理,移花接木之處,敬請家長指引。

近段時間胡思亂想,仿照《三體》的「黑暗森林」理論推導了一個「蛋糕理論」,不妨分享出來博大家一笑。蛋糕理論由兩條公理和三個關鍵片語成:

第一公理:人的精力是需要被消耗的。

第二公理:人的信息接收量存在閾值。

關鍵字:思考,自我滿足,信息爆炸。

首先,為什麼取名為「蛋糕理論」?兩個星期前我陪母親參加一個烘培興趣班。課聽了一半,才發現當天所學與所預期截然不同:當天所做的蛋糕竟然不會用到麵粉,原材料只是一些調味品,糖,奶油。這才恍然大悟吃蛋糕吃不飽不是因為自己胃口太大,而是這類蛋糕壓根就不是為了讓我吃飽的。

morefoods摩坊 周六興趣班

至於「蛋糕理論「怎麼理解,待我細細道來。

首先我想要引出的第一個問題,是現代人的「信息獲取方式」。而我們現在最直接,信息量最大的獲取方式就是手機。

所以我粗略記錄一下自己玩手機的頻率:

1.早上上廁所

瀏覽新聞

2.路上

只要空閑就會掏出來玩,看各種資訊

3.吃飯前半小時

mono上看文章

4.飯後半小時

瞎逛

5.晚飯前半小時

知乎上找段子

6.飯後

綜藝,球賽集錦

Plus:一天之中出現需要等待,無事可做之時基本上都會掏出手機。

看完記錄我不禁好奇,在智能手機還未普及,甚至還沒有手機可用的歲月,我是怎麼度過這些無聊時光的?

涌現在我腦子里的第一個詞是「思考」,准確來說是「瞎想」。小時候抓著一個原型的簸箕,我會以簸箕為方向盤,左右打轉,想像一個賽車界新星的冉冉升起。也會想兩天前我要怎麼做,才能做了壞事又不被老師發現,不落得被點名道姓破口大罵,拿了處分懸掛示眾的下場。

第二個詞是「沒事找事」。我這么無聊,可容不得他人竊竊自樂,我要東張西望,看看別人都在干什麼。要是覺得他人做的事有趣,免不了東問西問。性子起了還要糾纏人家,勞煩別人加自己一份。還有一種「沒事找事」,是明知自己力量所不及,但閑著也是閑著,便不自量力虎山行,例如做個公眾號。

所以幾年前信息接受量少的時候也不見得我會過的很凄慘,但在這個通訊用微信,學慣用知乎,殺時間用抖音的時代,我是不是就沒法脫離我的錘子pro 2智能手機了呢?不走尋常路如我曾在大二的時候做過試驗:出門只用小靈通,得空才拿出智能機換卡看微信,事務照樣處理井井有條,還能有更多的時間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做獵頭期間,老大便要求我說:「做獵頭要打電話而不是用微信來你儂我儂。」其實說的很對,電話5分鍾就能把問題說得清清楚楚,微信上要斷斷續續說半小時,所以需要在微信上溝通的事真的是重要且緊急的嗎?

根據「無據推證」,我覺得可以對自己草草地下一個結論:我變懶了。信息爆炸時代接收信息方式五花八門,門檻近乎為零。每天都能接收到公知,大V已經整理好的知識,我還花那麼多時間苦思冥想豈不是效率低下。每天都能在網上看到那麼多新鮮有趣的資訊,自己再去做「想像未來,回顧過去,無中生有,自娛自樂」的事是不是太耗費腦力了。在提倡「科技改變生活」的今天,用更短的時間做更高效的事情不應是正確的嗎?

我在思考的另一個問題,是碎片化閱讀。

碎片化閱讀是一個值得我們如此這般推崇的概念嗎?我曾為自己抓緊一些碎片化的時間學習而驕傲,但回顧我使用手機的一天,已經有大量而且連續的時間花在進行碎片化內容的閱讀上,所謂碎片化已經名不副實,相對應的傳統閱讀時間早已被擠壓殆盡。而我在所謂碎片化的時間里,也會頻繁被「誘人」的app推送,「震驚」的彈窗打擾,碎片化閱讀所獲取的是「知識」還是「流量」不得而知。

然而我花了那麼多時間去做碎片化的閱讀,效果能夠如期望般好嗎?已經被整理出來的結論背後是提供者嚴謹的思維推理和對應的知識儲備,雖然我們能讀懂結論,但是缺乏對結論使用邊界,推導過程的認知。想要去用這個結論也只會束手束腳。但我們以為「我們已經獲取了知識」會讓我們產生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會阻擋我們進一步探尋知識背後的詭異復雜的知識結構,只能停留在知其然的層面。

滿足感的另一個來源是人的信息接收閾值。我 懷疑 人的信息接收量是存在閾值的(也可能是我瞎編亂造),可體現在「長時間學習後什麼字都看不進去」「刷了兩個小時微博,感覺沒有什麼能讓自己提起興趣的了」,也可體現在看書,學習前看一會兒知乎,看完之後學習興致全無。在此基礎上我再次 懷疑 並「無據推定」,當碎片化閱讀,信息流已經填滿了一個人當天的信息接收量,人會產生滿足感,會自我安慰「今天已經學到了各種各樣有用的知識,了解到足夠多的社會資訊」,從而阻擋「慢而苦」的「思考,學習」的獲取方式,進而削弱求索能力。

最近我也在反思,「慢」對我來說是不是已經成為貶義詞,因為我恐懼「慢」。等待,無事可做的時候,我需要立即拿出手機,以讓大腦處於開放接受信息但並不運轉的狀態。早已沉不下讀書的心,不願在書中慢慢求索,因為可以直接吸收已經整理出來的「二手知識」。相比於苦心鑽研後大器晚成,我奉承「出名要趁早」的原則,我的焦慮要求我不能「慢」。

但理性分析,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比起精緻,可口的蛋糕, 我還是想吃用麵粉做的蛋糕,雖然不夠精緻,但是能吃飽,有能量。

你再回頭看看蛋糕理論,是不是看懂了我想瞎編些什麼?

-END-

歡迎關注「書讀了沒」,微信號:shulemei

㈡ 「做蛋糕」和「切蛋糕」該如何理解

做蛋糕就是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國民收入。切蛋糕就是國民收入的分配要合理。

㈢ 如何理解泰勒共同做「大蛋糕」的思想

這是管理學家泰勒對於利益方矛盾處理的一種思想。
簡單舉例,經濟活動中的勞資雙方是一對矛盾共同體,雙方都希望自己獲得更多利益,當總體利益有限的情況下,利益矛盾必然凸顯,因為對方獲利增加必然造成己方利益減少。解決矛盾的方式,抽象來說通過兩種基本渠道:沖突和妥協。前者比如馬克思,不避免矛盾,主張通過斗爭來重新建立更加公平的分配機制,從而在根本上解決存在的矛盾。後者,比如泰勒,主張各方先放下矛盾,互相妥協,共同努力取得更大的總體利益,也就是「把蛋糕做大」,在基本不改變分配製度的前提下,雙方能夠獲得的利益都能增加,從而迴避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