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三政治 為什麼要把蛋糕做大(分好)怎樣把蛋糕做大(分好)一共四道題~~·
做大指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解決我國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
要把蛋糕做大,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各項工作都要服從於經濟建設。
把蛋糕分好,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
把蛋糕分好。必須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
㈡ 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①要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
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要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如下:
注重處理好經濟發展和收入分配的關系,努力促進經濟良性循環和社會和諧穩定。這是貫徹落實滲態凳科學發展觀,實現以人為本、叢旅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才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理順社會情緒,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建立有效機制,合理配置生產和分配環節的資源,是確保經濟良性循環的重要條件閉缺。
經濟發展的內涵既包括較快增長,也包括合理分配。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在堅持抓增長的同時,要把搞好收入分配擺上重要議事日程。
㈢ 初三政治。你認為怎樣把「蛋糕」分好
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
㈣ 政治題 切好蛋糕的制度依據是什麼
應該是分配製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㈤ 如何分蛋糕的確是個問題
「分蛋糕」故事盡管有意思,但其最後的結論可能仍然是「老生常談」:政府給市場套上「籠頭」,民主又給政府套上「籠頭」,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前提。
關於「如何分蛋糕」,在經濟思想史上是個老話題,產生的文字無數,以至於我本人對這一話題都有些「倒胃口」,因為我以為這一話題幾乎再也沒有深挖的餘地。不過,最近讀了德博拉·斯通(Deborah Stone)所著《政策悖論:政治決策中的藝術》(Policy Paradox:The Art of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中文版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一書中關於分蛋糕的案例,還是讓我大開眼界,並且有了自己的新想法。
我們知道,分配問題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關切。斯通教授在美國公共政策研究領域頗具盛名,就在於她最充分地論證了任何一項政策都面臨不同利益與價值觀的沖突,她將其稱為「悖論」——比如常常在實現公平的目的下製造新的不公平;而決策者所要做的就是平衡沖突,解決悖論。在其著作中,她「虛構」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她帶了一塊大蛋糕進課堂,午餐時分給來上她的公共政策課的學生。按常規,清點好了學生數,然後把蛋糕按人數平均切開,再分給每一個人。但她沒有料到,她這種分蛋糕的方案竟然受到了各種抗議。限於篇幅,我這里僅介紹三種人是如何挑戰斯通教授方案的:
首先是來自經濟學系的學生,他們提出的主張是:老師只要給每人一把叉子,讓他們自己去吃就行了,老師不用管,因為每個人一開始都是拿一把叉子面對同樣一塊蛋糕,表明初始資源分配是平等的;至於誰吃得多少,那就看誰能搶。公共政策系有學生提出的方案完全不同於經濟學系學生。公共政策系學生認為,老師分蛋糕之前,在總共三道菜的午餐中,有些學生要了兩份蝦子雞尾酒,有些學生要了兩份烤牛排,以至於有些學生只能吃到花椰菜。所以,老師這塊蛋糕應該作為補償分給那些只吃到了花椰菜的學生。後來這事傳到了政治學系主任耳中。主任塞給斯通一張便條,提出以後分蛋糕的時候應該根據以下原則進行:本科生分給蛋糕屑;研究生教學助理分給一口;講師分給一薄片,副教授分給一塊,教授分給一塊外加奶油,系主任分給一塊外加奶油,並提供麻布餐巾服務!
我們社會現在面臨的真正難題是:競爭、公平與秩序到底哪個重要?因為競爭並不能保證公平,秩序也許可以推進公平,但一方面可能會扼殺競爭帶來的活力,另一方面秩序維護者本身可能製造更大的不公平。也正因此,經濟學家、公共政策專家與政府在解決現實社會問題時往往存在非常復雜的關系:政府常以公平的名義主張秩序,但經濟學家警告說政府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而公共決策專家一方面擔心經濟學家提供的靠「自然法則」進行「優勝劣汰」的葯方會有不人道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擔心政府伸向「看不見的手」的是只黑手。
不過,從現代經濟學發展的晚近一些成果看,斯通的故事還有很大發揮餘地,而且其中可能蘊含著解決上述難題的思路。
首先,經濟學系學生方案更多體現的是芝加哥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的精神——不需要權力干預,任由經濟主體自由競爭——但卻與新古典綜合派的旨趣相去甚遠,後者的主張是:政府制訂規則下的競爭。因此,如果是凱恩斯或薩繆爾森,他們提出的方案更可能是:假定考試能夠代表經濟主體的「市場能力」,而老師代表「政府管理者」,那麼,應該由老師監控下組織一次公平考試,然後按考試成績的優劣決定分配蛋糕的分量;但即使是考得最不好的人,也能保證分到一小塊蛋糕。應該說,這一方案基本兼顧了競爭與公平。
不過,新的問題產生了:在眾多方案中,「凱恩斯式方案」只是一種,誰能決定這一「最不壞」的方案能夠被使用呢?如果按「阿羅定律」,在眾多不同口味不可調和的時候,一個最高權威的擅自決定盡管並不好,但卻是需要的。因此,熟稔這一理論的人可能會提出:既然老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誰都無法說服誰,那麼系主任有權決定分蛋糕方案。
但是,更大的麻煩在於:當把方案決定權賦予系主任時,系主任拿出的方案不僅不是「凱恩斯式」,而且連「芝加哥方案」的「起點公平」都沒有,而是直接按權力大小把蛋糕分了。這一局面就是新制度學派上所謂的「諾斯悖論」:為了維持秩序,我們需要政府足夠強大;但一旦政府真強大到這個程度,掌握政府的官員可能會濫用這種強大的權力。社會該如何避免這一局面呢?
此時可能輪到布坎南等為代表的「公共選擇學派」粉墨登場了:我們早知道官員也不過是追求自利的經濟人,只有依靠「外部制衡結構」才能避免追求自利的官員在使用權力的方向上符合全體納稅人的利益,這種「外部制衡結構」就是現代式民主憲政!惟其如此,「蛋糕的分法」不僅能夠激發市場活力,同時能夠基本保證公正。
這樣看來,斯通的「分蛋糕」故事盡管有意思,但其最後的結論可能仍然是「老生常談」:政府給市場套上「籠頭」,民主又給政府套上「籠頭」,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不可或缺的前提。
㈥ 我國政府要把「蛋糕做大」和把「蛋糕分好」的政治學依據是什麼
您好,您的問題解答如下:
答:
我國政.府要把「蛋糕做大」和把「蛋糕分好」政.治學依據是:
我國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我國行.政機關,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 .府承擔著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 為人.民服務是它的宗.旨, 對人.民負責是它的工.作原 則。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㈦ 政治題目:為什麼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時要把蛋糕分好
綜述: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障。二者相輔相成,既要重視效率,又不能忽視公平。
「做大蛋糕」是指要追求效率,創造社會財富,這是發展的前提。而「分好蛋糕」是指分配時注重公平,這樣才能調動人們生產積極性,創造源源不斷的財富。
工作效率,一般指工作產出與投入之比,通俗地講就是在進行某任務時,取得的成績與所用時間、精力、金錢等的比值。產出大於投入,就是正效率;產出小於投入,就是負效率。
意義:
1、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增加二者利益。即有利於單位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增加活力;有利於工作人員個人實現多勞多得,增加收入。
2、提高工作效率以後,就有可能縮短工作時間,從而有更多的時間讓員工自行支配,去從事學習、娛樂、旅遊、社交和休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工作效率
㈧ 九年級政治 怎樣分好蛋糕
要合理地改善收入分配製度,要通過發展經濟,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同時要把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這個蛋糕分好。把蛋糕做大實際上就是一個發展的問題。對於中國來說,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發展還是第一要務。當然,我們要堅持科學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努力進一步增加社會財富,把這個蛋糕做大
內容擴展與補充:http://news.163.com/10/0517/02/66RRBOOR00014AED.html
㈨ 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中如何實現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統一
從側重「做蛋糕」到「做大且分好」蛋糕。
首先,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關系,本質上是生產與分配的關系。即生產決定分配,且分配具有相對獨立性,並反作用於生產。
其次,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體。做大蛋糕側重物質基礎,解決效率的問題;分好蛋糕側重分配結果,解決公平的問題。從新中國的歷史上看,忽略二者任一方面,都將造成共同富裕的理論緊張與實踐障礙。
公平是指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某一方或某一個人,即參與社會合作的每個人承擔著他應承擔的責任,得到他應得的利益。如果一個人承擔著少於應承擔的責任,或取得了多於應得的利益,這就會讓人感到不公平。也指按照一定的社會標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當的秩序合理地待人處事,這是制度、系統、重要活動的重要道德品質。
公平正義含義:
所謂公平正義,在現代漢語大詞典(1999年版)中的意思就是說公正而不偏袒沒有偏私,一般來說,反映的是人們從道義上、願望上追求利益關系特別是分配關系合理性的價值理念和價值標准。但凡有人群且有利益分配的地方,就必然會產生公平正義的問題。但要准確把握公平正義的內涵,必須用歷史的、具體的、相對的眼光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