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朝人過生日的時候,究竟有多麼的熱鬧和快樂
隨著佛教的盛行,有的家庭在寺院中為已逝長輩做“冥壽”,家人拜懺,為逝者做水陸道場,時間則 1 日、3 日、7 日不等,以圓滿之日為正日。若家產豐饒,則舉行最隆重的水陸道場,由49個和尚,拜懺七七四十九天。事畢,將逝者的牌位放在寺院中,承受香火。
清朝時,人們為家庭/族中的長輩祝壽方式,視自身社會地位、財富,而有隆重、簡易之分。當時,人們在為長輩祝壽時,除祈願長輩健康、長壽外,很多地方還緣於“度關”、“禳災”觀念的盛行。在這些地方,民間世代相傳,50歲、55歲、66歲、73歲、84歲等年齡,都是人一生中的生死之坎,是死神引領的歲數。民間流傳俗語說:“人活五十五,閻王數一數”、“六十六,亂刀斬”、“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來投”等。因此,在上述年齡來臨之際,人們希冀舉行隆重的壽慶,祛除死神的威脅,順利度過險劫。清代冥壽風俗的盛行,更是古代祖先崇拜意識、傳統孝道及靈魂不死宗教信仰的真實反映。
⑵ 清朝的八旗指的是哪八旗 清朝的八旗指的是哪八旗呢
1、滿清八旗指的是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這八旗。它們是按照旗幟的顏色、各旗的職責和八旗旗主的等級來劃分的。
2、滿清八旗中,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屬於上三旗,他們由清朝皇帝親自統領,主要是擔心這些旗主會威脅皇權。
3、雖然正黃旗是站在了滿清八旗中的第一個位置,但是排名第一的不是正黃旗,而是鑲黃旗。因為鑲黃旗的旗主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在八旗中處於首位,也是這八旗中權力最大的。
4、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屬於下五旗,下五旗是由各自的旗主各自管理的。
⑶ 清朝歷代八旗旗主
努爾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以及分布分布大致是這樣的:
努爾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由於歷史原因,八旗的排序:鑲黃、正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合稱八旗,統領滿洲、蒙古、漢軍。
正黃旗:努爾哈赤
鑲黃旗:努爾哈赤
正紅旗:努爾哈赤次子代善
鑲紅旗:代善長子岳托
鑲藍旗:努爾哈赤同母弟舒爾哈齊次子阿敏
正藍旗: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
正白旗: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
鑲白旗:努爾哈赤長子褚英長子杜度
(3)清朝八旗蛋糕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八旗起源
八旗制度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結伴而行的狩獵活動因人數增多而需統一指揮,其指揮者稱為牛錄額真,這個多人集體即稱為牛錄。女真人在對外防禦與征伐過程中採取了以牛錄額真統領牛錄的組織形式,從而牛錄組織具有了軍事職能。
為便於統一指揮大規模的圍獵或作戰,需將若干個牛錄組成一個更大的單位,以旗幟為標志作導引而不使方位錯亂。旗幟在滿語中稱為「固山」,因而這個高於牛錄的最大的單位即稱為固山,漢語稱「旗」。
⑷ 清朝的八旗指哪八旗
清朝八旗是指: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八旗旗主是每個旗的最高領導人,他們可以直接掌管各個旗的兵權。其實在剛建立八旗制度的時候,八旗的每一個旗都有各自的旗主,但是皇帝擔心旗主會威脅皇權,於是就把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都劃歸自己手下親自統領。
因此,八旗中就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上三旗一般是皇帝的親兵,下五旗則是由各自的旗主掌管。因為在清朝初期,旗主有很大的權利,國家的小事皇帝可以直接做主,但遇到大事就必須要和幾位旗主一同商議,才能下決定。
這就讓皇帝感到很憋屈,最後通過幾代皇帝不斷地努力,終於把旗主的權利削弱了不少。旗主漸漸地變為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官職,所以到清朝中後期的時候,大家看到的旗主權利就很小了。
在清朝八旗中,排名第一的不是正黃旗,而是鑲黃旗。因為早在清朝入關之前,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鑲黃旗的旗主,所以鑲黃旗也被稱為頭旗,並在此後一直保持了八旗之首的地位。除此之外,更讓人詫異的是,雖然清朝的皇帝是滿人,但是八旗的旗人並不都是滿人。
含有滿人、漢人、蒙古人。並且清朝的旗人共有三種,分別為:八旗蒙古、八旗滿洲、八旗漢軍。其中,八旗滿洲的旗人都是滿人,八旗蒙古的旗人都是蒙古人,八旗漢軍的旗人都是漢人。因此,八旗實際上共有二十四旗,比如正黃旗分為滿洲正黃旗、蒙古正黃旗、漢軍正黃旗。
而八旗旗主的下一級就叫做參領,是一個正三品的官職,每一個滿洲旗和漢軍旗中有五個參領,而蒙古旗只有兩位參領。參領的下一級又叫做佐領,是正四品官職。佐領在滿語中的意思大家知道嗎?其實佐領在滿語中被稱為牛錄章京,也就是牛錄領導人的意思。
牛錄是指八旗剛開始建立時就規定的基本的制度,剛開始一個牛錄代表300人,後來嘉慶皇帝將其改為了150人的編制。而佐領不僅只是領導人,在戰爭時期佐領要當做戰爭領導人,在和平時期佐領又要掌管民生,掌管所屬牛錄的戶口、田宅、兵籍、訴訟等等日常的瑣事。
(4)清朝八旗蛋糕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八旗歷史作用
入關以後八旗制度的改組和擴大,提供了足夠的兵源,建立起分布全國的八旗軍隊,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使這支軍隊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八旗兵丁在征剿「三藩」、用兵新疆、西藏的戰爭中,對制止分裂、削平內亂、促進祖國的統一起了重大的作用。
八旗勁旅痛擊沙俄殖民軍,收復雅克薩城,在反對外來侵略、保衛祖國神聖領土的斗爭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數萬名八旗兵士攜帶家眷,在盛京、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駐防,戍衛屯墾,鞏固了祖國的邊防,參加了開發東北、西北地區的勞動。
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覆滅,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曾為發展和鞏固中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為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滿族社會的發展,更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隨著歷史的嬗變,八旗制度中落後的一面也日益明顯,嚴重地束縛了滿族人民的發展,在征戰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小。八旗制度與清王朝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經歷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個歷史過程。
滿族八旗都是哪些?各代表什麼含義?
一、八旗來歷的傳說:
過去有「從龍人關」之說,其實從龍人關說的是八條小龍。開始,這八條小龍並不團結,相互之間經常發生你爭我斗,逞強好勝。有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他們的事後,就召見天使說:「地上有人向我告狀,日頭和月亮總是在一起,這樣天天都是白天,半陰半陽的,人們感到很不舒服,總是吃不下飯,睡不好覺,莊稼也長不好了。」人們很著急,都要求把他們分開。你傳我的諭旨,命令八條小龍來完成。
這八條小龍知道命令後,都想立頭功,個個爭先恐後,這個來,那個去,搬月亮,挪日頭,不管費多大的勁兒,怎麼也弄不動,大家急得抓耳撓腮,一點好辦法也想不出來了。
正在無計可施時,龍王威風凜凜地來到他們面前,責問:「這么長的時間,你們為什麼沒有完成玉帝交給的任務?」
小龍紛紛搶著說:「日頭、月亮太沉了,我們都使出了吃奶的勁,整天都跟著月亮和日頭後頭跑,總是追不上,有時追上也是跑不動,有時跑到頭里也是攔不住,還是被它們撞到一邊去了。」
龍王問:「你們是怎麼去的?」
小龍們回答說:「我們是一個接一個去的。」
龍王聽後,大發雷霆,當即罵到,你們這幫笨蛋,都趕不上下界凡人,他們還知道,人心齊泰山移呢!如果你們團結起來,不就可以了嘛。假如你們各拿一隻箭,用力一掰就斷了。如果把這8隻箭綁在一起,還能掰斷嗎?過去你們不能取勝,就是單個力量太弱的緣故。
小龍們一聽,恍然大悟,當即表示組合到一起,重新回到了天上,相互結合在一起,正象漢字的金字,金字也正好八畫,實際上就是八條小龍組合而成。金字塔兩條龍頭合在一起,變成了金字頭上的尖,他們齊心協力,象個楔子,在日頭和月亮之間一拱,就真的把日頭和月亮給拱開了。日頭和月亮分開後,由於日頭跑得快,很就跑到頭里去了。月亮跑得慢,就落在了後邊。
這八條小龍完成了任務,也累得筋疲力盡,紛紛朝地上掉下去,此時,颳起一陣大風。說來也巧,不知道從哪裡刮來八塊顏色不同的大布落在地上,這八條小龍正巧每條龍落在一塊布上,它們不僅落在布上還張在了布上。
後來,後金國將這八塊帶有龍圖案的布當成了旗標,由於八條龍和八塊布的顏色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旗色。
白色的小龍落在黃布上,就變成後來的正黃旗;藍色的小龍落在白布上,就變成後來的正白旗;黃色的小龍落在紅布上,就變成後來的正紅旗;樹皮色的小龍落在藍布上,就變成後來的正藍旗。一條小龍,雖然落在黃布上,由於黃布外邊鑲上了一條紅邊,所以就叫鑲黃旗;一條小龍,雖然也落到白布上,但白布外邊鑲上了一條紅邊,所以就叫鑲白旗;一條小龍落到了紅布上,由於紅布外邊鑲了一條白邊,所以就叫鑲紅旗;另外一條小龍落在藍布上,也是由於外邊鑲了一條紅邊,所以叫鑲藍旗。這些旗上都有一條小龍,也都有與明字搏鬥的場面,還有雲彩、火焰等。
2、八旗的建立及演變:
年 代 地 點 人 物 設 旗 情 況
1601年 撫順新賓赫圖阿拉城(萬曆29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 初設正四旗:黃、白、紅、黑
1615年 撫順新賓赫圖阿拉城(天命元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 正四旗改為:黃、白、紅、藍
同時增設鑲四旗即: 鑲黃,鑲白,鑲紅,鑲藍
1635年 盛京沈陽(天聰9年) 清太宗皇太極 擴編蒙古八旗
1637年 盛京沈陽(崇德2年) 清太宗皇太極 成立漢軍二旗:正黃、鑲黃
1639年 盛京沈陽(崇德4年) 清太宗皇太極 擴漢軍為四旗,正白、鑲白
1643年 盛京沈陽(崇德8年) 清太宗皇太極 擴充漢軍為八旗
合 計 8×3=24旗×7500人/旗 18萬人
2、八旗的三級組織形式及人員兵力: ......
正八旗是什麼意思?
一、八旗來歷的傳說:
過去有「從龍人關」之說,其實從龍人關說的是八條小龍。開始,這八條小龍並不團結,相互之間經常發生你爭我斗,逞強好勝。有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他們的事後,就召見天使說:「地上有人向我告狀,日頭和月亮總是在一起,這樣天天都是白天,半陰半陽的,人們感到很不舒服,總是吃不下飯,睡不好覺,莊稼也長不好了。」人們很著急,都要求把他們分開。你傳我的諭旨,命令八條小龍來完成。
這八條小龍知道命令後,都想立頭功,個個爭先恐後,這個來,那個去,搬月亮,挪日頭,不管費多大的勁兒,怎麼也弄不動,大家急得抓耳撓腮,一點好辦法也想不出來了。
正在無計可施時,龍王威風凜凜地來到他們面前,責問:「這么長的時間,你們為什麼沒有完成玉帝交給的任務?」
小龍紛紛搶著說:「日頭、月亮太沉了,我們都使出了吃奶的勁,整天都跟著月亮和日頭後頭跑,總是追不上,有時追上也是跑不動,有時跑到頭里也是攔不住,還是被它們撞到一邊去了。」
龍王問:「你們是怎麼去的?」
小龍們回答說:「我們是一個接一個去的。」
龍王聽後,大發雷霆,當即罵到,你們這幫笨蛋,都趕不上下界凡人,他們還知道,人心齊泰山移呢!如果你們團結起來,不就可以了嘛。假如你們各拿一隻箭,用力一掰就斷了。如果把這8隻箭綁在一起,還能掰斷嗎?過去你們不能取勝,就是單個力量太弱的緣故。
小龍們一聽,恍然大悟,當即表示組合到一起,重新回到了天上,相互結合在一起,正象漢字的金字,金字也正好八畫,實際上就是八條小龍組合而成。金字塔兩條龍頭合在一起,變成了金字頭上的尖,他們齊心協力,象個楔子,在日頭和月亮之間一拱,就真的把日頭和月亮給拱開了。日頭和月亮分開後,由於日頭跑得快,很就跑到頭里去了。月亮跑得慢,就落在了後邊。
這八條小龍完成了任務,也累得筋疲力盡,紛紛朝地上掉下去,此時,颳起一陣大風。說來也巧,不知道從哪裡刮來八塊顏色不同的大布落在地上,這八條小龍正巧每條龍落在一塊布上,它們不僅落在布上還張在了布上。
後來,後金國將這八塊帶有龍圖案的布當成了旗標,由於八條龍和八塊布的顏色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旗色。
白色的小龍落在黃布上,就變成後來的正黃旗;藍色的小龍落在白布上,就變成後來的正白旗;黃色的小龍落在紅布上,就變成後來的正紅旗;樹皮色的小龍落在藍布上,就變成後來的正藍旗。一條小龍,雖然落在黃布上,由於黃布外邊鑲上了一條紅邊,所以就叫鑲黃旗;一條小龍,雖然也落到白布上,但白布外邊鑲上了一條紅邊,所以就叫鑲白旗;一條小龍落到了紅布上,由於紅布外邊鑲了一條白邊,所以就叫鑲紅旗;另外一條小龍落在藍布上,也是由於外邊鑲了一條紅邊,所以叫鑲藍旗。這些旗上都有一條小龍,也都有與明字搏鬥的場面,還有雲彩、火焰等。
2、八旗的建立及演變:
年 代 地 點 人 物 設 旗 情 況
1601年 撫順新賓赫圖阿拉城(萬曆29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 初設正四旗:黃、白、紅、黑
1615年 撫順新賓赫圖阿拉城(天命元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 正四旗改為:黃、白、紅、藍
同時增設鑲四旗即: 鑲黃,鑲白,鑲紅,鑲藍
1635年 盛京沈陽(天聰9年) 清太宗皇太極 擴編蒙古八旗
1637年 盛京沈陽(崇德2年) 清太宗皇太極 成立漢軍二旗:正黃、鑲黃
1639年 盛京沈陽(崇德4年) 清太宗皇太極 擴漢軍為四旗,正白、鑲白
1643年 盛京沈陽(崇德8年) 清太宗皇太極 擴充漢軍為八旗
合 計 8×3=24旗×7500人/旗 18萬人
2、八旗的三級組織形式及人員兵力:
......
清朝時期的八旗是什麼意思?是怎樣區分的?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創立,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八旗歷史 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每年到采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制。總領稱為牛錄額真(牛錄意為大箭;額真,又稱厄真,意為主)。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創立,初建時設四旗:黃旗、白旗、紅旗、藍旗。1614年因「歸服益廣」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隊),設甲喇額真(參領)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都統、旗主)一人,副職一人,稱為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 皇太極繼位後為擴大兵源在滿八旗的基礎上有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其編制與滿八旗相同。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構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滿清入關後八旗軍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檢舉 提問人的追問 2010-11-05 08:40 這些具有等級制度嗎檢舉 團隊的補充 2010-11-05 08:42 八旗制度等級森嚴,各旗駐地管理也極嚴格,不許雜廁。清朝統治以滿族為主體,「上三旗」和「下五旗」差別很大,滿、蒙、漢八旗之間的差異更大。
「上三旗」實行郎衛制,紫禁城內接近皇帝的要害部位,全由內務府選出侍衛,由內領侍衛大臣六人(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各二人)統領。分成內外兩班宿衛。內班宿守乾清門、內右門、神武門、寧壽門等內宮,多用滿人。外班宿守太和門等外朝,兼用滿人、蒙人。
其餘五旗兵衛制官兵,滿、蒙分左右兩翼備宿衛。各設前鋒統領一人,備警蹕宿衛。各旗精選四千八百人為養育兵,訓練技藝。後來兵額屢增,到乾隆年間,滿、蒙養育兵已有兩萬零三百餘人。
正黃、鑲黃、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旗無王,都歸皇帝所領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至清末使八旗中人最多的一個,下轄92個整佐領又兩個半分佐領,約三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為15萬人。
下五旗則指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五旗。關外征戰時,上三旗由皇帝親自統帥,位高勢尊,下五旗則是由各旗旗主帶領,和皇帝關系不是很密切,所以政治地位較「上三旗」低下。
滿族的八旗
八旗制度是滿族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八旗制度要從牛錄制說起,牛錄之意為大披箭,牛錄是女真人從事軍事、狩獵的小行動集體。努爾哈赤統一女真之前,東北的女真部落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後來努爾哈赤為適應軍事的需要,沿用「牛錄」的名稱,指導它發行成多種作用的組織。1601年,努爾哈赤改「牛錄制」為固山制,固山是滿語的音譯,是旗的意思,這時他已經統一了建州女真,准備發兵統一海西、哈達、葉赫各部落。這時只設立黃、白、藍、紅四個旗,後來兼並其他女真三部後,各部落紛紛來降,牛錄增多,努爾哈赤在1615年正式建立八旗制度。規定每三百人立為一「牛錄」,五牛錄設一甲喇額真(漢譯參領),五甲喇立一固山額真(漢譯都統)。原旗有黃、白、藍、紅,此時擴充為八色,即為現在的八旗。八色為:正黃、正白、正藍、鑲黃、鑲白、鑲藍、鑲紅,這就是後來通稱的滿州八旗。入關後滿洲八旗兵力明顯不足,故又將降服的蒙古人和 *** 編為「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後來又將達斡爾、鄂倫春等少數民族編入布特哈八旗。八旗制度在清......
清朝八旗什麼意思?
八旗的形成
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諸部,伴隨統一戰爭的進行,歸服的人口日眾,先前那種只憑血緣關系的軍事與生產組織,已不能適應統一戰爭的需要了。於是在這種特殊的政治歷史環境下,八旗制度便應運產生了。《滿文老檔》中記載如下:「聰睿恭敬汗將收集眾多之國人,盡行清點,均勻排列,每三百丁編一牛錄,牛錄設額真一人、牛錄額真下設代子二人、章京四人、村撥什庫四人。將三百男丁以四章京之分編塔坦,無論做何事,往何地,四塔坦的人按班輪值,其同工、同差、同行走。」(額真來自蒙語,是主人的意思。)
滿族的八旗是哪八旗? 分別帶表什麼意思和由來
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女真族人,在明朝時期,由女真民族首領努爾哈赤統率,逐漸強大,於1616年建立了後金國。努爾哈赤把自己屬下的部民,按旗編制組成軍隊,先是四旗,即四種顏色的旗子。後來,人數增多,變為八旗,這便是八旗的由來。滿族人都編入旗內,都稱為旗民,也稱為在旗的。由於滿族全部編入旗下,所以,便出現了凡滿人都是旗人之說。但旗人並不都是滿人,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努爾哈赤、皇太極勢力增大後,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編入旗內,統歸八旗管轄,被稱為蒙古八旗。後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努爾哈赤把征服的蒙古族人編成五個"牛錄",隸屬於滿洲八旗。天聰三年(公元1629年),皇太極把蒙古五牛錄擴編成兩個蒙古旗。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又把兩旗擴編成八旗,至此,蒙古八旗出現了。
努爾哈赤進入遼沈地區,大量 *** 被掠為奴,編入滿洲八旗之內,成為家內奴或拖克索(農庄)內從事生產的奴僕。同時,為擴大兵源,從為奴的 *** 中抽出一些壯丁(規定每20人抽一人當兵),其所需馬匹器械由20名 *** 共同出錢購買。其壯丁家為漢軍戶,對漢軍戶有優厚待遇,比如,可以全家遷入努爾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信任。
皇太極即汗位後,改變努爾哈赤對 *** 的政策,不再把被征服地區的 *** 編入滿洲八旗人家為奴,編庄別居,減少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對這些 *** ,由投降過來的原明朝官員或後金提拔的 *** 官員來管理。
天聰七年(公元1633年搐二月,明朝遼東總兵毛文龍被袁崇煥處死,其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率軍從山東登州前來遼東投奔後金。皇太極對他們來投非常重視。當他們來到沈陽城郊時,皇太極在渾河岸邊親自迎接,行滿族特有的抱見禮,可以說是非常之舉。為與滿洲八旗有別,命孔、耿所部使用白鑲皁旗幟,即白旗鑲黑邊,受皇太極直接統轄。這是第一次出現打著有別於滿洲八旗旗幟的漢軍。 *** 既然可以編成軍,皇太極決定自己建立漢軍,下令從所屬的滿洲八旗的 *** 壯丁中每十名抽出一名,組成一旗漢軍,這是皇太極組成漢軍的開始。隨著軍隊的發展,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即皇太極稱帝改後金為大清的第二年,又分漢軍旗為兩旗。又過五年,崇德七年(公元1572年),把漢軍擴為八旗。至此,漢軍八旗正式出現,成為清朝三軍之一。所使用的旗幟和滿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
由於漢軍編成八旗,所有旗下成員都是旗人,也稱漢軍旗人。因此,應說旗人是由滿、蒙古、漢三族人組成的,而不能說旗人都是滿人。
清朝的八旗制度什麼意思?
清朝八旗制度
八旗主要分為滿八旗、蒙八旗、漢軍八旗,滿八旗是努爾哈赤的手筆,也是滿族入關前的政治制度、文化系統、社會基礎。蒙八旗和漢軍八旗則是皇太極即位之後的手筆,只是蒙八旗制度鬆散,而且蒙古內部因為漠南、漠北蒙族互相掣肘,對於滿洲入關起的作用,一度不如漢軍八旗來得重要。
努爾哈赤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建立八旗(八固山)制度,以300丁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即一旗,實際上,八旗人數時有增減。牛錄(滿語,意即大箭)最初是每10丁為一牛錄,首領稱牛錄額真,額真是滿語,漢語稱佐領。無論出戰還是打獵,則都以牛錄為單位,這就為滿洲社會和軍事系統初步奠定了基礎。萬曆二十九年(1601)努爾哈赤鑒於各部族因為人數多寡不一,人員素質也不同,因此對於牛錄制度進行了第一次整編。他將每牛錄擴充到300人,因此佐領下又設兩個副手,滿語稱「代子」;同時每牛錄分為四個達旦,每達旦由一個章京(滿語,意即書記官)和一個撥什庫(滿語,意即領催)管理,這時,滿洲軍隊的編制基本成形了。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種。阿哈即奴隸,多是 *** 、朝鮮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於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努爾哈赤大約有40個左右的牛錄,也就是掌握12000餘人的部隊,在當時關外算是極大的勢力了。40個左右的牛錄都是由努爾哈赤的兄弟親戚將領。後來努爾哈赤殺胞弟述爾哈奇和長子褚英之後,事權更加統一,同時努爾哈赤也認識到僅僅以牛錄為單位,容易造成權力分散的流弊。他便著手建立八旗制度。1615年即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建立了八固山制度。固山的人員編制我上面已經介紹了。牛錄官員編制不變,每甲喇設一到兩名甲喇額真,每旗設一固山額真,配有兩名梅勒額真。固山額真之上還有一個旗主額真,又稱為和碩貝勒、固山王。他才是一旗的真正主宰者。
八旗制度也可以說是努爾哈赤為了政治需要而創立的。之後因為戰事需要,努爾哈赤強化君權,將八旗的編制再因為政治需要而重新做了分配。便有四大貝勒四小貝勒的說法,四小貝勒也因為政治利益的不斷重新分配而時時產生改變。比如天命六年(1621),四小貝勒為德格勒,濟爾哈郎,阿濟格、岳托,到天命十一年的時候,四小貝勒就只剩下三人,分別為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而皇太極將領正白和鑲黃兩旗。同時,上下旗的制度也是這時確立下來的,只是主旗貝勒的地位並不因為上下旗而有差別。侍衛皇室的人稱朗衛,且必須是出身鑲黃、正黃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
八旗按顏色分,是黃、白、紅、藍,再分為正、鑲,共計八旗。鑲色旗除鑲紅旗之外,都是本色旗鑲紅邊,鑲紅旗鑲白邊。
八旗分為上三旗以及下五旗,八旗旗上有龍,因此也稱為大龍旗,後來清朝的國旗黃龍旗也是由此而來。
努爾哈赤建立八固山制度的時候,掌旗貝勒如下﹕
鑲黃旗、正黃旗﹕努爾哈赤
正白旗 ﹕皇太極
鑲白旗 ﹕杜度
正紅旗、鑲紅旗﹕代善
正藍旗 ﹕莽古爾泰
鑲藍旗 ﹕阿敏
在入關建政之後,八旗制度逐步官化,參照對比如下﹕
貝勒旗主——原和碩貝勒(固山王)
總管大臣——原固山額真
佐管大臣——原梅勒額真
都 統——原甲喇額真
副 都統——原札蘭章京
參 領——原牛錄額真
佐 領——原達旦章京
旗 丁——不變
滿洲有八大老姓,分別是瓜爾佳氏、鈕祜祿氏、舒穆祿氏、葉赫那拉氏、輝發那拉氏、烏喇那拉氏、郭羅絡氏、伊爾根覺羅氏。另外在......
清朝的八旗指的是哪八旗?各旗代表了什麼?
由皇帝控制的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是上三旗。由諸王、貝勒統轄的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為下五旗。 正黃旗 : 上三旗。 【清末時兵力】:92個佐領、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力(八旗中最多人口) 【總人口】:約15萬人 【其中著名人物】:納蘭性德(康熙帝寵臣)、索尼(重臣)
正白旗 : 上三旗。 (最初是下五旗、順治帝初年、多爾袞統領後編入上三旗) 【清末時兵力】:86個佐領、約2萬6千兵力 【總人口】:約13萬人 【其中著名人物】:婉容、榮祿、曹雪芹
鑲黃旗 : 上三旗。 【清末時兵力】:84個佐領、2個半分佐領、約2萬6千兵力 【總人口】:約13萬人 【其中著名人物】:孝和睿皇後(嘉慶帝的皇後)、慈安等
正紅旗 : 下五旗。 【清末時兵力】:74個佐領、兵2萬3千 【總人口】:約11萬5千人 【其中著名人物】:代善、和珅(乾隆皇帝旁的寵臣)、老舍
鑲紅旗 : 下五旗。 【清末時兵力】:86個佐領、兵2萬6千 【總人口】:約13萬人 【其中著名人物】:珍妃(光緒帝寵妃)
鑲白旗 : 下五旗。 【清末時兵力】:84個佐領、約2萬6千兵力 【總人口】:約13萬人 【其中著名人物】: 阿桂、善耆(肅親王)
正藍旗 : 下五旗。 (最初為上三旗、正白旗提升後降格為下五旗) 【清末時兵力】:83個佐領、11個半分佐領、兵2萬6千 【總人口】:約13萬人 【其中著名人物】:崇綺(1864年狀元。戸部尚書。同治帝皇後阿魯忒氏之父)、啟功
鑲藍旗 : 下五旗。 【清末時兵力】:87個佐領、1個半分佐領、兵2萬7千 【總人口】:約13萬5千人 【其中著名人物】:侯寶林(相聲藝術家)、慈禧太後(咸豐帝貴妃)、肅順(辛酉政變處死的戶部尚書)
清朝的八旗是指什麼?
八旗分別是正黃,正紅,正藍,正白,鑲黃,鑲紅,鑲藍,鑲白。這八旗大概是為了更好的管理滿人,把滿人和 *** 區分開。各旗有各旗的觸主。旗主的地位相當高,不管你是多大的官,只要他是旗主你就得聽他的。
清朝末年,所謂的八旗是啥意思?
1、八旗制度是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
女真人以射獵為業。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於明萬曆二十九年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制的基礎上,建立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
2、八旗的軍事組織制度是由滿族的首領努爾哈赤所制定。努爾哈赤起初將自己的軍隊分編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顏色的旗幟作為識別,成為「正黃旗」等。隨軍隊壯大,又將四旗加上邊框,成為「鑲黃旗」等,形成八旗。滿人靠著這軍事組織制度,於1636年建立清國。
3、特點
八旗制度的特點是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凡隸於八旗者皆可以為兵。實際上,清代兵有常數,餉有定額,隨著滿族人口的不斷增加,並非所有滿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後來披甲的人數占滿族人口的比例愈來愈小。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滿洲成員皆隸於滿洲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職能。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天命、天聰時期定王公爵止於貝勒,崇德元年始走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九等。
清朝時候八旗制度是什麼意思
八旗制度是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
女真人以射獵為業。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於明萬曆二十九年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制的基礎上,建立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
滿洲人運用此軍事組織制度建立了清朝。在平時,人們從事耕作、狩獵等活動;在戰時則應征為兵,起源於女真族的狩獵組織──牛彔。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員稱為旗人。到19世紀末隨著清朝的解體,八旗軍事組織制度不復存在。但一部分八旗的後代仍自稱為旗人。
八旗的軍事組織制度是由滿族的首領努爾哈赤所制定。努爾哈赤起初將自己的軍隊分編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顏色的旗幟作為識別,成為「正黃旗」等。隨軍隊壯大,又將四旗加上邊框,成為「鑲黃旗」等,形成八旗。滿人靠著這軍事組織制度,於1636年建立清國。
⑹ 清朝滿洲八旗是怎麼分高低的
以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為下五旗。
以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居左,封稱左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居右,封稱右翼。主體是騎兵,他們的普通士兵分為三個等級,馬兵,戰兵和守兵,軍餉依次降低。
皇帝本人一般屬滿洲鑲黃旗,但其他宗親由於人口龐大就未必都是一個旗里的。基本上愛新覺羅氏分散在各旗的都有。
八旗簡介
八旗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努爾哈赤遂於天命年間始設蒙古旗,至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皇太極於天聰五年(1631年)先編一漢軍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
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至此八旗的制度臻於完善。
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
順治八年(1651年)多爾袞死,順治帝親政,收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於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清入關伊始,為加強軍事防禦,分別令八旗兵在京師與各地駐防,直至18世紀中葉,八旗營區終於系統地分布於全國的軍事要地,實行永久性的駐扎。
入關伊始,清廷即採取了大規模的「圈地」活動,圈佔民人的大批良田劃歸旗人;豁免旗人的稅賦與勞役。
優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頹廢和寄生性,致使其後代騎射荒廢,甚至出現「生計」問題。
八旗制度與清政權相始終,它既是清王朝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終走向衰敗沒落之路。
(6)清朝八旗蛋糕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八旗中旗人的演變
清兵入關的時候,這些「旗下人」或者說「八旗人」的男丁,大抵是能騎善射,勇於征戰的。入關以後,他們大抵受到了世代的優待。
和皇室血緣親近,地位崇隆的,當了王公大臣,什麼親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之類;地位小的,當什麼參領、佐領;最小最小的,也當一名旗兵。
由於他們參與「開國」有功,地位特殊,世世代代食祿或者受到照顧。
特別是滿洲旗的「旗下人」,更加享有特殊的身份,他們大抵是滿洲人,但也有早年祖先就跟隨清宗室到處征戰的漢人,即歸附已久的「舊人」置身其間。
清代的制度,規定他們不準隨便離開本旗,在京的也不準隨便離京。憑祖宗的福蔭,他們好些人世代有個官銜,領月錢過活。
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當兵,領一份錢糧。但是家族繁衍,人越來越多。有的人名義上還是參領佐領,但實際上已經並不帶兵,有的人名義還是驍騎校,但是已經不會騎馬。
更甚的,由於子孫大量繁殖的結果,每家每戶的「月錢」不可能累進,「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
旗兵的名額有限,也不可能隨便入營。加上上層人物的貪污腐化,大吃空額,能夠入營的旗兵相對來說就更加有限了。
這樣,世代遞嬗,不少「旗下人」就窮困下來。他們之中某些有識之士,也覺得長年累月游手好閑,不事生產,坐吃山空不是辦法,也有去學習手藝的。
但是這樣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認為他們沒有出息。所以就其壓倒的多數而論,「旗下人」大抵是游手好閑的。
⑺ 清朝滿族的八旗中上三旗和下五旗各是什麼
上三旗是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
下五旗是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
一、上三旗
1、正黃旗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由皇帝親自統領,是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2、鑲黃旗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
3、正白旗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將其納入皇帝親統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二、下五旗
1、正紅旗
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紅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為下五旗之首。分為滿洲、蒙古、漢軍三部分,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
規模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珅也是正紅旗人,由蒙古族組成,在清朝屬於自治部落。
2、鑲紅旗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3、鑲白旗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是84個整佐領,兵丁2.6萬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4、正藍旗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正藍旗建於此時,因旗色純藍而得名。
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5、鑲藍旗
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達到了下轄八十七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
(7)清朝八旗蛋糕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旗人是明萬曆十九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諸部,後建立八旗制度,八旗中的人對自己的簡稱。八旗打破了原來分裂的局面,使得努爾哈赤直接掌管八旗,當時的旗人擁有一定的地位。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創造的滿族社會制度。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合起來稱為八旗。
⑻ 八旗軍鎧甲圖片大全,問一下,古代八旗鎧甲的由來,它能否抵禦攻擊,我
問一下,古代八旗鎧甲的由來,它能否抵禦攻擊,我看那上面也就釘了幾個釘子
許多人說,八旗軍的鎧甲(棉甲)看上去像一件棉大衣,抵擋不了刀砍槍刺,其實是極大的誤解。棉甲的外表是比較厚實的棉布,在棉布裡面,有大小7厘米左右四方形的鐵片不漏一點空隙,近乎完美的用銅釘從外面固定住,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好的鎧甲。
八旗盔甲都是很厚的棉甲。它是將棉花打濕,反復拍打,做成很厚的棉片,把多張棉片做成很厚的棉布,兩層棉布之間是鐵甲,內外再用銅釘固定,這種盔甲對傳統火器的防護較好。八旗的頭盔材料主要是皮革,頭盔外表用金屬片裝飾,頭盔兩邊用棉甲片保護頭部兩惻。 八旗軍的棉甲,來自於明朝中後期軍隊鎧甲的設計。明朝在嘉靖年間就已經普及棉甲,淘汰了重甲了。再往上說,明朝的鎧甲也是受蒙古的影響,最早開始普及棉甲的正是蒙古軍。蒙古軍兩次進攻日本,士兵幾乎都穿的棉甲,後來日本人也認為,蒙古棉甲是非常優秀的鎧甲。這也是為什麼明朝時的棉甲造型,特別是頭盔特別像游牧民族式樣了。非常的棉甲比較輕,適合長距離作戰和減輕士兵負擔,還有保暖的作用。朝鮮師從明朝,理所當然也普及了棉甲。滿洲八旗武士鎧甲防護效果好嗎?好像就是厚布加了幾個釘哦
第一 八旗軍用的鎧甲是暗甲 金屬材料在布面裡面
第二 精銳部隊要穿三層鎧甲 裡面鎖子甲 外面復合甲 也就你說的那種 然後再穿一層明光鎧 第三 一般人們印象中的八旗鎧甲是清代閱兵時用的道具 那玩意兒確實就是棉大衣加了幾個鐵釘 沒人穿那個上戰場 但是國內的影視作品讓一幫文盲做道具 結果就做成那樣了 第四 八旗軍的用的鎧甲幾乎全是深色的 主要是寶藍色 低級軍官是綠色 高級軍官一般也是藍色 連皇帝狩獵用的鎧甲都是藍色的 花哨的都是搞閱兵做表演的時候用的 第五 最佳答案那種文盲害人不淺誨人不倦啊關於八旗軍的問題。是否每名士兵都有鎧甲,就是分八種顏色的那種。滅明之後八旗軍駐防在哪裡?是都在北京
八旗軍是清朝的一種軍事建制和社會結構!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獨創,這種制度曾經讓滿清的社會效率高效運轉!
八旗分為滿八旗和漢八旗,漢八旗也叫做綠營!其中滿八旗也並非全部是滿族,也有蒙古人和 *** ,但是主要是滿族為主,一共有兵力約26萬,主要駐防在北京周圍!漢八旗也有很多其他民族,主要是漢族為主,兵力有約60萬!駐防的地方有四個,中國西北部,黃河一線,長江一線和東南沿海一線! 綠營主要擔負的是維持治安,搶險救援,等次要任務,幾乎沒有作戰力。正規軍就是滿八旗,其中有四成兵力裝備火槍,其餘兵力多是配備弓箭和其他冷兵器! 滿八旗在清早期還稍微具有戰鬥力,在康熙年中期滿八旗已經不可用,軍事系統已經崩潰,在比之後凡是有戰事皆以綠營兵為主! 清朝統治者對火器採用排斥態度,即使裝備有火器也是以笨重的抬槍為主,明朝時期先進的火槍已經被滿清棄用,原因就是滿清統治者害怕漢族的反抗,先進的火器是壓制滿清兵力的得利武器!尤其是明朝先進的火炮更是被滿清排斥,都成為貴族們的玩具了!關於火器的一些研究資料也被滿清隱藏起來不備廣大群眾接觸!為什麼八旗軍的盔甲是彩色的,綠營軍似乎沒有盔甲
八旗分為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旗,自然盔甲是分為八種款式,四種主色調。不過那種彩色盔甲似乎只有高層才有。
綠營兵是 *** 部隊,以綠旗為標志,沒有這樣的盔甲,但是普通盔甲肯定還是有的。
幾個(83)我看(1)⑼ 歷史上的清朝人是如何過生日的宮廷和民間有什麼不同
擺宴席請客。宮廷當然是設宮宴,邀請達官貴人和皇親國親前來參加。民間就是自己擺酒席請客,有錢人還可以拉攏一下做官的。
⑽ 古代八旗是哪八旗
正黃旗、鑲黃旗、正紅旗、鑲紅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
1、正黃旗
正黃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純黃而得名。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由皇帝親自統領,是上三旗之一。
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轄92個整佐領又2個半分佐領,約3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5萬人。
2、鑲黃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
鑲黃旗有九大老姓,分別是:瓜爾佳氏、鈕祜祿氏、博爾濟吉特氏、舒穆祿氏、葉赫那拉氏、輝發那拉氏、烏拉那拉氏、郭絡羅氏、伊爾根覺羅氏。另外在入關前還另有兩個重要的部族,一為董鄂氏,一為富察氏,此亦為外戚。
3、正紅旗
正紅旗,又作「整紅旗」,清代八旗之一,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部。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為紅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為下五旗之首。
分為滿洲、蒙古、漢軍三部分,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旗,規模為下轄74個整佐領,兵丁2.3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1.5萬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隸正紅旗。
清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珅也是正紅旗人,由蒙古族組成,在清朝屬於自治部落。
正紅旗就是今天的察哈爾右翼後旗。
4、鑲紅旗
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清末時規模達到下轄86個整佐領,兵丁2.6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清光緒帝的寵妃珍妃就是鑲紅旗人。
5、正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初定,以旗色純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將其納入皇帝親統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病死之後,順治皇帝將多爾袞掌握的正白旗收歸自己名下,與兩黃旗並稱為上三旗,這以後就有了定製。
正白旗是皇帝親統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並從中挑選侍衛皇室的成員。
清末規模為轄86個整佐領(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單位100-300人為一單位)約2.6萬兵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清朝末代皇後婉容也是正白旗人。
6、鑲白旗
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清末時規模是84個整佐領,兵丁2.6萬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7、正藍旗
正藍旗是清代八旗之一。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正藍旗建於此時,因旗色純藍而得名。
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8、鑲藍旗
鑲藍旗,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清末時規模達到了下轄八十七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領,兵丁2.7萬,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5萬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