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稻香村的点心是北京特产吗,那种点心好吃啊,具体地点在哪里王府井有吗
好吃,是北京特产。我知道有一家在交大东门。还有北师大东门也有一家。建议你去那种比较大的店。因为那里货比较全,而且价格也比商场里的专柜便宜。至于都有那些品种2楼的宁熏写的挺全的,我也没全吃过。我还是比较喜欢吃那种叫xx酥的(尤其是那种外皮是蛋黄色的各种酥),因为它的外皮特好吃。比如莲蓉酥 乌梅酥 香芋酥 栗子酥都好吃,还有椒盐的也不错(如果你喜欢吃咸的)。那里还有很多无糖糕点。
⑵ 北京有什么特色的风味小吃
其实,一直居住在北京的我及家人,对北京小吃了解的不多,掰开手指一算也吃了一些样式,如;绿豆糕、面茶、蜜三刀、炒麻豆腐、螺蛳转、驴打滚、卤煮火烧、栗子羹、老豆腐 、开口笑、京东肉饼、芥末墩儿、酱肘子、姜丝排叉、馄饨、蝴蝶酥、糊塌子、糊饼、核桃酥、果脯、锅贴、缸炉烧饼、茯苓饼、墩饽饽、豆汁、春卷、春饼、炒红果、炒疙瘩、炒肝、薄脆、冰糖葫芦、爆肚、百果年糕、白水羊头、蜂糕、爱窝窝 等,呵呵!
北京小吃可分为汉民风味、回民风味和宫廷风味三种。在烹制方式上又有蒸、炸、煎、烙、爆、烤、涮、冲、煎、煨、熬等各种作法,共计约有百余来种。
1、爱窝窝
爱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爱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
爱窝窝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馅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
2、蜂糕
蜂糕是用面粉或米面加糖、果料等蒸制而成的一种糕食小吃。因为这类糕食掰开后,内中有较多蜂窝状的小孔,故名蜂糕。
红白蜂糕用面粉发起成稠面糊状,发好的面均匀地兑上碱揉匀,上面放上小枣、桂花、松仁、葡萄干等果料,然后将和好的面上笼蒸,果料在上面,刷一层油,蒸面时用筷子在面上捅几个出气孔,蒸熟即成。做红蜂糕用标准粉加红糖,做白蜂糕用富强粉加白糖。红、白蜂糕味香甜,松软利口。
碗蜂糕用富强粉和面发酵,然后对碱和白糖揉匀,用小碗洗净,里面刷上油,把和好的面放入碗内,上面放五粒红枣,用旺火上笼蒸熟即成。碗糕成碗形,上边开花,利口松软。
米面蜂糕实际上也是碗糕,不过它的原料不是面粉,而是粳米粉。它用粳米淘洗干净,用凉水浸泡4至5个小时,沥尽水后,碾成粉过细箩,用一个盆将老酵撕碎,倒入温水调稀,然后加入米粉搅拌均匀,盖上盖发酵,待发好酵后用碱揉匀,趁热倒在发面盆内,加白糖、桂花、碱面,使劲搅拌成糊状(放碱面注意碱要对得合适,使酸碱中和,恰到好处)。将对好碱的米糊盛入小碗,碗内先刷油,上旺火蒸后取出,上面撒青梅、瓜子仁、京糕丁,也可摆成图案即成。米面蜂糕呈乳白色,配以红绿果料,颜色美观,口软疏松,滋味香甜。因为中有蜂窝,故也称米面蜂糕。
3、扒糕
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扒糕与凉粉一般同时出售。出售时摊贩不时的吆喝:“扒糕筋道……酸辣凉粉儿哟……”
扒糕用荞麦面制成,锅内烧开水,倒入荞面,快速搅拌,荞面熟透后,盛在盘内拍平晾凉,切成小块,再将小块扒糕削成两头薄中间厚的长条薄片盛在碗内,浇上用麻酱、酱油、好醋搅拌的汁,加上红咸胡萝卜擦的丝,浇芥茉或辣椒或蒜末均可
4、白水羊头
是北京小吃中的精品,它是羊头用白水煮熟切片,撒上椒盐的一种吃食。色白洁净,肉片薄而大,脆嫩清鲜,醇香不腻,佐餐下酒皆宜。北京过去卖白水羊头肉的很多,但最出名的是宣武区前门外廊房二条推车摆摊的马玉昆,家传6代,他制作的白水羊头,清脆利口,讲究夏天用冰镇,冬天带冰凌,越凉越好吃,羊头肉分为羊脸子、羊眼睛、羊耳朵、羊舌、羊脑、天梯(上颚软骨)等6个部位,任客选要,随要随切,撒上的椒盐也很考究。
5、百果年糕
是北京春节的传统小吃,早在辽代,据说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习俗。
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并有“年年高”的吉祥如意的寓意。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其实追溯年糕的历史,早在中国的周朝就有记载。《国礼·礼记》中“羞边之食,糗饵粉餐”的“粉餐”就是米粉蒸成的糕食。北京小吃中的年糕,用黄米或江米面加各种辅料蒸制而成。年糕品种多,有枣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精细的年糕有白果、什锦、水晶、如意等,烹制方法多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均有香甜粘糯的特点。
北京的年糕一般为清真回民小吃店供应,除年节大量供应外,平时亦有供应,但数量和品种都比春节时少。年糕是清真回民小吃,也是满族跳神用的祭品。满族名字叫飞石黑阿峰。清代沈兆(衤是)有诗一首:“糕名飞石黑阿峰,味腻如脂色若琮。香洁定知神受饷,珍同金菊与芙蓉。”自注说:“满洲跳神祭品有飞石黑阿峰者,粘谷米糕也。色黄如玉,味腻如脂,糁假油粉,蘸以蜂蜜颇香渚,跳毕,以此偏馈邻里亲族。又金菊、芙蓉,皆糕名。”可见年糕至少在清代就是满族的小吃品种了。
6. 爆肚
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多为回族同胞经营。爆肚早在清干隆年代就有记载。过去和现时,每当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馆和摊贩就经营爆肚。北京天桥有“爆肚石”,门框胡同有“爆肚杨”,还有“爆肚冯”、“爆肚满”等最为出名。
爆肚是把鲜牛肚(指牛百叶和肚领)或鲜羊肚洗净整理后,切成条块状,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酱、醋、辣椒油、酱豆腐汤、香菜末、葱花等拌制的调料吃,质地鲜嫩,口味香脆。
羊爆肚的吃法在过去很讲究,要按羊肚部位选料加工成肚板、肚葫芦、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顾客愿吃哪个部位,随便选择。爆熟的时间因部位的老嫩程度不同而有差异,最鲜嫩的部位几秒钟即熟。近年来由于食者人众,又加肚子全是鲜货,不易保管,加上鲜肚货源难以解决,因此分部位供应的餐馆或摊贩,几乎绝迹。
爆肚除肚子要新鲜外,功夫全在“爆”。爆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欠火候或过火候,会出现过生或过熟而不脆,甚至咬不烂。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咏:“入汤顷刻便微温,佐料齐全酒一樽。齿钝未能都嚼烂,囫囵下咽果生吞。”还说:“以小方块之生羊肚入汤锅中,顷刻取出,谓之汤爆肚,以酱油葱醋麻酱汁等蘸而食之,肚既未经煮熟,自成极脆之品,食之者,无法嚼烂,只整吞而已。”因此,它的质量标准是“脆嫩”,不同的部位要掌握不同的火候。
爆肚过去几乎全部是回民经营,用的羊肚必须回民宰杀,收拾得也十分干净,有异味的肚子弃之不用,因此很有信誉,特别是梨园界的名角无不十分钟情爆肚。梅兰芳、马连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万春等名流无不喜食。爆肚又脆又鲜,不油不腻,据说还可治胃病。吃爆肚的人如会喝酒,总要喝二两,喝完酒,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确实是一大快事。所以老北京都欢喜吃爆肚,特别是农历立秋之后,北京人讲究“吃秋”,就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说。
7. 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的制法是用竹签一根,将选好的果串成一串,一般五枚。然后用冰糖熬成糖汁(定要用冰糖),将成串果子在糖汁中一蘸,立即提起。糖汁遇冷即凝,成为果子的一层薄薄糖衣,晶莹光洁,通体澄澈,取其形名日糖葫芦。出售时,按串排列在大盘中,罩上玻璃罩,或提小篮;或捧木质方盘,没有玻璃罩也要盖一块洁净纱布。
糖葫芦所用的果子,不下十余种。同是一种,可以翻出很多花样。有些名店或考究点的小贩,还能在果面上排出各种精巧的图案,绚烂多彩可以欣赏。果子中以大山里红、大白海棠、山药为主,其它如葡萄、山药豆(籽)、红海棠、橘子瓣、荸荠,都可做糖葫芦。果子部用鲜的,只有山药、山药豆要蒸熟。有些用果子煮熟以后加工做成花样,如山植扁、海棠扁、果脯扁、山药扁。所谓“扁”,就是将果子煮熟压成扁型再蘸糖,便于在上面做图案。作为点缀花样多用干果,如剥皮的核桃仁、花生仁、瓜子仁、松仁,各种果脯、蜜糕、青梅等都是排图案的原料。花样中最可喜的是镶嵌,比如大山里红栏腰一劈为二,去核,两爿之中嵌上白色山药泥,或黑色豆沙。面上磨光用瓜子松于排成梅花、菱形图案非常美观。这样,在一串串糖葫芦上,可以显示出翠绿(青海)、粉红(山渣糕)、棕黑。豆沙)、白玉、大红等不同色彩。许多名店还用去皮的整只核桃穿成串,或用单只鲜果做花球,每支一枚,不成串,精工细做,如狮子头、花篮等形。这是糖葫芦最佳之味,用其装匣送礼最宜。
8. 薄脆
北京传统风味小吃。薄脆,故名思义,即薄又脆,但薄而不碎,脆而不艮,香酥可口。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北京吃早点,常向卖炸油饼的要个薄脆。
薄脆酥脆焦香,可以现制现吃,也可以捏碎与菜馅拌和当素馅的原料,是人们非常喜爱的小吃。现在通常放在煎饼中,与口感绵软的煎饼相得益彰。现在还有制作的名店有南来顺、大顺斋等。
9. 茶汤
冲茶汤要技术,茶汤原料也很讲究。它要用糜子面放碗内,用热水调匀,然后用铜壶的开水冲入碗内冲熟,撒上一层红糖,中间放一撮白糖。它的质量要求是,冲得的茶汤把碗反过来朝下,立即下坠,挂在碗边,用手拍动,松软抖动,不能从碗内掉下。目前茶汤供应,似乎还达不到这个标准。原因在于没有或买不到真正的糜子。糜子属禾本植物,属黍类的黍稷型。糜子是我国最古老的五谷之一,也称穄,穄子,赤黍。《吕氏春秋·本味》载:“饭之美者……阳山之穄,南海之糜。”秦代李斯《仓颉篇》说:“穄,大黍也,似黍面不粘,关西谓之糜。”糜形如小米,色淡黄,磨粉可作糕。中医认为其味甘,微寒,可止泻,利烦渴,除热,治咳,逆上气。穄也就是糜子,由于产量低,种植不多,故市场供应甚少。
茶汤除用糜子外,还可用白粘高粱磨成粉作为原料,但质量不如用糜子好。儿童喜食茶汤。《故都食物百咏》中有诗为证:“大铜壶里炽煤柴,白水清汤滚滚开。一碗冲来能裹腹,香甜最好饱婴孩。”并附注称:“茶汤有摆摊者,有挑担者,其唯一之标识,则大铜壶是也。此物尚甜,咸食者殊不见,小儿多喜食之。”茶汤味甜,筋道可口。但不知还能品尝到真正新糜子面为原料的茶汤否!
10. 炒肝
是北京早点的名小吃。每日清晨,卖炒肝的店摊众多,爱喝这一口的人也很多。炒肝那醇厚的美味,真是一大享受。然而炒肝是怎样兴起的,连,些老北京人也都不一定知道。
1900年,当时《北京新报》的主持人杨曼青去前门外“会仙居”吃饭。这家饭馆当时卖白水杂碎,杨曼青见桌上、地下扔了不少猪心、肺等下货,就给掌柜的出招儿说:“你们干脆把白水杂碎中的猪心、肺去掉,只留肝、肠,再加上酱色,然后勾芡,起名叫炒肝。这些日子我在报上为你们宣传一下。”掌柜一听连声叫好。于是按杨先生的办法做,又加上大料、生蒜、黄酱等佐料,最后用口蘑汤勾芡。用这种原料和调料做出的炒肝,香气扑鼻,浓郁可口,大受顾客的欢迎。“会仙居”和炒肝就出了名,红火了几十年。1956年公私合营“会仙居”并入“天兴居”。炒肝成了北京小吃中的精品。清末民初的《燕京小食品杂咏》中就写了一首炒肝的诗:“稠浓汁里煮肥肠,交易公平论块尝。谚语流传猪八戒,一声过市炒肝香。”炒肝是怎样烹制的呢?这首诗后的注解说:“炒肝以猪之小肠,脔切成段,团粉汁烩之,……名为炒肝,实则烩猪肠耳。既无肝,更无用炒也(间有肝块,亦非炒过者),京谚有猪八戒吃炒肝,自残骨肉之语,故诗中云云,炒肝香二字,则卖者吆喝声也。”这个解说已很清楚,炒肝实为烩肠,不过有几块肝为点缀而已。尽管如此,炒肝乃不失为是一美味。它的制作关键是精心细作。如洗肠子时,要扎住肠头,翻过来,用醋、盐、矾揉搓后,用水反复漂洗。干净后,再扎住另一头,再翻过去漂洗。干净后,剪掉两头,才无异味,保证了它的鲜美。用肝虽不多,但要选用肝尖的部位一制作时要用上等好酱油。淀粉要先冲一碗,看是否透明清亮。冲出后混浊即不能用,因此正宗的炒肝,鲜香清亮不混浊,口感极佳。
11. 炒疙瘩
民国初年,北京宣武区虎坊桥东北的臧家桥,开了一家名叫广福馆的面食铺,店主姓穆只有母女俩人,供应面食均为低廉品种。一天几位常客对母女俩说:“面条都吃腻了,能否改一个吃法?”母女俩照顾客要求,将面揪成疙瘩煮熟后捞出拌虾酱吃,觉得不够味儿,又炒着吃味道果然不同。炒疙瘩由此初步形成。此后母女俩精心制作,并在配料上进行改进,终于使炒疙瘩名声大振。广福馆地处臧家桥南端,是堂子街、韩家谭、五道庙、杨梅竹斜街的五道路的路口,俨如一座寨子,店主姓穆又无男性,于是一些文人雅士戏称广福馆为“穆家寨”。广福馆逐渐被人们遗忘了,穆家寨炒疙瘩名声鹊起。到琉璃厂多为文人,逛完琉璃厂,不少名流也纷纷光顾。当时一位名书法家品尝后,专泼墨题诗称:“甘载蜉游客燕京,每餐难忘穆桂英。寄语她家女招待,可曾亲手去调羹。”名画家胡佩衡、于非暗也赠字画,对炒疙瘩备加推崇。1952年,女店主去世,广福馆因无人继承而停业。
目前不少餐馆,仍有炒疙瘩供应,但风味与“穆家寨”的相比,相差甚远了。原因在于制作上图省事,如过去店家客人进店后,问清吃多少,现制现揪,现在是用机器轧出,煮后就放在凉水中浸泡,客来了,从凉水中捞出来炒,已糜烂无筋道的口感了,配料也不讲究,因此信誉下降,已没有炒疙瘩味了。
12. 炒红果,说是炒,其实是煮。红果,即山楂。具体做法是,将买来的山楂用水清洗干净后,先用剪刀将把儿剪掉,然后再用小刀将山楂切成两半,去掉核和顶部黑的部分,放入一个有透明玻璃盖的容器中(方便看清水位),加入清水,清水的量约为山楂的一半,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白糖,慢火煮半小时,取出后用筷子搅拌一下,取出,放凉后调入蜂蜜,这样,酸甜可口的、鲜亮可爱的炒红果就做好了。如果你喜欢吃比较凉一点的,摊凉的山楂也可以在冰箱里放一会儿,食时味道妙不可言。
13.春饼
立春时吃的春饼,又叫荷叶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后擀成薄饼烙熟,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熟菜是订来的苏盒(一种朱红色金漆扁圆木盒,内有方格,用来盛菜),如果是讲究的人家,通常极为丰盛:梁实秋在《薄饼》一文提到的苏盒,就包括切得细细的酱肘子、熏肘子、大肚儿、小肚儿、香肠、烧鸭、熏鸡、清酱肉、炉肉等等。家里也要自备炒菜,通常有:摊鸡蛋,切成长条;炒菠菜;炒韭黄肉丝;炒豆芽菜;炒粉丝。若是韭黄肉丝、粉丝、豆芽菜炒在一起便是“和菜”,上面盖上一张摊鸡蛋,便是“和菜戴帽儿”了。此外还要有用来佐食的一盘葱一盘甜面酱,葱选羊角葱最好,细嫩。
14. 春卷
立春这一天,民间有吃春卷的习俗。宋代有一种“卷煎饼”,是春饼与春卷的过渡类型。馅料用羊肉或猪肉,另用葱白或笋干之类,装在饼内卷作一条,两头以面糊粘住,油煎,吃时蘸调味汁。元朝时候已出现将春饼卷裹馅料后油炸而食的“春卷饼”,也可以说就是春卷。到明清之时,春卷一词已经出现了。
15. 褡裢火烧
提起褡裢火烧,“老北京”没有不知道的。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味独特,因而一直享有盛誉。1876年,顺义人氏姚春宣夫妻俩在东安市场内摆了一小食摊,首次供应。它是一种油煎食品,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原来它的制作与众不同。褡裢火烧要将和好的面揪成小剂擀平,装进用海参、虾肉、肥瘦猪肉和各种佐料加好汤拌制的馅儿,折叠成长条。放入平锅中油煎至金黄色后,起锅上桌,趁热食用。吃褡裢火烧时配用鸡血和豆腐条制成的酸辣汤,鲜香酸辣并收口中,余味无穷。褡裢火烧因制作成形后,酷似旧时人们腰带上的“褡裢”,因而得名。姚氏夫妻因此成名致富。后在东安市场内开设了瑞明楼,但传至第二代,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当时店内的罗虎祥和郝家瑞精于此道,于1934年取每人名字中的一字相联,合资在门框胡同内开设了祥瑞饭馆,现改名为“瑞宾楼”,专供褡裢火烧。制作也愈加精细,一时名噪京都,成为北京家喻户晓的名食。
16.豆沙酥
17..豆馅烧饼(蛤蟆吐蜜)
豆馅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它的制作程序:先用白面加少许小苏打用水和面成面团,取面团一块,搓长条,揪小剂,擀成饺子皮状,包上豆馅(一般豆馅重量要超过面团重量,如17.5克的皮,要包进37克豆馅),将口捏紧按扁成烧饼,烧饼四周沾上点水粘上麻仁,麻仁要密而匀,然后入烤箱,因高温馅儿膨胀,从烧饼边自然开裂一个小口,吐出豆馅。
豆馅烧饼四边粘芝麻,口感酥软、香甜。
18.豆汁
豆汁何许物也?说起来未免掉价,它竟是制作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它用绿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后捞出,加水磨成细浆,倒入大缸内发酵,沉入缸底者为淀粉,上层飘浮者即为豆汁。发酵后的豆汁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兑进发酵的豆汁再烧开,再用小火保温,随吃随盛。不要看其貌不扬,出身卑微,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爱,原因在于它极富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素和糖,并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之功效。它还有富者不嫌之卑微,穷者不觉之价高的优点,在旧社会西服革履者与拉车卖浆者同桌共饮,并无贵贱之分。从中亦可见,豆汁是贫富相宜、雅俗共赏、极普通的风味食品了。
把喝豆汁说成是一种享受大有人在。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难怪《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喝豆汁必须配切得极细的自制的酱菜,一般夏天用苤蓝,讲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
19.墩饽饽
饽饽是北京人对面制点心等食品的一种称谓。在客人来了要摆饽饽、煮水饺,称煮饽饽,因此北京糕点店也称饽饽铺。饽饽一词明代杨慎的《升庵外集》中说:“北京人呼波波,南人讹为磨磨。”波同饽音,可见饽饽在明代就有。清以后的宫廷御膳房专门设有饽饽局,为皇室做美点,北京城内的饽饽铺专营满族糕点。
墩饽饽显然是面食制品的一种,但它不属饽饽铺的糕点,而是北京小吃的一个品种。除墩饽饽外,称饽饽的种类很多,如硬面饽饽也称饽饽,大概是一种移植和借用了。
墩饽饽做法极简单,用酵面加碱、白糖、桂花揉在一起,搓条揪小剂,并摁成中间稍薄周围稍厚的扁圆形,先用饼铛用微火烙,两面成黄色后,码入烤盘,入炉烤熟。
墩饽饽颜色白黄,松软有弹性,味甜润。墩饽饽宜凉吃,所以烤熟后要晾凉,最好放在木箱中闷软,适于老人食用。
20.茯苓饼
又名茯苓夹饼,是北京的一种滋补性传统名点。南宋《儒门事亲》中:“茯苓四两,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煎熟。”,到了清初,时人讲究“糕贵乎松,饼利于薄”,后来的饼就越来越薄。随后添加多种果仁、桂花和蜂蜜调制的甜馅,把两张饼合起来,中间夹馅的茯苓饼。既有浓郁桂香,又营养丰富,且有安神益脾等滋补之功。
21.缸炉烧饼
缸炉烧饼原为河北省小吃,后进入北京,成为北京小吃。它的特点是用缸做成炉子,将烧饼生坯贴在缸壁上烤制而成,故名缸炉烧饼。
缸炉烧饼的制作是:用清水加盐化开,放入白面和成冷水面团,再用油加热后晾温,最好用驴油,判∶酌婧途 龋 晌 退秩浚 缓蠼 渌 嫱派习福 喑沙ぬ酰 贡獍雌剑 Τ沙ぬ酢?0厘米宽、厚薄均匀的大片,将油酥瓤均匀抹在大片上,由外向里卷成卷,抻成长条,揪成8厘米长、3厘米宽的剂子,擀成横8厘米,竖18厘米,前后折叠三层,再横擀成8厘米,竖12厘米,前后折叠,中间搭茬,茬处为三层,两边为两层,用擀杖在搭茬处中间轻压合缝,成长8厘米、宽6.5厘米的生坯,然后撒匀芝麻,翻过来洒些水,在案板上磨出浆水,即可上炉。上炉时生坯横放在手上,自右至左把缸口贴满,再自上而下贴满缸壁,间距0.5厘米,贴完后,盖上盖,稍等一会儿,把火拨开一半,再过3至5分钟把火全部捅开烘烤,烧饼呈虎皮色时即可出炉。
缸炉烧饼色泽浅黄,外皮酥内瓤层次分明,筋道利口。
22. 锅贴
锅贴是烙制油贴的小吃。过去经营锅贴的地方很多,但以护国寺庙会和西安门西安市场的锅贴最为有名。成品皮薄、馅大,色焦黄,咸鲜味香。锅贴两角不封口,成月牙形,馅似露非露为一大特色.颜色黄亮油润,底面焦脆,馅料鲜香无比。
23.果脯
24.核桃酪
提神、补肾、强身的功效。解放前以“会贤堂”制作的核桃酪质量最好,闻名京城。
25.核桃酥
满族祭祖供核桃酥.香甜细嫩,油而不腻。滋阴补肺肾。
26.糊饼
中国匹萨——糊饼哈哈,老北京都知道的一道着名的食品就是糊饼啦,因为和匹萨一样,是馅放在面上的
27.糊塌子
糊塌子是老北京的一种特色小吃,就是用面粉和西葫芦摊成薄饼,做起来非常方便,而且味道极为鲜美。糊塌子的主要原料是西葫芦。
29.蝴蝶酥
蝴蝶酥因其状似蝴蝶而得名。其口感松脆香酥,香甜可口,具有浓郁的桂花香味
30.黄糕
北京特色风味小吃。具有色泽鲜黄,质地松软,味甜香润,营养丰富的特色
31.馄饨
1400年以前就在北京出现,目前已成为中国南北通行的食品。
馄饨是一种古老食品,西汉时期已经问世,南北朝时已十分普遍,唐、宋、元、明、清历朝都有记载。
北京的馄饨四季常有,肩挑担卖馄饨的小贩很多。《故都食物百咏》中说:“馄饨过市喊开锅,汤好无须在肉多。今世不逢张手美,充饥谁管味如何!”(注:张手美,唐朝长安着名的制作小吃的高手。)并注说:“沿街叫卖者,不如饭馆所制之佳。然唤到门首,咄嗟立办,用以充饥,亦殊方便也。”从诗和注中可以很形象地看到卖馄饨的情景了。他们肩挑担子,一头架锅内煮一只鸡,一头有案板和馅儿等物,一面包一面煮,十分方便。但最有名的首推东安市场附近的“馄饨侯”的馄饨。挂着蓝地白边白字的布,上写“馄饨侯”三个字。汤是鸡汤,馄饨包得皮薄馅儿足,肉多而不腻,汤浓而不浑,佐料与众不同,用好酱油、陈醋、豌豆苗儿、上等紫菜、晶黄整齐的虾米皮,货真价实,物美价廉,一直经营到半夜。吃馄饨的人很多,老主顾可以记账,等有钱的时候一起付账,生意十分红火。一些大饭庄也有馄饨的供应,如前门外的致美斋饭庄供应的馄饨就很出名。《都门杂咏》中记载说:“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清汤润物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
32.姜丝排叉
姜丝排叉,从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鲜姜,因而食用时有明显的鲜姜味而得名。
它要用鲜姜去皮剁成细末,面粉加一定比例的明矾末,一起放入盆中,用凉水和成面团。还有一种方法是用水和面,放到轧面机上轧五六次,直轧到薄片均匀光滑,然后在薄片上撒上细淀粉面,叠起合成长条后,用刀切成宽为2厘米、长5厘米的排叉条,将两小片叠到一起,中间顺切三刀,散开成单片套翻在一起,用温油炸。将炸好的排叉过蜜,过蜜的方法是用鲜姜去皮切细丝,用水把姜丝熬开后捞出姜丝,放人白糖,开锅后放饴糖、桂花,继续熬开后移小火上,将炸得的排叉入姜汁熬出的桂花饴糖中过蜜。
过蜜后的排叉成浅黄色,有酥、甜、香的特点,食用时有姜味。南城“南来顺”的姜丝排叉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获“中华名小吃”称号。
还有一种带咸味的排叉,原料为面粉、苏打和盐,也用油炸,做法与姜丝排叉一样,不同的是它不过蜜,有酥、脆、味微咸的特点,爱喝酒的人常以咸排叉当下酒菜用。
33.酱肘子
天福号的酱肘子以其“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厚”的特色闻名京城,独树一帜,经久不衰。在历史上曾作为清王朝贡品。
⑶ 北京稻香村紫菜肉松蛋糕保质期是多久
中式糕点:一、四季度20天,二、三季度12天
西式糕点:一、四季度12天,二、三季度8天
肉松蛋糕算是西式糕点,最好尽快吃了,吃不完的话,用保鲜袋之类的密封一下放冰箱里,否则就算不过期,也风干了,就不好吃了。
⑷ 北京的稻香村真的好吃吗
其实做为老字号的糕点,真的还算一般。并不如稻香村买的熟食好吃,如炸带鱼啦,醪糟鱼块啦~一到节假日,比如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稻香村肯定会排长队,有时候字号和习惯的意义要比吃的意义更高大吧~
稻香村是北京的老字号,有糕点、熟食,从前店后厂发展到规模化生产,连锁店,是老北京人对当地传统 美食 追求的缩影,好不好吃因人生活的地域不同而定,对从小生长在北京的本地人来说,稻香村的糕点、熟食是他们熟悉的记忆和回味,离不开这一口。对于我成长在沿海地区的人,尽管在北京生活工作多年,对稻香村酱肘子有点印象,偶尔会买点来解馋,至于糕点嘛!好奇尝一尝就够了。
在北京时住在富国里小区,离家最近的点是西四北大街的店,下班从平安大街站下车,回家买不到菜时,会去光顾一下,每次都要排长队等候。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的立春,去买肘子肉来包春卷,那馋人的味道十里飘香,边排队边流口水。对了,还有松仁小肚也有尝过。
炒红果,是在这见识的,一个大玻璃瓶,里面明明是山楂糖水,标签却写着大红果。
作为糕点的老字号,虽然现在各种糕点层出不穷,但是老人们逢年过节还是最认稻香村,没到新年前后大家还是有装点心匣子的传统,没到这个时候稻香村就是人满为患,排队装盒的人都能从里面排到门口去,小时候就特别盼望多年,那时候有亲戚来送点心盒子就开心的不得了。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稻香村还是有那么几种点心很让人喜欢的,而且这里还开发了自己做的熟食,感觉比天福号什么的老字号都好吃呢。先说说点心吧。
1、山楂锅盔
看着不怎么好看的样子味道确实老人特别喜欢的,看着很硬其实外皮酥酥软软,里面的山楂馅料酸酸甜甜,开胃又好吃。
2、枣花酥
最爱的就是枣花酥,每次碰到稻香村就要买几块,白色酥皮裹着甜糯的枣泥馅料,造型也是美轮美奂,一吃就完全停不下来。
3、拿破仑
非常甜美的蛋糕,松软可口而且不会让人觉得特别甜腻,是下午茶配咖啡的绝佳小蛋糕哦,而且一块长方形的不大不小刚刚好。
4、虎皮蛋糕
两层松软的蛋糕中间夹着苹果酱,超级好吃的蛋糕,每次也是必买的糕点之一。
5、紫菜肉松蛋糕
薄切的面包片的样子,里面有紫菜和肉松,一点都不腻,松软可口,特别香甜的感觉。
6、黄油枣泥饼
枣泥爱好者一点不要错过,反正我是特别的喜欢,外皮是像月饼皮的样子,但是远没有那么油腻,有浓浓的黄油的味道,配合里面枣泥的馅料,甜美动人。
7、牛舌饼
喜欢酥皮点心的一定爱这个牛舌饼,外面酥酥的饼皮一点不油腻,里面是咸口的馅料,中和了其他点心的甜,好吃的很。
8、黄油起酥
小时候的时候经常买来吃的黄油起酥,还是层层分离酥脆可口的样子,只是块头变小了而已,哈哈。一咬下去的那种脆脆的感觉实在过瘾。
9、蜜贡
由面粉、油、糖、桂花,油炸成型后挂浆而成,里面含有红线,根根分明,口感酥脆,香甜可口不油腻,就是掰下来一块块吃的时候略费劲,但是一个人就能吃一大块下去。
10、蜂蜜蛋糕
一款暴露年龄的蛋糕啊,相信70后,80初的孩子们小时候一定吃过这种蛋糕,味道虽然略有改变,但是还是慢慢甜美。
除了这些好吃的糕点以为,大一些的稻香村店里还有自制的熟食卖,秒杀各种了老字号熟食品牌哦。比如糖醋排骨,肉丸子,叉烧肉,松仁小肚,童子鸡都是绝对不能错过的。
对于外地人来说,选对正宗的稻香村店,是主要的。前年在协和住院,在王府井买了些,糕点均价,好像都28.5,记不太清楚了。同病房有个老北京,说,他们都不在那儿买。并告诉我,往前灯市口,有个稻香村3部,那才是正宗的。在以后的40天里,我就都在那里买了。有的品种一斤差10多元。最爱那里的沙琪玛,抹茶蛋糕,拿破仑。还有酱牛肉。其实,北京小吃食,要选对正宗的(不是商业炒作的),还是很好吃的。说的酸点,能感受到老北京的那种味道。那位老北京带来的豌豆黄,就比我在别处买的好吃。
刚上大学那会儿放假回家,准备买点北京土特产带回家,身边的北京同学推荐稻香村。就在稻香村买上满满两盒散装糕点,自己再买少量糕点在火车上吃,当时的感觉确实是好吃。妈妈喜欢吃糕点,她也说稻香村的糕点好吃。之后上学期间回家都会带点稻香村,给亲戚朋友品尝一下。稻香村是很少的可以带回去的北京特产。中间还带了几次其他北京特产,袋装的北京烤鸭确实不好吃,而稻香村也成为极少的味道还不错的可以带回去的北京特产。
后来夫人说以前家里有亲戚带回稻香村糕点,她们家人都说不好吃,对于稻香村的印象似乎一下子消退了不少,也很少去稻香村买糕点了。
稻香村的糕点在北方糕点中还是属于最顶尖的,但在与南方糕点,特别是江浙糕点相比较,还是有些差距。稻香村的糕点味道中规中矩,糕点的原材料没有问题,糕点的基本味道也是很好,糕点的种类也很多,但是不同种类的糕点却有一些相似的味道,而且糕点普遍偏干,这一点与南方糕点的差距就很大。
除了糕点之外,稻香村现在还有其他食物,有些稻香村还有售卖熟食,前天和夫人坐高铁回京,到下午在高铁上肚子都有点饿,就开始想吃些有味道的食物,同时想起了蒜肠,而稻香村的蒜肠就是其中出名的一款。在北京很多地方都可以买到熟食,但是稻香村的熟食还是有其特质,卫生条件要好过一般卖熟食地方,而且熟食的味道也要好于很多专卖熟食的地方。
天天路过稻香村,隔几天就去一趟。点心、熟食不少喜欢的,给大家推荐一下。
羊肉串,鸡肉串。 只有北京师范大学东门营业部有卖现炸的,其余都是冷冻的,回家自己炸, 羊6元,鸡4元每串,很实惠。传统味道,非常好吃。现在汤圆上架,还没尝 。
奶酪金砖面包。18元,味多美的28,味道各有千秋,稻香村偏结实些,性价比高。
几天吃不是很甜的,几天吃甜的。
不甜的就来点牛舌饼,椒盐馅;黄糕;蛋黄酥,豆沙馅加个咸蛋黄;赶上蛋黄粽,再来一个。
甜的就来点凤梨酥、南瓜饼、红萨其马。尤其想吃甜的,红萨其马还是很过瘾的。
还有熟食,熏带鱼、炸小黄花鱼咸度适中,酥香可口。素什锦面筋、腐竹、青豆、花生、木耳炒制在一起,透着好吃。
三禾商标的稻香村是正宗北稻,从小吃到现在,主要产品分三类,一类就是糕点,二是熟食,三是南北货,这种老店北京还有稻香春、桂香村、大顺斋,发展的好的就是稻香村,目前很多连锁店,但要注意的是稻香村涉及使用权的问题(上海冠生园也有类似情况),有北稻、苏稻、河北稻香村,王府井大街上几家稻香村都是苏稻,很多农村集市上卖的都是河北稻香村,而不是北稻,这一点北稻做的不好,没有在好解决问题时把使用权搞定,弄的很混乱,现在很多二三线城市,甚至北京很多地方都是苏稻天下,隐患很大。
至于北京稻香村产品是否好吃,我感觉整体上还是不错的,起码吃的放心,用料和生产上卫生还是有保障的,但产品是否好吃,我感觉就是每人口味不同了,糕点里有些不错,有些太甜了,熟食制品我经常买,味道还可以,但总归大工业生产出来的,总感觉没有烟火气,不惹味,没有上海三阳之类的有特点,总的来说三禾北稻是值得信赖的,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希望有关政府部门能够帮助协调好几家稻香村能否弄个集团啥的,出资把品牌经营管理好。
作为曾经一年狂热喜欢稻香村的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当时只要绝对嘴闲,想吃点儿什么的时候,就会想起稻香村的糕点,然后就会卖来不同品种,慢慢享用。
个人觉得稻香村中,这几类糕点最合口味。个人口味不同,仅限参考!
1、肉松饼
不同于别家品牌甜甜口味的肉松饼,稻香村家的肉松饼是闲香口味,而且外皮是酥脆的,最爱。
2、黑芝麻椒盐饼
第二爱,黑芝麻一经咀嚼后,香味立马就出来了,口味是咸的,吃起来很香。
3、牛舌饼
口味的事因人而异,没有绝对标准。
讨论一种 美食 的优劣,应重在其文化沉淀和制作工艺,从这两点看,北京稻香村基本只能得低分。
首先,从文化沉淀来说。
1、 历史 太短: 稻香村本来的 历史 很悠久,但上世纪30年代已停产,直到1984年,有关方面说找到几位当年的老师傅,又重新打出稻香村的品牌。
因为稻香村已成无主之牌,就可以随意冒用,这显然不符合品牌传承的惯例,延续下来的只是稻香村的名字,至于企业精神、惯例内涵、制作技艺等,真的传承下来了吗?
更别说其中漏洞太大,从停产到重张,相隔40多年,当年20岁的小孩已近70岁,而这个年龄的小孩真能掌握核心技术吗?
2、经营理念: 老北京点心铺是给有钱人办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规矩,可借牌稻香村从一开便定位为大众化、平民化,这与当时 社会 需求相符,但与老稻香村就绝不是一回事,新稻香村的服务态度之差、店面之俗、规格之低也就不说了,后来通过连锁授牌,更是成了杂货铺,完全靠价格来竞争,堪称有店面的路边摊,如果不是当初拿补贴,早就被市场清理出局了。
3、稻香村原来的企业文化也一般: 众所周知,稻香村当年是被稻香春干躺下的,稻香春的老板本事稻香村的伙计,自立稻香春后勇于开发新品,且多元投入,甚至还介入电影业,后因资金不济,最终倒闭,但稻香春曾把稻香村压得死死的是不争的事实,可见稻香村原本就已被市场淘汰过,原来老板有眼无珠、僵化保守,其企业文化本来就较低端。
其次,从制作工艺来说。
1、工艺太简单,用料亦不精致,重油重糖,不利于身体 健康 ,更麻烦的是,多年使用起酥油(即人造奶油,含大量反式脂肪酸),从不明言。直到今天,仍有很多散装产品,无热量表等信息。
2、新品变化小,基本处于模仿阶段,不同点心的差别只靠调料变化,加了椰丝,就是椰子酥,加了枣泥,就是枣泥酥,基本是在一个水平线上来回重复。名义上也有上百个单品,但说实话,最多吃5种,其他什么味道自知。
3、批量生产,口味粗糙。以萨其马为例,原不如南方改良品种,也远远无法与手工自制的滋味相提并论。
4、稻香村本是南味糕点店,当年之所以能立足京城,因其工艺精良、产品新颖,清代中后期到民国,因 社会 日趋贫困化,奶油等产品渐渐退出市场,导致北京糕点制作技艺大大下降,只好用素油+糖来替代(由此带来的是北京糕点口味变差,具体可见穆儒丐先生在《北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好在当时糖还是很贵的商品,在今天,由于提炼技术的改善,糖已成最便宜的原材料,此时还过度依赖糖,依然不更改原配方,实非取胜之道。
老字号在向现代转化过程中,难免付出较大代价,北京老字号因当年公有化,导致私有企业产权与技艺人之间分离,形成两伤格局,绝大多数老北京小吃经此折腾后,技艺失传,质量大大下降。
稻香村则比较奇葩,是借牌上路,抛弃了企业原有技艺、管理、文化积累等之后,将一些杂八凑的制作点心制作技艺堆砌在它的牌子下,仅仅是因上世纪80年代时 社会 比较贫穷,点心尚属高级食品,稻香村提供了一个比较便宜获得的渠道,所以受欢迎。
当年新稻香村最赢招牌的是两件事:
一是卖点心渣,即烤点心卖后,箱底会有大量残渣(如用奶油,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毛多就可以买一斤,还不用粮票,购者争先恐后,道路为之拥堵。
二是卖元宵,其实当时元宵皮因掺了面,所以一煮就开裂,但对很多市民来说,在其他地方真买不到。
少年时形成的口味是很难让人忘怀的,至今仍偶尔去稻香村买点心,20元多一点就能买一斤,有的口味尚可,但那时匮乏时代造成的错误记忆,现在吃稻香村确有些怀旧感,但如果我说它是美味,那我就太亏心了。
因人而宜。
我有位亲戚,就喜欢稻香村点心,别的一口不吃。
家里人曾做过多次试验,把不是稻香村的点心说是稻香村,一口就吃岀来。
八十多岁死前,一口气吃了两块稻香村点心。
但是,我另外一些朋友印象一般,认为稻香村太甜。
⑸ 北京街头那些肉松蛋糕的制作那能学到
材料:鸡蛋3个,细砂糖40克(分成10克和30克),色拉油40克,牛奶60克,低粉80克,盐大概是1/4勺,塔塔粉1/4勺(没有可以用柠檬或白醋代替的).葱花,火腿或者还可以放芝麻,看你自己的口味了.肉松.
做法:1.先把三个鸡蛋蛋白和蛋黄分离,用打蛋器打发蛋白,别忘了放塔塔粉,先用低速打出粗泡,然后一边打一边将30克砂糖分三次放进去.然后高速打到接近干性发泡,就是提起来有一点小尖的就可以了.打蛋白时,可以先预热烤箱175度.
2.另用一个盆,倒入牛奶,10克砂糖和色拉油,也用打蛋器打,不用洗直接打没关系,打到液体半透明就可以了,像稀面糊,大概40秒左右就能打好.然后把面粉筛到这个液体里面,加盐用橡皮铲前后搅拌,这个时候就绝对不能用打蛋器,再加入3个蛋黄,搅拌,很容易搅拌的.
3.将打发好的蛋白分三次放入蛋黄糊里搅拌,要一次一次弄哦,不要着急.
这是要进烤箱以前的样子,表面撒了葱花和火腿.
4.这个时候烤箱预热完成,准备烤盘,铺上油纸,将蛋糕糊倒入烤盘,抹平表面,在桌子上轻摔两下,震泡,在面糊上撒上葱花和火腿.然后入烤箱.
5.烤30—35分钟就可以了,不过先放用上火5分钟到8分钟把表皮烤出颜色,然后用下火。或直接上下火都可以,要看你的烤箱了,只要烤的手在旁边细心点的看着就可以了。到20分钟的时候用牙签插入蛋糕低部,看看有没有粘上蛋糕糊,没有就说明好了。
出炉子以后涂了成沙拉酱,撒上肉松,用保鲜膜卷成形.
6.烤好后拿出来稍凉一会后,倒过来放在保鲜膜上。撕去油纸,末上沙拉酱再撒上葱花,然后一卷,两边收好口,放到冰箱,有一个小时固定后用刀切开就完成啦.
放到冰箱冷藏定形以后,撕掉保鲜膜.
切好装盘啦~~蛋糕松松的,烤的时候满屋子的葱香,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