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同为顾命大臣,为什么鳌拜能杀死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和鳌拜同为辅政大臣,最后鳌拜扳倒苏克萨哈。很多人觉得非常轻松,殊不知,中间的过程其实并没有这么轻松,可是说,是经过了残酷政治斗争的结果。首先,我们来看看康熙前期,为什么出现四大辅臣共同辅政这种情况。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及顺治时期,一直是皇亲摄政王辅政。
努尔哈赤的时候,安排了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多尔衮为和硕额真一共十一个贝勒共议国政。皇太极登位后,也是皇太极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阿济格四大贝勒共同执政,后来皇太极才把他们搞下去,加强了中央极权。皇太极去世后,顺治继位,也是摄政王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然后多尔衮排挤了济尔哈朗,一人独掌权力。
四是让苏克萨哈众叛亲离。苏克萨哈因为背叛多尔衮投奔顺治,就已经被本旗人所不齿。后来在与鳌拜的争地斗争,以及保护三位部下的风波中居于下风,因此正白旗人对苏克萨哈多有怨言。苏克萨哈两边不讨好,最后才一败涂地。苏克萨哈在一败涂地的情况下,准备来一招“绝地反戈”,或者说“同归于尽”。他提出辅臣归政于康熙,他自己则去给顺治守陵。
他这是企图拿康熙来压鳌拜。谁知道鳌拜没有把康熙放在眼里,因此罗列了苏克萨哈的二十四大罪,把他处死,甚至把他一家差不多灭族。所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鳌拜扳倒苏克萨哈,并不容易。但是,鳌拜因为得罪了康熙,也宣告了他最终将倒在渐渐长大的康熙手里。(参考资料:《清史稿》)
‘贰’ 鳌拜杀苏克萨哈会一家独大,期间为何没有站出来阻止
鳌拜杀苏克萨哈会一家独大,期间孝庄太后没有站出来阻止,是因为当时孝庄太后也没有足够的实力与鳌拜分庭抗礼。
顺治帝在弥留之际,他留下遗诏,让8岁康熙继位,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四大辅政大臣,直到康熙皇帝亲征。前期四位首辅大臣互相牵制,相安无事,随着康熙皇帝的长大,四位辅政大臣为了利益也开始拼得你死我活。他们四位当中,索尼年事已高,朝堂很多事情,能躲则躲,称病闭门谢客,有勇有谋,千叮咛万嘱咐自己的儿子索额图也不要轻易发表言论,要观望孝庄太后对他们家的态度之后,才能相机行事。遏必隆软弱,看到鳌拜势力日趋强盛,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他和鳌拜狼狈为奸。鳌拜盯上苏克萨哈家族的圈地,多次上书康熙皇帝,要求把自己所在的镶黄旗与苏克萨哈所在的正白旗土地做交换,苏克萨哈肯定不愿意,他手上的土地是从多尔衮手中继承下来的,土地不仅面积庞大,而且土壤肥沃。两人之间的矛盾白炽热化,不可调和。
我认为孝庄太后这样做法是欲擒故纵。古云有云: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孝庄太后依着鳌拜杀死苏克萨哈,蒙蔽鳌拜的眼睛,让鳌拜觉得自己很厉害,就连大清朝老祖宗也得给他三分薄面。如此一来,鳌拜觉得孝庄太后站在他这一边,会慢慢放下对康熙皇帝的警惕,为康熙皇帝除掉鳌拜做准备赢取充足的准备时间,也为康熙皇帝的历练赢取足够的时间,假以时日,康熙皇帝羽翼丰满,亲征便是鳌拜的死期。
‘叁’ 鳌拜是怎样被除掉的
清顺治帝病死后,他的儿子玄烨即位,玄烨就是康熙帝。康熙帝登基时,年仅8岁。当时朝中的政务全由四位满族大臣辅佐处理。四大臣中为首的是鳌拜,他依仗手中掌握的兵权,同时又认为康熙帝年幼无知,于是他根本不把任何人看在眼中,在朝中专权霸道,说一不二。
一次,三名地方官对鳌拜仗势扩大地盘、以差地换好地的做法感到不满。鳌拜得知后,以诬陷的手段,把这三名地方官处死了。自此,其余官员见到鳌拜都让他三分,远远避开。
四位辅佐大臣中有位叫苏克萨哈的人,一次因为一件小事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经常找苏克萨哈的碴儿,并勾结手下同党诬陷苏克萨哈想争权谋反,奏禀康熙帝要处死他。康熙帝不批准,鳌拜竟在朝堂上大吵大闹,他捋起袖子,挥起拳头砸在桌上。康熙帝气得直抖,细一想,这老东西势力挺大,不能硬撞,只好忍气吞声地将苏克萨哈杀死。鳌拜从此更加肆无忌惮。
康熙帝自此心中更加痛恨鳌拜,决心用计除掉他。他找了一群十来岁的贵族少年男子进宫,名曰习武,让他们侍卫皇上,天天练武。几个月练下来之后,一个个练得身强力壮,武艺非凡。鳌拜进宫来来去去,看到一群小家伙嬉闹玩耍,根本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一天,康熙帝下令召鳌拜只身一人进宫商讨国家大事。刚一进宫,一群习武少年便围住他打闹,有的拽他手,有的掐他脖子,有的踢他大腿,尽管鳌拜武力过人,但终因少年人多而敏捷,不多时就被打倒趴在地上,动弹不得,康熙帝乘势将鳌拜关进大牢。
康熙帝立刻派人调查鳌拜的家产和犯下的罪行。众大臣一致要求处死鳌拜,但康熙帝念他辅佐之功,从宽发落,将他革职为民,流放远乡。
鳌拜被除后,朝廷上下欢呼雀跃。康熙帝一面着手改革农业生产,一面惩办贪官污吏,整顿朝政,清王朝渐渐地稳住了阵脚。
‘肆’ 鳌拜是哪个朝代
鳌拜,孔武有力,权倾朝野,实为第一敌人鳌拜是当时的满清第一武将,看看下面关于鳌拜的资料吧!
鳌拜是哪个朝代
清朝
历史上鳌拜怎么死的
鳌拜是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但是这位“满清第一勇士”最后的下场也不是很好,那么鳌拜怎么死的呢?
在很多的野史中有提到康熙时代的鳌拜独霸大权,但是后面被韦小宝与康熙合力将鳌拜杀死,然而事件的真想究竟是什么呢?
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于朝,后定下计策,在武英殿擒拿鳌拜。1669年5月,鳌拜被康熙擒获后,康熙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廷议当斩,但康熙念鳌拜历事三朝,效力有年,不忍加诛,仅命革职,籍没拘禁,不久鳌拜死于禁所。所以事实上康熙并未杀死鳌拜,鳌拜应该算是老死的。
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鳌拜怎么死的?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卒于康熙八年(1669)。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又为何被康熙除掉?
四大臣辅政
顺治皇帝福临临终的时候,他的儿子玄烨年仅8岁,还没有亲政的能力。所以,福临在指定玄烨为皇太子的同时,选派了4名亲信大臣,辅佐幼帝。这4位大臣依次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索尼隶属正黄旗,内大臣、一等伯;苏克萨哈隶属正白旗,侍卫内大臣、二等子;遏必隆隶属镶黄旗,侍卫内大臣、一等公;鳌拜也隶属镶黄旗,侍卫内大臣、二等公。4人当中,索尼虽居首位,总掌启奏批红等大权,但年老力衰。苏克萨哈居第二位,富有才干,但爵位却不如排在后面的遏必隆和鳌拜。遏必隆为人圆滑,遇事随声附和,不与人争锋。4人中权力欲望最强的是位于最后的鳌拜。在鳌拜眼里,索尼是不能与之相争的。索尼从一等侍卫累升至内大臣,是四朝元老,深受太后信任和赏识。问题是,一旦索尼归天,按照现有的排列顺序,苏克萨哈就可能取代索尼,这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为了防止苏克萨哈取代索尼,鳌拜竭力拉拢与之同旗的遏必隆,制造事端,打击苏克萨哈。
制造事端,假传圣旨,专横跋扈
康熙五年(1666 ),鳌拜蓄意制造了一起黄、白旗互换圈地的事件。这件事的起因可追溯到顺治初年。这年,当清朝统治者颁诏实行圈地的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利用权势,将原定分配给镶黄旗的永平府一带好地分给了自己的正白旗,而将保定、河间等府低洼劣地拨给了镶黄旗。这种歧视和压制镶黄旗的做法,曾激起黄旗旗民的强烈不满,黄、白旗之间因此而产生了矛盾。
但时隔20多年,两旗旗民已各安生业,旧日的恩恩怨怨已经逐渐淡忘了。鳌拜为了打击苏克萨哈,又将此事重新提起,主张将两旗的旗地换回。这一计谋果然奏效,立即引起两黄旗大臣的共鸣。遏必隆站到了鳌拜一边,表示支持换地,索尼也对换地颇感兴趣。鳌拜得到索尼、遏必隆的支持后,气焰更加嚣张了。康熙五年(1666)正月,鳌拜指使两黄旗部分将领上疏户部,要求换地,挑起了互换圈地的事端。
更换圈地的提议首先遭到了户部尚书、正白旗大臣苏纳海的反对。苏纳海认为,康熙三年(1664)朝廷已发布过不许再圈地的法令,现在再来讨论和处理关于圈地的事,不太适宜。为了排除苏纳海等的阻力,鳌拜于同年三月称旨支持镶黄旗圈换土地,并开始着手换地,试图造成既成事实。正在丈量土地时,直隶、山东、河南总督朱昌祚,直隶巡抚王登联又同时上疏,反对圈换,理由是旗民已不愿意圈换土地,且自丈量以来,土地皆抛弃不耕,荒凉不堪。
鳌拜面对日益增大的反对势力,感到不施以武力,强制换地,目的'就难以达到。于是,他假传圣旨,命吏、兵两部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等革职拿问,欲置3人于死地。玄烨知事态严重,亲自出面调停,召集四大辅臣共议此事。商议中四大辅臣出现了三比一的对立局面,即两黄旗站在一边,主张对苏纳海等应置重典,惟独正白旗苏克萨哈坚决反对。玄烨虽不同意重处苏纳海,但因年幼言轻,最后苏纳海3人还是依照鳌拜等人的意见被处死。这次事件中,鳌拜的专横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玄烨对鳌拜有了十分清醒的认识,对他的言行倍加警惕。
康熙亲政,鳌拜不得不除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去世。玄烨鉴于四大臣辅政体制已不能发挥积极作用,便上奏祖母太皇太后,请求亲政。祖母对四大辅臣的情况了如指掌,更知孙子其间的苦衷,立即允准。七月七日,玄烨举行亲政大典,从此,14岁的玄烨开始躬亲大政。
玄烨虽然亲政,但辅臣所辖的内三院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体制并未立即改变。为了使朝政尽早地归还年轻的皇帝,在玄烨亲政后的第六天,辅臣苏克萨哈上疏请求隐退。
苏克萨哈的用意:其一,表明鳌拜专横,自己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其二,用自己的隐退,来迫使鳌拜、遏必隆辞职交权。鳌拜对苏克萨哈的用心是非常清楚的,因此对其更是恨之入骨。在玄烨还没有对此做出反应之前,鳌拜便大做文章,陷害苏克萨哈,诬称苏克萨哈隐退是假,“不欲归政”是真,并编织了24条罪状,欲置之于死地。玄烨知两人积怨甚深,“坚持不允所请”,但是耐不住鳌拜攘臂强奏,数日不休,最后仅将苏克萨哈从磔刑改为绞刑,其他均按其原议行刑。
清除了苏克萨哈以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了。本来,按照排列顺序,他列于遏必隆之后,但这时起坐班行,他居然列于遏必隆之前;朝廷所有的政事,他都先在家里商量好,然后再施行;如果有谁在奏事之前,未向他请示,就会遭到他的“嗔怒”。不仅如此,对于玄烨的有些诏令,他也敢抗旨准拜。鳌拜的这些行径使玄烨感到:鳌拜已经到了不得不除掉时候了!
很多影视作品都将鳌拜塑造成一个大奸臣,他不但功高盖主,且目无法纪,既藐视皇权又想取而代之。
但历史上的鳌拜,虽然不一定是个极好的臣子,但也绝对算不上奸臣,当然更算不上清王朝的叛徒。
鳌拜对清王朝一直忠心耿耿,且毫无二心,影视作品中杜撰了鳌拜想要当皇帝的情节,这一盆脏水真是泼的毫无理由与证据。影视作品为了情节需要本来就有虚构的成分,但将影视作品中的鳌拜,当成真实历史中的鳌拜,那就大错特错了,历史上的真实的鳌拜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鳌拜是满清贵族之后,出生名门,很早就与皇太极并肩作战,为大清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在征战时期鳌拜与皇太极结下了深厚的主仆情谊,鳌拜对皇太极忠心不二。
清朝早年并没有立皇太子的传统,皇太极死后,偌大的江山由谁继承,这成了一个大问题。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们才没有父死子继这一传统,皇太极死了,多尔衮也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多尔衮势力极强,无论是在军方还是政界都有一批人支持他当皇帝。鳌拜却没有被多尔衮的权势吓住,他坚定的站在皇太极长子豪格这一边。多尔衮要当皇帝,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也想当皇帝,两边都有人支持,两边的人僵持不下,最后各退一步。皇太极的儿子继承皇位,但是不是长子豪格继承,而是由九子福临继承。多尔衮答应由福临继位可能有福临母亲的原因,也有可能是看福临年幼,比较好控制。
多尔衮摄政期间一手遮天,但是鳌拜还是没有向多尔衮屈服,他坚定的站在顺治帝一边。多尔衮变着法的整鳌拜,有功不赏是常事,无过而罚也不少见。但无论多尔衮怎么对鳌拜,鳌拜还是对顺治帝忠心不二。顺治帝亲政后,对忠心的鳌拜极为看中,所以在死前任命鳌拜为顾命大臣。
康熙继位,鳌拜依旧忠心,但是此时的鳌拜却有些自大,他太小看康熙的能力,也过于夸大自己的力量,最终他触犯到了康熙的底线,被康熙除掉。
鳌拜虽然被康熙除掉,但是并不意味着他是不好的臣子,他只是康熙亲政路上的绊脚石,他挡了康熙的路。雍正帝继位后,感念鳌拜的功绩,不但恢复了鳌拜的爵位,并且追封鳌拜为超武公。
‘伍’ 鳌拜军功赫赫以战功封公爵,却为何老死于囚牢中
鳌拜,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生年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轻的福临去世。顺治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顺治死后,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小皇帝玄烨。虽然这一盟誓意义重大,但事实证明四大臣并不能抱成一团,忠心辅助。
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卒于康熙八年(1669)。
鳌拜一生战功赫赫,只因不懂功高震主,行事又嚣张跋扈所以才招此杀身之祸。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眼里,造成威胁的就是要除掉的,也许,对他们来说,只有死去的鳌拜才是一个忠心的鳌拜。
‘陆’ 历史上的鳌拜是不是满清第一勇士
鳌拜前半生活得糊涂,晚年活得太清楚。功绩大了后,就忘记自己的身份了,那就真的糊涂了。可是鳌拜在临死前为了活命又露出一身的刀疤,死刑变成了终身监禁,也算是救了他一命。其实人真的要活得糊涂一点,越看的明白就越活得不开心,稀里糊涂点才快乐。
电视剧里总是把鳌拜写的很坏,是一个奸臣。其实正史中他的有些做法也招人恨。但是他是历史中的人物,历史向来都是胜者去写,我们根本不知道正史中的鳌拜是怎样的一个人,今天我在这儿想替鳌拜洗白了。
后来康熙帝颁布了鳌拜的三十大罪状,其中有23条是与结党营私有关的,不尊重皇太后的有2条,私买奴仆的有5条。康熙很有可能是看鳌拜权利太大而除掉他,不要给自己留下隐患。只能说鳌拜情商太低,不能智取,得罪了很多人。
‘柒’ 索尼临死前做了一个什么决定,让康熙帝顺利除掉鳌拜
公元1661年,24岁的顺治皇帝病逝,顺治临死前立三子玄烨(康熙)为帝,当时的康熙帝年仅8岁,年幼的皇帝不能处理政事,于是顺治又给康熙找了四个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这种辅政安排在清朝第一次出现,在顺治之前的清朝,朝政大多由皇亲国戚把持,都是皇族成员中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人辅佐参政,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没有一人是皇族,全部是外姓功臣。
所以才会有四辅臣拿着顺治皇帝的遗诏跑到诸王、诸贝勒跟前说:
今主上遗诏,命我四人辅佐冲主。从来国务政务,惟宗室协理,索尼等皆异姓臣子,何能综理?
实际上四辅臣要的就是一个安心,怕引发了清室皇族的抵制,但是顺治皇帝的遗诏在此,皇室成员也不能说什么,只能从命,顺治皇帝的这种辅政人员安排是故意为之,为的就是防止宗室夺权或者篡位,因为顺治皇帝可是深受多尔衮胁迫,有过感同身受,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安排。
康熙亲政的那一年只有14岁,在鳌拜眼中就是个孩子,但是康熙虽然年幼,智商、能力、胆识都非同一般,为了铲除鳌拜,康熙作了很多准备,众所周知的就是:康熙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中训练,然后把鳌拜召入宫中,让这群少年把鳌拜抓了起来,然后宣布鳌拜的罪状,铲除鳌拜集团。
实际上,康熙做得远远不止这些,鳌拜能够专权说明他已经结党形成了一个政治集团,鳌拜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一个集团,要消灭这样的政治集团,常规的做法就是先翦除鳌拜的党羽,把鳌拜的亲信调离中枢,还要控制皇宫与京城兵权,将兵权控制在自己手中,才能最终成功,没有兵权的政变是不能成功的。
康熙能做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亲政了,有皇帝的权力了,能够参与政事了,能够任免官员了,能够掌控兵权了,而这就是索尼生前最大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