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式點心和西式糕點各有哪些特點和區別
一、中式點心和西式糕點的特點
1、中式點心:中式點心選料精細,花樣繁多,講究餡心,注重口味,成形技法多樣,造型美觀。
2、西式糕點:西式糕點用料講究,無論是什麼點心品種,其面坯、餡心、裝飾、點綴、等用料都有各自選料標准,各種原料之間都有適當的比例,而且大多數原料要求稱量准確。
二、中式點心和西式糕點的區別
(一)來源不同
1、中式點心:中式點心來源於我國遠古時代,農耕、生產工具的出現促使了中式點心的產生。
2、西式糕點:西式糕點簡稱「西點「,主要來源於歐美國家。
(二)材料不同
1、中式點心:中式點心以各種糧食、畜禽、魚、蝦、蛋、乳、蔬菜、果品等為原料,再配以多種調味品,經過加工而製成的。
2、西式糕點:西式糕點以面、糖、油脂、雞蛋和乳品為原料,輔以干鮮果品和調味料,經過調製成型、裝飾等工藝過程而製成。
(三)分類不同
1、中式點心:中式點心可分為麥類麵粉製品,如包子、饅頭、餃子、油條、麵包等;米類及米粉製品,如八寶飯、湯圓、年糕、松糕等;豆類及豆粉製品,如綠豆糕、豌豆黃等;雜糧和澱粉類製品,如小窩頭、黃米炸糕、等;其他原料製品類,如荔芋角、薯茸餅、南瓜餅等。
2、西式糕點:西式糕點可分為蛋糕類、混酥類、清酥類、麵包類、泡芙類、餅干類、冷凍甜食類、巧克力類等。
㈡ 西式烘焙和中式糕點有什麼區別
二者除國度上的區別外,在用料、風味及製作方法上均有很大的不同。
在原料使用上,中點小麥粉用量較大,並以油、糖、蛋等為主要輔料。油脂側重於植物油,還經常使用各種果仁、蜜餞及肉製品。調味香料側重於糖漬桂花、玫瑰以及五香粉等。因此在風味上以甜味和天然香味為主,同時由於各地區物產資源不同,又形成各種地方風味,如福建的桂圓肉、肉鬆,雲南的火腿、蕎麥,浙江的薹菜,廣東的蚝豉,蘇州的蜜餞,河北的山楂,以及各地的芝麻、花生、松子仁、瓜仁等,在糕點加工中都有廣泛的應用。
西點則側重於奶、糖、蛋,油脂側重於奶油,並以可可、果醬、糖漬水果、杏仁等為主要輔料。香料上側重於白蘭地、朗姆酒、豆蔻、肉桂、咖喱粉等以及各種香精香料。在風味上有明顯的奶香味,並常帶有可可、咖啡或香精、香料形成的各種風味。
在製作方法上,中點有制皮、包餡、手工或模具成形等。雖然有的糕點也飾以圖案,但較為簡單。熟制方法常用烘烤、油炸、蒸制等。
西點的製作則有夾餡、擠糊、擠花、切塊等。生坯烤熟後多數需要美化,其裝飾圖案較為復雜、精緻。糕點種類繁多、名稱復雜,各種花樣與規格也無嚴格標准。
隨著食品工業和科技的發展,我國糕點的製造工藝、機械化水平、生產規模也在不斷進步和發展。
㈢ 中式點心和西式糕點各有哪些特點和區別
特點:
中式面點講究調味,口味主要以香、咸、甜等為主,復雜多樣。西式糕點的主要特點西式面點的成型,主要借住各種設備和工具,如蛋糕模具、麵包模具、派盤、塔模、裱花嘴、醒發箱、攪拌機等。還有裝飾、擺盤和點綴,以及蛋糕的裱花都是以西式面點成型的方法。
區別:
1、來源不同:中式面點源於中國的點心。稱為「白案」是因為大部分的製作原料是麵粉,麵粉是白色的。所以稱為「白案」。西式面點來源於歐美國家的點心。
2、品種的不同:中式面點的主要品種包括:包子、餃子、面條、餅類、油條、酥類等等。西式面點的主要品種包括:麵包、蛋糕、塔、派、餅干、曲奇、泡芙、果凍等等。
3、主要原料不同:中式面點一般以麵粉為主要原料,再以糖、油、蛋等作為輔料。製品在用料的配置上主要以突出主料的味道為主,所以輔料用量較少。西式面點主要以蛋、奶油、糖、麵粉為主要原料。
4、熟制方法不同:中式面點的熟制方法有蒸、煮、炸、烙、煎等熟制方法。如蒸:包子、饅頭、餃子、干蒸等;煮:面條、水餃、湯圓等;炸:油條、麻花、鹹水角、煎堆等;烙:各種烙餅;煎:煎餃、煎包等。
西式糕點就是「烤」,如:麵包、餅干、塔、派、曲奇、蛋糕等。除了少數如慕斯、果凍類的製品不需要用到烤箱。
中式點心發展歷史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特產豐富,這就為中式面點製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再加上人口眾多,各地氣候條件不一,人們生活差異也很大。
因而決定了中式面點的選料方向是:按原料品種、加工處理方法選擇。如:製作蘭州拉麵宜選用高筋麵粉,製作湯圓宜選用質地細膩的水磨糯米粉。只有將原料選擇好了,才能制出高質量的面點。
按原料產地、部位選擇。如:製作蜂巢荔芋角宜選用質地松粉的廣西荔蒲芋頭;製作鮮肉餡心時宜選用豬的前胛肉,這樣才能保證餡心吃水量較多。
㈣ 中西點心文化比較
中西糕點的區別很簡單,來源中國的為中點,其他外來的既是西點。其實在烹飪學看來中西糕點製作應該屬於一門課程,不管是中點還是西點,共同點很多,比如現在紅遍大江南北的廣式蛋塔其根源就是西點里一種起穌類的改良,取長補短,相輔相成,推陳出新。這本來就是從事烹飪工作人們的不變信條。西點的優勢是西點製作更注意了營養,使得我們在享受美味的同時能得到大量蛋白質、維生素。比如蛋糕類、水果派類、這一點中式糕點做的差一些。再有,西點給注意顏色的搭配。當然,他們選擇的一定是自然色。美好的視覺享受是中點有所欠缺的。
點心在中國各種菜系中都有。在粵菜飲茶中尤其發達,一般都是指放在蒸籠的包子及糕點。點心推出初期款式並不多,有大包、叉燒包、蝦餃、燒賣、腸粉等。點心是區分於北方飲茶習慣的一個重大標志,今日,廣東飲茶的點心種類非常多,大致分為咸點及甜點兩類。大部分點心都是熱吃的,亦有小部分的冷盤。
而在北方菜系中,用面為主要原料的「面點」也是中國點心的重要分支之一。北方一個比較出色的廚師就能做出2000多種面點。
傳統點心包括了包點,餃子和腸粉。很多點心酒家同時會提供其他菜式,例如油菜、燒肉類、不同款式的粥和湯。在茶樓或酒樓中,茶通常是伴以點心,伺候顧客。
在眾多烹飪方法中,點心通常是採用蒸、煎或炸的,而數量則是四件一碟。
西點是西式甜點、西式茶點的簡稱;由於以蛋糕、餅干為大宗,也常簡稱西餅。西式糕餅多屬甜食,常用原料包括麵粉、牛奶、牛油、沙糖、奶油、朱古力、生果、果仁等,以焗爐高溫烘製;英國傳統上配紅茶、奶茶、咖啡等熱飲,於下午茶時品嘗。例如蛋糕、布丁、果凍、冰激凌等。由於在19世紀前西方社會糖作為奢侈品僅為上層社會的專利,食用甜點會被視為是貴族的象徵,所以在西餐中甜點是有一定地位的。由於後來糖被普遍使用,所以甜點亦同時普及起來,發展出多元化的特色。現在,很多人都會在餐後享用甜點。
從文獻上看來,點心與茶食兩者原有區別,性質也就不同,但是後來早已混同了。
據我的考察,北方的點心歷史古,南方的歷史新,古者可能還有唐宋遺制,新的只是明朝中葉吧。點心鋪招牌上有常用的兩句話,我想借來用在這里,似乎也還適當,北方可以稱為「官禮茶食」,南方則是「嘉湖細點」。———周作人《南北的點心》
中國的傳統點心一般最常見的是「八大件」和「八小件」。
八大件也稱北式糕點,以北京地區為代表。京式糕點,歷史悠久,品類繁多,滋味各異,具有重油、輕糖,酥鬆綿軟,口味純甜、純咸等特點。代表品種有京八件和紅、白月餅等。其中京八件有大八件、小八件和細八件之分。八件是採用山楂、玫瑰、青梅、白糖、豆沙、棗泥、椒鹽、葡萄乾等八種餡心,外裹以含食油的面,放在各種圖案的印模里精心烤制面成。形狀有腰子型、圓鼓型、佛手型、蝙蝠型、桃型、石榴型等多種多樣且小巧玲瓏。入嘴酥鬆適口,香味純正。特製是細八件,製作精細層多均勻,餡兒柔軟起沙,果料香味純厚。外型也有三仙、銀錠、桂花、福、祿、壽、喜桃等八種花樣,是京式糕點中的優質產品。
舊時,北京人探親訪友要攜帶禮物,講究送「京八件」,即「大八件」、「小八件」。這原是清胡皇室王族婚喪典禮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禮品和擺設,後來配方由御膳房傳到民間。其主要成分是精白面、白糖、豬油、蜂蜜及各種果料籽仁。所謂「八件」,即八樣點心,一般有麻餅、棗花、卷酥,有的刻上福、祿、壽、喜等不同字樣。有圓形、桃形、正方形等,裝在一個長方形紙板盒內。「小人件」是雙份,十六件裝在一個紙盒子里。過去,遇到女兒回娘家,給長輩拜年等,都要去糕點鋪買一盒大八件提在手中,大方而漂亮。
大八件一般是八件一共一斤,小八件一般是八件一共半斤。
大八件、小八件。以八塊不同品種糕點配搭一組為一斤稱大八件,一般作送禮用最相宜。小八件也是八個品種分十六小塊為一斤。作為禮品,都以大八件為主,質量都是很高的。八種不同糕點的名目,大八件為:一、翻毛餅,二、大卷酥,三、大油糕,四、蝴蝶卷子,五、幅兒酥,六、雞油餅,七、狀元餅,八、七星典子。小八件比大八件小一號:一、果餡餅,二、小卷酥,三、小桃酥,四、小雞油餅,五、小螺絲酥,六、咸典子,七、棗花,八、坑面子。後四種最受小孩子歡迎。特別是棗花,用棗泥扭成花瓣,非常美觀。
中國食文化歷史悠久長遠,作為中式餐飲的一部分——中國點心,經過我國勞動人民的長期實踐,尤其是點心師們的繼承和發展,點心的品種是越來越多,例如:包、餃、糕、團、卷、餅、酥、條、凍、飯、粥等。在通過數千年點心師們的創作,它們基本形態也豐富多彩,造型逼真,例如:幾何形、象形、自然形等等。
我國面點的造型種類繁多,不同的品種具有不同的造型,即使同一品種,不同地區,不同風味流派也會千變萬化,造型逼真。但從總體上看,面點的外形都有一定的特徵,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幾何形態是造型藝術的基礎,在面點造型中被大量採用,它是模仿生活中各種幾何形狀製作而成。幾何形又可分為單體幾何形和組合式幾何形。單體幾何形如湯圓、藕粉團子的圓形粽子的三角形、梯形方糕的方形鍋餅的長方形千層油糕的菱形等。立體裱花蛋糕則是由幾塊大小不一的幾體組合而成。再加上與各種裱花造形的組合形成美觀的立體造型。總體上看這種蛋糕即屬於組合式幾何形。
2、象形形態,可分為仿植物和仿動物形。仿植物形是面點製作中常見的造型,尤其是一些花式面點,講究形態,往往是模仿自然界中的植物,如花卉,像船點中的月季花、牡丹花,油酥製品中的荷花酥、百合酥、海棠酥,水調製品中的蘭花餃、梅花餃等。也有模仿水果的,像酵面中的石榴包、壽桃包、葫蘆包等。而船點中就更多了,柿子、雪梨、葡萄、橘子、蘋果等。模仿蔬菜的有青椒、蘿卜、蠶豆、花生等。仿動物形也是較為廣泛的一種造型,如酵面中的刺蝟包、金魚包、蝙蝠平、蝴蝶夾等,水調面點中的蜻蜒餃、燕子餃、知了餃、鴿餃等,船中點就更多了,金魚、玉兔、雛雞、青鳥、玉鵝、白豬,這些都是仿動物形面點。
3、自然形態 ,它採用較為簡易的造型手法使點心通過成熟而形成的不十分規則的形態。如開花饅頭,經過蒸制自然「開花」。其他如開口笑、宮廷桃酥、蜂巢蛋黃角、芙蓉珍珠餅等也是在成熟過程中自然成形的。
我國面點的成形從成形手段看有手工成形、印模成形、機器成形3種,但從實際情況看,仍然以手工成形為主,通過面點師靈巧的雙手捏塑成各種形狀。面點造型中的一系列操作技巧和工藝過程都要圍繞食用和增進食慾這個目的進行,首先是好吃,其次才是好看,既能滿足人們對飲食的慾望,又能使人們產生美感,但以味美為主的面點,也有具體的形態作為依託,所以面點形狀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造型簡潔自然,我們在製作面點時,要力求簡潔、明快向抽象化方向發展。一方面因為製作面點的首要目的是食用,而不是觀賞,另一方面,過分講究逼真,費時費工,食品易受污染不符合現代快節奏生活的需要。簡潔、明快、自然,既能滿足食慾,又衛生,是追求的方向。 2、形象生動,我國面點的形,主要在面團、坯皮上加以表現,歷來面點師們就善於製作形態各異的花卉、鳥獸、魚蟲、瓜果等。
面點造型對於題材的選用,要結合時間因素和環境意識,宜採用人們喜聞樂見、形象簡潔的物象為佳,如金魚、白兔、玉鵝、蝴蝶、鴛鴦等,要善於抓住物象的主要特徵。從生活中去提煉出適合面點造型特點的藝術造型。可通過運用省略法、誇張法、變形法、添加法、幾何法等手法,既創造出形象生動的面點,又簡潔迅速。例如裱花蛋糕中用於裝飾的月季往往省略到幾根但仍不失月季花的特徵,「金魚餃」著重對金魚的眼和魚尾進行誇張則更加形象,「蝴蝶卷」則把蝴蝶身上的復雜的圖案處理成對稱的幾何形等,既形象生動又簡便易行。
西方糕點從外國傳入我國的糕點的統稱,具有西方民族風格和特色。如德式、法式、英式、俄式等。傳統西點主要包括麵包、蛋糕和點心3大類。
1、夾餡將麵包從邊緣旁邊切開,然後夾以餡料(奶油膏、吉士奶膏、馬西麥麗等)做成三明治,另一種方式是在麵包表面當中切一條口,然後用齒狀裱花嘴在切口中裱上餡料,如菠蘿麵包、酥皮麵包等均用此種方法成型。
2、包餡類似中式包子的做法,包有餡料,一般有豆沙、果醬、花生醬、椰蓉、肉鬆等。
3、模具成型主要是甜酥點心和花式麵包,其主要類型是塔、排和福蘭。塔呈敞開的盆狀,加有蓋的塔則為排俗稱餡餅。塔和排無固定大小,形狀除圓形外,還有橢圓形、船形、帶圓角長方形等。而福蘭則呈扁平的圓盤狀,直徑20 cm。這些點心是餡心的不同來變化品種的。花式麵包可做成辮子狀、花捲狀、花瓣狀。
西點的造型裝飾是以裝飾料及餡料為基礎的,造型設計是西點裝飾的一個重要環節。
1、造型裝飾設計,它包括裝飾的類型與方法的確定、圖案與色彩的構思以及裝飾材料的選擇。裝飾圖案有對稱與非對稱、規則與非規則之分。圖案要求簡潔、流暢,不過於繁雜,這一點與中式面點的造型裝飾要求是一致的。色彩運用上力求協調、明快、雅緻,不要過分艷麗甚至俗氣。色彩盡量利用原料本身的色澤。西點的顏色一般不宜超過3種,顏色不在乎多,而在於搭配。搭配的方式可以採用近似或反差的原則,以產生悅目和誘人的視覺效果。例如,白色奶膏上點綴紅色的草莓或深棕色的巧克力,可形成鮮明的色調反差,而黃色奶膏上配以和它顏色相近的橙色橘瓣或褐黃色果仁,則能給人以色調柔和、舒適的感覺。
2、西點裝飾類型,簡易裝飾簡易裝飾屬於用一兩種裝飾材料進行的一次性裝飾,操作簡便、快速。如在製品表面撒糖粉,擺放一粒或數粒果乾或果仁,或在製品表面裹附一層巧克力、方橙等。僅使用餡料裝飾也屬於簡易裝飾的范疇。圖案裝飾一般需使用兩種以上的裝飾材料,並通常具有兩次或兩次以上的裝飾工序,操作較為復雜,帶有較強的技術性。造型裝飾造型裝飾屬於西點的高級裝飾,技術性要求很高。裝飾時,或將製品做成多層體、房屋、船、馬車等立體模型。再作進一步裝飾,或事先用糖製品、巧克力等做成平面的小模型,再擺放在初步成型的製品上。
3、西點造型裝飾方法, 擠注裱花擠注是西點成型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大多數為膏類原料和半固體的糖霜類裝飾料和巧克力,其製作表現形式主要有,模擬形式、抽象形式、卡通形式等等。裱花創意內容非常豐富,設計形式也因內容而決定。花式裱花形象生動活潑,可採用模擬的表現手法或卡通的表現手法,內容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事或物。歐式裱花簡潔、莊重、典雅、樸素,可採用抽象裝飾成型的手法,內容取材於生活中的事或物進行總結歸納而產生的理念,賦予更多的想像、提煉和概括。浸又稱「穿衣」,即將製品的部分或全部浸入熔化的巧克力或方橙中,片刻即取出,晾冷後,製品表面就形成具有一定色澤的新的裝飾原料。包裹是將蛋皮、虎皮或糖皮包在製品表面,彩色蛋糕或花式捲筒蛋糕就是用這種方法。抹一種是膏類原料塗抹於製品表面和四周,另一種是將熔化的巧克力或糖霜類原料傾倒在製品上,然後將其抹平。拼擺常用於水果塔和福蘭的裝飾,如將各種水果拼擺於烤好的塔坯和福蘭坯中。蘸在製品外表面先抹上一層黏性的原料,如果醬、奶油膏、凍膠等,然後再接觸乾性的果仁或巧克力,使其粘附在製品表面,看起來似毛絨狀。模型用糖製品或巧克力製作成花、動物、人物等模型,再擺放於製品實現,這是一種技術難度較高的方法。
㈤ 中西面點的優缺點
1.西點與中點在色彩搭配上有差異,總體來說,西選色較明亮,中較莊重;
2.口味有一定差異,西較重,中較清淡;
3.加工工藝不徑相同;
4.由於文化差異,其各自原料也有差異.
(一)1、 中式面點的概念
中式面點指源於我國的點心,簡稱「中點」,雙稱為「面點」,它是以各種糧食、畜禽、
魚、蝦、蛋、乳、蔬菜、果品等為原料,再配以多種調味品,經過加工而製成的色、香、味、形、質俱佳的各種營養食品。
面點在中國國飲食行業中通常被稱為「白案」,它在飲食形式上呈現出多種多樣,既是人們不可缺少的主食,又是人們調劑口味的補充食品(如:糕、團、餅、包、餃、面、粉、粥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面點有作為正餐的米面主食,有作為早餐的早點、茶點,有作為筵席配置的席點,有作為旅遊和調劑飲食的糕點、小吃,以及作為喜慶或節日禮物的禮品點心等等。
2西式面點的的概念
西式面點簡稱「西點「,主要指來源於歐美國家的點心。它是以面、糖、油脂、雞蛋和乳品為原料,輔以干鮮果品和調味料,經過調製成型、裝飾等工藝過程而製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質的營養食品。
面點行業在西方通常被稱為「烘焙業「,在歐美國家十分發達。西點不僅是西式烹飪的組成部分(即餐用麵包和點心),而且是獨立於西餐烹調之外的一種龐大的食品加工行業,成為西方食品工業主要支柱產業之一。
(二) 中西面點的發展簡況及其趨勢
1、 中式面點的發展簡況
(1) 中式面點的發展簡況
中式面點製作具有悠久的歷史,邱龐同在《中國面點史》中指出「中國面點的萌芽時期約在6000年前左右「,」中國的小麥及麵食技術的出現在戰國時期「,」而中國早期面點形成的時間,大約是商周時期「。
先秦時期隨著農業及穀物加工技術的發展,出現了較多的面點品種。戰國時,人們為了祭祀、悼念愛國詩人屈原,將用蘆葦包的「黍角」(即粽子)投入江中,說明當時中式面點製作技術已有一定水平。
漢代及魏晉南北朝時期,面點進入了婦展階段。如《齊發要術》中就記載有白餅、燒餅等近20個品種,並有詳細製法。另據記載,餛飩、春餅、煎餅也曾在那時出現。
隋唐及宋元時期,中國面點進一步發展。不僅在的原有品種上派生出許多新花色,而且新品種大量涌現。如餛飩出現了「花形餡料各異」的二十四節氣餛飩,麥類製品主要有包子、餃子、月餅、卷煎餅、燒賣等,米粉製品主要有元宵、麻團、油炸果子等。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句:「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就十分形象地描述了當時胡麻餅新出爐呈現出的面脆油香之情景。宋代詩人蘇東坡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就說明當時在面點製作上已採用油酥分層和飴糖增色等工藝。隨著醫學與飲食的結合,食療面點也出現了,這些在《食療本草》、《食療臣心鑒》中均有記載。
時清時期,中式面點製作技術達到了新的高峰。一方面,節日面點品種基本定型,如春節吃年糕、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等;另一方面我國面點的風味流派基本形成,面點的品種更加豐富多彩,如:京式的龍須面、天津狗不理包子、京八件、薩其馬等,蘇式的淮安妮湯包、蘇州船點、三丁包子、翡翠燒賣等,廣式的娥姐粉果、佛山盲公餅、油煎堆等。面點的有關著作尤為豐富,如《調鼎集》共收錄面點製法200多種。隨著中外外飲食交流的增加,西方的西洋餅、麵包、布丁等品種傳入我國,我國的面點也大量傳到國外。
新中國成立後,中式面點以及飲食來均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面點製作由手工生產方式逐步轉化為機械化、半自動化生產方式。各地面點工藝和風味特色得到了廣泛的交流,南北東西風味特色實現了大融會,這推動了我國面點工藝的發展,出現了大量南北風味結合、中西風味結合、古今風味結合的精細面點新品種。在面點供應的規模和層次上,也由低檔次的零售小吃,發展到中、高檔次的專門點心宴會和點心筵席,適應人們不斷增長的新的飲食需求。
不可否認,面點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不僅是飲食業的一個重要促進作用。但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式面點的製作工藝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在品種的製作工藝、營養、衛生、包裝、營銷等方面,仍跟不上市場需求的步伐。因此,中式面點必須走改革、創新、開拓、進取之路,這樣才能立足於世界,走向未來。
(2) 中式面點的發展趨勢
第一, 借鑒國外經驗,發展中式面點快餐
目前從面點的消費對象來看,大眾化是其主要特點。因此面眯作為商品,必須從市場出發,以解決大眾基本生活奢求為目的。可以說,隨著中外交流的日益頻繁,借鑒西式快餐的成功經驗發展中式面點快餐已成必然趨勢。
第二, 走「三化」之路,以保證中式面點質量
「三化」的含義是指:面點品種西方標准化、面點生產設備現代化和品種生產規模化。只有走「三化」之路,才能保證面點的質量,才能向消費者提供新鮮、衛生、營養豐富、方便食用的有中國特色的面點品種,才能滿足人們對面點快餐需求量增在的要求。、、
第三, 改革傳統配方及工藝
中式面點許多品種營養成分過於單一,有的還含有較多的脂肪和糖類,因此,在繼承優秀面點遺產的基礎上,要改革傳統配方及工藝。如:可從低熱、低脂、多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等入手,創制適合現代人需要的營養平衡的面點品種。再如:從原料選擇、形成工藝等環節入手,對工藝製作過程進行改革,以創制出適應時代需要的特色品種、拳頭產品。
第四, 加強科技創新
包括開發原料新品種和運用新技術、新設備兩方面。開發新原料,不但能滿足面點品種在工藝上的要求,而且還能提高產品的質量。如:各種類型的麵粉滿足了不同面點品種從口味上、口感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新技術包括新配方、新工藝流程,它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還可增加新的面點品種。新設備的使用不但可以改善工作環境,使人們從傳統的手工製作中解放出來,而且還有得於形成批量生產,便產品的質量更加統一、規范。
第五, 開發功能性面點和葯膳面點
功能性面點是指除具有一般面點所具有的營養功能和感官功能(色、香、味、形)上,還具有五般面點所沒有或不強調的調節人體生理活動的功能的面點。它具有享受、營養、保健和安全等功能。
葯膳面點是指將薌和面點原料調和在一起而制城的面點。它具有食用和葯用的雙重功能。
目前由於空氣和水源等污染加劇,各種惡性發病率逐漸上升,開發功能性面點和葯膳面點,已成為中式面點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
第六, 改革筵席結構
目前,面點在傳統筵席中佔比例小,形式單調,因此,要以與菜點結合的方式改革筵席結構,以此來豐富我國飲食文化內涵。
2、 西式面點的發展簡況及其趨勢
(1) 西式面點的發展簡況
西式面點(簡稱西點)的主要發源地是歐洲。據史料記載,古代埃及、希臘和羅馬已經開始了最早的麵包和蛋糕製作,西點製作在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地利、俄羅斯等國已有相當長的歷史,並在發展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史前時代,人類已懂得用石頭搗碎種子和根,再混和水分,攪成較易消化的粥或糊。公元前9000年,位於波斯灣的中東民族,把小麥、大麥的麥粒放在石磨上碾磨,除去硬殼、篩出粉末,加水調成糊後,鋪在被大陽曬熱的石塊上,利用太陽能把麵糊烤成圓圓的薄餅。這就是人類制出的最簡單的烘焙食品。
若干世紀前,麵包烘焙在英國主要起源於地方性的手工藝,然後才逐漸普及到各個家庭。直到20世紀初,這種情形由於麵包店大量採用機器製作後面而發生改變。在世界各國一般麵包均採用小麥為原料,但是很多國家亦有用燕麥或小麥與燕麥混合製作,種類繁多,因地區、國家不同而有所不同。英國成包大多不添加其他作料,但英國北部地區則在麵包中加牛奶、油脂等。法國麵包成分較低,烤出的成品口感硬脆。
20世紀後期,歐美各國科技發達,生活富足,特別在美國,糧食豐富,種類繁多,麵包的主食地位日漸下降,逐漸被肉類取代,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心臟病、糖尿病的增加,這使人們對食物進行重新宗審視,開始提介回歸自然,素食、天然食品大行其道。
據傳,歐洲的面點是在13世紀明代萬曆年間由義大利教士利馬竇帶到另的。此後,其他西方國家的傳教士、外交官與商人大量入境,西餐食物更多的製作方法和烹調技術也相應傳入。19世紀50年代清後期所出的西菜館,大多建立在上海。後來,各個通商的口岸也紛紛開設麵包店。如今隨著中國市場的開放,面點在中國正呈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2) 西式面點的發展趨勢
第一, 提倡回歸自然
在歐美各國科技發達、生活寶貴的現狀下,人們不得不對食物進行重新審視,由於麵包已經從其穩居主食的地位日漸下降,當回歸自然之風吹向烘焙行業時,人們再次用生物發酵方法烘製出具有誘人芳香美味的傳統麵包,至於用最古老的酸面種發酵方法製成的麵包,則越來越受到中產階層人士的青睞。
第二, 提倡天然保健食品
麵包製造商不斷求新求變,加入各式各樣式輔料,以求麵包款式多,營養價值高,食後健康。全麥麵包、黑麥麵包,過去因顏色較黑、口感粗糙、較硬而被摒棄,如今卻因含較多的蛋白質、維生素而成為時尚的保健食品。
第三, 提倡出售新鮮麵包
多個世紀以來所追求的「白麵包」逐漸失寵,那些投放在超級市場內、標榜衛生、全機械操作而成的麵包,失去了吸引力,而出售新鮮麵包的小店又開始林立在城市中。
第四, 重視提高技藝
麵包製造業經常舉辦有關麵包的各類比賽和展覽,以增加專業人士互相考察、學習、鑒別的機會,以此不斷改進麵包製作工藝。如:各國面點名師不斷示範、交流,帶來了各地的特色麵包;各國食品廠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也經常帶來世界成包業的走向和信息等。這些都有些利於西式面點師開闊視野,提高技藝,同時也使得西式面點的製作工藝中新月異,其面製品頗具特色。
第五, 重視科學研究
歐美各國如瑞士、美國等國家均設置有烘焙訓及研究中心,其穀物化工、食品工程、食物科學和營養學方面的專家也較多,他們既注意吸取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又注重突出本國的特色,堅持不懈地在各款西式面點的用料、生產過程等方面進行探索、改良,從而使得西式面點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創新。
㈥ 中西方糕點的區別與聯系
中西糕點的區別很簡單 淶源中國的為中點 其他外來的既是西點 我上學時老師有的認為 凡是用黃油製作的既是西點 也有一定道理 其實在烹飪學看來 中西糕點製作應該屬於一門課程 不管是中點還是西點 共同點很多 比如現在紅遍大江南北的廣式蛋塔其根源就是西點里一種起穌類的改良 取長補短 相輔相成 推陳出新 本來就是從事烹飪工作人們的不變信條 所以現在這個時代不應該在漫無目的的去強調誰有誰略 你強我差 毫無意義 魯迅先生教我們拿來主義 既然西方的糕點製作有好的一面 我們就應該學習 一樣 傳統中式糕點也不能盲目自大 只要牢牢記住傳統技法 再加一點外來的東西也未嘗不可 烹調的宗旨是服務大眾 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口味享受不是嗎 如果必須說出西點的優勢 我覺得西點製作更注意了營養 使得我們在享受美味的同時 能得到大量蛋白質 維生素 比如蛋糕類 水果派類 這一點中式糕點做的差一些 再有 西點給注意顏色的搭配 當然 他們選有的一定是自然色 這一點 美好的視覺享受 中點沒有的 無論如何 我們都應全力以赴不這些差距便為零 做出適合中國人口味的美味糕點就行了
㈦ 諾心蛋糕什麼檔次
這么說吧,最近幾年,生日吃過,貝思客1次,21客3次(榴槤和冰淇淋),好利來0次,味多美3次(提拉米蘇,巧克力),諾心1次(拼盤),一直心心念念沒吃諾心一是因為他早年沒來北京,二是因為他貴一點。
前年家人過生日,因為人活不久了,所以終於給訂了一次貴的諾心,選的拼盤那款。各種口味都嘗了一下。跟上面提到的其他四種比較,不比有實體店的兩個老牌好吃。跟兩個網路品牌比,只是比貝思客好,不比21客好。屬於期望值過高,失望值也高的品牌。於是去年還是老老實實改吃味多美了。雖然味多美也不是特別拔尖,但調味感覺略好一點。
註明一下,個人不是很喜歡吃這個年代的西式奶油蛋糕,比較喜歡八十年代硬奶油的老蛋糕,口感好。現在的蛋糕,聲稱進口動物奶油什麼的,無論蛋糕坯還是奶油都缺乏口感和層次。
㈧ 在中國,為什麼西式糕點要比中式糕點受歡迎
在中國,為什麼西式糕點要比中式糕點受歡迎?
我感覺確確實實西式糕點的造型及口味多變非常吸引買者的眼球,而且口碑也不錯,比較吸引青少年的喜愛,外形時尚美觀品種五花八門.但是終究是西方引進的糕點,中點顧名思義我們自己國家的糕點,有著千百年歷史的傳統糕點,我覺得無論口味外形都非常適合我們中國人;比如說:蔥花缸爐、大卷酥、油茶麵、京八件、江米條、蜂蜜蛋糕、月餅等等等等。都深受我們中國老百姓的喜愛,我覺得改進中式糕點的方法很多就是不要總保留以前的老品種,要創新,要改進,要推動中式糕點的國際化市場,讓外國人天天吃我們的中式糕點。歸根揭底一句話就是要創新。
㈨ "中式糕點好吃嗎,和西式糕點的區別是什麼,有沒有什麼好吃的"
中式糕點小麥粉用量較大,並以油、糖、蛋等為主要輔料。油脂側重於植物油,還經常使用各種果仁、蜜餞及肉製品。在製作方法上,有制皮、包餡、手工或模具成形等。雖然有的糕點也飾以圖案,但較為簡單。熟制方法常用烘烤、油炸、蒸制等。中式糕點想吃的時候一般是稻香村的。西式糕點則側重於奶、糖、蛋,油脂側重於奶油,並以可可、果醬、糖漬水果、杏仁等為主要輔料。製作上則有夾餡、擠糊、擠花、切塊等。現在大家吃西式糕點比較多,想要吃到正宗的中式糕點不太容易。
㈩ 中式糕點和西式糕點有什麼區別
中式糕點,用北京的土話來說就是「餑餑」,西式糕點我們俗稱「點心」。因為不是專業的面點師,不會太多系統的對比和分類
中式糕點對於麵粉的要求不太高,一般用中筋麵粉就可以了,所用的油也基本上豬油為主,特別是做那些酥皮點心,一層層的酥皮吹彈可破;餡料也多是天然的水果或者穀物熬制的,如紅豆沙,菠蘿餡、棗泥等。
而西式糕點的麵粉就要有低筋、高筋麵粉之分了。比如蛋糕用低筋麵粉,麵包用高筋麵粉;所用的油也基礎上是動物黃油,近年來又有了植物黃油,但那個油對於身體健康有著不可估量的危害,因為此題關系不大,所以不在這里贅述了。而餡料也多是以蘋果等水果餡料為主;西式糕點多偏甜,而中式糕點甜咸均有,有的如牛舌餅還會放些椒鹽,有不同的風味和口感。
我現在就以酥皮點心為例,來比較一下中式酥皮和西式酥皮的不同,這兩個分別是豬油做的棗泥酥和黃油做的蛋撻。
【棗泥酥皮】
材料A——油皮:普通麵粉225克,豬油80克,細砂糖45克,清水90克
材料B——油酥:蛋糕粉180克,豬油90克
材料C——紅豆沙480克
材料D——表面刷清水少許,熟的黑芝麻少許
製作過程:
1. 油皮材料、油酥材料、紅豆沙准備好;
2. 油皮的全部材料A同入一碗,用橡皮刮刀混合均勻;
3. 手揉成光滑的面團,蒙上保鮮膜放一旁餳30分鍾備用;
4. 將油酥材料混合均勻,揉成光滑的面團,蒙上保鮮膜放一旁備用;
5. 紅豆沙分成均勻的小份,揉成球,每個大約20克,然後放冰箱冷凍,用時提前5分鍾拿出來;
6. 餳好的油皮面團和油酥面團分別稱重,分成24份,再分別揉圓,蒙上保鮮膜鬆弛15分鍾;
27. 花瓣捏好後,用刷子蘸一點清水,刷在花芯處,再撒上一些炒熟的黑芝麻進行裝飾; 其它的花朵也依次處理好;放在不粘烤盤內;
28. 做好的花朵酥皮進預熱好的烤箱中層,180度,上下火,20分鍾左右;
29. 待表面微微變黃,花瓣舒展、層次分明時可出爐;
30. 出爐後先不要急於出盤,放至手溫熱時,再輕輕取出,晾架上晾涼; 封袋保存兩天後,待回油食用,口感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