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代怎麼過生日
壽慶儀式
壽誕:極為生日舉行慶祝儀式,俗稱「做壽」、「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孩子10歲生日叫做「長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和衣物鞋帽以示慶賀。中、青年生日,沒有請客慶賀之例,俗諺「不三不四」,是說20、30、40不慶壽,逢這樣年庚,只增加一些葷菜而已。40歲不做壽,還因「四」與「死」諧音,做壽不吉利。壽慶通常從50歲開始,50歲為「大慶」,60歲以上為「上壽」,兩老同壽為「雙壽」。兒女們在壽辰日要給父母做壽。諺雲「三十、四十無人得知,五十、六十打鑼通知」。又有「做七不做八」之說。80歲壽辰多沿至下年補行。俗稱「補壽」、「添壽」,也有提前一年慶壽的。凡成年人壽慶,男子「做九不做十」,不計足齡;女子則「做足不做零」;有的地方是男女皆「賀九不賀十」。舊俗還因百歲嫌滿,滿易招損,故不賀百歲壽。舊時凡大辦壽慶,多是富室且有社會地位之家,貧窮人家則不做壽。
壽禮:慶壽之家,先期為壽翁蒸制米粉或麵粉「壽桃」(壽越高,桃越大)分送親族好友,同時告知為家中某老人幾十壽慶之喜,祝壽以女婿女兒為主,兒子媳婦陪襯。
壽慶形式:慶壽之家發出請柬,同時布置壽堂,堂前正中掛金色「壽」字,或掛「百壽徒」,兩邊掛賀連「福如東海大,壽比南山高」。先擺好壽堂,壽辰前一天晚上,紅燭高照,壽翁焚香拜告天地祖先後,端坐上座,受子孫和幼輩叩拜禮,俗稱「拜壽」。壽誕日為正日,清晨,鳴放鞭炮,親族好友登門祝賀,俗稱「拜生日」。至時,壽翁迴避,堂上虛設空座,賀客向虛座行禮,兒孫侍立一旁答禮。
壽宴:先招待雞蛋、茶點、長壽面。有不少敵方,請全村、全族吃壽面,未到的還送上門。吃壽酒,壽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座,而是找幾個年齡相仿的老者作陪,在裡屋另開一席。菜餚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壽之兆。壽宴過後,壽翁本人或由兒孫代表,向年高輩尊的親族賀客登門致謝,俗稱「回拜」。富有人家還於晚上請戲班坐棚清唱(不化妝、不表演、不登台)。但有鼓樂伴奏。大多唱喜慶戲文,如《打金枝》、《九錫宮》等。
❷ 中國古代有生日蛋糕嗎
如果你找相似的物品、壽桃算是。。
如果就是生日蛋糕,我確定一定以及肯定的告訴你:沒有
❸ 在沒有蛋糕和生日歌的古代,古人都是怎麼慶祝生日的
古代人相信,過生日的時候吃這些東西就會讓壽星長壽。所以這些食物是寄託了古代人對於壽星的美好祝福的。當然現代吃蛋糕,唱生日歌也是。嘰蘿覺得,不管怎麼樣,過生日有家人的陪伴就都是好的。當然現代吃蛋糕,唱生日歌也是。嘰蘿覺得,不管怎麼樣,過生日有家人的陪伴就都是好的。
❹ 蛋糕是西方人生日的產物,我國古代人過生日吃什麼
古人過生日
「近代風俗,人子在膝下,每生日有酒食之會。」封演於《封氏聞見記·降誕》如是書。可見生日習俗是中國從古至今最為普遍的一種風俗。「過生日」是我們為紀念每年的這個時日所舉行的特定儀式,其具有「過渡性」與「重復性」。老一輩的生日習俗保留著吃長壽面、壽桃的傳統。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日習俗有其保留也有其消泯。那麼,在千年之前的古人又是如何過生日的呢?有什麼習俗保留了下來呢?
生日的起源與由來- 生辰八字為生日日期
古代沒有現代這么完備詳細的計時方法,古人出生的干支歷日期便是「生辰八字」,即如今的生日。又因為當時道教的盛行,在民間信仰之中,以其關乎人生命運,仕途、婚姻的說法,「生辰八字」也被賦予了無與倫比的意義。例如《中華全國風俗志》之中寫到男女婚前需「草八字」,交換各自的生辰八字寫在庚貼,以推算婚姻是否大吉。所以生辰八字也是古人生日組成的重要一部分。
- 生日習俗注重老幼
我國的生日習俗歷來比較注重老人和孩子兩頭。一般來說老者生日稱為壽辰,而非生日。壽分三種:上壽為百歲、中壽為八十、下壽為六十。 做壽之人為壽星。壽星有兩意,一指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指民間神話中的神靈——南極仙翁,因其形象老態龍鍾,慈眉善目,故有壽星之稱。
從古代的生日習俗之中,我們可以透過熱鬧的生日慶祝儀式,看到其中的歷史文化底蘊。最初生日的目的是為了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和對長輩慶賀壽禮的重視,流傳千年的孝道未曾因生日形式的改變而消失。
但是我們也同樣可以看到,借生辰之由鋪張浪費並不可取,唐玄宗在後期只沉迷聲色犬馬;慈禧不顧亡國之危,仍只顧大擺壽宴,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我們要保留古文化的美好,剔除腐朽的糟粕。脫去虛榮浮華的外衣,珍惜、傳承可貴的節日風俗。
❺ 今人過生日吹蠟燭吃蛋糕,那古人過生辰又是怎樣的呢
不知道看嘰蘿文章的小夥伴有沒有今天過生日的,如果有的話嘰蘿先祝願小夥伴你生日快樂噢~願你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新的一歲要萬事勝意啊~今天呢,嘰蘿想跟小夥伴們聊一聊過生日的事情。對比一下古人今人過生日的時候都有什麼區別~
到了唐代之後,隨著皇帝們過生日,百姓們也開始過生日。在傳統的中國生辰當中,人們會准備宴席,宴席里有代表長壽的長壽面和壽桃,這兩樣東西都是不能少的。請客人吃飯,客人送禮和說吉祥話都是中國傳統壽宴當中應有的。不過現今人們似乎更喜歡吃生日蛋糕,而長壽面壽桃一類的則不怎麼出現了。
❻ 古代中國人如何過生日
中國傳統的生日一般都要吃雞蛋和長壽面
過生日,是一項古老傳統。中國最早過生日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的周朝。到春秋戰國時期,盡管還沒有完整的生日慶賀禮儀,但過生日的現象已經很普遍。相傳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在母親八十歲生日時,送了一隻桃子,從此在中國就有了給老人祝壽送壽桃的風俗。
到了南北朝,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祝壽禮俗。唐宋時期,則是祝壽禮俗的發展的高峰。據史料記載,風流天子唐明皇將自己的生日作為「聖壽節」,開了中國皇帝慶壽的先河,這以後的歷代皇帝都有自己的「聖壽節」。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生日送禮已經成為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達官顯貴利用生日禮品攀龍附貴,平民百姓則借生日禮品維系人情往來。同時人們過生日的講究也越來越多,一歲抓周、十歲長尾巴、本命年、五十大慶、六十上壽、八十補壽、男子做九不做十、女子做足不做零、百歲嫌滿不做壽等等。到了明清時期,中國已經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生日禮儀文化,成為中國燦爛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0世紀中葉,西方生日文化傳入中國,生日蛋糕、生日蠟燭、生日賀卡、生日party,已經成為中國人過生日不可或缺的內容,而十二星座、生日密碼以及西方人獨具特色的送禮方式,也為古老的中國生日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縱觀生日的發展歷程,無論歷史的煙雲怎樣變遷,世態萬相如何變化,但生日快樂的祝福主題卻一直沒有變,人們對快樂的追求也始終如一。今天,過生日已經成為中國人表達親情、友情、愛情的表達方式,生日禮品的內涵越來越豐富,禮品的風格也開始走向個性化,多元化和時尚化。所有這一切都為無限廣闊的生日市場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生日經濟的到來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為什麼要吃壽面?
唐明皇即位後,漸漸冷落原來患難之妻王皇後,有一天,王皇後對唐明皇說華民:「三郎你忘了當後我脫下新做的紫色背心換了一斗面,為你做湯餅過生日的事嗎?」這故事反映了唐代人過生日是吃「湯餅」的。湯餅又叫做「水引」,也就是湯面,可見過生日吃湯面的習俗由來已久。
後代因為它是過生日祝壽用的,所以稱作「壽面」。因為我國食品中面條最為綿長,壽日吃面,表示延年益壽。作壽一定要吃壽面,壽面要求三尺,每束須百根以上,盤成塔形,用紅綠鏤紙拉花罩上面作為壽禮,敬獻壽星,必備雙份。祝壽時置於壽案之上。吃壽面是過生時最要緊的飲食。
❼ 沒有生日蛋糕的古代,人們吃什麼慶祝生日呢
沒有生日蛋糕的古代,人們還有更多東西可以慶祝生日。比如長壽面、壽桃、還有煮雞蛋等等。
過生日麵粉做壽桃,希望長輩長壽安康。
古代的中老年人過生日叫過壽。這些人過生日的時候,家裡人就會用麵粉做出很多造型不同的饅頭,最普遍的就壽桃。用發面蒸好的壽桃,出籠的時候在桃尖的位置摸上粉紅色,在葉子的位置抹上綠色,看上去非常的喜人。壽桃的味道一般,但是寓意確實非常的好的。
條件好的家庭,還會在過生日這一天大擺宴席,宴請親朋好友們相聚一堂,一起慶祝壽星老的生日。
❽ 沒有蛋糕該怎樣過生日
古時候的生日蛋糕只會出現在國王,等級的較高貴族和其它重要人物的生日上,普通人,尤其是小孩從來都不用蛋糕慶祝生日。這容易被解說為:只有貴族階層才有財力舉行生日慶典,而且有可能被載入史冊被人們記住。一些史學家認為是過生日者要帶上生日「桂冠」的習俗引發了這些早期的生日蛋糕慶典活動。
後來,慶祝生日必備蛋糕成為世界各地的傳統,無論老少貧富都是如此。雖然當今一些國家的生日蛋糕風俗有所雷同,但是每個人慶祝生日用蛋糕的方法都不一樣。各地的人們根據各自的宗教信仰和古老的文化傳統,在生日使用蛋糕時都有自己的儀式。我國也有用「面」來過生日的,代表「長壽」之意
❾ 現代社會過生日一般會吃蛋糕,古代人過生日有什麼講究
古代人講究逢九一次大生日,會大興壽宴。壽宴上會有壽桃,壽面。受邀請的人會送壽禮,還會用詩詞來慶賀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