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民國時期百姓吃什麼
民國時期人們的主食和現在類似,就是米飯、麵食和糕點。和現在一樣,民國時期南方人的主食是米飯,北方人的主食是麵食。民國時期上海人的主食除了一日三餐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糕點,上海的糕點最初只有小圓子、小餛飩和米松糕等,後來隨著民國時期很多外地人到了上海,各式各樣不同風味的糕點開始在上海流行。其中蘇州糕團最先到了上海,蘇州糕團的最初經營者是南京東路的五芳齋糕團店,這家店的工作人員都來自蘇州。
因為這家糕點店第一個在上海經營湯團、赤豆糕、黃松糕等四季糕團,很快名揚上海,四季糕團也成了民國時期上海人最喜歡的糕點,成為當時上海人過節、結婚或是壽慶的必備糕點。之後在民國時期的上海糕點界占據一席之地的有揚州翡翠燒麥、淮陽湯包、黃橋燒餅、廣東雲吞等等,加上上海當時本地有的生煎饅頭、排骨年糕、春卷等,民國時期的上海已經有上千種糕點。
這些糕點當時有被人們熟知的,幾乎大街小巷人人都知道的攤子或是店鋪,例如南翔饅頭,最早起源於上海嘉定縣的南翔鎮,因為南翔饅頭的形態小巧玲瓏,皮薄呈現半透明狀,裡面的餡料選材仔細,調味講究,蒸熟後飽滿且內含鹵汁,味道鮮美,早就在南翔縣小有名氣。南翔縣的吳某在民國初期來到上海的城隍廟開了長興饅頭店,專門經營這種南翔饅頭,幾十年裡一直受到民國上海人的青睞。民國時期山東濟南的百姓常吃的是饅頭,當時叫饃饃,是當時濟南人常吃的主食。
還有鍋餅、單餅、面條、煎餅、素餡餃子等,當時濟南百姓每年農歷六月六吃炒麵,夏天吃炒谷,用小米炒後吃。民國時期廣西平樂人吃的正餐是以油粘米飯為主食,還佐以腐乳、酸菜等。
② 民國時期的風俗,大戶人家的生活,忌諱,等等
舊時盛行多胎生育,以為「子孫滿堂才是福」。喜男厭女,縣有溺死女嬰者。婦女懷孕到做產,外婆家要送小孩衣服等謂「催生」。產房稱「紅房」。彌月時設祭享神祀祖先,向鄰居分長面或紅蛋,辦「滿月酒」,宴請親友。鄰居、親友送滿月禮或賀以飾物、綵線。滿月日小兒剃頭,所以也稱「剃頭酒」。一周歲時,外婆家更以衣飾鞋襪相贈,親友間也有贈送飾物、銀錢的。屆時羅列百物,讓孩子自取,以卜將來成就,名曰「拿周」。年長上學,外婆家又備衣物、書包、食品相送。若男孩就送「狀元糕」以討彩頭。二產以後逐漸差減,若生女又差之。
現時,「只生一個孩子好」,在城鎮職業婦女中已成風習。「多子多福」、重男輕女舊觀念已有改變。產前「催生」,產後「送產」,小孩滿月、拿周、上學,外婆送衣、食等習俗在50年代至70年代一度節減,近年來又盛行。
第三節 壽慶
舊俗,男子自三十歲起逢十都要「做生(日)」。俗語「三十不做(壽),四十不發(達)」。「做生」時辦酒席請客,親友送禮祝賀。四十歲提早一年慶祝,因「四」與「死」諧音,叫做「做九不做十」。五十以後壽誕一般由子女為父母「做生」,親友主動祝壽,不發請帖,俗語「請吃酒,掗拜生。」祝壽禮物有長(壽)面、油包(叫壽桃)、壽燭等,也有燭票或送銀錢的。富貴人家設壽堂,掛燈結綵,張掛壽屏、壽幛,鼓樂吹打,演戲作樂,死後家人還為其做冥壽。勤儉人家一般從簡。勞苦人家則不慶壽,所謂「窮人嘸生日」。有些人家把所收壽禮再添些錢,用於修橋、鋪路、造涼亭,如貴駟鎮的「百歲橋」和俞范鎮的「嘉燮亭」等。
民間還有66歲吃66塊肉習俗。肉(吃素者以烤麩代替)由已嫁女兒孝敬父母,說吃後可望長壽(民諺:「人到六十六,閻羅大王請吃肉」)。
50年代後,壽慶崇尚儉朴。80年代後,大操大辦之風又在部分鄉鎮興起。近年來,不少鄉鎮成立老年協會,出現老年人集體慶壽,地方領導到會祝賀,企業單位送生日蛋糕禮品等新風。
第四節 喪葬
送終、報訃 病人彌留之際,子女跪床前,喂粥湯或桂圓湯。人一咽氣即一齊號哭,同時焚香、念經,燒靈峰戒牒(路引),稱為「送終」。人死後,家人即往本廟拈香為亡人向陰司「報到」並祈禱。替死者沐浴、理發、剪指甲、更衣,將床席、褥草放路旁燒毀,名曰「每苫包」。著人手提燈籠,倒挾雨傘,遍赴近親家報訃音。
設靈、陪屍 料理停當後,屍體移入靈堂,點腳後燈,設靈牌,擺香燭供品。晚由家人陪屍或請人誦經,稱「念攤屍經」。舊俗,不在家壽終者不得入堂,在屋外另搭篷帳停屍。
破孝、入殮 遺體移入棺材稱「入殮」或「入木」。以白布成帽分送唁者稱「破孝」。親戚臨吊俱送薄棉被,稱送「重被」或「情被」。入木時由嫡系孫子分批羅拜,親子捧頭扛腳移屍入棺,放上殉葬品,高呼品名及贈者,然後蓋棺。
出喪、安葬 靈柩出門,奠酒於杠,稱「醮杠」。出喪有引路幡、靈位牌,敲鑼放爆竹,靈柩後隨持孝杖棒(哭喪棒)的孝子及宗親、戚友等。舊時富家出喪,儀仗及送喪隊伍長達數里,有開路神、引路幡、棺槨、魂轎、香亭、紙俑、冥器(明器)、樂隊等,沿路放爆竹,撒紙錢,途中設祭,窮極奢華。送棺進穴前動土叫「開山」。安葬後祭過土地神「關山」。送木主牌於宗祠叫「進主」。逢七辦羹飯叫「做七」,逢百日祭祀叫「做百」,一年後祭祀稱「做周年」,至第三年才稱滿周(年)除(喪)服。
50年代後,喪葬禮節從簡,親屬臂纏黑布,戴小白花誌哀,弔唁者獻花圈志挽。60年代死者葬於公墓。70年代後提倡殯葬改革,推行火葬。家屬和親友在殯儀館禮堂舉行追悼會或告別儀式,骨灰盒送公墓安葬。農村仍多土葬。近年來,喪葬鋪張之風在農村和小集鎮又起,個別地方喪葬迷信活動現代化,如用錄音機放音代替和尚念經,燒化紙扎彩電、冰箱等家用電器,並大擺喪飯。俗諷「死鬧猛」、「死孝敬」。
第五節 人際禮儀
親屬稱呼
長輩 父呼阿爸、阿爹,母叫阿姆、姆媽、阿父(昆亭、三山、上陽、梅山)。岳父母稱丈人、丈姆、阿爸和姆媽。媳婦稱公婆為公公、婆婆,有子女後按其子女稱阿(a)爺、阿(a)娘。現時稱父母、岳父母、公婆均為阿爸、爸爸和姆媽、媽媽。稱曾祖父為太公,曾祖母叫太婆,外祖父母為外公、外婆。稱外公的父母為太外公、太外婆。父之兄弟稱伯伯、阿叔、阿大(城關)。父之姊妹呼姑媽(mo)、阿姑。母之兄弟稱阿(ao)舅、舅舅。母之姊妹稱嬤(mo)嬤、姨娘和阿(a)姨。姑媽之夫稱姑丈。舅舅之妻稱舅姆。在書面或論及親緣關系時宗親長輩加一「堂」字,表親長輩加上「表」字。
平輩 兄弟稱阿哥、阿弟。姊妹呼阿姊、阿姐和阿妹。妻之兄弟稱內兄、內弟或阿(a)舅,妻之姊妹為姨嬤、小姨。現在統稱哥、弟、姊、妹。叔伯之子女稱堂兄弟姊,姑媽、舅父、姨媽之子女均呼表兄弟姊妹。
下輩 父母對其子女,祖父母對其孫子女,外祖父母對外孫、外孫女,平時口頭直呼小名或排行,只在寫信或其他必須區分時才按輩份稱呼。兄弟子女稱侄子、侄女,姊妹子女稱外甥、外甥女。姑丈稱其妻之侄子、侄女為內侄子、囡。舅母稱其夫外甥、外甥女與其夫同。現在對同輩親友女子統稱侄子侄女。
交往
招呼 遇熟人招呼,點頭微笑。舊時說一句「飯吃過哦」,現在盛行說「你好」、「你早」、「工作忙哦」等。
相見 親朋熟人相見或告辭,舊時互相打躬作揖,50年代後改握手。遇尊長、前輩先讓對方伸手,才能相握。如戴手套,則先脫下,握手時間越長越緊表示越親熱。
作客 作客進門,雨天放雨具在門外,主人不請不進卧室,客人眾多時——招呼。主人不請不坐。主人送茶、敬煙時起立相接。旁坐婦女時不抽煙。主人有事時約期再談、不滯留。
接客 客人進門,主人起身相迎,敬茶、敬糖果都用雙手。客人在場不打罵孩子,不看鍾表,避免客人誤會「下逐客令」。交談時目光注視對方,點頭響應,不隨意打岔或插話,尤忌小孩多嘴。
問路 先打招呼,尊老年人稱伯、叔、公、婆,同輩人呼大哥、大姊,孩子叫小妹妹、小弟弟。五六十年代盛行稱「同志」,七十年代稱「師傅」、「老師傅」,現仍行。說「請」字後再問路。忌猛喊聲「喂」字就直接問路,也忌對姑娘叫嫂嫂。
指路 鄉間對問路人會熱心指路,詳細告訴路程遠近、走法,有些熱心人還會親自或叫下輩帶路。近年來,城區有退休工人協助維持交通秩序,他們答復問路十分熱心詳盡。
讓路 出門行路,先客後主,先長後幼,除非長輩指定帶路,不能搶先。窄路相逢,少讓老,大讓小,男讓女,健康人讓殘廢人。過橋時,輕擔讓重擔,行人讓車輛。「文化大革命」時,傳統禮俗曾遭破壞,80年代起提倡文明禮貌,在中小學生中推行「十字」禮貌用語,即「請」、「您好」、「對不起」、「謝謝」、「再見」。
第一節 時令民俗
春節 夏歷正月初一舊稱元旦,辛亥革命後稱春節。黎明即起,設香燭陳果餌酒饌祭灶神、祖先。開門放爆竹,稱「開門炮」。大戶人家早日懸歷代祖先畫像於中堂,並設祭祀供品,謂「供幀子」。全家穿新衣,講吉利話。先拜神祗、祖先,依次向家中長輩拜歲,長輩向下輩祝福,給兒童分發糖果、糕點。早飯素食,吃湯果、年糕或紅棗赤豆粥,飯後向鄰居互賀新年。是日一般不外出作客,在家與鄰閭娛樂休息。舊俗初一不汲水、不灑掃、不乞火、不動刀剪,讓日用器物也休息一天。拜天地、拜宗祠、拜境廟、出拜祖墓等古風,在民國時已漸不行。未昏而眠,不點燈,睡前燃放爆竹。初二開始出門作客,稱為「拜年」,向親戚中長輩拜歲。親友間互請酒飯閑話家常,祝賀新年。
新中年成立後,春節休假3天。表示除舊布新送窮迎富、祝禱五穀豐登和吉祥如意等傳統習俗仍存,惟拜祭神鬼活動基本不行。新增擁軍愛民,軍民互相拜年,單位領導向老職工拜年,地方領導向敬老院老人拜年等新風。
立春 民間作春餅,飲春酒。民國後不行。
元宵節 夏歷正月十五夜過元宵節。民國後不行。正月十三夜起懸彩張燈供人觀賞,叫「上燈」,至十八日「落燈」,故又稱「燈節」。是時,各鄉社廟多懸燈祀神,或用鼓樂,或唱南詞,謂之燈祭,亦稱「擺燈頭」。城中社廟擺在正月二十日以外稱「擺後燈頭」。十四夜,吃糯米圓子或菜湯果,稱為「燈圓」,含合家團圓之意。城中各家合瓜果棗栗等為羹,呼為「丫頭羹」,鄰閭間互相饋贈。是夜農家還以火照田間,謂可除害蟲,名曰「燒蝗蟲」。柴橋地區則燒田塍草,埭埭田塍乾草著火,猶如條條火龍,因名「覃火龍」。在甬江和蘆江上有「放水燈」習俗。以蘆江上水燈最為壯觀,在一條條木梯上豎起花卉、人物、龍、獅子和九連燈等彩燈,兩旁由鼓樂船牽引,從穿山途經柴橋至馬車橋,沿途觀者如雲。民國初期,縣城經常舉辦大型燈會,抗戰前興起提燈會,解放後多次在城關舉行元宵燈會。現時,懸燈結綵,吃菜湯果、圓子或丫頭羹之俗仍存。
舊時尚有正月十四夜「請屙缸姑娘」,婦女「行七條橋」、「燒十廟香」等迷信習俗,50年代後曾絕跡,近年來農村又有所見。
清明節 縣人極重視清時祭祖掃墓,外出遊子多及時回家,盡赤子思鄉愛親之情。親人新亡,3年內「上新墳」,供青糍、黑飯、魚、肉、酒、菜,在清明正日到墳頭除草、加土、插竹掛紙錢,男女老幼參拜,並在家設酒饌祭祀,稱「做清明羹飯」。3年後上墳,一般不帶酒、菜,其餘禮節如舊。古時尚有插柳、踏青之俗,祭品因人而異,紙錢多改花圈。新增祭掃烈士墓園,學校師生、機關團體代表向先烈獻花圈,寄託哀思。
穀雨 清明後至穀雨前采「雨前茶」最佳。
立夏 習俗煮豇豆糯米飯,焐茶葉蛋,稱立夏飯、立夏蛋。並以三四寸長小筍(稱「腳骨筍」)、軟菜、魚、肉等祭祖,祭畢,家人團聚而食。相傳蛋蔭頭,豆明目,筍健足,軟菜如扇吃了夏日不怕熱。飯後稱體重,叫稱人,謂可防疰夏。外婆家給外孫送立夏蛋,用絲線編網袋裝蛋掛小孩胸前,手腕系絲織彩絛,叫「立夏須」,謂可防夏天疾病。農家以米粥、老酒滋補耕牛。現時做羹飯祭祖之俗城鎮多改,農村仍行。
端午節 夏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舊俗裹粽子,做饅頭祀祖先,送節禮,取菖蒲及艾條插門戶,或削成人形染雄黃懸於床上,飲雄黃燒酒辟邪禳災。小孩掛綢面香囊。嬰兒額、胸、手足、臀部塗雄黃,並用雄黃酒噴灑屋角。焚蒼術、白芷以驅蚊。丁家山下還有劃龍船盛會。現時,插艾、飲雄黃酒、貼端午老虎、熏蚊煙等俗已改,吃粽子、女婿送節禮等仍存。
入梅 芒種後逢丙日入梅,也作「入霉」,為期1個月左右,梅雨期多雨水,農家忙農事,居民防衣服發霉。
三伏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初伏、末伏各以10天為期。中伏時間較長。三伏期天氣最熱,鹽民旺曬,中伏農家忙割。各家曝曬衣服稱「晾霉」。
立秋 吃西瓜,兒童還吃炒蘿卜籽或炒白葯,稱「祓秋」。現只吃西瓜。
中秋節 縣人以農歷八月十六過節,比外地遲一天,緣由傳說甚多。據《中國風俗辭典》「八月十六日」條目,說是南宋丞相史浩每年中秋必從京城(臨安)回四明,與百姓共度佳節。有一年因騎馬受傷,中途留宿紹興,次日才趕到明州,百姓等史浩到後才過節。另有一說是南宋丞相史彌遠(史浩之子)在某年將屆中秋,忽起榮歸之思,從臨安出發,沿途官吏趨炎奉迎,盛宴接待,及抵鄞縣已過十五之期,乃在次日補慶中秋,從此遂成定例,相沿至今(采訪)。此外尚有眾多說法。舊俗設酒饌祀祖,全家團聚吃湯果、月餅,親友間以月餅相饋贈,或置酒賞月。江南地區盛行吃水沓糕和鴨子煮芋艿。現在舊俗仍存,惟城鎮祭祀活動不行。工廠、學校、機關、團體多組織中秋賞月等聯歡活動。
重陽節 夏歷九月初九,也叫重九。古人登高宴賞,飲茱萸酒,做重陽糕。今做米饅頭,組織郊遊等俗仍存。
冬至 俗謂「冬至大如年」。是日制圓子或湯果具香燭祀神,大族、望族祭祖、續譜。此俗城鎮已少見。
除夕 夏歷年末夜為除夕。前數日灑掃堂室庭院,清除牛廄、豬欄、雞窩、路溝,「撣塵」迎新春。做年糕、米饅頭、糯米鬼,捏年糕團如魚如元寶置米缸內,稱「滿米缸」。祀神及祖先叫「送年」也稱「謝年」。除夕聚家人宴食謂之「分歲」。安灶神馬於灶曰「接灶」。點燭焚香,長幼坐以達旦叫「守歲」。長輩賜孩童「壓歲錢」。貼春聯、易門神,稱為「從新」。天未昏即點燈,謂之「接光」。入夜,燃放爆竹稱「關門炮」,認為可辟邪。是夜,婦女忙於搓湯果、備菜餚以免來日動用刀砧。置米饅頭或糯米團於秤、磨、帚、刀、剪、筷、尺之角落、米缸或谷倉,口中念念有詞,如「青龍盤谷倉,黃龍盤米缸」、「缸缸滿,甏甏滿」之類吉祥話。現時,迷信色彩較濃之習俗已減,節前大掃除,辦年貨,農村做年糕、米饅頭、搓湯果,分「壓歲錢」,放花炮等俗仍存。不少人在電視機前「守歲」直至新舊年交接。
舊俗
浴佛節 俗傳夏歷四月初八為釋迦牟尼生日,是日僧人以水灑洗佛像,稱「浴佛」。招寶山上寶陀寺供奉觀音,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期禮佛。四月初十俗偉為葛仙翁生日,迷信男女多往靈峰參拜。50年代時曾禁絕,近年來禮佛香火又盛。
中元鬼節 夏歷七月十五日。以新穀米、酒饌祀祖先,辦「七月半羹飯」,和尚、道士誦經供佛,放焰口超度亡魂,稱盂蘭盆會。今放焰口等迷信活動已廢,辦羹飯祀祖之俗仍有所見。
七夕乞巧節 傳說七月初七晚上牛郎織女相會。舊時,婦女以槿葉水洗發,陳瓜果向織女乞巧,月光下穿針線比巧,今不行。
插地藏香 七月晦日地藏王誕辰。是夜兒童插香於地,或陳果設茗祀地藏王,今少見。
送灶神 夏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夜,灶堂設果餌祭灶神,另供清水、炒黃豆,用稻草扎草馬一匹,送灶神上天奏本。俗傳神食祭灶果、糯米團後粘口,只能講好話。今灶具多改,灶神像已少見,但食祭灶果之俗仍存,並更名為迎春果。
崇鬼神 民國初年統計(下同),城內有祭壇5處,即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壇、先農壇、里社壇和邑厲壇。各鄉村有土谷祠、鄉厲壇。家家貼門神,戶戶安灶神。此外,尚有火神廟、龍王廟、財神殿、海神廟等。舉凡天、地、風、雷、水、火、蟲害、瘟疫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物和天災、蟲、病均設神像、神位頂禮膜拜,以求鬼神保祜。不論城鄉,紀念祖先的迷信活動頻繁,如「做七」、「冥壽」等超度亡靈,做羹飯,請和尚、尼姑、道士、念虔等念經。
神化崇拜人物 縣內舊有廟宇273所、生祠46所,絕大多數供奉神化人物,大致可分五類:一是為當地築海塘修河渠、輕徭役、平冤獄的賢明官吏,如王安石、牟大寅、王夢弼等;二是抗擊外侮在當在犧牲或保境有功的將士,如俞大猷、戚繼光、盧鏜、裕謙等;三是有功於當的普通百姓,如楊一抗倭,林友直御火,林姓女子救海難等;四是行業祖師,如手工業者供奉魯班;五是為保境安民而修造廟宇,請卜占者隨意請一位神明供奉,其中關羽廟特別多。廟神劃地而治,百姓皆稱「界下子民」,生死者受神庇護、管理。
拜菩薩 舊時,縣人視佛、道為一家,尤其婦女見佛就拜,見神就敬。有些家庭還供奉觀音神像。念佛數珠幾乎家家都有,不少老年婦女平時手捏數珠,口念彌陀,以念經為陰間積錢,保今生,修下世。上道觀和上佛寺一樣,多為求財、求子、問病求醫,且分不清宗教和迷信之別。
1926年前後,進步教師、學生提倡科學,破除迷信,得到社會響應,廟宇、祠堂多改為校舍。50年代後,迷信活動停止,近年來又有所抬頭。
講吉凶預兆 舊時,小兒有病,求神祀鬼,討香灰,擺夜羹飯,招魂靈。小兒夜啼,書寫「天皇皇,地皇皇,小兒啼哭在娘房,過路君子讀一遍,一夜睡到大天亮」之類招貼,現已少見。喜鵲叫有喜,烏鴉叫報凶;燈花爆有喜;蜘蛛懸絲掛和杯筷多置兆客到;路上遇出喪、見棺材有喜;夢中見財有凶;鳥糞污頭,臟水污衣將不吉;耳鳴是背後有人罵;眼皮跳兆禍,男左女右;雞上屋預示火災,半夜聞犬悲吠要死人等。此類徵兆少數人仍信。
第四節 文娛風俗
舊時,民間文娛活動一是與祭祀活動聯在一起,在祭神、祀鬼、拜祖先、求龍王時,配以文娛活動,娛神同時娛已。如迎神行會、廟會戲、還願戲等。二是節日文娛活動。如春節馬燈,元宵燈會,端午劃龍船等。三是婚喪喜慶時演戲、奏樂等。四是平時納涼、休息時聽新聞、講故事等自娛自樂活動。(詳見《文化新聞》編)
正月 初一至十八日。馬燈、車子燈、船燈、大頭和尚、跳魁星(長山地區)。十四日夜放水燈(柴橋地區)。
二月至三月 廟會,演戲為廟神祝壽。大碶地區正月初二至十八日分地段獻燈,收入多用作水龍會、修橋等公益事業。二月初柴橋禮拜會,三月初六丁家山下裴將軍廟菩薩出巡,行會。行會行列中有民間音樂、舞蹈、大旗、高蹺、抬閣等,熱門非凡。
四月 青苗會。如亞浦楊亭廟、大碶廿四廟會等。城區四月半會最盛。
五月 稻花會。如昆亭聖山廟。端午節在丁家山下有劃龍舟盛會。
七月 七月半盂蘭盆會。僧道放焰口,做道場,唱小曲。
九月至十二月 各地廟會,演戲(廟神誕辰慶壽戲,還願戲等)。
冬至 祠堂祭宗譜,演戲。
大旱年 求龍王行雨。從龍潭(如三山龍潭嶴、陳山龍潭、郎家坪龍王堂)出發,繞境區行會一周。
瘟疫流行時,請五都神(如亞浦下洋西宮、大碶行宮)出巡行會。
當地民間藝人有杖頭木偶、蛟川走書、甬灘、京劇班(長山)、唱新聞。
外來民間藝人有耍猴戲、賣梨膏糖、唱蓮花落,常有職業劇團如徽班、京戲班、來演廟會戲、還願戲。在民國時,城區有小劇場,不定期賣票演出京劇、越劇。
新中國成立後,迎神行會已不行。50年代時,鄉鎮組織業余劇團演出現代戲,60年代,農村建立俱樂部。70年代鄉鎮辦起文化站、文化中心,活動趨向多樣。電影在60年代後普及到農村。80年代起,看電視、電影已成為城鎮居民生活習慣,農村也相當普遍,青年人喜愛快節奏、有刺激性的體育、武打、言情和譯製片,中老年人則愛看地方戲曲和家庭生活片。
附:陋俗及其革除
纏足 封建時代以婦女腳小為美,強迫幼女包腳纏足,造成雙足畸形,行走困難。民國初年,有識之士在各鄉鎮組織「天足會」,勸導放足,曾受封建勢力阻撓、恐嚇和謾罵。經實例教育和婦女自身覺醒,此俗遂絕。
墮民 元稱「怯憐戶」,明稱「丐戶」,俗稱「墮弁」(男)、「送娘子」或「送嫂」(女),歷代視為賤民,受社會歧視。清雍正、光緒和民國時曾多次獲准脫籍,倡導與平民同等待遇,但仍相沿不改。解放後才打破傳統偏見,現今「墮民」貶稱已成歷史陳跡。
趕天狗 舊俗每逢月蝕,敲打銅鑼、面盆等銅鐵響器,燃放爆竹,說是能嚇退吃月亮的天狗,至月復明乃止。隨著文化科學知識提高,此俗在40年代已漸絕
③ 在民國時期,一個生日蛋糕貴不貴
民國時期,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就沒聽說過生日蛋糕
④ 北京正明齋老字型大小的糕點有什麼獨特之處
過去北京把糕點叫餑餑,正明齋是北京有名的餑餑鋪。提起北京糕點,南味以稻香村、桂香村、稻香春著名,清真以大順齋最為出名,要說最具京味的糕點,那就要數正明齋了。清末人崇彝所著《清咸以來朝野雜記》中寫道"瑞芳,正明,聚慶諸齋,此三處,北平有名者。"孫學仁是正明齋的掌門人,祖籍山東掖縣。正明齋開業後,生意十分興旺,在其最興盛的時候先後開設了七家分店。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正明齋分了一次家,正明齋和第三分號歸孫學仁、孫學義經營;第一、第二分號歸孫學士等人經營。
正明齋的糕點吸收南北葷素之精華,兼有漢蒙滿藏之特色,用料考究,配方嚴格,做工精細。他們對企業管理有方,既重用骨幹職工,又能調動其它人員的積極性;在門市經營上,他們真誠而又熱情地對待每一位顧客。正明齋開業一百多年來之所以得到人們的青睞,原因就在於此。
從咸豐元年起,正明齋糕點一直是清朝宮廷喜、慶、宴、壽之御用食品。慈禧曾用以贈送宮妃賓客。正明齋糕點還被列為御膳房佳品,稱之為正統的滿漢糕點。當時許多旗人貴客、社會名流慕名而來,滿意而歸,更使得正明齋門前若市,名揚四海。
張學良將軍在京時,喜歡訂做正明齋的玫瑰花餅;京戲名凈郝壽臣,最喜愛食用正明齋的雞油餅;滿、蒙賓客喜愛食用正明齋的奶油薩其馬和杏仁干糧;正明齋的風味月餅也是老北京人的名點。民國以後,眾多來京的大官僚、大軍閥也曾來這里購買糕點。
正陽齋的糕點從原料配比到加工製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有十分嚴格的規定,對於眾多特味糕點,都採取獨特的加工方式,從而保持了糕點的特殊風味。蜂蜜蛋糕是以麵粉、雞蛋、白糖、蜂蜜、生油、青梅、桂花、瓜仁為原料,經過打糕、灌糕、烘烤、冷卻等工序精製而成。蛋糕為鹿茸長方形,表面呈棕紅色,內部則為淡黃色,上面有青絲、青梅、瓜仁,口感松軟、細膩,味道香甜純正,有滋補養身,清火潤腸等功效。正明齋的糕點價錢低廉,口味繁多,從而吸引了各個層次的顧客。
中秋少不了月餅,而正明齋的月餅也是極具特色,其中有紅、白、乾菜、黃酥月餅等很多品種。那時一到中秋佳節,好多北京人就去買正明齋的月餅,待到秋夜月圓之時,親朋好友在四合院中,圍坐桌旁,吃著正明齋的月餅,品茶賞月,其樂融融。
過去,每年一進臘月,北京的不少大街小巷就會見到挑著寫有"正明齋餑餑鋪"字樣的大圓籠走來走去,這是正明齋派人為那些大戶人家、大店鋪送餑餑和蜜供。挑著大圓籠送貨,在街上一走,既增添了過年的氣氛,又宣傳了自己。
正明齋的蜜供,最為有名,不僅經得起氣候變化的考驗,即便是夏天也不會淌蜜,而且吃起來不粘、不糊嘴,口感香甜柔軟,耐咀嚼,餘味特佳。
民國以後,袁世凱等大官僚、大軍閥在京期間,也多次到正明齋訂購餑餑。30年代日偽統治時期由於市面蕭條,正明齋開始衰落。
⑤ 蛋糕有哪幾種
1、海綿蛋糕
海綿蛋糕是利用蛋白起泡性能使蛋液中充入大量的空氣,加入麵粉烘烤而成的一類膨鬆點心,因為其結構類似於多孔的海綿而得名,在國外稱為泡沫蛋糕。在國內稱為清蛋糕 。
2、蘋果蛋糕
蘋果蛋糕是一種以黃油或植物黃油、白糖、雞蛋、麵粉、蘋果、蛋糕發粉、桂皮粉為原料做成的顏色淺黃,質地松軟的蛋糕。
3、黑森林蛋糕
黑森林蛋糕(Schwarzwaelder Kirschtorte)是德國著名甜點,製作原料主要有脆餅面團底托、鮮奶油、櫻桃酒等。是受德國法律保護的甜點之一,在德文里全名"Schwarzwaelder" 即為黑森林。它融合了櫻桃的酸、奶油的甜、櫻桃酒的醇香。
4、乳酪蛋糕
乳酪蛋糕是一款甜點,製作原料主要有消化餅干、熔化奶油、奶油乳酪等。又稱乳酪蛋糕。是以海綿蛋糕、派皮等為底坯,將加工後的乳酪混合物倒入上面,經過烘烤、裝飾而成的製品。
5、胡蘿卜蛋糕
胡蘿卜蛋糕是一款甜點,製作原料主要有胡蘿卜、雞蛋、發酵粉等。有益於消化,可以明目,是現代的健康食品。口感清爽,不黏膩,是下午茶或早餐的最佳選擇。適合各種人群食用。
⑥ 魯迅據說特別喜歡吃,是民國著名吃貨,有哪些經典例子嗎
魯迅作為一代大文豪,他本人卻是非常喜歡吃,對於美食,魯迅一直是非常喜歡。可以這樣說,他這輩子大多數薪水都貢獻給了食物。
魯迅除了愛吃糕點以外,也喜歡各種菜餚,他幾乎將所有的餐館都跑了個遍,這樣的魯迅,是不是沒有了一種大文豪的感覺,而是和生活更加貼近了呢?
魯迅是一個很出色的文學家,他也是一個很出色的美食家。 這就是魯迅。
⑦ 古代糕點名稱有哪些
1、桂花糕。
桂花糕是已有300多年歷史,是用糯米粉、糖和蜜桂花為原料製作而成的美味糕點,中國特色傳統小吃。歷史悠久,美味爽口,做法簡單,種類多種多樣,滿足人們對於味道的各種需求。並且擁有美麗的歷史傳說,更增添了桂花糕的歷史價值。
⑧ 蛋糕還有什麼樣的名稱,像提蘇米拉這樣的
松軟類如:Sponge Cake 海綿蛋糕 、Genoise Torte等等,國內的奶油蛋糕多是這類.
水果類如: Orange Gateau 橙子蛋糕 、Banana Cake 香蕉蛋糕、Apple cake 蘋果蛋糕 、
Christmas Cake 聖誕蛋糕、Carrot cake 胡蘿卜蛋糕等
口味較重的如:Chocolate Cake 巧克力蛋糕、lemon Madeira Cake 檸檬馬德拉蛋糕、Bluberry Cheese Cake 藍莓乳酪蛋糕等。
法式蛋糕多為 Mousse Gateau 慕斯蛋糕類。
德國的乳酪蛋糕如:Viennese Quark Torte 維也納誇克蛋糕,Gateau Opera 黑森林蛋糕等.
日本的蛋糕是在法式基礎上的創新,非常精美!生日蛋糕的由來
中古時期的歐洲人相信,生日是靈魂最容易被惡魔入侵的日子,所以在生日當天,親人朋友都會齊聚身邊給予祝福,並且送蛋糕以帶來好運驅逐惡魔。
生日蛋糕,最初是只有國王才有資格擁有的,流傳到現在,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都可以在生日時,買個漂亮的蛋糕,享受眾人給予的祝福。
滿月蛋糕的由來
寶寶滿月,免不了求神祭祖,然後剃胎發,大人總希望小寶寶快快長大。在滿月當天,外公外婆要送小寶寶許多滿月蛋糕,希望外孫(女)能中狀元,終生圓圓滿滿。
隨著時代的進步,滿月送蛋糕表示「蓬發」的意思,祝福小寶寶將來蓬勃發達。
婚禮蛋糕的由來
婚禮蛋糕,據傳最早出現在古羅馬時代。蛋糕一詞則出自英語,其原意是扁圓的麵包。同時也意味著「快樂幸福」之意。
古代時富家子弟舉辦婚禮時,都要做一隻特製的蛋糕,不僅在婚宴上新郎新娘一起吃,而且也請來賀喜的客人們吃蛋糕。客人們期望自己也能分享新婚夫婦的幸福。因此,那時蛋糕是放在新娘頭上被切開的。
在歐洲被邀請參加婚禮的客人還有這樣一個習慣:把各自帶來的放人香料的麵包高高地堆在桌子上,讓新郎新娘在「麵包山」的兩側,隔山交吻。這時的麵包山也象徵著幸福。
最初蛋糕的做法與麵包沒有什麼兩樣,把牛奶與麵粉揉在一起做成扁圓形就是蛋糕了。現在婚禮蛋糕則做得越來越考究和豪華了。
黑森林蛋糕由來
其實黑森林蛋糕(Schwarzwaelder Kirschtorte)若翻譯成「黑森林櫻桃奶油蛋糕」應該是較恰當吧。因為德文全名里的Schwarzwaelder即為黑森林,而Kirschtorte也就是櫻桃奶油蛋糕的意思。仔細研究研究,黑森林說穿了,真的只是一種「沒有巧克力的櫻桃奶油蛋糕」。
相傳古早以前,每當黑森林區的櫻桃豐收時,農婦們除了將過剩的櫻桃製成果醬外,在做蛋糕時,也會非常大方地將櫻桃塞在蛋糕的夾層里,或是一顆顆細心地裝飾在蛋糕上。而在打制蛋糕的鮮奶油時,更會加入不少櫻桃汁~而這種以櫻桃與鮮奶油為主的蛋糕,從黑森林傳到外地後,也就變成所謂的「黑森林蛋糕」了!
雖然目前德國大部份的糕餅師傅在製做黑森林時,也會使用了不少巧克力,不過黑森林蛋糕真正的主角,還是那鮮美豐富的櫻桃哦!以前德國曾出現消費者因某家黑森林蛋糕的櫻桃含量太少而提出控告的案例~也因此德國政府對這種國寶級黑森林,也作出了相關的規定,像是黑森林蛋糕的鮮奶油部份,就至少得含有80克的櫻桃汁才行喔!
所以黑森林呀,真的不是代表黑黑的意思啦。而黑森林蛋糕,更不是巧克力蛋糕的代名詞喔!黑森林是位於德國西南的一個山區,從巴登巴登Baden Baden往南一直到佛來堡Freiburg這帶,都屬黑森林區。今天即使來到黑森林,並不見得到處都能幸運地嘗到沒有巧克力的黑森林蛋糕,不過有機會在此地享受黑森林時,不妨細心留意蛋糕里的小櫻桃,讓自己重新認識黑森林外,別忘了也感受一下那份藏於味蕾深處的新鮮感哦
維也納巧克力杏仁蛋糕的由來
Hotel Imperial開幕於公元1873年,曾經是權貴的集中地方。從帝國時期的「k.u.k Hof-imperial」到後來「Hotel lmperial」一直都是奧地利最好的旅館。1994年更被評選為世界最好的飯店之一。
這里還有一個小傳說,當年為了慶祝飯店的開幕並彰顯皇帝Franz-joseph的榮耀,一糕餅師傅Xaver Loibner所烘焙出來的特殊口感的蛋糕,不僅得到皇帝的喜愛,更將之命名為「Imperial Torte」,且被視為「甜密的問候」。細細地品嘗,首先,您會嘗到蛋糕外層的可口的牛奶巧克力伴隨著甜美的杏仁味在舌尖緩緩融化,接著蛋糕中的碎杏仁充滿您的味覺,並隨著絲絲可可亞的香味釋出,完美而細膩的留住在口中。
起士蛋糕的(Cheesecake)的由來
起士蛋糕,或起司蛋糕、芝士蛋糕,是西方甜點的一種。有著柔軟的上層,混合了特殊的起士,如 ricotta cheese,或是 cream cheese,再加上糖和其他的配料,如雞蛋、奶油和水果等。起士蛋糕通常都以餅乾做為底層,有固定的幾種口味,如香草起士蛋糕,巧克力起士蛋糕等,至於表層加上的裝飾,常常是草莓或藍莓。
有時起士蛋糕看起來不太像一般蛋糕,反而比較像派的一種。
簡史 起士蛋糕據知是源於古早的希臘,在前 776 年時,為了供應雅典奧運所做出來的甜點。接著由羅馬人將起士蛋糕從希臘傳播到整個歐洲。在 19 世紀跟著移民們,傳到了美洲。
名店
在美國紐約市,公認最好吃的起士蛋糕店叫做「Juniors'」,位於布魯克林。在台灣台北市,公認最好吃的起士蛋糕店則位於天母「吃吃看」。
布朗尼蛋糕的由來
巧克力布朗尼蛋糕,又被叫做布朗尼蛋糕、核桃布朗尼蛋糕或者波斯頓布朗尼。是一種切塊的小蛋糕,層次豐富,其中加入了大量的黑巧克力烘培而成,因為其華貴的咖啡色(brown)而得名(brownie)。
布朗尼的由來有個很有趣的故事,據說有個胖胖的黑人嬤嬤系著圍裙,在廚房烘培著松軟可口的巧克力蛋糕,結果居然忘了將奶油先打發,而意外做出的失敗作品,這塊原本要丟掉的蛋糕,老媽媽一嘗,居然十分美味,布朗尼蛋糕這個「可愛的錯誤」就這么成為美國家庭中最代表性的蛋糕了。
義大利甜點---提拉米蘇(Tiramisu)的由來
關於提拉米蘇的由來,有一個溫馨的故事:二戰時期,一個義大利士兵要出征了,可是家裡已經幾乎什麼都沒有了,愛他的妻子為了給他准備干糧,把家裡所有能吃的餅干、麵包做進了一個糕點里,那個糕點就叫提拉米蘇。每當這個士兵在戰場上吃到提拉米蘇就會想起他的家,想起家中心愛的人。
提拉米蘇,Tiramisu,在義大利語里,有「帶我走」的意思,帶走得不只是美味,還有愛和幸福。
奧地利甜點------沙架蛋糕的由來
沙架蛋糕起源於1832年,一位王子的家廚Franz.Sacher研發出一種甜美無比的朱古力陷,受到皇室的喜愛。後來,在當時貴族經常出入的沙架飯店Sache Ho-te也以沙架蛋糕為招牌點心。然而,它獨家的秘方究竟是什麼,至今仍是一場爭論不休的甜點官司,一家糕餅鋪Demel號稱以重金購買到沙架家族成員所提供的原版食譜,沙架飯店則堅持只有他們的蛋糕才是尊重創始者的傳統口味。盡管官司未解,但是沙架蛋糕獨特的朱古力陷與杏桃的美味組合早已傳遍全世界,被數以萬計的點心主廚不斷繁衍創作,成為代表奧地利的國寶級點心。
奧地利甜點------史多倫蛋糕的由來
數百年如一日,造型古樸,做法繁雜,材料比例呈迷,僅此只有少數幾家老糕餅鋪的師傅會做。在奧地利,史多倫蛋糕物以稀為貴,身價不輸給沙架蛋糕。朝諾糕點鋪是史多倫蛋糕神秘美味的源頭,據說它的味道、造型從十九世紀以來,從來沒有改變過,全部手工製作,只知道它的成分有杏仁、榛果、糖、朱古力和奧國獨特的圓餅(Oblaten),至於食譜、做法,在朝諾糕餅鋪里也只有兩個師傅知道。史多倫蛋糕酥甜迷人,餘味悠長,非嗜甜如命者無法多食。即使在朝諾老店,史多倫每年產量只有1300個。
日本甜點------Castella蛋糕的由來
十七世紀,葡萄牙的傳教士和商人遠渡重洋來到長崎,他們帶來的東西,例如玻璃、煙草、麵包等等對當地人來說都是新奇的玩意兒,為了建立彼此的友誼,這些外地人想了一些辦法來討好當地人,傳教士對貴族分送葡萄酒、對平民分送甜點,希望藉此傳播基督教。商人更是大量製造糕點在街頭分送民眾。當時,一種砂糖、雞蛋、麵粉做成的糕點大受歡迎,日本人問Castella王國傳來的甜點。結果日本人就誤將Castella當作甜點的名字流傳下來,這就是Castella的由來。
法國的名品——撒哈蛋糕(法國)
據說是在1832年,由澳大利亞駐法外交官「梅茲提爾尼西」的專任主廚,法國籍的「撒哈」所發明的,當年16歲。因外交官「梅茲提爾尼西」嗜好甜食,每天都必須品嘗不同的甜點,結果「撒哈」試著將許多平常不常用於點心的食材加以組合,最後完成了這道「撒哈蛋糕」。後來在1876年,「撒哈」的兒子「愛德華」創立「撒哈HOTEL」,並與妻子安娜把這道點心加以發揚光大,成為法國著名的蛋糕之一。
年節的點心——木材蛋糕(Yule log)-(法國)
「Yule其實是耶誕節的舊稱,從維京人到至今的冬季慶典。英格蘭傳統的耶誕節是在林子里砍柴拖曳回去放置在壁爐內,從耶誕平安夜開始燃燒12天,這木材就叫Yulelog(耶誕材)!
原本為法國人在度過耶誕節必備的應景年節點心。法國人在耶誕夜時,不管在哪裡工作的遊子都會趕忙回鄉團聚,就象中國人守歲一樣,有全家團圓守夜的習慣。當守到半夜的時候,通常會全家聚在暖爐前,一起吃木材蛋糕,配著咖啡或紅茶,一面驅趕寒意,另一方面也借機聯絡家人間的感情。
報紙上的名派——波士頓派(BostonCreamPie)-(美國)
事實上不是派,而是海綿蛋糕(松糕)
名稱由來據說是在1855年,一份紐約報紙印了一份名為puddingpiecake(布丁派蛋糕)的食譜,這份食譜並沒有包含現今波士頓派特有的巧克力糖漿,然後在1856年一位名為Harvey D.Parker的人在波士頓開設了一家ParkerHouse餐館,菜單上有一道含有巧克力糖漿的布丁派蛋糕,據說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波士頓派。
中世紀的誕生——舒芙里(Souffle)-(法國)
為什麼人們會發明這道讓人吃完後,反而感覺好像什麼都沒吃的舒芙里;這和當時貪婪無饜、欲求永不滿的社會風氣息息相關。當時富裕的老百姓們花在吃的時間比工作的時間多上好幾倍,往往三、四個人的餐會,十幾二十道菜,多得吃不完,吃到最後,賓客都僅意思意思地動動刀叉,淺嘗即止;宴會結束後,一整個下午,只聽見打飽嗝的聲音此起彼落,這個「下午打嗝」的社會現象維持了整整半個世紀,直到引起社會清流人士如此的蜚短流長方才告一段落:「連「虛無」也難逃物質化,並因過度膨脹而遭到倒塌的命運。」。
為了矯正敗壞的飲食風氣,廚師們特地運用無滋無味無重的蛋白,變化成這道虛無的美食;然而,廚師們又害怕過度膨脹的虛無物質主義,又將如預言一般,終將難逃坍塌的命運,所以千方百計地想讓舒芙里在送達客人食用之前,能保持優雅蓬鬆的原貌。
蓬鬆的口感——戚風蛋糕(ChiffonCake)-(美國)
蛋糕一般有海綿蛋糕/Sponge和戚風蛋糕/ChiffonCake.Chiffon實指一種布料,類似絲t綢,但是沒有像絲綢般難保養,這就是喬其紗。因這款蛋糕的口感和組織特別柔軟,綿滑,所以就叫做ChiffonCake.海綿蛋糕完全靠打發蛋(全蛋或是分蛋)來形成蛋糕組織里的孔隙,典型的海綿蛋糕里只有蛋、麵粉、糖。口感比較結實、綿密,吃的時候容易覺得噎喉嚨(和戚風相較來說)。
戚風蛋糕是改良的海綿做法,是一個美國廚師發明的,裡面除了蛋、麵粉、糖,還放了植物油、水(增加組織濕度,使口感蓬鬆且濕潤),但是因為麵糊比較濕、不容易膨脹,所以要加BP幫助麵糊發泡、膨脹。戚風麵糊因為比較濕,烘烤時需要攀著烤模壁往上爬升,否則麵糊不會長高,蛋糕會扁扁的,組織也會有點硬、沒有孔隙。
長青的產品——瑞士卷(Helveticrolls)-(瑞士)
它是戚風蛋糕(sponge cake)的一種,最先由瑞士傳入美國,台灣是在民國50年代由「美國小麥協會」為了推廣美國的麵粉,才大力推廣此類糕點到台灣,由於推廣已久,所以在台灣是很普遍的糕點,幾乎每間西點麵包店必備的長青產品它不是瑞士特產只不過台灣人最初發現它的地點在瑞士。 希望你可以對蛋糕有了一定的了解
⑨ 本人是個非常喜歡甜食的人,有沒有好吃的推薦幾款
巧克力,提拉米蘇,芒果乾,草莓干,小甜餅干,很多,強烈推薦蛋糕甜點
1、義大利:提拉米蘇(Tiramisu)
提拉米蘇,亦譯成堤拉米蘇。是一種帶咖啡酒味兒的蛋糕,由鮮奶油、可可粉、巧克力、麵粉製成,最上面是薄薄的一層可可粉,下面是濃濃的奶油製品,而奶油中間是類似巧克力蛋糕般的慕司。作為義大利甜點的代表,外貌絢麗、姿態嬌媚的提拉米蘇已經風靡全球。它以Espresso(特濃義大利咖啡)的苦、蛋與糖的潤、甜酒的醇、巧克力的馥郁、手指餅乾的綿密、乳酪和鮮奶油的稠香、可可粉的乾爽,只用了不到十種材料,把「甜」以及甜所能喚起的種種錯綜復雜的體驗,交糅著一層層演繹到極致。
起源於一個溫馨的故事:二戰時期,一個義大利士兵的妻子打算給即將出征的丈夫准備干糧,但由於家裡很貧窮,因此她就把所有能吃的餅乾和麵包都做進了一個糕點里,那個糕點就是提拉米蘇。因此提拉米蘇在義大利語里有「帶我走」的意思,象徵食用者吃下的不只是美味,還有愛和幸福。
2、義大利:薩芭雍甜點(Sabayon)
薩芭雍是義大利的一種甜品,是用雞蛋混合奶油,甜酒,澆在各式水果上著名的典型宮廷代表作。它是一道充滿酒香、蛋香的義大利著名甜品,尤其濃稠柔細的蛋糊,覆蓋於應季水果上,再加上微微烤過後的所散發出來的焦香。冷與熱,甜蜜與新鮮,微薰與清洌之間的交揉,直叫人不飲也醉。在一片柔和的燈光下,伴隨著和諧的音符,享受著薩芭雍所帶來的恬靜與淡雅,交雜著你的心境,你會感觸薩芭雍所帶來的許多許多。sabayon也可以代表一種口味,最主要的特徵是酒香濃郁,一般用朗姆酒,比如說國外的冰淇淋經常能看到各種薩芭雍的口味,比如巧克力薩芭雍,咖啡薩芭雍,櫻桃薩芭雍。
3、法國:撒哈蛋糕(Sachertorte)
據說是在1832年,由澳大利亞駐法外交官梅茲提爾尼西的專任主廚,法國籍的撒哈所發明的,當年16歲。因外交官梅茲提爾尼西嗜好甜食,每天都必須品嘗不同 的甜點,結果撒哈試著將許多平常不常用於點心的食材加以組合,最後完成了這道撒哈蛋糕。後來在1876年,撒哈的兒子愛德華創立撒哈HOTEL,並與妻子安娜把這道點心加以發揚光大,成為法國著名的蛋糕之一。
4、法國:木材蛋糕(Yule log)
Yule其實是耶誕節的舊稱,從維京人到至今的冬季慶典。英格蘭傳統的耶誕節是在林子里砍柴拖曳回去放置在壁爐內,從耶誕平安夜開始燃燒12天,這木材就叫Yulelog(耶誕材)!原本為法國人在度過耶誕節必備的應景年節點心。法國人在耶誕夜時,不管在哪裡工作的遊子都會趕忙回鄉團聚,就象中國人守歲一樣,有全家團圓守夜的習慣。當守到半夜的時候,通常會全家聚在暖爐前,一起吃木材蛋糕,配著咖啡或紅茶,一面驅趕寒意,另一方面也借機聯絡家人間的感情。
5、法國:舒芙蕾(Souffle)
為什麼人們會發明這道讓人吃完後,反而感覺好像什麼都沒吃的舒芙里;這和當時貪婪無饜、欲求永不滿的社會風氣息息相關。當時富裕的老百姓們花在吃的時間比工作的時間多上好幾倍,往往三、四個人的餐會,十幾二十道菜,多得吃不完,吃到最後,賓客都僅意思意思地動動刀叉,淺嘗即止;宴會結束後,一整個下午,只聽見打飽嗝的聲音此起彼落,這個「下午打嗝」的社會現象維持了整整半個世紀,直到引起社會清流人士如此的蜚短流長方才告一段落:連虛無也難逃物質化,並因過度膨脹而遭到倒塌的命運。為了矯正敗壞的飲食風氣,廚師們特地運用無滋無味無重的蛋白,變化成這道虛無的美食;然而,廚師們又害怕過度膨脹的虛無物質主 義,又將如預言一般,終將難逃坍塌的命運,所以千方百計地想讓舒芙里在送達客人食用之前,能保持優雅蓬鬆的原貌。
6、法國:慕斯蛋糕(Mousse cake)
蛋糕極品—慕斯蛋糕:慕斯蛋糕最早起源於美食之都--法國巴黎。莎莉文慕斯在鮮奶油中加入具有口感和風味的十數種新鮮輔料,在溫度的控制、原料的配比、PH值的掌握,都有十分嚴格的要求,使外型、色澤、結構變化豐富、口味更加自然純正,冷凍後食用風味無窮,符合人們追求精緻時尚、自然健康的生活理念、為蛋糕中的至尊極品。
7、法國:歐培拉蛋糕(Opera)
說到法國甜點心,不得不提有百年歷史的歐培拉OPERA。這款有著數百年歷史的蛋糕,里邊那股濃郁的巧克力味與咖啡味令每個愛好巧克力與咖啡的人都迷戀不已。傳統的歐培拉共有六層,包括三層浸過咖啡糖漿的海綿蛋糕,以及用牛油、鮮奶油和巧克力奶油做成的餡。整個蛋糕充滿了咖啡與巧克力的香味,入口即化。每個喜歡巧克力的人一定會迷上它,那濃郁的巧克力與咖啡味,縈繞在舌尖,慢慢融化在口中,香味久久不能散去……這款蛋糕由1890年開業的Dalloyau甜點店最先創制,由於形狀正正方方,表面淋上一層薄薄的巧克力,就像歌劇院內的舞台,而蛋糕表面綴上一片金箔,象徵歌劇院里的加尼葉(原是巴黎著名歌劇院的名字),因此得名。
8、法國:瑪德蓮貝殼甜點(Madeleine)
「那第一口浮有屑的溫暖茶水在碰到味蕾的一瞬間,一陣戰栗穿過全身,茶水和餅干屑的結合為他帶來無上喜悅」。——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這句話就是在描寫法國的瑪德蓮蛋糕。瑪德蓮蛋糕又稱貝殼蛋糕,是最能代表法國的餅干之一,可是個人覺得它吃起來更像蛋糕一類的小點心。只是在法國傳統意義上來說它歸於餅干類。相傳,瑪德蓮蛋糕源於法國洛林地區。十八世紀,洛林公爵在某次宴會上,因甜點師傅與大廚吵架,憤而離去。為顧全大局,一位名叫瑪德蓮的侍女便自告奮勇的烤了一大盤小蛋糕上桌,那誘人的香氣與恰到好處的色澤讓賓客們紛紛叫好,公爵便把這款點心命名為「瑪德蓮」。
9、德國:黑森林蛋糕(Schwarzwaelder Kirschtorte)
德國最為出名的就是味道濃郁的黑森林蛋糕,融合了櫻桃的酸、奶油的甜、巧克力的苦、櫻桃酒的醇香。完美的黑森林蛋糕經得起各種口味的挑剔。以飽滿的酒漬櫻桃與比例驚人的櫻桃蒸餾酒為重要食材做成的這款蛋糕,幾乎貫穿了整個中世紀的黑森林Schwarzwald地區,著實令人驚嘆。真正正宗的黑森林蛋糕里是不會放半點巧克力的,但現在的德國糕餅師傅在製做黑森林時卻會加進不少巧克力。不過黑森林蛋糕真正的主角,應該還是那一顆顆鮮美豐富的櫻桃才對。因此德國對這種國寶級蛋糕也作出了烘培時必定要達到的相關標准,比如黑森林蛋糕的鮮奶油部份至少要含有80克以上的櫻桃汁才算過關等。
10、英國:糖漿松糕布丁(Syrup muffins)
固執守舊到有點可愛的英國布丁,竟還根據季節進行了明確的劃分:夏天有以新鮮草莓製成的屈萊弗Trifle冷布丁,冬天則是熱乎乎黃油味十足的太妃糖熱布丁,各種各樣的布丁幾乎成為英帝國繁榮興盛的基石,也是英國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各種各樣的布丁中,尤以那種多孔的或稱之為糖漿松糕的甜味布丁最為著名。蛋奶沙司從糖漿松糕上緩緩滴下,只需想起這種畫面,就會讓人忍不住食指大動。
11、美國:波士頓派(Boston Pie)
事實上不是派,而是海綿蛋糕(松糕)。名稱由來據說是在1855年,一份紐約報紙印了一份名為puddingpiecake(布丁派蛋糕)的食譜,這份食譜並沒有包含現今波士頓派特有的巧克力糖漿,然後在1856年一位名為Harvey D.Parker的人在波士頓開設了一家ParkerHouse餐館,菜單上有一道含有巧克力糖漿的布丁派蛋糕,據說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波士頓派。
12、美國:戚風蛋糕(Chiffon)
蛋糕一般有海綿蛋糕/Sponge和戚風蛋糕/ChiffonCake.Chiffon實指一種布料,類似絲t綢,但是沒有像絲綢般難保養,這就是喬其紗。因這款蛋糕的口感和組織特別柔軟,綿滑,所以就叫做ChiffonCake.海綿蛋糕完全靠打發蛋(全蛋或是分蛋)來形成蛋糕組織里的孔隙,典型的海綿蛋糕里只有蛋、麵粉、糖。口感比較結實、綿密,吃的時候容易覺得噎喉嚨(和戚風相較來說)。
戚風蛋糕是改良的海綿做法,是一個美國廚師發明的,裡面除了蛋、麵粉、糖,還放了植物油、水(增加組織濕度,使口感蓬鬆且濕潤),但是因為麵糊比較濕、不容易膨脹,所以要加BP幫助麵糊發泡、膨脹。戚風麵糊因為比較濕,烘烤時需要攀著烤模壁往上爬升,否則麵糊不會長高,蛋糕會扁扁的,組織也會有點硬、沒有孔隙。
13、美國:布朗尼蛋糕(Brownie)
布朗尼是很普通的美式家庭甜點,味道濃郁迷人,口感介於餅乾和蛋糕之間。它有像蛋糕般綿軟的內心和巧克力曲奇樣鬆脆的外表。做法卻出奇的簡單,烘焙新手也可以一次成功,因為它根本不需要技術。只需要把全部材料混合就可以開烤了,什麼工具都不需要。真是想失敗都難,超簡單超有成就感的。
14、台灣:瑞士卷(Helveticrolls)
瑞士卷:它是戚風蛋糕的一種,最先由瑞士傳入美國,台灣是在民國50年代由「美國小麥協會」為了推廣美國的麵粉,才大力推廣此類糕點到台灣,由於推廣已久,所以在台灣是很普遍的糕點,幾乎每間西點麵包店必備的長青產品它不是瑞士特產只不過台灣人最初發現它的地點在瑞士。
15、日本:長崎蜂蜜蛋糕(Nagaski Castella)
日本著名西點。蜂蜜蛋糕最早起源於荷蘭古國,當時的貴族在招待使節時都會用它來向賓客表達主人最隆重的敬意。大約十六世紀時,由於當時的德川幕府採取鎖國政策,僅在局部開放長崎等少數地點做為外國船隊訪日的港口,因此希望進入日本做生意的荷蘭商人便特地面見天皇,並呈上荷蘭皇室招待貴賓用的精緻蛋糕。蛋糕特殊的香甜氣息與滑細的口感,立即博得天皇的贊賞。到了十七世紀,葡萄牙的傳教士和商人也遠渡重洋來到長崎。他們為與當地人建立友誼,便採取向貴族分送葡萄酒、向平民分送甜點的策略,希望藉此傳播基督教。這種用砂糖、雞蛋和麵粉做成的糕點立刻在民眾間大受歡迎,這就是長崎蜂蜜蛋糕的由來。
16、阿拉伯:乳酪蛋糕(Cheese cake)
乳酪也稱乾酪、乳酪、芝士、起司:它還有一個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一個阿拉伯人獨自穿越沙漠,他的唯一旅伴是一頭壞脾氣的駱駝,橫越浩瀚大漠的路途遙遠又艱辛。幸好,這位阿拉伯人攜帶著充足的食物。臨行前,他將新鮮牛奶倒進一個羊皮囊里。在漫漫旅途中,他打開皮囊一看,發現里邊的牛奶已變成固態狀和一汪液狀乳漿。這就是乳酪的發源史。
乳酪是最古老的加工食品之一。大約公元前3000年,遠古的蘇美爾人記載了將近20種軟質乳酪,這是歷史上對於乳酪的首次決載。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共有乳酪900多種,其中較著名的品種有400多種,而阿拉伯地區人民對於芝士蛋糕的熱愛,可以稱之為獨一無二。
17、奧地利/德國:薩赫蛋糕(Sachertorte)
註:與法國撒哈同名
舉世聞名的真正塗有巧克力、用果醬鑲邊的蛋糕。薩赫蛋糕起源於1832年,一位王子的家廚FranzSacher研發出一種甜美無比的巧克力餡,受到皇室的喜愛。後來,在當時貴族經常出入的薩赫飯店也以薩赫蛋糕為招牌點心。然而它的獨家秘方究竟是什麼,至今仍是一場爭議不休的甜點官司,一家糕餅鋪Demel號稱以重金買到薩赫家族成員所提供的原版食譜,薩赫飯店則堅持只有他們的蛋糕才是尊重創始者的傳統口味。盡管官司未解,但是薩赫蛋糕獨特的巧克力餡與杏桃的美味組合卻早已傳遍全世界,被數以萬計的點心主廚不斷繁衍創作,成為代表奧地利的國寶級點心。
18、奧地利/德國:史多倫甜點(Stollen)
奧地利甜點---史多倫蛋糕的由來:數百年如一日,造型古樸,做法繁雜,材料比例呈迷,僅此只有少數幾家老糕餅鋪的師傅會做。在奧地利,史多倫蛋糕物以稀為貴,身價不輸給沙架蛋糕。朝諾糕點鋪是史多倫蛋糕神秘美味的源頭,據說它的味道、造型從十九世紀以來,從來沒有改變過,全部手工製作,只知道它的成分有杏仁、榛果、糖、朱古力和奧國獨特的圓餅(Oblaten),至於食譜、做法,在朝諾糕餅鋪里也只有兩個師傅知道。史多倫蛋糕酥甜迷人,餘味悠長,非嗜甜如命者無法多食。即使在朝諾老店,史多倫每年產量只有1300個。
19、西班牙:果仁糖蛋糕(praline)
位於安達盧西亞地區的這個小鎮生產出來的果仁糖,是西班牙最為著名甜點,它最早是在十六世紀從阿拉伯傳來的。阿拉伯人運用其製作蛋糕的特殊技藝,將糅合了砂糖、堅果碎密密實實的交織在一起,這小小的一塊蛋糕中包含著的可是原汁原味的「帕提歐」風情。整體烤制後的色澤冷不丁被星星點點的雜色櫻桃打破了沉默,那幾近金黃色在雜色櫻桃的陪襯下,那份稠密立即在嘴裡化開,那一刻,你一定願意在這樣的情景里一直一直地坐下去,看太陽一遍一遍地升起。
20、香港/台灣:葡式蛋撻(Egg Tart)
葡式蛋撻,又稱葡式奶油塔、焦糖瑪琪朵蛋撻,港澳地區稱葡撻,是一種小型的奶油酥皮餡餅,屬於蛋撻的一種,焦黑的表面(是糖過度受熱後的焦糖)為其特徵。1989年,英國人安德魯·史斗(Andrew Stow)將葡撻帶到澳門,改用英式奶黃餡並減少糖的用量後,隨即慕名而至者眾,並成為澳門著名小吃。葡撻雖然是安特魯所創,然而揚名卻是拜安德魯和妻子 的婚變所賜。1996年,安德魯和妻子瑪嘉烈婚姻破裂。瑪嘉烈離開安德魯另起爐灶,把原先屬於自己名下的店子改名「瑪嘉烈」,又落戶香港和台灣,不經意地捲起了一陣葡撻旋風。正宗的瑪嘉烈葡式蛋撻必須用手製作:精緻圓潤的撻皮、金黃的蛋液,還有焦糖比例,都經過專業廚師的道道把關,才臻於普通蛋撻難以達到的完美。上桌的瑪嘉烈蛋撻的底座就像剛出爐的牛角麵包,口感松軟香酥,內餡豐厚,奶味蛋香也很濃郁,雖然味道一層又一層,卻甜而不膩。
21、韓國:打糕(Glutinous rice cake)
韓國人吃的打糕和廣東人的年糕一樣,都是以糯米為主要原料。不同的是年糕是用糯米粉做成,而打糕則是用糯米飯捶打而成。打糕裡面還有其他的材料,比如豆沙、熟豆面、糖、鹽等。這種打糕比一般年糕更加粘潤可口,味道更好。金剛苑的打糕有三種口味,表面分別撒上黃豆粉、花生芝麻粉和紅豆粉,香甜又軟糯,不可不試。
⑩ 民國 窮人家喝牛奶麵包(蛋糕)嗎
民國 窮人家喝牛奶麵包(蛋糕)嗎?
那個年代很多窮人連稀飯都喝不上呢,更別說什麼牛奶麵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