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要看什麼時期的,民國早期相當於50多元,晚期只相當於30多元。
以大米、豬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場的價格為例(民國元年是1912年,民國成立以前的大洋沿用清朝的):
1872年上白米為每舊石(音擔)2.7銀圓,計算大米的容量單位1舊石=10斗=160舊斤=177.7市斤(許多人通常誤認為1石=100市斤是搞錯了),就是說當時每斤上白米價格為1.5分銀圓。這時期1塊銀圓大約摺合今人民幣1百多元。
1901年米價為每舊石4銀圓,也就是每斤2.2分錢。這時期的1塊銀圓大約摺合今人民幣70元左右。
1911-1919年米價恆定為每舊石(178斤)6銀圓,也就是每斤米3.4分錢;1銀圓可以買30斤上等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8斤豬肉;棉布每市尺1角錢,1銀圓可以買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錢,植物油每斤7-9分錢;食鹽每斤1-2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9.5銀圓,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錢,1銀圓可以買18斤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錢,1銀圓可以買7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2分-1角4分錢,1銀圓可以買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錢,植物油每斤1角5分錢,食鹽每斤2-3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35—40元左右。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10.2銀圓,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錢;或者說,1銀圓可以買16斤大米;豬肉每斤大約2角-2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4-5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5分-1角8分錢,1銀圓可以買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錢,植物油每斤2角錢,食鹽每斤3-5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30—35元左右。
當時上海的物價比北京(1928年以後稱為北平)高出大約10-20%,一般說來,南方的物價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價更比鄉鎮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塊銀圓(大洋)可以請一頓「涮羊肉」;在上海,一塊銀圓(洋鈿)可以請兩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園,一塊銀圓可以買20張門票;要看演出(戲劇或電影)一塊銀圓可以買10張入場券。至於精神食糧,一份報紙零售3分,一塊銀圓可以訂閱整月的報紙;一部《吶喊》售價7角,一塊銀圓可以買一本比較厚的書,或者兩本比較薄的書。
希望答案對你有幫助。
㈡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能買多少東西大概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20世紀前半期,我國一塊銀圓(或國幣)的實際購買力如何呢?我們可以參考歷史上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物價來計算。但一方面,物價隨年月的變遷而變遷,另一方面,物價又隨地點的不同而不同。我們只能做一個大概的描述。 以大米、豬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場的價格為例: 1872年上白米為每舊石(音擔)2.7銀圓,計算大米的容量單位1舊石=10斗=160舊斤=177.7市斤(許多人通常誤認為1石=100市斤是搞錯了),就是說當時每斤上白米價格為1.5分銀圓。這時期1塊銀圓大約摺合今人民幣1百多元。 1901年米價為每舊石4銀圓,也就是每斤2.2分錢。這時期的1塊銀圓大約摺合今人民幣70元左右。 1911-1919年米價恆定為每舊石(178斤)6銀圓,也就是每斤米3.4分錢;1銀圓可以買30斤上等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8斤豬肉;棉布每市尺1角錢,1銀圓可以買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錢,植物油每斤7-9分錢;食鹽每斤1-2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9.5銀圓,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錢,1銀圓可以買18斤大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錢,1銀圓可以買7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2分-1角4分錢,1銀圓可以買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錢,植物油每斤1角5分錢,食鹽每斤2-3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35—40元左右。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10.2銀圓,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錢;或者說,1銀圓可以買16斤大米;豬肉每斤大約2角-2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4-5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5分-1角8分錢,1銀圓可以買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錢,植物油每斤2角錢,食鹽每斤3-5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今人民幣30—35元左右。 當時上海的物價比北京(1928年以後稱為北平)高出大約10-20%,一般說來,南方的物價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價更比鄉鎮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塊銀圓(大洋)可以請一頓「涮羊肉」;在上海,一塊銀圓(洋鈿)可以請兩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園,一塊銀圓可以買20張門票;要看演出(戲劇或電影)一塊銀圓可以買10張入場券。至於精神食糧,一份報紙零售3分,一塊銀圓可以訂閱整月的報紙;一部《吶喊》售價7角,一塊銀圓可以買一本比較厚的書,或者兩本比較薄的書。 由此,我們對於清末民初一塊銀圓(或國幣)的價值可以得到一個具體的概念。 〔附註〕歷史上豬肉價格的比較資料 2002年9月8日陶世龍先生看到我關於《文化人的經濟生活》的研究文章,以及《魯迅一生掙了多少錢》以後,在互聯網上提供了以下補充資料: 根據《中國工人階級歷史狀況》一書中,記錄1912—1924年北京市的物價。當時北京的豬肉價格,1913年是每百斤11圓7角;1916年有所上升,每百斤13圓3角; 那時的1斤(老秤)合596.82克,現在1斤(新秤)合500克。所以老秤1斤約合新秤1斤2兩。 北京1913年豬肉每百斤(老秤)11圓7角,合每斤(新秤)約1角銀洋; 1916年豬肉每百斤(老秤)13圓3角,合每斤(新秤)1角1分銀洋。 由此可以計算出—— 魯迅1913年1月薪俸220銀圓,可購買豬肉1122千克,即今秤2244斤; 1916年1月薪俸300銀圓,可購買豬肉1346千克,即今秤2692斤。 又,陶先生舉出當時李四光為答復魯迅說他在京師圖書館當副館長一事所作的說明;這副館長一職的月薪是500銀圓,但他只支取一半,還有一半捐給圖書館了;其實不捐也是可以的。所以當時教授的實際收入要比每月2000多斤豬肉還要多些。難怪魯迅在北京居住的15年間,能花上相當26000斤豬肉的錢去購買圖書資料,另外還買了住宅。 現在(2002年)北京的豬肉每斤價格是5元到7元之間。當然,貨幣購買力不應僅僅以豬肉一項的價格來計算,而應以多項生活用品的綜合比價來計算。可見,陳明遠估算民國初年(1912—1919年)的1銀圓平均購買力約相當於今人民幣50元,還是基本上符合實際情況的,甚至是比較保守的數字;因為當時北京市的物價比上海低廉10—20%左右。
㈢ 在民國時期,一個生日蛋糕貴不貴
民國時期,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就沒聽說過生日蛋糕
㈣ 在民國時期,十塊大洋能夠買到多少東西
民國是一個難以衡量的時間,物件也是很難穩定。南北差異明顯,一些地區隨著戰爭物件更是嚇人。尤其是到了30年代之後,全國的糧價都高得嚇人。
在一些比較發達的地區,普通人憑借體力就能拿到20多塊大洋,有著單位照顧的人群更是能夠拿到50以上的大洋,像是那些醫生之類的更是能夠上百元。在買布料上1塊大洋可以搞到10多米的上好料子,甚至5塊大洋就已經能夠租個門面來營生了。
總體來說,完全衡量民國的物價是不可能的。畢竟時代變遷和戰爭問題還有呢,那個時候的全民著重點也不一樣。就像是魯迅買套房子花了3500塊大洋一樣,那個時候對於房子的概念不重。差不多10塊大洋能夠和現在的6000多元月收入差不多,畢竟生活需求就不一樣了。
㈤ 民國時代一塊大洋能買什麼
民國人見過的錢,可比咱們現代人見過的錢多得多。
說民國人見的錢多,不是指他們富有,而是指他們見過的錢的種類非常多。
身為現代人,除了人民幣,還能見到美元、英鎊、歐元、港幣、馬克、盧布、新台幣、越南盾 但是再見多識廣的現代人,充其量只能見到十幾種或者幾十種錢。而在民國,根本不用出國,就能見到上百種錢。
以五四運動時期的北京人為例,他們能見到印著袁世凱頭像的銀元「袁大頭」,能見到印著孫中山頭像的銀元「孫大頭,能見到印著印著老鷹和蛇的墨西哥銀元「鷹洋」、印著不列顛女神的英國銀元「站洋」,以及寫著「光緒元寶」字樣的清末銀元「龍洋」,甚至還能見到兩廣地區鑄造的面值為兩角或者一角的銀元「毫洋」,還有四川軍政府鑄造的面值為一元的銀元「廠洋」。除了這些白里透亮叮當作響的銀元,在大宗交易如房地產買賣中還能見到五十兩一錠或者十兩一錠的元寶,在日用品買賣等小額交易中又能見到大量的銅錢。銅錢又分很多種,有康熙通寶和乾隆通寶,有嘉慶通寶和同治通寶,有面值一文的制錢,也有面值十文和五十文的「大子兒」。銀元、元寶和銅錢都是金屬貨幣, 除了這些金屬貨幣,還能見到紙質貨幣,例如各大錢庄發行的錢票、各大銀號發行的銀票、南方國民政府發行的「毫洋劵」、北方北洋政府發行的「大洋劵」、交通銀行發行的「中交票」、農民銀行發行的「新鈔劵」、日本正金銀行發行的「正金票」、香港匯豐銀行發行的「匯豐票」 再加上當時軍閥割據、諸侯林立,幾乎每個省都有自己發行的一套貨幣,從全國各地流入北京的紙幣就有幾十種,
由此可見,民國時代的貨幣體系實在太混亂了,那時候的貨幣種類實在是太繁雜了。但不管多麼混亂和繁雜,像「袁大頭」、「孫大頭」、「龍洋」和「鷹洋」這四種銀元,還是可以在種種貨幣中脫穎而出,可以被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居民所認可,而且不管後來紙幣發行量有多大,它們的購買力並沒有發生劇烈的變動,至始至終都是很「值錢」的貨幣,至始至終都被買家和賣家所歡迎。
在民國,這四種銀元被親切地稱作「大洋」。
大洋的種類有別,造型各異,但是重量都在0.72兩(晚清的兩,每兩37克)左右,含銀量都在0.65兩左右,所以購買力也大體一致,在同一個時間和同一個地方,拿一枚「袁大頭」去買東西,跟用一枚「龍洋」或者一枚「鷹洋」所能買到的東西並沒有區別。
那麼好,一塊大洋在民國時期都能買到哪些東西呢?
1912年的北京,一塊大洋能買60斤普通大米(孟天培、甘博《二十五年來北京之物價、工資及生活程度》,北京大學出版部1926年版),也可以供6個人去東來順吃一頓羊肉火鍋(據《吳虞日記》下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14年的上海,一塊大洋能買44斤大米,也可以供5個人去中檔的西餐廳吃一頓西餐(據香港名醫陳存仁回憶錄《銀元時代生活史》)。
1931年春天的廣州近郊,一塊大洋能買25斤大米或者20斤豆角(玉昆《廣州近郊的生活》,收錄於《農村生活叢談》,申報館1937年版)。
1937年夏天的成都市區,一塊大洋能買16斤大米,或者17斤麵粉,或者5斤豬肉,或者40個雞蛋,或者45斤大蔥,或者47斤包菜,或者5斤白糖(魏樹東《成都地價與房租之研究》下編表1《成都市二十七年六月及七月出售物價表》,收錄於《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第77冊,台灣成文出版社1977年影印版)。
從地域上看,上海、廣州等城市的糧價較高,大洋的購買力相對低一些,比如說魯迅在北京定居時,一塊大洋能買五六十斤大米,後來去了上海,一塊大洋只能買20斤大米(據魯迅日記)。
從時間上看,糧食價格越到後來越貴,大洋的購買力也就跟著越來越低。例如同樣在北京,1915年一塊大洋能買20斤麵粉,到了1925年,就只能買12斤麵粉了(據孟天培、甘博的調查報告《二十五年來北京之物價、工資及生活程度》)。
雖然大洋的購買力隨著地域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終歸屬於「值錢」的硬通貨,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什麼地點,不管是誰,只要幾十塊大洋花出去,一定能買到一大堆好東西。以五四時期曾經跟魯迅齊名的反禮教鬥士吳虞為例,他有妻有妾,有幾個女兒,有四個僕人和一個老媽子,一家十幾口人,在成都市區過小康生活,一個月下來全家買肉買菜只花22塊大洋就夠了(據吳虞1914年6月20號日記)。後來他來到北京,在北京大學做教授,請蔡元培、胡適、周作人、顧頡剛、錢稻孫等同事吃飯,在王府井大街東華飯店大擺宴席,魚翅、鮑魚等名貴菜品應有盡有,一頓飯也只花了25塊大洋(據吳虞1922年2月26號日記)。再後來吳虞去上海旅遊,晚上入住英租界最豪華的酒店「遠東飯店」,要了一所高檔套房,每天房費才5塊大洋(據吳虞1924年6月24號日記)。
民國前期,北大的教授生活優裕,家家都雇聽差、雇保姆,甚至還雇廚子、雇車夫,全部算下來,一個月無非只要花上30塊大洋的工錢(仍據吳虞日記)。魯迅在北京阜成門西三條胡同買下第二所四合院以後,把母親和原配夫人朱安都接過去住,並雇了三個老媽子侍候她們,每個老媽子除管吃管住以外,每個月的工錢只花兩塊大洋(詳見拙著《民國房地產戰爭》第三章,上海三聯書店2012年版)。這說明大洋的購買力確實很強,也說明那時候老媽子的收入確實很低。
(來源:網路)。
㈥ 民國時期大洋在民國是多少錢
在民國時候,一塊大洋大約差不多等於一兩銀子或者比一兩銀子稍微少點,在清朝一兩銀子的價值差不多在300元以上,但是貶值的很快,按照民國初期算,大約可以到200元左右。
在民國初期,四塊大洋可以買一頭驢,一塊大洋可以買一擔米;民國後期一塊大洋是一擔谷。(這里谷和米做一下解釋,米是穀子加工來的,所以民國後期銀元價值稍有下降)。在30年代的北平,也就是北京,那個時候叫做北平,一塊大洋可以在飯館吃一頓三菜一湯;在上海,一塊大洋可以去西餐吃兩頓。
再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大洋,民國初期魯迅先生是北京師范大學的教授,那個時候魯迅先生的工資是300大洋,相當於現在至少5萬元,當時一般的工資是5~10個大洋,這里的情況應該是當時大學教授是特殊高薪職業,所以工資會很高,和現在的大學教授的工資差不多,但是可以想像這個差距有多大。因為民國時期很長,加上民國時期國家戰亂貨幣價值浮動很大,只有黃金和白銀才不會貶值,其他紙幣都有隨時都會變成廢紙,就好像後來的金圓券,老百姓拿到金圓券首先就是去換成銀元。
銀元裡面袁大頭的款式最多,而且每個年代都有特殊版本特殊品相的版本,比如甘肅版等較為常見。
㈦ 民國時期的物價如何十個大洋等於多少人民幣
因為生活的時代不同,民國和現代的物價有著很大的不同。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物價也會跟著不斷發展,像現在的話,豬肉能買到30塊一斤。但民國物價顯然不是這樣,所以,我們只能找找資料,對照民國時的生活日常物品和收入情況,做一個大概統計。
我們知道一個大洋就是一圓,字面上就是我們現在的一塊錢,但一個大洋的購買力絕不僅是一塊錢,要知道民國還以厘、分來計算價格,一圓已經是相當大的面額了。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大洋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人民幣35~50元。當然,中國那麼大,每個地方的物價還有一定差別,這里只是一個大概數據,答案並不唯一。
㈧ 50分 民國時一塊大洋能買多少東西
白銀作為合法貨幣是在明末時期出現,銀元的出現,是在此時期的後面,乾隆時間才開始鑄造銀幣。隨著鴉片戰爭爆發政府賠償了大量的白銀,鴉片太多了,大量的白銀流入了其他的國家。清政府引進了國外的鑄造貨幣的機器,才開始了銀元的流通歷史。
當時的銀元購買力還是很充足的。房租價格在5~10銀元之間,一壺茶的售價在0.2銀元,看一場電影需要花費0.3~0.8銀元,穿衣方面,中山裝5銀元,皮鞋的價格是8~12銀元之間,這是在大城市,小城市的話會低一些。所以,根據以上來推斷,一塊大洋放在現在的市場上,購買力差不多相當於150元人民幣左右。
㈨ 民國時期,十個大洋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能夠買到多少東西
我們在看近代電視劇的時候,常常能看到民國時期的老百姓們,普遍都是使用的大洋作為日常貨幣,而且當獲得一個大洋的賞賜時,老百姓普遍表現得非常高興。如果他們得到十個大洋,可能高興得跳起來。那麼十個大洋,究竟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10塊大洋能買到些什麼東西呢?
大洋
大洋其實就是指的當時老百姓所使用的法定貨幣,銀元。宣統年間,清政府就已經設立專門的鑄幣局,發行銀元。由於當時的政府放任銀幣自由鑄造、流通,所以市面上存在有非常多的銀元,各式各樣,包括龍洋,鷹洋等等,而這些銀元就統稱為大洋!
結語
綜合來看,民國時期的大洋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購買力會相對低一點。而在沒那麼發達的內陸城市,大洋的購買力還是挺高的。一塊大洋在內陸城市相當於有兩三百人民幣的購買力,10塊大洋基本夠一個三口之家正常吃喝了。而普通的工人,工作一個月其實也就掙10塊大洋,相當於現在的月薪三千。也就是說,十個大洋相當於現在的3000人民幣。
㈩ 民國時期1塊大洋可以買到多少東西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能買到現代的300元左右的東西;比大洋小的錢元銀毫子、銅圓;看一場戲一般在一個銀毫子(20文),名角的要1個大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