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蛋糕店鋪 » 張仲景賣什麼蛋糕
擴展閱讀
檸檬味蛋糕卷做法 2025-08-30 02:52:13
如何看待做蛋糕 2025-08-30 02:46:25
為什麼每次吃蛋糕牙齒痛 2025-08-30 02:42:05

張仲景賣什麼蛋糕

發布時間: 2022-03-08 01:12:40

㈠ 餃子的來歷中, 張仲景是什麼樣的品質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

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葯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

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

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得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

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葯治傷。

張仲景的葯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葯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葯的病人。

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葯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

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葯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

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女媧造人說

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

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著吃

㈡ 張仲景發明了什麼

據說張仲景剛開始發明「餃子」是為了治療冬天裡人們耳朵上生的凍瘡。
剛開始餃子還不叫餃子,而是叫嬌耳,其餡料是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葯材等等,主要是起治病的作用。
再後來餃子才逐漸變成一種廣泛流傳的食物。

不過據史料記載,辣椒在中國不是原發地,是明代末期才由國外傳入我國的,所以東漢時期的張仲景發明的餃子做法里用的應該是某些辛辣之物,而不會是辣椒。
不過冬至吃餃子這個習俗,一是為了防病,二是為了紀念張仲景。

㈢ 張仲景的著作是什麼

1、《傷寒雜病論》(已經失傳,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 。

2、《傷寒論》,晉代太醫王叔和根據自己搜尋到《傷寒雜病論》的傷寒部分的軼文整理而成。

3、《金匱要略》,宋代王洙、林億、孫奇等人在偶然的機會發現《傷寒雜病論》殘簡,將關於雜病的部分整理成冊,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於世。

張仲景的著述除《傷寒雜病論》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葯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藏論》一卷,《口齒論》一卷。



(3)張仲景賣什麼蛋糕擴展閱讀:

張仲景簡介

張仲景生活的東漢未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動盪的時代。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外戚與宦官相互爭斗殘殺的「黨錮之禍」。

軍閥、豪強也為爭霸中原而大動干戈,農民起義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一時里戰亂頻仍,百姓為避戰亂而相繼逃亡,流離失所者不下數百萬。

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挾漢獻帝及洛陽地區百萬居民西遷長安,洛陽所有宮殿、民房都被焚毀,方圓二百里內盡為焦土,百姓死於流離途中者不可勝數。

㈣ 張仲景的著作是什麼

張仲景的著作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

由於這時候,東漢王朝動盪不安,為了避亂,張仲景辭官來到嶺南隱居,專心研究醫學,撰寫醫書。到建安十五年,終於寫成了劃時代的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共十六卷。經後人整理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

《傷寒雜病論》系統地概括了「辨證施治」的理論,為我國中醫病因學說和方劑學說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後來該書被奉為「方書之祖」,張仲景也被譽為「經方大師」。

張仲景寫成該書後仍專心研究醫學,直到與世長辭。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天下後的公元285年,張仲景的遺體才被後人運回故鄉安葬,並在南陽修建了醫聖祠和仲景墓。

(4)張仲景賣什麼蛋糕擴展閱讀

張仲景為人謙虛謹慎,提倡終身堅持學習。他特別表明自己從青少年時期就熱愛醫學,請允許他扎扎實實地按照孔子的話去做,因為醫學沒有止境,必須終身堅持學習,活到老,學到老。

張仲景還為後人樹立了淳樸無華、勤懇踏實的學風。《傷寒雜病論》著述風格朴實簡練,毫無浮辭空論,對後世中醫著作影響甚大。他診病和學習時遇到一絲一毫的疑問,即「考校以求驗」,絕不放過,一定要弄清楚是怎麼回事。

張仲景的醫學理論對中國古代醫學的發展和老百姓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張仲景醫學理論對現代醫學研究有重大貢獻。而且對東南亞各國的影響也很大。

後人研究他的醫理,敬仰他的醫術和醫德,稱他為「醫聖」。在河南省南陽市還為他修建了「醫聖祠」。解放後,翻修了「醫聖祠」,並修建了「張仲景紀念館」,以紀念這位奠定中國中醫治療學基礎的醫學家。

㈤ 張仲景是哪個朝代的,做什麼的

張仲景是東漢時期的著名醫學家,史稱「醫聖」。寫下了傳世著作《傷寒雜病論》

㈥ 張仲景是什麼聖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

㈦ 張仲景和張旭分別是什麼人

張仲景是醫聖
張旭是草(書法)聖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漢族,東漢涅陽縣(今河南鄧州市穰東鎮)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旭(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
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 。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書法與懷素齊名。

㈧ 張仲景的外貌是什麼樣的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 (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東漢末年,我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臨床醫學家張仲景。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寫出了一部創造性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這部巨著的問世,使我國臨床醫學和方劑學,發展到較為成熟的階段。
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使他從小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他也篤實好學,博覽群書,並且酷愛醫學。他從史書上看到扁鵲望診齊桓公的故事,對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從此他對醫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為他後來成為一代醫學大師奠定了基礎。
當時社會,人心渙散,朝政不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兵禍綿延,到處都是戰亂,黎民百姓飽受戰亂之災,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於非命,真是「生靈塗炭,橫屍遍野」,慘不忍睹。而府衙自顧不暇,為爭權奪勢,發動戰爭。這使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憐憫百姓,萌發了學醫救民的願望。漢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10歲左右時,就拜同郡醫生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
張伯祖當時是一位有名的醫家,他性格沉穩,生活簡朴,對醫學刻苦鑽研。每次給病人看病、開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慮。經他治療過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癒,他很受百姓尊重。張仲景跟他學醫非常用心,無論是外出診病、抄方抓葯,還是上山采葯、回家炮製,從不怕苦不怕累。張伯祖非常喜歡這個學生,把自己畢生行醫積累的豐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他。比張仲景年長的一個同鄉何顒對他頗為了解,曾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意思是說張仲景才思過人,善思好學,聰明穩重,但是沒有做官的氣質和風采,不宜做官。只要專心學醫,將來一定能成為有名的醫家。何顒的話更加堅定了張仲景學醫的信心,從此他學習更加刻苦。他博覽醫書,廣泛吸收各醫家的經驗用於臨床診斷,進步很大,很快便成了一個有名氣的醫生,以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超過了他的老師。當時的人稱贊他「其識用精微過其師」。
張仲景提倡「勤求古訓」,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

他曾仔細研讀過《素問》、《靈樞》、《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葯錄》等古代醫書。其中《素問》對他的影響最大。《素問》說:「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說「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對這個理論作了發展。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名稱,也就是一切因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傷寒」。他還對前人留下來的「辨證論治」的治病原則,認真地加以研究,從而提出了「六經論傷寒」的新見解。
他除了「勤求古訓」,還「博採眾方」,廣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葯,甚至民間驗方也盡力搜集。他對民間喜用針刺、灸烙、溫熨、葯摩、坐葯、洗浴、潤導、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葯,人工呼吸等多種具體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廣積資料。經過幾十年的奮斗,張仲景收集了大量資料,包括他個人在臨床實踐中的經驗,寫出了《傷寒雜病論》十六卷(又名《傷寒卒病論》)。這部著作在公元205年左右寫成而「大行於世」。到了晉代,名醫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才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金匱要略》就是該書的雜病部分。

㈨ 張仲景人稱妙手回春的什麼

1、名字由來 距今一千八百三十一年前,在古南陽郡涅水北岸一個叫涅陽的大村鎮里,張家誕生了一個男孩。滿月的時候,全族百餘口都來祝賀。大家看到孩子長得眉清目秀,十分可愛,人人贊不絕口。幾個族中長輩連聲催著孩子的父親說:「孩子這么伶俐,可得起個好名字啊!」當父親的低頭略一沉思馬上抬起頭來,微笑著說道:「我看就取一個單名『璣』,父老以為如何?」話音剛落,只見一個同族弟弟張伯祖輕拍雙手,口中低低念著:「張璣,掌璣。」突然高聲稱贊道:「好個張璣,真是咱們張家掌上的珠子啊!」大家聽他一嚷,先是一愣,立即明白過來:「璣不就是珠子嗎?好名字!」愉快的人們紛紛端起桌上的酒杯,為這個可愛的孩子,為孩子這個好聽的名字,滿滿地幹了一杯。
這個孩子,就是後來中外皆知,被後人尊為醫聖的大醫學家張璣,字仲景,生於公元15O年。
2、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仲景從小天資聰明,勤奮好學。啟蒙以後,他除了努力學習一般兒童應該學的課業外,還喜歡博覽群書,尤其喜愛讀前人留下來的醫學著作。當時南陽經常有瘟疫流行,每次瘟疫到來,都不知要奪去多少人的生命。輕者村村聞哭聲、家家戴重孝;重則路斷人稀,田園荒廢。兒童時代的張璣心裡常常想:「我要是個醫生,能治好這些人的病該多好啊!」
張仲景人稱妙手回春的醫聖。
資料如下,請參考。張仲景的同族叔叔張伯祖是當時南陽一帶的名醫,經常四齣給人治病。有一天,鄰村一位農民得了傷寒病,來請張伯祖去看,正巧張仲景在叔父家裡,於是張伯祖便帶著仲景一起去給診治,經過用葯,患者很快好了。張仲景親眼看到叔父這高超的醫術,心裡贊嘆不已。他十分羨慕地問:「叔父的醫道這么高明,是怎麼學來的?」張伯祖聽了,笑笑說:「我行醫這么多年,也沒有什麼經驗可說,但是悟出一個道理,那就是:要想成為一個醫生,必須勤求古訓,博採眾方」。
「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張仲景恍然大悟,於是拜張伯祖為師下功夫鑽研醫葯,精究方術,決心做一個能「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踐之厄,中以保身長全」的好醫生。
從此以後,張仲景每天除了在家鑽研醫書之外,一有機會,就跟著張伯祖外出治病,通過實踐來驗證從書本上學到的醫學理論,加深對醫葯理論的理解,豐富自己的臨床經驗。晚上,虛心誠懇地請張伯祖 傳授醫術。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知不覺三年過去了,張仲景在老師的指導下,讀完了《內經》、《難經》等書籍。平時,處處留心觀察,搜集了許多民間治病的驗方。張伯祖看張仲景這樣勤奮好學,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便把自己所有本事都傳授給他。
十幾歲的張仲景拜張伯祖為師,勤奮鑽研醫術決心為民除疾的事,很快在南陽郡傳開了。一天,仲景去拜訪同郡一位當時在朝中名人何顒,何顒和他交談以後,發現他的志向十分堅定,非常飲佩地對張仲景說:「你這樣熱愛醫學,又這樣聰明而勤奮,將來長大後不論做官還是寫詩詞文章都不一定能有多大成就。但是,你一定能成為一個有名的好醫生。」仲景聽了笑著說:「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3、行醫故事
①妙手回春 張仲景經過幾年刻苦鑽研,醫術提高很快,在全郡都出了名。找他治病的人越來越多。他從不擺架子,最反對「竟逐榮勢,企踵權豪」。不管貧、富、貴 、賤,白天黑夜,只要有人找他治病,他都立即前往,並且認真診斷。就連外出采葯時遇到病人,他也主動給人家治病。有一年夏天,張仲景到桐柏山區采葯,路過山腳下一個村子時,聽到陣陣哭聲,一打聽,原來這個村子裡正鬧瘟疫,還死了不少人。有一戶人家老兩口只有一個兒子,偏偏得了時疫,病得不省人事。老兩口束手無策,哭得成了淚人。鄰居們都來探望,看到孩子病成了這樣,不住地陪著嘆氣。只聽有的說:「好一個後生,怕是沒指望了。」又一個人說:「要是南陽那個張仲景來咱這里,孩子就有救了。」張仲景聽了,便豪不猶豫地走進屋對老兩口說:「老人家,不要哭,我來給弟弟治病,好么?」老兩口見走進來一位眉目清秀、儀表端正的青年人 ,便馬上起身讓座。張仲景給病人摸了脈,又摸摸肚子,深思了片刻,對老人說:「老人家,你兒子得的是傷寒症。因耽誤了,表病已入內,熱積腸胃便閉,吃點涼葯,通通大便把病邪瀉出去就好了。」老兩口聽了連聲說:「先生說的對,說的對!」張仲景給病人開了葯方。經過兩天精心治療,病人很快就好了。村裡人聽說來了好醫生,紛紛前來找他治病。張仲景便在村子裡往下來,很快把村子的病人都治好了。等他走後,村子裡的人們才知道他便是張仲景,個個贊不絕口:「真是個好醫生啊1」
②分清主次,對症下葯 有一次,他給一個害傷寒的病人治病。到病人家裡後,他先聽病人家屬介紹說,病人八年前因出疹子沒有忌酒肉,結果落了個拉肚子的病,一直拉了八年,現在又得了傷寒,剛得病時,只喊頭痛,現在已經七天了,七天來夜不能眠,經常說胡話。拉肚子比過去更嚴重了 ,簡直象是流水一樣。張仲景先撫了病人的脈,發現脈洪大而浮,觀病人滿面發赤,煩躁口渴,舌生黑苔。於是開了個竹葉石膏湯的方,單是石膏,一劑葯就開了一兩。病人吃了後病仍不見輕,於是他又把石膏增為二兩。病人的家屬一看葯方,耽心地問:「這不會對病人有妨礙嗎?」張仲景耐心地對他們解釋說:「傷寒是熱邪在作難,這是從外部傳染進去的急病,不馬上治就會立即喪命。而拉肚子已經八年,不是突然發作。治病應先抓主要的,下重葯,然後再慢慢地治拉肚子這個老毛病。」病人家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立即按方給病人吃了一劑葯。當天晚上病人就能安然入睡,而且不說胡話了。第二天又吃了一劑葯,病就立即見輕,連吃了幾劑,傷寒就止住了。但是照樣拉肚子,於是仲景又開了脾腎雙補丸方,外加黃連、干葛、升麻,按痾痢來治療,不到一個月拉肚子的病也治住了。「八載沉痾,一旦若失。」
③候色驗眉 到了晚年,張仲景行醫到了京師。這時他的醫道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他能「察斷人病初起於微末,掌握生死之轉機」,人們都稱贊他是「扁鵲再生」。有一天,他見到侍中王仲宣,這時王仲宣二十多歲,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張仲景卻斷定說他有病,並且告訴他這種病四十歲時才能發作,症狀是掉眉毛,眉毛掉完後半年就會死去。讓他趕快服用「五石湯」。王仲宣聽了這話,簡直認為是胡說八道,根本不相信,沒有吃葯。又過了三天,張仲景看了看他的臉色說:「你的氣色根本不象吃過葯的樣子,你為什麼這樣輕視自己的生命呢?」然而王仲宣仍然執迷不悟,不肯相信仲景的話。二十年後,果然王仲宣開始掉眉毛,又過了一百八十七天,就死去了。
4、博採眾方 張仲景盡管醫術高明,遠近聞名,但他從來不滿足於已有的知識,只要聽到哪裡有好醫生或者有治病的好方子,總是不顧遠近,不辭勞苦地趕去求教。他有一個好友叫寧遠,在郡府里當書辦。一天閑暇無事,到仲景家中下棋閑聊。談興正濃,張仲景忽然望著寧遠臉上的氣色,半晌不說話。寧遠驚問其故,張仲景為他仔細診了脈息,然後說:「你患了消渴之症,現在初發,不易覺察,三個月之後,頭痛不眠,尿量增頻,謂之上消;六個月後,飢渴難忍,小便濃稠,謂之中消;一年之後,背發疽瘡而死,謂之下消。現在幸虧發現的早,還可以治療」。於是就為他開了一個葯方,寧遠從張仲景家中告辭出來,大笑不止,心中想道:「人人都說醫生善於大驚小怪,故弄玄虛,想不到仲景也學會了這一套。我那裡有什麼消渴之症!我且不吃他的葯,等將來無病時,來給他開個大玩笑。」便將葯單扯碎,順風撒掉了。三個月後,寧遠雖然感到有些頭痛失眠尿量增多,但他仍不在意。六個月後,病勢來得厲害了,每日飢渴難擋,並且小便濃稠。寧遠這才慌了手腳,急忙去拜望張仲景。仲景見狀,長嘆一聲說:「病已進入中消,毒已入內,氣血全消,非人力所能挽回了,還是早日准備後事吧!」寧遠凄凄惶惶回到家中,心中好不愁悶,心想:反正六個月後難免一死,倒不入出門去游名山大川,樂得快活半年。況且聽說茅山有一道士,醫術通神,只是不肯輕易給人看病,我順便去尋訪了,或者可以得救。於是他就到郡府辭了職務,回家變賣了田產,獨自往深山之中去了。一年之後,寧遠回到郡府,前去拜見張仲景,張仲景一見寧遠,不僅照樣活著,而且氣色極好,脈息平和,甚至還年輕了許多,不由大吃一驚,說:「寧遠,你一定是遇到了神人了!」寧遠把這一年中自己如何到茅山,如何在清玄觀當童僕,老道如何給自己治病,一五一十地給張仲景講了個仔細。仲景聽完感嘆地說:「真是山外青山樓外樓,我差的太遠了!」說罷便焚香朝茅山拜了三拜,然後對家人說:「我不能錯過這個機會,決心到茅山去一趟,拜師學醫。」就這樣毅然離開了家鄉。
張仲景深知,不失時機虛心求教眾醫,博採眾方,集各家之長,融為一體,靈活掌握,是飛速提高醫療技術、造福於人的一條捷徑。然而,當時一些中醫,為了自己一家的利益,只把醫術傳給自己的子孫,甚至出現了「傳媳不傳女」的信條。自己的女兒尚且不傳,更何況外人。由於醫學知識和經驗長期得不到交流,因而醫療水平提高很慢。張仲景對這種:「各承家傳 ,始終守舊」的風氣十分痛惡,他認為這樣下去「難治大病」,自己總是想方設法來突破這種不良風氣的束縛,盡量把更多的醫療經驗繼承過來。當時南陽有個名醫叫沈槐,已經七十多歲了,還沒有子女。他整天發愁後繼無人,飯吃不下,覺睡不著,慢慢憂慮成病了。當地的郎中們來給沈槐看病都縮著頭,老先生的病誰也看不好,越來越重了。張仲景知道後,就直奔沈槐家來。他仔細察看了病情,知道是憂慮成疾,馬上開了一個葯方,用五穀雜糧面各一斤,卵成蛋,外邊塗上珠砂,叫病人一頓食用。沈槐一看這個葯方,心裡不覺好笑,他命令家人把那五穀雜糧同做成的葯丸掛在屋檐下,逢人就指著這葯丸把張仲景奚落一番。親戚們來看望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葯方。誰見過五穀雜糧能治病?笑話笑話!」朋友們來看望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葯方,誰能一頓吃五斤面?滑稽滑稽!」同行的郎中們來看望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葯方。我看幾十年病,聽都沒聽說過。哈哈!哈哈!」他一心只想著這件事可笑,憂心多慮的事全拋在腦後了,不知不覺地病就好了。這時張仲景來拜訪了,說:「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學生斗膽在魯班門前耍錛了。」沈槐一聽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慚愧。張仲景接著又說:「先生,我們做郎中的就是為了給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無子女,我們這些年輕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嗎?何愁後繼無人?」沈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內心十分感動,從此就把自己的醫術全部傳授給了張仲景和其他年輕的郎中。
5、著書立說 張仲景由於勤奮好學,學問出眾,醫術超群、造福鄉梓,加之為人誠懇,不論貧賤,有求必應,因而南陽老少尊卑,對他都很欽佩、敬重,青年時期已經聞名於全郡。漢代選拔人才充任官吏無考試制度,朝延規定每年郡國首相可推舉一個德、才兼備並且有聲望的人稱作孝廉,憑此資格可出任地方官,孝廉因為是推舉的,所以後人也稱為舉人,漢靈帝在位時,張仲景被舉為南陽郡的孝廉,並因之而出任長沙太守,這時他才三十多歲。
在長沙任內,張仲景並沒有因為每日繁雜的地方政務而沖淡和荒蔬對醫學的愛好和研究。相反,他身為地方長官,從廣泛的角度更清楚地看到了疾病對百姓的危害。一有機會,他便深入民間,體察民情,留心各種疾病,注意搜集民間方劑,閑暇時間,則召見地方名醫,商討醫理,誠懇求教,以融匯各家經驗,不斷豐富自己的醫學知識。
公元一九五年(建安元年)以後,大規模的傷寒病又開始在全國各地漫延流行,不到十年時間,僅張仲景自己家族二百多口人就病死了一百三四十口,單因害傷寒而死的就有九十多口,親人的噩耗,使張仲景十分悲痛。「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他深知當時的醫生大多數「不肯探求醫經,推演新知,各承家傳,始終守舊。問病狀務在口舌敏捷,辯脈象按寸不按尺,按手不按足。草率處方,難治大病。」這樣下去,不知還要有多少性命將會喪失在病魔手中。於是,他毅然辭去太守職務,不顧自己五十六歲的高齡,決心住址總結前人的醫學理論,根據自己豐富的臨床實踐,參考一生收集的大量民間方劑,埋頭刻苦著作。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終於「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並平脈辯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在這部著作中,他就中醫診斷和治療兩個方面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對以前中醫學說中的陰陽五行學說予以新的解釋。系統地闡發了祖國醫學的理論、診斷和治療原則。診斷方面,在辯明症狀時,他分析是陰症還是陽症,由陰陽而辯證論治和理法方葯原則,實際上成了以後中醫的准繩,從而推動醫學向科學化前進一步。
來源:南陽網

㈩ 張仲景寫了什麼書

張仲景個人著作

1、《金匱要略方論》 2、《傷寒論》 3、《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的著述除《傷寒雜病論》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葯方》一卷,《療婦人方》二卷,《五藏論》一卷,《口齒論》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僅此一部《傷寒雜病論》的傑出貢獻,也足以使張仲景成為海內外景仰的世界醫學偉人。張仲景是中醫界的一位奇才,《傷寒雜病論》是一部奇書,它確立了中醫學重要的理論支柱之一——辨證論治的思想,在中醫學發展過程中,實屬「點睛之筆」。
研究著作
1、《張仲景》 2、《張仲景用方解析》 3、《張仲景醫方精要 金匱篇》 4、《張仲景醫方精要 傷寒篇》 5、《張仲景方劑學》 6、《張仲景葯物學》 7、《張仲景方劑現代臨床應用》 8、《張仲景疾病學》 9、《張仲景方劑實驗研究》 10、《張仲景方方族》 11、《張仲景養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