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傳統糕點都有哪些
1、荷花酥:
荷花酥是浙江杭州著名的漢族小吃。酥層清晰,食之酥鬆香甜,別有風味。用油酥面製成的荷花酥,形似荷花,酥層清晰,觀之形美動人,食之酥鬆香甜,別有風味,是宴席上常用的一種花式中點,給人以美的享受。
2、馬蹄糕:
馬蹄糕是一種廣東、福州及閩南地區的漢族傳統甜點名吃之一,也是最受歡迎的甜點之一。以糖水拌合荸薺粉蒸制而成。其色茶黃,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斷,吃起來甜而不膩。雖然吃起來像果凍,但要比果凍要好吃得多。
3、涼糕:
涼糕是四川宜賓的一款傳統特色小吃。其味美香甜沙軟,食之清爽可口。在炎炎夏日放下冰箱里冷藏一段時間後,將紅糖水淋澆上去,可謂是夏日不可或缺的解暑良葯。
4、豌豆黃:
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是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成品色澤淺黃、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
5、茯苓糕:
茯苓糕,又名「復明糕」,是閩南民間傳統手工食品。茯苓糕口感很有韌性,嚼起來十分帶感,剛吃時可能感覺像極了饅頭,沒啥味道,但嚼著嚼著,嘴裡就有甜味了。
⑵ 中國八大傳統名糕點,你都吃過哪些
中國八大傳統名糕點,你都吃過哪些?
八、老式雞蛋糕
小時候最喜歡的傳統名糕點,老式雞蛋糕在中國已經做了很多年了。小時候最喜歡吃的雞蛋糕,軟軟的,香香的,滿滿的雞蛋味兒,可香了!
以上就是中國八大傳統名糕點,你都吃過哪些?
⑶ 春節的美食有哪些
年年有餘
原料:黃魚、番茄醬、糖、醋、茹粉、蔥花、蒜米、筍丁
製法:將黃魚切十字花刀,下八成油炸熟撈出,鍋留底油,下上述調料,勾芡,淋在魚身上即成。
年年糕
原料:紅年糕、白年糕、糖、水、茹粉
製法:將紅、白年糕改刀成長方形塊狀,沾上茹粉下過油,撈出擺放在盤中。鍋中放入糖水,待糖融化時勾芡淋在年糕上即成。
十錦太平燕
原料:鵪鶉蛋10粒,肉燕、香菇、脛花、冬筍、西芹、肚片、蘿卜、鹽、味精、紹酒、麻油
製法:將鵪鶉蛋、肉燕調好味倒入碗中,將上述原料切片、飛水後撈出,淋上紹酒、麻油,擺在原料上即成。
炒芥菜和春卷也是年夜飯里必不可少的。芥菜寓意發財。
八生火鍋
原料:脛花、蝦仁、鮮魷、海蠣、青蛾、生魚片、鱘條、芹菜絲、香菇、粉絲等
製法:將調好味的火鍋燒開,隨心所欲,涮入鍋中即可。
------------下一篇----------
春節家宴菜譜
年年有餘
原料:黃魚1條、大蒜瓣30粒、姜2片、蔥3支、油6杯、高湯2杯。
調味料:醬油4大匙、白鬍椒粉1/8小匙酒、太白粉一大匙、糖3大匙、水2大匙。
製法:1.黃魚清除內臟、洗凈,用紙巾拭乾水分。2.油燒熱,放入黃魚煎黃,瀝干油分盛出。3.余油將大蒜瓣炸至黃取出,留約3—4大匙油爆香蔥、薑片,再放入黃魚、醬油、白鬍椒粉、酒、糖及高湯,以中火煮至湯汁濃稠,以太白粉水勾芡,淋些熱油即可。
步步高升
原料:糖10片、年糕10片、絞肉2兩、油1大匙、酸菜絲3大匙。
調味料:鹽1/4小匙、白鬍椒粉少許、酒、太白粉各一大匙、糖1/8小匙。
製法:1.年糕用少許油煎軟(或用烤箱烤2分鍾)。2.用1大匙油炒香絞肉,加酸菜絲及調味料拌炒均勻。3.將年糕包入1大匙步驟2中做好的料,捲成長條狀即可。
十香如意菜
原料:豆乾4兩、黃豆芽4兩、胡蘿卜、白蘿卜1/2條、金針1兩、青椒1兩、香菇2兩、海帶、劍筍各3兩。
調味料:鹽1/2小匙、麻油大匙、糖1/4小匙。
製法:1.金針泡軟、洗凈,入鍋煮3分鍾,取出擠干水分,與其他材料一起切成細絲。2.用1大匙油將香菇絲、豆乾絲等炒熟,加1/4小匙鹽、1/8小匙糖調味。盛出。3.用一大匙油炒熟豆芽、海帶絲、胡蘿卜絲等,加1/4小匙鹽及1/8小匙糖調味。4.將步驟2中的料倒入步驟3中混合,淋些麻油拌勻即可。
板栗燒仔雞
原料:仔母雞一隻(約重1000克),板栗200克,芝麻油250克(約耗75克),豬油、雞湯、味精、白糖、濕澱粉、硝水、醬油、精鹽、蒜白各適量。
製法:1.仔母雞宰殺去毛,去掉內臟、頭、爪,洗凈,切下頸項。將雞劈成兩半,把胸翅部位切成六塊,其它部位切成2.4厘米見方的塊,雞腿砍成兩節,雞頸切成3厘米長的段,雞腕切成四塊,剖小方格花紋,用刀將板栗的殼面砍成一字形,放入沸水鍋中,在旺火上煮5分鍾,取出脫殼,剝去內皮;2.炒鍋置旺火上,下芝麻油,燒至七成熱,放入雞塊炸5分鍾後,用漏勺撈出,轄盡鍋中余油,加雞湯、板栗、醬油、精鹽、白糖、雞膿、肝,用旺火燒10分鍾,至肉塊松爽、板栗粉糯時,再加豬油、味精、蒜白,用濕澱粉調稀勾芡,起鍋盛盤即成。
春苗吐艷
原料:豆苗300克,煮熟去殼浸熱的鵪鶉蛋6隻,蟹黃60克。
調料:濕澱粉、薑汁酒、紹酒各3茶匙,精鹽2茶匙,味精、胡椒粉、麻油各1茶匙,上湯半杯,植物油1.5湯匙。
製法:1.將蟹黃用近滾的水浸至五成熟,濾去水分,再將豆苗放在鍋中干炕加入一些油,加入薑汁酒,淋入一些滾水炒透,倒在漏勺里,壓干水分。2.炒鍋內放油0.5湯匙燒三成熱,豆苗放鍋中,用濕澱粉調勻為芡,放在盤中,將鵪鶉蛋排放在盤邊周圍。3.將炒鍋內放油0.5湯匙燒三成熱,放入紹酒,放入上湯,用精鹽、味精調好味,撒上胡椒粉,再放入蟹黃,加入油、麻油和勻,均勻淋上豆苗等上便成。
全福豆腐
原料:豆腐2塊,鮮蘑50克,青菜心10棵,香菇30克,素油50克,醬油20克,白糖3克,精鹽1克,濕澱粉10克。製法:1.香菇入沸水中泡軟,去蒂。青菜留菜心,修去葉根,燙至碧綠,涼水沖涼;2.炒鍋上火,燒熱,用油少許滑鍋,舀入素油燒熱,每塊豆腐用刀切5片,入鍋煎至兩面金黃,添醬油、白糖、精鹽、清水一碗,放入香菇、鮮蘑、菜心,燜燒至湯汁濃稠,離火;3.取大圓盤一隻,用筷子將菜心裝入盤中鋪底(根向外),豆腐放在菜心上,再將香菇擺在豆腐上,最後擺上鮮蘑,成綠、黃、黑、黃四層。炒鍋繼續上火,將湯汁用濕澱粉勾上芡,澆在全福豆腐上即成。
桂花燉鴨
原料:光鴨1隻(約重1000克以上),桂花糖50克,料酒、精鹽各適量。
製法:1.光鴨內外用鹽擦勻;2.將料酒、桂花糖放入大碗內調勻,把碗置於沙鍋內,碗外注清水過半,上擱一井字形竹架,將鴨的破腹處覆於井口上,防止弄翻碗中佐料;3.沙鍋置旺火上煮1小時,改用小火燉30分鍾,蒸至香味撲鼻為止;4.開鍋,取掉大碗,放鴨於鍋中(鍋中存水很少),將碗中余汁澆於鴨面上即成。
普天同慶
原料:水發海參200克,鍋巴100克,蔥30克,生薑20克,素油200克,黃酒20克,味精1克,胡椒粉1克,濕澱粉15克。製法:1.將水發海參切成片,鍋巴掰成小塊,生薑用刀拍松;2.炒鍋上水,放入素油少許,投入蔥、姜煸香,放入海參,烹入黃酒,略煽,注入清水1000克,燒沸撈起海參瀝水;3.原鍋去水,洗凈,放入鮮湯一大碗,燒沸後加入精鹽、味精,用濕澱粉勾薄芡,盛入大湯碗,撒上胡椒粉;4.在燒海參湯的同時,另取一鍋,加入素油,燒至九成油溫,放入鍋巴炸至金黃時撈出瀝油,裝入另一湯碗中,迅速上席,將海參湯倒入鍋巴碗中即成。
鑲翠雞卷
原料:大裡脊肉10兩、香菇絲、蔥段、火腿絲各1、2碗、蛋白1個、太白粉1大匙、小豆苗1/2斤調味料:醬油、黑醋各2大匙、糖3/2大匙、水1/2碗、番茄醬1大匙
製法:1.大裡脊肉切薄片,用肉錘兩面拍松,加入腌料腌20分鍾。2.將腌過的肉片包入蔥段、香菇絲、火腿絲,再沾上蛋白糊(蛋白1個、太白粉1大匙、水2大匙調化而成),入油鍋中炸黃取出。3.所有的調味料燒開後,投入炸過的肉卷,燜煮至汁液收干,取出切塊。4.另起油鍋,用4大匙油高溫急炒小豆苗,加鹽、味精調味後,盛出墊於盤內,再將肉卷鋪在上面即成。
炸蟹丸子
原料:蟹肉300克,雞蛋l個,麵粉50克,蔥、薑末25克,肥肉膘100克,精鹽1克,味精1克、料酒5克,芝麻油5克,花生油1000克,(約耗油120克)花椒鹽少許。
製法:1.肥肉剁成粗泥,蟹肉改刀盛入碗內,加上蔥薑末、精鹽、味精、料酒、芝麻油,打入雞蛋,倒上麵粉拌勻,然後擠成直徑為1厘米的丸子;2.鍋內加上花生油1000克,燒至5~6成熱時,盛入盤內。吃時帶花椒鹽。
------------下一篇----------
冷盤:歡聚滿堂(蘇式鳳爪、豆腐乾等10味大拼盤,可佐酒)
熱菜(三葷三素):新鮮年輕(蘑菇燒冬瓜球)四季花開(蟹粉扒西蘭花)黃金滿堂(黃豆芽炒韭菜)
全家健康(肉圓蛋餃香菇等一鍋煮)
後來居上(清蒸童子雞)年年有餘(蔥薑桂魚)點心:人人甜蜜(桂圓八寶飯)個個利落(炸春卷)(老孫)
------------下一篇----------
團團圓圓
原料:魚丸30克、白鯽魚150克、生薑10克、蒜苗10克。
輔料:花生油20克、鹽5克、味精6克、胡椒粉少許、紹酒10克、麻油2克、白糖2克。
做法:
1 白鯽魚清洗干凈,生薑去皮切絲,蒜苗切段。
2 油熱後放入白鯽魚,用小火煎至兩面金黃,下姜絲,注入紹酒、清湯,用中火煮。
3 待煮至湯色變白,下入魚丸、蒜苗,調入鹽、味精、白糖、胡椒粉煮透淋上麻油,上碟即可。
TIPS:
如果萬一不小心把魚的苦膽劃破,在魚肉上抹上少許醋,就不會那麼苦了,魚丸要最後下,這樣可以保持魚的鮮味。
新春佳節
原料:大芥菜15克、鮮魚腩(魚腹部的肉)100克、紅圓椒一隻、枸杞5克、生薑10克、蔥10克。
輔料:花生油15克、鹽5克、味精5克、胡椒粉少許、紹酒10克、麻油5克、白糖1克。
做法:
1 大芥菜切成大塊,魚腩切成塊,紅圓椒切成片,枸杞泡洗干凈,生薑去皮切片,蔥切大段。
2 燒一鍋水,待水開後下入大芥菜,用大火煮去其苦味,晾乾備用。
3 重新燒鍋入油,放入生薑片,魚腩用小火煎透,加入紹酒、清湯,放入大芥菜、紅椒片、枸杞、蔥段,調入鹽、味精、白糖、胡椒粉煮透,淋上麻油出鍋即可。
TIPS:
為了避免大芥菜的苦味蓋過魚的鮮味,所以一定要用大火煮去其中的苦味。
------------下一篇----------
《一》年年有餘 (火腩、香菇煀鯉魚)
用料:鯉魚一條(約1斤半重)火腩2兩 濕冬菇1兩 生薑1兩 青蒜1兩 蔥5錢精鹽1錢 老抽3錢 味精1錢 湯(或沸水)1斤麻油、胡椒粉適量 生粉3錢
製法:
1.先把鯉魚(當刂)洗干凈、去清腸臟、鰓等污物(可不去魚鱗);姜颳去皮洗干凈,用刀拍拆(略拍扁);青蒜去頭洗干凈,斜刀切約3公分一段,蔥去頭洗干凈,切3公分一段;火腩斬件待用。
2.起鑊落油,把鯉魚煎至兩邊金黃色取起,然後放青蒜、姜爆透再加入火腩、冬菇、湯(或清水)、鹽、老抽、味精及鯉魚用慢火燜十五分鍾左右至熟。
3.把已燜好的鯉魚取起放碟上,冬菇、火腩放碟邊,然後放入蔥段在原汁內,加入胡椒粉、麻油,用濕生粉勻稀芡淋在魚上便成。
特點:味鮮濃郁,有姜蔥香撲鼻。
《二》迎春團年雞
用料:光雞一隻約1斤半重 鵪鶉蛋12隻 郊菜6兩 紅蔥頭1兩 蜜糖5錢 姜茸5錢白酒5錢 精鹽1錢 味精1錢 濕生粉3錢 麻油適量 生抽3錢
製法:
1.先把光雞洗干凈,放入沸水中浸至雞皮發硬取起,用干毛巾吸干雞皮外的水份,然後均勻地搽上蜜糖待用。鵪鶉蛋放入鍋內,注入清水煮熟後去殼用生抽拌勻待用。
2.起鏝落油,待油燒至6成滾,放入鵪鶉蛋炸至淺金黃色,撈起,再放入雞炸至大紅色,撈起,最後放入紅蔥頭炸熟撈起,濾去油。
3.將已炸過的紅蔥頭加入姜茸、精鹽、味精、白酒攪勻放入雞膛內並搽雞皮四周,然後用猛火蒸約15分鍾至熟拿起,斬件上碟砌成雞形,鵪鶉蛋伴在雞邊。
4.起鑊落油,把郊菜放入鑊中,灒些沸水,並加入精鹽8分炒熟,濾去水份整齊地排放在雞的兩邊。
5.把原汁倒入鑊中,調好味,用濕生粉勻上稀芡淋在雞面及鵪鶉蛋上便成。
特點:雞紅蛋黃郊菜綠,五彩繽紛味香醇。
《三》滿地灑金錢(生菜膽扒北菇)
用料:干冬菇2兩 生菜膽1斤蚝油3錢 姜兩片 蔥兩條白酒3錢 湯(或清水)5兩 精鹽1錢 味精1錢濕生粉3錢 麻油、胡椒粉適量 豬油1兩
製法:
1.先把冬菇洗干凈,再用清水浸約30分鍾,用剪刀剪去菇蒂,用碗盛載,然後用豬油、姜、蔥拌勻,再加入湯(或清水)五兩、鹽5分、味精1錢,蒸約20分鍾拿起,去掉姜、蔥條待用。
2.生菜膽(去老葉,切成約12公分長)洗凈,然後起鑊落油加入菜膽,放沸水3兩並加入鹽五分把生菜膽炒至僅熟,撈起,濾去水份排放在碟上。
3.把已蒸熟的北菇倒進鑊里調好味,用濕生粉推芡並加入麻油、胡椒粉及包尾油適量,淋在生菜膽面上即成。
特點:清爽香滑。
《四》發財菊花魚球
用料:鯪魚肉1斤 濕發菜2兩白菊花1朵 芫荽5錢 味精1錢 精鹽1錢半 胡椒粉3分 麻油少許 生粉5錢 (姜絲3錢、蔥絲3錢、生抽5錢、豬油5錢用小碗盛載跟上。)
製法:
1.先把魚肉洗凈晾乾水份,放在砧板上用刀切成小片(越薄越好),濕發菜洗凈切碎,菊花去蒂,花瓣切碎待用。
2.把魚肉(已切)放進盆內加入鹽,味精、麻油,胡椒粉、濕生粉先擦至起膠,然後再撻至有彈性,加入發菜、菊花和勻再撻起膠便行。
3.用鍋把水燒沸,把已打好的發菜魚膠用手擠成圓球形放入滾水中浸至熟,撈起放入碟中,用芫荽伴邊,並跟上味料佐吃。
特點:爽中帶滑並有菊花香味。
------------下一篇----------
年年有餘(紅燒黃河鯉魚)
主料:黃河鯉魚1條重約750克
配料:香菇絲、冬筍絲、蔥、姜、蒜各30克、雞蛋1個
調料:色拉油1000克(約耗100克)、生粉50克、料酒、精鹽、味精、李錦記老抽各10克、高湯適量
做法:1.將鯉魚去鱗、腮、內臟洗凈後放在砧板上,用刀將魚身兩邊片成片狀,然後用少許鹽、味精、料酒腌約10分鍾待用。2.用雞蛋、粉芡攪成糊抹在魚身上,下入7~8成(150℃~200℃)熱的油鍋內炸至金黃色成熟即可。3.鍋里留少許油,將蔥、姜配料煸炒後放入少許高湯、調料,再將炸好的魚放入湯汁中燒透,即可食用。
特點:色澤紅潤、軟香可口
寓意:寓示著來年生活提高富足盈餘。
------------下一篇----------
新春全家福
原料:水發海參100克,水發魚肚75克,鮑魚50克,魚皮100克,對蝦100克,鴨腰3對,干貝25克,魚元50克,雞元50克、水發香菇20克,冬筍40克,水發羊肚菌50克,油菜芯4棵,火腿25克,豬大油75克,雞油25克,紹酒15克,醬油15克,白糖10克,味精5克,澱粉10克,蔥花、姜未少許,雞湯500克。
做法 1.將海參、魚肚、鮑魚、魚皮洗凈,全切成羽
毛狀的片,香菇洗凈去梗,一片兩瓣,羊肚菌洗干
凈後不要改刀,和香菇放在一起,上籠蒸酥爛後取
出,鴨腰洗凈煮熟後剝去皮,一片兩瓣,火腿切一
字片;
2.油菜芯洗凈,切6厘米長條,再改切成兩瓣。豬油放入勺中燒開,將油菜芯放入浸熟。冬筍切 一字片,對蝦去殼後切成厚片,用少許蛋清和澱粉 漿拌好,用溫油滑熟。雞元和魚元提前備好。干貝 要剝去老牙子,肉上籠蒸爛;
3.炒勺放在火上,加一兩豬油,放入蔥花、薑末略炸一下,再加入雞湯,隨即把全部料下勺,順序加入紹酒、鹽、糖,燒入味後,再加醬油,然後用少許水澱粉勾芡,再加少許豬油,隨即淋入雞油 ,出勺裝盤即成。
萬事如意
材料: 豆腐 1磚 竹笙 8條 榆耳 20克 菜心 8條
調味: 蚝油、鹽、糖、雞粉、麻油各少許
做法:竹笙及榆耳浸軟,切塊,飛水。豆腐切片蒸熟,鋪在碟底。菜灼熟,圍碟邊。加少量油,放上湯及調味料,竹笙,榆耳回鑊,埋獻,即成。
步步高升
材料: 寧波年糕 4條 時菜 8兩 瘦肉片 6兩 冬菇 8隻
調味: 上湯,鹽少許
做法:肉片以豉油、糖、生粉腌,備用。時菜洗凈,切塊、備用。冬菇洗凈切塊,飛水備用。年糕切薄片。加上湯入煲內,滾熟,放年糕,冬菇,時菜。滾熟後,落瘦肉片,熟透後,加少鹽調味,即成。
富貴瑤柱節瓜甫
材料: 江瑤柱 8粒 節瓜 2個[細] 羌、蔥 各少許
調味: 上湯,生抽、糖、蚝油、麻油、水、酒、鹽少許
做法:瑤柱洗凈,略浸後蒸軟節瓜去皮,切圓片;去瓤,釀入瑤柱。冬菇洗凈,飛水備用。冬菇落鑊,加調味料,炆至軟身入味,上碟放在碟中央,保留部份汁。蒸熟節瓜甫,上碟;圍在冬菇邊,落炆冬菇汁在瓜甫上,即成。
年年有餘
材料:黃魚1條、大蒜瓣30粒、姜2片、蔥3支、油6杯、高湯2杯。
調味料:醬油4大匙、白鬍椒粉1/8小匙酒、太白粉一大匙、糖3大匙、水2大匙。
做法:1.黃魚清除內臟、洗凈,用紙巾拭乾水分。2.油燒熱,放入黃魚煎黃,瀝干油分盛出。3.余油將大蒜瓣炸至黃取出,留約3———4大匙油爆香蔥、薑片,再放入黃魚、醬油、白鬍椒粉、酒、糖及高湯,以中火煮至湯汁濃稠,以太白粉水勾芡,淋些熱油即可。
步步高升
材料:糖10片、年糕10片、絞肉2兩、油1大匙、酸菜絲3大匙。
調味料:鹽1/4小匙、白鬍椒粉少許、酒、太白粉各一大匙、糖1/8小匙。
做法:1.年糕用少許油煎軟(或用烤箱烤2分鍾)。2.用1大匙油炒香絞肉,加酸菜絲及調味料拌炒均勻。3.將年糕包入1大匙步驟2中做好的料,捲成長條狀即可。
十香如意菜
材料:豆乾4兩、黃豆芽4兩、胡蘿卜、白蘿卜1/2條、金針1兩青椒1兩、香菇2兩、海帶、劍筍各3兩。
調味料:鹽1/2小匙、麻油大匙、糖1/4小匙。
做法:1.金針泡軟、洗凈,入鍋煮3分鍾,取出擠干水分,與其他材料一起切成細絲。2.用1大匙油將香菇絲、豆乾絲等炒熟,加1/4小匙鹽、1/8小匙糖調味。盛出。3.用一大匙油炒熟豆芽、海帶絲、胡蘿卜絲等,加1/4小匙鹽及1/8小匙糖調味。4.將步驟2中的料倒入步驟3中混合,淋些麻油拌勻即可。
參芪脆皮魚(春節保健菜譜)
原料:鯉魚一尾,黨參15克,黃芪15克,白茯苓15克、白術15克,泡辣椒2個,蔥、姜、蒜粒、紹酒、鹽、醋、味精、淀
粉適量。
製作:將鯉魚洗凈,在魚身用刀破六七刀,魚頭用直刀砍破,四味中葯去凈灰渣,加工烘乾後研成末,用鹽、紹酒、醬
油調勻,抹在魚身外,蔥、辣椒切絲。鍋置旺火燒熱後,濕澱粉抹魚身入油中炸至金黃後取出待用。鍋內留油約100克,加入
姜、蒜粒、蔥花炒出香味,用醬油、紹酒、醋、鹽、澱粉等兌成汁,加適量鮮湯,烹入鍋中攪勻成濃汁並起小泡時,將汁淋
在魚上,撮上蔥、辣椒絲。
特點:色澤金黃、外酥肉嫩
功用:開胃健脾,利小便,消水腫。
陳皮肉丁(春節保健菜譜)
原料:豬瘦肉250克,陳皮25克,醪糟汁25克,干辣椒50克,鮮湯100克,鹽、紹酒、蔥節、姜、花椒、醬油等調料足量。
製作:將豬肉、姜、蔥洗,干辣椒切成短節,陳皮切成小長方塊,肉切成丁,與鹽、醬油、紹酒、蔥、姜足量拌勻,然
後揀出蔥、姜。
炒鍋置火上燒熱,加入肉丁炸干水汽,全黃色後撈出,去炸油,另燒油100克,下辣椒、陳皮、花椒等炸出香味,放蔥、
姜、肉丁炒勻,烹入紹酒、醬油、醪糟汁、鮮湯,待汁收干後淋麻油即可。
特點:色澤紅亮,麻辣干香。
功用:理氣健胃,燥濕化痰。
川芎罐罐雞(春節保健菜譜)
原料:母雞肉三百克,當歸二十五克,川芎十五克,姜、蔥、味精、醬油等適量。
製作:將雞肉切成條塊,放入瓦罐內,摻水置火上燒開,改用小火,加姜、蔥、當歸、川芎(上兩味用紗布包),熟時
揀出姜、蔥、葯包,醬油、味精兌成味汁,同上桌。
特點:肉質(火巴)軟,湯汁適口。
功用:補氣益血。
玉竹燒豆腐(春節保健菜譜)
原料:玉竹50克,油豆腐10個,竹筍20克,瘦豬肉40克,水發香菇8個,芹菜心20克,發菜10克,紹酒、鹽、胡椒粉、雞
湯、醬油若干。
製作:將玉竹洗凈,並取汁100克。瘦豬肉洗凈剁碎。
竹筍洗凈煮熟,與香菇、芹菜剁碎。油豆腐切成正方,將裡面挖空,將竹筍、香菇、芹菜、豬肉與調料拌勻成餡心,放入油豆腐用發菜扎緊。
凈鍋置火上,摻雞湯、玉竹汁、油豆腐燒開,下醬油、味精等,用小火慢燒,直至湯汁濃後起鍋。
特點:質地細嫩,咸鮮適口。
功用:養陰潤燥,生津止渴。
杞菊炸雞肝(春節保健菜譜)
原料:雞肝200克,枸杞20克,白菊花10克,雞蛋清1個,麵粉10克,咸麵包末50克,紹酒25克,精鹽2克,味精1克,干澱粉25克。
製作:將雞肝洗凈,切片,加鹽,紹酒,味精漬入味。枸杞、菊花煎取濃汁,將濃汁、干澱粉、麵粉、雞蛋清盛入碗中調成糊,雞肝片兩面裹糊,其中一面粘上麵包末。鍋至火上,油熱後將雞肝片放入鍋內炸熟撈出。麵包末一面朝上擺入盤中。
特點:皮酥香脆,裡面細嫩。
功用:補肝益腎,清肝明目。
天冬蘿卜湯(春節保健菜譜)
原料:天門冬30克,白蘿卜400克,生火腿200克,豌豆尖50克,紹酒、鹽、蔥、胡椒面若干。
製作:將天門冬洗凈,放鍋內,加入水、生火腿燒開後,加紹酒慢煎湯汁。白蘿卜切細絲。火腿燒熟後切成粗絲。將湯
中天門冬撈出,入白蘿卜絲煮熟後,加豌豆尖,調料即可。
特點:湯鮮適口,色澤美觀。
功用:滋陰止咳,下氣化痰。
淮杞燉牛肉(春節保健菜譜)
原料:牛肉500克,淮山葯30克,枸杞15克,桂圓肉12克,薑片10克,蔥、鹽、味精、紹酒、食用油適量。
製作:將牛肉洗凈,入開水中氽一下,切成厚約2厘米的片。山葯、枸杞、桂圓肉洗凈放入大盅內。炒鍋置火上,下食用油,
加入牛肉片爆炒,入紹酒炒勻後放入大盅內,薑片放在上面。
炒鍋置火上,加入開水、鹽、紹酒,開後放大盅內加蓋,入蒸籠內蒸至軟爛,取出姜、蔥上桌。
特點:湯清味鮮,肉質軟滑。
功用:補脾胃,益精血。
山葯湯圓(春節保健菜譜)
原料:生山葯100克,糯米粉500克,白糖300克,芝麻50克,炒核桃肉30克,熟雞油50克。
製作:將生山葯洗凈,入籠蒸熟,剝去外皮做成泥,芝麻炒酥磨成粉,炒核桃肉壓成末。將熟雞油、核桃肉、芝麻粉、
白糖、山葯泥揉勻成餡料。糯米粉做成湯圓皮料,包入餡做成湯圓,入水煮熟即可。
特點:香甜爽口,軟糯味美。
功用:補腎滋陰。
一、桂花燉鴨
原料:光鴨1隻(約重1000克以上),桂花糖50克,料酒、精鹽各適量。
製作:1.光鴨內外用鹽擦勻;
2.將料酒、桂花糖放入大碗內調勻,把碗置於沙鍋內,碗外注清水過半,上擱一井字形竹架,將鴨的破腹處覆於井口上,防止弄翻碗中佐料;
3.沙鍋置旺火上煮1小時,改用小火燉30分鍾,蒸至香味撲鼻為止;
4.開鍋,取掉大碗,放鴨於鍋中(鍋中存水很少),將碗中余汁澆於鴨面上即成。
二、清燉鱔魚
原料:鱔魚1000克,豬油25克,芝麻油750克(約耗25克)、雞湯200克,味精、干澱粉、濕澱粉、醋、精鹽、胡椒粉、蒜瓣、蔥花、薑末等各適量。
製作:1.選用100克重的鱔魚十條,去內臟、骨刺、頭尾,用清水洗凈,切成4.5厘米長的段盛盤,用澱粉拌勻;
2.炒鍋置旺火上,下芝麻油,燒至七成熱,將鱔魚段下鍋炸1分鍾,至呈金黃色時撈出,盛入燉缽內,加醋20克、雞湯、味精、精鹽、薑末,上籠用旺火蒸30分鍾取出;
3.另取炒鍋置旺火上,下豬油燒熱,起鍋澆在鱔魚上,炒鍋內再下雞湯、醋、精鹽、味精、胡椒粉、蔥花、蒜瓣燒沸,用濕澱粉調稀勾芡,起鍋淋在燉缽內的鱔魚上即成。
三、糖枯鱔絲
原料:鱔魚1500克,芝麻油200克,白糖150克,排骨湯50克,濕澱粉、醬油、醋、精鹽、蔥段、姜絲各少許。
製作:1.將活鱔魚放在缸內,加入精鹽,使魚受刺激翻滾,再放入沸水燙死,然後轉入沸水鍋中煮至魚口張開後取出,用尖竹片刀,從頭到尾緊貼著骨刺劃一刀,再在背上劃兩刀,剔去骨刺和內臟,取凈鱔魚肉,撕成細絲;
2.炒鍋置旺火上,下芝麻油燒熱,將鱔魚絲下鍋,邊煎、邊加油、邊轉鍋、邊翻面,直到兩面呈金黃色時,用漏勺撈出;
3.原炒鍋置旺火上,下排骨湯、蔥段、姜絲、醬油、醋、白糖、濕澱粉、精鹽熬成濃芡,放入鱔魚絲用勺炒勻,至魚絲全部粘上芡汁時,起鍋盛盤即成。
四、普天同慶
原料:水發海參200克,鍋巴100克,蔥30克,生薑20克,素油200克,黃酒20克,味精1克,胡椒粉1克,濕澱粉15克。
製作:1.將水發海參切成片,鍋巴掰成小塊,生薑用刀拍松;
2.炒鍋上水,放入素油少許,投入蔥、姜煸香,放入海參,烹入黃酒,略燒,注入清水1000克,燒沸撈起海參瀝水;
3.原鍋去水,洗凈,放入鮮湯一大碗,燒沸後加入精鹽、味精,用濕澱粉勾薄芡,盛入大湯碗,撒上胡椒粉;
4.在燒海參湯的同時,另取一鍋,加入素油,燒至九成油溫,放入鍋巴炸至金黃時撈出瀝油,裝入另一湯碗中,迅速上席,將海參湯倒入鍋巴碗中即成。
五、牡蠣燒肉
原料:瘦肉500克,牡蠣干40克,醬油100克,黃酒20克,精鹽適量,白糖50克,豬油30克,生薑、蔥少許。
製作:1.瘦豬肉(略帶點肥肉)切成塊,放入涼水鍋中,上火燒沸,用溫水沖洗干凈,生薑、蔥切成片、段,牡蠣用水泡開;
2.取鍋一隻,上火燒熱,放入豬油、蔥、姜,炒香,投瘦肉塊,爆一爆,烹上黃酒,加醬油、白糖、精鹽、牡蠣連水倒下,再略炒幾下,加水沒過肉,旺火燒沸,小火燜2小時左右,熟透即可。
六、素全家福
原料:蒜苗50克,扁豆50克,荸薺50克,平蘑50克,離筍50克,玉蘭片50克,紅柿椒50克,黃瓜50克,鮮豌豆30克,胡蘿卜50克,木耳5克,白糖5克,精鹽5克,味精2克,薑末2克,花生油40克。
製作:1.鍋內放油燒至八成熱後將扁豆、蒜苗煸炒5分鍾,再放平蘑、豌豆翻炒片刻取出;
2.將荸薺、玉蘭片、離筍、木耳同時放入鍋內炒3分鍾,然後放入柿椒、胡蘿卜翻炒片刻取出;
3.鍋中入油,放薑末再將炒好的全部蔬菜同時放入鍋中,加精鹽、白糖、味精、黃瓜翻炒均勻後即可入盤。
七、鞭打綉球
原料:鱔魚四條(約重500克)、豬肥瘦肉200克、芝麻油500克(約耗125克)、白糖、排骨湯、紹酒、味精、濕澱粉、醬油、醋、精鹽、蒜泥、蔥段、薑末等各適量。
製作:1.鱔魚宰殺後去頭、內臟和骨,先切成7.6厘米長的段,再切0.6厘米寬的窄條盛碗,用濕澱粉25克、精鹽0.6克拌勻腌漬;
2.豬肥瘦肉剁成肉茸盛碗,加濕澱粉15克、精鹽0.6克、薑末5克拌勻,將蔥段、蒜泥、薑末、味精、紹酒、醬油、醋、白糖、濕澱粉、排骨湯在碗中攪勻成鹵汁;
3.炒鍋放旺火上,下芝麻油,燒至七成熱,將鱔魚條下鍋炸2分鍾撈起。再把肉茸擠成櫻桃大的肉丸,
⑷ 安徽的春節有什麼飲食風俗急
中國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吃年糕,餃子,蛋糕,湯圓,荷包蛋,肉丸,魚,酒,祝福,橘子,蘋果,花生,瓜子,糖果,茶葉和餚饌,伴隨著撣去灰塵洗被褥,設備放養,春聯,貼新的年度的圖片(守門員鍾隗),糊紙的切割,窗口窗花貼,貼福字蠟燭,點旺火,放鞭炮,慶祝除夕,給了一些錢,過年,親戚或發送的年度儀式上祖墳,逛花市市中心俱樂部火,跳鍾馗,許多活動的高潮,他們的孫子。中國人過春節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天津大除夕前到古文化街喬項咯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溫州人自己的宗教祈禱,希望在新的一年裡,與他的家庭幸福。
⑸ 人們在春節吃的食物有哪些
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
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冷盤,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
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
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
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
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
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
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菜色各地盡不相同!
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
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
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
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進寶。
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
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新年第一餐
湖南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湖北有的地方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
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江西鄱陽地區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芡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廣西壯族人春節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吃面線,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江蘇、浙江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安徽一些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卜,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關中、河南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餃子與面條同煮的飯,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台灣春節第一餐吃「長年菜」,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萊。有的還在菜里加細長粉絲,意即「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豫南一帶除夕的年夜飯吃到午夜,當新年的鍾聲敲響的時候再端上一盤魚,以示年年有餘。初一早上,又將餃子和面條同煮著吃,面條代表錢串子,為發財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湯圓、年糕、蜂糕、米糕、雲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黃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徵萬事如意,吃發芽菜(用蠶豆泡發的)寓意發財。
四川除夕時,一般都吃火鍋,初一早上吃湯圓,意為團團圓圓。
⑹ 中國人在春節都干什麼吃什麼幫個忙!!!謝謝!!!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倒福)、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⑺ 中國人過生日為什麼要吃蛋糕
因為
中國人過生日習俗是吃雞蛋,生日吃蛋糕是後來從西方粕來的。
本來吃雞蛋的人本不是過生日的人,而是過生日的人的母親,但是因為母愛的原因而改變了.只要是有人過生日的時候,過生日的那人就要到母親的那裡跪拜的,感謝母親把自己降生來世上,而且要拿最好的東西去孝敬母親.在當時就只有雞蛋是算最好的東西了。所以,過生日要吃雞蛋就這樣成為了習俗(對於那些母親已經過世就的到墓地拿雞蛋祭奠),但是當時的條件十分的艱苦,連飯都吃不飽的窮人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餓的厲害就偷偷的把雞蛋給了孩子吃,而雞蛋是有營養,又便宜的食物,而且有很多好的含義,作滾運、雞蛋是圓的,剝開後蛋青白白嫩嫩很是干凈,蛋黃也是圓的,孩子過生日吃一個代表著這一年象雞蛋一樣無暇,並且最重要的是這一年象雞蛋一樣「骨碌」就過了,無病無災,順順利利。
以後就傳開了.後來的母親們都被她感動了,都一一效仿著她.因此,傳了下來。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有關源於《詩經 商頌 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典故,講述遠古時名叫簡狄之婦外出遊玩時,遇到一枚燕卵,吞服後懷孕,生出「契」。後來「契」成了殷商的始祖。契是一個很有優秀的人.所以,後世的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他那樣優秀,於是就送燕子蛋給生育孩子的人們表示祝福,可燕子蛋不好找,就用雞蛋代替了。
蛋糕最早源於西方。中古時期的歐洲人相信,生日是靈魂最容易被惡魔入侵的日子,所以在生日當天,親人朋友都會齊聚身邊給予祝福,並且送蛋糕以帶來好運驅逐惡魔。
而在蛋糕上點蠟燭的習俗源於希臘人。希臘人在圓月般的蜜餅上點燃小蠟燭,然後放在阿耳特彌斯神的廟壇上,以供奉這個月神。根據民間的傳統信仰,在生日點燃的蠟燭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夠使願望實現。自人類開始設壇祭神以來,點著小蠟燭或燃起祭火已有神秘的特殊意義。點燃生日蠟燭是向過生日的人表示敬意,這能帶來好運。
道賀和祝福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這個習俗來源於魔法。生日賀詞能夠給人帶來好運或厄運。因為在生日這一天人跟惡魔比較近。
⑻ 春節款蛋糕有什麼名稱
知心愛人、美麗樂章、歲歲延年、福壽安康
⑼ 春節時許多中國人要吃糕,其中有何寓意
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將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面團,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有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小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
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江南水鄉的水磨年糕、台灣的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
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咸皆有。 據說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