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蛋糕大全 » 清朝八旗蛋糕图片大全
扩展阅读
平阴县哪个店蛋糕好吃 2025-07-01 15:21:29
生日蛋糕上的贴纸怎么贴 2025-07-01 15:00:39

清朝八旗蛋糕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 2022-12-28 01:57:56

⑴ 清朝人过生日的时候,究竟有多么的热闹和快乐

随着佛教的盛行,有的家庭在寺院中为已逝长辈做“冥寿”,家人拜忏,为逝者做水陆道场,时间则 1 日、3 日、7 日不等,以圆满之日为正日。若家产丰饶,则举行最隆重的水陆道场,由49个和尚,拜忏七七四十九天。事毕,将逝者的牌位放在寺院中,承受香火。

清朝时,人们为家庭/族中的长辈祝寿方式,视自身社会地位、财富,而有隆重、简易之分。当时,人们在为长辈祝寿时,除祈愿长辈健康、长寿外,很多地方还缘于“度关”、“禳灾”观念的盛行。在这些地方,民间世代相传,50岁、55岁、66岁、73岁、84岁等年龄,都是人一生中的生死之坎,是死神引领的岁数。民间流传俗语说:“人活五十五,阎王数一数”、“六十六,乱刀斩”、“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来投”等。因此,在上述年龄来临之际,人们希冀举行隆重的寿庆,祛除死神的威胁,顺利度过险劫。清代冥寿风俗的盛行,更是古代祖先崇拜意识、传统孝道及灵魂不死宗教信仰的真实反映。

⑵ 清朝的八旗指的是哪八旗 清朝的八旗指的是哪八旗呢

1、满清八旗指的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这八旗。它们是按照旗帜的颜色、各旗的职责和八旗旗主的等级来划分的。

2、满清八旗中,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属于上三旗,他们由清朝皇帝亲自统领,主要是担心这些旗主会威胁皇权。

3、虽然正黄旗是站在了满清八旗中的第一个位置,但是排名第一的不是正黄旗,而是镶黄旗。因为镶黄旗的旗主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八旗中处于首位,也是这八旗中权力最大的。

4、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属于下五旗,下五旗是由各自的旗主各自管理的。

⑶ 清朝历代八旗旗主

努尔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以及分布分布大致是这样的:

努尔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由于历史原因,八旗的排序:镶黄、正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合称八旗,统领满洲、蒙古、汉军。

正黄旗:努尔哈赤

镶黄旗:努尔哈赤

正红旗:努尔哈赤次子代善

镶红旗:代善长子岳托

镶蓝旗:努尔哈赤同母弟舒尔哈齐次子阿敏

正蓝旗: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

正白旗: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

镶白旗:努尔哈赤长子褚英长子杜度

(3)清朝八旗蛋糕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八旗起源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

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⑷ 清朝的八旗指哪八旗

清朝八旗是指: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八旗旗主是每个旗的最高领导人,他们可以直接掌管各个旗的兵权。其实在刚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八旗的每一个旗都有各自的旗主,但是皇帝担心旗主会威胁皇权,于是就把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都划归自己手下亲自统领。

因此,八旗中就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上三旗一般是皇帝的亲兵,下五旗则是由各自的旗主掌管。因为在清朝初期,旗主有很大的权利,国家的小事皇帝可以直接做主,但遇到大事就必须要和几位旗主一同商议,才能下决定。

这就让皇帝感到很憋屈,最后通过几代皇帝不断地努力,终于把旗主的权利削弱了不少。旗主渐渐地变为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所以到清朝中后期的时候,大家看到的旗主权利就很小了。

在清朝八旗中,排名第一的不是正黄旗,而是镶黄旗。因为早在清朝入关之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是镶黄旗的旗主,所以镶黄旗也被称为头旗,并在此后一直保持了八旗之首的地位。除此之外,更让人诧异的是,虽然清朝的皇帝是满人,但是八旗的旗人并不都是满人。

含有满人、汉人、蒙古人。并且清朝的旗人共有三种,分别为:八旗蒙古、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其中,八旗满洲的旗人都是满人,八旗蒙古的旗人都是蒙古人,八旗汉军的旗人都是汉人。因此,八旗实际上共有二十四旗,比如正黄旗分为满洲正黄旗、蒙古正黄旗、汉军正黄旗。

而八旗旗主的下一级就叫做参领,是一个正三品的官职,每一个满洲旗和汉军旗中有五个参领,而蒙古旗只有两位参领。参领的下一级又叫做佐领,是正四品官职。佐领在满语中的意思大家知道吗?其实佐领在满语中被称为牛录章京,也就是牛录领导人的意思。

牛录是指八旗刚开始建立时就规定的基本的制度,刚开始一个牛录代表300人,后来嘉庆皇帝将其改为了150人的编制。而佐领不仅只是领导人,在战争时期佐领要当做战争领导人,在和平时期佐领又要掌管民生,掌管所属牛录的户口、田宅、兵籍、诉讼等等日常的琐事。

(4)清朝八旗蛋糕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八旗历史作用

入关以后八旗制度的改组和扩大,提供了足够的兵源,建立起分布全国的八旗军队,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这支军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八旗兵丁在征剿“三藩”、用兵新疆、西藏的战争中,对制止分裂、削平内乱、促进祖国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

八旗劲旅痛击沙俄殖民军,收复雅克萨城,在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数万名八旗兵士携带家眷,在盛京、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驻防,戍卫屯垦,巩固了祖国的边防,参加了开发东北、西北地区的劳动。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⑸ 满族八旗都是哪些各代表什么含义

满族八旗都是哪些?各代表什么含义?
一、八旗来历的传说:

过去有“从龙人关”之说,其实从龙人关说的是八条小龙。开始,这八条小龙并不团结,相互之间经常发生你争我斗,逞强好胜。有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他们的事后,就召见天使说:“地上有人向我告状,日头和月亮总是在一起,这样天天都是白天,半阴半阳的,人们感到很不舒服,总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庄稼也长不好了。”人们很着急,都要求把他们分开。你传我的谕旨,命令八条小龙来完成。

这八条小龙知道命令后,都想立头功,个个争先恐后,这个来,那个去,搬月亮,挪日头,不管费多大的劲儿,怎么也弄不动,大家急得抓耳挠腮,一点好办法也想不出来了。

正在无计可施时,龙王威风凛凛地来到他们面前,责问:“这么长的时间,你们为什么没有完成玉帝交给的任务?”

小龙纷纷抢着说:“日头、月亮太沉了,我们都使出了吃奶的劲,整天都跟着月亮和日头后头跑,总是追不上,有时追上也是跑不动,有时跑到头里也是拦不住,还是被它们撞到一边去了。”

龙王问:“你们是怎么去的?”

小龙们回答说:“我们是一个接一个去的。”

龙王听后,大发雷霆,当即骂到,你们这帮笨蛋,都赶不上下界凡人,他们还知道,人心齐泰山移呢!如果你们团结起来,不就可以了嘛。假如你们各拿一只箭,用力一掰就断了。如果把这8只箭绑在一起,还能掰断吗?过去你们不能取胜,就是单个力量太弱的缘故。

小龙们一听,恍然大悟,当即表示组合到一起,重新回到了天上,相互结合在一起,正象汉字的金字,金字也正好八画,实际上就是八条小龙组合而成。金字塔两条龙头合在一起,变成了金字头上的尖,他们齐心协力,象个楔子,在日头和月亮之间一拱,就真的把日头和月亮给拱开了。日头和月亮分开后,由于日头跑得快,很就跑到头里去了。月亮跑得慢,就落在了后边。

这八条小龙完成了任务,也累得筋疲力尽,纷纷朝地上掉下去,此时,刮起一阵大风。说来也巧,不知道从哪里刮来八块颜色不同的大布落在地上,这八条小龙正巧每条龙落在一块布上,它们不仅落在布上还张在了布上。

后来,后金国将这八块带有龙图案的布当成了旗标,由于八条龙和八块布的颜色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旗色。

白色的小龙落在黄布上,就变成后来的正黄旗;蓝色的小龙落在白布上,就变成后来的正白旗;黄色的小龙落在红布上,就变成后来的正红旗;树皮色的小龙落在蓝布上,就变成后来的正蓝旗。一条小龙,虽然落在黄布上,由于黄布外边镶上了一条红边,所以就叫镶黄旗;一条小龙,虽然也落到白布上,但白布外边镶上了一条红边,所以就叫镶白旗;一条小龙落到了红布上,由于红布外边镶了一条白边,所以就叫镶红旗;另外一条小龙落在蓝布上,也是由于外边镶了一条红边,所以叫镶蓝旗。这些旗上都有一条小龙,也都有与明字搏斗的场面,还有云彩、火焰等。

2、八旗的建立及演变:

年 代 地 点 人 物 设 旗 情 况

1601年 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万历29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 初设正四旗:黄、白、红、黑

1615年 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天命元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 正四旗改为:黄、白、红、蓝

同时增设镶四旗即: 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1635年 盛京沈阳(天聪9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编蒙古八旗

1637年 盛京沈阳(崇德2年) 清太宗皇太极 成立汉军二旗:正黄、镶黄

1639年 盛京沈阳(崇德4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汉军为四旗,正白、镶白

1643年 盛京沈阳(崇德8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充汉军为八旗

合 计 8×3=24旗×7500人/旗 18万人

2、八旗的三级组织形式及人员兵力: ......
正八旗是什么意思?
一、八旗来历的传说:

过去有“从龙人关”之说,其实从龙人关说的是八条小龙。开始,这八条小龙并不团结,相互之间经常发生你争我斗,逞强好胜。有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他们的事后,就召见天使说:“地上有人向我告状,日头和月亮总是在一起,这样天天都是白天,半阴半阳的,人们感到很不舒服,总是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庄稼也长不好了。”人们很着急,都要求把他们分开。你传我的谕旨,命令八条小龙来完成。

这八条小龙知道命令后,都想立头功,个个争先恐后,这个来,那个去,搬月亮,挪日头,不管费多大的劲儿,怎么也弄不动,大家急得抓耳挠腮,一点好办法也想不出来了。

正在无计可施时,龙王威风凛凛地来到他们面前,责问:“这么长的时间,你们为什么没有完成玉帝交给的任务?”

小龙纷纷抢着说:“日头、月亮太沉了,我们都使出了吃奶的劲,整天都跟着月亮和日头后头跑,总是追不上,有时追上也是跑不动,有时跑到头里也是拦不住,还是被它们撞到一边去了。”

龙王问:“你们是怎么去的?”

小龙们回答说:“我们是一个接一个去的。”

龙王听后,大发雷霆,当即骂到,你们这帮笨蛋,都赶不上下界凡人,他们还知道,人心齐泰山移呢!如果你们团结起来,不就可以了嘛。假如你们各拿一只箭,用力一掰就断了。如果把这8只箭绑在一起,还能掰断吗?过去你们不能取胜,就是单个力量太弱的缘故。

小龙们一听,恍然大悟,当即表示组合到一起,重新回到了天上,相互结合在一起,正象汉字的金字,金字也正好八画,实际上就是八条小龙组合而成。金字塔两条龙头合在一起,变成了金字头上的尖,他们齐心协力,象个楔子,在日头和月亮之间一拱,就真的把日头和月亮给拱开了。日头和月亮分开后,由于日头跑得快,很就跑到头里去了。月亮跑得慢,就落在了后边。

这八条小龙完成了任务,也累得筋疲力尽,纷纷朝地上掉下去,此时,刮起一阵大风。说来也巧,不知道从哪里刮来八块颜色不同的大布落在地上,这八条小龙正巧每条龙落在一块布上,它们不仅落在布上还张在了布上。

后来,后金国将这八块带有龙图案的布当成了旗标,由于八条龙和八块布的颜色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旗色。

白色的小龙落在黄布上,就变成后来的正黄旗;蓝色的小龙落在白布上,就变成后来的正白旗;黄色的小龙落在红布上,就变成后来的正红旗;树皮色的小龙落在蓝布上,就变成后来的正蓝旗。一条小龙,虽然落在黄布上,由于黄布外边镶上了一条红边,所以就叫镶黄旗;一条小龙,虽然也落到白布上,但白布外边镶上了一条红边,所以就叫镶白旗;一条小龙落到了红布上,由于红布外边镶了一条白边,所以就叫镶红旗;另外一条小龙落在蓝布上,也是由于外边镶了一条红边,所以叫镶蓝旗。这些旗上都有一条小龙,也都有与明字搏斗的场面,还有云彩、火焰等。

2、八旗的建立及演变:

年 代 地 点 人 物 设 旗 情 况

1601年 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万历29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 初设正四旗:黄、白、红、黑

1615年 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天命元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 正四旗改为:黄、白、红、蓝

同时增设镶四旗即: 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1635年 盛京沈阳(天聪9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编蒙古八旗

1637年 盛京沈阳(崇德2年) 清太宗皇太极 成立汉军二旗:正黄、镶黄

1639年 盛京沈阳(崇德4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汉军为四旗,正白、镶白

1643年 盛京沈阳(崇德8年) 清太宗皇太极 扩充汉军为八旗

合 计 8×3=24旗×7500人/旗 18万人

2、八旗的三级组织形式及人员兵力:

......
清朝时期的八旗是什么意思?是怎样区分的?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八旗历史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继位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检举 提问人的追问 2010-11-05 08:40 这些具有等级制度吗检举 团队的补充 2010-11-05 08:42 八旗制度等级森严,各旗驻地管理也极严格,不许杂厕。清朝统治以满族为主体,“上三旗”和“下五旗”差别很大,满、蒙、汉八旗之间的差异更大。

“上三旗”实行郎卫制,紫禁城内接近皇帝的要害部位,全由内务府选出侍卫,由内领侍卫大臣六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各二人)统领。分成内外两班宿卫。内班宿守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等内宫,多用满人。外班宿守太和门等外朝,兼用满人、蒙人。

其余五旗兵卫制官兵,满、蒙分左右两翼备宿卫。各设前锋统领一人,备警跸宿卫。各旗精选四千八百人为养育兵,训练技艺。后来兵额屡增,到干隆年间,满、蒙养育兵已有两万零三百余人。

正黄、镶黄、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旗无王,都归皇帝所领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使八旗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两个半分佐领,约三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为15万人。

下五旗则指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五旗。关外征战时,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帅,位高势尊,下五旗则是由各旗旗主带领,和皇帝关系不是很密切,所以政治地位较“上三旗”低下。

满族的八旗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制度要从牛录制说起,牛录之意为大披箭,牛录是女真人从事军事、狩猎的小行动集体。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之前,东北的女真部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后来努尔哈赤为适应军事的需要,沿用“牛录”的名称,指导它发行成多种作用的组织。1601年,努尔哈赤改“牛录制”为固山制,固山是满语的音译,是旗的意思,这时他已经统一了建州女真,准备发兵统一海西、哈达、叶赫各部落。这时只设立黄、白、蓝、红四个旗,后来兼并其他女真三部后,各部落纷纷来降,牛录增多,努尔哈赤在1615年正式建立八旗制度。规定每三百人立为一“牛录”,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汉译参领),五甲喇立一固山额真(汉译都统)。原旗有黄、白、蓝、红,此时扩充为八色,即为现在的八旗。八色为:正黄、正白、正蓝、镶黄、镶白、镶蓝、镶红,这就是后来通称的满州八旗。入关后满洲八旗兵力明显不足,故又将降服的蒙古人和 *** 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后来又将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编入布特哈八旗。八旗制度在清......
清朝八旗什么意思?
八旗的形成

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诸部,伴随统一战争的进行,归服的人口日众,先前那种只凭血缘关系的军事与生产组织,已不能适应统一战争的需要了。于是在这种特殊的政治历史环境下,八旗制度便应运产生了。《满文老档》中记载如下:“聪睿恭敬汗将收集众多之国人,尽行清点,均匀排列,每三百丁编一牛录,牛录设额真一人、牛录额真下设代子二人、章京四人、村拨什库四人。将三百男丁以四章京之分编塔坦,无论做何事,往何地,四塔坦的人按班轮值,其同工、同差、同行走。”(额真来自蒙语,是主人的意思。)
满族的八旗是哪八旗? 分别带表什么意思和由来
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人,在明朝时期,由女真民族首领努尔哈赤统率,逐渐强大,于1616年建立了后金国。努尔哈赤把自己属下的部民,按旗编制组成军队,先是四旗,即四种颜色的旗子。后来,人数增多,变为八旗,这便是八旗的由来。满族人都编入旗内,都称为旗民,也称为在旗的。由于满族全部编入旗下,所以,便出现了凡满人都是旗人之说。但旗人并不都是满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努尔哈赤、皇太极势力增大后,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编入旗内,统归八旗管辖,被称为蒙古八旗。后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努尔哈赤把征服的蒙古族人编成五个"牛录",隶属于满洲八旗。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把蒙古五牛录扩编成两个蒙古旗。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又把两旗扩编成八旗,至此,蒙古八旗出现了。

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大量 *** 被掠为奴,编入满洲八旗之内,成为家内奴或拖克索(农庄)内从事生产的奴仆。同时,为扩大兵源,从为奴的 *** 中抽出一些壮丁(规定每20人抽一人当兵),其所需马匹器械由20名 *** 共同出钱购买。其壮丁家为汉军户,对汉军户有优厚待遇,比如,可以全家迁入努尔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信任。

皇太极即汗位后,改变努尔哈赤对 *** 的政策,不再把被征服地区的 *** 编入满洲八旗人家为奴,编庄别居,减少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对这些 *** ,由投降过来的原明朝官员或后金提拔的 *** 官员来管理。

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搐二月,明朝辽东总兵毛文龙被袁崇焕处死,其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率军从山东登州前来辽东投奔后金。皇太极对他们来投非常重视。当他们来到沈阳城郊时,皇太极在浑河岸边亲自迎接,行满族特有的抱见礼,可以说是非常之举。为与满洲八旗有别,命孔、耿所部使用白镶皁旗帜,即白旗镶黑边,受皇太极直接统辖。这是第一次出现打着有别于满洲八旗旗帜的汉军。 *** 既然可以编成军,皇太极决定自己建立汉军,下令从所属的满洲八旗的 *** 壮丁中每十名抽出一名,组成一旗汉军,这是皇太极组成汉军的开始。随着军队的发展,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即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大清的第二年,又分汉军旗为两旗。又过五年,崇德七年(公元1572年),把汉军扩为八旗。至此,汉军八旗正式出现,成为清朝三军之一。所使用的旗帜和满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由于汉军编成八旗,所有旗下成员都是旗人,也称汉军旗人。因此,应说旗人是由满、蒙古、汉三族人组成的,而不能说旗人都是满人。
清朝的八旗制度什么意思?
清朝八旗制度

八旗主要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军八旗,满八旗是努尔哈赤的手笔,也是满族入关前的政治制度、文化系统、社会基础。蒙八旗和汉军八旗则是皇太极即位之后的手笔,只是蒙八旗制度松散,而且蒙古内部因为漠南、漠北蒙族互相掣肘,对于满洲入关起的作用,一度不如汉军八旗来得重要。

努尔哈赤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建立八旗(八固山)制度,以300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即一旗,实际上,八旗人数时有增减。牛录(满语,意即大箭)最初是每10丁为一牛录,首领称牛录额真,额真是满语,汉语称佐领。无论出战还是打猎,则都以牛录为单位,这就为满洲社会和军事系统初步奠定了基础。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鉴于各部族因为人数多寡不一,人员素质也不同,因此对于牛录制度进行了第一次整编。他将每牛录扩充到300人,因此佐领下又设两个副手,满语称“代子”;同时每牛录分为四个达旦,每达旦由一个章京(满语,意即书记官)和一个拨什库(满语,意即领催)管理,这时,满洲军队的编制基本成形了。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 *** 、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努尔哈赤大约有40个左右的牛录,也就是掌握12000余人的部队,在当时关外算是极大的势力了。40个左右的牛录都是由努尔哈赤的兄弟亲戚将领。后来努尔哈赤杀胞弟述尔哈奇和长子褚英之后,事权更加统一,同时努尔哈赤也认识到仅仅以牛录为单位,容易造成权力分散的流弊。他便着手建立八旗制度。1615年即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八固山制度。固山的人员编制我上面已经介绍了。牛录官员编制不变,每甲喇设一到两名甲喇额真,每旗设一固山额真,配有两名梅勒额真。固山额真之上还有一个旗主额真,又称为和硕贝勒、固山王。他才是一旗的真正主宰者。

八旗制度也可以说是努尔哈赤为了政治需要而创立的。之后因为战事需要,努尔哈赤强化君权,将八旗的编制再因为政治需要而重新做了分配。便有四大贝勒四小贝勒的说法,四小贝勒也因为政治利益的不断重新分配而时时产生改变。比如天命六年(1621),四小贝勒为德格勒,济尔哈郎,阿济格、岳托,到天命十一年的时候,四小贝勒就只剩下三人,分别为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而皇太极将领正白和镶黄两旗。同时,上下旗的制度也是这时确立下来的,只是主旗贝勒的地位并不因为上下旗而有差别。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

八旗按颜色分,是黄、白、红、蓝,再分为正、镶,共计八旗。镶色旗除镶红旗之外,都是本色旗镶红边,镶红旗镶白边。

八旗分为上三旗以及下五旗,八旗旗上有龙,因此也称为大龙旗,后来清朝的国旗黄龙旗也是由此而来。

努尔哈赤建立八固山制度的时候,掌旗贝勒如下﹕

镶黄旗、正黄旗﹕努尔哈赤

正白旗 ﹕皇太极

镶白旗 ﹕杜度

正红旗、镶红旗﹕代善

正蓝旗 ﹕莽古尔泰

镶蓝旗 ﹕阿敏

在入关建政之后,八旗制度逐步官化,参照对比如下﹕

贝勒旗主——原和硕贝勒(固山王)

总管大臣——原固山额真

佐管大臣——原梅勒额真

都 统——原甲喇额真

副 都统——原札兰章京

参 领——原牛录额真

佐 领——原达旦章京

旗 丁——不变

满洲有八大老姓,分别是瓜尔佳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乌喇那拉氏、郭罗络氏、伊尔根觉罗氏。另外在......
清朝的八旗指的是哪八旗?各旗代表了什么?
由皇帝控制的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是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为下五旗。 正黄旗 : 上三旗。 【清末时兵力】:92个佐领、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力(八旗中最多人口) 【总人口】:约15万人 【其中着名人物】:纳兰性德(康熙帝宠臣)、索尼(重臣)

正白旗 : 上三旗。 (最初是下五旗、顺治帝初年、多尔衮统领后编入上三旗) 【清末时兵力】:86个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其中着名人物】:婉容、荣禄、曹雪芹

镶黄旗 : 上三旗。 【清末时兵力】:84个佐领、2个半分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其中着名人物】:孝和睿皇后(嘉庆帝的皇后)、慈安等

正红旗 : 下五旗。 【清末时兵力】:74个佐领、兵2万3千 【总人口】:约11万5千人 【其中着名人物】:代善、和珅(干隆皇帝旁的宠臣)、老舍

镶红旗 : 下五旗。 【清末时兵力】:86个佐领、兵2万6千 【总人口】:约13万人 【其中着名人物】:珍妃(光绪帝宠妃)

镶白旗 : 下五旗。 【清末时兵力】:84个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其中着名人物】: 阿桂、善耆(肃亲王)

正蓝旗 : 下五旗。 (最初为上三旗、正白旗提升后降格为下五旗) 【清末时兵力】:83个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2万6千 【总人口】:约13万人 【其中着名人物】:崇绮(1864年状元。戸部尚书。同治帝皇后阿鲁忒氏之父)、启功

镶蓝旗 : 下五旗。 【清末时兵力】:87个佐领、1个半分佐领、兵2万7千 【总人口】:约13万5千人 【其中着名人物】:侯宝林(相声艺术家)、慈禧太后(咸丰帝贵妃)、肃顺(辛酉政变处死的户部尚书)
清朝的八旗是指什么?
八旗分别是正黄,正红,正蓝,正白,镶黄,镶红,镶蓝,镶白。这八旗大概是为了更好的管理满人,把满人和 *** 区分开。各旗有各旗的触主。旗主的地位相当高,不管你是多大的官,只要他是旗主你就得听他的。
清朝末年,所谓的八旗是啥意思?
1、八旗制度是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女真人以射猎为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2、八旗的军事组织制度是由满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所制定。努尔哈赤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成为“正黄旗”等。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满人靠着这军事组织制度,于1636年建立清国。

3、特点

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来愈小。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天命、天聪时期定王公爵止于贝勒,崇德元年始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九等。
清朝时候八旗制度是什么意思
八旗制度是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女真人以射猎为业。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

满洲人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征为兵,起源于女真族的狩猎组织──牛彔。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员称为旗人。到19世纪末随着清朝的解体,八旗军事组织制度不复存在。但一部分八旗的后代仍自称为旗人。

八旗的军事组织制度是由满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所制定。努尔哈赤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成为“正黄旗”等。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满人靠着这军事组织制度,于1636年建立清国。

⑹ 清朝满洲八旗是怎么分高低的

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

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封称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封称右翼。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

皇帝本人一般属满洲镶黄旗,但其他宗亲由于人口庞大就未必都是一个旗里的。基本上爱新觉罗氏分散在各旗的都有。

八旗简介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

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

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

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

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6)清朝八旗蛋糕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八旗中旗人的演变

清兵入关的时候,这些“旗下人”或者说“八旗人”的男丁,大抵是能骑善射,勇于征战的。入关以后,他们大抵受到了世代的优待。

和皇室血缘亲近,地位崇隆的,当了王公大臣,什么亲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之类;地位小的,当什么参领、佐领;最小最小的,也当一名旗兵。

由于他们参与“开国”有功,地位特殊,世世代代食禄或者受到照顾。

特别是满洲旗的“旗下人”,更加享有特殊的身份,他们大抵是满洲人,但也有早年祖先就跟随清宗室到处征战的汉人,即归附已久的“旧人”置身其间。

清代的制度,规定他们不准随便离开本旗,在京的也不准随便离京。凭祖宗的福荫,他们好些人世代有个官衔,领月钱过活。

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当兵,领一份钱粮。但是家族繁衍,人越来越多。有的人名义上还是参领佐领,但实际上已经并不带兵,有的人名义还是骁骑校,但是已经不会骑马。

更甚的,由于子孙大量繁殖的结果,每家每户的“月钱”不可能累进,“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

旗兵的名额有限,也不可能随便入营。加上上层人物的贪污腐化,大吃空额,能够入营的旗兵相对来说就更加有限了。

这样,世代递嬗,不少“旗下人”就穷困下来。他们之中某些有识之士,也觉得长年累月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坐吃山空不是办法,也有去学习手艺的。

但是这样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认为他们没有出息。所以就其压倒的多数而论,“旗下人”大抵是游手好闲的。

⑺ 清朝满族的八旗中上三旗和下五旗各是什么

上三旗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

下五旗是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

一、上三旗

1、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由皇帝亲自统领,是上三旗之一。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2、镶黄旗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3、正白旗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将其纳入皇帝亲统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二、下五旗

1、正红旗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为下五旗之首。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

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着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干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正红旗人,由蒙古族组成,在清朝属于自治部落。

2、镶红旗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3、镶白旗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4、正蓝旗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正蓝旗建于此时,因旗色纯蓝而得名。

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5、镶蓝旗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了下辖八十七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

(7)清朝八旗蛋糕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旗人是明万历十九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诸部,后建立八旗制度,八旗中的人对自己的简称。八旗打破了原来分裂的局面,使得努尔哈赤直接掌管八旗,当时的旗人拥有一定的地位。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造的满族社会制度。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合起来称为八旗。

⑻ 八旗军铠甲图片大全,问一下,古代八旗铠甲的由来,它能否抵御攻击,我

问一下,古代八旗铠甲的由来,它能否抵御攻击,我看那上面也就钉了几个钉子

许多人说,八旗军的铠甲(棉甲)看上去像一件棉大衣,抵挡不了刀砍枪刺,其实是极大的误解。棉甲的外表是比较厚实的棉布,在棉布里面,有大小7厘米左右四方形的铁片不漏一点空隙,近乎完美的用铜钉从外面固定住,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好的铠甲。

八旗盔甲都是很厚的棉甲。它是将棉花打湿,反复拍打,做成很厚的棉片,把多张棉片做成很厚的棉布,两层棉布之间是铁甲,内外再用铜钉固定,这种盔甲对传统火器的防护较好。八旗的头盔材料主要是皮革,头盔外表用金属片装饰,头盔两边用棉甲片保护头部两恻。 八旗军的棉甲,来自于明朝中后期军队铠甲的设计。明朝在嘉靖年间就已经普及棉甲,淘汰了重甲了。再往上说,明朝的铠甲也是受蒙古的影响,最早开始普及棉甲的正是蒙古军。蒙古军两次进攻日本,士兵几乎都穿的棉甲,后来日本人也认为,蒙古棉甲是非常优秀的铠甲。这也是为什么明朝时的棉甲造型,特别是头盔特别像游牧民族式样了。非常的棉甲比较轻,适合长距离作战和减轻士兵负担,还有保暖的作用。朝鲜师从明朝,理所当然也普及了棉甲。

满洲八旗武士铠甲防护效果好吗?好像就是厚布加了几个钉哦

第一 八旗军用的铠甲是暗甲 金属材料在布面里面

第二 精锐部队要穿三层铠甲 里面锁子甲 外面复合甲 也就你说的那种 然后再穿一层明光铠 第三 一般人们印象中的八旗铠甲是清代阅兵时用的道具 那玩意儿确实就是棉大衣加了几个铁钉 没人穿那个上战场 但是国内的影视作品让一帮文盲做道具 结果就做成那样了 第四 八旗军的用的铠甲几乎全是深色的 主要是宝蓝色 低级军官是绿色 高级军官一般也是蓝色 连皇帝狩猎用的铠甲都是蓝色的 花哨的都是搞阅兵做表演的时候用的 第五 最佳答案那种文盲害人不浅诲人不倦啊

关于八旗军的问题。是否每名士兵都有铠甲,就是分八种颜色的那种。灭明之后八旗军驻防在哪里?是都在北京

八旗军是清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和社会结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独创,这种制度曾经让满清的社会效率高效运转!

八旗分为满八旗和汉八旗,汉八旗也叫做绿营!其中满八旗也并非全部是满族,也有蒙古人和 *** ,但是主要是满族为主,一共有兵力约26万,主要驻防在北京周围!汉八旗也有很多其他民族,主要是汉族为主,兵力有约60万!驻防的地方有四个,中国西北部,黄河一线,长江一线和东南沿海一线! 绿营主要担负的是维持治安,抢险救援,等次要任务,几乎没有作战力。正规军就是满八旗,其中有四成兵力装备火枪,其余兵力多是配备弓箭和其他冷兵器! 满八旗在清早期还稍微具有战斗力,在康熙年中期满八旗已经不可用,军事系统已经崩溃,在比之后凡是有战事皆以绿营兵为主! 清朝统治者对火器采用排斥态度,即使装备有火器也是以笨重的抬枪为主,明朝时期先进的火枪已经被满清弃用,原因就是满清统治者害怕汉族的反抗,先进的火器是压制满清兵力的得利武器!尤其是明朝先进的火炮更是被满清排斥,都成为贵族们的玩具了!关于火器的一些研究资料也被满清隐藏起来不备广大群众接触!

为什么八旗军的盔甲是彩色的,绿营军似乎没有盔甲

八旗分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旗,自然盔甲是分为八种款式,四种主色调。不过那种彩色盔甲似乎只有高层才有。

绿营兵是 *** 部队,以绿旗为标志,没有这样的盔甲,但是普通盔甲肯定还是有的。

几个(83)我看(1)

⑼ 历史上的清朝人是如何过生日的宫廷和民间有什么不同

摆宴席请客。宫廷当然是设宫宴,邀请达官贵人和皇亲国亲前来参加。民间就是自己摆酒席请客,有钱人还可以拉拢一下做官的。

⑽ 古代八旗是哪八旗

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

1、正黄旗

正黄旗,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纯黄而得名。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由皇帝亲自统领,是上三旗之一。

兵丁人口最多,至清末,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2、镶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镶黄旗有九大老姓,分别是:瓜尔佳氏、钮祜禄氏、博尔济吉特氏、舒穆禄氏、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乌拉那拉氏、郭络罗氏、伊尔根觉罗氏。另外在入关前还另有两个重要的部族,一为董鄂氏,一为富察氏,此亦为外戚。

3、正红旗

正红旗,又作“整红旗”,清代八旗之一,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为下五旗之首。

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着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

清干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正红旗人,由蒙古族组成,在清朝属于自治部落。

正红旗就是今天的察哈尔右翼后旗。

4、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5、正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将其纳入皇帝亲统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病死之后,顺治皇帝将多尔衮掌握的正白旗收归自己名下,与两黄旗并称为上三旗,这以后就有了定制。

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

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朝末代皇后婉容也是正白旗人。

6、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7、正蓝旗

正蓝旗是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正蓝旗建于此时,因旗色纯蓝而得名。

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8、镶蓝旗

镶蓝旗,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清末时规模达到了下辖八十七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