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蛋糕店铺 » 三不粘能做成什么蛋糕
扩展阅读
蛋糕煤气灶上蒸多久 2025-09-15 16:16:20
小蛋糕怎么放好看 2025-09-15 15:48:02
生日蛋糕猴的做法大全集 2025-09-15 15:30:39

三不粘能做成什么蛋糕

发布时间: 2022-05-17 11:01:20

⑴ 三不沾是哪里的代表菜

三不沾是河南省安阳市的传统美食。属于豫菜系。

三不沾(正确写法为三不粘)又名桂花蛋,这种食物是河南省安阳市的传统美食,相传起源于清代。

三不沾即不粘牙、不粘盘、不粘勺。制法是将蛋黄、水、糖混和均匀,放入炼净的勺内,用慢火烹制,先不停拨转、不停炒动,继而水干后,又不停掼压,不停拍打,使其油亮不沾,处处洁净,一丝不沾。

相传,三不粘最早是清代皇宫御膳房名菜,有上百年的历史。

三不粘

这种食物营养十分丰富,除了蛋白质、脂肪之外,所含有的钙质、磷元素、铁元素、维生素a的含量也十分多。

三不粘适合成长期的儿童和病后体弱者吃。蛋黄内还含大量卵磷脂,对软化血管有一定功效。但蛋黄胆固醇含量高,心脑血管病患者慎食。

⑵ 三不粘的主料是什么

“三不粘”的制作及关键

“三不粘”是用鸡蛋黄做主料,配以一定量的干淀粉、白糖、化猪油、清水及香油,先搅匀成浆状,再用软炒的技法烹制而成的一款甜菜。成品具有色泽金黄鲜亮,味道香而沙甜,口感油滑细嫩,形状如柔软的糕点,且营养丰富的特点;又因它吃时不粘盘、不粘牙、不粘筷(匙)而得名。
这款名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流行,后来就逐渐难登大雅之堂,笔者则经常将“老菜”搬上餐桌,使新食客尝鲜,老食客回味。前不久,曾有位同行朋友问我“三不粘”是什么风味,如何制作。出现这种原因是现在的厨师年轻者在先而求新,老厨师退出,而老食客又想尝传统菜的美味与实惠等。为此,现特将“三不粘”的由来、制作及关键整理成文,以飨广大读者。
“三不粘”的历史悠久,据说它的由来还有一动人的故事传说。相传是宋代绍兴才女唐琬创制的。传说着名诗人陆游与其表妹唐琬结婚后,夫妻情爱甚笃。但是陆游的母亲对这个才貌双全的儿媳却看不顺眼,总是设法为难她。一次,在陆游的母亲做寿那天,陆家宾客盈门。宴席间,陆母当着客人的面把唐琬叫来很突然地说:“我现在要吃说蛋也有蛋,说面也有面,吃不出鸡蛋,咬不出面,看着娇黄,入口松软,又香又甜;不粘勺子不粘盘,不用牙嚼就能下咽的食品”。唐琬知道婆婆又要难为自己,立刻走进厨房,拿了几个鸡蛋,将蛋黄打入一碗中,加入了淀粉、白糖,用筷子搅匀,然后将锅洗净上火,加入化猪油,烧热后倒入调好的蛋黄液迅速搅动,并不断地向锅中淋化猪油,直炒至蛋液呈糊状时,再徐徐加油,并不停地用勺子翻炒,直到炒成色泽黄亮、料质柔软的蛋糕状,才盛进盘子里,端到餐桌上。宾客们一尝,口感酥软,既香又甜,而且达到了婆婆的要求。众宾客赞不绝口,并且给它起名叫“三不粘”。

后来这种“三不粘”美食被迅速传开,众人仿制,而且代代相传,成为历史名菜。“三不粘”因其色之美、质之纯、味之美。堪称妙品。许多国际友人到北京,都纷纷慕名前往品尝后称赞说:“‘三不粘’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日本天皇还曾派人到北京“同和居”购买“三不粘”(因以前同和居“三不粘”在北京是很出名的),坐飞机带回东京食用。在笔者认识的厨师中,会做、能做好此菜的人实不多见。虽用料平常,说起来简单,但要做好,却有一定的学问。现就本人多年实践经验,谈谈其制法及关键。
原料:鸡蛋黄150克、白糖100克、化猪油150克、绿豆粉50克、香油少许、清水200克。
制作方法:1?郾把鸡蛋黄放入一碗中,加入白糖,然后用清水把绿豆粉泡湿成粉汁,倒入鸡蛋黄碗内,搅均匀待用。
2?郾炒锅刷洗干净置火上,先入化猪油(100克),待烧至四成热时,把调好的蛋黄淀粉浆倒入,边炒边用手勺不停地搅拌,并不断地朝锅旁淋入化猪油,以防止粘锅。如此不停地炒十来分钟,视蛋黄淀粉浆由稀变稠,猪油与蛋黄融为一体时,淋入香油(此时已不粘锅、不粘勺子),出锅拖入盘中即成。
成品特点:色泽金黄,蛋嫩沙甜,美味可口,富有营养,尤宜于老人、幼童食用。

⑶ 你吃过哪些一尝倾心的糕点

有很多好吃的一尝倾心的糕点了。我随便举例说明一下。我是个爱吃点心(面点的人)我觉得好吃的有:
1、红豆酥(那种现做的 烤出来的 ,外面的酥皮很香 )
2、红豆菠萝包
3、绿豆糕
4、广式的椰汁红豆糕、还有榴莲包
5、烧仙草
6、南瓜酥(糯米炸出来的那种)
7、抹茶慕斯蛋糕(不甜腻 且有一点点差的苦味很香的哦)
8、板栗糕
9、巧克力派 还有红枣蛋糕

⑷ 传统糕点都有哪些

1、荷花酥:

荷花酥是浙江杭州着名的汉族小吃。酥层清晰,食之酥松香甜,别有风味。用油酥面制成的荷花酥,形似荷花,酥层清晰,观之形美动人,食之酥松香甜,别有风味,是宴席上常用的一种花式中点,给人以美的享受。

2、马蹄糕:

马蹄糕是一种广东、福州及闽南地区的汉族传统甜点名吃之一,也是最受欢迎的甜点之一。以糖水拌合荸荠粉蒸制而成。其色茶黄,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断,吃起来甜而不腻。虽然吃起来像果冻,但要比果冻要好吃得多。

3、凉糕:

凉糕是四川宜宾的一款传统特色小吃。其味美香甜沙软,食之清爽可口。在炎炎夏日放下冰箱里冷藏一段时间后,将红糖水淋浇上去,可谓是夏日不可或缺的解暑良药。

4、豌豆黄:

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是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

5、茯苓糕:

茯苓糕,又名“复明糕”,是闽南民间传统手工食品。茯苓糕口感很有韧性,嚼起来十分带感,刚吃时可能感觉像极了馒头,没啥味道,但嚼着嚼着,嘴里就有甜味了。

⑸ 什么叫“三不粘”,是什么好吃的美食

三不粘,又名桂花蛋,是汉族传统名点之一,是用鸡蛋、淀粉、白糖加水搅匀炒成的。它不仅色彩金黄,味道甘美,更令人称奇的是它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齿,这也正是它为什么叫三不粘的缘由。色泽金黄,蛋嫩沙甜,美味可口,富有营养,尤宜于老人、幼童食用。

出处:据说是干隆爷下江南的时候,路经华彰德府,当地官员因为这道菜菜色金黄,就献给干隆爷品尝。没想到干隆爷用后龙颜大悦,立马让管事问这道菜的做法,带回宫去。而后“三不沾”就在宫廷、府衙、市肆等广为流传。那么同和居又是怎么将这道做出名堂?老北京人都知道,同和居最早坐落在西四牌楼一带。开业之初是个名不见经传的饭馆,店主是山东福山人。为了把生意做火,就想着法儿在菜上搞出点名堂。后来,认识了一位清宫御厨,学了几手绝活儿。有一回,一位王爷到同和居转悠转悠。店主现学现卖,炒了一道“三不沾”。这位王爷食后也是大加赞赏。自此,同和居的“三不沾”才开始名噪京城。
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的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访华,就跟同和居吃过一回饭。结果,“三不沾”给海部先生留下极深的印象。这印象深到什么程度呢?海部回到日本后,派人坐飞机专程到同和居灌了一暖瓶“三不沾”带回日本,专门孝敬给日本皇室。
说起来,同和居的“三不沾”已经有百余年历史。眼下,同和居在保持传统手法的基础上,把“三不沾”的口味进行了改良,不但有蛋黄口味三不沾,还加入果珍、水果等炒出了果味三不沾,酸甜口的柠檬味三不沾。

制作方法:

主料:鸡蛋12个(约500克)。
配料:山楂糕丁100克、湿淀粉40克。
调料:桂花糖15克、白糖200克、熟猪油150克。
制作工艺
三不沾
一、冼京糕切刻成1.2寸长、6分宽、3分厚的图案花边或小兔型花刀20-30块,够盘边摆一圈即可,下脚料剁成碎丁待用。
二、锅内添水1.2斤,加入白糖,待溶化后加入桂花糖,加温后晾凉过箩。
三、蛋黄加入水粉芡,用筷子搅匀,加一斤凉浓糖水,盐水几滴,再过80目的箩,滤净杂质。
四、锅放火上加油至锅热时将油倒出,打抹干净;而后加好大油1两,倒入五分之一的蛋液,搅炒后,视其软硬,如硬可将剩下的浓糖水倒入蛋液中;然后将蛋液再全部倒入锅中,小火慢慢搅炒。蛋液变稠时,加一次油,用力敲搅,并不断加油,至不沾锅表面光洁无蜂窝时,把剩余大油加入锅内炒几下翻锅,盛入盘中,最后将切好的京糕小兔或图案花边摆成一圈,碎京糕丁撒到三不沾上。

三不沾

望采纳,谢谢!(。・ω・。)ノ

⑹ 三不沾做法与味道

三不粘
(风味小吃)
同义词 三不沾(菜名)一般指三不粘(风味小吃)
三不粘又名桂花蛋,是河南安阳地区的传统美食之一,相传起源于清代。
三不粘是用鸡蛋、淀粉、白糖加水搅匀炒成的。它不仅色彩金黄,味道甘美,更令人称奇的是它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齿,这也正是它为什么叫“三不粘”的缘由。
色泽金黄,蛋嫩沙甜,美味可口,富有营养,尤宜于老人、幼童食用。
中文名
三不粘
主要食材
鸡蛋黄,白糖,猪油,绿豆粉,香油,清水
分 类
小吃
口 味

制作方法
做法一
原料:鸡蛋黄150克、白糖100克、化猪油150克、绿豆粉50克、香油少许、清水200克。
制作方法:
1、把鸡蛋黄放入一碗中,加入白糖,然后用清水把绿豆粉泡湿成粉汁,倒入鸡蛋黄碗内,搅均匀待用。
2、炒锅刷洗干净置火上,先入化猪油(100克),待烧至四成热时,把调好的蛋黄淀粉浆倒入,边炒边用手勺不停地搅拌,并不断地朝锅旁淋入化猪油,以防止粘锅。如此不停地炒十来分钟,视蛋黄淀粉浆由稀变稠,猪油与蛋黄融为一体时,淋入香油(此时已不粘锅、不粘勺子),出锅拖入盘中即成。
做法二
[主料辅料]
鸡蛋黄 12个、白糖 250克、干淀粉 150克、熟猪油 100克。
[烹制方法]
1、将鸡蛋黄放入大碗中,加入干淀粉、白糖和温水600克,用筷子打匀,过细箩。
2、将炒锅置于中火上,放入40克熟猪油烧热,倒入调好的蛋黄液,迅速搅动。待蛋黄液呈糊状时,随即一边往锅内徐徐加入熟猪油60克,一边用手勺不停地推搅。约炒10多分钟至蛋黄糊变得柔软有劲,色泽黄亮,不粘炒锅时即成。
[工艺关键]
1、用新鲜鸡蛋,不能有一点蛋清。绿豆淀粉洁白、劲大适作此菜。
2、顺一个方向调打,不然蛋白质分子排列混乱,菜不易成功。
3、此菜火候要求掌握好,要做到大火熬至糊状,中小火推搅炒,双手并用,一手搅炒,一手淋油,一刻不闲,至少要搅炒四五百下。颜色由淡黄至浅黄转成土黄色,蛋黄与猪油、淀粉溶为一体,一般炒8至9分钟才算成功。
4、炒此菜易粘锅,要随时用炊帚擦净粘在锅边的蛋液,还可熬至糊状时,换锅炒。
[风味特点]
1、“三不粘”即不粘牙、不粘盘、不粘勺。
2、“三不粘”所用主料鸡蛋黄,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病。鸡蛋黄性甘平、无毒,有祛热、温胃、镇静、消炎等作用。《本草纲目》曰:“鸡子黄补阴血,解热毒,治下痢甚验。”
3、“三不粘”如今是北京同和居独家名菜。相传,此菜最早是清代皇宫御膳房名菜,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后来广和居有位姓牟的厨师结识了一位清宫御膳房里的厨师,学到制作此菜技艺并稍加改进,成为广和居名菜。广和居倒闭后,牟师傅又将此菜带到同和居。“三不粘”其色之美、质之纯、味之香。堪称妙品。许多国际友人到京,都纷纷慕名而至,每次必尝此菜,他们说:“三不粘,是世界最好的美味!”
4、此菜黄艳润泽,呈软稠流体,似糕非糕,似粥非粥,绵软柔润,滋味香甜。
做法三
[主料辅料]
鸡蛋12个、花糖 15克、白糖 200克、山楂糕丁 100克、熟猪油 150克、湿淀粉 40克
[烹制方法]
1、鸡蛋磕开,用12个蛋黄,4个蛋清,在碗里搅暄。
2、锅内添水400克,放入白糖,水沸糖化撇沫,晾凉后滤去杂质,与桂花糖、湿淀粉一起放蛋糊内搅匀。
3、炒锅内下熟猪油125克,中火烧三成热时,陆续把糊倒入。用小火炒制,并不断搅动,逐渐将余熟猪油25克加入,至鸡蛋不粘勺,起锅装盘。上面用山植糕丁撒成“寿”字或“喜”字字样均可。
[工艺关键]
1、必须选用上好淀粉(即绿豆淀粉),才能制成“三不粘”。
2、炒糊,顺同一方向搅动,使蛋黄、油和生粉充分乳化,至颜色嫩黄,不粘锅时出勺。
[风味特点]
1、“三不粘”又名“桂花蛋”,不粘盘、不粘筷、不粘牙,故名,是豫北安阳市的传统名菜,历史悠久,流传省内外。
2、相传,相州(今安阳)有位县令,其父喜食花生和鸡蛋,但因牙齿脱落,

难飨其味。县令命家厨每天做花生糊、蛋糕供老人食用,久之又感乏味。家厨便挖空心思不断变换作法。有一次用蛋黄加水,放糖炒制了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炒蛋黄,老人食后极为赞赏。后来在一次寿宴上,为能同时上桌,改用大锅制作。由于投料不准,炒得太稀,厨师急中生智,勾入淀粉,一边使劲搅炒,一边不断加油。结果,较以往更为油润光泽,香甜可口。且出锅时不粘锅、勺,盛装时不粘盘,进食时不粘匙,宾客连声叫绝。逐因得名“三不粘”,在当地风行开来。清干隆皇帝下江南,驻胖安阳,当地官员向干隆献膳,就有“三不粘”。食后干隆大悦,即命随员询问制作方法,带回京城。此后,该菜便在宫廷、府衙、市肆以至家庭广为流传。
成品特点
色泽金黄,蛋嫩沙甜,美味可口,富有营养,尤宜于老人、幼童食用。
软香油润、浓甜不腻,有益智、开胃的功效。 此菜色金黄,味香甜,炒制时不粘锅、勺,盛时不粘碟、筷,吃时不粘牙,故名“三不粘”。
品尝要点
对“三不粘”的质量,您记住有“四不”、“三看”,讲究一个“滑嫩”。
四不:不紧、不粘、不出油、不汪水。
三看:一看色二看形三看味。
色:金黄带亮,火色均匀,不生不煳。
形:外形饱满有张力,无结块,无疙瘩。用勺一舀,不流不散不板。
味:味道浓香沙甜,油而不腻,口感爽滑细嫩,略有咬劲。吃完之后只剩下一个空盘和满口甜香便是好手艺。
健康叮咛
鸡蛋营养丰富,除蛋白质、脂肪外,钙、磷、铁及维生素A含量也不少,对成长期的儿童和病后体弱者非常适宜。蛋黄内还含大量卵磷脂,对软化血管有一定功效。但蛋黄胆固醇含量高,心脑血管病患者慎食。
消费支招
北京会做“三不粘”的厨师不多。此菜难度大,一般饭馆做不好。“同和居”的质量有保证,虽价格较贵,也值得尝一尝。河南安阳也有“三不粘”,与此菜相似。
与“三不粘”近似的还有一个“熘黄菜”,也是名菜,配料和手法和“三不粘”差不多,咸鲜口。四个蛋黄一个蛋清,加入鸡汤和调料、水淀粉打匀,下锅推炒,讲究108下出勺,上面再撒点火腿末。成菜后略稀呈面酱状,颜色金黄,口味咸鲜,口感滑爽嫩软,也是京菜中的名品。
典故
关于“三不粘”这道菜的来历,据说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清朝干隆年间,安阳有一个县令,其父喜欢吃花生和鸡蛋,可是年纪大了,牙齿

不好,县令就让厨师每天蒸鸡蛋羹给自己的父亲吃。时间一长,县令的父亲就吃腻了,食欲越来越差。县令就让厨师变换一下饭菜的做法。厨师绞尽脑汁,将鸡蛋的做法变换了许多花样,县令的父亲还是不想吃。有一天,一个厨师想出了一种新的做法。他把鸡蛋黄加水打碎后,再放入白糖,然后倒入锅里炒出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临时取名叫桂花蛋,县令的父亲品尝之后,连连夸赞这道菜好吃。从此,这道菜就成了县令家的主要菜肴,一家人百吃不厌。
秋天的时候,县令的父亲过七十大寿,宾客盈门,县令大摆宴席,为父亲庆贺寿辰。当然,宴席上依然少不了桂花蛋这道菜。平时做这道菜的时候,厨师总是用小锅烹调,一次炒一盘菜。庆贺寿辰这天,吃饭的客人多,小锅炒菜太慢,厨师就改用大锅来炒。可是,因为是第一次用大锅做桂花蛋,该放多少原料,厨师的心里没有底。桂花蛋炒好之后,他发现蛋黄太稀,就连忙又往里面添加粉芡,一边炒一边往里添油。结果,这回炒出来的桂花蛋色泽黄润,晶莹欲滴,香气四溢,大家品尝了之后,都夸奖这道菜味道鲜美,甘甜爽口,实在是菜肴中难得的佳品。于是,桂花蛋很快就在安阳声名鹊起,风行开来。
不久,干隆皇帝到江南巡察民情,路过安阳,提出来要品尝安阳的风味小吃。安阳县令就让厨师精心炒了一盘桂花蛋,献给干隆品尝。干隆吃了这道菜肴之后,十分高兴,他见这道菜肴不粘盘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齿,就当即下了圣旨,将桂花蛋赐名“三不粘”。并让县令把此菜肴的制作方法给了皇宫里的御膳房,以备自己和后宫嫔妃及皇亲随时品尝。于是,这道菜就从安阳古城进入了北京紫禁城,成了一道御菜。据说,后来有一位御膳房的老厨师告老还乡,在他离开皇宫御膳房的时候,就把“三不粘”的制作方法带出了紫禁城,使这道来源于民间的美味佳肴又重新回到了民间,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近些年来,“炒三不粘”经厨师们的不断改进,又在金黄似月的“炒三不粘”周围摆上用京糕切刻而成的晶莹鲜红的小兔,为此菜增添了神奇的色彩,显得更为富贵雅丽。这道菜的特点是软香油润、浓甜不腻;有益智、开胃的功效。“三不粘”金黄,京糕鲜红,红黄相映,鲜艳喜人。“炒三不粘”是安阳烹饪园里的一枝鲜花,也是豫菜中的佼佼者。
目前“三不粘”这道菜肴做得最好的大概要数北京的同和居饭店了,他们烹制的“三不粘”色质纯美,香甜宜人。还有人说,日本天皇曾经专门派人到北京同和居购买“三不粘”,然后坐飞机带回东京给他品尝,而且吃得津津有味。看来,美食的诱惑力有时候也是十分巨大的,美食也常常会让人日思夜想,那种牵挂的情怀,可以和热恋中情人的相思之情相媲美。

⑺ 蛋黄可以做什么美食

蛋黄可以做什么美食
1.蛋黄酥:是由小麦、黄油、蛋黄等做成的传统中式糕点。近年来随着用料的不断升级,蛋黄酥逐渐成为一款网红产品。自己可以试试哦
2.咸蛋黄南瓜:咸蛋黄南瓜下酒小吃,大人小孩都喜欢。马上学会做给家人吃吧
3.蛋黄纽扣小饼干:不仅可以当做看电视时候吃的小零嘴儿,还可以送给小朋友做礼物哦
4.蛋黄派:一种人们日常的食物,看似小面包,但吃起来十分酥软
5.蛋黄豆腐:是一道美味的家常菜,入口即化,上至80岁老奶奶,下到8岁的小朋友,全都能毫无压力地享受美味!
6.蛋黄蟹:蟹肉鲜嫩,色泽金黄,蛋黄细腻,咸淡适口。

⑻ 三不沾是热菜还是糕点

三不粘属于甜点,勉强算是甜口的热菜

13

盛入盘中,即可享用。

小窍门

1、倒入蛋黄糊时一定要把锅移开

2、一定要用小火炒制

⑼ 三不沾可以用低筋面粉吗

应该是可以
低筋面粉一般做蛋糕面包较多
因为面筋含量低一些
但做其他的面点也不是不可以的
只是口感会不那么有韧性而已

⑽ 三不粘的做法三

[主料辅料]
鸡蛋......12个
花糖......15克
白糖......200克
山楂糕丁......100克
熟猪油......150克
湿淀粉......40克
[烹制方法]
1.鸡蛋磕开,用12个蛋黄,4个蛋清,在碗里搅暄。
2.锅内添水400克,放入白糖,水沸糖化撇沫,晾凉后滤去杂质,与桂花糖、湿淀粉一起放蛋糊内搅匀。
3.炒锅内下熟猪油125克,中火烧三成热时,陆续把糊倒入。用小火炒制,并不断搅动,逐渐将余熟猪油25克加入,至鸡蛋不粘勺,起锅装盘。上面用山植糕丁撒成“寿”字或“喜”字字样均可。
[工艺关键]
1.必须选用上好淀粉(即绿豆淀粉),才能制成“三不粘”。
2.炒糊,顺同一方向搅动,使蛋黄、油和生粉充分乳化,至颜色嫩黄,不粘锅时出勺。
[风味特点]
1.“三不粘”又名“桂花蛋”,不粘盘、不粘筷、不粘牙,故名,是豫北安阳市的传统名菜,历史悠久,流传省内外。
2.相传,相州(今安阳)有位县令,其父喜食花生和鸡蛋,但因牙齿脱落,难飨其味。县令命家厨每天做花生糊、蛋糕供老人食用,久之又感乏味。家厨便挖空心思不断变换作法。有一次用蛋黄加水,放糖炒制了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炒蛋黄,老人食后极为赞赏。后来在一次寿宴上,为能同时上桌,改用大锅制作。由于投料不准,炒得太稀,厨师急中生智,勾入淀粉,一边使劲搅炒,一边不断加油。结果,较以往更为油润光泽,香甜可口。且出锅时不粘锅、勺,盛装时不粘盘,进食时不粘匙,宾客连声叫绝。逐因得名“三不粘”,在当地风行开来。清干隆皇帝下江南,驻胖安阳,当地官员向干隆献膳,就有“三不粘”。食后干隆大悦,即命随员询问制作方法,带回京城。此后,该菜便在宫廷、府衙、市肆以至家庭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