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蛋糕冷藏櫃把溫度調到多少度合適
夏季冷藏櫃溫度調節:
夏季環境溫度高時,應打在弱檔2-3檔使用。
原因:在夏季,環境溫度高,而此時箱內溫度每下降1度都很困難,通過箱體保溫層和門封冷量散失也會加快,這樣就會出現開機時間很長而停機時間卻很短。
這樣就會導致壓機在高溫下長時間的運行,加劇了活塞與氣缸的磨損,電機線圈漆包線的絕緣性能也會因高溫而降低,耗電量也會急劇上升,即不經濟又不合理。
若此時改在打弱檔(2.3),就會發現開機時間明顯變短,停機時間加長,這樣即節約了電能,又減少了壓縮機磨損,延長了使用壽命。所以夏季高溫時就將溫控器調到弱檔。
冬季冷藏櫃溫度調節:
冬季一般檔位要打到4檔以上適用。
原因是:冷藏櫃只有一個冷藏室溫控器來控製冷藏和冷凍的溫度,因冷藏溫度技術要求控制在0~10度之間,而一般在冬季冷藏環境比較低,冷藏很容易到達設定的溫度,如果設定溫度過高,容易產生冰箱開機時間短導致冷凍製冷效果達不到。
而冬季如果環境溫度低,主要是要保證冷凍的製冷效果。一般情況下,如果環境溫度低於16度,調到5檔,低於10度,就可以調到6或7檔。有時由於環境溫度太低,如0~5度,檔位調低後冷藏凍東西,這個時候,完全可以把食品放在冰箱外部存放。
(1)個舊儲緣蛋糕店在哪裡擴展閱讀:
冷櫃的保養方法
1、擺設櫃應放在平坦地面上冷櫃,雖然使用環境較好。不可橫卧。放置擺設冷櫃的室內環境應通風良好、乾燥、頂部離天花板在 50cm 以上冷櫃,左右兩側離其他物件 20cm 以上冷櫃,面前離其他物件 20cm 以上。
2、新購買或搬運後的擺設櫃應靜置 2 至 6 小時後再開機。使用前,先進行 2 至 6 小時空櫃通電運行停機後不可立即啟動,需等待 5 分鍾以上,以免燒壞壓縮機。 一般冷櫃的溫控器的檔位需根據季節、環境溫度、使用情況來適當進行調整。
3、夏季溫控器置於 5" 或 6" 較為合適;春、秋季,溫控器置於 3" 或 4" 較為合適。冷櫃使用時,應盡量減少開門次數,縮短存取食品的時間。熱的食品需冷卻到室溫後方可放入冷櫃。對於間冷式 風冷冷櫃,保管食品時,食品不要離出風口太近。
4、對於直冷式冷櫃,當結霜厚度達 5 毫米時,需進行人工除霜。日常維護:定期清掃壓縮機和冷凝器。定期對冷櫃進行清潔 每 2 個月至少 1 次 清潔冷櫃時先切斷電源,用中性清洗劑和水輕輕擦洗,然後蘸清水將清洗劑拭去。
5、不可用洗衣粉、去污粉、滑石粉、鹼性洗滌劑、天那水、開水、油類、刷子等清洗擺設櫃。冷櫃長時間不使用時,應拔下電源插頭,將冷櫃內擦拭乾凈,待櫃內充分乾燥後,將櫃門關好。
冷天停用的電冷櫃,至少一個月應通電1-2次,使冰箱運轉10分鍾。同時在初次停機時,一定要徹底維護。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夏天冰箱溫度設置多少度合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冷櫃
⑵ 儲緣堂桃木劍要怎麼用它
就是要在吉時懸掛,掛的方位可以叫大師給你推算一下,一般都是掛在客廳門上或者是牆上。
⑶ 雲南個舊縣卡房錫銅礦床
一、大地構造單元
本礦床位於個舊斷褶束內,屬華南加里東褶皺系最西段的三級構造單元。蓋層沉積包括泥盆系—三疊系,但以中三疊統坳陷最深,燕山運動是最重要的蓋層褶皺和成礦時期。板塊學派認為本區處於環太平洋造山帶與特提斯造山帶的交接處。地質力學學派將本區認作雲南山字型的前弧,並受越北古陸反射弧的復合。
二、礦區地質
(一)地層
礦區緊靠個舊老廠錫銅礦床之南,區域地層請參閱老廠錫銅礦中表2-104,卡房本部主要出露個舊組的下部卡房段。其詳細劃分為6層,主要錫銅礦體賦存於第1層(
但與老廠、松樹腳、馬拉格等不同的是,卡房礦區於
(二)構造
緊靠南北向的個舊斷裂東側,由兩條東西向斷層(老熊硐斷層、仙人硐斷層)所夾持。該兩斷層延長都在10km左右,深切達花崗岩體。它們既是卡房礦區3個礦段(新山、雞心腦、龍樹腳)的分隔斷層,有的還是直接容礦斷層。區內次級背斜呈北東向,但產狀平緩,地表出露新山花崗岩株沿背斜軸部侵位。更次一級短軸背、向斜軸向為北西,其傾伏端恰為北東連線。
(三)侵入岩
卡房的花崗岩株地表只出露於新山,面積約0.3km2。物探反映深部與老廠岩體相連,稱「老卡岩體」,總面積40km2。有關個舊地區花崗岩類的分期、分異演化、岩石系列、成岩環境等請參閱老廠錫銅礦有關部分。在此僅補列從燕山早期到燕山晚期中階段兩類花崗岩(混染型、侵入型)代表性岩體的一些參數對比,從中可見卡房花崗岩母岩的若干特徵(表2-104)。
老卡岩體以灰白色細中粒等粒狀或含斑淺色花崗岩為主體,廣泛穿插有微晶花崗岩、細晶質花崗岩、花崗斑岩、細晶岩、煌斑岩、鈉長石岩、鉀長石岩等岩脈。由於後期改造強烈,形成規模很大的白崗岩,最大厚度達百餘米。淺色花崗岩石英含量高達30%~40%;鉀長石主要為中等微斜長石,含量35%;斜長石為鈉—更長石,含量30%;黑雲母很少,一般2%~3%。花崗岩類普遍受絹雲母化、白雲母化、綠泥石化、黃玉化、沸石化。
表2-104個舊地區兩類花崗岩特徵簡表Table 2-104Characteristics of two-kind granites in Gejiu district(據戴福盛)(after Dai Fusheng)
副礦物含量少,一般<0.1%,主要為鋯石、磷灰石、榍石,偶見獨居石、磷釔礦。
老卡岩體中的淡色花崗岩中其微量元素平均值(10-6)為:Sn 27、W 13.91、Be 9.6、Nb 57.66、Ta 13.51、TR2O32 78、Zr 103.64、Cu 22.33、Pb 91、Zr 43、Li 200.93、Rb 1033、Sr 230、U 31.16、Th 29、B 30、F 2500,普遍高於一般花崗岩平均值和本區早期的混染型斑狀花崗岩。
(四)次火山岩
變輝綠岩以超淺成岩床狀貫入於個舊組下部的卡房段,厚數米至20餘米,出露范圍不大。雖然個舊組內也無火山岩報導,但相鄰的開遠、富寧、丘北等相鄰區比較,卡房礦區的變輝綠岩很可能是中上三疊統火山旋迴的次火山相超淺成貫入體,並提供了銅質的部分來源。據統計,老卡岩體有關的銅礦儲量占個舊地區的73%,而空間上與卡房變輝岩體密切相關的銅礦約佔8.7%。
三、銅礦床地質
(一)礦體特徵
卡房礦區有三種礦體群:一是產於花崗岩蘑菇狀突起舌下凹陷帶的夕卡岩中銅錫礦;二是變輝綠岩中銅金礦;三是東西向陡傾斜斷裂中的錫多金屬礦。前兩者集中分布於新山礦段(圖2-153、圖2-154),後者以龍樹腳礦段為代表。
圖2-153卡房新山礦段平面(投影)示意圖(約1∶2萬)Fig.2-153Schematu level plan of of Xinshan ore block in Kafang(據黃廷燃)(after Huang Tingran)
1—層間硫化物;2—接觸帶硫化物;3—層間氧化物;4—花崗岩株(地表出露);5—背斜;6—向斜;7—斷裂
圖2-154卡房新山礦段剖面示意圖(1∶2萬)Fig.2-154Diagrammatic sketch of profile of Xinshan ore block in Kafang(據黃廷燃)(after Huang Tingran)
1—花崗岩株(地表出露);2—變輝綠岩;3—夕卡岩;4—砂錫礦;5—錫礦;6—銅礦;
新山礦段有主要礦體4個。由於花崗岩頂部突出似一蘑菇狀,故連接正常接觸帶與蘑菇狀岩蓋則有4種產出部位,產出有4種形態不同的礦體:
(1)蓋頂礦體:岩蓋頂部平坦,突起部位礦體呈厚大的透鏡狀,長200m,寬40m,厚5~40m。以銅為主,屬氧化礦石。平均含銅1.19%,含錫0.08%。
(2)蓋下底緣礦體:岩蓋下盤接觸處的夕卡岩銅錫礦體,硫化礦石為主,長200m,厚1~20m,仍以Cu為主,平均含銅1.39%,含錫0.1%~0.3%。
(3)頸部礦體:連接岩蓋與正常接觸帶之間的硫化物礦體,礦體狀如燕尾狀分支多。寬30~80m,厚1~10m。以銅為主,錫次之。
(4)正接觸帶礦體:沿花崗岩株主接觸面起伏,厚度較薄,扁豆狀為主。銅品位一般1.0%左右。類似於新山礦段的金光坡礦段則以主接觸帶部位成礦為主,共8個礦體,最長650m,寬100~500m,厚0.7~2m構成似層狀。平均含銅1.16%,含金0.32%。
另外,新山礦段產於變輝綠岩中的銅金礦體,順層透鏡狀,規模不大。含銅1.34%,含金1.57×10-6。作為東西向斷層直接容礦的龍樹腳礦段,圈定有13個礦體,最長3800m,平均厚1.91m,不含銅,僅含鉛、錫,鉛平均品位3.77%,錫品位0.84%。
(二)礦石礦物組分
硫化礦石分磁黃鐵礦硫化物礦石和毒砂硫化物礦石。前者在個舊各礦區普遍存在,後者只在卡房發育。磁黃鐵礦硫化物礦石由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毒砂、錫石、白鎢礦、自然鉍、鐵閃鋅礦組成;脈石礦物有黑雲母、螢石、石英、方解石、綠泥石、陽起石、透閃石、透輝石、方柱石。毒砂硫化物礦石由毒砂、黃鐵礦、黃銅礦、磁黃鐵礦、鐵閃鋅礦、錫石組成;脈石礦物有螢石、黑雲母、綠泥石、石英、方解石、透輝石及次生的蔥臭石。
(三)礦石結構構造
一般分細脈浸染的夕卡岩和緻密塊狀硫化物礦石兩種。細脈和散點浸染狀多為黃鐵礦,黃鐵礦以不等粒狀分布於磁黃鐵礦中;塊狀礦石多由磁黃鐵礦組成。在塊狀粗粒結構的毒砂硫化物中,毒砂結晶完整而粗大,錫石粒度達1~5mm,並呈稜柱狀、膝形雙晶。條帶狀構造,由錫石硫化物與夕卡岩礦物互成條帶。
(四)礦石伴生有益組分
除Cu、Sn外,新山礦段和金光坡礦段伴生的WO3平均0.13%~0.23%、Bi 0.12%~0.16%、Mo 0.08%、Pb1.7 5%、Ag 20.64×10-6、Au 1.87×10-6。主金屬及伴生元素選礦效果很好,屬易選礦石。入選原礦含銅1.515%,浮選後銅精礦品位達19.85%,尾砂含銅0.15%,選礦回收率88.55%。
(五)近礦圍岩蝕變
劉錦新、李希
熊秉信指出,卡房白沙沖的石英電氣石脈穿切花崗岩時,脈壁出現雲英岩化;當石英礦脈穿切硫化物時,脈壁出現絹雲母化。另外,綠泥石化、硅化、菱錳礦化、褪色也經常出現,惟強度不等。
(六)礦床物化探異常
區域重力低異常對於圈定隱伏花崗岩體的規模、形態有重要意義。個舊地區重力異常達—180×10-5m/s2以上。卡房礦區花崗岩主要隱伏於地下,也達—170×10-5m/s2。其異常形態為圓形、橢圓形,水平梯度變化較大,一般每公里0.6×10-5~1.5×10-5m/s2。由於花崗岩不具磁性,而夕卡岩及磁黃鐵礦硫化物礦石具弱磁性,因此環帶狀低磁(航磁、地磁)的出現值得注意。卡房地區一般具18~30nT以上的異常。
電測深剖面出現50~1000Ω·m的低阻區,是個舊地區確定隱伏花崗岩起伏的有效手段。卡房地區水系,土壤金屬量測量中出現較強的Sn-Cu-Pb-Zn-As異常。包括卡房在內,個舊各礦床都是錫石、白鎢礦等重砂礦物高值區。
四、成礦條件
(一)穩定同位素
(1)硫同位素:老卡岩體有關的礦床δ34S值變化在—1.8‰~+8.3‰。但比較而言,卡房錫銅礦的眾值更集中於+2‰~+3‰,反映出硫主要來自地殼深部,以岩漿源為主,有少量外生硫的混入。
(2)氫氧同位素:卡房花崗岩岩體中包體的δD值測定為—77‰~—95‰,與個舊東區的馬拉格δD為—95‰相近,也類似於個舊西區龍岔河、神仙水岩體的—58.5‰~—99‰。
卡房礦區4件花崗岩δ18O平均值+11.93‰,與老廠(+11.85‰)和馬拉格(+11.12‰)十分接近,略高於龍岔河(+7.82‰)和神仙水(+9.50‰)。
氫氧同位素值特徵反映卡房成礦物質來自大陸殼層,比個舊西區還富180,表示岩漿重熔更均一,混染程度更低。
(3)鉛同位素:卡房龍樹腳礦段鉛同位素測定值為:206Pb/207Pb1.182,206Pb/204Pb18.67,207Pb/204Pb 15.80,208Pb/204Pb40.29,與老廠錫銅礦十分接近。一是反映出卡房礦床礦石異常鉛稍高,說明燕山晚期成礦花崗岩釷含量有增高的趨勢。二是說明成礦物質主要來自地殼深部的深熔岩漿外,尚有一部分圍岩同化混染的外來鉛。這點認識也與硫同位素結果一致。
(二)流體包裹體及花崗岩成岩成礦溫度
卡房礦區缺少包裹體的系統研究,在此僅引述汪志芬對個舊地區的一些綜合資料。馬拉格花崗岩包裹體均一溫度>800℃;老廠雲英岩化花崗岩包裹體爆裂溫度為630℃,中粒花崗岩包裹體爆裂溫度615℃;神仙水岩體成岩包裹體的均一溫度620~720℃。鑒於卡房與老廠屬同一階段侵位的岩體,其成岩溫度約610~630℃,是個舊地區相對較低者。
對成礦有關包裹體取得的測溫數據如下:老廠從成礦岩體中測定包裹體爆裂溫度310~360℃,偉晶岩為411℃,雲英岩為348℃,綠柱石長石脈為335℃;早期夕卡岩包裹體均一溫度425~426℃;錫石硫化礦中螢石均一溫度296~388℃;老廠硫化礦中錫石爆裂溫度355℃;卡房、龍樹腳等以鉛鋅為主的礦體,其錫石包裹體測溫出現300~375℃、275~290℃兩個區間。概言之,卡房錫銅礦床主體的接觸帶錫石硫化物礦床成礦溫度以300~390℃為主,而裂隙充填的錫多金屬礦體成礦溫度為275~290℃。個舊地區包裹很小,含鹽度變化大。少數樣品包裹體鹽度w(NaCl)為5.7%~26.3%。
(三)成礦條件分析
(1)卡房錫銅礦體主要集中於中三疊統個舊組下部的卡房段,尤其是卡房段的
(2)卡房錫銅礦與個舊地區其他礦床不同之點在於銅、金富集濃度高,變輝綠岩床在花崗岩接觸帶的出現以及變輝綠岩床內形成礦體等,表明在成礦花崗石侵位前,基性岩漿的次火山活動為鉬、金的來源作了一定儲備。
(3)成礦花崗岩是燕山晚期較後的產物,其演化程度高、酸度高、揮發分豐富,中深成環境有利於夕卡岩帶的發育。卡房礦區不同於老廠具有相對開放成礦環境所形成礦床的多樣性與完整的垂直分帶,也不同於松樹腳具有比較封閉成礦環境形成環帶狀厚大錫石硫化物礦床,它的特點是蘑菇狀岩蓋突起。岩株頂部向四周呈舌狀伸出,岩蓋之下的岩頸形成狹窄通道,這些次級復雜形態使礦體形態變化多樣(圖2-155)。
(4)卡房礦區以SN向的個舊斷裂和兩條NW向斷層(老熊硐、仙人硐)作為邊界斷裂。在這交切塊體上,蓋層的NE向及NW向褶曲仍然以短軸傾伏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緩傾斜的波狀層間滑脫(剝離、穹狀隆起)與陡傾斜的導礦、容礦斷層(以龍樹腳為代表)相互配合極有利於熱液的上升與聚集。
(5)在成礦建造上,卡房有4個特點:①是較個舊其他礦床,夕卡岩白鎢礦建造更發育,這些夕卡岩礦石在卡房白沙坡由於風化作用還形成砂礦;②是毒砂硫化物型的礦石在卡房比較發育;③是夕卡岩硫化物礦床中螢石的儲量比例高,松樹腳為1∶9.7,老廠為1∶13.5,卡房新山達1∶31.6,說明成礦揮發分中氟占重要地位;④是金、銅的豐度高,構成獨立的銅金礦體。
(6)在成礦階段劃分上,卡房礦區雖在白沙坡有偉晶岩型綠柱石、錫石礦脈,也有雲英岩型的小型錫礦體,但主礦床主要包括3個成礦階段。即接觸變質及岩漿期錫的氧化物階段,形成夕卡岩白鎢礦建造,成礦溫度約為400~426℃;硫化物階段,早期形成富含螢石的毒砂硫化物建造和磁黃鐵礦硫化物建造,以富銅、金為特徵,成礦溫度300~390℃,晚期形成鉛鋅硫化物建造,以富銀、錫等特徵,如龍樹腳礦段出現成串分布的囊狀、柱狀富錫礦體,成礦溫度約275~290℃;最晚的碳酸鹽階段,只有小的礦體或礦化。
(7)卡房錫銅礦床無疑屬於與花崗岩類有關的錫石硫化物礦床,在成因上無大的異議。但有些研究者對獨立的銅金礦體,強調變輝綠岩的成礦作用。
圖2-155卡房岩體形態及接觸帶礦體圖Fig.2-155Profile of the shape and contact of Kafang intrusion
1—輝綠岩;2—中細粒黑雲母花崗岩;3—淡色花崗岩;4—個舊組卡房岩性段;5—原生錫-銅礦體;6—氧化礦體
五、礦床模式和找礦標志
(一)礦床模式
卡房錫銅礦許多特點既與個舊地區其他礦床有別,也與滇東南地區的錫、鎢、銅、鉛鋅、銀礦床等不同,故在礦床類型式上單獨命名為卡房式,作為滇東南地區與花崗岩漿有關的成礦系列中10種礦床類型式之一。
(二)找礦標志
(1)中三疊統個舊組,尤其是卡房段的分布區;
(2)印支期基性火山岩、次火山岩的超淺成貫入體;
(3)燕山晚期富錫、富揮發分的高侵位分異良好的花崗岩體;
(4)隱伏、半隱伏岩株的突出部位,特別是岩蓋、岩盤、凹兜等岩體形態變異地段;
(5)EW向陡傾斜斷層、NE向與NW向次級褶曲、多種構造有利配置的地段;
(6)夕卡岩化、雲英岩化、絹雲母化、電氣石化、鐵錳碳酸化、大理岩化、褪色帶等多種蝕變發育的地區;
(7)低重力異常、環狀中等-弱磁異常、電測深低阻帶、Sn-W-Cu-Pb-Zn-Ag-As組合化探異常、重砂異常區;
(8)礦硐、爐渣、采礦廢石、與古人采礦有關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