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蛋糕之鄉在哪裡
廣東梅縣梅西鎮石賴村被譽為「中國蛋糕之鄉」。這個僅有1200人的小村莊,卻有超過200人從事烘焙行業,並孕育出了諸如「中國烘焙教父」劉科元、「中國烘焙大師」李志雄和林偉城等知名烘焙專家。最近,石賴村被中際烘焙協會正式認定為「中國烘焙之鄉」。
石賴村的烘焙業十分發達,超過村莊人口的1/6投身於這一行業。這里不僅產生了中際烘焙協會執行會長劉科元,還有何國豪(中國緩譽肢巧克力創新創意大賽冠軍)和劉定鵬(馬來西亞國際蛋糕大師大賽金獎得主)等傑出的烘焙師。
梅西鎮目前正致力於成立石賴村烘焙協會和技術傳承創新工作室,以進一步打造「蛋糕村」品牌。這一舉措旨在引導村民進入烘焙行業,解決就業問題,並拓展相關產業鏈,以增加村民的收入並推動鄉村振興。
中際烘焙協會是一個國際性的烘焙行業服務機構,由多個海內外烘焙食品組織共同創立。該協會旨在促進烘焙技藝的交流,傳承中國烘焙美食文化,增強中國烘焙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並推動其國際化進程。
Ⅱ 不產小麥的「中國麵包之鄉」的資溪縣,是如何做出了200億大生意
資溪人講究傳幫帶,所以資溪人做麵包的人越來越多。資溪政府也大力扶持資溪麵包產業,為資溪人做麵包提供了強有力的後盾支持。資溪人肯鑽研,不斷更新技術也是資溪麵包得以不斷壯大和發展的原因所在。
一、資溪人講究傳幫帶,所以資溪人做麵包的人越來越多
在資溪做麵包行業講究的就是傳幫帶,只要有資溪人想開麵包,不管你是想全國哪個城市開,都會有店主無條件幫助你,甚至有資金方面的問題的時候,店東也會給予幫助。
正是因為資溪人對於技術的不斷鑽研和提升,導致才有鮑才勝師傅在資溪投資2億建廠,資溪麵包店面也不斷增加,甚至資溪本地的麵包店也急劇增長,甚至全國也開了不少店,最終做成了200億的大生意。
只能說資溪人傳幫帶的方式和當地政府的支持也是資溪麵包不斷壯大和發展的根本保障,這才吸引更多的資溪人回鄉發展,甚至有人投資2億在資溪開廠,最終做出了200億的生意。
Ⅲ 中國四大面點之鄉
我國內地經國家烹飪協會認定冠名的「廚師之鄉」共有四個。分別是河南長垣縣,廣東佛山市順德區,陝西藍田縣,安徽績溪縣。四個「烹飪之鄉」可謂不相伯仲,各有千秋。
面點是中國烹飪的主要組成部分,素以歷史悠久、製作精緻、品類豐富、風味多樣著稱於世。春秋戰國時,穀物品已有麥、稻、菽、黍、稷、粟、大麻子等,並已有五穀、九穀、百穀之稱。其中麥有大麥、小麥之分,黍、稷、稻也有許多品。
穀物加工技術已從杵臼、石磨盆、棒、碓等發展到石磨。隨著油料、調味的生產和青銅炊具的使用,當時出現了油炸、蒸制的面點。類似炒盤的青銅炊具則可用以烤烙面點。
(3)四川的蛋糕之鄉是哪個擴展閱讀:
漢代隨著石磨的廣泛使用,發酵等面點製作技藝的提高,面點品種迅速增加,並在民間普及。崔緹《四民月令》中記述的農家麵食有燕餅、煮餅、水溲餅 、酒溲餅等。漢末劉熙《釋名·釋飲食》中詳 細記 述了「餅,並也。溲 面使合並也。
胡餅作之大漫汗也,亦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髓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其中胡餅為爐烤的芝麻燒餅,蒸餅類似饅頭,湯餅為水煮的揪面片,髓餅為動物骨髓、油脂和面製作的爐餅 。
在《西京雜記》中記述了民間節日吃時令面點的習俗,如九月九,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蓬餌即蓬糕,從而開了重陽節食糕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