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奶奶和孫子一起過生日,蛋糕如何寫字
你好朋友
奶奶和孫子一起過生日
簡單的祝福語都可以寫
例如
幸福的一家人 家和萬事興等等
意思到就好了
B. 有知道為啥姥姥要給外甥送羊嗎
又到了農歷六月了。該接羊嘍!你外婆給你送羊了嗎?
小時候每到六月我們這里就開始送羊了,外婆家給外甥女、外甥送羊。據專家考證,六月送羊始於春秋時期,真正的含義就是:姥姥給外甥送羊,讓他效仿羔羊跪乳,去孝敬母親,報答母親含辛茹苦養育之恩,羊羔為了表示對母羊的孝敬,就用跪著的方式去吃奶,這就是羔羊跪乳的來歷。送羊,其實就是白面做的---面羊。家家戶戶和過節一樣,和面、發面、蒸面羊。家家戶戶都互相幫忙,在熱熱鬧鬧的氣氛中蒸好一鍋一鍋形態各異的「面羊」。面羊有老羊、小羊、狗狗、小兔、刺蝟、魚等等,一個個憨態可掬,都捨不得吃!
面羊
我們這里送羊的日子是在六月的初一、初二、初三,過了這幾天就不送了,老人說,初二三,羊正歡,寓意是讓外甥、外甥女健康成長!送羊也是有說法的,送雙不送單,還要帶十個饅頭,並且有兩只羊頭。可不能小看這羊頭,羊頭是老羊馱著小羊的面羊,這羊頭不能吃,是要送羊人帶回外婆家的。送羊一般是外婆家的人,外婆、外公、舅舅、妗子、姨。並且送羊年年不能斷,否則對外甥、外甥女不吉利,我們這里一般送到十二歲就不送了,也有送到接新羊的。接新羊就是外甥有孩子了,由孩子的外婆送羊,就是接新羊了。不過,接新羊的很少!也有嫁到外地的姑娘,路程遠了送羊不方便,孩子小時候就送兩只活羊,以後就不用送面羊了。還有別的縣只送一對面羊,一隻羊就重十來斤!真是十里不同天呢!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人們不單單送羊了,同時還要買些別的禮物送給外甥 外甥女呢!面羊的檔次也提高了,開始定做了,饅頭房定做面羊,蛋糕房定做麵包羊。這些現象都說明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麵包羊
送羊的寓意是「感恩」「孝」,讓中國的傳統文化繼續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這個吧?
C. 奶奶和孫子一天生日,做一個蛋糕,蛋糕上寫什麼祝福的話好呢,急用,謝謝高手!
天天開心 就好。老人和小孩都心態很好,不會有太多煩惱。
D. 孫子外孫子送老人蛋糕寫什麼祝福語比較好
一、敬愛的爺爺,你80歲大壽就要到了;孫子沒有什麼贈送給你,只你希望你老人家永遠鶴發童顏,青春不老;另祝福你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孫兒獻上。
二、爺爺,謝謝你從小把我疼在心裡,今天,是你壽辰到來之時,我祝福你龍耀七旬新紀跨,壽山詩海任飛騰。你的孫兒獻上。
三、敬愛的爺爺,我是你哪不懂事的孫兒,在你80大壽到來的時候,我祝福你,福壽綿長活百歲,身體康健行如風。活到100歲,活在我們心中。
四、爺爺大壽就來到,精神矍鑠直到老;兒孫給你送祝福,願你金沙峭岸一株松,干勁枝遒塑祖龍;人生快樂似神仙,100大歲等你游。
五、爺爺你不老,意氣風發似童年;八十陽春豈等閑,幾多辛苦化甘甜;老來古稀孫滿堂,人間福氣在古稀;祝爺爺生日快樂!
六、爺爺,這么多年以來,你為了我們父輩勞累了一生,拼搏了一生;今天在你大壽到來之際,願你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
七、爺爺,你奮鬥了一生,拼博了一世,留下了多少的豐功偉績;今天在你80歲大壽之時,我祝願你
泰山不老年年茂,福海無窮歲歲堅。
八、爺爺,多少年了,你永遠是鶴發童顏,精神永駐;今日在你80歲壽誕之時,我願你時盛世昌春不老歲月無情催白首。
九、穿起大頭皮鞋,想起了我的爺爺;你這一生佛心永恆,你這一世福壽綿長;在你生日到來之時,我願你豐衣足食壽彌高,東風有意煥青春。
E. 兒子孫子一同買蛋糕給爺爺,蛋糕上怎麼寫才合適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以孫子的稱謂來寫,就這樣寫,爺爺生日快樂。老話都說,隔輩親,隔輩親,孫子和爺爺是最親的。所以說。以孫子的稱謂來寫,是最恰當的,也是最合適。
F. 我女兒生日准備到了我弟今晚提前發了個紅包給我女兒蛋糕買東西我想發朋友圈怎
你的女兒過生日啊,准備到了你弟今天晚上提前發個紅包給你女兒。還有蛋糕啦,你看我朋友圈你就隨便說兩句,你要過生日有人祝賀啊,其實最好不要在朋友圈裡面發太多的東西。
G. 怎麼暗示父母該給我買蛋糕了
你可以直接去祝福媽媽,謝謝她給你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爸爸媽媽就明白了。
其實,要個生日蛋糕並不過分,不用暗示,直接說也沒關系的。
H. 孫子10歲生日蛋糕 是父母買 還是爺爺奶奶買
這就要看孫子父母在家沒有,如果在家他父母買可以,假如不在家爺爺奶奶買也是一樣,因為一個蛋糕又要不了多少錢,所以不要去分那麼多,那個買都一樣,主要是孩子開心快樂,家庭其樂融融這是最主要。
I. 六月送羊的民間習俗
漢族民間傳說,沉香是一個孝子。自從他打敗舅舅楊二郎,用神斧劈開華山救出生身娘三聖母之後,報仇雪恨的心情極為迫切。這一天他跪在三聖母面前懇求說:「娘啊,您在華山底下吃盡了苦頭,叫兒去劈了那楊二郎吧!」三聖母聽了,搖了搖頭,伸手把沉香拉了起來,說道:「兒呀,你的心情娘知道,可也不能如此魯莽啊!」沉香一聽,急了,話兒出口像連珠炮,「他不顧你們兄妹清分,用天上的條律害得您和爹爹不能團圓,在山下受盡折磨,今兒個不要了他的命,實在難平兒的心頭大恨!」三聖母又勸說道:「不管怎麼說,他和娘是一母同胞,他是你的親舅舅呀!」沉香看在娘的面上,答應饒楊二郎一命。不過,他提出,為了讓楊二郎記住教訓,必須每年送來一對活羊,並聲稱;要年年剝他楊二郎的皮。吃他楊二郎的肉(楊與羊諧音)。這話傳到了楊二郎的耳朵里,他一來怕沉香的神斧劈了他的腦袋,二來為重修兄妹之好,就答應了沉香的條件。第二天就趕著兩只活羊送給了沉香。這一天剛好是農歷五月十三。以後便年年五月十三給沉香送一對活羊。
現已進入農歷六月,按照我國的習俗,麥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家家都忙著看閨女,給外甥送羊,隨著生活的提高,不管禮品怎樣變化,但是兩只「面羊」總是少不了的。
隨著社會的進步,當年的「面羊」逐漸被「麵包羊」和「蛋糕羊」所代替。 現有很多青年人,只知道送羊這種形式,卻不知道這個節氣的含義,我們中華民族是個忠孝之國、禮儀之邦,不管從文化內涵上還是從形式上都有著深厚的底蘊。據考證,六月送羊史於春秋時期,真正的含義就是:姥姥給外甥送羊,讓他效仿羔羊跪乳,去孝敬母親,報答母親含辛茹苦養育之恩,羊羔為了表示對母羊的孝敬,就用跪著的方式去吃奶,這就是羔羊跪乳的來歷。如果一個人不孝敬老人,就連一個羊羔都不如,以此來推動孝道,促進社會和諧,並通過六月送羊這一形式固定下來,並流傳至今。
我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然而一些人道德品質卻越來越低下,他們只顧及自己的安逸享樂,而不贍養老人,此類案例各宣傳媒體屢見不鮮。以胡錦濤為首的黨中央,大力推進和諧社會創建,樹立社會主義「八榮八恥」的榮辱觀,為此,六月送羊有著特定的時代意義。
習俗
農歷六月家家「送羊」如過節
涵涵的姥姥說,其實一進入農歷六月份,成安縣的眾多鄉村就會像過節一樣熱鬧,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蒸羊」、「送羊」。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先是女兒回家瞧娘,然後是姥姥、姥爺上門「送羊」,並帶去涼席、電風扇、毛巾被等一些夏季常用的物品。
閨女先瞧娘,娘家再「送羊」
在成安縣一帶,女兒回家瞧娘的時間為每年麥收過後,其所帶禮品非常特殊,為16個或18個用新收的麥子磨面做成的饅頭,絕對不允許為單數。另外,女兒回娘家時,也不能將饅頭全部留下,必須要帶走其中的兩個,這叫「下羊仔」。因為當地流傳一個民謠:「割罷麥子打罷場,誰家閨女不瞧娘?瞧娘不全為瞧娘,是讓娘家去送羊」。
做「羊」
以前大鍋蒸,如今可定製
女兒在娘家「下羊仔」之後,老人們就要開始給外甥准備「面羊」了。其製作過程是,提前和一盆面,再根據個人的愛好,請來四鄰,一同將面塊捏造成綿羊或卡通羊的形狀。然後在院內支起鍋灶,用大鐵鍋和竹籠屜開始蒸制。
如果誰家的老人沒有時間,或著為了追求外觀時尚好看,也可以到一些食品加工廠定製形式各樣的「麵包羊」或「蛋糕羊」。
送「羊」
每個外甥送一對,一直送到成家
據成安縣東魏村王景祥老人介紹,做好了「面羊」之後,要由姥姥、姥爺選出一個好日子,親手送給小外甥。一般有幾個外甥就要送幾對羊,其中每對都是由一個大羊和一個小羊組成,大的可達1米多長,十公斤重。
另外,「面羊」的裝飾也很講究,不但身上要飾以紅綠色的花帶,而且在大羊的身邊,還要配置一些形態各異的面制小動物,如青蛙、兔子、蝴蝶等。
姥姥、姥爺給外甥「送羊」的時間,多在農歷六月十五前後,最遲不能超過六月底。「送羊」一直要送到外甥結婚成家為止。如果姥姥、姥爺去世了,則由舅舅、舅媽承擔,這也叫「妗不老,羊不倒」。
吃「羊」
先用紅繩拴面羊,吃完面羊戴紅繩
吃「羊」前,要先用紅繩將「面羊」拴起來,意思是怕羊跑了。吃「羊」的人,必須是外甥家的直系親屬。吃完「羊」後,再把紅繩戴在外甥脖子上,以祈求一生平平安安!
寓意
宣揚孝敬美德千年不衰
記者在成安縣了解到,當地居民對於「送羊」非常重視,甚至和春節吃餃子及中秋節吃月餅一樣盛行。那麼,這一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漢族民俗為何會流傳千年而不衰呢?
霍鳳傑認為,首先「送羊」傳承的是一種孝敬老人的美德,教育意義深刻。另一方面,女兒出嫁後,父母一般很少有機會去女兒家走親戚。有了「五月瞧娘」、「六月送羊」這一來一往,加深了女兒一家和娘家人之間的感情。所以,當地群眾至今都非常喜歡這一習俗,即使年輕人也普遍願意接受。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送羊」的習俗也開始花樣翻新。以前製作的「面羊」,個頭大,樣子憨,一個重達10餘公斤。現今人們的生活好了,不再注重面羊的重量,但開始加入新元素:味道更加可口,色彩與外觀也更加豐富,如新型的「糖羊」、「麵包羊」、「蛋糕羊」等,就很受孩子們的喜愛。
起源
「民族和睦」說:
游牧民族以羊贈漢人
關於這一習俗的由來,有著多種說法。據成安縣民俗專家霍鳳傑介紹,「送羊」主要流行於邯鄲市東部各縣,以及河南省安陽市一帶。據一些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先後在鄴城(今臨漳縣)一帶建立過後趙、前燕、北魏、北齊等國。因為是游牧民族,這些國家均將羊視為貴重的財富。為了穩定政權,緩和與漢民之間的矛盾,這些民族也常常以「羊」為禮贈送漢人,以尋求友善和睦。久而久之,便在邯鄲市東部地區形成了送羊風俗,延續至今。
「劈山救母」說:
二郎神送沉香活羊謝罪
而在漢族民間,「送羊」習俗的起源又有「劈山救母」和「羊羔跪乳」兩種說法。其中的「劈山救母」說,與《寶蓮燈》中的情節幾乎完全一致:三聖母違反天規與凡人成婚,被兄長二郎神壓在華山之下。三聖母之子沉香學得一身好本領,利用神斧劈山救出母親,又欲找舅舅報仇。「劈山救母」說增加的情節是:二郎神為了緩和兄妹關系,答應每年給外甥送來一對活羊,以示謝罪。後來,這兩只活羊變成了面羊,這一習俗也擴展到了漢族民間。
「羊羔跪乳」說:
頑劣子觀羊跪乳變孝子
「羊羔跪乳」說,似乎更加合乎情理,也更加令人感動:一位婦女辛辛苦苦地拉扯著兒子,可她的孩子自小頑劣異常,不懂得孝敬老人。婦女的哥哥是個牧羊人,為了教育外甥,他便常常帶著外甥觀看羊羔吃奶。那個孩子發現小羊吃奶時常常跪在地上,便問舅舅原因。牧羊人於是告訴男孩,那是小羊在感激媽媽的哺乳之恩。從此,男孩痛改前非,成了十里八鄉有名的孝子。後來,村民們為了教育子孫,也紛紛效仿那位牧羊人,每年給外甥送去一大一小兩只面羊
J. 老爺專門給兒子訂的蛋糕發朋友圈怎麼說呢
就說祝你兒子咋的咋的就行了唄有認識的就給你評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