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金紅五月吹過桐城的風美文摘抄
見我想見的人
高馳列車出發了。那一刻,我的心也隨著列車飛馳無窮的曠野,穿越漫長的隧道,跨過奔騰的河流,抵達魂牽夢縈之地——文都桐城。
誰的心不曾嚮往過文都桐城呢?只要是熱愛文字的人,只要是心懷夢想的人,只要是歡喜閱讀的人,誰不想一睹文都的風采,沾一沾她的文氣,帶回來一些好運氣?在我的心裡,她是我的朝聖之地,是我內心迫切想要抵達的詩和遠方。
出了高鐵站,文友孫紅兵老師和他的車早已等候在那裡,他是代表這次采風活動組專程來為我們接站的。初到桐城,一下車落地,就受到如此優待,使我們有賓至如歸的榮幸感。孫紅兵老師是桐城人,他的隨和、親切和侃侃而談,也使我們倍感桐城人的好客、熱情和善良。初夏的天氣,是那麼的好,不躁不熱,清爽怡人。車窗是開著的,車一發動,五月的風就迎面吹來,揚起我的長發,撩撥我的情思。我想那一定是來自山林的風,河流的風,曠野的風;也是來自悠遠的歷史風、家風和文風,一起來迎接我們,吻我入懷。我心微微震盪,彷彿通靈一般,開始了我的朝聖之旅。
車到下榻地點——桐城市國際大酒店,我終於見到了我想見的人。他們是溫文儒雅的吳新生老師,是喜樂帥氣的孫仁壽老師,是美麗高雅的胡靜老師,是朴實善良的葉子老師和神秘的白夜主編以及眾文友等。一進酒店,我們一行五人就受到了熱烈的歡迎,老師們給我們鼓掌拍照,發放禮品,安排食宿。初次見面,葉子老師還像娘家姐姐一樣,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愛的擁抱,使我徒生暖意。此等高規格的接待儀式,我彷彿自己是從國外來的貴賓。特別是吳新生老師,他是我的老鄉,當我們緊緊握住對方的手的時候,我很慚愧,在「同步」六七年,直到幾天前才知道我們是很近很近的樅陽老鄉。他的老家在義津鎮,如今定居在安慶;我的老家在雨壇鎮,如今定居在蕪湖。我們雖不屬同一個鎮,但我們就像隔壁老鄰居一樣。一說起「義津」兩個字,我就會想起小時候,父親每年春上都要去隔壁的義津鎮捉一頭小豬回來飼養,到年底殺年豬過肥年的情景。還有小時候,義津人挑著小豬擔子在我們村走家竄戶的身影和那一聲聲聲嘶力竭的吆喝聲,扁擔吱呀吱呀的節奏聲,都留存在我的記憶里,回味悠長。那時候我時常想,為什麼每次捉小豬都要去義津鎮呢?為什麼賣小豬的都是義津人呢?直到長大後才知道,原來義津不僅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而且蓄牧業相當發達,曾經繁榮一時的義津姚王集還是中國四大牛集之一。當往日情景再浮現,如今又老鄉見老鄉,怎不叫我激動、熱淚盈眶呢!
這是一場盛大的文學盛宴,也是一次美妙的心靈之約,更是一次文學的朝聖之旅。文友老師們陸續從全國各地、四面八方匯聚而來。下午,我們在酒店二樓會議室舉行了「同步悅讀•走進桐城」大型文學采風活動座談會。晚上,「同步文都共此時」文學晚會在酒店一樓會賓廳隆重舉行。大家一邊享受著美味佳餚,一邊欣賞著晚會的精彩節目,高潮不斷迭起,掌聲、喝彩聲連連。值得高興的是,我也積極參與晚會才藝表演,為文友老師們獻上一曲《清平調》,表達我此行的感謝和感恩之情。
晚會結束後,我們仍意猶未盡,又走出酒店來到龍眠河畔,夜遊桐城,吹一吹桐城的晚風。文都果然名不虛傳,就連晚風也是那麼的涼爽愜意,文氣逼人,讓人沉醉。
江覺遲與「裁襟勵子」文化園
「裁襟勵子」文化園地處桐城市東南嬉子湖鎮珠檀村,佔地約2千平米,是一個以非遺「裁襟勵子」為主題的文化庭園,更是江覺遲主席歷經四年時間,親手用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所建造而成的。
一下車走進文化園,園中卵石小徑、鮮花綠植、曲水流觴、粉牆黛瓦和舊式老宅一一展現在我們的眼前,不禁使我產生一種錯覺,這是走進了夢中的故鄉庭院還是現實中的一座花園呢?
「裁襟勵子」文化園主要分為「蘇蕙華故居」和「蘇蕙華墓園」兩個主題區域,並與珠檀美麗鄉村文化廣場、荷塘、農場等周邊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如果不是因為這一次來桐城采風,是不大可能知道「裁襟勵子」這個動人故事的。在「裁襟勵子非遺館」,我們就親眼目睹了這個有關愛與誠信的故事,並深深被打動著。
故事發生在民國初期。話說桐城名士江百川夫人蘇蕙華,自幼受到良好教育,知書達理,德才兼備,嫁與桐城名士江百川。一日,長子興漢從私塾歸來,對母親說,先生家的孩子出生一百天,師母要拼做一件七彩圍兜,尚缺一塊紅綢布,他已答應回家找一塊帶去。蘇蕙華聽後,翻箱倒櫃,遍尋無著。最後,她的目光落在自己心愛的紅嫁衣上,當即拿起剪刀剪下一塊衣襟遞給兒子。在當時,按照桐城當地習俗,女人的嫁衣是有特殊紀念意義的,它被視為全家的吉祥之物,若被剪破,會給全家帶來不吉利,一般人不敢為之。但蘇蕙華卻毅然剪下了一塊紅綢布。紅綢布交到師母手裡後,師母看出這是剛從衣服上剪下來的,怕是孩子年幼不懂事,瞞著家人做出來的,便去追問,終得知實情。塾師一家為此登門致謝。蘇蕙華說,我這樣做是為教育孩子,一要尊重老師,二要說話算數,三要成人之美。一襟而全三教,我倒要感謝你們呢!
蘇蕙華裁襟勵子、身教為先的故事,一時間在當地成為美談,廣為流傳,更為後世教育與家風養成做出了絕好榜樣,且對現如今構建和諧社會也意義非凡。因此,2020年,「裁襟勵子」文化園被授予「安慶市家教家風實踐基地」。蘇蕙華「裁襟勵子」不僅被收錄進《桐城縣志》,還被改編成黃梅戲、小說、小品、鼓書等多種藝術形式,進入旅遊景區及村居展演,並納入青少年綜合素質教材。
在「桐城母教長廊」,首先看到的是院正門上刻著的「百川書舍」四個粗體大字。不用問,「百川」即江百川,江覺遲的祖父。蘇蕙華即江覺遲的祖母。進入展廳,其間展示的是江覺遲祖父、父親的詩集文稿及其與文友的來往書信和稿件等,可知江家原是書香門第,幾代人都從事教育工作。而廳內核心展物「裁襟勵子」故事的證物——當年蘇慧華女士剪裁過的大襟紅綢褂,在看到它的那一瞬,就感受到一種母教的力量突然傳遍全身,使得我們一行人深受感動和洗禮。
在「農耕文化陳列館」,我們一邊參觀桐城早期的農耕文化和農具,一邊聽江覺遲介紹展在牆上的黑白圖片資料。資料中記錄的無一不是桐城的勞動婦女們在田間辛勤勞作的情景,她們有的在犁田,有的在耘田,有的在車水灌溉,有的在插秧。江覺遲說,在桐城,每一個家庭中的勞動婦女都是相當偉大和相當能乾的,她們不僅重視家教家風,培養優秀的下一代,而且還走向田間,和男人們一樣從事很繁重的體力勞動。因為在桐城,自古以來,男人大多是在外面做官或做買賣,女人都守在家裡種田種地、孝敬父母和養育兒女,所以就養成了母親的堅強性格和勤勞勇敢、豁達開闊的思想品格,因為她們做什麼都是把孩子帶在身邊的,讓孩子們跟著自己有樣學樣。所以,桐城之所以有如此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家風、文風傳承,都和桐城的每一位偉大女性是分不開的。
這使我突然想起現如今流行的一句話:那雙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使我震撼。而更加使我震撼的,是眼前的這位才華橫溢但看著卻極其簡單素樸的女子江覺遲,誰能相信在昨天的座談會上她一開口就語驚四座、令人肅然起敬呢?誰又能相信在位於青藏高原海拔高達4000多米以上的橫斷山脈藏區,她是一個有著100多個藏族孩子的媽媽和姐姐呢?
江覺遲說,她與西藏的不解之緣,源於2005年7月的一天,因一次去西藏自駕旅行,同行的驢友們都因高原反應而返回,只有她一個人堅持了下來,並深入藏區想看看真正的藏區生活是什麼樣的。沒想到這一深入,使她與這里的人們,特別是這里的孩子們,有了刻骨銘心的血脈連接。這里雖風景絕美,遍布嶺谷、雪山和草原,但氣候惡劣,生活艱苦,剛剛還是艷陽高照,轉瞬間便電閃雷鳴,大雨裹挾著冰雹像炮彈一樣從天空砸下來,氣溫驟轉直下。他們雖語言不通,但高原上的人們熱情好客,看到她這樣的一個外來客,都好奇地圍過來看她,摸摸她身上的衣服,對著她露出燦爛的笑容,還給她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扎西梅朵,意思是草原上吉祥的花。江覺遲那顆柔軟的心被藏區人民那純真的笑臉和毫不設防的質朴觸動了。特別是當她看到這里的孩子們無論大小都在草原上牧馬放牛,從來都不上學,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時,那一刻不知道為什麼,她突然決定想要留下來為這里的人們做點事,於是就用自己所有的稿費和積蓄,在孩子們所在的每一片草原上創辦起流動帳篷學校,教他們學習漢語漢字,帶領他們認識草原之外的世界。而這一留下,就是17年。
「我們作家,今天做了一件很困難的事,可能覺得沒有什麼價值,但說不定十年後就會惠及於你,這就是回饋。」江覺遲勉勵我們說。
江覺遲在藏區支教17年,把所有的青春和心血甚至生命都獻給了草原和那裡的孩子們,是什麼支撐著她堅持下去,草原又是怎樣回饋她的呢?我想,江家是書香門第、教育世家,並以誠信為家風傳承,她從小受到如此家風的熏染,特別是祖母的「裁襟勵子」故事更是感染著她、激勵著她,做人做事要言而有信,要堅持到底。所以,她才會忘我地對草原傾注了所有的感情,對孩子們灌注了所有的母愛。
在草原上,為了能夠得到藏民們更多的信任,為了讓藏民們把孩子們都交給她,為了找回每一個失學的孩子,17年來,江覺遲不僅和他們一樣打著傘住在帳篷里,還和他們一樣穿藏袍、唱藏歌、吃粗糙的藏粑粑。為了給他們多幹活,她還學會了割青稞、擠奶、熬酥油;學會了駕馭兩頭牛拉犁耕地;學會了騎馬、開摩托車和駕駛拖拉機;學會了在草原上蓋房子、拿磚刀等,完全融入到藏民中去,藏民們才終於接納了她,被她感化,才終於心甘情願地把孩子們交給她,這樣,草原上的流動帳篷學校就一個一個地建起來了。
直到2017年,由於母親病危和自己身體患病原因,江覺遲才從西藏回到桐城老家,陪伴母親最後的時光,並為家鄉桐城做一些文化事業。但她並沒有放下藏區的教育事業,而是桐城、西藏兩地兼顧。在西藏那邊,有她培養的一批批草原小老師接替了她原來的位置,她把她對雪域高原的大愛已經如星火般傳遞了下去,她的草原課堂至今還在繼續著。而在家鄉桐城這邊,她用四年時間為家鄉做了三件重要的事。
首先是為家鄉寫一本書,即《桐城漁歌記憶》,挖掘國家級非遺文化「桐城漁歌」,通過整整兩年時間,她拍了有一萬多張圖片,一千多分鍾的錄像,跑遍了從桐城到樅陽的湖區,走訪老一輩漁民,收集了有三百多首漁歌及漁歌里的故事,整理成型的有128首。
其次是建一座園子,即「裁襟勵子」文化園,依託安徽省級非遺文化,打造一座家鄉人民自己的精神家園。在建這座園子的時候,由於沒有資金,江覺遲決定親自動手建造。由於早在藏區的時候就學會了泥瓦工和蓋房子,所以對她來說,建一座園子並不是難事。計劃一開工,江覺遲每天都穿著破衣服像個農民工一樣幹活,園子里的一磚一瓦,都是她親手建造的,一草一木,都是她親自設計和栽種的。她用了整整三年時間,把這座園子從無到有建好了,並且還寫作出版了《桐城漁歌記憶》、《雪蓮花》和《邦金梅朵》等三部作品。所有人都懷疑她是怎麼做到的,問她到底是人還是神?她說,時間很重要,這三年,她每天都要分兩個角色,白天是泥瓦工,晚上是作家。早晨起來她用電飯鍋煮一鍋飯,蒸一碗雞蛋,雞蛋里放很多鹽,早上拌飯吃一碗,中午吃一碗,晚上吃一碗,一天一鍋飯就搞定了,白天的活也幹完了,晚上洗洗就到房間里寫作。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當她一聞到蒸雞蛋的味兒就想吐。
還要修一座傳統的房子。江覺遲說,為什麼要修這樣的一座傳統的房子呢?她相信現場的很多作家們肯定都和她一樣,都有自己的老家和鄉愁。為了留住鄉愁,保護鄉愁,所以她想到要用傳統的方式,親力親為,用草筋泥和土基來原貌修復她的老宅、她的堂屋,與「裁襟勵子」展館融為一體,形成現在的文化園樣式。四年時間,當她把所有計劃都超標完成以後,她深刻感悟到,今天她所做的一切,都源於高原生活豐富了她,給她打下了厚實的人生基礎,並給予她最豐厚的回饋。而四年時間,她將一個荒廢的村莊變成了一座花園、一座展館,一個鄉村留守兒童之家,每天都在無償開展著有意義的活動,給予留守兒童以關愛等,這又是她對家鄉滿滿的回饋。而在我們看來,她所創造的一切都是傳奇故事;而她本身,更是一個傳奇。
博物館、文廟、六尺巷子和大關水碗
同行的一位老師說,到一個城市,要想全面了解這個城市的人文、歷史和底蘊,就一定要去這個城市的博物館看看。我深以為然。但在桐城,僅僅只去博物館看看是不夠的,還必須要去文廟和六尺巷走走,拜一拜聖人孔夫子,感受一下中華傳統美德「禮讓」的寬廣和胸襟,臨別時再品嘗一下大關水碗非遺美食的至味,這才構成了桐城的全部,才算不虛此行。
「安徽•中國桐城文化博物館」坐落在桐城市中心古建築群桐城文廟之中,是繼徽文化博物館、黃梅戲博物館之後全省第三家「國字型大小」博物館。它的恢弘氣勢和博大深厚,使我內心油然而生一種感佩和庄嚴。行走於展廳,一件件展品穿越歷史的煙雲,承載著這個城市曾經的苦難與榮光向我們撲面而來。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和石鉞,詮釋著遠古時代的刀耕火種生活,講述著早期人類的艱辛與智慧。青銅尊、鼎、盉及鍾等,訴說著青銅時代的輝煌與榮耀,而劍、戟、戈、矛越是精美,越像是在告訴人類金戈鐵馬歲月的血腥與搏殺。唐代詩人曹松表達著富有哲理性的思考:「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宋代李公麟則用丹青妙筆描繪家鄉,一幅《龍眠山莊圖》,引得黃庭堅、蘇轍大文豪們雅集桐城,歌詠桐城。張英、張廷玉這對父子宰相千古佳話,更是青史留名。桐城派,不能不說的一座高峰,在這里,收藏著方苞、劉大櫆、姚鼐等「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文章、書畫及發展史。「何意高文歸一縣,遂令天下號宗師。」歷史上,桐城派統領清代文壇長達200餘年,更讓桐城成為天下文士心中的故鄉。而今,現當代美學與哲學巨擘朱光潛、方東美和近20位兩院院士等,他們的名字亦如浩瀚夜空里璀璨星辰,熠熠閃耀,綿延古今……
懷著朝聖之心情,我們移步文廟。桐城文廟始建於元代延祐年間,明代洪武元年遷建於今址,是江淮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文廟。1986年,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單士元、鄭孝燮、張馭寰等先後考察桐城文廟,對文廟建築大加贊賞,並擬對:想過去,冠蓋滿京華,文章甲天下;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領風騷。走進大成殿,孔子及其弟子17尊坐姿塑像庄嚴肅穆,令人崇敬。在孔子像前,恰巧遇見一位老者領著一個幾歲的孩童正在虔誠合十跪拜。見此情景,我不由得心中一動,萬分感慨,在桐城,幾歲孩童從小就耳濡目染,叩拜至聖先師,老百姓如此崇文重教之風氣,中國文都怎不文風昌盛,人才輩出呢!於是,我也在心裡默念和叩拜起來……
「我家兩堵牆,前後百米長,德義中間走,禮讓站兩旁……」一來到六尺巷,我就情不自禁地哼唱起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來。六尺巷,百米長,六尺寬,青磚壘砌,古樸幽長,看似是個尋常的窄巷,卻有著不同尋常的來歷。一封「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家書千古流芳,如今六尺巷已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並成為中華民族和諧禮讓精神的見證,每天來這里的遊人和行人都絡繹不絕,他們多是慕名而來,為的就是來向古人學習謙讓、和睦、團結、互助的精神,修身齊家,兼濟天下。而我們又何嘗不是呢?
再美好的相聚也終將離別。不知不覺,我們的采風活動已接近尾聲了。中午,我們隨組織團來到「大關水碗」吃一頓特別的午餐,就要各自回程了。何謂「大關水碗」?即在桐城古鎮大關,有一個以水碗命名的美食特產,它鮮味撲鼻,清香飄逸,細膩可口,風味獨特,工藝考究,營養保健,實乃人間之美味,且是安徽省級非遺美食。就在眾文友們推杯換盞、齒頰留香間,扯雞絲、扯骨肉、魚圓、粉條、蛋糕、氽肉、肚絲、薺菜糯米圓子等一道道水碗上來了,服務員一邊上菜一邊報水碗名,真是令人大開眼界,大飽口福。此時,眾文友們不僅開懷暢飲起來,幾個比較活躍的老師還朗誦起了詩歌,並拉著我一起唱起了黃梅小調為大家助興、送行,將筵席的氣氛推向了高潮。而此次采風活動也在這高潮中圓滿落幕了。
告別間,我的老鄉吳新生老師和桐城文友孫紅兵老師又找到我們,說要送我們去火車站。因我們訂的火車票是傍晚五點多的一趟車次,時間尚早,我們還想再去六尺巷逛逛,就婉言謝絕了。
由於這兩天的采風活動實在讓人喜悅和激動,玩得也特別開心,吃得又好,我竟不知困累,但一坐上去桐城火車站的「的士」,車子一晃動,我竟靠在車門上睡著了。而到了桐城火車站候車廳等車的間隙,我又靠在座椅上再次睡著了。同行的老師們既羨慕我睡眠好,又笑話我憨。其實只有我自己知道,對於桐城,我也是毫不設防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