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烤蛋糕卷為什麼底下結硬皮厚厚的有的濕。撕下來一大張,油紙上沒
LZ的情況我也遇到過,後來一個大神告訴我,可以在油紙上刷一層軟化了的總統黃油,我每次做蛋糕卷的時候,都會多軟化一點點黃油,留著最後抹在油紙上,做完了之後即使把油紙撕下來,後來就沒有再出現這種情況了!對了,做出蛋糕卷好不好吃、好不好看,跟用的黃油、淡奶油也有很大關系呢,我用的法國總統黃油和淡奶油推薦給親哦!
❷ 蛋糕內部濕軟是怎麼回事
我們都知道,蛋糕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面點甜食,它的種類多樣,口味豐富,吃起來香軟可口,深受人們喜愛,很多人都會在家嘗試製作蛋糕。但是,有些人製作的蛋糕內部會出現濕潤的情況,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下面讓我們詳細了解一下吧!
1. 蛋糕未完全烘烤熟透
蛋糕外表看似已經熟透,但切開後發現內部濕潤,這很可能是因為蛋糕內部還未完全烘烤熟透。在製作蛋糕的過程中,蛋糕受到的熱量會從外向內傳遞,從模具內壁到中心部分,因此蛋糕中心部分不易熟透,這也是許多新手常遇到的問題。
解決方案:如果是這種情況,建議延長烘烤時間。另外,如果發現蛋糕表面已經烘烤得較為沉重,甚至出現燒焦的情況,而內部仍然是濕潤和粘稠的,那麼下次烘烤時,適當降低烘烤溫度,同時延長烘烤時間。製作蛋糕需要一定的耐心,大火烘烤只能使外部焦黑,而內部依舊濕潤。
2. 蛋白霜未打發充分
蛋白霜的處理是蛋糕製作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因為它有助於支撐蛋糕的結構,並且還影響蛋糕的口感。如果蛋白霜打得不夠充分,蛋糕內部就會顯得濕潤。
解決方案:首先,確保蛋糕的蛋白霜完全打發,一般要打發至硬性發泡,以避免蛋白攪拌不充分,導致內部濕潤。
3. 蛋糕糊未混合均勻
如果蛋糕糊沒有很好地混合,有些地方會比較濕潤,有些地方會比較干,這樣濕潤的地方需要更長時間的烘烤,很容易造成有些地方已經熟透,但有些地方還保持濕潤,這還會影響蛋糕的口感。
解決方案:一定要確保蛋糕糊混合均勻,注意攪拌方法,避免消泡。
4. 蛋糕糊翻拌手法不正確
製作蛋糕時,麵粉、蛋黃和蛋白霜的混合物需要用鏟子翻拌均勻,而不是繞圈攪拌。如果翻拌方法不正確,容易導致蛋糕糊嚴重消泡。消泡後的蛋糕糊會變得較為稀薄,這使它更難烘烤熟透,並且不能給蛋糕組織提供足夠的支撐,導致蛋糕組織濕潤,口感不佳。
解決方案:注意攪拌工藝,避免攪拌過度。蛋糕糊准備好後,立即倒入模具進行烘烤。
5. 烘烤溫度過高
如果烤箱的烘烤溫度過高,容易造成蛋糕表面乾燥、焦黑,而內部潮濕。
解決方案:逐漸熟悉你的烤箱,選擇合適的溫度和時間進行烘烤。
6. 蛋糕配方干濕比例不當
如果已經注意到以上所有問題,但配方仍然多次失敗,可以考慮調整配方。如果配方中濕性成分過多,就會很難烘烤熟透。因此,正確的配方也非常重要。
解決方案:調整配方是最後考慮的事情,如果排除了其他問題,最後才會考慮到這個問題。畢竟每個配方都是作者親自測試過的,不一定對每個人都適用。
❸ 速凍提拉米蘇,解凍的時候底層蛋糕都是濕的,水水的,那是什麼原因
速凍時溫度未達到-18℃以下所致,使水結冰的過程過於緩慢,水結冰的過程會因為凝點溫度不同的關系具有某種排他性(其它材料並不是0度結凍),以純水析出結冰了。解凍時這些冰化水流失,所蛋糕底就濕濕水水了。
解決辦法:入凍溫度為-18℃,使蛋糕瞬時凍硬,這樣蛋糕中的水分就沒有緩慢結冰析出這個過程了。可以極大的減少水分流失。
❹ 烤好的戚風蛋糕底部為什麼有點濕
沒考熟透繼續烤。
如果熟了,放涼後整個起風沒有回縮,或者中間塌陷。
那麼就是室內濕度偏高,拿出烤箱過早或者沒有大幅度震出氣體
個人經驗僅供參考:
戚風一般烘烤時間為30-45分鍾,溫度為145-165度的樣子。
因為在烤箱內烘烤,戚風裡面是膨脹—定型—回縮。
戚風烤好以後,熱氣集中在蛋糕中,而整個蛋糕模具只有表面是外露可以透氣的。
但是為了讓戚風定型,不會在冷卻時回縮低於模具,一考好要立馬震出氣體,然後倒扣。
而倒扣是少許熱蒸汽相倒扣後的頂部走,凝聚了室內的濕潤空氣,脫模時會有底部濕潤的現象。
可以倒扣定型後(20分鍾左右),直接脫模,散去熱氣;
也可以考久一點點,讓外部烤的更干一些,脫模,使用時去掉不需要的外部;
❺ 你好,我做的戚風蛋糕老是底部濕,薄薄的一層也是底部濕,怎麼回事呢
1、下火太小,所以才會連中間最難熟的部位都熟了,底部和周圍卻還不夠。可以看看是否下火熱源有故障,或者忘了將蛋糕放下層。
2、 蛋糕麵糊沒攪拌均勻油水沉澱了,蛋糕油水沉澱時常常會讓人覺得底部濕重緻密,上半部卻看似正常。
解決辦法:加長烘烤時間,在表面怕顏色太深時蓋上錫箔紙,或者試著調高烘烤溫度。
(5)蛋糕底部為什麼會濕濕的擴展閱讀:
戚風蛋糕烘烤
1、烘烤前,模具(或烤盤)不能塗油脂,這是因為戚風蛋糕的麵糊必須藉助黏附模具壁的力量往上膨脹,有油脂也就失去了黏附力。
2、烤制時宜選用活動模具,這是因為戚風蛋糕太松軟,取出蛋糕時易碎爛,只有用活動模具,方可輕松取出。
3、烘烤溫度也是製作蛋糕的關鍵。烘烤前必須讓烤箱預熱。此外,蛋糕坯的厚薄大小,也會對烘烤溫度和時間有要求。蛋糕坯厚且大者,烘烤溫度應當相應降低,時間相應延長;蛋糕坯薄且小者,烘烤溫度則需相應升高,時間相對縮短。一般來說,厚坯的爐溫為上火180℃、下火150℃;薄坯的爐溫應為上火200℃、下火為170℃,烘烤時間以35~45分鍾為宜。
4、蛋糕成熟與否可用手指去輕按表面測試,若表面留有指痕或感覺裡面仍柔軟浮動,那就是未熟;若感覺有彈性則是熟了。蛋糕出爐後,應立即從烤盤內取出,否則會引起收縮。
5、蛋糕出爐以後,應反扣在烤架上面放涼,以免表面過於潮濕影響口感。
❻ 古早蛋糕完全發起來也熟了,就是蛋糕底部有點濕不是很乾爽是咋回事呢
可以適當的把底火調高一點,時間在多烤一會,還有就是麵糊有沒有打好,如果麵糊有沉澱消泡的,它下面也會有點潮濕
❼ 為什麼我打的蛋糕烤出來後底部會濕濕的
導致蛋糕濕的有以下幾個原因:
1、面和得太濕,應減少水或者牛奶.雞蛋等。
2、模具太大,裝得太滿導致裡面達不到烤熟的溫度。
3、烤的時間太短。
解決方法:
1、調低溫度,增加烘烤時間。
不能照搬配方上的溫度。這一次不熟後就知道了,要麼一開始就調高烤箱溫度,要麼增加烘烤時間,要麼乾脆高溫上色後再調到150--160度左右,延長烘烤時間。烤箱溫度偏低,所以蛋糕一般先用180度上色,然後調到150度,再烤50分鍾左右,一個蛋糕得一個多小時。多做幾次掌握自己烤箱就好了。
2、再就是用的配方要看看,多少的量應該用多大的模子這個也很關鍵。量多模子小也不容易熟,剛開始最好用小紙杯做,容易成功。覺得快熟了拿個牙簽往蛋糕里插進去,拔出來看看牙簽上乾乾的,沒沾濕濕的粉就差不多了。長時間低溫烘烤的時候最好拿錫紙或者烤盤在蛋糕上面扣一下,這樣表面不會開裂。
最早的蛋糕是用幾樣簡單的材料做出來的。
這些蛋糕是古老宗教神話與奇跡式迷信的象徵。早期的經貿路線使異國香料由遠東向北輸入,堅果、花露水、柑橘類水果、棗子與無花果從中東引進,甘蔗則從東方國家與南方國家進口。
在歐洲黑暗時代,這些珍奇的原料只有僧侶與貴族才能擁有,而他們的糕點創作則是蜂蜜姜餅以及扁平硬餅干之類的東西。慢慢地,隨著貿易往來的頻繁,西方國家的飲食習慣也跟著徹底地改變。
從十字軍東征返家的士兵和阿拉伯商人,把香料的運用和中東的食譜散播。在中歐幾個主要的商業重鎮,烘焙師傅同業公會也組織了起來。而在中世紀末,香料已被歐洲各地的富有人家廣為使用,更增進了想像力豐富的糕點烘焙技術。等到堅果和糖大肆流行時,杏仁糖泥也跟著大眾化起來,這種杏仁糖泥是用木雕的凸版模子烤出來的,而模子上的圖案則與宗教訓誡多有關聯。
蛋糕最早起源於西方,後來才慢慢的傳入中國。
參考資料:網路:蛋糕
❽ 戚風蛋糕四周和底部糊怎麼回事
1、下火太小,所以才會連中間最難熟的部位都熟了,底部和周圍卻還不夠。
2、蛋糕麵糊沒攪拌均勻,油水沉澱了,蛋糕油水沉澱時常常會讓人覺得底部濕重緻密,上半部卻看似正常。
製作戚風蛋糕的方法如下:
所需原材料:
1、主料:蛋清150克、牛奶50克、蛋黃100克、低筋麵粉84克、細砂糖84克、玉米油50克。
2、輔料:檸檬汁5滴。
第一步:先將玉米油和牛奶混合乳化。
❾ 蛋糕考完以後裡面濕濕的膩膩的一點都不松軟是怎麼回事呢尤其是下面的部分
1. 配方中的濕性材料比例過重。比如水或牛奶加多了,雞蛋的用量太多了等。濕性材料太多會導致蛋糕支撐不了本身的結構,出爐後戚風會塌陷,同時內部產生濕濕的感覺。
2. 蛋清打發不到位或者翻拌的時候消泡了。這種情況不僅會讓戚風塌陷,同時會讓戚風內部組織變得比較密實、不蓬鬆,甚至可能會在蛋糕中間出現一層密實的完全沒有蓬鬆感的組織(俗稱布丁層),這種情況下蛋糕的內部也會濕軟,讓人覺得「沒烤熟」。要避免這種情況,尤其要注意將打發的蛋清和蛋黃糊拌勻時候的手法,動作要迅速,幅度要大,從底部往上翻拌,短時間內將麵糊拌勻。
下了烹客APP從里邊學到了好多烤箱、蒸箱的食譜和烘焙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