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不沾是哪裡的代表菜
三不沾是河南省安陽市的傳統美食。屬於豫菜系。
三不沾(正確寫法為三不粘)又名桂花蛋,這種食物是河南省安陽市的傳統美食,相傳起源於清代。
三不沾即不粘牙、不粘盤、不粘勺。製法是將蛋黃、水、糖混和均勻,放入煉凈的勺內,用慢火烹制,先不停撥轉、不停炒動,繼而水干後,又不停摜壓,不停拍打,使其油亮不沾,處處潔凈,一絲不沾。
相傳,三不粘最早是清代皇宮御膳房名菜,有上百年的歷史。
三不粘
這種食物營養十分豐富,除了蛋白質、脂肪之外,所含有的鈣質、磷元素、鐵元素、維生素a的含量也十分多。
三不粘適合成長期的兒童和病後體弱者吃。蛋黃內還含大量卵磷脂,對軟化血管有一定功效。但蛋黃膽固醇含量高,心腦血管病患者慎食。
⑵ 三不粘的主料是什麼
「三不粘」的製作及關鍵
「三不粘」是用雞蛋黃做主料,配以一定量的干澱粉、白糖、化豬油、清水及香油,先攪勻成漿狀,再用軟炒的技法烹制而成的一款甜菜。成品具有色澤金黃鮮亮,味道香而沙甜,口感油滑細嫩,形狀如柔軟的糕點,且營養豐富的特點;又因它吃時不粘盤、不粘牙、不粘筷(匙)而得名。
這款名菜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流行,後來就逐漸難登大雅之堂,筆者則經常將「老菜」搬上餐桌,使新食客嘗鮮,老食客回味。前不久,曾有位同行朋友問我「三不粘」是什麼風味,如何製作。出現這種原因是現在的廚師年輕者在先而求新,老廚師退出,而老食客又想嘗傳統菜的美味與實惠等。為此,現特將「三不粘」的由來、製作及關鍵整理成文,以饗廣大讀者。
「三不粘」的歷史悠久,據說它的由來還有一動人的故事傳說。相傳是宋代紹興才女唐琬創制的。傳說著名詩人陸游與其表妹唐琬結婚後,夫妻情愛甚篤。但是陸游的母親對這個才貌雙全的兒媳卻看不順眼,總是設法為難她。一次,在陸游的母親做壽那天,陸家賓客盈門。宴席間,陸母當著客人的面把唐琬叫來很突然地說:「我現在要吃說蛋也有蛋,說面也有面,吃不出雞蛋,咬不出面,看著嬌黃,入口松軟,又香又甜;不粘勺子不粘盤,不用牙嚼就能下咽的食品」。唐琬知道婆婆又要難為自己,立刻走進廚房,拿了幾個雞蛋,將蛋黃打入一碗中,加入了澱粉、白糖,用筷子攪勻,然後將鍋洗凈上火,加入化豬油,燒熱後倒入調好的蛋黃液迅速攪動,並不斷地向鍋中淋化豬油,直炒至蛋液呈糊狀時,再徐徐加油,並不停地用勺子翻炒,直到炒成色澤黃亮、料質柔軟的蛋糕狀,才盛進盤子里,端到餐桌上。賓客們一嘗,口感酥軟,既香又甜,而且達到了婆婆的要求。眾賓客贊不絕口,並且給它起名叫「三不粘」。
後來這種「三不粘」美食被迅速傳開,眾人仿製,而且代代相傳,成為歷史名菜。「三不粘」因其色之美、質之純、味之美。堪稱妙品。許多國際友人到北京,都紛紛慕名前往品嘗後稱贊說:「『三不粘』是世界上最好的美味!」日本天皇還曾派人到北京「同和居」購買「三不粘」(因以前同和居「三不粘」在北京是很出名的),坐飛機帶回東京食用。在筆者認識的廚師中,會做、能做好此菜的人實不多見。雖用料平常,說起來簡單,但要做好,卻有一定的學問。現就本人多年實踐經驗,談談其製法及關鍵。
原料:雞蛋黃150克、白糖100克、化豬油150克、綠豆粉50克、香油少許、清水200克。
製作方法:1?郾把雞蛋黃放入一碗中,加入白糖,然後用清水把綠豆粉泡濕成粉汁,倒入雞蛋黃碗內,攪均勻待用。
2?郾炒鍋刷洗干凈置火上,先入化豬油(100克),待燒至四成熱時,把調好的蛋黃澱粉漿倒入,邊炒邊用手勺不停地攪拌,並不斷地朝鍋旁淋入化豬油,以防止粘鍋。如此不停地炒十來分鍾,視蛋黃澱粉漿由稀變稠,豬油與蛋黃融為一體時,淋入香油(此時已不粘鍋、不粘勺子),出鍋拖入盤中即成。
成品特點:色澤金黃,蛋嫩沙甜,美味可口,富有營養,尤宜於老人、幼童食用。
⑶ 你吃過哪些一嘗傾心的糕點
有很多好吃的一嘗傾心的糕點了。我隨便舉例說明一下。我是個愛吃點心(面點的人)我覺得好吃的有:
1、紅豆酥(那種現做的 烤出來的 ,外面的酥皮很香 )
2、紅豆菠蘿包
3、綠豆糕
4、廣式的椰汁紅豆糕、還有榴槤包
5、燒仙草
6、南瓜酥(糯米炸出來的那種)
7、抹茶慕斯蛋糕(不甜膩 且有一點點差的苦味很香的哦)
8、板栗糕
9、巧克力派 還有紅棗蛋糕
⑷ 傳統糕點都有哪些
1、荷花酥:
荷花酥是浙江杭州著名的漢族小吃。酥層清晰,食之酥鬆香甜,別有風味。用油酥面製成的荷花酥,形似荷花,酥層清晰,觀之形美動人,食之酥鬆香甜,別有風味,是宴席上常用的一種花式中點,給人以美的享受。
2、馬蹄糕:
馬蹄糕是一種廣東、福州及閩南地區的漢族傳統甜點名吃之一,也是最受歡迎的甜點之一。以糖水拌合荸薺粉蒸制而成。其色茶黃,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斷,吃起來甜而不膩。雖然吃起來像果凍,但要比果凍要好吃得多。
3、涼糕:
涼糕是四川宜賓的一款傳統特色小吃。其味美香甜沙軟,食之清爽可口。在炎炎夏日放下冰箱里冷藏一段時間後,將紅糖水淋澆上去,可謂是夏日不可或缺的解暑良葯。
4、豌豆黃:
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是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成品色澤淺黃、細膩、純凈,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
5、茯苓糕:
茯苓糕,又名「復明糕」,是閩南民間傳統手工食品。茯苓糕口感很有韌性,嚼起來十分帶感,剛吃時可能感覺像極了饅頭,沒啥味道,但嚼著嚼著,嘴裡就有甜味了。
⑸ 什麼叫「三不粘」,是什麼好吃的美食
三不粘,又名桂花蛋,是漢族傳統名點之一,是用雞蛋、澱粉、白糖加水攪勻炒成的。它不僅色彩金黃,味道甘美,更令人稱奇的是它不粘盤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齒,這也正是它為什麼叫三不粘的緣由。色澤金黃,蛋嫩沙甜,美味可口,富有營養,尤宜於老人、幼童食用。
出處:據說是乾隆爺下江南的時候,路經華彰德府,當地官員因為這道菜菜色金黃,就獻給乾隆爺品嘗。沒想到乾隆爺用後龍顏大悅,立馬讓管事問這道菜的做法,帶回宮去。而後「三不沾」就在宮廷、府衙、市肆等廣為流傳。那麼同和居又是怎麼將這道做出名堂?老北京人都知道,同和居最早坐落在西四牌樓一帶。開業之初是個名不見經傳的飯館,店主是山東福山人。為了把生意做火,就想著法兒在菜上搞出點名堂。後來,認識了一位清宮御廚,學了幾手絕活兒。有一回,一位王爺到同和居轉悠轉悠。店主現學現賣,炒了一道「三不沾」。這位王爺食後也是大加贊賞。自此,同和居的「三不沾」才開始名噪京城。
上個世紀90年代,當時的日本首相海部俊樹訪華,就跟同和居吃過一回飯。結果,「三不沾」給海部先生留下極深的印象。這印象深到什麼程度呢?海部回到日本後,派人坐飛機專程到同和居灌了一暖瓶「三不沾」帶回日本,專門孝敬給日本皇室。
說起來,同和居的「三不沾」已經有百餘年歷史。眼下,同和居在保持傳統手法的基礎上,把「三不沾」的口味進行了改良,不但有蛋黃口味三不沾,還加入果珍、水果等炒出了果味三不沾,酸甜口的檸檬味三不沾。
製作方法:
主料:雞蛋12個(約500克)。
配料:山楂糕丁100克、濕澱粉40克。
調料:桂花糖15克、白糖200克、熟豬油150克。
製作工藝
三不沾
一、冼京糕切刻成1.2寸長、6分寬、3分厚的圖案花邊或小兔型花刀20-30塊,夠盤邊擺一圈即可,下腳料剁成碎丁待用。
二、鍋內添水1.2斤,加入白糖,待溶化後加入桂花糖,加溫後晾涼過籮。
三、蛋黃加入水粉芡,用筷子攪勻,加一斤涼濃糖水,鹽水幾滴,再過80目的籮,濾凈雜質。
四、鍋放火上加油至鍋熱時將油倒出,打抹乾凈;而後加好大油1兩,倒入五分之一的蛋液,攪炒後,視其軟硬,如硬可將剩下的濃糖水倒入蛋液中;然後將蛋液再全部倒入鍋中,小火慢慢攪炒。蛋液變稠時,加一次油,用力敲攪,並不斷加油,至不沾鍋表面光潔無蜂窩時,把剩餘大油加入鍋內炒幾下翻鍋,盛入盤中,最後將切好的京糕小兔或圖案花邊擺成一圈,碎京糕丁撒到三不沾上。
三不沾
望採納,謝謝!(。・ω・。)ノ
⑹ 三不沾做法與味道
三不粘
(風味小吃)
同義詞 三不沾(菜名)一般指三不粘(風味小吃)
三不粘又名桂花蛋,是河南安陽地區的傳統美食之一,相傳起源於清代。
三不粘是用雞蛋、澱粉、白糖加水攪勻炒成的。它不僅色彩金黃,味道甘美,更令人稱奇的是它不粘盤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齒,這也正是它為什麼叫「三不粘」的緣由。
色澤金黃,蛋嫩沙甜,美味可口,富有營養,尤宜於老人、幼童食用。
中文名
三不粘
主要食材
雞蛋黃,白糖,豬油,綠豆粉,香油,清水
分 類
小吃
口 味
甜
製作方法
做法一
原料:雞蛋黃150克、白糖100克、化豬油150克、綠豆粉50克、香油少許、清水200克。
製作方法:
1、把雞蛋黃放入一碗中,加入白糖,然後用清水把綠豆粉泡濕成粉汁,倒入雞蛋黃碗內,攪均勻待用。
2、炒鍋刷洗干凈置火上,先入化豬油(100克),待燒至四成熱時,把調好的蛋黃澱粉漿倒入,邊炒邊用手勺不停地攪拌,並不斷地朝鍋旁淋入化豬油,以防止粘鍋。如此不停地炒十來分鍾,視蛋黃澱粉漿由稀變稠,豬油與蛋黃融為一體時,淋入香油(此時已不粘鍋、不粘勺子),出鍋拖入盤中即成。
做法二
[主料輔料]
雞蛋黃 12個、白糖 250克、干澱粉 150克、熟豬油 100克。
[烹制方法]
1、將雞蛋黃放入大碗中,加入干澱粉、白糖和溫水600克,用筷子打勻,過細籮。
2、將炒鍋置於中火上,放入40克熟豬油燒熱,倒入調好的蛋黃液,迅速攪動。待蛋黃液呈糊狀時,隨即一邊往鍋內徐徐加入熟豬油60克,一邊用手勺不停地推攪。約炒10多分鍾至蛋黃糊變得柔軟有勁,色澤黃亮,不粘炒鍋時即成。
[工藝關鍵]
1、用新鮮雞蛋,不能有一點蛋清。綠豆澱粉潔白、勁大適作此菜。
2、順一個方向調打,不然蛋白質分子排列混亂,菜不易成功。
3、此菜火候要求掌握好,要做到大火熬至糊狀,中小火推攪炒,雙手並用,一手攪炒,一手淋油,一刻不閑,至少要攪炒四五百下。顏色由淡黃至淺黃轉成土黃色,蛋黃與豬油、澱粉溶為一體,一般炒8至9分鍾才算成功。
4、炒此菜易粘鍋,要隨時用炊帚擦凈粘在鍋邊的蛋液,還可熬至糊狀時,換鍋炒。
[風味特點]
1、「三不粘」即不粘牙、不粘盤、不粘勺。
2、「三不粘」所用主料雞蛋黃,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病。雞蛋黃性甘平、無毒,有祛熱、溫胃、鎮靜、消炎等作用。《本草綱目》曰:「雞子黃補陰血,解熱毒,治下痢甚驗。」
3、「三不粘」如今是北京同和居獨家名菜。相傳,此菜最早是清代皇宮御膳房名菜,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後來廣和居有位姓牟的廚師結識了一位清宮御膳房裡的廚師,學到製作此菜技藝並稍加改進,成為廣和居名菜。廣和居倒閉後,牟師傅又將此菜帶到同和居。「三不粘」其色之美、質之純、味之香。堪稱妙品。許多國際友人到京,都紛紛慕名而至,每次必嘗此菜,他們說:「三不粘,是世界最好的美味!」
4、此菜黃艷潤澤,呈軟稠流體,似糕非糕,似粥非粥,綿軟柔潤,滋味香甜。
做法三
[主料輔料]
雞蛋12個、花糖 15克、白糖 200克、山楂糕丁 100克、熟豬油 150克、濕澱粉 40克
[烹制方法]
1、雞蛋磕開,用12個蛋黃,4個蛋清,在碗里攪暄。
2、鍋內添水400克,放入白糖,水沸糖化撇沫,晾涼後濾去雜質,與桂花糖、濕澱粉一起放蛋糊內攪勻。
3、炒鍋內下熟豬油125克,中火燒三成熱時,陸續把糊倒入。用小火炒制,並不斷攪動,逐漸將余熟豬油25克加入,至雞蛋不粘勺,起鍋裝盤。上面用山植糕丁撒成「壽」字或「喜」字字樣均可。
[工藝關鍵]
1、必須選用上好澱粉(即綠豆澱粉),才能製成「三不粘」。
2、炒糊,順同一方向攪動,使蛋黃、油和生粉充分乳化,至顏色嫩黃,不粘鍋時出勺。
[風味特點]
1、「三不粘」又名「桂花蛋」,不粘盤、不粘筷、不粘牙,故名,是豫北安陽市的傳統名菜,歷史悠久,流傳省內外。
2、相傳,相州(今安陽)有位縣令,其父喜食花生和雞蛋,但因牙齒脫落,
難饗其味。縣令命家廚每天做花生糊、蛋糕供老人食用,久之又感乏味。家廚便挖空心思不斷變換作法。有一次用蛋黃加水,放糖炒制了一盤色、香、味俱佳的炒蛋黃,老人食後極為贊賞。後來在一次壽宴上,為能同時上桌,改用大鍋製作。由於投料不準,炒得太稀,廚師急中生智,勾入澱粉,一邊使勁攪炒,一邊不斷加油。結果,較以往更為油潤光澤,香甜可口。且出鍋時不粘鍋、勺,盛裝時不粘盤,進食時不粘匙,賓客連聲叫絕。逐因得名「三不粘」,在當地風行開來。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駐胖安陽,當地官員向乾隆獻膳,就有「三不粘」。食後乾隆大悅,即命隨員詢問製作方法,帶回京城。此後,該菜便在宮廷、府衙、市肆以至家庭廣為流傳。
成品特點
色澤金黃,蛋嫩沙甜,美味可口,富有營養,尤宜於老人、幼童食用。
軟香油潤、濃甜不膩,有益智、開胃的功效。 此菜色金黃,味香甜,炒制時不粘鍋、勺,盛時不粘碟、筷,吃時不粘牙,故名「三不粘」。
品嘗要點
對「三不粘」的質量,您記住有「四不」、「三看」,講究一個「滑嫩」。
四不:不緊、不粘、不出油、不汪水。
三看:一看色二看形三看味。
色:金黃帶亮,火色均勻,不生不煳。
形:外形飽滿有張力,無結塊,無疙瘩。用勺一舀,不流不散不板。
味:味道濃香沙甜,油而不膩,口感爽滑細嫩,略有咬勁。吃完之後只剩下一個空盤和滿口甜香便是好手藝。
健康叮嚀
雞蛋營養豐富,除蛋白質、脂肪外,鈣、磷、鐵及維生素A含量也不少,對成長期的兒童和病後體弱者非常適宜。蛋黃內還含大量卵磷脂,對軟化血管有一定功效。但蛋黃膽固醇含量高,心腦血管病患者慎食。
消費支招
北京會做「三不粘」的廚師不多。此菜難度大,一般飯館做不好。「同和居」的質量有保證,雖價格較貴,也值得嘗一嘗。河南安陽也有「三不粘」,與此菜相似。
與「三不粘」近似的還有一個「熘黃菜」,也是名菜,配料和手法和「三不粘」差不多,咸鮮口。四個蛋黃一個蛋清,加入雞湯和調料、水澱粉打勻,下鍋推炒,講究108下出勺,上面再撒點火腿末。成菜後略稀呈面醬狀,顏色金黃,口味咸鮮,口感滑爽嫩軟,也是京菜中的名品。
典故
關於「三不粘」這道菜的來歷,據說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間,安陽有一個縣令,其父喜歡吃花生和雞蛋,可是年紀大了,牙齒
不好,縣令就讓廚師每天蒸雞蛋羹給自己的父親吃。時間一長,縣令的父親就吃膩了,食慾越來越差。縣令就讓廚師變換一下飯菜的做法。廚師絞盡腦汁,將雞蛋的做法變換了許多花樣,縣令的父親還是不想吃。有一天,一個廚師想出了一種新的做法。他把雞蛋黃加水打碎後,再放入白糖,然後倒入鍋里炒出一盤色香味俱佳的菜餚,臨時取名叫桂花蛋,縣令的父親品嘗之後,連連誇贊這道菜好吃。從此,這道菜就成了縣令家的主要菜餚,一家人百吃不厭。
秋天的時候,縣令的父親過七十大壽,賓客盈門,縣令大擺宴席,為父親慶賀壽辰。當然,宴席上依然少不了桂花蛋這道菜。平時做這道菜的時候,廚師總是用小鍋烹調,一次炒一盤菜。慶賀壽辰這天,吃飯的客人多,小鍋炒菜太慢,廚師就改用大鍋來炒。可是,因為是第一次用大鍋做桂花蛋,該放多少原料,廚師的心裡沒有底。桂花蛋炒好之後,他發現蛋黃太稀,就連忙又往裡面添加粉芡,一邊炒一邊往裡添油。結果,這回炒出來的桂花蛋色澤黃潤,晶瑩欲滴,香氣四溢,大家品嘗了之後,都誇獎這道菜味道鮮美,甘甜爽口,實在是菜餚中難得的佳品。於是,桂花蛋很快就在安陽聲名鵲起,風行開來。
不久,乾隆皇帝到江南巡察民情,路過安陽,提出來要品嘗安陽的風味小吃。安陽縣令就讓廚師精心炒了一盤桂花蛋,獻給乾隆品嘗。乾隆吃了這道菜餚之後,十分高興,他見這道菜餚不粘盤子、不粘筷子、不粘牙齒,就當即下了聖旨,將桂花蛋賜名「三不粘」。並讓縣令把此菜餚的製作方法給了皇宮里的御膳房,以備自己和後宮嬪妃及皇親隨時品嘗。於是,這道菜就從安陽古城進入了北京紫禁城,成了一道御菜。據說,後來有一位御膳房的老廚師告老還鄉,在他離開皇宮御膳房的時候,就把「三不粘」的製作方法帶出了紫禁城,使這道來源於民間的美味佳餚又重新回到了民間,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近些年來,「炒三不粘」經廚師們的不斷改進,又在金黃似月的「炒三不粘」周圍擺上用京糕切刻而成的晶瑩鮮紅的小兔,為此菜增添了神奇的色彩,顯得更為富貴雅麗。這道菜的特點是軟香油潤、濃甜不膩;有益智、開胃的功效。「三不粘」金黃,京糕鮮紅,紅黃相映,鮮艷喜人。「炒三不粘」是安陽烹飪園里的一枝鮮花,也是豫菜中的佼佼者。
目前「三不粘」這道菜餚做得最好的大概要數北京的同和居飯店了,他們烹制的「三不粘」色質純美,香甜宜人。還有人說,日本天皇曾經專門派人到北京同和居購買「三不粘」,然後坐飛機帶回東京給他品嘗,而且吃得津津有味。看來,美食的誘惑力有時候也是十分巨大的,美食也常常會讓人日思夜想,那種牽掛的情懷,可以和熱戀中情人的相思之情相媲美。
⑺ 蛋黃可以做什麼美食
蛋黃可以做什麼美食
1.蛋黃酥:是由小麥、黃油、蛋黃等做成的傳統中式糕點。近年來隨著用料的不斷升級,蛋黃酥逐漸成為一款網紅產品。自己可以試試哦
2.鹹蛋黃南瓜:鹹蛋黃南瓜下酒小吃,大人小孩都喜歡。馬上學會做給家人吃吧
3.蛋黃紐扣小餅干:不僅可以當做看電視時候吃的小零嘴兒,還可以送給小朋友做禮物哦
4.蛋黃派:一種人們日常的食物,看似小麵包,但吃起來十分酥軟
5.蛋黃豆腐:是一道美味的家常菜,入口即化,上至80歲老奶奶,下到8歲的小朋友,全都能毫無壓力地享受美味!
6.蛋黃蟹:蟹肉鮮嫩,色澤金黃,蛋黃細膩,鹹淡適口。
⑻ 三不沾是熱菜還是糕點
三不粘屬於甜點,勉強算是甜口的熱菜
13
盛入盤中,即可享用。
小竅門
1、倒入蛋黃糊時一定要把鍋移開
2、一定要用小火炒制
⑼ 三不沾可以用低筋麵粉嗎
應該是可以
低筋麵粉一般做蛋糕麵包較多
因為麵筋含量低一些
但做其他的面點也不是不可以的
只是口感會不那麼有韌性而已
⑽ 三不粘的做法三
[主料輔料]
雞蛋......12個
花糖......15克
白糖......200克
山楂糕丁......100克
熟豬油......150克
濕澱粉......40克
[烹制方法]
1.雞蛋磕開,用12個蛋黃,4個蛋清,在碗里攪暄。
2.鍋內添水400克,放入白糖,水沸糖化撇沫,晾涼後濾去雜質,與桂花糖、濕澱粉一起放蛋糊內攪勻。
3.炒鍋內下熟豬油125克,中火燒三成熱時,陸續把糊倒入。用小火炒制,並不斷攪動,逐漸將余熟豬油25克加入,至雞蛋不粘勺,起鍋裝盤。上面用山植糕丁撒成「壽」字或「喜」字字樣均可。
[工藝關鍵]
1.必須選用上好澱粉(即綠豆澱粉),才能製成「三不粘」。
2.炒糊,順同一方向攪動,使蛋黃、油和生粉充分乳化,至顏色嫩黃,不粘鍋時出勺。
[風味特點]
1.「三不粘」又名「桂花蛋」,不粘盤、不粘筷、不粘牙,故名,是豫北安陽市的傳統名菜,歷史悠久,流傳省內外。
2.相傳,相州(今安陽)有位縣令,其父喜食花生和雞蛋,但因牙齒脫落,難饗其味。縣令命家廚每天做花生糊、蛋糕供老人食用,久之又感乏味。家廚便挖空心思不斷變換作法。有一次用蛋黃加水,放糖炒制了一盤色、香、味俱佳的炒蛋黃,老人食後極為贊賞。後來在一次壽宴上,為能同時上桌,改用大鍋製作。由於投料不準,炒得太稀,廚師急中生智,勾入澱粉,一邊使勁攪炒,一邊不斷加油。結果,較以往更為油潤光澤,香甜可口。且出鍋時不粘鍋、勺,盛裝時不粘盤,進食時不粘匙,賓客連聲叫絕。逐因得名「三不粘」,在當地風行開來。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駐胖安陽,當地官員向乾隆獻膳,就有「三不粘」。食後乾隆大悅,即命隨員詢問製作方法,帶回京城。此後,該菜便在宮廷、府衙、市肆以至家庭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