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蛋糕店鋪 » 蛋糕用顯微鏡看是什麼樣子的

蛋糕用顯微鏡看是什麼樣子的

發布時間: 2022-05-16 10:35:13

㈠ 生物學中顯微鏡所看到的圖像是什麼樣的

純手打,請支持。首先,顯微鏡分為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兩種,其中光學顯微鏡利用的是光學成像原理輸出圖像(倒像,即二維平面上任一個像素點均是與焦點相對稱)。電子顯微鏡的成像原理是利用所謂的「磁透鏡」,即一個原理類似於光鏡的電場。帶電荷例子在場中受到洛倫茲力的作用,會發生運動偏移,請參考光線在透鏡中的傳遞。

電子顯微鏡的成像均要依靠計算機系統的處理,因為人眼是不能接收載物台上穿過標本的粒子的,這些粒子最終要依靠光電效應,轉變為計算機系統可以處理的電信號,呈現在人們眼前。所以電鏡中看到的是經過處理的間接的圖像(同樣也是倒像)
光學顯微鏡是我們最常見的顯微鏡,那麼幾乎所有光鏡呈現的圖像均為直接進入肉眼的實像。透明標本,如活細胞,因為大多數細胞本身是沒有色素的,呈現近乎透明的狀態,但是各部分結構的折光率並不同,那麼就會出現在折光率相差很大的界面(如細胞膜,細胞器膜等)有清晰的成像。也就是說,在未經染色的標本,很多結構難以觀察。
相差顯微鏡是利用光線經過折光率不同的介質中產生相位差的原理(光是一種電磁波,在不同介質中波速相差細微而波頻相差很大),利用干涉將相位差轉換為光波的振幅差(光的振幅表現為亮度),那麼視野中不同的結構顯現出不同的亮度,易於分別
還有一種暗視野顯微鏡,利用光線在障礙物四周發生的衍射效應,只有衍射光進入人眼,那麼整個視野中都是黑暗無光的,只有通過標本四周的衍射光,將物體呈現為一個亮斑似的像,一般用於觀察不能染色的活細胞

㈡ 蛋糕為什麼會發霉會長毛

《蛋糕發霉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科學》(教科版)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中的一課,《食物》單元包含三部分內容:一是對食物的靜態觀察,二是對食物的變化探究,三是研究食物包裝袋上的信息。《蛋糕發霉了》是第二塊內容中的一部分,在研究食物由生到熟的基礎上研究食物發霉變質的變化過程,從而為下一課時進一步研究怎樣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打下基礎。本課的主要內容分兩部分:一、觀察發霉的麵包;二、研究哪一塊麵包上的黴菌生長得快。通過讓學生們從身邊曾經看到過的事物出發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從而讓學生們能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關注身邊的科學,使學生們不斷深入到科學探究的過程之中,並在經歷一個個活動的過程中提高科學素養。
之所以選擇這堂課開展教學研究,還因為我們正在開展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小學科學新課程的開發與實驗研究》的子課題《小學生科學認知需求與探究需求的調查》,我們已經嘗試著在課外通過多種方式去調查了解他們的認知需求和探究需求,我們還想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某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認知與探究需求,因此本堂課的設計意圖是運用某些策略來調查學生的需求,繼而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組織教學過程,從而解決從學生中來的一些典型問題為教學目標。
二、教學過程
片斷1:
師首先提出一系列問題: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什麼?想不想吃?想不想看發霉的蛋糕?在學生用放大鏡小組合作觀察後,師又問:你們看到了什麼?學生的回答有:我看到了一根根象棉花樣的東西;有綠色的東西;發霉的旁邊有紅的東西;蛋糕變色了;原來是黃色的蛋糕,現在變成了灰色的;霉是紅色的;霉是藍色的,蛋糕上面還有小孔洞。在沒有進一步探討的前提下,老師又有了新問題: 請思考,霉是什麼?學生匆忙結論:是一種細菌唄。接下來老師總結如下:食物長時間放置,就會腐爛變質,變會長霉,霉是菌的一種,叫黴菌,也是微生物的一種。
片斷2:
第一教學段落初告結束,為了調查學生還想了解什麼,還有哪些認知需求和探究需求,教師特別設計了如下質疑的環節:通過觀察交流,我們已經了解了一些知識,你還想知道什麼?不問不打緊,一問嚇一跳,學生們的問題閘子由此打開:
生1:如果繼續存放,蛋糕會不會都變成黴菌?
生2:霉是怎樣形成的?在什麼條件下會形成霉?
生3:哪些地方會有霉?
生4:霉可不可以燃燒?
生5:在什麼部位容易形成?
生6:不同物質上的霉是否相同?
生7:毛毛會不會長大?
生8:霉分哪些種類?
生9:有了霉會怎樣?
師:這個馬上可以解答,會變質,吃了會拉拉肚子。
生10:霉可不可以吃?
生11:可樂水上飄浮著的是不是霉?水上也會長霉嗎?
生12:霉長出後會消失嗎?怎樣讓霉消失?
生13:怎樣讓霉的生長加快?
生14:人的身上會不會長霉?
生15:黴菌有幾種顏色?
生16:我想用顯微鏡看看是什麼形狀?
師:等會兒大家就可以用顯微鏡觀察了。
生17:黴菌會不會動?
生18:霉由幾部分構成?
師:也就是說,它的組成是什麼?
生19:兩個霉碰在一起能粘在一起嗎?
生20:霉要不要呼吸?是不是需要空氣?

㈢ 光學顯微鏡看蛋糕,如何取樣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6

㈣ 在顯微鏡下能看到什麼

補充樓上------------------
光學顯微鏡:用普通光學顯微鏡能看到(結構的大小均超過0.2微米),這些結構屬於細胞的顯微結構﹌﹌如 細胞中的結構如染色體、葉綠體、線粒體、中心體、核仁等
電子顯微鏡:用普通光學顯微鏡觀察不到這些細胞結構,要觀察細胞中的各種亞顯微結構,必須用分辨力更高的電子顯微鏡。 能夠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的直徑小於0.2微米的細微結構,叫做亞顯微結構。細胞膜、內質網膜和核膜的厚度,核糖體、微體、微管和微絲的直徑等均小於0.2微米,因而用普通光學顯微鏡觀察不到這些細胞結構,要觀察細胞中的各種亞顯微結構,必須用分辨力更高的電子顯微鏡。-----------------------------------------------------------------------以上是我照的些資料,拍板可能不是很好,希望對你有用

㈤ 蛋糕的20CM是多大 多少

蛋糕的20CM是多大 多少寸8寸2、「直徑20cm,對應的是8寸的蛋糕。蛋糕尺寸對照表6英寸=15.24
cm≈1磅:2-4人左右食用,適用於生日聚會、情人節、母親節等各種節慶。8英寸=20.32
cm≈2磅:4-6人食用,適用於生日聚會、各種節慶,探親訪友。10英寸=25.4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發現問題後,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確的結論.有時,由於探究的方法不夠完善,也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在得出結論後,還需要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反思.探究實驗的一般方法步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資料分析法等.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藉助放大鏡、顯微鏡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像機、攝像機等工具,有時還需要測量.科學的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實事求是,並及時記錄下來;要有計劃、要耐心;要積極思考,及時記錄;要交流看法、進行討論.實驗方案的設計要緊緊圍繞提出的問題和假設來進行.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它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一般步驟:發現並提出問題;收集與問題相關的信息;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並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調查時首先要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制訂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過程中有時因為調查的范圍很大,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樣本.調查過程中要如實記錄.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整理和分析,有時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收集和分析資料也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資料的途徑有多種.去圖書管查閱書刊報紙,拜訪有關人士,上網收索.其中資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圖片、數據以及音像資料等.對獲得的資料要進行整理和分析,從中尋找答案和探究線索

㈥ 我們利用顯微鏡看到的物體是()

你好,
我們利用顯微鏡看到的物體是(
)。
A、
放大了的正像
B、放大了的倒像
C、縮小了的倒像
D、縮小了的正像
選A
原因:顯微鏡有兩個凸透鏡,一個物鏡,另一個是目鏡。物體的像先通過物鏡再通過目鏡。通過物鏡後,物體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實象,通過目鏡後,成的就是放大,正立的虛象~~
所以,人眼從顯微鏡的目鏡上觀察到物體的像是虛象~~
其實簡單說來,通過顯微鏡上下是正確的,左右是顛倒的,就像從一張紙的背面去看正面的字的效果是一樣的。
希望有所幫助

生日蛋糕10寸參照物

生日蛋糕10寸參照物?10寸蛋糕的直徑是10英寸,一英寸等於2.54厘米,所以10寸蛋糕的直徑是25.4厘米。
一、6寸(英寸)=15.24cm≈454.5克 適合2-4人左右食用,一 般於生日聚會、情人節、母親節等。
二、8寸=20.32cm≈909克 適合4-6人食用,適用於生日聚會、各種節慶,探親訪友等。
三、10寸=25.4cm≈1363.5克 適合6-10人食用,適用於生日聚會、各種節慶,探親訪友。
四、12寸=30.48cm≈1818克 適合10-12人食用,適用於生日聚會、各種節慶,探親訪友。
五、14寸=35.56cm≈2272.5克 適合12-14人食用,適用於公司、同學聚會。
六、16寸=40.64cm≈2727克 適合14-16人食用,適用於各類中型慶典活動。
(7)蛋糕用顯微鏡看是什麼樣子的擴展閱讀
1. 鮮奶蛋糕一定要當天吃,隔天口味就不怎麼好了
2. 鮮奶蛋糕相對裱花蛋糕而言口味清淡、低脂、營養高,逐漸成為西點市場的新寵,但是其保質期短,不易貯存
3. 糖尿病患者如果一定要吃,務必選擇使用代糖添加劑的蛋糕,並且少量食用。

㈧ 顯微鏡能看出來什麼

顯微鏡的種類很多,主要看你是什麼樣的顯微鏡,顯微鏡主要分為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等。光學顯微鏡分為生物顯微鏡、金相顯微鏡、體視顯微鏡、偏光顯微鏡、熒光顯微鏡、立體顯微鏡、相差顯微鏡等產品。

生物顯微鏡可供醫療衛生單位、高等院校、研究所用於微生物、細胞、細菌、組織培養、懸浮體、沉澱物等的觀察,可連續觀察細胞、細菌等在培養液中繁殖分裂的過程等。

金相顯微鏡廣泛應用於鑄造、冶煉、熱處理的研究,原材料的檢驗或材料處理後的分析等.本系列儀器也是高等院校進行教學,實驗室,工廠質量鑒定,金屬學、礦物學、精密工程學研究的重要儀器。

熒光顯微鏡上觀察標本的熒光現象具有極高的敏感度,可以清楚地觀察和鑒定用普通顯微技術難以觀察到的染色體標本,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或實驗手手段,廣泛應用於生物制葯和醫學檢測及疾病預防等技術領域中。是生物學、細胞學、腫瘤學、遺傳學、免疫學等研究工作的理想儀器。

偏光顯微鏡可供廣大用戶做單偏光觀察,正交偏光觀察,錐光觀察。廣泛應用於地質、化工、醫療、葯品等領域的研究與檢驗,也可進行液態高分子材料,生物聚合物及液晶材料的晶相觀察,是科研機構與高等院校進行研究與教學的理想儀器

㈨ 十英寸蛋糕有多大

十英寸的蛋糕,是直徑是25.4厘米的蛋糕,大概是一個小飯盆的大小。一英寸等於2.54厘米,10英寸等於25.4厘米。10英寸的蛋糕,可以供6~10人吃。

長度常用單位

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公里{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皮米(pm)、飛米(fm)。

(1)公里

公里又稱千米,是個長度單位,縮寫為「km」,通常用於衡量兩地之間的距離。其常用換算關系如下:1千米(公里)= 1,000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毫米(公釐);1.61公里= 1英里。

(2)米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 — 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為了製造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桿(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3)分米

分米(decimeter或dm)是長度的公制單位之一,1分米相當於1米的十分之一。其常用換算關系如下:1分米 = 0.0001千米(km) = 0.1米(m) =10厘米(cm) = 100毫米(mm)。

(4)厘米

厘米,長度單位;英文:centimetre(s),簡寫(符號)為:cm。有關厘米的單位轉換如下:1厘米 = 10毫米 = 0.1分米 = 0.01米 = 0.00001千米。

(5)毫米

毫米,又稱公釐(或公釐),是長度單位和降雨量單位,符號㎜。1毫米相當於1米的一千分之一(此即為「毫」的字義)。進制關系如下: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6)微米

微米是長度單位,符號 [micron],讀作[miú]。1微米相當於1米的一百萬分之一(此即為「微」的字義)。換算關系如下:1微米(μm) = 1 000納米(nm) = 0.001毫米(mm) = 0.000 1厘米(cm) 。

(7)納米

納米(符號為nm)是長度單位,原稱毫微米,就是10-9米(10億分之一米)。如同厘米、分米和米一樣,是長度的度量單位。相當於4倍原子大小,比單個細菌的長度還要小。單個細菌微生物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用顯微鏡測直徑大約是五微米,也就是五千納米。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一根頭發的直徑是0.05毫米,把它徑向平均剖成5萬根,每根的厚度大約就是一納米。也就是說,一納米大約就是0.000001毫米,納米科學與技術,有時簡稱為納米技術,是研究結構尺寸在1至100納米范圍內材料的性質和應用。

㈩ 顯微鏡上看到的物體是什麼樣

顯微鏡不象放大鏡那樣由單個透鏡組成,而是由兩級特定透鏡所組成。靠近被觀察物體的透鏡叫做物鏡,而靠近眼睛的透鏡叫做目鏡。藉助物鏡與目鏡的兩次放大,就能將物體放大到很高的倍數,被觀察的物體AB放在物鏡之前距其焦距略遠一些的位置,由物體反射的光線穿過物鏡,經折射後得到一個放大的倒立實象,目鏡再將實像放大成倒立虛像,這就是我們在顯微鏡下研究實物時所觀察到的經過二次放大後的物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