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蛋糕培训 » 胶州哪里做的生日蛋糕好吃
扩展阅读
蛋糕胚为什么发腥 2025-08-22 04:11:10
美团外卖蛋糕如何评价 2025-08-22 04:10:34
青草蛋糕的彩泥做法 2025-08-22 04:10:29

胶州哪里做的生日蛋糕好吃

发布时间: 2025-08-22 00:48:01

❶ 为什么小孩子过生日要吃红鸡蛋

其实,民间吃红鸡蛋的习俗非常普遍。不仅是小孩子过生日,当家里有新生命降临、小孩子满月或节日时,吃红鸡蛋是最为常见的庆祝方式。若说起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人的“卵生”观念。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世界一片混沌,就如同“鸡子”(鸡蛋)一样,盘古劈开了这枚“大鸡子”,才有了天、地和天地间的万物。所以在远古人的观念中,人类及自然的一切都是从卵中生长出来的。由此还有一系列的神话传说与此相关:有娀(sōng)氏的女儿简狄“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为商朝人的始祖;颛顼氏的孙女女修在织帛时,“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是秦人的始祖……在中华神话传说里,圣人或祖先的由来有许多都和神鸟产卵有关,在先民们的观念中,鸟卵是一切万物始祖的由来。由于对“卵”的原始崇拜,人们将鸡蛋和出生、传宗接代联系到了一起。
在中华原始文化中,人们对于鸟的崇拜十分常见,在河姆渡、良渚、马家窑文化中就有大量鸟纹形象。而古人所谓的“玄鸟”,是以未经驯化的原鸡为原型。于是,鸡便成为了人们的原始鸟兽崇拜在现实中的依托。也正因为如此,古人们认为鸡是百禽之长,具有镇妖伏魔的作用。鸡生蛋,蛋生鸡,鸡有神性,鸡蛋自然也有神性,也能够避邪除魔。
你还能看出来这些都是鸡蛋吗?
不仅如此,民间对于鸡蛋的喜爱与崇拜也是自古有之。古时候的人们就喜欢在鸡蛋壳上面染上颜色或画上图案,互相赠送,更有在蛋壳上面雕刻出精美图案的高超技艺。并且,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红色可以避邪,将鸡蛋涂成红色,更是大大增强了鸡蛋避邪安定的功能。所以,红鸡蛋在民间是喜庆祥瑞之物。不仅在孩子出生、满月、生日之时要吃红鸡蛋,以表达对孩童健康成长的祝愿,甚至在新人结婚之时,也用红鸡蛋传达对他们传宗接代、子孙满堂的期望。民谣“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红鸡蛋”中,第一个“红鸡蛋”是新娘出嫁时用以滚脸的喜物,第二个“红鸡蛋”则是新娘来年生子时用以分发给亲朋报喜的鸡蛋。
其实,不仅是过生日,在有些地方,诸如端午等节日时,也有吃红鸡蛋的习俗。如今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许多家庭给孩子过生日时也用蛋糕替代了红鸡蛋,不过这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差别,都体现了长辈对孩子健康成长、平安喜乐的祝愿。

❷ 青岛胶南怎么样啊

胶南市地处山东东南沿海、青岛市西海岸,东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接壤,西与石臼港相邻,北连胶州,南临黄海,是青岛市的卫星城市和规划建设中的第二个新青岛的主要腹地。

胶南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湿润温凉,四季分明,全市低山丘陵占总面积的70%。

旅游资源丰富胶南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众多,文物丰富,史有“东国名地”美称。蜿蜒千里的齐长城声着史籍,千古名胜琅琊台驰名中外,因秦始皇三登琅琊台、徐福东渡由古琅琊港启航而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蜚声海内外。胶南地域山海荟萃,风光秀丽,山、海、滩、岛件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境内有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齐长城遗迹多处,“千秋万岁”瓦当、“齐三量”、“铜敦”等一批珍贵文物在此出土。琅琊刻石为现存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秦代石刻。大小珠山“双珠嵌云”,灵山岛“灵岛浮翠”、“铁撅悬泉”、“胶河澄月”的胜景令人惊叹不已;沿海金沙滩是兴建海滨浴场、海滨度假区和浅海养殖的天然宝地。

胶南最佳旅游季节

胶南市民间艺术表演活动
时间:农历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日
内容:市直各单位和各乡镇组织演出队,到市区主要街道表演在胶南流行的高跷、旱船、龙灯、狮子舞、腰鼓、花棍等民间艺术。

庆祝徐福东渡日本庆典
时间:4月20日
内容:在琅琊台风景名胜区举行纪念徐福东渡日本庆典仪式;进行琅琊与徐福学术研讨交流;演出表现徐福东渡日本的戏剧和其他形式的文艺节目;举行文体娱乐活动;游览琅琊台。

大珠山传统山会
时间:农历四月初八
内容:在大珠山石门寺景区举行开会仪式,进行文艺演出,游览大珠山风景名胜区,观赏奇峰怪石,进行商贸和各种宣传活动

胶南交通

胶南市交通便捷。204国道、胶州湾高速公路、国家大环海高速公路同三线和4条省级公路贯穿境内。青岛--琅琊台客轮航线开辟了胶南沿海和海上旅游通道。积米崖港是国家二类开放口岸。胶南市北距胶济铁路和济青高速公路48公里,东距青岛国际机场70公里,距黄岛--青岛的轮渡码头40公里。20条高标准的市级公路通达各乡镇、村和旅游景点。

胶南客运公司胶南汽车站营运表
止站 时间 止站 时间 止站 时间 止站 时间 止站 时间
莱州 14:00 徐州 6:20 合肥 10:10 郓城 7:20 淄博 6:10
北京 8:00 蓬莱 7:00 邹城 7:30 潍坊 6:30 济南 6:20
大庆 8:30 新浦 7:30 俚岛 8:20 7:15 7:10
烟台 6:40 济宁 8:10 沂南 7:20 8:00 7:50
8:00 莒县 8:20 龙须岛 8:20 13:20 12:40
13:30 五莲 8:20 沂水 7:30 14:30 13:50
15:30 高密 8:25 聊城 7:00 枣庄 7:30 临沂 7:20
泰安 5:50 11:20 新泰 8:30 7:50 8:00
12:30 16:00 荷泽 7:30 莱阳 15:00 8:50
平度 10:00 16:30 石岛 8:40 宁阳 9:00 14:00
14:30 滨州 7:10 扬州 15:30 栖霞 14:00 威海 6:40
牟平 7:20 13:50 乳山 14:00 上海 9:30 8:50

流水发车线:
胶南-诸城每30分钟发一班; 胶南-日照每30分钟发一班;
胶南-胶州每25分钟发一班; 胶南-青岛每10分钟发一班;
胶南-小口子每20分钟发一班; 胶南-琅琊台旅游专线车每20分钟发一班;
胶南-理务关每30分钟发一班; 胶南-黄岛每15分钟发一班;
胶南-海青每15分钟发一班; 胶南-即墨每1小时发一班。
胶南-高戈庄每1小时发一班。

胶南汽车站电话:(0532)8194110

胶南住宿

胶南市国旅大酒店(三星级)
胶南市国旅大酒店位于人民路211号,是胶南市人民政府融资兴建的集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休闲、商务、旅游于一体的三星级酒店。运作管理全部微机管理化,能为宾客提供24小时快捷优质的服务。

东方九九红大酒店(三星级)
青岛东方九九红大酒店是按三星级标准兴建的一座现代化综合性旅游酒店,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海滨工业园内,东与国家级森林公园濒临,西、南与旅游胜地--琅琊台和大珠山风景区相望,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利。

百国墅大酒店(二星级)
百国墅大酒店酒店坐落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胶南交界的灵山卫柏果树海滨,酒店前览松软的沙滩、浩瀚的大海和全国第三高岛--灵山岛,后观小珠山和朝阳山美景,环境幽雅,景色迷人,一派田园风光,夏季气候更是凉爽宜人。

中太大酒店(二星级)
中太大酒店是胶南市各星级酒店中的新秀,位于胶南市东部新区,交通便利,环境幽雅。该酒店集餐饮、住宿、娱乐、会议于一体,共有6层,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营业面积4800平方米,装修典雅,设施先进。

胶南市裕源宾馆(一星级)
裕源宾馆位于文化路95号,隶属于胶南市教体局,集住宿、餐饮、娱乐、会议及购物于一体。宾馆有客房50套,标准间25套,3人间22间,单间3间。

胶南美食

黄海酒家
特别推出黄海大包,馅多、汁浓、味鲜、皮薄。地址:胶南市人民路208号
联系电话:8183017

珠海饺子宴
主要经营不同品味的48种特色水饺和20多种口味的宫廷蒸饺,其中生产的"工薪乐"水饺在1998年曾入选"青岛十大民俗小吃",价格从168元到6元不等。
地址:胶南市珠海路40号 联系电话:6162779,6162143

巧媳妇西饼屋
聘请台湾着名的面点大师,以生日蛋糕、西式糕点、冷饮为主,特色菜有烤肠、烤肉、烤鱿鱼。是胶南当地的洋快餐,深受胶南市民欢迎。
地址:胶南市东风路38号 联系电话:6115072

武陵山珍饭店
以各种菌类为主,可以蒸、煮、炒、溜等,又可以涮,是当今流行的绿色食品。
地址:珠海路邮电大厦西侧。

胶南市旅游餐饮一条街
位于市区珠海路,东起204国道,西至珠山路。共有饭店、酒家、小吃61家,主要有酒家、烧烤、小吃、快餐等经营方式。在这里,您不仅可以品尝到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日韩风味的菜肴,而且各餐饮单位经营的都是各类鱼、虾、蟹、贝、螺等鲜活海产品,充分体现了胶南市作为一个海滨旅游城市的优势;各种饮品种类齐全,应有尽有,但最具特色的是当地特产-琅琊台系列白酒、果酒,干白、干红葡萄酒以及青岛啤酒,再现了胶南酒文化的浓郁特色。餐饮一条街经营设施齐备,室内外卫生条件较好,餐饮、娱乐功能齐全,是胶南市区比较繁华的街道之一,也是集旅游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旅游餐饮一条街。

❸ 青岛好点的蛋糕店叫什么(元祖或是好利来之类的),在哪里

我觉得罗密欧的比较好,还可以市内四区免费送货上门,尤其是它的慕斯蛋糕好吃,我上周刚订了一个,在青岛有11家专卖店。在江西路·大尧三路都有专卖店

❹ 胶州风俗

胶州风俗习惯青岛婚丧嫁娶风俗
节令习俗
年除日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为年除日,即除夕。是日,做供品、办酒菜、挂年画、贴春联,中午合家团聚吃隔年饭,下午到祖坟前烧纸磕头,告祭祖先回家过年。各家堂屋正北要挂财神像、挂祝子、列祖位、摆供品、香案。院内撒干草、马料。晚烧香,包过年饺子。三巡香后,接回灶神,做好过年的一切准备。晚上,旧时守岁至新年开始。建国后,提倡移风易俗,部分封建迷信习俗渐减,但鞭炮、礼花的品种、花样和数量大增,欢乐喜庆气氛益浓。
过年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在传统节日中,最受重视。除夕夜子时起,新年伊始。旧时,在供桌上供素饺子,并由家长为首,儿孙相随开门接神,焚纸马、酹酒浆、叩首拜。全家人穿新衣、食素饺,俗称过大年五更。此时只许说吉利话,为避免禁忌词语,多不许小儿说话。饭后,子孙辈于供桌前依次给长辈磕头拜年。父祖则分给 “压岁钱”,盼孩子们长命百岁,福寿双全。拂晓,邻里亲友互致庆贺,作揖口呼“恭喜”、“发财!”谓之拜年。建国后,此节依旧,但祭神、祀祖等习俗已不盛行。机关、团体盛行团拜,慰问烈军属,送光荣灯、光荣牌成新风俗。
正月十五 即元宵节,主要活动为张彩灯、踩高跷、“打灯虎”、放鞭炮、虔“拴孩”、游寺庙、放焰火、吃“元宵”(汤圆)。农村有做“神虫”、面油灯的习惯。晚上将面神虫放在粮囤,将面油灯放在祖坟、庙前,院内院外处处灯火。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续灯。此三日,白天高跷、旱船、秧歌等民间杂耍演于街市(农村各村相互串演),热闹非常;夜间,街市、庙宇、店肆均张挂彩灯,灯上写有谜语为“灯虎”。人们看花灯、“打灯虎”、放鞭炮、点“焰火”,童稚各打彩灯到处照。各庙宇开山门迎香客,善男信女罗拜佛像前;寺内香烟缭绕,烛光闪耀,钟磐声声,纸灰纷飞,一派迷信气氛。胶城钱市街财神庙中,香烟尤盛,拜神者多为不育少妇,手捧红线,套于佛前泥娃颈上,叩首再三,以求生子,此为“拴孩”。各寺庙游人如堵,常有母子被冲散者,儿啼母喊,加上鞭炮交响,震耳欲聋之声深夜不衰。1945年后,庙宇多废。建国后,“拴孩”等迷信活动已无人相信,但庆元宵活动依旧,尤其彩灯加以电器化,质更好,量更多。1983年元宵之庆,盛况空前,新花样彩灯数以千计,焰火以万数。胶州城区花灯齐放,游人比肩接踵,欢声笑语不绝。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也称龙抬头,谓龙开始治水,春雨将临。主要活动为“打囤子”,凌晨各家于院内、场中,用草灰圈画囤子形,囤边画梯子,“囤子”中心置五谷数十粒,以此预祝五谷丰登。并炒黄豆、炒“旗子”(鸡蛋、白糖和面粉做成的菱形小块)为节日食品,以祝人丁兴旺。
清明 胶州民间也称“寒食”。虽有禁火三天以寒食纪念介之推的故事流传,但禁火习俗已除。主要活动为扫墓和春游、放风筝、植树。节日大都食炒面和菠菜豆腐做的“青龙白虎汤”。建国后,大批干部、职工和学校师生到烈士陵园扫墓,以缅怀忠烈和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五月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称“端午节”、“端阳节”、“五月节”,相传是为纪念诗人屈原。此日吃粽子,儿童的手腕、脚踝系五彩线,谓“端午线”,据说能防蛇蝎。耳鼻中涂雄黄,谓能避瘟疫保平安。日出前,青少年去野外以巾沾露水擦眼,谓能防眼病,称“拉雾露”。家家门窗悬艾,谓能驱恶魔。囊裹朱砂,谓能祛邪祟。食小蟹,饮雄黄酒,谓能防百病。
过半年 农历六月初一,谓过半年,一般只吃顿饺子。
入伏 入伏多农历六月,是日吃面条,谓吃入伏面。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传说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因时逢雨季,胶州流传喜鹊搭桥,织女落泪等神话故事。此日,妇女做各式印花小面食,以线串连,称为“巧饽饽”。当晚,少女齐集一堂,做素饺子、瓜果在院里摆供,向织女祈祷,请求帮助提高缝纫刺绣技巧,因名乞巧节,现农村仅存做小面花的习俗。

八月十五 即仲秋节。当晚,家家陈案皓月之下,供以月饼、西瓜、葡萄和苹果等,焚香祭月老。人们边吃月饼边赏月,合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旧时这一天有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等活动。
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俗称农家节。此时农事结束,场屋门关闭,雇工回家另谋生路。建国后,农民多在这天改善生活,以庆丰收。
过冬 即冬至,农家要上坟、烧纸,摆供品,祭祖先。全家吃顿饺子。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此日,民间兴以8种粟米干果煮粥喝,谓“腊八粥”。旧时塾学开始放寒假,塾师解聘。家家扫尘,准备迎接新年。
辞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又称小年,旧时以糖瓜(麦芽糖)水果供灶前,焚香烧纸马,谓送灶王爷上天。建国后此俗大减,有的仅晚饭吃水饺。

生活习俗
服装 解放前乡民服饰所费,占总收入的一、二成,衣料有土布(俗称小棉布)、“双龙”白布和蓝色的“阴丹士林”布。男上衣为对襟褂、对襟袄,布扣、两个口袋。裤子为直裆带腰宽腿单、棉裤。女上衣为右偏襟褂、袄,裤与男式相同。冬季男女均用扎腿带子扎裤脚。男帽为毡帽头、三大扇帽,男鞋有双脸布鞋、圆口鞋;女鞋多为绣花鞋。冬季,也兴蒲鞋、毛窝子鞋。夏天也兴草鞋,俗称三里(亨)儿。建国后,男装兴国防服、中山服、学生服,女装有列宁服和各式大翻领、小翻领上衣。80年代,人们衣着多姿多彩,讲究款式先进新颖大方、流行色。衣着质料趋向化纤布为主。
饮食 建国前,多数城乡居民终岁辛勤所得,十之七八用于食。冬季朝夕两餐,主食为甘薯杂以粟、豆、高粱、小麦。春夏秋三季每日三餐,食粟居多,杂以薯干、小麦。蔬菜普遍多食白菜、菠菜、韭菜、萝卜、茄子等。常年有自制的腌萝卜、腌辣菜和自制的豆酱。普通饭为饼子、粘粥和小豆腐。喜咸甜,厌酸辣。平民改善生活、过节、待客以面条、饺子为上。建国后,群众生活提高,一般食用玉米面饼子和窝窝头、白面馒头。1983年以后,小麦产量大增,人们以白面做主食。
房屋 清末民初,乡民住房喜南向,3间一套居多,堂屋(正面)居中,东西两间寝室;也有的一套5间,寝室还有里间。寝室设土火炕,堂屋设锅灶二套,烟道通过寝室火炕。每间屋面积一般不超过10平方米。建国后,住房逐步改善。实用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1983年以后,草房已绝迹,建房多讲究宽大、明亮、卫生。
用器 清末民初以来,胶州居民日常家具以木器为多。富户,间有红木名贵家具。70年代开始,兴写字台、大衣橱、木制椅子。80年代兴沙发、茶几、高低柜、书橱、综合橱、电视橱和各式软硬铁制折叠椅子。
取暖用具 建国前农村主要靠火炕或火盆,有少数人家生煤炉子,俗称憋里气炉子。80年代,有人开始自装家用暖气。
炊事用具 有锅灶、风箱。锅盖为高粱挺秆做的盖垫。竹筷子、黑瓷碗、白瓷碗、陶盆、水瓢、水罐。建国后,家家有暖水瓶和茶、酒具。黑瓷碗逐渐淘汰。80年代使用液化气炉灶者迅速增多。
照明灯具 清末民初为豆油灯,60年代以前民间多用煤油灯,70年代,农村逐步普及电灯。

礼仪习俗

嫁娶喜庆
说媒 民国以前,胶州男女婚姻皆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十五六岁,其母便央媒人找门当户对的女家求亲。如女方向男方求亲,称倒提媒。经媒人说合后,双方便开始暗地打听情况,无非是相貌、性格、家庭成员、经济状况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称捎亲。有的还要合“八字”,看双方是否有冲克。如各方面均满意,即可决定婚姻。
定亲 男女议定吉日,男方备好首饰、衣物及猪肉、鲜鱼、点心等礼品,由男方家长或代理人同媒人一起送至女方。女方设酒宴款待来客,还要以鞋、帽和绣花腰带或文房四宝等物回礼。男方的彩礼和女方的回礼根据经济状况,多少不定。
下媒柬 男方在印好的媒柬上写“抑候金诺”或“抑希金诺”,并由家长和女婿具名。然后附以丰厚礼品送至女家;女家收礼,在回柬上写“敬答玉音”,并由家长具名,另备鞋帽等礼品,与男方互换媒柬以示情意相合,故又称“投契”。也有作为书面依据,以防反悔的作用。

送日子 男方将结婚日期正式通知女方叫“送日子”,喜期的择定,受封建迷信约束。择定结婚日期后,还要附迎婚帖,上书新婚冠笄,坐帐、开面、梳妆及上下轿的面向与送迎女客所忌的属相等。到女方“送日子”时,女方所要彩礼必须付齐。
迎亲 迎亲前几日,男女双方的亲友邻居多馈赠礼品或现金,以示祝贺。给男方送礼为“看喜”,给女方送礼为“添箱”。男方自结婚前2~3天开始请送礼者喝喜酒。迎亲日,男女双方大门贴喜联,男方多用“关睢兆瑞,麟趾呈祥”;女方多用“礼隆往送,诗咏于归”。清末民初直至解放前后,富家迎亲都乘花轿,新郎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帽插宫花,身披红彩绸,一身状元打扮,名曰“小登科”,坐在前轿。后轿一般乘一男童押轿。新郎轿至岳母门前,女方陪客迎到大门,彼此行礼,进厅入席,饮茶进膳。新娘要上戴凤冠,穿莽袍,披云肩霞帔,无论冬夏内衬棉袄棉裤,取“厚道”吉祥之意,还要系玉带,蒙上罩头红。下穿八摺绣花罗裙。迎娶至男家,夫妇先拜天地,新娘被架进新房,按预定的方向盘腿端坐炕上,谓坐庐帐。须不言、不笑、不动,任凭晚辈男女嬉闹,谓之“闹喜房”。婚后第二日,女家迎新娘回家,称叫二日;翌日返夫家叫回三;第四天夫妇一同到女家,叫望四日。结婚时期的应用物品尚红忌白、尚双忌单,被褥衣物的缀物多用花生,象征长生不老和花花着生儿育女,再用红线串系红枣、栗子、清钱,多处放置,以兆早生贵子。民国年间,胶城及附近村庄有自由恋爱成婚者,也始有文明结婚仪式,结婚行鞠躬礼。席间,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要在结婚证书上盖印,征婚人和来宾代表要致祝酒词。有的用军乐,有的摄影留念。不过,文明结婚人数过少,极难推行。建国后,男女双方都注重事先经过了解熟悉,双方同意后,并符合婚姻法,便到政府登记结婚。婚娶礼俗大减,彩轿、吹鼓手、仪仗队废除。农村尚有拜天地、坐庐帐等旧习。城镇和部分村庄的大多数青年多崇尚新事新办。迎娶多用马车或自行车,婚期多择定元旦、“五•一”或国庆节等节假日。亲友邻居送贺礼,男方设酒宴热闹一番。70年代末期开始,婚事日趋大操大办,攀比之风颇盛。也有男女双方置办新家具,单位组织举办集体婚礼,有的则实行旅游结婚。
生孩子 婴儿出生第三天,设宴请客叫过三日,婴儿的外祖父家要在第8天或第9天(男8女9)送面卷子、鸡蛋、红糖、油条、猪蹄、小米等物,谓送汤米。亲友邻居也适量送汤米,回赠的礼物中定有染红的熟鸡蛋。婴儿生后百日,亲友再次赠送银手镯、脖锁、小儿衣物等,谓送百岁。有俗语:“姑家的裤,姨家的袄,妗子的鞋穿到老”。
过生日 胶州一般人家,无论长幼,每逢过生日都要吃面条以示庆贺,称吃“长寿面”。又忌喝粘粥,有俗语:“喝了粘粥,一年糊涂”。富裕家庭,凡年过6旬的生日叫寿辰,要大庆。亲友赠送寿幛、寿联、寿匾、寿画,一般写“福如北海,寿比南山”等祝词,画是寿星图、松柏图、仙鹤、寿桃图等,也有送糕点、猪肉和钱币的。主家要设宴款待宾客,吃长寿面,喝长寿酒。80年代,人们对过生日、祝寿越加重视,亲友和儿女赠送寿辰蛋糕、高级点心、糖果等。有的子孙辈过生日也是大操大办,请亲朋喝酒。
搬家 亦称乔迁,迁入新居要贴对联,一般写“移来新舍寓,还是旧邻居”。并向邻居馈赠面条等食品,称认邻舍,表示睦邻。亲友们要馈以馒头、猪肉、糕点等表示祝贺,称为烧炕。主人宴请宾客为谢。

丧葬祭祖
报丧 丧主请人将死者逝世及安葬的日期通告亲友。
入殓 旧时胶州用棺椁,兴土葬。死者咽气,全家恸哭,谓“报庙”。翌日晚,丧家到土地庙焚纸、香和纸扎的轿、马,谓送盘缠,亡人的长子手执长棒,站在方凳上高呼指路。死者脸遮黄表纸,口含铜线,手握小面饼(富家有的握金银),穿戴成套寿衣冠,被褥具全,由儿女亲属将尸体抬入棺内。棺内放香、纸灰等杂物,盖棺封口,外敷黑油漆,置于当门屋正北,外加遮灵帐,灵前没饭桌、瓦盆、灯罐和五谷囤,儿女守灵,亲友吊唁。1968年以来实行火葬,把遗体送往火化场,火化后将骨灰盒放在当门正北,设供吊唁,或寄存火化场骨灰厅。
戴孝 父母亡故,儿子穿白孝衫、鞋上表白布,戴孝帽并扎白布条,腰束苘绳,手执柳木哀杖,女眷头顶白布褡头,侄孙按辈份穿孝服。建国后,逐渐改为臂佩黑纱。若死者男性,其儿女左臂佩黑纱;若死者女性,黑纱则佩在右臂。
出殡 旧时出殡,富贫相差悬殊。富家出殡设棺罩、灵床、主楼、旌幡,还有仪仗队和鼓乐队,并有纸扎的童男女,有的还设打路鬼、开路神,大摆路祭。死者的长子和其他子孙或亲友都要按照辈分和身份,分别穿白衣、披麻戴孝,耳旁挂棉球,手持哀杖,哭送灵柩至墓地。埋葬前,在坟地焚烧纸扎的童男女,并在圹内随葬陶器和铜、铁、锡、漆制器皿。棺材下葬后,仪仗返回,称回灵。回灵后,丧主向亲友邻居分遗饭(用面蒸的大饼切成小块和小馒头状食品)。出殡当日晚,丧主要宴请所有帮忙人员,谓酬劳。
上坟 葬后3日,丧家赴墓地祭扫,称为三日坟。第35日,再赴墓地上五七坟,此后要上百日坟,周年坟。一年内,丧家人口皆不得穿红着绿,过年只能贴蓝纸对联,以表对死者的哀悼。其后除在清明节、冬至、春节期间祭扫墓地之外,3周年和9周年时的上坟特别隆重。一般要烧纸钱、摆供品,并把纸扎的箱、柜、摇钱树、聚宝盆等在坟前焚烧。实行火化之后,多数乡村仍把骨灰盒土葬、筑坟,有的还立碑为记,祭扫方式仍沿袭旧习。
家祭 对故去的先人要过周年、3周年、9周年。10年后为忌辰。每年的春节、清明、冬至节,都要在家摆供设祭。
祠祭 望族大户都设祠堂,有公田,专供祭祖。春节时,祠堂内摆放列祖列宗的牌位,有的挂祝子摆供品,烧纸、香。正月初一晨,有威望之长辈带领本族男人,赴祠堂行祭礼。族规森严,妇女不准入祠堂,同族人认为不肖者均不得入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