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湖南洪江话翻译
满满——“叔父”
舅佬倌——妻子的兄弟
姆妈——“母亲”
郎罢公——女婿
伢几嘎——男孩子
妹几嘎——女孩子
细细子——小孩子
手板——手掌
泡渣——一种糯米油炸食物
灯盏粑——一种粘米油炸食物
米豆腐——又称“鸡蛋糕”,一种米制食物。
打牙祭——旧指商店作坊每月初一、十五为员工改善生活,后泛指改善生活。
打平伙——凑份子聚餐
挂青——清明扫墓,又称“上坟”
窨子屋——四周围以高墙的砖木结楼房
二、动作类
报你——告诉你 嗨--玩
绊倒——跌倒 发梦忡——梦呓 戏毛伙——开玩笑 坨落——又称“丢失”
逗把——开玩笑 扯谈——①闲聊;②开玩笑。又称“扯卵谈” 弄送——唆使、捉弄,如“你莫~ ~人”
苕——愚蠢,如“你莫~”。又称“哈”、“哈里哈气”。作名词詈人语,可称为“苕卵”、“哈卵”、哈宝”、“哈崽”。
抛皮——指人轻浮、不稳重,也称“抛”。
背时——倒霉。
冰浸——冰冷。
焦湿——湿
光生——漂亮。
撇脱——与已无关,如“你把这事讲得咯子~”
惯侍——娇惯。
么咯——什么,又称“么咯子”,如“其在做~”。
哦自——怎么,如“他~~来”
帮摁——硬
调胃口——设置悬念
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哥们是不是老乡啊?
‘贰’ 湘潭话的湘潭方言童谣
1.磨子磨,割子割,铲子铲,蚂蚁子上山抠手板。
2.一年级滴啰嗦,二年级滴哥哥,三年级滴游击队,四年级滴被枪毙,五年级滴开大炮,打得六年级滴生毛毛。
3.背背背,买零碎,背背腰,买辣椒。
4.卷子卷子一,卷子卷子二,卷子卷子三,卷子卷子四,卷子卷子五,准备上山打老虎。
5.狗打屁,生牛莉,牛莉不开花,藤上结苦瓜,苦瓜不结籽,打屁伢子就会死。
6.点点虫虫飞,上山捉一对。捉对花花虫,啊哒手背背。
7.你你你!你是银参米!他他他!他是鼻屎嘎!我我我!我是派出所!
8.学习黄继光,走路不拐弯。学习董承瑞,不和妹子睡。
9.天上的星星挤密啊密,地上的油石头姑挤得冒缝,我拿起杂扫把去拍横横,哈哈冇打中!
10.羞羞羞,刮猪油,熬白菜,放酱油。哭脸巴,油菜花,打烂罐子恶锅巴,锅巴冇熟,哭一上轴。锅巴熟哒,哭足哒。11.伢子伢, 钓嘎麻,嘎麻一蹦,钓蚱蜢,蚱蜢一飞,钓乌龟,乌龟一爬,快些喊牙。
12.缺牙齿,耙猪屎,耙一箩,送外婆,耙一担, 家家散,耙一桶,自噶整。
13.年轻哥哥你莫着急,我们中巴热烈的欢迎你。有沙发是有空调,想停就停几多逍遥。一块钱让你抖一盘撑,管他红灯不是红灯。
14.红鼻子狗,伴墙走,我冇挨它,它啊我一口。
15.牵羊卖羊,一卖卖到荷叶塘。老板哎,买羊啵?”“买头羊。”“头羊冇得角。”“买二羊。”“二羊冇得脚。”“买三羊。”“三羊四羊随你捉。”
16.小姐小姐你莫生气,明天带你去看戏,我坐板凳你坐地,我恰面包你恰屁。
17.XXX的脑壳象地球,有山有水有河流,还有两条臭水沟。
18.轿古记古轿,新娘子莫屙尿。记古轿古记,新娘子莫打屁。
19.江西老表,河里洗澡,碰哒乌龟,啊哒屌屌。
20.月亮粑粑,兜里坐个嗲嗲,嗲嗲出来买菜,兜里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绣花,绣杂糍粑,糍粑跌得井里变杂蛤蟆,蛤蟆上树,变哒斑鸠,斑鸠子咕咕咕,和尚打豆腐,豆腐一吥渣,和尚呷粑粑,粑粑一吥壳,和尚呷菱角,菱角溜溜尖,和尚上哒天,天上四个字,和尚犯哒事,事又犯得恶,抓哒和尚砍脑壳。(这一段不是湘潭童谣,应该是长沙的,因为湘潭没有嗲嗲这个词,湘潭叫爷爷作公公)
21.谢谢你滴茶,谢谢你滴烟,谢谢你滴板凳坐半边,板凳一翘,打哒我滴腰,板凳一脱,打哒我滴脚,我问板凳要膏药,什么膏?鸡蛋糕。什么鸡?叫鸡。什么叫?鸭叫。什么鸭?水鸭。什么水?自来水。什么自?鱼刺。什么鱼?鲤鱼。什么鲤?枪毙你。什么枪?步枪。什么步?干部。什么干?旗杆。什么旗?国旗。什么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打得你嗯妈不清白。
‘叁’ 想听芜湖方言
芜湖本地话
心疼不拉滴 可爱,好玩,很卡拉的 句
切 吃.
如:一起吃饭.字
上该~ 上街~~ 词
啊要~个吊的则~锅通的则~哪有破烂拿来卖唉 这下糟糕了,惨了.
句
嘎 家 字
你败给老打则 你别给我打了 词
温苦地 形容东西很苦 词
丁啷则 相好的 词
候含地 形容东西很咸 词
靠把 搭档的意思 词
锤子 茄子(素菜名) 词
小油子 小流氓 词
无嘎住二该 我家住二街 词
催子 水壶 词
堂见 客厅 词
翁菜 空心菜 词
锅锅 哥哥 词
摸 办事拖拉 词
么地讲 没的说. 词
勒色 垃圾 词
灶皿 我奶奶说厨房的意思 词
哪怪 哪里 词
冒板 硬冲好汉 词
等哈子 等一下 词
吓啊伙 小孩 词
搞面活wo! 干什么 句
地把子 水果上的小枝子 词
灶口卧 厨房 词
猫软滴 形容很软啦~~ 词
黑老子一跳 吓我一跳 词
头脑有屎 头脑不清楚 词
一个人在外头不易,要晓得照顾自噶,能七就七,能喝就喝,败色(SHAI)不得泽个那个,好大似啊,豆子花光的还能再赠,人搞倒哪怪七不消 一个人在外面不容易,要知道照顾自己,能吃就吃,能喝就喝,不要舍不得,钱花完了还能挣。 词
一决把你踢到和南西瓜登KI(请使用标准的芜湖话来读) 反映不认同别人的意见,用脚踹老远的 句
激索的 形容味道酸 词
干么四哦~ 干什么~ 词
来丝 厉害 词
西西 谢谢 句
龙鼻子 鼻涕 词
从前有故胡上叫孙无昆,个个孙无昆有毫过劲,故天他遇到几故妖怪,他一板决就把他们耸屁得着 拿芜湖话读出来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长篇
得龙 得心应手 词
往前呲地个 往前面去点 词
敲捞子 形容小女孩古灵精怪 词
坐崔子咖K 坐车回家 句
大大 爸爸 词
各择么头子 夹脚子头 词
埋个碗上老子请泥切饭,就在不门高头。那里有老么鸡汤,哈有搭浆干啤。泥摆怕,老买单,不来就是不弄子! 正宗芜湖话! 句
豁个 过一下子,马上 词
在自行柴摸价该?(宣城话!) 这自行车什么价格? 句
个怎搞地啊? 这是怎么回事? 词
古该个灌响 我今天发工资 句
噶起 回家 词
老比 人不识时务,以为自己是老大 词
不盯龙 不精明 词
噶门口 家附近 词
二吊蛋 形容人成天吊儿郎当的 词
KI你 打人 词
五马洋西 形容人嬉皮笑脸 词
夹十货 形容有理讲不清 词
龙县 做事邋遢 词
猴上去 爬上去 词
毛丝 厕所 词
在哪拐 在哪里 词
二极管坏了 头脑有问题 词
倒瓤子 形容人或事情非常糟糕或狼狈 词
中刚要 中间 词
逼砸逼砸(读一第一声) 嘴老是在那小声的讲个不停 词
清丝 相貌较好,看着比较舒服 词
汤泡子则 小孩比较调皮,一般长闻于小孩犯错时大人语 句
不清头 讲话办事稀理糊涂的 词
责厌 捣乱、不正经。就是捣糨糊~ 词
卡拉 时尚,前卫。 词
阿对啊? 对不对? 词
阿晓的? 知不知道? 句
小沫浪子 地痞流氓 词
蝈蝈 聊聊 词
(儿歌)擦么、擦么、鸡蛋糕,散舌绿豆高,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 长篇
国六子 手握拳,伸出食指与中指后弯曲二手指第一、二关节,用手指关节敲别人的头 词
哈坎子,哈坎坡 下坡,反之上坡。 词
该个 今天 词
么的搞头 没意思 词
哈面 下面 词
不得了生 指大事不妙 词
黑子 盲人 词
滚筒 老大 词
高头 上面 词
混子 指那些无所事事,整天在外惹事,打架的人 词
你合老子啊 你吓唬我啊 词
和龙天哎 不得了 词
哈四地 是不是 词
干么四 干什么 词
哈四地 是不是 词
撒开 不得了 词
攒 有趣 词
四四啊! 谢谢啊! 词
外后着 大后天 词
后着 后天 词
门着 明天 词
前咖 前天 词
查咖 昨天 词
虾子筋 形容人瘦 词
哈八子 形容人老是把嘴巴张着 词
老头子 老爸 词
淖里八哄 傻 词
炸到哈尔兵去了 形容斗地主时牌不好 词
灶木见前头 厨房 句
能豆子 小孩子很聪明,能拐拐的 词
赢个紫子 硬币 词
国蛋 聊天 词
俺睛 眼睛 词
机司 汽车驾驶员 词
的坡子 楼梯,台阶 词
堂屋、客堂间 客厅 词
夹热哄 凑热闹、乱起哄 词
小把系 小男孩 词
小阿尼 小姑娘 词
拉子 穿着不整齐 词
乌 打某某人 词
么东西 没有实力等等 词
汤泡子子 形容小孩坏 词
夹什货
不讲理的人 词
拨弄子 不讲理 词
嘎扎窝 腋下 句
老长 很长 词
老高 很高 词
坞头 河边洗衣洗菜的地方 词
得货 收入高、赢钱或得到意外之财 词
咯啷车 自行车 词
芦粟子 高粮 词
车子 烧水的壶 词
录骨子 玉米 词
撂的高头 (东西)放在上面 词
咯啦 这里 词
迪个个 很少的意思 词
父亲 耷耷 词
姑呀 姑父 词
三寡寡 不用说了,芜湖的会斗地主的都知道,哈哈哈 词
恩皮凑脸的 死乞活赖的 词
不鼎珑 脑子有毛病,疯疯颠颠 词
哈KI 下去 词
娘娘 姑妈 词
嘎爷爷 外公 词
嘎奶奶 外婆 词
神知无知 不识事务 词
毛栗子 这里做动词解释,如:给你一个毛栗子,就是用手指关节敲别人的头 词
孩子 鞋子(同孩子一个音) 词
漂子 乡下人 词
厚含的 太咸 词
恩劲 非常要强,倔强,不轻易甘拜下风 词
姆奶奶 做事太慢 词
牢高 很高 词
奶奶姑子 蟾酴 词
炸弹 泛指假的。 词
吃寡饭 吃白饭 词
锅通的了 事办砸了,情况不妙。 词
二垂 没用,无能。 词
睡告 睡觉 词
干么? 干什么 词
七屁八摸 不首信用讲话不算话 词
‘肆’ 四川民歌民谣有哪些
1、《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词和曲均出自于音乐家金鼓先生之笔。歌曲形式简单,情绪乐观爽朗,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广泛传唱于国内外。
2、《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又叫《跑马溜溜的山上》,原西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歌,经吴文季、江定仙编曲,由喻宜萱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演唱。此后《康定情歌》在全国流传。
3、《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桂花遍地开》源自大别山民歌,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并在中国全国多个省份传唱的民歌,由于曲调优美、歌词生动,这首歌很快就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传开了。后来,伴随着红军的足迹传遍了大江南北。
4、《槐花几时开》
《槐花几时开》,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实际上是宜宾地区的一首传统山歌,形成年代久远。清光绪年间刻本《四川山歌》中就载有它的歌词。
5、《辣妹子》
《辣妹子》由宋祖英演唱,余志迪作词,徐沛东作曲,收录于音乐专辑《好日子》。
‘伍’ 什么是鸡蛋子
应该为鸡蛋仔。
鸡蛋仔是香港地道街头小吃之一,台湾称鸡蛋糕,又称鸡蛋饼。以鸡蛋、砂糖、面粉、淡奶等造成汁液,倒在两块特制蜂巢状铁制模版的中间,放在火上烤成。倒出来的鸡蛋仔呈金黄色,有蛋糕的香味,加上中间是半空的,咬下时口感特别弹牙。
鸡蛋仔在五十年代出现在香港,凭借酥脆香甜的口感很快就征服了人们,已经遍布香港的大街小巷,火爆至今。很多香港明星亦是鸡蛋仔的忠实“粉丝”,比如曾志伟、郑秀文、任达华和他妻子琪琪等等,可见鸡蛋仔魅力非凡。刚制作好的鸡蛋仔满街飘香,人们争相购买的火爆场面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陆’ 鸡蛋糕在锦州的方言叫什么
我是凌海的,小时候家长要是蒸鸡蛋了,就会说,给你炖鸡蛋了!哈哈
‘柒’ 沈阳的人文特色是怎样的
沈阳话是沈阳的地方话,属东北官话—吉沈片—通溪小片。沈阳话是官话方言次方言东北官话的地方变体,属于汉藏语系(语系)-汉语(语种)-东北官话(方言)-吉沈片(大片)-通溪小片(小片)。以北京官话(由北京方言和沈阳方言构成)为中心的北方方言,在近代已经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沈阳话和东北其他地方的方言一样,同属于官话方言的东北官话。
沈阳特产有辉山牛奶、中街大果、德氏冷饮、小梁山西瓜、醉金香葡萄、东陵红树莓、寒富苹果、祝家大杏、清水大米、香雪面粉、辽中鲫鱼、八王寺汽水、雪花啤酒、老龙口酒、沈阳陈酿酒、老高太太糖葫芦、不老林糖、克拉古斯香肠、重工菠萝火腿、雄洲牛煮三锅、榆园酸菜、康福月饼、冬冬食品、桃李面包、麦金利苹果醋、眼宝羊肝羹、老王头调料、沈河大酱、红梅味精、沈阳红药、绢花、葫芦雕、沈阳羽毛画、彩石镶嵌画、天然色高级地毯,中和福茶叶,天益堂中
‘捌’ 满族习惯和方言
生活习惯: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意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满族过去信仰萨满教,每年都要根据不同的节令祭天、祭神、祭祖先,以猪和猪头为主要祭品。在大祭时要杀猪,特别是在祭祀祖先时要选用无杂毛的黑猪(有的还必须选黑公猪),宰杀前要往猪耳朵内注酒,如猪的耳朵抖动,则认为神已领受,即可宰杀。此举俗称为"领牲"。有的地方要将猪肠和膀胱放入吊斗挂在杆子上,让乌鸦来吃,如果三天内被吃掉,就为吉利。然后把全猪卸为八块,按原样摆在方盘内,供于家里屋内西山墙的祖宗牌位下,家人按辈份排列免冠叩头三遍,再将肉切碎入锅熬煮,全家围坐,蘸盐而食。此时如有客至,只要在祖先牌位前叩头三次,即可坐下同吃,吃完也不必道谢。满族人家至今还有逢杀猪时请亲邻好友前来品尝头顿猪肉的习惯。过去,在庄稼成熟的季节,满族还有"荐新"祭祀的习惯,如今已被"上场豆腐了场糕"习俗所代替,即在五谷上场时,用新豆子做豆腐吃,打场结束时,用新谷做大黄米饭或豆面饽饽吃,以庆丰收。满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新娘必须先在南炕上坐帐,也有称"坐福"。直到晚上,才在地上放一张桌子,新娘、新郎要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对饮。
日常食俗 :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米+查)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饽饽是用黏高粱、黏玉米、黄米等磨成面制作的,有豆面饽饽、搓条饽饽、苏叶饽饽、菠萝叶饽饽、牛舌饽饽、年糕饽饽、水煮饽饽(汉语的饺子)等。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着名糕点。较着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酸菜可用熬、炖、炒和凉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锅别具特色。配菜也可用来做馅包饺子。东北地区的满族,每户腌渍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此外,日常蔬菜还有萝卜、豆角等。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辽宁沈阳市的那家馆是家有100多年历史的满族餐馆,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满族的进餐习俗和饮食礼仪很多。如祭祀用过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带去,吃完后不允许擦嘴;家中人就餐,长辈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过年杀年猪时,有把亲友、邻里请来同吃白肉血肠的习惯。
民族食品
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
①白肉血肠。
②火锅(满族传统风味菜肴)
③酸汤子(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
④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最早是清朝皇帝到东陵祭祀祖宗时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称为"祭饽饽"。做供品时有果馅厚酥饽饽、鱼儿饽饽、匙子饽饽、菊花饽饽、糊面饽饽、炸高丽饽饽、江米糕、黄米糕、七星饼、鸡蛋糕、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几十种。传入民间制成糕点后,大体上分为大小两种饽饽。大饽饽每斤八块,俗称清东陵大八件;小饽饽每斤十六块,俗称清东陵小八件。大小饽饽品种主要有太师饼,松饼,玫瑰饼,龙凤饼,山楂桃。还有无馅的七星点子、八裂饼、核桃酥、到口酥等)
蜜供和萨其马最有名,此外还有绿豆糕、花生糕......
传统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逢年过节,都要杀猪,过年(春节)时每家要杀猪二至三口。农历腊月八日(腊八节),要用黏高粱、小豆等八样粮食煮粥,称为腊八粥。除夕吃饺子,在一个饺子中放一根白线,谁吃着白线就意味着谁能长寿:也有的在一个饺子中放一枚铜钱,吃到便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有钱花。此外还要吃手把肉和特有的点心"萨其玛"。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夏历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方言:
现代满族普遍使用汉语,除了一些学者还能应用满语外,目前会说满语的满族人只余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家,大多数满族人已经不懂满语了。不过,东北和北京地区的汉语方言中吸收了很多满语的词汇。
* 埋汰(脏)
* 嘎哒/疙瘩(地方)
* 嘎拉哈(羊拐骨或猪拐骨,用于游戏)
* 恩那(是、对、好)
* 饽饽(糕点,后亦指饼干)
* 个应(gè ying)(使反感)
* 萨其马:来源于满语sacima,原意为“狗奶子糖蘸(狗奶子为野果名)”
* 白(bái):来源于满语bi,意为“徒然”、“空”
* 嬷嬷:来源于满语meme,意为“乳”、“奶”,转意为“乳母”
* 克扣(kē kòu):来源于满语keike,意同汉语
* 哈喇(hā la):来源于满语har,意为“刺鼻”,今意为食用油变质
* 呵斥(hē chì):来源于满语hacihiyambi,意为“责备”
* 勒勒(lē le):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leolembi,意为“谈论”,现转义为“空谈”
* 抹擦(mā sà):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macimbi,意为“舒展”,今意为将有褶皱的东西抹平
* 磨蹭(mó ceng),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moco,原意为“迟钝”,今意为“繁琐缓慢”
* 撞克(zhuāng ke):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jangkulembi,意为“撞上邪祟”
* 咋呼(zhā hu):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cahu,意为“泼妇”,现在意为不沉稳,喜欢大呼小叫
* 胳肢(gé j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gejihesembi,意为“搔腋下使发痒”
* 邋遢(lā tā, 东北、北京发音为lē te):来源于满语lekde lakda,原意为“胖人随行”、“衣摆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齐,不利索
* 哨叨(shào ):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sodombi,原意为“马步行不稳”,转义为“轻佻、不稳重”
* 挺(tǐng):北方方言,来源于满语ten,意为“很”、“甚”
* 克(kē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koikasambi,原意为“打架”,转义为“批评”
* 敞开儿(chǎng kār):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changkai,意为“尽量”、“任意”、“随意”
* 块儿亮(kuàr liàng):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kuwarling,意为“漂亮”、“美丽”
* 摘歪(zāi wa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jailambi,意为“躲”、“避”,转意为“闪身让开”、“歪”、“斜”、“斜靠”。
* 该漏(gái lou):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gaimbi,意为“要、取”,转意为“揩油”
* 的瑟(dè se):东北方言,意思是轻佻,卖弄
* 马马虎虎:北方方言,来自满语lalahuhu,意思是办事不认真,毛糙
* 磨即(mò ji):东北,北京方言,即磨蹭,来自满语moji,moo
* 个色(gé shǎi):东北方言,北京亦称gélu,来自满语,意思是人(性格)特殊
* 额吝 (é lìn): 北京方言;和勒(hé le),满洲方言, 指衣物或者被子上的渍痕,如衣领上的汗渍。来自满语,波纹的意思
[编辑] 满语单字
* 嗻 (je):为清朝时在下位者对主上的应答声
* 喳 (ja)贱.易...等
* 阿尔萨兰(arsalan) 狮子
* 它斯哈 (tasha) 老虎
* 伊汗 (ihan) 牛
* 箍了马混(gulmahun)兔
* 母督理(muri)龙
* 某林 (morin) 码
* 骰应 (sain) 好
* 多铎 (dodo) 胎儿
* 阿库 (aku) 没有
* 巴来伊(balai) 放肆
* 笔 (bi)我
* 保扭 (bonio)猴
* 叉虎 (cahu)泼妇
* 阿玛 (ama)父亲
* 哈哈 (haha)男人
* 呵呵 (hehe)女人
* 哈啦(hala)姓氏
* 呵呵了库(hehereku)娘娘腔
* 宜兰 (ilan) 数字三
* 母色 (muse) 咱门
* 那丹朱 (nadanju) 数字七十
* 沙克沙哈 丹敏 (saksaha damin) 上半身黑 下半身白 出生约一.二年的雕 又名:接白雕 亦为满清名画家 郎世宁所绘之画"雪点雕"之正确解释
[编辑] 满语地名
辽宁、黑龙江和吉林的诸多地名也是由满语的汉语音译而来。
* 牡丹江(弯曲的河)
* 张广才岭(满洲阿勒楚喀语,吉祥如意的山)
* 松花江(白色的江)
* 伊春市(皮毛之乡)
* 呼兰县(烟筒)
* 阿城(阿勒楚喀)
* 绥芬河市(锥子)
* 哈尔滨(晒网场,晒渔网的地方)
* 佳木斯(驿丞村或站官屯)
* 吉林(原名吉林乌拉,沿江之意)
* 兴凯湖(兴凯:水从高处流下的)
‘玖’ 遵义的特色小吃有
1、尚稽豆腐皮
刘二妈米皮是遵义老字号的名小吃,制作原料主要有米皮(卷粉、大头菜等。
(9)鸡蛋糕是哪里的方言扩展阅读:
遵义,简称“遵”,位于贵州省北部,黔川渝三省市结合部中心城市,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南临贵阳市,北倚重庆市,西接四川省。处于成渝—黔中经济区走廊的核心区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桥头堡、主阵地和先行区。是西南地区承接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
遵义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享有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厚朴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高品质绿茶产区、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吉他制造之乡等称号。
参考资料:网络-遵义
‘拾’ 四川方言童谣集锦
四川人的童年如果不会几句童谣,都不好意思和小伙伴们一起愉快的玩耍。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四川方言童谣,欢迎大家阅读。
四川方言童谣一
踩到我的脚(juo),杂个说?擦膏药(yuo), 啥子膏?牙膏. 啥子牙?豆芽. 啥子豆?豌豆. 啥子豌?台湾. 啥子台?抬你妈妈进棺材。
另:生了病,要吃药,啥子药?膏药,啥子膏?牙膏,啥子牙?豆芽,啥子豆?豌豆,啥子湾?台湾,啥子台?抬妈妈滚下崖(ai)。
另:大脑壳,棒棒剁,剁烂了,我有药,啥子药,膏药,啥子膏,鸡蛋糕,啥子鸡,公鸡,啥子公,文化宫,啥子闻,屙扒屎来给你慢慢闻。
四川方言童谣二
巴巴掌,油煎饼,你卖烟脂我卖粉,卖到成都折了本,买个骨头大家啃,啃又啃不动,丢到河里嘣嘣嘣.
另:巴巴掌,有芡粉,我卖胭脂你卖粉,卖到泸州折了本,捡到一个大铜元,买了一个大月饼,吃一半留一半,放到姐姐枕头边,猫儿含到灶门前,狗儿含到茅房边,鸦雀含到树尖尖。
另:打掌掌,做粑粑,家婆有米不做粑,做个牛屎粑,放在床旮旮,黄狗叼到大路边,鸦雀衔到树巅巅,孙儿放到枕头边,妈妈拿起小皮鞭,打得娃娃哭半天。
四川方言童谣三
墙上的冬瓜两边倒,你说老子不买表,
老子买表你不戴,你说老子不买菜,
老子买菜你不煮,你说老子不买鼓,
老子买鼓你不敲,你说老子不买刀,
老子买刀你不磨,你说老子不买鹅,
老子买鹅你不杀,你说老子不买鸭,
老子买鸭你不喂,你说老子累不累?!
四川方言童谣四
叮叮猫,雷爪爪,哥哥起来打嫂嫂,嫂嫂哭,背起娃娃回娘屋,娘屋远,打把伞,娘屋近,拄根棍.
另:叮叮猫,雷爪爪,哥哥起来打嫂嫂,嫂嫂起来床边坐,坐死娃娃惹大祸.
另:丁丁猫,穿红裙,高大姐做媒人,麻子娘娘吹鼓手,斑竹丫丫抬起走,抬轿的,慢点抬,看把姑娘绊下来,姑娘穿的绣花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