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蛋糕培训 » 南浔丰盛湾蛋糕在哪里
扩展阅读
自制蛋糕没有转盘怎么做 2025-10-03 18:30:43

南浔丰盛湾蛋糕在哪里

发布时间: 2022-08-24 15:33:57

① 南浔古镇好玩吗。

很好玩!
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
清末民初整个南浔区丝商云集,菱湖,南浔,双林都是中国的四大丝市之一,商贾云集,尤以南浔镇之四象八牛为典型。
南浔镇四象八牛,即“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为代表的南浔富商,清光绪年间,出现在湖州南浔民间及江浙一带。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南浔以丝商起家者,其家财之大小,一随资本之多寡及经手人关系之亲疏以为断。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资本雄厚,或自为丝通事,或有近亲为丝通事者。财产达百万以上者称之曰‘象’。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则譬之曰‘狗’。所谓‘象’、‘牛’、‘狗’,皆以其身躯之大小,象征丝商财产之巨细也。”。南浔“四象八牛”之说,属于民间说法,根本无正规的统计和详细记载,七十二墩狗仅仅是泛制指。“四象八牛”之说,反映南浔自南宋淳年(1252)建镇,浔溪、南林、设镇官、南浔,耕桑以富,行商坐贾荟萃,为江南雄镇。
南浔“四象八牛”,都以湖丝发家---《元和郡县志》记载:“湖州外开贡丝布”。早在唐开元年间,湖丝已成为贡品,形成产业---《宋史·食货志》中称:“茧箔山立,续车之声连屋相闻。”。南宋湖丝已出口国外,《嘉泰吴兴志》载:“湖丝遍天下”之说了。辑里湖丝更驰名于国内外,因为辑里湖丝质地洁白细匀,富有拉力,优于其他湖丝,如《南林报国寺记》中所载:“南林一聚落耳,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 ”(南浔古称南林)。当时的湖丝生产和质地就数南浔了,清道光年间的诗人董蠡舟在《蚕桑乐府》中赞道:“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天时地利以营丝而富,光绪间成豪绅大户“四象八牛”。
刘镛为 “四象”之首,据传刘镛的财富达二干多万两银子之多,被誉为四象中“刘家的银子”之美称。30年代南浔民谣云:“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当刘镛发迹后,深感列祖以来,都缺少文化,虽有财,但无禄,不上门第,故亟力教子读书,应试科举,使他的四个儿子都能进入仕途,刘镛也因儿子的及第,恩封为通奉大夫,达到了荣宗耀祖的目的。刘镛还把女儿嫁给一品大学士徐甫的儿子为妻,另-个女儿嫁给蒋锡绅之子清学部总务司郎蒋汝藻为妻,使刘氏更加光耀了门第,在南浔成了一户有钱有势的大户。
张颂贤(1817-1892),据传他的财富仅次于刘家,占四象之第二位。字竹斋,祖籍徽州休宁,其父张维岳在南浔开一小酱盐店为生。张维岳有两个儿子,张颂贤为老二。张颂贤善经营,遂从事丝业后,全力经营辑里丝出口业务,并开设了“张恒和丝行 ”,营丝发家后,又着眼于盐务,为盐业界巨头,据张謇《乌程张封公墓碣》:“同治初元,私贩充斥,引滞课绌,盐法太坏。巡抚召商集议,颂贤连约诸商,收余姚岱山之私,轻课减价,以阴敌缘江并海之私。于是商利益滋,官课以充,而家亦日益丰大。”张颂贤有二个儿子,长子张宝庆,字质甫;次子张宝善,字定甫。
张钧衡,字石铭,系张宝庆的独生子,张颂贤的长孙。张钧衡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承袭祖业后,经商有方,产业盛丰。他奉母至孝,在自家宏丽的园林“适园”内,为母建佛堂,供玉佛,让母焚香拜佛,还建造一座石塔,篆刻唐柳公权书《金刚经》。张静江,名增澄,又名人杰,字静江,号饮光,另号卧禅,系张颂贤次子张宝善之子。张静江早年参加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为革命捐款效劳,孙中山先生曾说过:“自同盟会成立后,始有向外筹资文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多者张静江也。但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张静江,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张颂贤的两孙被誉为四象中“张家的才子”。
四象中还有庞云曾(金字傍,1833---1889),字芸皋,原籍浙江绍兴,父为师爷,庞云曾也为丝业行学徒出身,故通晓蚕丝经营之道,发家后,开设了“庞怡泰行”,在经营中,结识了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店老板,人称“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在合伙做蚕丝生意的同时,还与胡雪岩同做军火生意,为左宗堂向洋商购买军火。庞云曾有官场朋友的帮忙,后又通过李鸿章,使儿子庞元济在光绪十七年(1891),得慈禧太后旨恩赏举人,特赏庞云曾一品封典,候补四品京堂,恩赠荣禄大夫,光禄大夫之称,故被誉为四象中“庞家的面子”之美称。庞云曾还仿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在南浔开设了规模较大的“庞滋德”国药店,并建有药栈和制药工场,直至现在老字号的“庞滋德”药店还开设在南浔宝善街上。庞云曾有三个儿子,长于庞景麟,早夭。次子庞元济,三子庞元澄。庞元济,字莱臣,别号虚斋,光绪六年(1880)秀才,授例刑部江西司郎中之职。元济,镇人都称他庞莱臣,他善于绘画和古画鉴赏,为国内外有名的古画鉴赏家和收藏家。解放前,中国古代书画只要盖有庞虚斋的鉴定印章,就可认定是真品,连外国收藏家,也愿以重价购买。庞元澄,原字清臣,后改青城,-号渊如。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秀才,他致力于教育和创办医院,并提倡西医。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捐款支持马相伯为抗议帝国主义势力干涉我国教育,创办复且公学(1917年改复且大学),青城列名复且公学募捐公启。元澄也是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会员,是同盟会上海支部核心人物之一。
顾福昌(1796一1868),字成之,号春池,是南浔的四象之一,国学生,因排行第六,创业后,被称为顾六公公。顾福昌早年的家境也属清贫,弃学从商,起初摆个布摊。后至南浔邻镇江苏震泽开小布店为生,兼营蚕丝后发家,与洋人往来后,遂成为上海早期的丝通事,经理洋务。并开设顾丰盛丝号,属南浔丝商中发迹最早的一家。顾福昌经营蚕丝致富后,又经营了当时-亡海滩上唯一的外洋轮船码头--金利源码头,并成了怡和洋行买办和怡和打包公司经理,还大做房地产生意,被誉为四象中“顾家的房子”之美称。顾福昌有三个儿子,长子顾寿松,字容斋;次子顾寿藏,字子嘉;三子顾寿明,字颂三。都是有名的古物、金石、书画收藏家。顾氏三兄弟继承父业,经营蚕丝,以顾寿减最有声望,曾任上海丝业公所董事长,有名的爱国教育家顾乾翰先生就是顾福昌的曾孙。
邢庚星,是南浔八牛之首,开设邢正茂丝经行,后易名为恒顺丝经行。并开设典当,为南浔开设当铺最多的一家。
周昌大,一名味诗,字乐耆。祖籍浙汇余姚,干隆中迁浔,开设申泰丝号和申昌丝号,镇人都以周申泰称呼他家,南浔八牛之一。
邱仙槎,字其深,开设启昌丝经行。南浔八牛之一。
陈煦元,原名熊,字竹坪。是一位有名的丝事通,外设裕昌纪经行,南浔八个之一。
金桐,字竹庭。早年弃学就商于上海,成为丝事通,营丝发家。他的大儿子金寿亦,号称“小金山”,南浔八牛之一。
张佩绅,开设源泰丝行,曾在上海商业银行总行任营业部主任。南浔八牛之一。
梅鸿吉,字月槎。开设恒裕丝经行,其子梅展中,开设南浔最早的用机器生产的丝厂,南浔八牛之一。
邵易森,开设森大丝经行,在上海设有邵月记丝号,出品青狮牌丝经。镇人称他为邵森大,南浔八牛之一。
南浔镇的七十二墩狗,包括南浔的四乡。在镇上的有:邱茂泰、邱盖茂、邱义昌、邱德升、沈涂记、沈永昌、沈永丰、沈天长、李恒德、李万顺、李德茂、吴晋昌、吴其昌、吴永记、朱宠茂、朱广隆、庄恒庆、邢丰记、卜同昌、韩怡昌、桂致和、潘泳记、潘大顺、张丰泰、张恒丰、徐世兴、徐惠和、许仁昌、谢森元、刘通德、庞同顺、丁昌记等,都数是开设丝经行致富的。四乡有北小圩张家、桥下张家、吴楼张家、斜桥(土斗)金家、五家亭盛家、石匠(土斗)邱家、七里村温家、子嘶湾陈家、藏谷桥王家等。
http://www.chinananxun.com/web/default.aspx锏惧害鍦板浘

② 丰盛湾是全国连锁吗

摘要 您好,这个品牌属于湖州地方品牌

③ 南浔哪里的小吃多

南浔特色小吃介绍

姑嫂饼

为双林传统的特色茶点,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原料选用上白炒面粉,选顶级粗芝麻,上绵白糖过筛飞盐,过筛细花椒和猪油撮合而成,大体比例是10:10:15:0.1-0.2:0.4。具有香甜适中,略有咸味,油而不腻,入口即化的特点,适合婴孩和媪叟食用,故为众人所喜欢。姑嫂饼流传甚久,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传说是姑嫂两人为得病的公婆改善饮食口味,无意之中调制而成的。1929年,在"西湖博览会"上,双林沈德大的姑嫂饼获甲级奖并颁发奖状奖章;后又参展国际博览会获铜奖。此两枚奖章,过去都嵌在"沈德大"饼铺的墙门上,抗战期间,被日军撬去。

南浔臭豆腐

南浔臭豆腐为江南古镇的一个特色小吃。 南浔臭豆腐一般吃法有两种:一种是臭豆腐用油煎,拌上甜葱酱、葱末等佐料即可食用:另一种是臭豆腐放入葱、酱、姜末等佐料,隔水清炖,即成清炖臭豆腐。臭豆腐虽有臭气,但吃起来香,其味甚佳。 做臭豆腐的过程大致如下:首先,通常用腌菜卤,或者向邻居要点臭卤原汁,另加些食盐和豆腐,豆腐是霉菌繁殖的必要养料;然后,再将这些原料集中在一起,经过加温,一般三四天霉菌即大量滋长,卤汁包逐渐变深,产生一种特殊的臭味,表示卤汁已经成熟。这种臭味外地人闻之掩鼻,但南浔人却感到好闻;最后,等卤汁成熟便可投入要“臭”的豆腐,1—3天后就可取出烹食。为保持卤汁不变质,要经常加些食盐和豆腐来补充霉菌的营养。

“野荸荠”桔红糕

“野荸荠”桔红糕是南浔传统特产之一,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野荸荠”原是南浔镇东大街上一爿茶食南货店的老字号店名,主要经营桔红糕、定胜糕、糖年糕、夹心中式鸡蛋糕、夹沙(麻)酥糖、松子云片糕、胡桃云片糕、干菜甜饺、清水山查糕等,而其中尤以桔红糕最为出名。“野荸荠”桔红糕的制作方法是:把糯米炒好后用石磨磨成粉,存放数年后再使用,因而粉料无瀑性,能防止发涨。采购来自湖州市白雀、道场山一带的新鲜玫瑰花,用白糖腌制作为香料。配上一种由植物“胭脂”染成的苏双,冲开水作色素;将炒米粉、白砂糖粉、开水及适量糖玫瑰花酱按比例拌匀捏碎揉制,经冷却后切块而成。 它位于水乡古镇南浔,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北濒太湖,东与江苏吴江交界。 西距湖州32公里,东距上海122公里、苏州110公里,南距杭州90公里;318国道、长湖申航道横贯东西,水陆交通便捷。

南浔香大头菜

南浔香大头菜又名五香大头菜,是南浔传统特产之一,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

南浔香大头菜的原料采用嘉兴九里湾所产良种,又称嘉兴土种。其加工方法为:将鲜菜清理洗净后,带叶置地下或悬挂,以日光曝晒10~15天,以晒后半干菜重约为原重之40%为度。将肉质根切为2毫米左右薄片,且片片相连,码放缸内。按鲜菜重的1.75~2%放盐,盐与菜隔层而置,逐层以重力踏实,至满缸时,覆以茶叶一层,加盖封闭,至3日后取出,分级,装坛。每坛装菜净重30公斤。装时用圆扁头粗木棒逐层捣压坚实,至满坛。坛口空隙处塞入经腌制、晒半干的大头菜侧根、尾尖、撒盐捣实。最后覆以油纸,涂以黄泥,封闭严密,防止微生物损害。1~2个月后即可启坛食用。

制成成品后的香大头菜色泽淡黄,贮久褐黄,菜片齐整,展视如扇,菜叶缠绕,嫩脆味鲜。贮存时宜阴凉,避日晒。产品中含大量糖分、淀粉、维生素C、钙等营养物质。常食可滋润皮肤,预防腹泻,增进食欲。本品已有200余年生产历史。除供应京、津、沪、苏、皖、闽、赣、粤等10余省市,并出口东南亚及港澳等地。

南浔双交面

南浔双交面为江南古镇的一个特色小吃。在南浔泰安桥堍,近年来颇负盛名的交头面有卤汁、牛肉、素丝、雪菜等10余种,尤以双交面(又叫酥肉爆鱼面)为上品。

南浔双交面的制作特点,一是生面质优,由于经过多道加工,所制面条比一般面条细、韧、爽、滑;二是面交头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酥肉的制作是:拣五花肉置火上焖烧六七个小时,然后切块即成,故色泽红润,肥而不腻,又香又酥。爆鱼的制作是:专挑四至五斤左右活草鱼剖杀、洗净、切片,然后用酱油、盐、酒拌浸四五小时,捞起晾干,再下沸油锅熟,加味精、糖等佐料煮烧而成,故色泽乌亮,鲜而不腥。

现位于东大街和南西街交叉口处的五福楼面馆和状元楼面馆就是专门以经营南浔双交面而出名的,他们那里的双交面,面韧、料足、汤清,价格在3~5元不等,经济实惠,物美价廉。

双交面在南浔在泰安桥堍、东大街上有数家面馆内都可以吃到,其中最着名的五福楼面馆和状元楼面馆位于南浔镇的东部,南东街北端,通津桥西南堍。南有丝行埭菜场,交通便利,人流聚集。

南浔绣花锦菜

南浔绣花锦菜是南浔镇的特产之一,只有南浔才有。 南浔绣花锦菜的外形与普通青菜相似,只是菜茎稍细,菜叶的边缘有细细的锯齿形,叶面上的脉胳富有一种曲线美。此菜炒熟以后,依旧碧绿,令人舍不得去碰一碰它。品尝此菜,不仅菜汁中有一种清香,而且还有一种比普通蔬菜糯软得多的惬意,其中还蕴含着一种文化沉淀。更令人称道的是此菜只长在南浔方圆十里之内,十里之外这种菜就变种,有形而无香。现南浔绣花锦菜主要销往沪、苏、浙、闽、粤一带,价格在每公斤10~12元之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南浔熏豆茶

南浔熏豆茶是南浔传统特产之一,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

熏豆茶的配制,以烘豆为主,绿茶为辅,有的还佐以其他配料。先将细茶放入茶盅,用95℃开水冲泡,再加放三、四十粒熏豆;也有的把茶叶和熏豆同时放进茶盅,再冲泡开水,这时候茶叶和熏豆就在盅内随着茶汤翻浮飘荡,渐渐沉于盅底,便可品饮。

熏豆的烘制是在每年农历“秋分”过后,“寒露”前后,毛豆饱满而未老之际,选青毛豆肉放在锅里用开水煮熟,捞掉豆衣,凉干后,摊在铁丝网的筛子上,用炭火焙烘,火热忌猛,以文火为宜,并须不断翻拌筛内烘豆,一般经五个小时左右熏烘,青豆水份蒸发微硬,即成“熏豆”。此时,色泽碧绿如翡翠,藏于罐内,隔年不坏。

“熏豆茶”,使茶汤绿中呈黄,嫩茶的清香和熏豆的鲜味混为一体,饮了提神,开胃,还能补充温饱。在南浔区的大部分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瓜果豆荚,熏制烘豆,并制成熏豆茶,且把熏豆茶作为正月招待亲友及婚礼宴席的首选饮品。

④ 请问南浔商帮“四象八牛七十二狗”中“七十二狗”的全部名单,如果有简介最好,谢谢,急求

清光绪年间,在南浔民间及江浙一带,把南浔的富商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据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南浔以丝商起家者,其家财之
大小,一随资本之多寡及经手人关系之亲疏以为断。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资本雄厚,或自为丝通事,或有近亲为丝通事者。财产达百
万以上者称之曰‘象’。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则譬之曰‘狗’。所谓‘象’、‘牛’、‘狗’,皆以
其身躯之大小,象征丝商财产之巨细也。”
南浔的富商都以湖丝发家,湖州的蚕丝有悠久的历史,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湖州外开贡丝布”,由此可见,早在唐开元年间,湖丝已成为贡
品,并形成为一大产业,在《宋史·食货志》中称:“茧箔山立,续车之声连屋相闻。”反映了湖州蚕丝的盛况。从南宋开始湖丝已出口国外,在《嘉
泰吴兴志》中就有:“湖丝遍天下”之说了。而南得的辑里湖丝更驰名于国内外,因为辑里湖丝质地洁白细匀,富有拉力,优于其他湖丝,正如《南林
报国寺记》中所载:“南林一聚落耳,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南浔古称南林)。当时的湖丝生产和质地就数南浔了,清道光年间的诗人董蠡舟在《
蚕桑乐府》中赞道:“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在那种资源丰富,得天时地利之优的条件下,南浔以经营蚕丝发家的富商,在光绪
年间形成了“四象八牛”的豪绅大户。30年代南浔民谣云:“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
刘镛为“四象”之首,据传刘镛的财富达二干多万两银子之多,被誉为四象中“刘家的银子”之美称。当刘镛发迹后,深感列祖以来,都缺少文化
,虽有财,但无禄,不上门第,故亟力教子读书,应试科举,使他的四个儿子都能进入仕途,刘镛也因儿子的及第,恩封为通奉大夫,达到了荣宗耀祖
的目的。刘镛还把女儿嫁给一品大学士徐甫的儿子为妻,另-个女儿嫁给蒋锡绅之子清学部总务司郎蒋汝藻为妻,使刘氏更加光耀了门第,在南浔成了
一户有钱有势的大户。
张颂贤(1817-1892),字竹斋,祖藉微州休宁,其父张维岳在南浔开一小酱盐店为生。张维岳有两个儿子,张颂贤为老二。
张颂贤善经营,遂从事丝业后,全力经营辑里丝出口业务,并开设了“张恒和丝行”,营丝发家后,又着眼于盐务,为盐业界巨头,据张謇《乌程
张封公墓碣》:“同治初元,私贩充斥,引滞课绌,盐法太坏。巡抚召商集议,颂贤连约诸商,收余姚岱山之私,轻课减价,以阴敌缘江并海之私。于
是商利益滋,官课以充,而家亦日益丰大。”张颂贤还经营了南浔镇周围方圆五十里的酱园,如张恒泰、张恒昌、张元春、张启泰、张义隆等规模都是
比较大的酱园。
张颂贤还购置庄田、开典当、钱庄、办通运公司等。据传他的财富仅次于刘家,占四象之第二位。
张颂贤有二个儿子,长子张宝庆,字质甫;次子张宝善,字定甫。
张钧衡,字石铭,系张宝庆的独生子,张颂贤的长孙。由于其父早卒,由母操办当时南恒和的一切事务,故把宅第立堂名为“懿德堂”,张钧衡光
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承袭祖业后,经商有方,产业盛丰。他奉母至孝,在自家宏丽的园林“适园”内,为母建佛堂,供玉佛,让母焚香拜佛,还建
造一座石塔,篆刻唐柳公权书《金刚经》。该园在抗战期间已遭完全破坏。现张石铭的宅第已成为南浔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号称“江南第一巨宅
”。该宅第占地4792平方米,有中西式楼房150间,尤为宅内的木雕、砖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张静江,名增澄,又名人杰,字静江,号饮光,另号卧禅,系张颂贤次子张宝善之子,排行第二,故镇里人都称他为二先生。
张静江早年参加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为革命捐款效劳,孙中山先生曾说过:“自同盟会成立后,始有向外筹资文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多者张静
江也。但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张静江任过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当选过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出任过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是国
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由于张颂贤的两个孙子在学术和政界有名望,故被誉为四象中“张家的才子”之美称。
四象中还有庞云曾(金字傍,1833一1889),字芸皋,原藉浙江绍兴,父为师爷,庞云曾也为丝业行学徒出身,故通晓蚕丝经营之道,发家后,开
设了“庞怡泰丝行”,在经营中,结识了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店老板,人称“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在合伙做蚕丝生意的同时,还与胡雪岩同做军火生意
,为左宗堂向洋商购买军火。庞云曾有官场朋友的帮忙,后又通过李鸿章,使儿子庞元济在光绪十七年(1891),得慈禧太后旨恩赏举人,特赏庞云曾一
品封典,候补四品京堂,恩赠荣禄大夫,光禄大夫之称,故被誉为四象中“庞家的面子”之美称。
庞云曾还仿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在南浔开设了规模较大的“庞滋德”国药店,并建有药栈和制药工场,直至现在老字号的“庞滋德”药店还开设在
南浔宝善街上。
庞云曾有三个儿子,长于庞景麟,早夭。次子庞元济,三子庞元澄。
庞元济,字莱臣,别号虚斋,光绪六年(1880)秀才,授例刑部江西司郎中之职。庞元济承父业,除经营庞滋德药店和庆怡泰酱园外,还创办丝厂和
纱厂,并兼营房地产,在南浔东栅营建了规模最大、造林胜于其他园林的花园“宜园”。也在抗战期间遭破坏,现已无存。
元济,镇人都称他庞莱臣,他善于绘画和古画鉴赏,为国内外有名的古画鉴赏家和收藏家。解放前,中国古代书画只要盖有庞虚斋的鉴定印章,就
可认定是真品,连外国收藏家,也愿以重价购买。
庞元澄,原字清臣,后改青城,-号渊如。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秀才,他致力于教育和创办医院,并提倡西医。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捐
款支持马相伯为抗议帝国主义势力干涉我国教育,创办复且公学(1917年改复且大学),青城列名复且公学募捐公启。
元澄也是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会员,是同盟会上海支部核心人物之一。
顾福昌(1796一1868),字成之,号春池,是南浔的四象之一,国学生,因排行第六,创业后,被称为顾六公公。顾福昌早年的家境也属清贫,弃
学从商,起初摆个布摊。后至南浔邻镇江苏震泽开小布店为生,兼营蚕丝后发家,与洋人往来后,遂成为上海早期的丝通事,经理洋务。并开设顾丰盛
丝号,属南浔丝商中发迹最早的一家。
顾福昌经营蚕丝致富后,又经营了当时-亡海滩上唯一的外洋轮船码头--金利源码头,并成了怡和洋行买办和怡和打包公司经理,还大做房地产生
意,被誉为四象中“顾家的房子”之美称。
顾福昌有三个儿子,长子顾寿松,字容斋;次子顾寿藏,字子嘉;三子顾寿明,字颂三。都是有名的古物、金石、书画收藏家。顾氏三兄弟继承父
业,经营蚕丝,以顾寿减最有声望,曾任上海丝业公所董事长,有名的爱国教育家顾乾翰先生就是顾福昌的曾孙。
邢庚星,是南浔八牛之首,开设邢正茂丝经行,后易名为恒顺丝经行。并开设典当,为南浔开设当铺最多的一家。另外,在海宁、太仓、上海、海
盐、平湖等地都开设有邢家当铺。还经营房地产等。
周昌大,一名味诗,字乐耆。祖藉浙汇余姚,干隆中迁浔,开设申泰丝号和申昌丝号,镇人都以周申泰称呼他家,南浔八牛之一。
邱仙槎,字其深,开设启昌丝经行。南浔八牛之一。
陈煦元,原名熊,字竹坪。是一位有名的丝事通,外设裕昌纪经行。现南浔旅游景点“颖园”就是陈家宅内的小花园,南浔八个之一。
金桐,字竹庭。早年弃学就商于上海,成为丝事通,营丝发家。他的大儿子金寿亦,字沁元,继承父业,经营蚕丝,设金嘉记丝经行,还开当铺,
经营房地产等,号称“小金山”,南浔八牛之一。
张佩绅,开设源泰丝行,曾在上海商业银行总行任营业部主任。南浔八牛之一。
梅鸿吉,字月槎。开设恒裕丝经行,其子梅展中,开设南浔最早的用机器生产的丝厂,南浔八牛之一。
邵易森,开设森大丝经行,在上海设有邵月记丝号,出品青狮牌丝经。镇人称他为邵森大,南浔八牛之一。
南浔的七十二墩狗,包括南浔的四乡。在镇上的有:邱茂泰、邱盖茂、邱义昌、邱德升、沈涂记、沈永昌、沈永丰、沈天长、李恒德、李万顺、李
德茂、吴晋昌、吴其昌、吴永记、朱宠茂、朱广隆、庄恒庆、邢丰记、卜同昌、韩怡昌、桂致和、潘泳记、潘大顺、张丰泰、张恒丰、徐世兴、徐惠和
、许仁昌、谢森元、刘通德、庞同顺、丁昌记等,都数是开设丝经行致富的。四乡有北小圩张家、桥下张家、吴楼张家、斜桥(土斗)金家、五家亭盛
家、石匠(土斗)邱家、七里村温家、子嘶湾陈家、藏谷桥王家等。

⑤ 求南浔的历史

南浔区的历史可追溯其前身即东迁县,始建于西晋(282年),距今已有1730多年的历史。县境东至平望官河(今江苏省吴江市平望镇老运河),北至太湖诸溇港,南至新市、乌镇、双林、琏市(今练市)、含山,西至湖州府城东二十八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中心城区南浔镇自南宋淳祜季年(1252)建镇至今已有757年历史。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南浔东57里的地区划归平江(苏州)镇区成为湖州境东之门户,聚居居民日增,村落规模初具,因滨溪遂称浔溪。浔溪之名一直沿用至南宋宁宗(1195~1224)朝。南宋理宗时(1225~1264)文献记载“南林一聚落,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由于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遂称南林。至淳祜季年(1252)建镇,取南林、浔溪两名之首字,称南浔,并设镇官,元末张士诚据南浔,于至正十六年(1356)筑城(南浔太尉古城距今已有653年历史)。明洪武二年(1369)拆城修建苏州城。 明末潘尔夔《浔溪文献》云:“阛阂鳞次,烟火万家;苕水碧流,舟航辐辏。虽吴兴之东部,实江浙之雄镇。关于“烟火万家”之说,明万历至清康熙、干隆、道光时,史志都有此记述。明万历至清代中叶为南浔经济繁荣时期。南浔之成为江浙雄镇,是因蚕桑业和手工业缫丝的兴起和商品经济发展。1958年10月南浔与东迁、马腰、横街、北里、三长五个乡合并建为南浔人民公社,南浔镇属公社的18个大队之一。1983年由省辖湖州市郊区人民政府管辖,1986年撤北里乡,归并入镇。1988年,湖州市撤郊区人民政府,南浔直接由市领导。1992年7月,经湖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镇区为市级经济开发区。1993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南浔水陆交通方便,鲍诊在《南浔小泊》中说:“水市千家聚,商渔自结邻”称之为水市。经过近十多年的建设,已构成了水陆并举的交通网络,被誉为“小莱茵河”的长湖申航道(含运河段)和318国道与周围都市、镇乡相通,东至震泽、平望、上海、嘉兴,西至湖州、长兴、安吉、梅溪,南至桐乡、德清、杭州,北至太湖东、西洞庭山、苏州均有水、陆路相通。镇辖的16个村也已通了公路。邮电通讯已形成传真通信、电子传真、程控直拨、移动电话等现代化通讯网络。便捷的交通、邮电既有利于商品的交换,又有利于投资开发,促进市镇经济的发展。南浔处于苏、杭、湖、嘉、沪诸大都市的中心,成为这些城市与周边镇村经济商贸的枢纽,以及湖州市临浦东开发区的前沿地位。 南浔建镇至今的漫长岁月中以经济、政治为主线来剖析,基本上可分为六个历史阶段。 一、从村落到建镇阶段。南宋初,本地仅一村落,称浔溪村,后称南林,耕桑之富已有浙右,且为行商坐贾荟萃之所,淳祜末立南浔镇,这表明镇的形成,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此后直至明万历中,蚕桑种植经济和家庭手工缫丝日益发展。 二、明万历至清中叶雄镇阶段。南浔七里(辑里)村民在洪武十六年(1383)前后曾多次改进缫丝方法,明万历(1573---1620)间对育蚕、植桑、缫丝等又进行技术革新,如培育了名闻中外的莲心种,制成了3绪丝车等,因而七里湖丝声名鹊起,杭、嘉、湖、苏所产生丝均冠以七里之名。清乾、嘉年间,七里丝行销范围除江南外,经明州(今宁波)、广州大量外销日本及欧美。史家称:人明,“蚕桑之利,其盛于湖”。“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时,镇境“家家门外桑阴绕,不患叶稀患地少”。“浔溪溪畔尽桑麻”。“无尺地之不桑,无匹妇之不蚕”。可见蚕桑种植经济的盛貌,而七里丝之畅销,又与蚕桑业、手工缫丝业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镇村经济的繁荣,“江浙之雄镇”为民间之共识,史家之定论。 三、江南名镇阶段。近代,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失败后,上海辟为通商口岸,湖丝贸易以南浔为重要集散中心,在全国生丝出口贸易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道光初及同治末年,南浔人先后摇成丝经,这二次革新,改变了出口“有丝无经”状态,以致对外贸易激增,并促进了缫丝业的大发展。全镇至少有十分之六以上的农民以纺经为业,丝经行最盛时达56家之多。清末民初,丝栈达42家,上海的91家丝经行中,7096为南浔人所开设。从出口贸易看,道光二十七年(1847)上海口岸蚕丝出口总数为21176包,其中南浔出口数为13426包,占出口总数的63.396。“同治九年(1870)中国蚕丝出口达到五万担。到光绪十八年(1892)出口超过了十万担。在短短二十年,蚕丝出口量又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还是湖州辑里丝”。(《近代浙江丝绸业民族资本的发生与发展》求良儒)。在此期间,七里丝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居主要地位。 七里丝以质优量多,而畅销海内外,南浔经济由此空前繁荣,它以江南蚕丝名镇载誉国际。到清同光年间,南浔因经营蚕丝贸易而成为富豪者达数百十家,所积累的财富少则数十万两白银,多则达千余万两白银之巨,在江南各镇中首屈一指。除致力发展蚕丝外贸外,还投资盐业、铁路、房地产、典当业、银钱业和现代企业,其范围包括江、浙、皖等地。特别是雄厚的商业资本在近代上海商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上海称之为“南浔帮”的商人,其中多数是“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家族中的成员。如此发家致富后,在故里建宏大宅第,置田地房产,筑庭园书斋,以及捐资筑路造桥,兴办教育等社会公益。这些民族资本家,是伴随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他们不仅为本地,乃至中国初期的民族资本主义繁荣和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这一历史阶段,整个中国社会处于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从萌芽到发展的时期。南浔蚕桑、手工制丝业发达,外贸兴旺,百业昌盛,市场繁荣,从性质上说,已是名噪江南的典型商业性市镇,它以生丝销售为主兼有蚕茧原料加工手工业的丝市专业为特色。清末,史家称“整个湖州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将因商业发展而新兴的南浔与传统古老的行政中心的湖州,作了鲜明对比,也概括地表明南浔镇在湖州府的经济地位。 四、民国中期进入式微阶段。这期间,七里丝面临资本主义国家机械丝的严重挑战,虽然从民国元年至23年(1912~1934)这二十三年中,七里丝出口平均数占上海出口生丝总数仍然高居38%,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的八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和医治战争创伤,七里丝每年出口数量不减,但好景不长,民国18年开始,出口数直线滑落,23年出口数惨跌到300包。抗日战争期间,蚕丝生产又备受摧残,直至解放前,呈一蹶不振的衰落局面。作为南浔经济命脉的丝生产的萎缩,造成市场萧条,农村破产,缺粮严重,民生凋蔽状态。解放后的44年,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南浔经济建设历经了两个阶段,至今已建成了现代中小型工业为主体,商贸、农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的市镇。 五、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得以解放,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580万元,比解放初增加了11倍多。至1978年工业总产值达3805.26万元,比1957年增长6.6倍。1950年,镇区仅有5家私营小厂,151家个体手工业户, 南浔文园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革新,许多现代企业脱颖而出,工业内部结构逐步发生变化,制丝、皮革、皮件、化工、印刷、食品等企业纷纷建立,工业从过去单一的丝织业跨人多门类的渠道。农业从解放前的单季稻发展到春花连作稻三熟制。1949年全年粮食总产量仅为5618.5吨,亩产193.5公斤。到1978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9119.9吨,亩产704.5公斤,分别增长3.4倍和3.64倍。蚕茧,1949年年产54.2吨,到1977年达到239.2吨,猛增44倍。但由于受到“大跃进”的折腾,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以及计划经济的制约,经济建设的速度是缓慢的。 六、1978年开始进入快速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南浔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创了新的前景。工业总产值,逐年呈滚动式递增,1988年全镇工业总产值为3.22亿元,比1978年增长8.4倍,其中镇村工业总产值从406.78万元,提高到1亿元,增长了24.7倍。商品零售总额从3334.23万元,提高到1.98亿元,增加了4.9倍。农业总产值从1022万元,提高到1313万元,增长了29%。其中蚕茧从215.2吨,提高到436.29吨,增加了1倍,粮食、油菜生产也连续增长。工业内部结构则起了根本性变化,1988年全镇已拥有工业企业183家,职2211749人,并形成机电、制革、皮革、制丝、化工为主体的多门类产业体系。同时,村办企业异军突起,发展到117家。出口创汇1847.98万美元。全镇储蓄总额增加到4931.29万元,比1978年增加了18倍,十年的发展变化,表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经济才能发展,才能使工、商、贸、农生产保持高速度,不断登上新的台阶。 1990年至今的三年来,镇党委和镇政府,根据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紧紧依靠全镇人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镇情出发,大胆改革创新,实现经济建设快速、高效发展。 1992年,工业已形成制丝服装、制革皮件、通讯电缆、建材、家电、轻工业机械六大系列,工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实现利税4885万元,比1989年分别增长10096和6496。其中镇村工业产值达到3亿元,利税1820万元,分别增长了两倍。商品零售额达4.6亿元;村办工业的发展,有力保证了农业稳定丰收,粮食总产量23000吨,蚕茧总产量665吨,为历史上最高年份(1930年)总产量250吨的2.65倍。全镇三年累计上缴国家财政9392万元,比前三年增长13%。城镇建设也有很大发展。新区泰安路、嘉业路、适园路等初步竣工;以皮货、农贸、建材、水果为中心的新商业区日益兴旺,城镇建成区由1989年的1.5平方公里扩展到2.5平方公里。与此同时,人民生活相应提高,村民人均收入达1600元(按:全国为784元);镇区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达3000元(按:全国为1826元);年末城乡储蓄达1.7亿元,比1989年增加一倍。1992年7月,市级南浔经济开发区建立,经济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仅半年时间,引进项目68个,新办中外合资企业14家,总投资2567万美元。 南浔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文化昌盛,教育发达,名人辈出,其中许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卓有建树,影响及于乡里以至海内外。 据宋、明、清三朝统计,南浔籍进士41人,宋、元、明、清时期,浔籍京官56人,明、清两代任全国各地州县官57人。南宋至民国,在全国有影响的浔籍专家、学者80多人。当代,浔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者240余人,现任中央委员、候补委员3人。 历史上,南浔有“诗书之邦”和“镇志之乡”之美誉,许多名人着书立说,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如朱闺祯着有《涌幢小品》、《明史概》、《皇明纪传》等;董斯张着有《吴兴备志》、《广博物志》、《七国考》等;陈忱着有《后水浒》;董说着有《易发》、《西游补》以及大量诗集。清代有着述问世的南浔人达280余人之多,其中许多是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着,如“南浔三先生’’的施国祁撰有《金史详校》、《金源札记》等;邢典撰有《书城杂着》等;扬凤苞撰有《十八家晋史纂》、《补正湖州诗录》;沈轰撰有《新疆私议》等;董蠡舟撰有《三国志杂校》、《补五代史汇误》、《十六国史摭逸》等;董恂撰有《古今医籍备考》、《两宋宫闺词》、《南浔蚕桑乐府》等;沈鹞撰有《地道记》、《台湾郑氏始末注》等;纪南星撰有《痘科集腋》等。明末至民 国,撰写镇志蔚然成风,达十余部之多。总之,南浔名人着述不胜枚举,其学术研究及着述领域包括经史、天文、史地、志书、水利、农艺、蚕桑、医学、乐律、音韶、六书、金石、书画、诗词等等。有史家说,南浔“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诚不为过。 历代许多浔籍官员吏治廉明,为民称道者颇不乏人。如明万历东阁大学士朱国祯,在朝时反对魏忠贤专权弄国。辛酉(1601)他创均田均役,贫民得苏。戊申(1608)、甲子(1624)等年,江浙大水,他力主减赋税以解民困。万历刑部主事张斗,以不畏权势,秉公执法而着名于当代。明末任徽州推官的温璜,召集义勇在绩溪、黄山等地抗击清兵而殉难。清雍正时,任湖南华容知县的董炎,在抗洪时身先士卒,同时对苗民赈粮,苗民颂其德,说:“非董公,吾族无遗种也。”他死后,民众立祠以祭祀他。干隆时,任风山知县的张升吉在台湾大田奋击日本侵略者。道光、咸丰年间历任清廷驻韩、法、葡、日、比等国参赞、领事等职共12年的吴尔昌,能维护民族尊严,不稍屈挠而进行外交活动。 南浔人民具有光荣的反抗侵略的革命传统。如清康熙年间复社领袖之一的董思;辛亥革命期间以巨款资助孙中山同作革命经费的张静江、庞青城、庞莱臣,参与攻打上海制造局的周柏年,以及在经济等各方面全力支持秋瑾从事革命的徐自华姐妹;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许多浔籍儿女,投身疆场,张新华(女)等烈士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解放前夕,党的地下组织在浔成立,同时党的外围组织和南浔中学的爱国人士也积极开展工作,共同为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解放后,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加强,~1992年党员1807名,他们在镇党委领导下,按党章要求,团结同志在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现代,南浔还涌现许多杰出的专家,诸如体育教育家徐一冰,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徐舜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陆志韦、屠守锷,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桂世镛,教育家、实业家顾乾麟博士,作家徐迟等等。至于浔籍具有高级职称的各界人士,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有所建树,并在多方面关心、支持家乡的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有赖于人才,而培养人才的摇篮则是各级各类学校。据此,南浔历届镇党委、镇人民政府承前启后,重视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近年来,全镇实施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普及率和巩固率小学平均达到97%,中学达9296;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已形成配套发展网络;还设置了叔苹、刘湖涵、振奋和倪萍荪等四个奖学金基金会,全镇尊师重教蔚为风气,教育效果显着,多次受到市、省、国家教委的表彰。 综观建镇以来近七个半世纪的历程,南浔在风雨中沿着历史发展的轨道前进,镇民在生产发展和文化建设中曾写下辉煌一页。但解放前,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围绕着单一的蚕丝产销而兴衰,缺乏回旋余地,更由于受旧社会的生产关系束缚,以及资本主义列强经济侵略与先进生产技术的挑战,导致经济日渐衰落的后果。 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镇民走上了宽广的社会主义道路,生产关系的变革,新的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44年来,南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的成绩,先后多次受到市、省、国家的褒奖。其中卫生、教育、群众体育、村镇建设、农村科普、医院管理等11个方面获得全国先进。文化管理、法庭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绿化等10个方面获得省级先进。199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评定南浔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是根据他们比他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经济浪漫主义》)。纵向比较,解放44年来,南浔在社会建设和经济文化建设中所作出的功绩,所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包括工业、农业、商业、财贸、城建、交通、邮电、文教、体育、卫生、社会治安,以及全镇综合经济实力,全镇人民生活水平,都硕果累累。其中以经济支柱的工业而论,1992年总产值为7亿元,1993年跃升到12.8亿元,为解放初的231.7倍。特别自改革开放的十多年来,全镇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每年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且呈跳跃式趋势。镇规划1994年工业总产值目标为18亿元,1995年达到26亿元,预测都可望实现,这表明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史无前例的。事实雄辩地证明,南浔的成就,是符合列宁的论断的。诚如一些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所说,南浔是上海周边地区、太湖南岸的江南经济重镇。1992年和1993年,南浔先后被湖州市、浙江省批准为市级、省级经济开发区,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深化改革的新的起点,它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起到促进和改革作用,也为吸引外商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前程如锦,形势喜人。
编辑本段四象八牛
(富商) 清末民初整个南浔区丝商云集,菱湖,南浔,双林都是中国的四大丝市之一,商贾云集,尤以南浔镇之四象八牛为典型。 南浔浔湖(江蒋漾)新城
南浔镇四象八牛,即“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为代表的南浔富商,清光绪年间,出现在湖州南浔民间及江浙一带。刘大均《吴兴农村经济》:“南浔以丝商起家者,其家财之大小,一随资本之多寡及经手人关系之亲疏以为断。所谓‘四象、八牛、七十二狗’者,皆资本雄厚,或自为丝通事,或有近亲为丝通事者。财产达百万以上者称之曰‘象’。五十万以上不过百万者,称之曰‘牛’,其在二十万以上不达五十万者则譬之曰‘狗’。所谓‘象’、‘牛’、‘狗’,皆以其身躯之大小,象征丝商财产之巨细也。”。南浔“四象八牛”之说,属于民间说法,根本无正规的统计和详细记载,七十二墩狗仅仅是泛制指。“四象八牛”之说,反映南浔自南宋淳年(1252)建镇,浔溪、南林、设镇官、南浔,耕桑以富,行商坐贾荟萃,为江南雄镇。 南浔“四象八牛”,都以湖丝发家---《元和郡县志》记载:“湖州外开贡丝布”。早在唐开元年间,湖丝已成为贡品,形成产业---《宋史·食货志》中称:“茧箔山立,续车之声连屋相闻。”。南宋湖丝已出口国外,《嘉泰吴兴志》载:“湖丝遍天下”之说了。辑里湖丝更驰名于国内外,因为辑里湖丝质地洁白细匀,富有拉力,优于其他湖丝,如《南林报国寺记》中所载:“南林一聚落耳,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南浔古称南林)。当时的湖丝生产和质地就数南浔了,清道光年间的诗人董蠡舟在《蚕桑乐府》中赞道:“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天时地利以营丝而富,光绪间成豪绅大户“四象八牛”。 刘镛为“四象”之首,据传刘镛的财富达二干多万两银子之多,被誉为四象中“刘家的银子”之美称。30年代南浔民谣云:“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 当刘镛发迹后,深感列祖以来,都缺少文化,虽有财,但无禄,不上门第,故亟力教子读书,应试科举,使他的四个儿子都能进入仕途,刘镛也因儿子的及第,恩封为通奉大夫,达到了荣宗耀祖的目的。刘镛还把女儿嫁给一品大学士徐甫的儿子为妻,另-个女儿嫁给蒋锡绅之子清学部总务司郎蒋汝藻为妻,使刘氏更加光耀了门第,在南浔成了一户有钱有势的大户。 张颂贤(1817-1892),据传他的财富仅次于刘家,占四象之第二位。字竹斋,祖籍徽州休宁,其父张维岳在南浔开一小酱盐店为生。张维岳有两个儿子,张颂贤为老二。张颂贤善经营,遂从事丝业后,全力经营辑里丝出口业务,并开设了“张恒和丝行”,营丝发家后,又着眼于盐务,为盐业界巨头,据张謇《乌程张封公墓碣》:“同治初元,私贩充斥,引滞课绌,盐法太坏。巡抚召商集议,颂贤连约诸商,收余姚岱山之私,轻课减价,以阴敌缘江并海之私。于是商利益滋,官课以充,而家亦日益丰大。”张颂贤有二个儿子,长子张宝庆,字质甫;次子张宝善,字定甫。 张钧衡,字石铭,系张宝庆的独生子,张颂贤的长孙。张钧衡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承袭祖业后,经商有方,产业盛丰。他奉母至孝,在自家宏丽的园林“适园”内,为母建佛堂,供玉佛,让母焚香拜佛,还建造一座石塔,篆刻唐柳公权书《金刚经》。张静江,名增澄,又名人杰,字静江,号饮光,另号卧禅,系张颂贤次子张宝善之子。张静江早年参加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为革命捐款效劳,孙中山先生曾说过:“自同盟会成立后,始有向外筹资文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多者张静江也。但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张静江,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张颂贤的两孙被誉为四象中“张家的才子”。 四象中还有庞云曾(金字傍,1833---1889),字芸皋,原籍浙江绍兴,父为师爷,庞云曾也为丝业行学徒出身,故通晓蚕丝经营之道,发家后,开设了“庞怡泰行”,在经营中,结识了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店老板,人称“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在合伙做蚕丝生意的同时,还与胡雪岩同做军火生意,为左宗堂向洋商购买军火。庞云曾有官场朋友的帮忙,后又通过李鸿章,使儿子庞元济在光绪十七年(1891),得慈禧太后旨恩赏举人,特赏庞云曾一品封典,候补四品京堂,恩赠荣禄大夫,光禄大夫之称,故被誉为四象中“庞家的面子”之美称。庞云曾还仿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在南浔开设了规模较大的“庞滋德”国药店,并建有药栈和制药工场,直至现在老字号的“庞滋德”药店还开设在南浔宝善街上。庞云曾有三个儿子,长于庞景麟,早夭。次子庞元济,三子庞元澄。庞元济,字莱臣,别号虚斋,光绪六年(1880)秀才,授例刑部江西司郎中之职。元济,镇人都称他庞莱臣,他善于绘画和古画鉴赏,为国内外有名的古画鉴赏家和收藏家。解放前,中国古代书画只要盖有庞虚斋的鉴定印章,就可认定是真品,连外国收藏家,也愿以重价购买。庞元澄,原字清臣,后改青城,-号渊如。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秀才,他致力于教育和创办医院,并提倡西医。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上海捐款支持马相伯为抗议帝国主义势力干涉我国教育,创办复旦公学(1917年改复旦大学),青城列名复且公学募捐公启。元澄也是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会员,是同盟会上海支部核心人物之一。 顾福昌(1796一1868),字成之,号春池,是南浔的四象之一,国学生,因排行第六,创业后,被称为顾六公公。顾福昌早年的家境也属清贫,弃 学从商,起初摆个布摊。后至南浔邻镇江苏震泽开小布店为生,兼营蚕丝后发家,与洋人往来后,遂成为上海早期的丝通事,经理洋务。并开设顾丰盛丝号,属南浔丝商中发迹最早的一家。 顾福昌经营蚕丝致富后,又经营了当时-上海滩上唯一的外洋轮船码头--金利源码头,并成了怡和洋行买办和怡和打包公司经理,还大做房地产生意,被誉为四象中“顾家的房子”之美称。 顾福昌有三个儿子,长子顾寿松,字容斋;次子顾寿藏,字子嘉;三子顾寿明,字颂三。都是有名的古物、金石、书画收藏家。顾氏三兄弟继承父业,经营蚕丝,以顾寿减最有声望,曾任上海丝业公所董事长,有名的爱国教育家顾乾翰先生就是顾福昌的曾孙。 邢庚星,是南浔八牛之首,开设邢正茂丝经行,后易名为恒顺丝经行。并开设典当,为南浔开设当铺最多的一家。 周昌大,一名味诗,字乐耆。祖籍浙汇余姚,干隆中迁浔,开设申泰丝号和申昌丝号,镇人都以周申泰称呼他家,南浔八牛之一。 邱仙槎,字其深,开设启昌丝经行。南浔八牛之一。 陈煦元,原名熊,字竹坪。是一位有名的丝事通,外设裕昌纪经行,南浔八个之一。 金桐,字竹庭。早年弃学就商于上海,成为丝事通,营丝发家。他的大儿子金寿亦,号称“小金山”,南浔八牛之一。 张佩绅,开设源泰丝行,曾在上海商业银行总行任营业部主任。南浔八牛之一。 梅鸿吉,字月槎。开设恒裕丝经行,其子梅展中,开设南浔最早的用机器生产的丝厂,南浔八牛之一。 邵易森,开设森大丝经行,在上海设有邵月记丝号,出品青狮牌丝经。镇人称他为邵森大,南浔八牛之一。 南浔镇的七十二墩狗,包括南浔的四乡。在镇上的有:邱茂泰、邱盖茂、邱义昌、邱德升、沈涂记、沈永昌、沈永丰、沈天长、李恒德、李万顺、李德茂、吴晋昌、吴其昌、吴永记、朱宠茂、朱广隆、庄恒庆、邢丰记、卜同昌、韩怡昌、桂致和、潘泳记、潘大顺、张丰泰、张恒丰、徐世兴、徐惠和、许仁昌、谢森元、刘通德、庞同顺、丁昌记等,都数是开设丝经行致富的。四乡有北小圩张家、桥下张家、吴楼张家、斜桥(土斗)金家、五家亭盛家、石匠(土斗)邱家、七里村温家、子嘶湾陈家、藏谷桥王家等。
编辑本段沈万三
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其父,乃自湖州路乌程县南浔镇徙居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的沈祐。见叙于刘三吾《坦斋集》卷下〈沈汉杰墓志铭〉:“[沈]汉杰之先,吴兴人,家南浔。其大父祐,始徙今姑苏长洲之东蔡村,因家焉。二子:长讳富,字仲荣,即万三公。次讳贵,字仲华,即万四公。仲华二子:德昌其长,汉杰其次。汉杰复善相土之宜,徙家西之北周庄。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由湖州路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南浔镇沈庄漾迁徙至周东垞,后又迁至银子浜。

⑥ 南浔曾经出过哪些名人

张乃燕(1894-1958)字君谋,号芸庐,浙江湖州南浔人。

先后在吴兴南浔镇正蒙学塾、杭州府中学堂、苏州东吴大学肄业,1912年参加中国国民党。1913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伦敦皇家理工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研习化学。1919年获日内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国。1920年任国立北京大学化学教授,兼任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化学教授。1923年当选为浙江省教育会会长,同时兼任浙江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化学教授。1924年5月,任广州大本营参议。1925年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1926年1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参事;2月任外交部秘书;5月派为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同时任国立广东大学工科学长。1927年4月,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1月兼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1928年6月,任国民政府大学院参事。1929年至1930年两次兼任浙江省县长考试典试委员。1930年12月,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同年当选为国民会议代表。1932年1月,任建设委员会副委员长。1933年5月,任驻比利时国全权公使,并受建设委员会之托,考察欧洲各国建设事业。1935年5月,辞职返国。抗日战争期间,隐居上海,学画山水,有古拙浑朴之致。1958年在上海逝世。终年64岁。着有《世界大战全史》《芸庐历史丛书》、《有机染料学》、《药用有机砒化物》、《欧战中之军用化学》等。

民国元年(1912)参加中国国民党,民国二年,出国去欧洲留学,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伦敦皇家理工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专攻化学。民国8年(1919)获日内瓦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同年归国。民国9年受聘北京大学任化学教授,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化学教授。民国12年(1923),当选为浙江省教育会会长,并兼任浙江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化学教授。次年1月,应孙中山之聘,出任广州大本营参议。孙中山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在广州召开国民党改组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张乃燕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民国14年(1925),回上海任光华大学化学教授。次年春,出任广州国民政府参事,外交部秘书。5月聘为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同年发表为国立广东大学校长(后改中山大学)。 北伐胜利,蒋介石建都南京后,张乃燕于民国16年(1927)4月,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是年秋,南京东南大学改组为国立中央大学,任命张乃燕为首任校长。民国17年6月,出任国民政府大学院参事。 民国18年(1929)张静江二度出任浙江省政府主席,任命张乃燕为浙江省政府委员,并当选为国民会议代表。1929 1930年两次兼任浙江省县长考试典试委员。民国20年(1931),张静江辞去浙江省政府主席后,仍担任全国建设委员会委员长,1932年1月任命张乃燕为建设委员会副委员长。1933年国民政府任命张乃燕驻比利时国特命全权公使,同时受全国建设委员会之托,考察欧洲各国的建设事业。民国24年(1935)辞职返国,寓居上海养病。在此期间,他常与文艺家梅兰芳、俞振飞、徐悲鸿、齐白石等友好往来。抗日战争上海沦陷期间,他杜门谢客,过隐居生活,以书画文物收藏鉴赏自娱。在他六十岁生日时,因甲午年生,属马,徐悲鸿特绘赠他一幅骏马图为祝寿礼。张乃燕潜心着作,有《欧洲大战史》、《世界大战全史》、《芸庐历史丛书》,《欧战中之军用化学》、《药用有机砒化学》及《有机染化学》等,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58年病逝于上海,终年65岁。

⑦ 2022 五一放假调休共 5 天,你的假期有什么安排

2022年,五一放假调休共五天,假日长途旅游的打算没有,即使有想法也很难成行,毕竟疫情还在多点散发阶段,为了不给自己和他人添加不必要的麻烦,最好还是宅在家里为好,顶多到附近公园,水库走走。
1、做好个人防护:五一期间出行游玩的时候,要做好个人防护。准备充足口罩,正确佩戴口罩,随时注意佩戴,并及时更换。经常洗手消毒,随身携带一个消毒的洗手液,经常洗手消毒。
2、就近选择景点:五一期间出行的人数较多,做好规划很重要,选择附近公园水库等人数减少的景点玩玩,既可以防治拥堵,又可以减少与别人的接触,对于个人疫情防护有好处。
3、短途旅游,注意安全,防止劳累。最好选择一日游,当天出去,当天回家,不在外面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