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巧克力起源于哪个国家
巧克力起源于墨西哥。
最初的巧克力以一种液体饮料。
16世纪初期的西班牙探险家荷南多·科尔特斯在墨西哥发现当地的阿兹特克国王饮用一种可可豆加水和香料制成的饮料,科尔特斯品尝后在1528年带回西班牙,并在西非一个小岛上种植了可可树。然后西班牙人将可可豆磨成了粉,从中加入了水和糖,在加热后被制成的饮料称为“巧克力”。
3000多年前,拉丁美洲印第安人就已开始用可可豆制作饮料。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于1502年首次将可可豆带回西班牙。
此后,欧洲殖民者在侵略掠夺拉丁美洲的同时,也对可可发生了极大兴趣。1516年,西班牙殖民军统帅费尔南德·高尔斯在写给西班牙国王的报告中说:“在墨西哥广大地区出产一种可可豆,谁要是喝上一杯这种饮料,就足以使人在全天的行军中精神饱满。”
他还奉献给国王一盒精制的可可粉。国王特地为品尝可可举行了一次盛大宴会,但与会的人一致认为这种“苦水”难以下咽。
17世纪,巧克力传入了欧洲。欧洲人不仅学会了如何制作巧克力,并大胆创新,使得巧克力的口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此奠定了欧洲巧克力的卓着声誉,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巧克力输出地。
在欧洲众多的巧克力生产国中,德国巧克力无疑是极具竞争力的。德国人凭借先进的技术设备、雄厚的资金,生产出质优价廉的巧克力,并畅销世界各地。
(1)本杰明巧克力蛋糕怎么样扩展阅读
历史
最初的巧克力是一种饮料,西班牙人将可可豆磨成了粉,从中加入了水和糖,在加热后被制成的饮料称为“巧克力”。
1642年,巧克力被作为药品引入法国,由天主教人士食用。
1765年,巧克力进入美国,被本杰明·富兰克林赞为“具有健康和营养的甜点”。
1847年,巧克力饮料中被加入可可脂,制成如今人们熟知的可咀嚼巧克力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巧克力的生产,巧克力被运到战场分发给士兵。
㈡ 求《本杰明·巴顿奇事》,《查理与他的巧克力工厂》百度云资源
使用网络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
《本杰明·巴顿奇事》是由美国华纳兄弟、派拉蒙影业联合出品的159分钟奇幻爱情影片。该片由大卫·芬奇执导,布拉德·皮特、凯特·布兰切特、塔拉吉·P·汉森等主演,于2008年12月25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改编自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所着同名小说,讲述了一出生便拥有80岁老人形象的本杰明·巴顿,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渐变得年轻,最终回到婴儿形态,并在苍老的恋人黛茜怀中离世的奇异故事。
㈢ 歌斐颂巧克力怎么样,算很好吗,请详细回答
歌斐颂巧克力是国产巧克力品牌,属于中上,口味比较适合国人。由斯麦乐食品有限公司推出,歌斐颂源于拉丁语,意为“挚爱”。
补充:
巧克力(chocolate也译朱古力),原产中南美洲,其鼻祖是“xocolatl”,意为“苦水”。其主要原料可可豆产于赤道南北纬18度以内的狭长地带。作饮料时,常称为“热巧克力”或可可亚。
巧克力(chocolate)最初来源于中美洲热带雨林中野生可可树的果实可可豆。1300多年前,约克坦玛雅印第安人用焙炒过的可可豆做了一种饮料叫chocolate。早期的chocolate是一种油腻的饮料,因为炒过的可可豆中含50%以上油脂,人们开始把面粉和其它淀粉物质加到饮料中来降低其油腻度。
16世纪初的西班牙探险家荷南多·科尔特斯在墨西哥发现:当地的阿兹特克国王饮用一种可可豆加水和香料制成的饮料,科尔特斯品尝后在1528年带回西班牙,并在西非一个小岛上种植了可可树。
西班牙人将可可豆磨成了粉,从中加入了水和糖,在加热后被制成的饮料称为“巧克力”,深受大众的欢迎。不久其制作方法被意大利人学会,并且很快传遍整个欧洲。
1642年,巧克力被作为药品引入法国,由天主教人士食用。
1765年,巧克力进入美国,被本杰明·富兰克林赞为“具有健康和营养的甜点”。
1828年,荷兰Van HOUTEN制作了可可压榨机,以便从可可液中压榨出剩余的粉状物。由Van HOUTEN压榨出的可可油脂与碾碎的可可豆及白糖混合,世界上第一块巧克力就诞生了。
经过发酵、干燥和焙炒之后的可可豆,加工成可可液块、可可脂和可可粉后会产生浓郁而独特的香味,这种天然香气正是构成巧克力的主题。
1847年,巧克力饮料中被加入可可脂,制成如今人们熟知的可咀嚼巧克力块。
1875年,瑞士发明了制造牛奶巧克力的方法,从而有了所看到的巧克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巧克力的生产,巧克力被运到战场分发给士兵。
巧克力由多种原料混合而成,但其风味主要取决于可可本身的滋味。可可中含有可可碱和咖啡碱,带来令人愉快的苦味;可可中的单宁质有淡淡的涩味,可可脂能产生肥腴滑爽的味感。
可可的苦、涩、酸,可可脂的滑,借助砂糖或乳粉、乳脂、麦芽、卵磷脂、香兰素等辅料,再经过精湛的加工工艺,使得巧克力不仅保持了可可独有的滋味并且让它更加和谐、愉悦和可口。
㈣ 巧克力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巧克力(chocolate)最初来源于中美洲热带雨林中野生可可树的果实可可豆。1300多年前,约克坦玛雅印第安人用焙炒过的可可豆做了一种饮料叫chocolate。早期的chocolate是一种油腻的饮料,因为炒过的可可豆中含50%以上油脂,人们开始把面粉和其它淀粉物质加到饮料中来降低其油腻度。
16世纪初的西班牙探险家荷南多·科尔特斯在墨西哥发现:当地的阿兹特克国王饮用一种可可豆加水和香料制成的饮料,科尔特斯品尝后在1528年带回西班牙,并在西非一个小岛上种植了可可树。
西班牙人将可可豆磨成了粉,从中加入了水和糖,在加热后被制成的饮料称为“巧克力”,深受大众的欢迎。不久其制作方法被意大利人学会,并且很快传遍整个欧洲。
1642年,巧克力被作为药品引入法国,由天主教人士食用。
1765年,巧克力进入美国,被本杰明·富兰克林赞为“具有健康和营养的甜点”。
1828年,荷兰Van HOUTEN制作了可可压榨机,以便从可可液中压榨出剩余的粉状物。由Van HOUTEN压榨出的可可油脂与碾碎的可可豆及白糖混合,世界上第一块巧克力就诞生了。经过发酵、干燥和焙炒之后的可可豆,加工成可可液块、可可脂和可可粉后会产生浓郁而独特的香味,这种天然香气正是构成巧克力的主题。
1847年,巧克力饮料中被加入可可脂,制成如今人们熟知的可咀嚼巧克力块。
1875年,瑞士发明了制造牛奶巧克力的方法,从而有了所看到的巧克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巧克力的生产,巧克力被运到战场分发给士兵。
巧克力由多种原料混合而成,但其风味主要取决于可可本身的滋味。可可中含有可可碱和咖啡碱,带来令人愉快的苦味;可可中的单宁质有淡淡的涩味,可可脂能产生肥腴滑爽的味感。可可的苦、涩、酸,可可脂的滑,借助砂糖或乳粉、乳脂、麦芽、卵磷脂、香兰素等辅料,再经过精湛的加工工艺,使得巧克力不仅保持了可可独有的滋味并且让它更加和谐、愉悦和可口。
㈤ 美式的生日派对是怎样的
在美国小镇的居民区,如果你看到谁家门前的邮箱上挂着五彩的氢气球,那就说明这家当天有派对,气球便是欢庆、热闹的符号。在诸多挂气球的派对中,生日派对是美国家庭生活中非常隆重的活动,尤其是孩子的生日。住在约翰和贝西家的日子里,我一共参加了三次小朋友的生日派对,有异常豪华型的、家庭温馨型的、共献爱心型的。豪华型的是贝西的侄儿本杰明的四岁生日派对。贝西的弟弟和弟媳都在医院工作,收入不菲,而本杰明是他们唯一的孩子,他们想用豪华的派对形式为孩子好好庆祝生日。本杰明的生日恰逢周末,贝西热情地邀请我参加他的派对。为了尊重当地的礼仪,我提前在小镇的儿童商店为这个素未谋面的小男孩选购了生日礼物——一本彩绘故事书。来到本杰明家靠湖边的“豪宅”(其实他家的房子比约翰家大不了多少,但湖边的地皮却是平常人家“消受”不起的奢侈品),马上就可以感受到派对的豪华性:除了悬挂彩色气球外,本杰明的妈妈还用漂亮的彩带把栅栏和门廊扶手装饰起来,所有的派对装饰物都是统一的色调和图案;本杰明家的院子放着一个巨大的充气游乐城堡,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在城堡里玩耍蹦跳,好不热闹;家门口的小路上,停着一辆皮卡车,车后拖着一个载货小拖车,小拖车里有孩子们最喜欢的“秘密武器”——一匹小马驹。对艾玛和玛莉两个小女孩来说,能够骑上小马驹玩耍是她们对这次派对最大的期待。听贝西说,请来小马驹和驯兽师的价格相当昂贵,如果不是借本杰明的东风,恐怕艾玛和玛莉在自己的生日派对上和小马驹是无缘的。约翰和贝西的收入属于美国的中层,要过上舒服安逸的生活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只是夫妻二人的生活观念比较务实,从来不放纵孩子不必要的需求。这与本杰明的父母截然不同。按照美国风俗,生日派对的压轴是拆礼物时间。本杰明的妈妈把客人送来的礼物都集中在客厅的壁炉前,堆成了一座礼物山。吃完生日蛋糕后,大家都来到客厅,分享本杰明的快乐。可爱的本杰明干脆坐在礼物山面前,准备把那些惊喜一一拆开。非常巧的是,本杰明挑出的第一份礼物就是我送的,也许是因为那是体积最小的礼物。和生日派对的豪华派头相比,本杰明也收到了不少豪华型礼物——电摩托车、儿童高尔夫球杆……不过,小小的本杰明对礼物的豪华与否根本不在乎,当每件礼物被亲手打开,他都非常兴奋。比起本杰明的派对,艾玛的规模小了很多,小客人大概在十人左右,都是艾玛很好的朋友。为了让孩子们玩得尽兴,约翰把仓库里的长水管拿出来放在后院,这算是约翰家发明的“独家游戏”:把水管拉到后院的草坪上给孩子戏水,就像广场上供人嬉戏的喷泉。在艾玛的带领下,所有的小客人都换上泳衣,到约翰家的后院自由地玩水去。初夏的气温已有几分闷热,孩子们跟随移动的水柱在草坪上跑来跑去,每个人都把自己弄得湿漉漉的,玩得个不亦乐乎。孩子们玩耍时,贝西亲自下厨做披萨,从揉面做饼坯,到填料烤制。这可是费时费力的事儿,若平时要吃披萨,约翰家一定会直接从披萨店买外卖回来。但这是艾玛的生日,为了充分体现家庭的温情,贝西亲自烤制披萨和甜点,好让小客人们领略一下约翰家的“家常味”。虽然最后贝西的披萨烤得有点过火,但小客人们都狼吞虎咽,很快就将各自的份额消灭个干干净净。甜点时间,艾玛骄傲地拿出家里的筷子,请我向小朋友们展示如何拿筷子。贝西还拿来一盘豆子,让大家练习用筷子夹东西。好奇的小朋友们立刻把我团团围住,虽然有我的演示,他们还是用各种稀奇古怪的姿势拿起筷子,吃力地去夹豆子。一时间,小朋友们展开了一场筷子夹豆的比赛,艾玛在一旁“添油加醋”地评价:“朋友们,看到中国人有多棒了吧,能把筷子用得这么好!”小朋友们满是羡慕的看着我和艾玛,一个小女孩兴奋地说:“艾玛,我也想家里有个中国客人呢!”派对接近尾声,小客人的家长们陆续来到约翰家接孩子。为了表示感谢,贝西为每一位小客人准备了一份小礼物——昆虫捕捉器,交到每一位家长手里。孩子们很明显玩得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地离开。艾玛的派对,没有奢华的游乐设施,却丝毫没有影响孩子们快乐的玩耍。而她家浓浓的家庭氛围,更是让小朋友欢喜不已。两岁的玛莉,生日在盛夏。虽然玛莉还没有上学,也没有像姐姐那样多的朋友和同学,但约翰和贝西还是决定给她庆祝,毕竟生日对每个人都是意义重大的日子。为了让小玛莉的生日过得比较特别,贝西提出了一个建设性的建议——邀请贝西长期帮助的非洲家庭一起来开派对。正好,非洲家庭最小的女孩子也将在玛莉生日后两天满一周岁,可以办次两个“小寿星”派对。玛莉生日那天,约翰和贝西兵分两路,约翰开着从朋友那借来的旅行轿车,去另一个城市接非洲可比亚全家,贝西则带着女儿去蛋糕店取生日蛋糕,考虑到可比亚家的孩子们非常喜欢吃甜点,贝西订了一个长方形的大号蛋糕,上面有两个过生日的孩子的名字。可比亚一家的到来,打破了约翰家后院的安静。平时,生活所迫让可比亚一家很难有聚在一起狂欢的机会。这次生日派对,乐坏了可比亚家的小孩们。一下车,男孩子们便“俯冲”到宽敞的后院“疯狂地”玩耍起来,艾玛和玛莉也把平时最喜欢的玩具都拿出来和小朋友们分享,和可比亚家的小孩一起玩耍。切蛋糕时间到来,小玛莉已经和小客人们打成一片,尽情地玩耍让她和其他孩子脸上都弄脏成了“花猫状”。可口的生日蛋糕被端上露台的野餐桌,所有的小孩反应都非常一致,眼馋地围到桌子四周。两位生日主角有当然的特权靠蛋糕近些,大家高兴地唱起那首全球流传程度最广的生日歌,然后两位小主角共同吹熄了五根生日蜡烛,四根属于四岁的玛莉,一根属于一岁的可比亚女孩。由于“接待量”较大的缘故,贝西居然忘记在家门口挂上派对的标志氢气球,但他们家热闹欢庆的气氛,已经向路人说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