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龙口市东海旅游度假区有个徐福镇办事处,具体在哪我要去办理居住证明。谢谢!
徐福镇在度假区南面,出了大门往南走,路边有指示牌,往东拐
2. 龙口名胜古迹
龙口市是山东省烟台市下辖县级市,东与蓬莱市毗邻,南与栖霞市、招远市接壤,西、北濒渤海,隔海与天津、大连相望。下面我整理了龙口名胜古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龙口名胜古迹盘点龙口名胜古迹1:南山 旅游 风景区
南山旅游景区是国家授予的5A级景区之一,她位于龙口市境内景色秀丽的卢山之中,是一处 自然 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优秀旅游胜地。2002年南山的旅游企业全部顺利通过ISO9001 国际 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双重认证。整个景区分为宗教 文化 园、 历史 文化园、主题公园和东海旅游度假区四大部分。
南山旅游风景区正以她优雅的自然景观和底蕴丰厚的人文景观,构画出一幅“寿比南山”的人间美景。结卢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南山景区宗教文化园 由南山古文化苑,南山禅寺、南山大佛、 香水 庵、灵源观等组成。其景点均系晋、唐、宋、元、明、清代遗迹,千年古刹,可谓胜地重光,更添新颜。古建筑群中的亭榭廊塔,山林水系,依山构造,古朴典雅,迤逦壮观,气势宏伟。景区内的南山大佛,是一座举世罕见的锡青铜释迦牟尼大坐佛,高 38.66米、重380吨,堪称世界第一铜铸坐佛。大佛莲花座下建有功德堂、万佛殿、佛教历史博物馆。万佛殿内陈列着9999尊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金铜佛像,与大坐佛共同构成了万尊佛像的宏大阵容,佛教历史博物馆内展示了佛教文化兴起兴盛的历史记载,馆内陈列展出了释迦牟尼佛舍利等数十件文物和佛教文化艺术珍品。
南山景区中华历史文化园 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座以历史文化为经、吉祥文化为纬,起于远古,止于清朝,按朝代顺序建造而成的大型主题公园,占地面积 6平方公里。中华历史文化园以不同风格的中国主要朝代建筑群为载体,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与实物展示,生动展现了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大势大略、重要文物,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并按照旅游活动的要求 ,将历史文化、吉祥文化、 民俗 文化、饮食文化、市井文化等融为一体,全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宛如一部鲜活的中国通史,是炎黄子孙领略历史演进,汇集风云人物,感悟中华文明的必由之地。2003年7月,该园区被命名为“中学历史教学实景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 教育 基地”
龙口名胜古迹2:徐福故里
徐福故里,在今江苏省赣榆区金山镇徐福村,据出土文物可知,赣榆区在战国时属齐地, 秦时属琅玡郡。由此,位于今江苏赣榆区城北金山乡南一公里的徐阜村,也称是徐福故里。另一说法在今龙口徐福镇(古称徐乡县),徐福,中国历史上秦代着名方士,伟大的 航海 家。2200多年前,他率领数千童男 童女,携带五谷百工,扬帆东渡,开创了中、日、韩友好之先河,受到了中、日、韩等各国人民的世代敬仰。
徐福的 事迹 ,最早见于《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
(在秦始皇本纪中称“徐巿”,在淮南衡山列传中称“徐福”)。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西元前219年,徐巿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西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琅岈,徐巿推托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应允,派遣射手射杀了一头大鱼。后徐福再度率众出海,来到“平原广泽”(可能是日本九州),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来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 捕鱼 、捕鲸和沥纸的方法,不回来了。后来各史书对徐福出海一事都有所记载,只是对所到达的地方说法不一。《 三国 志》“吴书·吴主权传”、《后汉书》“东后汉书夷列传”、《括地志》等书记载为直洲,但具体方位不详。到了五代的后
是日本,今日的秦氏(日本古代渡来豪族。)为其后代,并说徐福到达后,将富士山称为蓬莱。 2200多年前,秦始皇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为了永久享有这样的权力,他妄想得到长生不老之术。于是,不断派人去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一次,在秦始皇到泰山封禅完后,东巡路过龙口——当时还叫作黄县,在当地一把手的安排下,方士徐福以地方名流的身份晋见了皇上,并随团继续考察。到了琅玡(今胶南)的时候,徐福正式上书说渤海中有三神山,里面住着神仙,吃了山里的仙药,个个长生不老,他愿意赴汤蹈火,为皇上取仙药。秦始皇很高兴,给了他很多金银财宝,命他入海求仙。但没多久,徐福就回来了,说,他见到了神仙,但是神仙嫌礼薄,需要美好的童男女和各种工匠用具作为献礼,才能得到仙药,秦始皇遂派500童男女随徐福再次出海。
第二年,泰始皇再次东巡,顺便来找徐福,虽然路上遇到了刺客张良用大铁锤袭击,但躲过一劫的他仍按原计划到达琅玡,可惜没见到徐福。他再见到徐福的时候已经是十年后,他的第三次东巡。徐福依然没有找到仙药。 他的解释是这样的:本来就要拿到仙药了,但是海上有大鱼护卫仙山,功败垂成。这次,秦始皇亲自率领弓箭手到海上与大蛟鱼搏斗,杀了条大鲨鱼,兴冲冲的回去了,
想这下子可好了,徐福终于可以拿到仙药了。但是,他还是没有等到仙药,在返回咸阳的路上,就病死了,他的手下为了篡位,密不发丧,全国人民都不知道,没有了借口的徐福一时也骑虎难下,于是在公元前210年,他带着浩浩荡荡的求仙团队漂洋过海,寻找虚无缥缈的三神山和灵丹妙药。从此,再未回到中原。 故里之争:5月16日,离一年一度的龙口市徐福文化节还有两天的时间,这次已经是第七届了。届时,将在徐福园广场上为两座徐福雕像举行揭幕仪式,其中一座送给韩国济洲岛,立在徐福展示馆。龙口人一直认为徐福的故乡应该是龙口。
最早记录徐福事迹的是《史记》,作为当时西汉武帝时太史令的司马迁,距离徐福东渡的时间只有七八十年的时间,定是因为此事影响甚广,所以他在自己的不朽着作里记录了当时求仙这一盛况:“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司马迁说徐福是齐地人。
在龙口市西北部有个徐福镇,镇因秦方士徐福而名,镇上有仿秦古祠——徐公祠。徐公祠不大,不过一个四合院,里面有徐福的雕像,和中外因徐福而进行的文化交流展示。“这里以前有个小庙,是当地人为纪念徐福建的。庙前就是徐格庄,据说就是徐福的老家。”徐公祠的管理人员李树植说。平时来这里参观的人并不多,但是,每来一个,李树植都会这样热情的告诉游客,龙口就是徐福的故乡。
司马迁没有说出徐福的籍贯。那龙口人为什么认为徐福的故里是龙口呢?这源于 《汉书· 地理 志》的记载:“东莱郡有县十七 ……,徐乡。”关于徐乡的由来,元代研究齐国史地的学者于钦在《齐乘》中说:“徐乡,盖以徐福求仙而得名。”《齐乘》被史学界推为善本,是全国名志之一。“乡”在秦代是一个行政区域单位,而徐乡县在汉代就是指黄县,今龙口市,龙口市保存了很多有关徐福的遗迹。譬如,徐姓是黄县的大姓;城东绛水河畔有一登瀛村, 传说 徐福东渡瀛洲时,就是从这里集结童男女开始启航的;风景优美的屺岛上立着徐福的雕像,屺岛原叫寄岛,因当年徐福东渡时,将母亲暂时安置在这个岛上而得名,当然,这也只是个传说。
赣榆--弦歌声处是故乡:有关徐福的故乡还有另外一种说法。1982年6月,江苏赣榆县(现赣榆区)进行了一次地名普查,在县城北金山乡南一公里的地方发现一个叫“徐阜”的自然村。据当地人说,“徐阜”原名“徐福”,明清时仍称“徐福村”。另据出土文物可知,赣榆县在战国时属齐地, 秦时属琅玡郡。由此,位于今江苏赣榆县城北金山乡南一公里的徐阜村,也称是徐福故里。这两种说法在目前史学界上争论颇多, 因为都没有确凿的证据,一时争论不止。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纪念徐福活动的展开。
龙口名胜古迹3:徐福节
江苏赣榆区金山镇(原徐福镇)的徐福村是秦代方士徐福的故里。徐福(?—?),即徐巿(注,是“巿”〔ㄈㄨˊ〕〔fuˊ〕而不是“市”〔ㄕˋ〕〔shiˋ〕),字君房,
秦朝时出生于齐地(今赣榆区金山镇徐福村)。公元前219年,他受秦始皇所遣率三千童男女东渡日本,寻取长生不老之药。在日本,他传授农桑、医药百工,成了日本司农耕、蚕桑及医药之神,被日本后人称为开国第一代 神武 天皇,被日本人民尊之为神,在日本新宫市有徐福公园,园内有徐福墓。赣榆人民为纪念这位中日友谊的最早使者,曾于1990年开始,先后 成功 举办了三届徐福节。
1982年6月,江苏赣榆县进行了一次地名普查,在县城北金山乡南一公里的地方发现一个叫“徐阜”的自然村。据当地人说,“徐阜”原名“徐福”,明清时仍称“徐福村”。另据出土文物可知,赣榆县在战国时属齐地, 秦时属琅玡郡。由此,位于今江苏赣榆县城北金山乡南一公里的徐阜村,被认为是徐福故里。
徐福村建有徐福祠,徐福祠内供奉着徐福塑像,建有徐福故里文物陈列室和汉画像石长廊。徐福祠前的广场上竖有赵朴初先生题写“徐福村”碑和彭冲先生书写的“徐福故里”碑。海内外人士拜谒者络绎不绝。
第七届徐福文化节暨徐福文化国际研讨会
以“徐福东渡与和谐东亚”为主题的第七届徐福文化节暨徐福文化国际研讨会日前闭幕。在徐福故里——连云港赣榆,连日来随着徐福庙落成、徐福雕像揭幕、《中外徐福研究》首发式的举行以及中央电视台“赣榆魅力——徐福故里”大型文艺晚会的举办,使得本届徐福文化节的规模、影响都超过了历届。(光明日报2007-10-30 08:52)
徐福文化国际研讨会是徐福文化节的重头戏。会议共收到数十篇 论文 ,来自中、日、韩等国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对徐福文化进行了视角独特、见解新颖的探讨。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专程赴会并作了特别讲演。两千多年前,徐福东渡日本的壮举,对东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和平交往方式,是人类相互提携共同进步的楷模。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研究徐福东渡的目的不应该局限于徐福从哪里出发、登陆,要以徐福研究为平台,弘扬徐福精神,传播和平、合作的声音,为中日友好发展、构建“和谐东亚”作出积极贡献。
龙口名胜古迹4:徐公祠
徐庶庙位于具有28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三国文化发源地襄阳城西南50公里的南漳县城北郊单家庄,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庶庙又称单公词、徐公祠,庙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坐北朝南,前后两院,皆具古雅风貌。后毁废,现存3间正殿和左右两庑。殿内有徐庶塑像。1981年,按嘉庆十七年(1812年)所竖“汉徐庶故里”碑予以复制。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这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人南撤。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
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虽然舍不得让徐庶离开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 政治 军事 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诸葛亮三出祁山,北伐中原。他听到徐庶归曹入魏后的经历,不禁为自己好友的一生而叹息不已。纵观徐庶一生,然命运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最终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但他忠直坦诚、孝敬亲尊、力荐英才的人格品德将永传后世。
猜你感 兴趣 :
1. 山东烟台旅游攻略
2. 即墨名胜古迹
3. 名胜古迹神话传说
4. 各地名胜古迹的经典对联
5. 名胜古迹的典故
3. 徐福的东渡之谜
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全国后,位高权重,而最盼望的就是长生长寿,后来听人说东海上有蓬莱仙鸟,那里有服后可以长生的灵芝草,就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东渡大海,后来秦始皇至死也没盼来徐福的消息。徐福到底去了那里呢?有人说那时航海技术差,碰到大风浪,全部覆没。而史籍中最早记载徐福史事的是司马迁,可是没有讲明徐福浮海到了何处。后人以为是台湾或琉球,也有说是美洲,但大多数认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东渡日本的是五代后周和尚义楚。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义楚称这一说法来自日本和尚弘顺。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认为徐福东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献诗,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黄遒宪等人,都参观了徐福墓,并诗文题记。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渊源》中说,战国先秦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民众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领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队,“徐福入海东行,必定真有其事。”香港卫挺生着《徐福入日本建国考》,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开国者神武天皇仲田玄,并认为他是颛顼之后徐驹王29世孙。台湾学者彭双松着《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书,进一步充实卫挺生的观点。
至今日本保存着不少徐福活动的遗迹,如和歌山县徐福和他的传员七人墓、徐福宫,九洲岛佐贺县“徐福上陆地”纪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立神社等等。有些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日本只是传说,找不到可靠的历史文献来证明。更有人认为,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是日本10世纪左右的产物,并非最先由中国人提出来的。徐福当时到的只是渤海湾里的岛屿,他在日本的事迹、遗迹、墓地,均属后人虚设。另外,又有学者认为,徐福东渡是历史事实,但不是去了日本,而是去的美洲,回为徐福东渡的时间与美洲玛雅文明的兴起相吻合,而日本与中国大陆相距甚近,根本不需要耗费巨资,数年才能抵达。人海茫茫,徐福东渡究竟去了何方,至今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4. 历史上有没有徐福这个人
徐福是秦朝时琅岈郡人,为一方士。
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徐福说海中有仙山。于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但是徐福一曲便了无踪影。
关于徐福的去向有几种说法:
来到日本,是为神武天皇,日本现有徐福墓
到了琉球群岛
只是到了渤海湾中的一个小岛
徐福,即徐市,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着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东巡,登泰山勒石颂德。然后经黄县、(月垂)县,攀成山,登芝罘(今烟台)山,南下琅琊台,逗留3个月。在此期间,秦始皇看到海州湾内出现海市蜃楼,认为是仙人所显,遂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乘楼船入海,寻求长生不死之药。徐福入海数年求药不得。
9年以后(前210年),秦始皇再次东巡又找来徐福,徐福怕秦始皇怪罪,诈称海中的大鲛鱼十分厉害,船只难以靠近仙山取药,须派善射者同去,射杀鲛鱼,才能上岸求药。泰始皇再次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师、武士、射手500多人,装带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药。徐福东渡没有获得“不老药”,却在熊野浦登陆后,发现了“平原广泽”(即日本九洲)。长生不死之药没找到,返回恐遭杀身之祸,便长居于此,不再复返。徐福等人在九洲岛等地向日本土着民族传播农耕知识和捕鱼、锻冶、制盐等技术,还教给日本人民医疗技术等秦朝先进文化,促进了社会发展,深受日本人民敬重。日本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医药神”。和歌山县、佐贺县、广岛县、爱知县、秋田县、富士山地区都有徐福活动的遗迹。佐贺、新宫等地神社都把徐福作为神来大会奉祀,每年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为了弘扬徐福精神,中国、日本成立了全国徐福会,连云港、龙口、胶南、沧州、苏州、慈溪和新宫、佐贺、大阪、富士吉田、鹿儿岛、东京等地也都成立了徐福会。近几年,有关徐福论着和文艺作品不断出版,有关徐福的剧目亦搬上了舞台。
八丈岛位于日本首都东京南方300公里的海面上。受从太平洋北上的暖流的影响,八丈岛气候十分温暖,俗称“离东京最近的夏威夷。”
现在,从东京都到八丈岛,乘船须10个小时,乘飞机连1个小时都用不上。每年,共有16万多的游客去只有1万人口的八丈岛观光旅游。
站在八丈岛的南原海岸,远眺碧绿的大海,多少流览一点八丈岛的历史,马上便会对这座“孤岛”上浓重的外来影响感到吃惊。例如:12世纪是已经作为贡品的最高级的丝织品一黄八丈的存在;有民间自古流传的徐福传说。究竟是谁把丝的织法和染色法教给了孤岛的居民呢?想到这里,我眼前浮现出在海上自由航行的古代亚洲人的群像。
在日本的古代史上,尤其是10世纪以后,有过执白旗的平氏和执红旗的源氏两个武士集团。这两个强大的武士集团在日本的历史中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他们取代了当时的贵族政治,成为武家政治的中心。
12世纪中叶,平氏的势力依然很强大,源氏在和平氏之间发生的战争中败北,17岁的年轻武将源为朝几为刀下之鬼。然而,也许是“武士惜武士”的原因,平氏爱才,没有杀以身材魁伟、能拉强弓闻名于世的源为朝,而是把他流放。流放的地点便是包括现在的八丈岛在内的伊豆大岛。
日本各地均有自己的民谣。北海道有“拉网小调”,新泻县有“佐渡小调”,而在八丈岛流传的是“梭咪小调。”在这个梭咪小调的歌词里,有引人注意的地方。
“刮南风了哟!大家快出来哟!”
“迎亲草屐扎上红绳花哟!”
要理解这一段歌词的意思,首先得知道流传在八丈岛的民间传说。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源为朝在保元之乱时打了败仗,被流放到伊豆大岛,他凭着自己的武勇,很快便降服了伊豆诸岛……”(其时源为朝已经使三宅岛归顺,欲进而南下时,岛长蒙骗他说:伊豆已经没有其它岛子了。源为朝看他说话时闪烁其词,便继续启船南下)。
他们冲破黑濑川的激流(黑濑川并不是河流,而是海流),到达了一个小岛。在海边下船时不由得一惊,海边上摆了很多双上面结着红绳花的草屐!全是女人的草屐。听说这个小岛名叫“女护岛”。源为朝感到大惑不解。一个年轻伶俐的女人回答了他的疑问。
“自古这里的人们传说,如果男女住在一个岛上,海神便要出来作祟,因此,我们不能和距此20里远的男岛的男人们住在一起……”源为朝得知女护岛的女人们和男岛的男人们一年只有一次在刮南风的日子里相会。他对那个年轻女人说:那是迷信,为了去除这个岛的迷信,我和你结为夫妇之好,让岛上的女人们知道不会有人作祟,不知你意下如何?
年轻的女人听后,不由得满脸通红,不过,她还是同意了。他们俩人生了双胞胎的男孩,没有任何东西作祟。自那以后,女护岛的女人和男岛的男人便住在一起了。”
这段文字引用的有些长。据说这个传说中的女护岛就是现在的八丈岛,男岛就是邻近的青岛。人们常说“英雄好色”,源为朝当时的行为似乎也相当大胆。源为朝是日本人非常喜欢的“悲剧的英雄”,因此这些文学上的润色也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吧。
其实,八丈岛的那些耐人寻味的传说有自己的背景。那便是江户时代的小说《椿说弓张月》。作者泷泽马琴出身于武士之家,24岁时,他投身于文学创作。
江户时代的前半期,出版的中心是在京都和大阪,进入后半期,江户的出版业也兴旺起来。作者也由业余作家发展为地地道道的专业作家。这对于有强烈个性的泷泽马琴来说真是求之不得的。
书归正传,八丈岛徐福的出场是在马琴笔下的源为朝和女护岛的年轻女人的对话部分。由于是江户时代的日语,稍微有些费解。对话如下:
“(回答为朝的问题)至于这个岛子是从何时开始住人,没有明确的记载。据祖先代代口耳相传,古代时外国的秦始皇帝来找过长生不老仙药……”
“秦始皇召见徐福,按他的要求,建造大船十艘,并让他带上500童男童女,金银珠宝,五谷器材。徐福的船来到日本的一个叫熊野的海边。他(指徐福)留居在熊野,把跟随他来的童女扔在这个岛上,把童男扔在距此30里的岛山……”
这么说居在女护岛和男岛的人竟然是和徐福一起乘船赴东海来的秦人的后裔。他们是参加给始皇帝寻找长生不老仙药这一神圣事业的童男童女的子孙。至少在泷泽马琴的文学作品中是这样写的。而是,“他们养野蚕,一边唱歌,一边纺织丝绸。”
顺便说一下,在江户时代,活到60岁的人已经算是凤毛麟角,而马琴活到82岁,北斋活到90岁,他们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作品。
以前曾有过从唐朝长安出发,向西行,通往古代罗马的丝绸之路。然而,在那更久之前的公元前,似乎便已有了从中国大陆出发,再向东行,经过朝鲜到日本的海上丝绸之路。前面在八丈岛的传说中提起的黑濑川便是沿太平洋北上的暖流,人们充分地利用海流和季节风,把先进的文化以及各种的技术带到了“扶桑”国。
八丈岛的徐福传说不过是流传在日本各地有关徐福传说中的一部分,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到古代曾经进行过的规模壮观的交流场面。
最后,为了提高八丈岛的声誉,在此简单介绍一下咸草。咸草是伞形科的多年草,自生在温暖的日本海岸。其叶子有光泽,茎和叶均可食用。咸草的叶子摘掉后马上便会长出新叶,因此,它的日语名字叫“明日叶”。咸草味美且营养丰富,居八丈岛人说,“徐福来寻找的其实就是咸草。”
5. 山东龙口有哪些集市
初一:李巷(黄城)、逄家市场(龙口)、闫家店(海岱)、南仲家(北马)、下丁家、归姜、台上(丰仪)、诸由、洼里、新嘉
初二:北马街、迟家沟、田家、黄城集、羊岚、诸高炉、东江
初三:李巷(黄城)、龙化(中村)、海岱、菠栾、大张家、谭家(丰仪)、唐家集(诸由)、大王(徐福)
初四:逄家市场(龙口)、黄山馆、大牟家、小陈家(北马)、芦头、河西(下丁家)、七甲、石良、诸由、乡城、兰高、九里
初五:李巷(黄城)、中村、北马、大张家、台上、徐格庄(羊岚)、欧头孙家
初六:龙化(中村)、闫家店(海岱)、南仲家(北马)、下丁家、归姜、黄城集、羊岚、洼里、新嘉、东江
初七:李巷(黄城)、逄家市场(龙口)、迟家沟、田家、石良、唐家集(诸由)、诸高炉
初八:北马、大张家、诸由、大王家、兰高、
初九:李巷(黄城)、龙化(中村)、黄山馆、大牟家、小陈家(北马)、菠栾、河西(下丁家)、七甲、黄城集、东江
初十:中村、海岱、芦头、石良、徐格庄、乡城、欧头孙家、九甲
6. 秦始皇派徐福到海外寻找仙岛,是否到了现在的日本岛现在的日本人是不是徐福带去的三千男女繁衍成的呢
到达的是日本
俗语道:“做了皇帝想成仙”。秦始皇是正是这样的人物。清人丘琼山《纲鉴合编》曾云:“始皇既平六国,凡平生志欲无不遂,唯不可必得志者,寿耳。”一些方士投其所好,编织神仙之说,声称海上有仙人仙药,吃了仙药便可长生不死。齐人徐福就是这种情况下航行入海的。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大队人马在泰山封禅刻石,又浩浩荡荡前往渤海。抵达海边,秦始皇登上芝罘岛,纵情浓览。只见云海之间,山川人物时隐时现,蔚为壮观,尤令秦始皇心驰神往。这种景象,本来是海市蜃楼,但方士为迎合秦始皇企望长生的心理,将其说成传说中的海上仙境。徐福乘机给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住,可以得到长生仙药。秦始皇大为高兴,随后根据徐福的要求,派重男、童女数千人随他出海求取仙药。他本人也在此留连忘返,等候徐福佳音。然而,等来的只是徐福空手而归。徐福自称见到海神,海神以礼物太薄,拒绝给予仙药。对此,秦始皇深信不疑,增派童要童女3000人及工匠、技师、谷物种子,令徐福再度出海。秦始皇则不肯离开,一直等候3个月,不见徐福消息,才怅然而回。
其后几年中,秦始皇又派燕人卢生等入海寻求仙药,当然也是一无所获。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再次来琅琊。当年徐福入海寻找仙药,已经九年过去,一直未来归报。当即派人传召徐福,徐福连年航海,耗费很大,担心遭到重谴,奏告秦始皇:“蓬莱仙山确实有仙药,出海时常遇大蛟鱼阻拦,所以不能到达。请派弓箭手一周前往,见到大蛟鱼用连弩射击。”秦始皇下令入海时带足鱼具,自己也准备了连弩。海船由琅琊起程,航行数十里,经过荣成山,再前行到芝罘时,果然见到大蛟鱼,当即连弩齐射,大蛟鱼中箭而死,沉入海底。秦始皇认为此后当可无虞,又命徐福入海求仙药。这次,秦始皇再也等不到徐福音讯了。当年秦始皇病死于沙丘(今河北世鹿东南),而徐福“得平原广译,止王不来,”一去再也不回了。
徐福,又作徐市,徐福故里据考证在江苏省赣榆县金山乡徐阜村,根据当地地方志,徐阜村在明清两代均称徐福村,至今这里还流传着徐福率童男童女浮海东渡之事。但又有一种说法,认为徐福故里为今山东省龙口市。
史籍中最早记载徐福史事的是司马迁,可是没有讲明徐福浮海到了何处。后人以为是台湾或琉球,也有说是美洲,但大多数认为是日本。最初提出徐福东渡日本的是五代后周和尚义楚。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义楚称这一说法来自日本和尚弘顺。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认为徐福东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献诗,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黄遒宪等人,都参观了徐福墓,并诗文题记。
本世纪以来,中日学者对徐福浮海东渡之事进行了大量研究。马非百在《秦集史》认为徐福是有目的赴日本的,“其意初不在求仙,而实欲利用始皇求仙之私心,而借其力以自殖民于海外。”而徐松石在《日本民族的渊源》中说,战国先秦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民众大量往日本移民,徐福率领的童男童女是其中一队,“徐福入海东行,必定真有其事。”香港卫挺生着《徐福入日本建国考》,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开国者神武天皇仲田玄,并认为他是颛顼之后徐驹王29世孙。台湾学者彭双松着《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书,进一步充实卫挺生的观点。至今日本保存着不少徐福活动的遗迹,如和歌山县徐福和他的传员七人墓、徐福宫,九洲岛佐贺县“徐福上陆地”纪念碑、徐福的石家、徐福祠,另外又有奉祀徐福的金
7. 徐福真有其人吗,传说中的日本神武天皇是不是就是徐福
徐福,即徐巿,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着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他出山的时候,是秦始皇登基前后,李斯的时代。后来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乡亲们为纪念这位好心的名医,把他出生的村庄改为“徐福村”,并在村北建了一座“徐福庙”。后来,有徐福在日本的平原、广泽为王之说。 [编辑本段]关于徐福的去向几种说法来到日本,是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在考古研究中,结合“欠史八代”的疑点,在证明这九代天皇存在之前,这种说法不失为一种看来合理的说法。日本现有徐福墓,但成立年代颇晚,当是后世徐福来日传说传入日本(注:[2])附会所建。又,徐福墓数量过多,如杨贵妃墓,前前后后有数十座,徒增疑点。 成为日本人的祖先。此说无论就史学或考古学观之,其时代皆大相径庭。日本早于徐福来到前早已有人居住,并已有其文化。徐福与童男童女到来充其量只是与当地人通婚再产生后代而已。 据‘日本国史略’提到:“孝灵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来。(或云,徐福率童男女三千人,赍三坟五典来聘。福求药不得,遂留而不归。或云,止富士山。或云,熊野山,有徐福祠。)”说徐福带童男童女来日本修好,贡上三坟五典而寻求仙药,然而不得仙药,只等定居下来。在‘富士文书’中则提道徐福来到日本,协助当地农民耕种,带来一些新的技术。然而‘富士文书’一般被学界认为是伪书。 到达日本后,徐福再没有返回中国,而且没有得到长生不老药,担心秦始皇追杀,要求同行男女各自改姓成为“秦”、“佃”、“福田”、“羽田”、“福台”、“福山”等姓氏。巧合的是,连云港市现有云台山脉,姓氏都与山有奇特渊源。现在,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都还有姓秦的日本人,有些家门口楼上还仍然刻着“秦”字。 到了琉球群岛或是到了渤海湾中的一个小岛再到济州岛。于大海上遇到风暴失踪。有趣的是,由宇多天皇到龟山天皇,由天皇主祭徐福达80多次,直到明治维新才停止。徐福东渡是否到了日本,这是诸谜中争论最为激烈的一个。有学者认为,三神山一般是指日本国。日本还保存有很多有关徐福的遗迹,如徐福登陆地、徐福祠、徐福冢、徐福井等。其佐贺市、新宫市等地都被传为是徐福当年登陆日本的地方。但也有学者认为徐福最终的目的地是韩国。因为韩国也有有关三神山和徐福东渡的传说和曾活动的遗迹。此外,还有说去了南洋的,也有说到了海南岛的,更有说到了美洲的。这种说法认为,徐福东渡是先到了日本,后来又到了美洲,并在美洲自立为王不归。檀香山遗留下带有中国篆书刻字的方形岩石,旧金山附近有刻存中国篆文的古箭等文物出土。这些古代文物是当时徐福这批秦人经过时所遗留的。而墨西哥湾地区有批居住山区的黄种人,据称是秦采药人的后代。
在近现代,早在“五·四”运动前夕的1918年,陶亚民先生首先发表了《徐福事考》一文,王辑五先生把研究徐福与研究中日海上交通史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当时一些着名史学家,如汪向荣、卫挺生等,也参与了这一研究。1981年,汪向荣先生再论“徐福东渡”,又重新掀起了徐福研究的热潮,而且一改其年轻时认为司马迁在《史记》里只是原原本本地记载了“方士们的不真实的宣传”,认为“徐福是实在的人物,他的入海是为了逃避始皇帝的虐政,是有计划的海外移民。”他还指出:若对中日关系史和日本古代史发展过程进行认真观察、探讨的话,也不能轻易地否定这一传说。近二十年来,这一研究取得了不少瞩目的成绩。一些中国有影响的史学元老和中青年史学工作者也对这一课题颇感兴趣。如复旦大学的吴杰教授、辽宁大学的孟宪仁教授、天津社科院的王金林教授、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王勇教授等,都曾立着论述。另外象台湾的彭双松教授、日本的梅原猛教授、壹岐一郎教授、水野明教授等也都对这一课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然而,由于《史记》对徐福求仙事的记载“语焉不详”,使得这个历史事件成为一宗千古疑案,史学界不少人把它看成是一只烫手的山芋。近些年来,虽然有人试图从考古学、人类学、航海史等多角度来佐证这一历史事件,但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要说认同,只有两点,一是历史上确有徐福其人,二是确实下过海。至于其出身在何处,在哪儿出海,出过几次海,东渡的目的是什么,最后到的“平原广泽”究竟是什么地方,这一切还都是目前争论的焦点。因此,有些史学家就提出,单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徐福与日本的关系,容易陷入空论与臆测。
8. 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徐福真东海那一片有招暑假工的吗我的专业物流管理
龙口东海有招工的,我就在这里,了解情况较多。暑期是旅游旺季,东海人气比较旺,所以需要打工的学生也比较多,但和你的专业不一定对口。我所在的单位里有一位学习物流管理的大三同学,在这里现在干装修管理,跑工地、干零活,已经两年多了,表现很不错;还有一位学室内设计的大二女生,现在开始利用课余和暑期准备在这里进行社会实践,除了少量设计任务还兼做门市接待和装修报价等;另一位学机械的大一同学正在公司广告部搞平面设计实践,学习设计宣传广告册页、门头灯箱、社区生活手册等等;另一位女生在旅店部打工,做内勤和服务台管理。总之机会还是比较多的。
不知你在哪里读书?几年级了?还有没有其他特长?需要帮助的的话可以保持联系,利用网络Hi随时沟通。愿意不愿意参与《社区生活手册》编辑或跑市场拉广告?这和你的专业有点距离。东海这里也有快递代理门市部。自己多几样技能选择余地就大了。
9. 徐福对中国有什么贡献
2007年5月18日,中国·龙口第九届徐福故里文化节暨《徐福志》首发式在徐福故里山东省龙口市万松浦书院隆重举行,来自日本、韩国及国内外史学界和各地徐福研究组织的专家学者近50人出席,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张炜先生主持会议,中共龙口市委副书记孙为富致欢迎辞。日本前首相羽田孜先生、华夏徐福文化研究中心等20多个学术团体和个人发来了贺信、贺电。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谢华先生作了总结讲话。
徐福是秦代着名方士、着名航海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经考证为今龙口市)。秦始皇时期,徐福率领三千童男女自山东沿海东渡,足迹遍及韩国南部与日本,成为历史上中日韩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研究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至今已成为先秦史、秦汉史、中外关系史、航海史、民俗学、宗教学、考古学等综合性多学科研究,有极为重要性的学术价值。同时,对徐福及其集团东渡的研究,对于扩大对外开放、发展中日韩人民之间的友谊、加快山东经济文化建设及旅游业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历史记载的不详,过去对徐福研究的开展尚不够深入,但随着中日韩三国有关徐福的文献、考古、文物和传说材料的不断发现与增多,对徐福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为了促进对徐福研究更加深入的开展和扩大对外交往,有必要对徐福的生平和业绩进行全面的认识、总结和宣传。2004年初,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决定编纂一部《徐福志》,并委托协会秘书处和山东师范大学地方史研究所进行志书编纂的筹备工作。《徐福志》的编纂工作得到山东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韩寓群省长、蔡秋芳副省长曾给予大力支持。龙口市委、市政府及龙口市徐福研究会对《徐福志》的编纂工作也十分重视,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了积极的保障。
《徐福志》共分6篇21章,洋洋38万言,翔实地记述了徐福及其东渡的整个过程,据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较强的权威性。全国着名史学家安作璋、朱绍侯、高敏先生担任该书的学术顾问。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马仪先生为编委会主任。主编为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山东师范大学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朱亚非先生,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曲玉维、副秘书长史衍勤、郝慧民先生担任副主编,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徐福志》的出版发行,是国内外徐福研究事业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是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成立以来的一个重要成果。《徐福志》的出版发行,将为徐福文化研究、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宽泛的通道,成为中日韩人民世代友好往来新的纽带和桥梁。《徐福志》的出版发行,必将有力地推动国内外徐福研究事业向更深层次发展,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实,徐福传说,虚虚实实,历来是浮于中日两国史学界的棘手“谜案”,但又是游离于历史与文化之间的热门话题,徐福成了中国与东北亚地区的一种独特文化。在中国,自汉以下历代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撰文赋诗的不在少数。一生喜好探幽访奇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其《古风》(三)赋的正是“徐载秦女,楼船几时回”;宋朝欧阳修的一首《日本刀歌》更是烂熟于中日人民心中;元朝的吴莱热衷于徐福传说,他泛舟东海,寻访古迹,写下了着名的《甬东山水古迹记》,把徐福在舟山群岛中的遗迹,一一记录下来,并写下了《听客话蓬莱山紫霞洞》、《听客话熊野徐福庙》等诗篇;明朝的宋濂、李东阳;清时的黄遵宪等也都以此为题材,创作了流传千古的诗篇。
综上所述,如果说徐福,作为一个历史命题还有诸多难解之谜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文化名题,早已在历史流变的进程中形成,并为中日韩乃至东北亚人民所接受。谁也不是提出徐福文化的始作俑者。而是事实告诉我们,徐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现实的状况,对中日韩三国的交流与交往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历史方面
对日本历史
在日本古代史上,绵延了6000多年的绳纹文化,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突然中断了,日本列岛的文明进程,从石器时代一下跃入了金石并用时代,这一作用,来自于列岛以外的移民,是外来的大规模集体移民带来了新的文化。而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徐福出海求仙事又正发生在这一时期,这又不得不引起历史学家们的关注。但是,《史记》中对徐福去向的记载只有“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这么几个字,这平原广泽是哪儿?谁也不知道,以后又无令人信服的考古资料可以佐证。在日本,有文字记载的史料在公元七世纪才出现,对于古代文史,大多是以口碑形式流传下来的,其可信度也有限。因此,要确切地弄清是哪些集团从中国大陆带去先进文化,着实是有困难的。当时的中国正置列国纷争,连年征战,老百姓为逃避战乱,纷纷蹈海东渡。移民集团到达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又何止徐福一个。就在史学界,关于倭人始祖问题,历来也有“吴人后裔说”,“太伯后裔说”,“越人后裔说”,“徐福后裔说”,“骑马民族后裔说”等诸多观点,影响着日本历史发展的外来文化有吴越文化、齐鲁文化、通古斯文化等。因此,考察徐福文化的源头,真正的涵义在于文化的认同和归属,这一认同和归属又以广泛的血缘交融为基础的。“徐福”仅仅是这一时期大陆移民集团的代名词,是一种文化源头的象征。
另外,自战国至秦汉,王侯将相大多热衷于神仙之道,故在历时几百年的入海求仙活动中,出现了像安期生、羡门高誓、韩众、卢生、少君等一大批方术之士。光是徐福入海求仙时就有三千童男女及无数百工相随,有几十条乃至上百条的船出海,就这一群体而言,也不可能首尾相随、同时出发、同到一个目的地的。因此,在中国一千多里的海岸线上,在日本有近30个地方都有徐福的传说,也就不奇怪了。徐福就成了这些方士群体、求仙队伍的代名词。我把其称为共名的徐福。
漫画《风云》中的徐福(帝释天)
徐福与日本历史结合起来,从纯历史学的范畴到形成一种文化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一个流变的过程。自司马迁《史记》记载以后,东汉班固的《汉书》、晋陈寿的《三国志》、南宋范晔的《后汉书》都记载有徐福出海求仙的事迹,且不出《史记》内容的窠臼,所说徐福到过的祖州、瀛洲、夷洲、澶洲、蓬莱、方丈等地,均是虚无缥缈的。
徐福传说与日本之接轨,大约开始于隋唐时期,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日本派小野妹子来华,次年,隋炀帝派裴世清出访日本,裴世清在日本九州一带看到有一个风俗同于华夏的“秦王国”,于是就猜想,这大概是传闻徐福止住不归的“夷洲”,但又无法确定。之后,有人则把这个“秦王国”直接比定为日本。如明人薛俊蓍的《日本考略·沿革考》(成书于公元1530年)中说:“先秦时,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不得,惧诛止夷、澶二洲,号秦王国,属倭奴。故中国总呼曰‘徐倭’”。用肯定的语气直接说徐福到的夷、澶二洲“属倭奴”。
到了唐代,中日交往日趋频繁,人们发现日本的文物制度类似中国,颇存上古遗风,于是逐渐将徐福东渡之地锁定为日本。
在徐福与日本古代史结合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义楚的《义楚六帖》中的记载。五代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日本醍醐时代的真玄宗高僧弘顺大使(即宽辅和尚)来中国,与我国的义楚和尚相识,相交日益深厚,宽辅把流传在日本的关于徐福求仙到过日本的传说讲给义楚听,后来义楚把宽辅的这一口述内容,记载在他的《义楚六帖·城廓·日本》中:“日本国亦名倭国,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也。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余里有山,名富山,亦名蓬莱,其山峻,三面是海,一朵上耸,顶有火烟,日中上有诸宝流下,夜则却上,常闻音乐。徐福止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对中国历史
在中国,徐福求仙到达日本,最终到达富士山的记载始见于此书,但这一记载也仅仅是一对异国友僧的交谈内容,也只是传说而言。然而,就是这样一则不经意的谈话记录,却成了以后徐福东渡到达日本的依据,传承授受,一直沿袭到了至今。
电视剧《风云》中的徐福
徐福文化历史流变中的另一突出现象就是徐福逐渐由人到神,徐福的史实记载内容逐渐被作为文人的创作而加以发挥,并且不断加以神话。徐福则逐渐成为一种不折不挠、无所不能的精神象征。这一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要数宋代李舫的《太平广记》中一段有关徐福的记载:
徐福,字君房。不知何许人也。秦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横道。数有乌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活。有司奏闻始皇。始皇使使者赍此草,以问北郭鬼谷先生,云是东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琼田中,一名养神芝。其叶似菰,生不丛。一株可活千人。始皇于是谓可索得。因遣福及童男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寻祖洲不返,后不知所之。逮沈羲得道,黄老遣福为使者,乘白虎车,度世君司马生乘龙车。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车,俱来迎羲而去。由是后人知福得道矣。又唐开元中,有士人患半身枯黑,御医张尚容等不能知。其人聚族言曰:“形体如是。宁可久耶?闻大海中有神仙,正当求仙方,可愈此疾。”宗族留之不可。因与侍者,赍粮至登州大海侧。遇空舟,乃赍所携。挂帆随风,可行十余日,近一孤岛。岛上有数万人,如朝谒状。须臾至岸。岸侧有妇人洗药,因问彼皆何者。妇人指云:“中心床坐,须鬓白者,徐君也。”又问:“徐君是谁?”妇人云:“君知秦始皇时徐福耶?”曰:“知之。”“此则是也。”顷之,众各散去。某遂登岸致谒,具语始末,求其医理。徐君曰:“汝之疾,遇我即生。”初以美饭哺之,器物皆奇小,某嫌其薄。君云:“能尽此,为再餐也,但恐不尽尔。”某连啖之,如数瓯物致饱。而饮亦以一小器盛酒,饮之致醉。翌日,以黑药数丸令食。食讫,痢黑汁数升,其疾乃愈。某求住奉事。徐君云:“尔有禄位,未宜即留。当以东风相送,无愁归路遥也。”复与黄药一袋,云:“此药善治一切病,还遇疾者,可以刀圭饮之。”某还,数日至登州。以药奏闻。时玄宗令有疾者服之,皆愈。
至于徐福东渡与中日关系的意象结合,则在历代的文学创作中也是屡见不鲜。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三月,入唐僧空海回国途经越州,朱少乘、朱少瑞、鸿渐等人赋诗相送,唐僧人鸿渐写了一首《送空海上人朝谒后归日本国》:
禅居一海隔,乡路祖洲东。
到国宣周礼,朝天得僧风。
山冥鱼梵远,日正辱楼空。
人至非徐福,何由寄信通。
这大概是文献所见“祖州”、“徐福”与“日本”的意象结合的最早史料。
在此前后,以徐福求仙为题材的诗文也常出于名人之手笔,李白写过,皮日休写过,朱少瑞写过。在日本最有影响的要数宋代苏轼的《海漫漫》与欧阳修的《日本刀歌》。明清时期随着与日本交往的更加频繁,此类题材的诗文更是屡见不鲜,曾任日本大使馆参赞的黄遵宪写的《日本国志》中记载着徐福求仙事;曾任宁绍兵备道的薛福成在其《出使日记》中记录了其去新宫访徐福墓的经过。
名人题留,佳作倍出,虽然,不少作品对徐福描述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但这是徐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过去我们却因其是文学、是传说,并不是史实而被忽视,即惑只作一些佐证材料来加以引用,没有能够集中地、深入地、多角度地加以研究,发觉其更深的内涵。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历史上曾都通过各种形式,各民族之间互相交流、交融,形成一个个复合的政治文化联体。
隋唐时期,是日本与我国交往的第一个高峰期,日本曾向我国派遣了二十多批遣隋使和遣唐使,我国也曾派遣过大量的迎送使节,两国友人、僧侣、学者之间的交往,时常以徐福文化作为一种友谊的象征而互相传颂、赞赏。日本的弘顺法师与我国的义楚和尚以谈徐福传说来颂扬中日人民的传统友谊;日本天台宗僧圆载,来华留学约40年后回国,他的好友唐代着名诗人皮日休为他饯行,曾写有一首《重送圆载上人归日本国》,其中有:“无限属城为裸国,几多分界是澶洲”的诗句。也以徐福求仙事来揭示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
10. 徐福是什么人他有什么事迹
徐福,即徐巿(是“巿”〔fú〕而不是“市”〔shì 〕),字君房,秦朝时齐地人,为一方士,曾担任秦始皇的御医。出生龙口市徐福镇,生长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今金山镇徐福村人(原名叫徐阜村);祖籍是今山东省龙口市徐福镇人或为烟台市齐郡人。
徐福的事迹,最早见于《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在秦始皇本纪中称“徐巿”,在淮南衡山列传中称“徐福”)。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公元前219年,徐巿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巿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资巨大。但徐巿率众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山。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琅岈,徐巿推托说出海后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应允,派遣射手射杀了一头大鱼。后徐福再度率众出海,来到“平原广泽”,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人民友善,便停下来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和沥纸的方法,此后再也没有返回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