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物学中显微镜所看到的图像是什么样的
纯手打,请支持。首先,显微镜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两种,其中光学显微镜利用的是光学成像原理输出图像(倒像,即二维平面上任一个像素点均是与焦点相对称)。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是利用所谓的“磁透镜”,即一个原理类似于光镜的电场。带电荷例子在场中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会发生运动偏移,请参考光线在透镜中的传递。
电子显微镜的成像均要依靠计算机系统的处理,因为人眼是不能接收载物台上穿过标本的粒子的,这些粒子最终要依靠光电效应,转变为计算机系统可以处理的电信号,呈现在人们眼前。所以电镜中看到的是经过处理的间接的图像(同样也是倒像)
光学显微镜是我们最常见的显微镜,那么几乎所有光镜呈现的图像均为直接进入肉眼的实像。透明标本,如活细胞,因为大多数细胞本身是没有色素的,呈现近乎透明的状态,但是各部分结构的折光率并不同,那么就会出现在折光率相差很大的界面(如细胞膜,细胞器膜等)有清晰的成像。也就是说,在未经染色的标本,很多结构难以观察。
相差显微镜是利用光线经过折光率不同的介质中产生相位差的原理(光是一种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波速相差细微而波频相差很大),利用干涉将相位差转换为光波的振幅差(光的振幅表现为亮度),那么视野中不同的结构显现出不同的亮度,易于分别
还有一种暗视野显微镜,利用光线在障碍物四周发生的衍射效应,只有衍射光进入人眼,那么整个视野中都是黑暗无光的,只有通过标本四周的衍射光,将物体呈现为一个亮斑似的像,一般用于观察不能染色的活细胞
㈡ 蛋糕为什么会发霉会长毛
《蛋糕发霉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中的一课,《食物》单元包含三部分内容:一是对食物的静态观察,二是对食物的变化探究,三是研究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蛋糕发霉了》是第二块内容中的一部分,在研究食物由生到熟的基础上研究食物发霉变质的变化过程,从而为下一课时进一步研究怎样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打下基础。本课的主要内容分两部分:一、观察发霉的面包;二、研究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通过让学生们从身边曾经看到过的事物出发展开科学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们能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使学生们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之中,并在经历一个个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
之所以选择这堂课开展教学研究,还因为我们正在开展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的子课题《小学生科学认知需求与探究需求的调查》,我们已经尝试着在课外通过多种方式去调查了解他们的认知需求和探究需求,我们还想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某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认知与探究需求,因此本堂课的设计意图是运用某些策略来调查学生的需求,继而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组织教学过程,从而解决从学生中来的一些典型问题为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片断1:
师首先提出一系列问题: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想不想吃?想不想看发霉的蛋糕?在学生用放大镜小组合作观察后,师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有:我看到了一根根象棉花样的东西;有绿色的东西;发霉的旁边有红的东西;蛋糕变色了;原来是黄色的蛋糕,现在变成了灰色的;霉是红色的;霉是蓝色的,蛋糕上面还有小孔洞。在没有进一步探讨的前提下,老师又有了新问题: 请思考,霉是什么?学生匆忙结论:是一种细菌呗。接下来老师总结如下:食物长时间放置,就会腐烂变质,变会长霉,霉是菌的一种,叫霉菌,也是微生物的一种。
片断2:
第一教学段落初告结束,为了调查学生还想了解什么,还有哪些认知需求和探究需求,教师特别设计了如下质疑的环节:通过观察交流,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不问不打紧,一问吓一跳,学生们的问题闸子由此打开:
生1:如果继续存放,蛋糕会不会都变成霉菌?
生2:霉是怎样形成的?在什么条件下会形成霉?
生3:哪些地方会有霉?
生4:霉可不可以燃烧?
生5:在什么部位容易形成?
生6:不同物质上的霉是否相同?
生7:毛毛会不会长大?
生8:霉分哪些种类?
生9:有了霉会怎样?
师:这个马上可以解答,会变质,吃了会拉拉肚子。
生10:霉可不可以吃?
生11:可乐水上飘浮着的是不是霉?水上也会长霉吗?
生12:霉长出后会消失吗?怎样让霉消失?
生13:怎样让霉的生长加快?
生14:人的身上会不会长霉?
生15:霉菌有几种颜色?
生16:我想用显微镜看看是什么形状?
师:等会儿大家就可以用显微镜观察了。
生17:霉菌会不会动?
生18:霉由几部分构成?
师:也就是说,它的组成是什么?
生19:两个霉碰在一起能粘在一起吗?
生20:霉要不要呼吸?是不是需要空气?
㈢ 光学显微镜看蛋糕,如何取样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06
㈣ 在显微镜下能看到什么
补充楼上------------------
光学显微镜: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能看到(结构的大小均超过0.2微米),这些结构属于细胞的显微结构﹌﹌如 细胞中的结构如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中心体、核仁等
电子显微镜: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这些细胞结构,要观察细胞中的各种亚显微结构,必须用分辨力更高的电子显微镜。 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微米的细微结构,叫做亚显微结构。细胞膜、内质网膜和核膜的厚度,核糖体、微体、微管和微丝的直径等均小于0.2微米,因而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这些细胞结构,要观察细胞中的各种亚显微结构,必须用分辨力更高的电子显微镜。-----------------------------------------------------------------------以上是我照的些资料,拍板可能不是很好,希望对你有用
㈤ 蛋糕的20CM是多大 多少寸
蛋糕的20CM是多大 多少寸8寸2、“直径20cm,对应的是8寸的蛋糕。蛋糕尺寸对照表6英寸=15.24
cm≈1磅:2-4人左右食用,适用于生日聚会、情人节、母亲节等各种节庆。8英寸=20.32
cm≈2磅:4-6人食用,适用于生日聚会、各种节庆,探亲访友。10英寸=25.4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去图书管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收索.其中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
㈥ 我们利用显微镜看到的物体是()
你好,
我们利用显微镜看到的物体是(
)。
A、
放大了的正像
B、放大了的倒像
C、缩小了的倒像
D、缩小了的正像
选A
原因:显微镜有两个凸透镜,一个物镜,另一个是目镜。物体的像先通过物镜再通过目镜。通过物镜后,物体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实象,通过目镜后,成的就是放大,正立的虚象~~
所以,人眼从显微镜的目镜上观察到物体的像是虚象~~
其实简单说来,通过显微镜上下是正确的,左右是颠倒的,就像从一张纸的背面去看正面的字的效果是一样的。
希望有所帮助
㈦ 生日蛋糕10寸参照物
生日蛋糕10寸参照物?10寸蛋糕的直径是10英寸,一英寸等于2.54厘米,所以10寸蛋糕的直径是25.4厘米。
一、6寸(英寸)=15.24cm≈454.5克 适合2-4人左右食用,一 般于生日聚会、情人节、母亲节等。
二、8寸=20.32cm≈909克 适合4-6人食用,适用于生日聚会、各种节庆,探亲访友等。
三、10寸=25.4cm≈1363.5克 适合6-10人食用,适用于生日聚会、各种节庆,探亲访友。
四、12寸=30.48cm≈1818克 适合10-12人食用,适用于生日聚会、各种节庆,探亲访友。
五、14寸=35.56cm≈2272.5克 适合12-14人食用,适用于公司、同学聚会。
六、16寸=40.64cm≈2727克 适合14-16人食用,适用于各类中型庆典活动。
(7)蛋糕用显微镜看是什么样子的扩展阅读
1. 鲜奶蛋糕一定要当天吃,隔天口味就不怎么好了
2. 鲜奶蛋糕相对裱花蛋糕而言口味清淡、低脂、营养高,逐渐成为西点市场的新宠,但是其保质期短,不易贮存
3. 糖尿病患者如果一定要吃,务必选择使用代糖添加剂的蛋糕,并且少量食用。
㈧ 显微镜能看出来什么
显微镜的种类很多,主要看你是什么样的显微镜,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光学显微镜分为生物显微镜、金相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立体显微镜、相差显微镜等产品。
生物显微镜可供医疗卫生单位、高等院校、研究所用于微生物、细胞、细菌、组织培养、悬浮体、沉淀物等的观察,可连续观察细胞、细菌等在培养液中繁殖分裂的过程等。
金相显微镜广泛应用于铸造、冶炼、热处理的研究,原材料的检验或材料处理后的分析等.本系列仪器也是高等院校进行教学,实验室,工厂质量鉴定,金属学、矿物学、精密工程学研究的重要仪器。
荧光显微镜上观察标本的荧光现象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可以清楚地观察和鉴定用普通显微技术难以观察到的染色体标本,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或实验手手段,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和医学检测及疾病预防等技术领域中。是生物学、细胞学、肿瘤学、遗传学、免疫学等研究工作的理想仪器。
偏光显微镜可供广大用户做单偏光观察,正交偏光观察,锥光观察。广泛应用于地质、化工、医疗、药品等领域的研究与检验,也可进行液态高分子材料,生物聚合物及液晶材料的晶相观察,是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进行研究与教学的理想仪器
㈨ 十英寸蛋糕有多大
十英寸的蛋糕,是直径是25.4厘米的蛋糕,大概是一个小饭盆的大小。一英寸等于2.54厘米,10英寸等于25.4厘米。10英寸的蛋糕,可以供6~10人吃。
长度常用单位
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公里{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皮米(pm)、飞米(fm)。
(1)公里
公里又称千米,是个长度单位,缩写为“km”,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其常用换算关系如下:1千米(公里)= 1,000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毫米(公厘);1.61公里= 1英里。
(2)米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 — 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
(3)分米
分米(decimeter或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其常用换算关系如下:1分米 = 0.0001千米(km) = 0.1米(m) =10厘米(cm) = 100毫米(mm)。
(4)厘米
厘米,长度单位;英文:centimetre(s),简写(符号)为:cm。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如下:1厘米 = 10毫米 = 0.1分米 = 0.01米 = 0.00001千米。
(5)毫米
毫米,又称公厘(或公厘),是长度单位和降雨量单位,符号㎜。1毫米相当于1米的一千分之一(此即为“毫”的字义)。进制关系如下: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6)微米
微米是长度单位,符号 [micron],读作[miú]。1微米相当于1米的一百万分之一(此即为“微”的字义)。换算关系如下:1微米(μm) = 1 000纳米(nm) = 0.001毫米(mm) = 0.000 1厘米(cm) 。
(7)纳米
纳米(符号为nm)是长度单位,原称毫微米,就是10-9米(10亿分之一米)。如同厘米、分米和米一样,是长度的度量单位。相当于4倍原子大小,比单个细菌的长度还要小。单个细菌微生物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用显微镜测直径大约是五微米,也就是五千纳米。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一根头发的直径是0.05毫米,把它径向平均剖成5万根,每根的厚度大约就是一纳米。也就是说,一纳米大约就是0.000001毫米,纳米科学与技术,有时简称为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㈩ 显微镜上看到的物体是什么样
显微镜不象放大镜那样由单个透镜组成,而是由两级特定透镜所组成。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而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目镜。借助物镜与目镜的两次放大,就能将物体放大到很高的倍数,被观察的物体AB放在物镜之前距其焦距略远一些的位置,由物体反射的光线穿过物镜,经折射后得到一个放大的倒立实象,目镜再将实像放大成倒立虚像,这就是我们在显微镜下研究实物时所观察到的经过二次放大后的物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