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麵包里的反式脂肪酸與饅頭哪個含量高
反式脂肪酸一般在人造油脂里比較多,像人造黃油、人造奶油、咖啡伴侶、帶有奶粉麥片等等·····你看很多零食里配料表裡面寫有「植脂末」這種東西就是反式脂肪,而傳統的中國饅頭里,是不會帶有這些東西的,首先一個是傳統中國饅頭製作配方里沒有黃油這種材料,其次反式脂肪製品有很大一部分是作為廉價的奶製品的替代使用的,或者是用那種油來炸東西成本比普通植物油更低,所以一般饅頭里是沒有反式脂肪酸的。
至於麵包也要分情況,如果是自己做麵包,買天然的黃油來製作麵包也是沒有反式脂肪酸的,現在有些特別高級一點的蛋糕店也摒棄了人造黃油做原材料,奶油也分天然的和人造的,所以如果無可避免要吃麵包就盡量選沒有奶油填充的麵包吧!
PS:人造奶油、人造黃油材料的價格幾乎比天然的便宜一半,而且更容易保存,所以,一般便宜的麵包,你就別想是天然的材料製作的了。
⑵ 什麼品牌麵包房的麵包不含反式脂肪酸
國內所有餅店,只要產品配方有油脂都含反式脂肪酸,只有多少之分!但麵包的含量遠低於生日蛋糕,油脂含量很少,對身體影響不大。如果真的害怕,建議選擇歐式雜糧麵包和法式麵包,比較健康!
⑶ 含反式脂肪酸食品有哪些
蛋糕
糕點
餅干
麵包
印度飛餅
沙拉醬
爆米花
巧克力
(3)哪些麵包蛋糕沒有反式脂肪酸擴展閱讀
反式脂肪酸是一類對健康不利的不飽和脂肪酸,天然脂肪中有少量存在。除油脂氫化是反式脂肪酸的主要來源外,油脂在進行精煉脫臭過程中,因高溫處理會使反式脂肪酸含量增加。烹調時習慣將油加熱到冒煙及反復煎炸食物,這些油中反式脂肪酸也會增加。
⑷ 達利園法式小麵包是不是真的不含反式脂肪酸
不含?全是反式脂肪酸!
它使用的油是人造奶油和起酥油,這兩種油的主要成分就是反式脂肪酸!
十分容易發胖!
⑸ 家庭如何製作沒有反式脂肪酸的麵包的蛋糕
反式脂肪酸主要來源於人造脂肪,那麼在你在製作麵包和蛋糕時候,注意配方里的油脂這一項就可以啦。建議使用橄欖油、菜油來代替色拉油,牛油不要用植物牛油,雖然它標榜是植物的,但同時它也是人造的。真正的牛油是安全的,健康的,是從牛奶中提出的成分而非從牛的肥肉中提煉出來的油。
⑹ 普通麵包中有反式脂肪酸嗎
得看這款麵包使用的油脂,及是否含有牛奶等。
如果有用人造奶油的話,麵包里肯定含有極少量的反式脂肪酸。
而牛奶天然就含有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如果使用到麵包中,會使用麵包含有極少量的反式脂肪酸。
所以,你要看看包裝上的配料表,是否有上述物質。
⑺ 蛋糕麵包中有脂肪酸嗎
市場上銷售的奶油蛋糕因其口感細膩,能加工製作成各種精美圖案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但事實上,常吃奶油蛋糕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卻不利。
中國保健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藺興潤教授告訴記者,這些蛋糕用的基本上都是植物黃油,因為植物奶油每桶約80元左右,而動物奶油每桶達300多元,價格高出近4倍。而這些植物奶油是一種人造奶油,即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比飽和脂肪酸還要有害,偶爾吃一次問題不大,常吃的危害大大增加:
▲會增加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壞蛋白)膽固醇的含量,同時會減少可預防心臟病的高密度脂蛋白(好蛋白)膽固醇的含量,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險;
▲增加血液黏稠度促使血栓形成,加快動脈粥樣硬化,增加糖尿病及乳腺癌的發病率;
▲影響胎兒、嬰幼兒和青少年的生長發育,並對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造成不良影響,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誘發腫瘤、哮喘、過敏等疾病。
▲此外,藺教授說,為了增加蛋糕外觀的吸引力,讓色澤更漂亮、口感更細膩,蛋糕中常會存在色素超標、乳化劑超標的現象,這些添加劑的過量使用對健康都是有害的。
我國居民膳食中反式脂肪酸攝入量驚人,市場上有40%的食品中含有反式脂肪酸,除奶油蛋糕外,餅干、快餐、方便食品、炸薯片、調味品、花生醬等食品中也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在國外已受到嚴格限制,丹麥從2003年就開始規定在食品中所含反式脂肪酸的限制范圍,美國今年年初也規定,食品包裝上必須標明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我國食品安全部門目前還沒有制定出相應的標准來規范食品生產企業對反式脂肪酸的使用。藺教授強調,在這種情況下,最安全的辦法就是對奶油蛋糕,限定於「生日餐桌」,平時以少吃和不吃為佳。
⑻ 現在蛋糕里還有反式脂肪酸嗎
摘要 你好,現在的蛋糕有反式脂肪酸的,只要用植物油做的蛋糕都有反式脂肪酸。但是動物奶油做的就沒有反式脂肪酸。
⑼ 我喜歡吃蛋糕,但是聽說現在的蛋糕都有什麼反式脂肪酸,那到底有沒有不含這些的,健康點的呢
有啊,我就吃過一次,就是不含反式脂肪酸,在網上找到的叫谷果蛋糕,我是在網上團購的,挺好的。
⑽ 請問中國的食品(比如蛋糕)中有沒有加入反式脂肪酸
人造脂肪對身體有害
——歐美立法限制使用 國內企業當成賣點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1日 09:40)
2月11日,美國快餐大王麥當勞被判支付700萬美元給美國心臟協會,另外拿出150萬美元用於向公眾介紹有關人造脂肪的知識,原因是他們未能履行下面的承諾:於2003年2月前改用低脂肪植物油來代替人造脂肪製作食品。
人造脂肪隨處可見 名牌產品用得不少
製作糕點時經常會用到人造脂肪
「人造脂肪」到底是什麼,竟然讓麥當勞付出了850萬美元的代價?
據營養學專家介紹,人造脂肪的學名叫反式脂肪酸,植物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經催化製成飽和脂肪酸,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些不飽和脂肪酸的結構發生變化,變成反式脂肪酸。這種物質不但能延長食品的保質期,還會增加食物的可口程度,比如讓糕點變得更酥脆。同時,它能固定食品形狀,使其看上去比較美觀。除了這些,食品行業經常用它來代替天然油脂的原因還有一個:廉價。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給記者發來了一份她和研究生剛剛完成的調查,調查地點是北京的幾家大型超市。結果發現,很多在我們平常看來美味可口的食品都用了人造脂肪。在同一間超市,95種餅干里有36種含人造脂肪,51種蛋糕點心裡有19種含人造脂肪,16種咖啡伴侶全部含人造脂肪,31種麥片里有22種含人造脂肪,麵包、糖果、冰淇淋、速凍湯圓等也不能「倖免」,康師傅、旺旺、奧利奧、康元、上好佳、德芙及徐福記等著名品牌都「榜上有名」。記者發現,研究人員在蛋糕點心一類里特別註明:「名牌產品百分之百含有反式脂肪酸。」
在美國,人造脂肪同樣用得很多———薯片、沙拉醬、甜點、人造黃油,特別是快餐,生產者為了使快餐食品香脆可口,往往在其中加入人造脂肪。那麼,既然使用得這樣普遍,為什麼麥當勞要棄之不用,甚至因為沒兌現承諾而被罰呢?
歐美聯合進行研究 各國出台限制措施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人造脂肪來自植物油,不會像動物脂肪那樣導致肥胖,多吃無害。但是,近年來的研究卻讓人們逐漸看清了它的真面目:「安全脂肪」居然會導致心臟病和糖尿病等疾病。
早在10年前,歐洲8個國家就聯合開展了多項有關人造脂肪危害的研究。德國營養醫學協會負責人安德雷·菲格教授告訴記者,研究結果顯示,對於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人造脂肪負有極大的責任,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幾率是飽和脂肪酸的3—5倍,甚至還會損害人們的認知功能。此外,人造脂肪還會誘發腫瘤(乳腺癌等)、哮喘、2型糖尿病、過敏等疾病,對胎兒體重、青少年發育也有不利影響。見記者「反應」不夠強烈,菲格教授乾脆打了這樣一個比方:如果在一份看上去「大油大肉」的濃汁肉排和一盤用人造脂肪做出來的炸薯條之間進行取捨,那麼選擇前者更有利於健康。
觸目驚心的研究結果促使歐美國家紛紛對人造脂肪進行立法限制。在歐洲,菲格教授說,從2003年6月1日起,丹麥市場上任何人造脂肪含量超過2%的油脂都被禁,丹麥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人造脂肪設立法規的國家。此後,荷蘭、瑞典、德國等國家也先後制定了食品中人造脂肪的限量,同時要求食品廠商將人造脂肪的含量添加到營養標簽上。2004年,美國食品和葯品管理局(FDA)也規定,從2006年起,所有食品標簽上的「營養成分」一欄中,都要加上人造脂肪的含量。FDA同時提醒人們,要盡可能少地攝入人造脂肪。中國疾控中心食品安全研究所老年營養室的張堅主任告訴記者,目前發達國家已經普遍認定,膳食中人造脂肪的攝入量小於總熱量的1%才是安全的。
國內研究幾乎為零 專家呼籲趕快立法
用得多、危害大,我們似乎早該對人造脂肪有所認識甚至是控制,但記者聯系了多位專家後發現,相對於國外對人造脂肪危害的深刻認識,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幾乎為零。
中國農業大學的石階平老師是國內較早認識到人造脂肪危害的人。他說,以前無論國際還是國內,都只是感覺到植物油在轉化為人造脂肪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有害物質,造成血脂水平提高。經過多年的研究,國際上對這種危害已經有了比較系統的認識,而我國對油脂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製造而不是營養上,目前對人造脂肪還處於監控階段。
從與專家的交流中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人造脂肪的立法規定甚至是檢測標准。不過令人欣慰的是,中國疾控中心已經開始對食品中人造脂肪的含量及危害進行檢測。
張堅主任認為,國內首先應該健全食品標簽制度,讓含人造脂肪的食物都能被一眼分辨出來,以便於老百姓選擇。其次,目前國內受人造脂肪影響的高危人群是青少年,他們平時吃含人造脂肪的煎炸或烤制食品較多,是我們現在最需要關注的。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葛可佑對記者說,政府部門、尤其是衛生部應該制定相關政策,比如確定檢測的標准,告訴大家食物中有多少人造脂肪就是有害的。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營養評價室主任楊月欣也表示,我國應該像歐美那樣,對此事提起重視,最好能進行立法限制。不過她也承認,中國真要對人造脂肪立法,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企業缺乏科學認識 宣傳方式誤導民眾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徐筠在談到人造脂肪的問題時對記者說了這么一句話:「這是一個新的課題,所以長期以來很多人,包括學者在內,都沒有認識到它的危害。專家都這樣,老百姓知道的就更少了。」也正因為如此,作為食品提供者的生產廠商應該對人造脂肪的問題負起一定的責任。
記者打電話到某食品公司詢問有關人造脂肪的事情,一位企劃部的工作人員說:「大家都在用,我們是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准添加的。」當記者問到是什麼標准時,卻沒有得到正面回答。張堅主任告訴記者,2003年他們剛開始做研究的時候,還很難在市場上找到標明含有人造脂肪的麵包,但現在到麵包店裡一看,數量大大增加,尤其是一些小廠家生產的食品。他認為,這主要是和人造脂肪價格比較便宜有關,包括很多大公司在內的眾多食品企業對人造脂肪的危害也沒有足夠的認識甚至毫無所知,導致人造脂肪「到處都是」。記者在超市裡問了幾名消費者,當他們聽到人造脂肪來自植物油時,都發出了同樣的疑問:「植物的不是健康嗎?」也許正是為了「配合」這種認識,不少廠家在廣告中打出「植物奶油」的宣傳語來,有意無意地迎合大眾「只要是植物的就健康」的觀念,誤導消費者。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外企業認准了歐美掀起的「反人造脂肪風」,紛紛推出代替人造脂肪的新產品。如芬蘭一家食品公司開發出一種生產含高植物固醇的植物黃油的新方法,瑞典的人造奶油生產商則成功研製出了人造脂肪替代物———新型脂肪酶,去掉了含有人造脂肪的成分。在美國,立頓、雀巢等公司也已經在一些食品中減少甚至去掉了人造脂肪。這些廠家表示,雖然並沒有法令規定他們必須這樣做,但消費者的健康高於一切。
雖然目前國內企業缺乏認識,相關立法也需要時間,但石階平老師表示大家不必過分擔心。因為中國人和歐美人的飲食習慣不同,黃油等食物吃得較少,因此人造脂肪的攝入量不會過大。張堅主任也表示,人造脂肪在人體內積累到一定的量才會產生危害,人們只要注意避免購買標簽上註明含有「氫化植物油」、「植物奶油」或「起酥油」的食品,同時少吃大量使用人造脂肪的煎炸烘烤食品就行。另外,歐洲人普遍選擇用天然植物油製作的食物,也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