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用敘事六要素寫一個難忘的回憶
有人說美好的回憶最寶貴,美好的回憶最難得。在我心裡,小學六年的生涯猶如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記錄著我們的點點滴滴;小學的生涯猶如一部電影,記錄著我們的成長;小學的生涯猶如一條披荊斬棘的小路,印著我們開心與快樂的腳印。一起看看難忘的回憶記敘文作文600字五篇。
難忘的回憶記敘文1
人世間有許多美好的回憶。美好的回憶猶如一串灑滿祝福的紫風鈴;美好的回憶猶如一隻讓時光凝住了翅膀的青鳥;美好的回憶猶如一首清純且雋永的抒情散文詩;美好的回憶猶如一個盪漾著蒙矓情感的伊甸園。
時間的沙漏在一點一點靜靜地流淌,歲月的痕跡在一筆一畫細細地描繪。而美好的回憶常常帶給我許多溫馨和感動。
時間的沙漏在一點一點靜靜地流淌,歲月的痕跡在一筆一畫細細地描繪。而美好的回憶常常帶給我許多溫馨和感動。
那是我記憶中一個最快樂的時光,也就是20__年的暑假,我幾乎都是在鄒城的大姑家度過的,那個月,會令我終生難忘。
8月1日那天下了火車,我的幸福生活就開始了。每天,我的生活很充實。每天跟大姑,到處帶我逛逛,8月5日至8月6日,大姑帶我去了日照和膠南,令我難忘,回來,我還寫了一篇命題為《游日照膠南》的作文呢。之後,每天我都適當的玩玩電腦。就是那年暑假,我注冊了屬於我自己的qq號碼,讓我擁有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東西,也給了我許多自我展示的機會。我那一年從qq音樂里找了幾首歌,就這樣的每天聽呀,聽呀,漸漸地對這些歌有了「感情」現在每當聽到這首歌,會讓我想起去年暑假的每一個快樂的日子,回憶起許多的往事。現在我的qq空間、qq頭像我都不願意改,因為我第一次改的時候還是去年暑假,看到這些東西,就等於看到了去年暑假。
去年暑假去過的每一個地方也都令我觸景生情。比如說日照和膠南,現在每當看見他的照片,真的很令我百感交集:那是我20__年暑假去過的地方!如果是路過這些地方,我也會故意放慢腳步,觀察這個地方的每一處角落,開始會議在這里發生過的每一個故事。那時的快樂久久的在我的耳邊回盪,它以勢不可當的力量涌進了我的內心,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我暑假買的每一個學慣用具,我都會把它當古董似的「珍藏起來」每天睡覺時也要陪著他們。那次我同桌李馨然不小心弄丟了我的一支自動鉛筆,真是晴天霹靂,我悲痛欲絕,連自殺的心都有,那是我美好回憶的見證啊!我當時把她大罵一場,弄得我們都很不愉快。去年夏天買的兩盒簽,我到現在都沒用完,還剩很多呢!總之,只要有去年暑假「遺留」下來的東西,我都會格外的珍稀。
可我知道,那種美好的日子永遠都回不來了,只能把它留做一個紀念。我以後想起他,就對自己說:「這就是你最美好的回憶,記住,沒有這個回憶你的腦子就會徹底毀滅!永遠永遠!」這個美好的回憶,片段猶如點點繁星,裝飾著我記憶的天空。我會永遠將它們珍藏在我的心中。既然他回不來了,那就讓他留住,永遠的留在我的腦海里吧!
難忘的回憶記敘文2
不知不覺,一路走來,竟已走過了十三載年華,十三個春秋中,有過多少歡笑,有過多少淚水,有過多少銘刻在記憶深處永不磨滅的事情。然回首,那一塊塊記憶碎片如潮水般一齊湧入腦海,曾經的他們、曾經的我。
小時候的我,是一個經常跑醫院的小病號,有好幾個不眠之夜,我都是在媽媽的懷抱中熟睡,每次發燒厲害的時候,我都看見爸爸焦慮的神情和媽媽傷心的淚水,為了安慰他們,懂事的我忍受著病魔的折磨,不發出一點點的呻吟。這時候媽媽就會把我緊緊摟住,媽媽的懷抱好溫暖啊!
那一年,我七歲。我當上了班長,便自以為可以統治全班,開始頤指氣使起來。「你坐姿不正,我要記你的名字,告訴老師!」我指著一個平時就看不太順眼的學生大聲說道。他憤恨地盯了我一眼,小聲嘀咕:「不就是個班長麻,有什麼了不起」漸漸地,這樣的話語越來越多。第二次班委選舉。我毫無懸念地被刷了下來。那時的我,洋洋得意。卻不知道,班長不是統治者,只是寬人待人才能贏得人心。
步入中學的我言談舉止間多了幾分成熟,少了幾分幼稚;多了幾分穩重,少了幾分浮躁;多了幾分禮貌,少了幾分粗俗。更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一些人生道理
一個夏日,我坐在開向南外的公交車上,車上摩肩接踵,簡直沒有可以落腳之地,我正慶幸我得到了個空位,一個抱著孩子的婦女吃力地擠到我面前,勉強地抓住了扶手。她胖胖的臉上傾出汗來,手也幾次無力地滑下扶手。讓,還是不讓,這是個問題!不讓吧,良心不安;可讓吧,這車里人又多。又熱販販販我移移頭,看向窗外,努力忽視婦女手上孩子細弱的哭聲和婦女的喘息,椅子上彷彿安了幾個螺絲釘,扎得我坐立不安。看著那婦女艱難的保持平衡,我忽然覺得我像是坐在了一塊烙鐵上。不行!我站起身,讓出了座位。車里似乎不那麼擠了,每個人都在贊許的看著
是的,你長大了。我告訴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永遠充滿了酸甜苦辣,那一塊塊令人不能忘懷的記憶碎片是我成長的回憶,永恆的回憶。
難忘的回憶記敘文3
小時候,大海對於我來說是一個美麗的夢想,和煦的陽光、溫柔的海風、金黃的沙灘,湛藍的海水只是在夢中才能見到。那時,我經常想著有一天能夠踏著細軟的沙灘,在大海邊盡情喊叫和狂奔,然後,快樂地拾起一個個斑斕的紅貝殼。這樣一個湛藍的夢,伴著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
十二歲那年的暑假,我看海的願意終於實現了,爸爸帶著我,坐上了開往海濱度假村的旅遊車。多年的夢想即將實現,我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一個勁地問爸爸什麼時候才會到啊。爸爸總是對我說,不急不急,很快就要到海邊了。經過兩個小時的路程,我們終於來到了海邊。一下車我顧不上放下行李就直奔海灘,向著一次又一次出現在夢中的那可愛的大海奔去。眼前的大海,一望無際,卻並不似我想像中的那般大,海水不是那種寶石般的湛藍,卻呈現出一種土黃色,顯得渾濁不堪。沙灘的確是金黃色,卻在金黃中夾雜著一些灰黑的顏色。心中那籠罩著的光環一下黯淡了許多。盡管這樣,我依然十分開心。面對著大海,我能感受到它的博大,雄渾。這種感覺震撼著我的內心,幼小的我翻遍了大腦中匱乏的知識庫,竟沒頭沒腦地吟出了一句「寄蜉游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我在海灘上足足瘋玩了一整天。在沙灘上堆沙丘,在亂石縫中找貝殼,捉螃蟹。當然,我還不忘品嘗了一下海水的味道,咸鹹的,帶著一股苦澀的腥味。
第一次的大海之行在我的歡笑聲中結束了,大海那博大的胸襟,雄渾的氣勢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盡管他不似心中那般完美無缺,但我依舊深愛著大海,渴望下一次再見到大海。
難忘的回憶記敘文4
有人說美好的回憶最寶貴,美好的回憶最難得。在我心裡,小學六年的生涯猶如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記錄著我們的點點滴滴;小學的生涯猶如一部電影,記錄著我們的成長;小學的生涯猶如一條披荊斬棘的小路,印著我們開心與快樂的腳印。
在這六年裡,我收獲的是:患難見真情的友誼、風雨同舟的班集體、見證我一步一步成長的老師與同學。這六年裡,我收獲了太多如珍似寶的回憶。
老師,是您栽種了桃李中的一棵,我的萌芽、生長,無不沐浴著您的陽光雨露,是您栽種培了我這棵小樹苗,您是見證我成長的見證人!是您教會了我與同學相處之道、尊重師長和長輩。這六年來您教會了我太多,我對您說的話好似滔滔江水,無窮無盡;對您的感激,難以用語言表達。
同學們!我在遇困難時,你們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在我沮喪時,你們像知心大姐姐、大哥哥安慰我;在我失敗時,你們告訴我: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們像是我的知音,懂我的心聲,我為有你們這樣的同學感到開心!六年下來了,我想對你們說:」奮斗吧!加油吧!希望你們能考上好的初中!成績也像火箭般突飛猛進!還剩最後一個月了,彼此好好珍惜!盡管我們快要畢業了,但你們的音容笑貌依然在我心裡。
六年來,我們同舟共濟!我們一起笑,一起哭。盡管,有時候我們會發一些小脾氣,但我們都能彼此諒解!我們雖不是一家人,但我們勝似一家人!在這個大家庭里,我感受到了很多,也體會到了很多。我相信,不管我們身在何處,但我們的心卻緊密相連。
回憶猶如一幅畫卷!在我們的心裡,都有彼此那個五彩斑斕的畫卷。如果時間能停留,希望這個美好的回憶,定存在我們的心裡!
難忘的回憶記敘文5
雨,在外面飄著,飄著,似在哭泣,似在發泄,又好似在傾訴。
我端著一杯冒著熱氣的牛奶,倚在窗前,思緒被帶回到了那一天——我人生不可擦拭的一天。
還是一個雨天,操場中央有兩個女孩的背影,她們漫無目的的在走著,走著……
「真快,小學(初中)(職高)畢業了,真的好捨不得」一個女孩仰望天空,不由感嘆道。
「是呀,又要與你分別了,」另一個女孩低著頭,眼睛看著草地,似乎在尋找著什麼,或許在尋找我們以前的回憶,又或許……
「還記得三年前的今天我們也是在校園的操場說著這些話語,可是最終我們還是走在了一起,可是好像命運總不會眷顧我們,這次恐怕沒有機會與你上同一所學校了,我們這次還真的要說再見了」那個女孩依舊仰望天空,看著天空時而飄過的雲朵。
「那如果我們不在同一所學校讀,我還會是你最好的朋友嗎?我真的好想與你一直做好朋友。」
「嗯,我也是,我永遠會把你當做最好最好的朋友……」仰望這天空,幾滴水珠流了下來,滑到嘴角,女孩不知道是雨水還是她的淚水,只知道很澀,很苦,很符合她現在的感覺。
下著雨的天空,變得更加湛藍了,望著這座校園,裡面有許多屬於她和她朋友,女孩曾經在校園里徘徊,現在的她已懂得兒時的一切都已成過去,她們有屬於自己的夢想,等待她們去實現。
那一個雨天,她們牽著手走著,走著,漸漸地,她們的背影越來越小,知道消逝。
思緒飄回到我的腦海,但始終不能平靜,雨,還在不斷地下著,你現在過的好嗎?你現在在哪裡?我還記得我嗎?
B. 你為迎虎年准備了哪些儀式感
迎接虎年的儀式感!
大掃除。買年貨
C. 山東清明節吃什麼
問題一:清明節吃什麼?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習俗。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
在我國北方地區,清明時節很多人要吃雞蛋,寓意圓圓滿滿;老北京人清明時喜歡吃饊子麻花、驢打滾和麵茶;而寒食節的發源地山西則有吃「寒食」的習慣,要蒸「子推饃」「子推燕」等,饃面中夾有核桃、紅棗、花生,稱為「子福」,寓意祖宗保佑家族香火延傳,這些饃既可以自己食用,也能用來饋贈親友。
各地清明食俗:
江南: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泰寧: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
農婦們把當天採摘的暖菇草洗凈,曬去水分,用石臼搗碎,拌入事先磨碎的糯米粉和大米粉,攪拌均勻,不稀不硬,放在手心剛好可以揉捏成餅狀。拌入的大米粉要少量,太多了,蒸不熟,吃起來不嫩滑。餡料也有講究,將臘肉、香菇、油炸豆腐乾、春筍、大蒜等切碎後置鍋炒,愛吃酸辣的還可以拌入辣椒粉或酸菜。把餡料放入暖菇餅里包好,放入鍋里蒸熟即可食用。
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北片的多在農歷二月初四吃,民間說法叫「春社」,家家戶戶大包暖菇包,以敬土地神,祈求五穀豐登。這一天,遠近的親朋好友來來往往,品嘗暖菇包,人越多越好,以示主人為人豪爽、熱情。
潮汕:食薄餅 蒸朴籽�@
潮汕人過清明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食薄餅: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薄餅分皮。餡兩部份,皮是用麵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壤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麵皮,其薄如紙。餡分咸、甜兩種,由蛋、肉、肝類、臘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咸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蔥」的為甜餡。食時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
蒸朴籽�@。潮汕有一種樹叫朴籽樹(又叫朴丁樹,屬榆科),葉橢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傳說先人在飢荒年,采此樹葉充飢度荒。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朴籽樹葉滿叢嫩綠。後人為不忘過去,便在清明節采此樹葉,和米舂搗成粉,發酵配糖,用陶模蒸製成朴籽�@,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客家:清明飯
每年的清明節,在客家地區,大家都要到野外踏青,趁便採摘些鮮嫩的薴葉、艾葉、白頭翁、魚腥草、雞屎藤和使君子等青草,用於做青�{,俗稱清明......>>
問題二:北方清明節吃什麼 6種傳統風俗食物盤點 1、北方清明節吃什麼 :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
2、北方清明節吃什麼 :面花
做面花是陝北婦女的拿手好戲。
3、北方清明節吃什麼 :「雞蛋」和「涼饅頭」
山東清明節吃什麼呢?山東清明節吃雞蛋和涼饅頭
4、北方清明節吃什麼 :吃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
5、北方清明節吃什麼 :「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面花,也叫蒸大饃。
6、北方清明節吃什麼 :寒食十三絕
「十三節」是清明墓祭「寒食供」的一種。
問題三:清明吃什麼,清明各地飲食習俗一覽 清明節要吃的食物有很多,蒿餅、青團、清明螺等,此外,我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
問題四:山東的清明節習俗 5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著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掛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
問題五:清明節的習俗、由來、吃什麼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問題六:清明節有吃清明團子的,其他地方吃什麼的? 清明節吃寒食,就是冷食。
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
清明餅的干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餚,葷以魚肉為主,素以豆腐青菜為主,酒以家釀甜白酒為主。浙江桐鄉河山鎮有「清明大似年」的說法,清明夜重視全家團圓吃晚餐,飯桌上少不了這樣幾個傳統菜:炒螺螄、糯米嵌藕、發芽豆、馬蘭頭等。這幾樣菜都跟養蠶有關。把吃剩的螺螄殼往屋裡拋,據說聲音能嚇跑老鼠,毛毛蟲會鑽進殼里做巢,不再出來騷擾蠶。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常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問題七:清明節全國各地有什麼關於吃的習俗? 時值一年春草綠,又到一年清明時。都知道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那麼清明時節,肯定也有不同的吃法。
江南一帶
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
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浙江一帶
清明果
每到清明,浙江南部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藍,三五成群來到田野喜滋滋地採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藍子里,煞是好看誘人。
安徽一帶
饊子
安徽一帶清明節前後會吃饊子,一般出沒於炒貨店啊,秤斤的蛋糕店啊。饊子是油炸的,很脆,買來完整的一份總喜歡一口咬開看它變得七零八碎,不過饊子現在也不僅僅是清明美食了,像紅薯片一樣,成了大家日常零食。
陝西一帶
蒸饃
陝西一帶清明節一半以蒸饃為食,饃四周作鳥蛇之形的裝飾。據說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蛇保護他,所以以此作為紀念。
北方一帶
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面,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潮汕一帶
薄餅
潮汕人過清明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薄餅分皮、餡兩部份,皮是用麵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壤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麵皮,其薄如紙。
餡分咸、甜兩種,由蛋、肉、肝類、臘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咸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蔥」的為甜餡。食時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
四川一帶
歡喜團
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
山東一帶
蛋餅、蒸小燕
清明節,山東地區許多人家都要吃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此外,舊時青島地區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面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白面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
福建一帶
菠菠�@
菠菠�@,也叫清明�@,是福建一帶特有的清明節供品,是用菠菠菜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email protected] ,以棗泥、豆沙、蘿卜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
造型比較簡單,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菠菠�@以春天的綠意。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
廣西各族
五色糯米飯
五色糯米飯是布依族、壯族地區的傳統風味小吃。因糯米飯呈黑、紅、黃、白、紫5種色彩而得名,又稱「烏飯」。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或清明節時節,廣西各族人民普遍製作五色糯米飯。壯家人十分喜愛五色糯米飯,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穀豐登的象徵。
北京
春餅
其實北京沒什麼特別的清明食物,但有一樣食物貫穿北京人整個春天,直到清明。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一咬咬到二月二龍抬頭,還要叫回嫁出去的姑娘一起吃,再一咬就咬到了清明。
春餅餅皮比烤鴨餅皮要大,並且有韌性,更有嚼勁兒,北京人稱為要有「骨力勁兒」。卷的多是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豆芽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蔥花雞蛋等。油鍋里一炸,就成了老外眼中大名鼎鼎的中國「春卷」。
...>>
問題八:清明期間吃什麼海鮮比較適時 各地的情況不一樣,山東沿海清明節前後海捕的海鮮,偏口魚、舌頭魚、沙丁魚、梭魚、毛扣、八帶蛸比較多。請採納,謝謝
問題九:清明節去山東哪裡好玩啊? 山東省,一山一水一聖人,主要有山水旅遊,文化旅遊和膠東半島有。 濟南 全泉城嘛,如果說特色,那就是芙蓉街了,小吃一條街。還有三大名勝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九如山瀑布群,靈岩寺也都不錯。最好是在早上能去黑虎泉轉一轉,能感受到濟南人的特色生活。秋季最好是去紅葉谷看紅葉。五龍潭,大觀園等,濟南的歷史古跡十分眾多。 青島 作為山東省最漂亮的城市,極地海洋館、五四廣場、棧橋、小青島都很有海洋特色。建議去看看八大關,那裡的風景不是一般的美啊。青島精華是嶗山,現為AAAAA級景點。 煙台 很有特點的城市,景點很多:芝罘島、養馬島、煙台山、三仙山、龍口南山大佛(AAAAA級景點),尤其是濱海路,特別漂亮。當然,最美的還是蓬萊和長島。建議你去長島漁家樂,肯定抱你滿意。人間仙境蓬萊閣為AAAAA級景點。 威海 中國最適合人居住的城市,有劉公島(AAAAA級景點)、石島赤山、棲霞口、成山頭、乳山銀灘(和一般的海灘不同)。 泰安 去泰安,當然要去泰山(AAAAA景點)了,泰山很雄偉,也很能代表山東,值得一去,尤其是泰山日出尤美。還有岱廟,桃花峪,方特游樂城等很多景點。泰安東平有東平湖,水滸文化區等景點。 濟寧 來濟寧,首先是要去曲阜的三孔(孔府孔廟孔林AAAAA級景點),這個也是很值得一去的。最好能去小北湖看看,濟寧有江北小蘇州之稱,城市不大卻很有特色,尤其是竹竿巷。梁山,看過水滸的話,相信你一定知道梁山,也在濟寧。微山湖,這里很美,不過適合8月來。再就是鄒城嶧山和孟廟了,還有嘉祥的石雕,一般地方是見不著的,還有就是佛文化的汶上寶相寺。 淄博 一個很有歷史的地方,最大特色就是聊齋園和一系列的博物館了。魯山,周村古市也不錯,周村燒餅很出名的。 日照 說實話,你想看看中國北方的海,最值得去的就是日照萬平口了,還有燈塔旅遊區,五蓮山,竹洞天等。 濰坊 除了每年的國際風箏節,十笏園也不錯。還有山東最大的游樂場富華游樂園,沂山。 臨沂 沂蒙山老區,蒙山國家森林公園,當然,最美的還是沂水地下大峽谷,地下畫廊。你可以去買瓶正宗的蘭陵大麴嘗一嘗。 東營 城市很乾凈,天鵝湖,黃河入海口確實是非常美麗的勝境。 聊城 東昌湖和光月樓,江北水鄉,不同於南方的水鄉,很不錯。 菏澤 牡丹之鄉。看牡丹最好在4月下旬。除了牡丹,菏澤就是宋江武校最出名了。 棗庄 抱犢崮,萬畝石榴園,滕州萬畝荷塘和台兒庄戰役紀念館,另外,台兒庄古鎮正在建設中。 萊蕪 這個鋼鐵小城,景點不多,但有一個房干山很不錯,還有萊蕪大戰紀念館。 濱州,中海,鶴伴山,說實話,濱州的景點並不多。 德州,太陽城,另外,德州扒雞是不得不嘗一嘗的。
問題十:山東榮成清明節吃什麼?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習俗。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的關系,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說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吃了眼睛明亮。 在我國北方地區,清明時節很多人要吃雞蛋,寓意圓圓滿滿;老北京人清明時喜歡吃饊子麻花、驢打滾和麵茶;而寒食節的發源地山西則有吃「寒食」的習慣,要蒸「子推饃」「子推燕」等,饃面中夾有核桃、紅棗、花生,稱為「子福」,寓意祖宗保佑家族香火延傳,這些饃既可以自己食用,也能用來饋贈親友。 各地清明食俗: 江南: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泰寧: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 農婦們把當天採摘的暖菇草洗凈,曬去水分,用石臼搗碎,拌入事先磨碎的糯米粉和大米粉,攪拌均勻,不稀不硬,放在手心剛好可以揉捏成餅狀。拌入的大米粉要少量,太多了,蒸不熟,吃起來不嫩滑。餡料也有講究,將臘肉、香菇、油炸豆腐乾、春筍、大蒜等切碎後置鍋炒,愛吃酸辣的還可以拌入辣椒粉或酸菜。把餡料放入暖菇餅里包好,放入鍋里蒸熟即可食用。 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北片的多在農歷二月初四吃,民間說法叫「春社」,家家戶戶大包暖菇包,以敬土地神,祈求五穀豐登。這一天,遠近的親朋好友來來往往,品嘗暖菇包,人越多越好,以示主人為人豪爽、熱情。 潮汕:食薄餅 蒸朴籽�@ 潮汕人過清明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食薄餅: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薄餅分皮。餡兩部份,皮是用麵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壤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麵皮,其薄如紙。餡分咸、甜兩種,由蛋、肉、肝類、臘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咸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蔥」的為甜餡。食時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 蒸朴籽�@。潮汕有一種樹叫朴籽樹(又叫朴丁樹,屬榆科),葉橢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傳說先人在飢荒年,采此樹葉充飢度荒。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朴籽樹葉滿叢嫩綠。後人為不忘過去,便在清明節采此樹葉,和米舂搗成粉,發酵配糖,用陶模蒸製成朴籽�@,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客家:清明飯 每年的清明節,在客家地區,大家都要到野外踏青,趁便採摘些鮮嫩的薴葉、艾葉、白頭翁、魚腥草、雞屎藤和使君子等青草,用於做青�{,俗稱清明�{。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