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滎陽的風物傳說概述
一、春節 春節是農歷一年歲首,俗稱「大年初一」(正月初一)。從臘月初八就進入春節的籌備階段,從臘八到正月二十,統稱為春節。
臘八,這一天吃臘八粥,八寶飯(富裕人家用糯米、蓮籽、白果、玫瑰、銀耳、桂元、荔枝、果脯和糖做成,一般平民用紅薯、大棗、花生、豇豆、黃豆、綠豆、大米、小米煮成)。敬神後自用,習慣要留一大碗放在糧囤中間,以後每天做飯摻進一些,直到春節,謂之「接氣」。
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要祭灶。外出的人在這一天都要趕回家去,晚上燒香、放炮、敬神,把「灶君」(像)取下燒掉,送它「升天」,習俗是「女不祭灶」,必須由一家男性家長作代表,向「灶神」祈求「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二十四掃房室」,為迎春節的衛生大掃除。「二十五割豆腐;二十六割塊肉;二十七殺年雞」准備年菜;「二十八貼嘎嘎(春聯、門畫);二十九蒸饅頭」,它不僅是春節期間的主食,又是瞧親戚必備的禮物之一。汜水縣境新媳婦春節走娘家,攜帶大油糕每個5至10公斤,故留下稱女孩為油糕的俗語,生了女孩子就說「拾個大油糕」。
三十包扁食,三十日下午戶戶包餃子,先敬神,後全家吃。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晚上稱「除夕」,人們要熬年(徹夜不眠),表示對過去一年的依戀不舍,也叫「辭歲」。凌晨,人們在院中四周遍撒芝麻桿灰或草木灰,叫撒歲,開始敬神、燒香、化紙、放鞭炮、點柏枝火。然後全家人圍坐爐旁,邊包餃子邊漫談家常,慶祝新的一年開始。
正月初一,是春節的高潮。黎明之前,燃放鞭炮,燒香敬神,隨後分長幼就食一年中的第一頓團圓飯———餃子。早飯後拜年,兒孫先給先人靈牌和老人磕頭拜年,然後鄉鄰互相拜年問好。各家都准備花生、核桃、紅棗、柿餅之類,招待賀客和成群結隊前來「磕頭」的孩子們,對關系密切的人家的孩子,還要給「壓歲」錢。
團圓席。初一年飯,根據家庭條件,備辦豐盛菜餚,全家會餐,叫團圓席。這天不勞動,「男不拿笤帚,女不動針線」,牲畜也休息,俗語說:「大年初一,騾馬歇役」。
初二開始走親戚,這天新婚夫婦去岳父家拜年。
初三為「鬼節」。父母新喪,閨女(女婿)要回娘家掃墓,禁忌到別人家去。從初二到初九,習慣是串親賀年時間,一般順序是先新後老,先近親後遠親。滎陽、汜水一帶的禮物主要是大白蒸饃(解放前多用白面做皮內包柿皮、菜餡或紅薯,說是「規矩」,實際是缺少白面,廣武一帶是拿點心。建國後大多依舊,近幾年都改為拿點心,新女婿頭一年瞧岳父,還要外加一塊「禮條」(大肉),幾包點心糖果,近年又添加煙、酒。
正月初五俗說「破五」。意指正月初一到初四有很多忌諱,如忌打破碗、盆、缸等。打破了謂之出了「破茬」、或擀麵片吃,謂之補「窟窿」。這是因為過去家人欠債多,不順心事情多,吃了餃子或面片,不再有「破茬」,或把欠下的外債(窟窿)補住。
二、元宵節 元宵節叫燈節,又叫上元節,傳統習慣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3天,而十五是正節日。十六要吃油炸食品,到鬧市遊玩,俗稱「油六」或「游六」。節間,縣城照例是3台大戲,白天各鄉「故事」(街頭上的各種形式的文藝演出)紛紛進城賽會,蔣頭獅子、車廠旱船、龍泉小車、高蹺,西街背歌、肘歌,百花齊放,熱鬧異常,晚上龍燈旋轉飛舞,鞭炮齊鳴,人如潮湧,游遍東、南、西3關,最後集中在城隍廟表演後方才散去。在多數有條件的鄉村,也組織文藝隊在本村街巷表演。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正月十五的燈節更是豐富多彩,各鄉精選的節目要到縣城匯報演出,呈現一派昇平盛世景象。
三、小年下 正月十九小年下,俗說:十九,封口。早飯家家吃餃子,謂之「封口」,意指年節已盡,以後將進入農事活動,當日,白天要燒香敬神,晚上鬧花燈,因無月光,煙花燈光更顯得耀眼奪目。
四、二月二 「二月二,龍抬頭」,意指春汛到來,農事漸忙。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冬眠動物將出土活動,這天要吃爆玉米花、炒豆,中午吃油炸食品。
五、清明節 清明節為「二十四節之一」,群眾有在這天外出踏青與掃墓的習慣,因而也成為一年中四個鬼節(正月初三、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之一。這天,各家都要到墳上供奉祖先,葬埋已過三年者要「添墳」,在墳上掛紅、白、黃3色紙旗,如亡者子女眾多,誰掛的早就表示誰的孝心虔誠,有「早清明,晚十月一、七月十五在當日,」之說,清明節前要早幾天上墳,最遲不能超過清明節中午,表示對死者報告農事漸忙,不能時祭之意。
六、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人民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投江的節日,俗稱端午節。人們習慣門上插艾枝,佩戴香囊、吃江米粽子、油炸糖糕,近河居民還要將粽子投入河中,意在喂魚,使其不傷害屈原遺體。在這一天日出前人們還要到郊野採集遠志、車前子、艾、貓兒眼等清熱解毒的中草葯,備作解暑去毒之用,小孩子穿繪有蠍子、蜈蚣、青蛙、長蛇的黃色衣服,脖頸與手脖、腳脖、拴五色線,意可避免毒蟲叮咬。
七、七夕 即農歷七月七日夜,相傳為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被稱為中國情人節。這天晚上,少婦們對月穿針,向心靈手巧的織女求教,所以又叫「乞巧節」。
八、七月十五 農歷七月十五日,人稱鬼節。此時家家戶戶備辦祭品上墳祭祖,舊時,近河村莊晚上還要放河燈,用秫桿紮成小方格,上面插上裹著油泡棉絮的竹簽,點燃起來放到河裡,順水漂流,滿河燈火,意在超度水中溺鬼。
九、仲秋節 俗稱「八月十五」。農歷八月十五日,天高氣爽,明月高照,人們有賞月習俗。節前親友互送月餅,祝願節日愉快,還有給出嫁閨女送月糕的習俗,月糕蒸的圓形,中夾紅棗,含意是祈求外甥早日做官富貴,月糕最大的直徑一尺七寸。
十、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稱「重九」,亦稱「重陽」。因九為陽數,且諧音長久,秋高氣爽宜於外出遠足登高,近年又被國家定為老人節。
十一、十月初一 這是一年中最後一次掃墓的日子。俗話有「十月一、晚上墳」的說法,十月一日之後,農事已了,進入農閑季節,有暇回憶祖上恩德,表示悼念。
十二、冬至 是廿四節之一,俗稱「交九」。時令進入嚴冬,家家戶戶習慣吃餃子,說是不會凍壞耳朵。
2. 潮汕人過端午節有些什麼習俗
但願能幫到你,希望採納!
■潮汕人外出習俗
穿著——城鄉人們外出辦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齊整。若做新客或參加節日盛會,要穿上最漂亮最適時質地最好的衣服,農村人叫「做皮衫褲」。60年代以前,農民上圩市做買賣,多赤足。80年代以後穿鞋著襪上圩市做買賣的日多。青年男女兒童,出門走親戚則多有穿新衣習俗。
攜帶——舊時,人們上圩市多帶市籃、籮筐;走親戚帶裝禮品的花籃、藤籃,如遠行攜帶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錢人用藤莢、皮箱。解放後,人們時尚用軍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後,各式各樣手袋、背包、皮箱,隨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們外出多步行,遠途坐船為多。計算路途遠近,以10華里為一鋪,通常走一小時。轎是富貴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鎮多有專供僱用的轎鋪,官貴者坐四人大轎,一般有錢人坐二人抬竹轎,新娘出嫁坐花轎。轎在解放後已棄用。本地極少有牛車,沒有馬車。解放後,駐軍曾有馬車,後也為汽車代替。
20世紀以前,內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蘇杭、下海南及出遠洋靠雙桅紅頭船。汕頭開埠後,門戶開放,外國輪船紛紛到來,外資、華僑、內資輪船公司甚多,內河也行小輪船。至30年代水運發達,人們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輪船,紅頭船退位。潮汕鐵路1904年動工,1906年建成通車,成為汕頭與潮州人們交通的主動脈。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縣普遍築汽車公路,1933年築汕頭飛機場;至此,海陸空交通全面暢通,有錢人、生意人,多以此為交通工具。清末民國初人力車(黃包車)成為市區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無論城鄉,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後,大量單車出現,市區腳踏三輪車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頭成為單車密度最高地區。80年代後,汕頭海陸交通全面發展,摩托車也成為全國密度最高地區;公路交通和市區公共汽車,也逐步發展。出門坐車、坐船、搭飛機,不管長途短途,已成為人們外出的習慣。平原地區過河,舊時多靠渡船,解放以來多已建橋,農村的小渡船,也已是鳳毛麟角。
辭送——凡親人摯友遠行,必有辭送。潮人出洋謀生者眾,遠離故土,未知何日回歸,親情惜別,往往纏綿悱惻,或互贈禮品留念,或送錢財作盤纏,或煮雞蛋甜丸送順風,千叮嚀,萬囑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禮。舊時有「父母在,不遠游」觀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業為重,觀念漸變。
宜忌——舊時遠行者,路途艱險,多有求神問卜,選擇吉日之俗。動身之時,宜說吉利話,忌說跌、沉、翻、倒一類詞語。近年交通事故頻生,司機和旅客,也還有求神保佑和摜珓者。
■潮汕人待客送客習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來,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紹客人身份、稱謂,要招呼客人坐在適當位置。遠道來客,還有遞巾洗臉之禮。
敬煙茶。敬煙茶是潮人最普遍禮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煙的人,客人到來,也會很熱切買煙。潮人好臉子,敬煙要用高級煙,若無高級煙,常向客人道聲「對不起」。舊時,在農村,農民用煙筒吸煙,客人到來,為客人裝煙點火,遞煙筒時,常用手掌擦煙筒嘴,然後遞與客人。後來,有了紙煙,就給客人卷紙煙。在清代,潮人還有敬檳榔風俗。乾隆《潮州府志》載:「蔞葉檳榔,無時釋口,親朋往來,不具酒茗,勿以為嫌,不設檳榔,便稱簡慢。」後來,檳榔蔞葉,少有,旱煙卷煙普及,敬檳榔禮俗,遂為敬煙茶代替。
送客
農村送客較為熱情,凡客人有帶禮品來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禮物回敬,他們尊守古訓:「來而不往非禮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這種風俗,但不若農村之講究。
■從潮汕俗語看潮人的飲食習俗
蠟 筆
潮汕俗語是潮人日常口頭交流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潮人對生活經歷和經驗的高度概括和歸納,蘊涵著潮人的生活哲理和處事原則。而飲食,作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頭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語中有著廣泛的反映,其內容涉及到潮汕的小吃、特產,潮人的飲食偏好、飲食戒忌、烹調講究等等,潮人的飲食習俗在詼諧幽默的潮汕俗語中表現得更為具體生動、活潑有趣。可以這么說潮汕俗語也是探索潮人飲食習俗與文化一個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徑。下面就將有關潮人飲食習俗的潮汕俗語歸納如下,以請教於方家。
一.見諸潮汕俗語的潮汕小吃、特產
潮汕小吃是潮汕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芭,歷代民間點心師傅博採眾家之長,搜盡地方之特產,精心製作,逐步積累形成豐富多彩,獨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藝術品。更以品種多樣、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配料獨特、味道可口而聞名遐邇。其中的著名品牌在潮汕俗語中都有所表現:
1.老媽宮粽球—食定正知
老媽宮粽球指汕頭市昇平路頭媽祖宮(即老媽宮)附近的順德號的粽球。由於粽是用竹葉包裹,要打開吃了才知道味道,於是有此俗語。喻事久見人心。由於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而且在南方過了端午節,氣候開始轉熱,故俗語中還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諺語。
2.蘇南薄餅—嘴甜舌滑
蘇南薄餅汕頭市澄海區名產小吃,以入口即化,酥香可口為上品。以此喻某人能言善道,善於吹捧。
3.靖海豆楫—好著喉衰著齒
靖海豆楫揭陽市惠來縣名產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質地柔韌,牙齒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縫中。俗語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損。
4.意溪餅—大塊厚
意溪餅潮州市意溪鎮名產—酥皮潮式月餅,比其他地方所產的月餅較大塊,也較厚。以此喻較好的機會或較豐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無粕
棉湖酥糖現揭陽市揭西縣棉湖的名產,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無根據的亂講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東平路老君堂所產姑蘇香腐。質地硬韌,需慢吞細嚼。喻堅韌。
7.海山蝦米—大插
海山蝦米揭陽市饒平縣三百門盛產的對插大蝦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來源。
8.獅頭鵝—大隻雅
獅頭鵝汕頭市澄海區名產,個頭大,體態優雅,肉質鮮美。俗語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潮州柑潮汕名產,個頭大,汁多肉美,以前長期為出口外銷產品。
10.赤內琵琶鴨背柿
赤內、鴨背地屬潮州市潮安縣的歸湖鎮,是有名的水果之鄉,一個盛產琵琶,一個盛產柿子。
11.陳橋阿媽驚吊瓜溪東老爺畏麥
陳橋、溪東都屬潮州市,一個盛產青瓜,一個盛產麥子,大家久食生厭。
12.南畔洲菜頭—痛窟
南畔洲菜頭汕頭市澄海區盛產的良種蘿卜,個頭大。傳說某農民一天早上下地,發現蘿卜被盜,地里只剩下一個個的大窟窿,面對如此場景,老農只能對著窟窿心疼被盜的蘿卜咋那麼大個。由此喻損失慘重。
13.豬腸脹糯米
豬腸脹糯米即糯米香腸,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種餡料塞入豬腸製作而成,皮薄,餡飽,圓鼓鼓的。俗語以其外形喻某人衣著太過緊束身肢。
14.棉湖豆乾—熱單畔
棉湖豆乾揭陽市揭西縣棉湖鎮的名產。吃時把豆乾放入油鍋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邊焦黃味道香脆,另半邊仍然乳白鮮嫩,吃起來別有風味。俗語使用同音相關的手法,喻單相思。
15.無可奈何舂甜
甜,潮人用糯米和紅糖蒸成的一種糯米年糕。由於不易變質,方便保存,同時又耐消化,能吃飽肚子。是過去坐紅頭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備的食品。由於飄洋過海,出外打工,是事出無奈,故有此嘆。
二、潮汕俗語所反映出來的潮人飲食偏好
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類對食物的選擇不僅取決於其個人的機體特徵、時代條件、周圍的自然環境等,而且更取決於其文化特點。不同的文化,對食物有不同的標准和消費方式。地處海濱的潮汕人對於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見解和偏好。
1.年夜尖頭冬節烏
尖頭:江海交匯處的一種魚。烏:烏魚,一種淡水養殖魚。冬節:冬至。在冬節至年關,此兩種魚最肥美。烏魚是潮汕人較喜歡食用,也是比較值錢的一種淡水魚,在潮汕俗語中有廣泛的反映。與之相關的俗語還有「寒烏熱鱸」(冬天的烏魚、夏天的鱸魚最為肥美),「烏魚鰓,唔甘分厝邊」(烏魚味美,就連不能吃的魚鰓都不與別人),到了六月,烏魚不當令了,但這時苦瓜、勒魚開始新鮮上市,於是又有「六月烏魚存個嘴,苦瓜上市勒魚肥」一諺。
2. 鯉姑喉吃贏草魚頭
潮人謂鯉姑魚的頭部與肚子之間的部位最好吃,比草魚頭還美味。鯉姑魚到六月最為肥美,是趁時好貨。故還有俗語「六月鯉姑」一說。
3.立冬蔗食病痛
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東,眠起北,赤鬃魚,鮮薄殼
晚刮東風,早刮北風,正是赤鬃魚和短齒貽貝當令的季節。薄殼為潮汕特產,生長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時候,生長得最為飽滿,故有「六月薄殼—假大頭」一說。
5.錢螺蚌仔—食酸嘴
錢螺、蚌仔兩種貝殼類食物,個小肉少,不方便進食,同時也沒有什麼吃頭。
6.三四賣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三、四月楊梅當令,市面上就開始有人賣楊梅了。但「一粒楊梅,三斗火」,楊梅有熱氣,容易上火,不能夠多吃。由於楊梅不易保存,過了端午節,市面上就沒有楊梅賣了。即「水梅唔過四月八,楊梅唔過五月節」。
每年的五、六月天氣熱,街上開始有人賣草(涼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間小販所賣的一種清熱小食。一般都用一個大缸盛之,當有人購買時,用勺子從缸中一塊一塊的刮出裝碗,並同時在碗中切割幾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與之相仿的消暑食物還有豆腐花。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稱「草豆花,砍參割」(本小利大)。相關的俗語還有「別人草,別人糖」(別人的東西,可以任意揮霍浪費)、「草熬熟,天時變局」(夏天的天氣變化無常)、「南肚浮烏雲,草賣有存」(下雨天,草果賣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猶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猶甘和柿子當令。
8.霜降,橄欖落瓮
霜降時,橄欖成熟可以收獲。要用瓮來裝是因為橄欖見風就起皺,需裝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長久。
9.食魚愛食馬鮫鯧,看戲愛看《蘇六娘》
謂馬鮫魚和鯧魚是好魚,潮劇《蘇六娘》是好戲。潮人特別愛好吃鯧魚頭,愛食到什麼程度呢,有俗語「賣田賣地買鯧魚鼻」以誇張手法極言鯧魚頭的美味。
10.食蠐試身份
蠐,蟹類的一種,殼的兩端成錐狀,大足瘦長,潮人喜用生蠐腌制生食,味極鮮美,但腸胃不好,易引起腹瀉。
三、從潮汕俗語看潮人的烹調講究。
潮人的烹調技術,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調文化,通過散布在國內外的大小潮州菜館,早就在國內和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特別是潮州菜以海鮮見長,烹調用料,多姿多彩,採用魚翅、燕窩、禽畜內臟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國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製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調中的三種主要炒盤工藝。炒盤時講究「猛火厚香魚露」。「燉」 潮菜烹調中四種清湯的製法。:就是用生魚菜在滾燙的湯中泡熟,就象現在的吃火鍋。潮菜中以湯泡類最為特色。特點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盤」藝術
潮州菜在裝盤的時候,廚師用竹筍、蘿卜、薯類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樣的花鳥之類或放上蔬菜,置於盤中做點綴之用。所以俗語有「莞荽姐疊盤頭」之說。莞荽,是潮汕地區特有的一種香菜,做為盤頭配用。「姐」字純粹是一種擬人化的尊稱,並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語比喻走在前頭的人和事。
3.潮菜烹調配料的講究
有「嫩姜陳醋」、「生蔥熟蒜」之說。調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陳釀的。用蔥時只需切碎無需炒熟,用蒜時就需炒熟。這些都是潮汕廚師們經驗的高度總結。潮州菜還很重視調料,每樣大菜上席時,必配上「醬碟」,有時是甜醬、有時是梅膏醬、有時是桔汁等等。這都要根據上什麼菜而定。蘸上各種「醬碟」,吃起來風味更加獨特。
4.潮菜宴席菜式的講究
潮菜宴席菜式講究飲食多樣化,葷素結合。故有「食魚食肉,還著菜甲」一諺。
參考書目:
《中國菜精華大全》王洪選編
《潮汕熟語集釋》蔡英豪編著
《潮汕方言熟語辭典》林倫倫編
《潮汕俗語集》蔡紹彬遍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