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蛋糕培訓 » 膠州哪裡做的生日蛋糕好吃
擴展閱讀
椰蓉蛋糕不用黃油的做法 2025-08-22 00:58:26
蛋糕6寸加高是多少厘米 2025-08-22 00:53:25

膠州哪裡做的生日蛋糕好吃

發布時間: 2025-08-22 00:48:01

❶ 為什麼小孩子過生日要吃紅雞蛋

其實,民間吃紅雞蛋的習俗非常普遍。不僅是小孩子過生日,當家裡有新生命降臨、小孩子滿月或節日時,吃紅雞蛋是最為常見的慶祝方式。若說起由來,可以追溯到中國人的「卵生」觀念。
傳說盤古開天闢地的時候,世界一片混沌,就如同「雞子」(雞蛋)一樣,盤古劈開了這枚「大雞子」,才有了天、地和天地間的萬物。所以在遠古人的觀念中,人類及自然的一切都是從卵中生長出來的。由此還有一系列的神話傳說與此相關:有娀(sōng)氏的女兒簡狄「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為商朝人的始祖;顓頊氏的孫女女修在織帛時,「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是秦人的始祖……在中華神話傳說里,聖人或祖先的由來有許多都和神鳥產卵有關,在先民們的觀念中,鳥卵是一切萬物始祖的由來。由於對「卵」的原始崇拜,人們將雞蛋和出生、傳宗接代聯繫到了一起。
在中華原始文化中,人們對於鳥的崇拜十分常見,在河姆渡、良渚、馬家窯文化中就有大量鳥紋形象。而古人所謂的「玄鳥」,是以未經馴化的原雞為原型。於是,雞便成為了人們的原始鳥獸崇拜在現實中的依託。也正因為如此,古人們認為雞是百禽之長,具有鎮妖伏魔的作用。雞生蛋,蛋生雞,雞有神性,雞蛋自然也有神性,也能夠避邪除魔。
你還能看出來這些都是雞蛋嗎?
不僅如此,民間對於雞蛋的喜愛與崇拜也是自古有之。古時候的人們就喜歡在雞蛋殼上面染上顏色或畫上圖案,互相贈送,更有在蛋殼上面雕刻出精美圖案的高超技藝。並且,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紅色可以避邪,將雞蛋塗成紅色,更是大大增強了雞蛋避邪安定的功能。所以,紅雞蛋在民間是喜慶祥瑞之物。不僅在孩子出生、滿月、生日之時要吃紅雞蛋,以表達對孩童健康成長的祝願,甚至在新人結婚之時,也用紅雞蛋傳達對他們傳宗接代、子孫滿堂的期望。民謠「紅雞蛋,滿臉串,今年吃你的喜饃饃,明年吃你的紅雞蛋」中,第一個「紅雞蛋」是新娘出嫁時用以滾臉的喜物,第二個「紅雞蛋」則是新娘來年生子時用以分發給親朋報喜的雞蛋。
其實,不僅是過生日,在有些地方,諸如端午等節日時,也有吃紅雞蛋的習俗。如今人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許多家庭給孩子過生日時也用蛋糕替代了紅雞蛋,不過這兩者在本質上並無差別,都體現了長輩對孩子健康成長、平安喜樂的祝願。

❷ 青島膠南怎麼樣啊

膠南市地處山東東南沿海、青島市西海岸,東與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接壤,西與石臼港相鄰,北連膠州,南臨黃海,是青島市的衛星城市和規劃建設中的第二個新青島的主要腹地。

膠南屬北溫帶季風氣候區,氣候宜人,濕潤溫涼,四季分明,全市低山丘陵占總面積的70%。

旅遊資源豐富膠南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跡眾多,文物豐富,史有「東國名地」美稱。蜿蜒千里的齊長城聲著史籍,千古名勝琅琊台馳名中外,因秦始皇三登琅琊台、徐福東渡由古琅琊港啟航而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省級旅遊度假區,蜚聲海內外。膠南地域山海薈萃,風光秀麗,山、海、灘、島件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境內有中國最古老的長城─齊長城遺跡多處,「千秋萬歲」瓦當、「齊三量」、「銅敦」等一批珍貴文物在此出土。琅琊刻石為現存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秦代石刻。大小珠山「雙珠嵌雲」,靈山島「靈島浮翠」、「鐵撅懸泉」、「膠河澄月」的勝景令人驚嘆不已;沿海金沙灘是興建海濱浴場、海濱度假區和淺海養殖的天然寶地。

膠南最佳旅遊季節

膠南市民間藝術表演活動
時間:農歷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日
內容:市直各單位和各鄉鎮組織演出隊,到市區主要街道表演在膠南流行的高蹺、旱船、龍燈、獅子舞、腰鼓、花棍等民間藝術。

慶祝徐福東渡日本慶典
時間:4月20日
內容:在琅琊台風景名勝區舉行紀念徐福東渡日本慶典儀式;進行琅琊與徐福學術研討交流;演出表現徐福東渡日本的戲劇和其他形式的文藝節目;舉行文體娛樂活動;游覽琅琊台。

大珠山傳統山會
時間:農歷四月初八
內容:在大珠山石門寺景區舉行開會儀式,進行文藝演出,游覽大珠山風景名勝區,觀賞奇峰怪石,進行商貿和各種宣傳活動

膠南交通

膠南市交通便捷。204國道、膠州灣高速公路、國家大環海高速公路同三線和4條省級公路貫穿境內。青島--琅琊台客輪航線開辟了膠南沿海和海上旅遊通道。積米崖港是國家二類開放口岸。膠南市北距膠濟鐵路和濟青高速公路48公里,東距青島國際機場70公里,距黃島--青島的輪渡碼頭40公里。20條高標準的市級公路通達各鄉鎮、村和旅遊景點。

膠南客運公司膠南汽車站營運表
止站 時間 止站 時間 止站 時間 止站 時間 止站 時間
萊州 14:00 徐州 6:20 合肥 10:10 鄆城 7:20 淄博 6:10
北京 8:00 蓬萊 7:00 鄒城 7:30 濰坊 6:30 濟南 6:20
大慶 8:30 新浦 7:30 俚島 8:20 7:15 7:10
煙台 6:40 濟寧 8:10 沂南 7:20 8:00 7:50
8:00 莒縣 8:20 龍須島 8:20 13:20 12:40
13:30 五蓮 8:20 沂水 7:30 14:30 13:50
15:30 高密 8:25 聊城 7:00 棗庄 7:30 臨沂 7:20
泰安 5:50 11:20 新泰 8:30 7:50 8:00
12:30 16:00 荷澤 7:30 萊陽 15:00 8:50
平度 10:00 16:30 石島 8:40 寧陽 9:00 14:00
14:30 濱州 7:10 揚州 15:30 棲霞 14:00 威海 6:40
牟平 7:20 13:50 乳山 14:00 上海 9:30 8:50

流水發車線:
膠南-諸城每30分鍾發一班; 膠南-日照每30分鍾發一班;
膠南-膠州每25分鍾發一班; 膠南-青島每10分鍾發一班;
膠南-小口子每20分鍾發一班; 膠南-琅琊台旅遊專線車每20分鍾發一班;
膠南-理務關每30分鍾發一班; 膠南-黃島每15分鍾發一班;
膠南-海青每15分鍾發一班; 膠南-即墨每1小時發一班。
膠南-高戈庄每1小時發一班。

膠南汽車站電話:(0532)8194110

膠南住宿

膠南市國旅大酒店(三星級)
膠南市國旅大酒店位於人民路211號,是膠南市人民政府融資興建的集餐飲、住宿、娛樂、購物、休閑、商務、旅遊於一體的三星級酒店。運作管理全部微機管理化,能為賓客提供24小時快捷優質的服務。

東方九九紅大酒店(三星級)
青島東方九九紅大酒店是按三星級標准興建的一座現代化綜合性旅遊酒店,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海濱工業園內,東與國家級森林公園瀕臨,西、南與旅遊勝地--琅琊台和大珠山風景區相望,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極為便利。

百國墅大酒店(二星級)
百國墅大酒店酒店坐落於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與膠南交界的靈山衛柏果樹海濱,酒店前覽松軟的沙灘、浩瀚的大海和全國第三高島--靈山島,後觀小珠山和朝陽山美景,環境幽雅,景色迷人,一派田園風光,夏季氣候更是涼爽宜人。

中太大酒店(二星級)
中太大酒店是膠南市各星級酒店中的新秀,位於膠南市東部新區,交通便利,環境幽雅。該酒店集餐飲、住宿、娛樂、會議於一體,共有6層,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營業面積4800平方米,裝修典雅,設施先進。

膠南市裕源賓館(一星級)
裕源賓館位於文化路95號,隸屬於膠南市教體局,集住宿、餐飲、娛樂、會議及購物於一體。賓館有客房50套,標准間25套,3人間22間,單間3間。

膠南美食

黃海酒家
特別推出黃海大包,餡多、汁濃、味鮮、皮薄。地址:膠南市人民路208號
聯系電話:8183017

珠海餃子宴
主要經營不同品味的48種特色水餃和20多種口味的宮廷蒸餃,其中生產的"工薪樂"水餃在1998年曾入選"青島十大民俗小吃",價格從168元到6元不等。
地址:膠南市珠海路40號 聯系電話:6162779,6162143

巧媳婦西餅屋
聘請台灣著名的面點大師,以生日蛋糕、西式糕點、冷飲為主,特色菜有烤腸、烤肉、烤魷魚。是膠南當地的洋快餐,深受膠南市民歡迎。
地址:膠南市東風路38號 聯系電話:6115072

武陵山珍飯店
以各種菌類為主,可以蒸、煮、炒、溜等,又可以涮,是當今流行的綠色食品。
地址:珠海路郵電大廈西側。

膠南市旅遊餐飲一條街
位於市區珠海路,東起204國道,西至珠山路。共有飯店、酒家、小吃61家,主要有酒家、燒烤、小吃、快餐等經營方式。在這里,您不僅可以品嘗到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日韓風味的菜餚,而且各餐飲單位經營的都是各類魚、蝦、蟹、貝、螺等鮮活海產品,充分體現了膠南市作為一個海濱旅遊城市的優勢;各種飲品種類齊全,應有盡有,但最具特色的是當地特產-琅琊台系列白酒、果酒,干白、干紅葡萄酒以及青島啤酒,再現了膠南酒文化的濃郁特色。餐飲一條街經營設施齊備,室內外衛生條件較好,餐飲、娛樂功能齊全,是膠南市區比較繁華的街道之一,也是集旅遊餐飲、購物於一體的旅遊餐飲一條街。

❸ 青島好點的蛋糕店叫什麼(元祖或是好利來之類的),在哪裡

我覺得羅密歐的比較好,還可以市內四區免費送貨上門,尤其是它的慕斯蛋糕好吃,我上周剛訂了一個,在青島有11家專賣店。在江西路·大堯三路都有專賣店

❹ 膠州風俗

膠州風俗習慣青島婚喪嫁娶風俗
節令習俗
年除日 農歷十二月最後一天為年除日,即除夕。是日,做供品、辦酒菜、掛年畫、貼春聯,中午合家團聚吃隔年飯,下午到祖墳前燒紙磕頭,告祭祖先回家過年。各家堂屋正北要掛財神像、掛祝子、列祖位、擺供品、香案。院內撒乾草、馬料。晚燒香,包過年餃子。三巡香後,接回灶神,做好過年的一切准備。晚上,舊時守歲至新年開始。建國後,提倡移風易俗,部分封建迷信習俗漸減,但鞭炮、禮花的品種、花樣和數量大增,歡樂喜慶氣氛益濃。
過年 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在傳統節日中,最受重視。除夕夜子時起,新年伊始。舊時,在供桌上供素餃子,並由家長為首,兒孫相隨開門接神,焚紙馬、酹酒漿、叩首拜。全家人穿新衣、食素餃,俗稱過大年五更。此時只許說吉利話,為避免禁忌詞語,多不許小兒說話。飯後,子孫輩於供桌前依次給長輩磕頭拜年。父祖則分給 「壓歲錢」,盼孩子們長命百歲,福壽雙全。拂曉,鄰里親友互致慶賀,作揖口呼「恭喜」、「發財!」謂之拜年。建國後,此節依舊,但祭神、祀祖等習俗已不盛行。機關、團體盛行團拜,慰問烈軍屬,送光榮燈、光榮牌成新風俗。
正月十五 即元宵節,主要活動為張彩燈、踩高蹺、「打燈虎」、放鞭炮、虔「拴孩」、游寺廟、放焰火、吃「元宵」(湯圓)。農村有做「神蟲」、面油燈的習慣。晚上將面神蟲放在糧囤,將面油燈放在祖墳、廟前,院內院外處處燈火。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六日為續燈。此三日,白天高蹺、旱船、秧歌等民間雜耍演於街市(農村各村相互串演),熱鬧非常;夜間,街市、廟宇、店肆均張掛彩燈,燈上寫有謎語為「燈虎」。人們看花燈、「打燈虎」、放鞭炮、點「焰火」,童稚各打彩燈到處照。各廟宇開山門迎香客,善男信女羅拜佛像前;寺內香煙繚繞,燭光閃耀,鍾磐聲聲,紙灰紛飛,一派迷信氣氛。膠城錢市街財神廟中,香煙尤盛,拜神者多為不育少婦,手捧紅線,套於佛前泥娃頸上,叩首再三,以求生子,此為「拴孩」。各寺廟遊人如堵,常有母子被沖散者,兒啼母喊,加上鞭炮交響,震耳欲聾之聲深夜不衰。1945年後,廟宇多廢。建國後,「拴孩」等迷信活動已無人相信,但慶元宵活動依舊,尤其彩燈加以電器化,質更好,量更多。1983年元宵之慶,盛況空前,新花樣彩燈數以千計,焰火以萬數。膠州城區花燈齊放,遊人比肩接踵,歡聲笑語不絕。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也稱龍抬頭,謂龍開始治水,春雨將臨。主要活動為「打囤子」,凌晨各家於院內、場中,用草灰圈畫囤子形,囤邊畫梯子,「囤子」中心置五穀數十粒,以此預祝五穀豐登。並炒黃豆、炒「旗子」(雞蛋、白糖和麵粉做成的菱形小塊)為節日食品,以祝人丁興旺。
清明 膠州民間也稱「寒食」。雖有禁火三天以寒食紀念介之推的故事流傳,但禁火習俗已除。主要活動為掃墓和春遊、放風箏、植樹。節日大都食炒麵和菠菜豆腐做的「青龍白虎湯」。建國後,大批幹部、職工和學校師生到烈士陵園掃墓,以緬懷忠烈和向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五月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稱「端午節」、「端陽節」、「五月節」,相傳是為紀念詩人屈原。此日吃粽子,兒童的手腕、腳踝系五綵線,謂「端午線」,據說能防蛇蠍。耳鼻中塗雄黃,謂能避瘟疫保平安。日出前,青少年去野外以巾沾露水擦眼,謂能防眼病,稱「拉霧露」。家家門窗懸艾,謂能驅惡魔。囊裹硃砂,謂能祛邪祟。食小蟹,飲雄黃酒,謂能防百病。
過半年 農歷六月初一,謂過半年,一般只吃頓餃子。
入伏 入伏多農歷六月,是日吃面條,謂吃入伏面。
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傳說為牛郎織女相會之日。因時逢雨季,膠州流傳喜鵲搭橋,織女落淚等神話故事。此日,婦女做各式印花小麵食,以線串連,稱為「巧餑餑」。當晚,少女齊集一堂,做素餃子、瓜果在院里擺供,向織女祈禱,請求幫助提高縫紉刺綉技巧,因名乞巧節,現農村僅存做小面花的習俗。

八月十五 即仲秋節。當晚,家家陳案皓月之下,供以月餅、西瓜、葡萄和蘋果等,焚香祭月老。人們邊吃月餅邊賞月,合家團圓共享天倫之樂。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舊時這一天有登高、賞菊、飲酒、賦詩等活動。
十月一 農歷十月初一,俗稱農家節。此時農事結束,場屋門關閉,僱工回家另謀生路。建國後,農民多在這天改善生活,以慶豐收。
過冬 即冬至,農家要上墳、燒紙,擺供品,祭祖先。全家吃頓餃子。
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此日,民間興以8種粟米乾果煮粥喝,謂「臘八粥」。舊時塾學開始放寒假,塾師解聘。家家掃塵,准備迎接新年。
辭灶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又稱小年,舊時以糖瓜(麥芽糖)水果供灶前,焚香燒紙馬,謂送灶王爺上天。建國後此俗大減,有的僅晚飯吃水餃。

生活習俗
服裝 解放前鄉民服飾所費,占總收入的一、二成,衣料有土布(俗稱小棉布)、「雙龍」白布和藍色的「陰丹士林」布。男上衣為對襟褂、對襟襖,布扣、兩個口袋。褲子為直襠帶腰寬腿單、棉褲。女上衣為右偏襟褂、襖,褲與男式相同。冬季男女均用扎腿帶子扎褲腳。男帽為氈帽頭、三大扇帽,男鞋有雙臉布鞋、圓口鞋;女鞋多為綉花鞋。冬季,也興蒲鞋、毛窩子鞋。夏天也興草鞋,俗稱三里(亨)兒。建國後,男裝興國防服、中山服、學生服,女裝有列寧服和各式大翻領、小翻領上衣。80年代,人們衣著多姿多彩,講究款式先進新穎大方、流行色。衣著質料趨向化纖布為主。
飲食 建國前,多數城鄉居民終歲辛勤所得,十之七八用於食。冬季朝夕兩餐,主食為甘薯雜以粟、豆、高粱、小麥。春夏秋三季每日三餐,食粟居多,雜以薯干、小麥。蔬菜普遍多食白菜、菠菜、韭菜、蘿卜、茄子等。常年有自製的腌蘿卜、腌辣菜和自製的豆醬。普通飯為餅子、粘粥和小豆腐。喜咸甜,厭酸辣。平民改善生活、過節、待客以面條、餃子為上。建國後,群眾生活提高,一般食用玉米面餅子和窩窩頭、白面饅頭。1983年以後,小麥產量大增,人們以白面做主食。
房屋 清末民初,鄉民住房喜南向,3間一套居多,堂屋(正面)居中,東西兩間寢室;也有的一套5間,寢室還有里間。寢室設土火炕,堂屋設鍋灶二套,煙道通過寢室火炕。每間屋面積一般不超過10平方米。建國後,住房逐步改善。實用面積在50平方米以上。1983年以後,草房已絕跡,建房多講究寬大、明亮、衛生。
用器 清末民初以來,膠州居民日常傢具以木器為多。富戶,間有紅木名貴傢具。70年代開始,興寫字台、大衣櫥、木製椅子。80年代興沙發、茶幾、高低櫃、書櫥、綜合櫥、電視櫥和各式軟硬鐵制折疊椅子。
取暖用具 建國前農村主要靠火炕或火盆,有少數人家生煤爐子,俗稱憋里氣爐子。80年代,有人開始自裝家用暖氣。
炊事用具 有鍋灶、風箱。鍋蓋為高粱挺稈做的蓋墊。竹筷子、黑瓷碗、白瓷碗、陶盆、水瓢、水罐。建國後,家家有暖水瓶和茶、酒具。黑瓷碗逐漸淘汰。80年代使用液化氣爐灶者迅速增多。
照明燈具 清末民初為豆油燈,60年代以前民間多用煤油燈,70年代,農村逐步普及電燈。

禮儀習俗

嫁娶喜慶
說媒 民國以前,膠州男女婚姻皆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十五六歲,其母便央媒人找門當戶對的女家求親。如女方向男方求親,稱倒提媒。經媒人說合後,雙方便開始暗地打聽情況,無非是相貌、性格、家庭成員、經濟狀況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稱捎親。有的還要合「八字」,看雙方是否有沖克。如各方面均滿意,即可決定婚姻。
定親 男女議定吉日,男方備好首飾、衣物及豬肉、鮮魚、點心等禮品,由男方家長或代理人同媒人一起送至女方。女方設酒宴款待來客,還要以鞋、帽和綉花腰帶或文房四寶等物回禮。男方的彩禮和女方的回禮根據經濟狀況,多少不定。
下媒柬 男方在印好的媒柬上寫「抑候金諾」或「抑希金諾」,並由家長和女婿具名。然後附以豐厚禮品送至女家;女家收禮,在回柬上寫「敬答玉音」,並由家長具名,另備鞋帽等禮品,與男方互換媒柬以示情意相合,故又稱「投契」。也有作為書面依據,以防反悔的作用。

送日子 男方將結婚日期正式通知女方叫「送日子」,喜期的擇定,受封建迷信約束。擇定結婚日期後,還要附迎婚帖,上書新婚冠笄,坐帳、開面、梳妝及上下轎的面向與送迎女客所忌的屬相等。到女方「送日子」時,女方所要彩禮必須付齊。
迎親 迎親前幾日,男女雙方的親友鄰居多饋贈禮品或現金,以示祝賀。給男方送禮為「看喜」,給女方送禮為「添箱」。男方自結婚前2~3天開始請送禮者喝喜酒。迎親日,男女雙方大門貼喜聯,男方多用「關睢兆瑞,麟趾呈祥」;女方多用「禮隆往送,詩詠於歸」。清末民初直至解放前後,富家迎親都乘花轎,新郎穿長袍馬褂,頭戴禮帽,帽插宮花,身披紅綵綢,一身狀元打扮,名曰「小登科」,坐在前轎。後轎一般乘一男童押轎。新郎轎至岳母門前,女方陪客迎到大門,彼此行禮,進廳入席,飲茶進膳。新娘要上戴鳳冠,穿莽袍,披雲肩霞帔,無論冬夏內襯棉襖棉褲,取「厚道」吉祥之意,還要系玉帶,蒙上罩頭紅。下穿八摺綉花羅裙。迎娶至男家,夫婦先拜天地,新娘被架進新房,按預定的方向盤腿端坐炕上,謂坐廬帳。須不言、不笑、不動,任憑晚輩男女嬉鬧,謂之「鬧喜房」。婚後第二日,女家迎新娘回家,稱叫二日;翌日返夫家叫回三;第四天夫婦一同到女家,叫望四日。結婚時期的應用物品尚紅忌白、尚雙忌單,被褥衣物的綴物多用花生,象徵長生不老和花花著生兒育女,再用紅線串系紅棗、栗子、清錢,多處放置,以兆早生貴子。民國年間,膠城及附近村莊有自由戀愛成婚者,也始有文明結婚儀式,結婚行鞠躬禮。席間,證婚人、主婚人、介紹人要在結婚證書上蓋印,徵婚人和來賓代表要致祝酒詞。有的用軍樂,有的攝影留念。不過,文明結婚人數過少,極難推行。建國後,男女雙方都注重事先經過了解熟悉,雙方同意後,並符合婚姻法,便到政府登記結婚。婚娶禮俗大減,彩轎、吹鼓手、儀仗隊廢除。農村尚有拜天地、坐廬帳等舊習。城鎮和部分村莊的大多數青年多崇尚新事新辦。迎娶多用馬車或自行車,婚期多擇定元旦、「五•一」或國慶節等節假日。親友鄰居送賀禮,男方設酒宴熱鬧一番。70年代末期開始,婚事日趨大操大辦,攀比之風頗盛。也有男女雙方置辦新傢具,單位組織舉辦集體婚禮,有的則實行旅遊結婚。
生孩子 嬰兒出生第三天,設宴請客叫過三日,嬰兒的外祖父家要在第8天或第9天(男8女9)送面卷子、雞蛋、紅糖、油條、豬蹄、小米等物,謂送湯米。親友鄰居也適量送湯米,回贈的禮物中定有染紅的熟雞蛋。嬰兒生後百日,親友再次贈送銀手鐲、脖鎖、小兒衣物等,謂送百歲。有俗語:「姑家的褲,姨家的襖,妗子的鞋穿到老」。
過生日 膠州一般人家,無論長幼,每逢過生日都要吃面條以示慶賀,稱吃「長壽面」。又忌喝粘粥,有俗語:「喝了粘粥,一年糊塗」。富裕家庭,凡年過6旬的生日叫壽辰,要大慶。親友贈送壽幛、壽聯、壽匾、壽畫,一般寫「福如北海,壽比南山」等祝詞,畫是壽星圖、松柏圖、仙鶴、壽桃圖等,也有送糕點、豬肉和錢幣的。主家要設宴款待賓客,吃長壽面,喝長壽酒。80年代,人們對過生日、祝壽越加重視,親友和兒女贈送壽辰蛋糕、高級點心、糖果等。有的子孫輩過生日也是大操大辦,請親朋喝酒。
搬家 亦稱喬遷,遷入新居要貼對聯,一般寫「移來新舍寓,還是舊鄰居」。並向鄰居饋贈面條等食品,稱認鄰舍,表示睦鄰。親友們要饋以饅頭、豬肉、糕點等表示祝賀,稱為燒炕。主人宴請賓客為謝。

喪葬祭祖
報喪 喪主請人將死者逝世及安葬的日期通告親友。
入殮 舊時膠州用棺槨,興土葬。死者咽氣,全家慟哭,謂「報廟」。翌日晚,喪家到土地廟焚紙、香和紙扎的轎、馬,謂送盤纏,亡人的長子手執長棒,站在方凳上高呼指路。死者臉遮黃表紙,口含銅線,手握小面餅(富家有的握金銀),穿戴成套壽衣冠,被褥具全,由兒女親屬將屍體抬入棺內。棺內放香、紙灰等雜物,蓋棺封口,外敷黑油漆,置於當門屋正北,外加遮靈帳,靈前沒飯桌、瓦盆、燈罐和五穀囤,兒女守靈,親友弔唁。1968年以來實行火葬,把遺體送往火化場,火化後將骨灰盒放在當門正北,設供弔唁,或寄存火化場骨灰廳。
戴孝 父母亡故,兒子穿白孝衫、鞋上表白布,戴孝帽並扎白布條,腰束苘繩,手執柳木哀杖,女眷頭頂白布褡頭,侄孫按輩份穿孝服。建國後,逐漸改為臂佩黑紗。若死者男性,其兒女左臂佩黑紗;若死者女性,黑紗則佩在右臂。
出殯 舊時出殯,富貧相差懸殊。富家出殯設棺罩、靈床、主樓、旌幡,還有儀仗隊和鼓樂隊,並有紙扎的童男女,有的還設打路鬼、開路神,大擺路祭。死者的長子和其他子孫或親友都要按照輩分和身份,分別穿白衣、披麻戴孝,耳旁掛棉球,手持哀杖,哭送靈柩至墓地。埋葬前,在墳地焚燒紙扎的童男女,並在壙內隨葬陶器和銅、鐵、錫、漆制器皿。棺材下葬後,儀仗返回,稱回靈。回靈後,喪主向親友鄰居分遺飯(用面蒸的大餅切成小塊和小饅頭狀食品)。出殯當日晚,喪主要宴請所有幫忙人員,謂酬勞。
上墳 葬後3日,喪家赴墓地祭掃,稱為三日墳。第35日,再赴墓地上五七墳,此後要上百日墳,周年墳。一年內,喪家人口皆不得穿紅著綠,過年只能貼藍紙對聯,以表對死者的哀悼。其後除在清明節、冬至、春節期間祭掃墓地之外,3周年和9周年時的上墳特別隆重。一般要燒紙錢、擺供品,並把紙扎的箱、櫃、搖錢樹、聚寶盆等在墳前焚燒。實行火化之後,多數鄉村仍把骨灰盒土葬、築墳,有的還立碑為記,祭掃方式仍沿襲舊習。
家祭 對故去的先人要過周年、3周年、9周年。10年後為忌辰。每年的春節、清明、冬至節,都要在家擺供設祭。
祠祭 望族大戶都設祠堂,有公田,專供祭祖。春節時,祠堂內擺放列祖列宗的牌位,有的掛祝子擺供品,燒紙、香。正月初一晨,有威望之長輩帶領本族男人,赴祠堂行祭禮。族規森嚴,婦女不準入祠堂,同族人認為不肖者均不得入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