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巴蜀(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區)詳細資料大全
巴蜀,是指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區,地處中國西南地區,大致范圍包括川、渝及其附近地區,即今四川省中東部和重慶大部及陝南、鄂西等地。主要居民為漢族,也是漢地的一部份。
歷史上,巴蜀地區、漢中地區和關中地區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必爭之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巴蜀
- 外文名 :Ba Shu
- 地理范圍 :川渝及其附近地區
- 地方政權 :巴國,蜀國,蜀漢,前蜀,後蜀等
- 文化副區 :巴蜀文化副區
- 巴蜀文化 :四川話,川菜,川劇等
- 行政區劃 :重慶市,四川省等
- 巴蜀民眾 :漢族巴蜀民系
巴蜀傳說
傳說之一
巴人 的祖先是後照。 他們在外遷中,分為了兩支。 一支是廩君巴人。他們是沿漢江流域遷徙到湖北清江的巴人。他們居住在武落鍾離山(又名難留山,在今湖北長陽縣境)。據說廩君巴人有五個姓氏,住在武落鍾離山(又名難留山,在今湖北長陽縣境)。山上有赤、黑二穴,巴氏住赤穴,其餘四姓住黑穴。他們決定選出一個首領,把五姓人統一起來,便於生存。怎麼選法呢?先比賽投劍,誰能中穴,誰為首領。結果,巴人務相投中,其餘不中;又比賽乘船,船是泥土做的,那四姓人坐上去都沉沒了,唯獨務相的船漂浮水面。大家決議立巴人之子務相為首領,號曰「廩君」。廩君巴人所建國家後為楚所滅。 另一支是沿嘉陵江南遷的巴人。即後來助武王伐紂和助漢還定三秦的巴人。這支巴人在大禹治水時就「州巴蜀」而與蜀,被後來史學家,地理家稱為巴蜀的地方。這支巴人在周初被封為子爵國,即巴子國。巴子國後為秦所滅。秦滅巴後建立巴郡。郡治江州(重慶)。 巴國遷徙示意圖 早期的巴人,以狩獵、捕魚為主,和猛獸打交道,居石穴,以虎為圖騰。當他帶領部落經過鹽陽的時候,當地的「神女」千方百計想把他留下,結為夫妻共同統治那個地區,他不為所動,射殺了愛他的神女,帶領部落繼續前進。廩君率領五姓人組成的部落,乘船歷經艱險來到西南地區,以後,他們的子孫遍及重慶、川東、湖北西部及貴州東北一帶,戰國時代建立以江州(今中國重慶)為中心的巴國。他和後來那個「割頭保土」的巴蔓子,都是巴人的民族英雄,反映了巴人彪悍好義的性格特徵。 蜀人 的祖先是「 蠶叢 」和「 魚鳧 」。 蜀與「鐲」通,即野蠶。蠶叢「目縱」,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蠶叢、柏砱、魚鳧三代都有數百歲,「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績是「教民蠶桑」。從《蜀王本紀》到今日川西民間口頭故事都有很多這方面的故事。魚鳧即魚老鴰,本是一種捕魚的水鳥,這是神話中蜀人祖先,部落的圖騰,現溫江縣一帶有不少關於魚鳧的故事和遺跡。蜀人對杜宇的故事最多、最美,傳播也最廣。史書上說:「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時間約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據說,杜宇是「從天而降」的,他的妻子則是從井中出來的。他的最大功績是「教民務農」,以致他「仙去」後化為杜鵑鳥,每到春天來臨便啼叫不止,催民春耕春種,以致啼出血來。蜀人的祖先,從「教民養蠶」的蠶叢到「教民捕魚」的魚鳧,到「教民務農」的杜宇,治水的開明,都和農業生產有關。農業比較發達,婦女地位較高,男女之事也就頗多,於是「蜀王好色」。 傳說蜀人最崇奉的祖先杜宇,當他的部下鱉靈帶領人馬去治水之際,他卻和鱉靈的妻子私通,鱉靈歸來,一種說法是他「自以為德行不如鱉靈」學堯之禪讓,委國而去;另一種說法則是鱉靈用武力將他趕走,因此後人的詩中才有「蜀魂千年尚怨誰」,「似向春風訴國亡」這樣的句子。《四川通志》有「望帝自逃之後,欲復位不得,死化為鵑」的說法。李商隱詩「望帝春心托杜鵑」也許暗示了這一點。望帝化鵑的故事,除《蜀王本紀》中只有簡短的記載,但在民間傳說中卻派生出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把他樹成理想之君。有的說,他一心一意為了人民,也愛護人才,為了治水,請出鱉令來,並把王位讓給了鱉令,但鱉令掌權後,一天天驕傲起來,不懂得體恤人民,百姓請出望帝來,去勸說鱉令。鱉令不但不聽,還以為望帝要爭權,帶領人馬打他。他只好回西山去,變成一隻鳥兒,飛進宮去,成天高叫「民貴呀!民貴呀!」叫出血來,嘴都染紅了(杜鵑鳥是紅嘴)。鱉令被感動了,改正了錯誤。傳說之二
古時候,岷江上游的老龍王有一兒一女,兒子是條惡龍,經常興風作浪,造成滔天洪水,妹妹龍女見了心裡很難過,便趁夜到凌雲山下開了一條百丈寬的缺口讓水流走,哥哥發現了,把她關進山洞還派猛虎把守。這山腳下有一個年輕獵人杜宇,得了神仙賜給的龍頭拐杖,決心為民除害,經過艱苦搏鬥,治服了惡龍、猛虎,救出龍女,結為夫妻,一起劈山引水,消除水患,杜宇教男人種田,龍妹教女人養蠶,蜀民過上太平日子。杜宇在治水中,得到鱉靈的幫助,任鱉靈為相,但鱉令是個有野心的人,他設計陷害杜宇,將其趕走,奪了王位,還想霸佔龍妹。龍妹一心只盼杜宇歸來,不接受鱉靈。杜宇擔心龍妹,化成一隻鳥,飛到龍女的窗檯上叫:"歸信陽,歸信陽,鱉靈真是黑心腸。「因杜宇出自信山之南,按古人說法即信陽。龍妹知道這是杜宇已經遭害了,悲痛欲絕,不久死了,也化成一隻杜鵑。夫妻每日唱合:"春日忙,春日忙,快快播種好收糧。」 取代杜宇之後開創「開明」王朝的鱉靈,據說是從楚國漂上來的一具死屍,到紋山下復活了。被杜宇任為相,以治水有功而得王位。接著的開明王朝,又因好色而帶來滅頂之災的。傳說武都地區有「山精」,變作女子,美貌無比,蜀國的女子都比不上她。蜀王把她接到成都,納為妃子,她不習水土,病了,想回家了,蜀王想方設法要她快樂,不成,她死了,蜀王在城中築了一座武擔山埋葬她(是把她故鄉的土,老遠的運到成都),墓上還安了一面大石鏡作紀念。這件事傳到秦國,秦惠王知道蜀王好色,送他五個美女。蜀王派五丁力士打通蜀道迎接五女,走到梓潼,碰見一頭大蛇正鑽入洞。一個力士緊緊抓住蛇尾,其他的人相助,轟的一聲,山崩了,把五個力士和五個美女全都壓在了山下。山分成五嶺,山頂有平台,蜀王登台悼念,命名五婦冢;平台後人叫思妻台。老百姓都懷念五個力士,叫它五丁冢。秦王後來就派兵沿著五丁開的這條路滅了蜀國。杜鵑的傳說主要在蜀,而神女的傳說在巴流傳最廣,最早記載在《山海經》中,宋王《高唐賦》、《神女賦》,李白《感興八首》都寫到她。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集》中有關神女傳說之大成:神女瑤姬是西王母的小女兒,她率領十二個姐妹到人間遊玩,幫助大禹治理洪水。把三冊天書授大禹要他照書行事。她又帶領姐妹與製造水害的十二條惡龍奮戰,惡龍被斬首掉到地下,便成了十二座山峰,她也留在了巫山化作神女峰了。照巴人看來,神女是完美的女神,摻雜不得情愛一類故事的。宋玉的《高唐賦》說她與楚王幽會,是一種褻瀆。這個時期,巴蜀之間的交往,巴蜀和外界的交往都多了起來,爭斗自然也多。傳說中便塑造了兩個稱得上"民族英雄"的形象。一個是巴國的巴蔓子,一個是蜀國的五丁力士。 巴蔓子的傳說,《華陽國志》有記載,迄今川東一帶仍廣為流傳,重慶七星崗蓮花池的「將軍墳」,忠縣「土主廟」都是紀念他的。據說當年巴國遭蜀國的入侵,將軍蔓子請楚國出兵援助,答應平定以後,將三城(其中包括忠縣)割讓給楚。事平,楚國使臣來要城,蔓子說,城不能給,帶我的頭去。「割頭保土」就是「土主廟」的來歷。每年農歷三月四日,據說是蔓子割頭的那一天,忠縣百姓都要抬著蔓子夫婦的塑像遊行,舉辦廟會紀念這位民族英雄。 五丁的故事流行於川西各地,說法不一,大多與開通蜀道有關。一說「蜀王好財」,秦王送他五頭能屙金子的牛,他派五丁力士去接回來,安置於現成都金牛壩;一說「蜀王好色」,秦王送他美女,他派五丁去接,由此打通蜀道,秦乘勢從蜀道滅了蜀國。巴國和蜀國
先秦時期
巴蜀在先秦時期是地區名和地方政權名。主要在今四川省、重慶市境內。東部為巴國(國都重慶),西部為蜀國(國都四川成都)。 據《華陽國志》所記,先秦巴蜀地區的民族有濮、賨、苴、龔、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稱,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與中原有別的另一民族文化。特別是其精緻的青銅器,形制、紋飾均具地方特色,但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在屬於戰國時期的兵器及古璽上,還發現兩種與漢字不同且迄今未能釋讀的文字。 考古發現還表明,蜀地早在殷周時代已進入階級社會。 傳說最早的蜀王是蠶叢氏,《先蜀記》有「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的記載。岷山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自治州境內。《華陽國志》還說:蠶叢「其目縱﹐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蠶叢之後的名王有杜宇,號望帝。建都於土壤肥沃的郫邑(今四川成都西北二十公里)和瞿上(今四川成都南十公里)。他「教民務農,……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晉時)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 後有荊人鱉靈溯江水至郫,為望帝相,時蜀地大水,鱉靈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從江水分沱以減水勢,為蜀中治水先驅。後望帝禪位鱉靈,是為開明帝。為開明王朝約始於公元前666年,建都成都。此後蜀漸強大,曾攻秦至其都城雍(今陝西鳳翔南),又取南鄭,東伐楚至茲方(今湖北松滋),「據巴蜀之地」,雄長巴蜀。 之後巴、蜀相爭,秦惠文王於公元前316年派司馬錯﹑張儀率兵滅蜀。巴國傳說中,以夷水(今湖北清江)流域的巫蜒五氏族共舉巴氏子務相為廩君的故事最著(見蠻)。廩君乘土船不沉,又射殺鹽神,死後魂魄化為白虎。故其族有以人祠虎的習俗。巴約在戰國時為楚所滅,楚在巴地建立巫郡。秦滅巴蜀
傳說在殷末,巴和蜀都曾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巴人有著名的「巴渝舞」,「歌舞以凌殷人」。武王克殷後,曾封宗姬於巴,爵之以子,大概建國在漢水中游。巴在春秋時和鄰近的鄾﹑鄧﹑申﹑楚等國都有交往,和楚還有婚姻關系。但後來也被楚所並,為楚漢中郡。在今重慶東部涪陵地區當時還有一個枳巴,戰國後期滅於楚。秦在滅蜀國之後,隨後也滅掉建都江州(今重慶)的巴國。後又從楚奪得大片巴地,建立巴郡。秦滅巴、蜀,為進一步滅楚和統一六國准備了條件。巴郡和蜀郡
巴郡
是中國古代的郡級行政區劃,轄今天四川東部和重慶兩省市部分區域。 秦於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置巴郡,郡治江州縣(一說初置閬中縣,後移治江州縣,今中國重慶江北區),郡初轄江州(治今重慶江北區)、墊江(治今重慶合川區)、閬中、江陽、宕渠(治今四川渠縣)、符縣6縣,後陸續新置5縣。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仍置巴郡,次年,江陽、符縣改屬廣漢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剌史部,巴郡置益州刺史部、郡治仍為江州縣,轄江州(今重慶江北區)、墊江(今重慶合川區)、閬中、安漢(治今四川南充)、充國(治今四川南部縣)、宕渠等11縣。 漢和帝時(89―105年),增置宣漢(治今四川達州市),漢昌(治今四川巴中市)等3縣。 東漢興平元年(194年),益州牧劉璋將巴郡一分為三:墊江以北為巴郡,江州至臨江(今重慶忠縣)為永寧郡、朐忍(治今重慶雲陽縣)至魚復(治今重慶奉節縣)為固陵郡。 建安六年(201年),永寧郡復稱巴郡,郡治江州縣。南齊移治今重慶巴南區。 隋開皇三年(583年)巴郡廢。 隋大業三年(607年),改渝州為巴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又改巴郡為渝州。至此,巴郡的名稱不再使用。 後世 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渝州(今重慶)改名為恭州。 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登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升恭州為重慶府。蜀郡
成都附近原為古蜀國所轄。西元前四世紀,古蜀國國王開明五世(另一說法為開明九世)將首都從廣都樊鄉(今成都華陽)遷至成都。 秦惠王時,蜀王封於漢中的苴侯與巴國交好,而蜀國又與巴國交惡,此舉引起蜀王不悅。《華陽國志》記載:「昔蜀王封其弟於漢中,號曰苴侯,因命之邑曰葭萌。苴侯與巴王為好,巴與蜀為仇,故蜀王怒,伐苴。苴奔巴,求救於秦。秦遣張儀從子午道伐蜀。」秦惠王於西元前316年滅蜀。秦惠王也滅了苴與巴。 秦國於西元前316年在成都設成都縣。蜀國剛被秦國並吞時並不平靜。周赧王元年(西元前314年),秦惠王封子通國為蜀侯,以陳壯(一作陳庄)為相,所治范圍在今四川舊成都龍安潼川雅州四府、邛州及保寧府之劍閣以西皆其地,即古蜀國,治今之成都縣。 周赧王四年(西元前311年)(一作六年(西元前309年)),陳壯反,殺蜀侯,秦又伐蜀。秦又封了兩任蜀侯,但都與秦王相處不好。西元前277年,秦國置蜀郡,設郡守,成都為蜀郡治所。 漢初承秦制。漢高祖雖然控制巴、蜀,但南中(今雲南、貴州、及四川南部一帶)在漢朝控制范圍之外。之後,漢代又再往四川盆地周圍擴張,並設立新的郡。治置蜀郡屬國都尉,三國蜀漢政權改為漢嘉郡,故治在今四川雅安縣西。 後世 自漢至隋皆因之。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以蜀郡為唐玄宗幸蜀駐蹕之地,升為成都府。巴蜀旅遊
山水名勝、文物古跡、民族風情兼備。峨眉山、青城山、西嶺雪山、釣魚城、九寨溝黃龍、興文石林、大足石刻、龍缸(現已建成世界最長玻璃廊橋)、雲陽張飛廟等都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引人入勝。 都江堰、劍門蜀道則是人工改造自然的輝煌成果。樂山大佛(位於四川樂山東面凌雲山西壁),是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王建墓、劉備墓與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樓公園都與著名歷史人物有密切關系。自貢是"恐龍窩",為恐龍化石集中產地。卧龍自然保護區因大熊貓而為世界注目。成都青羊宮花會、涼山彝族火把節、川西北藏族轉山會等,都是民俗旅遊的重點。雲陽龍缸喀斯特溶岩地質公園是世界唯一一個坡度擁有近90°切深度達到世界第三的巨型天坑被譽有「天下第一缸」之稱。巴蜀山川具有三千年悠久歷史的 巴蜀旅遊資源豐富,既擁有集山、水、林、泉、瀑、峽、洞等為一體的壯麗自然景色,又擁有熔巴蜀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峽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的濃郁文化景觀。共有自然、人文景點300餘處,其中有世界文化遺產1個(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遺產1個(武隆喀斯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6個,國家森林公園24個,國家地質公園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個。 元代的雙流人費著《歲華紀麗譜》曾說:「成都游賞之盛,甲於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俗尚游樂是巴蜀人的一大特點。所以,巴蜀很早就興起了旅遊習俗,到唐宋時達到頂點。以成都而論,全年的固定的游樂活動就有23次之多,或游江,或游山,或游寺,或游郊野,而且往往是群體出遊,並與歌舞娛樂、體育競技、商貿活動結合在一起,具有很豐富的文化內涵。 巴蜀山川,自古有雄險幽秀之稱: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閣天下險,夔門天下雄。經過當代的開發,今天更增加了「神奇瑰麗」的特色:九寨溝山水的神奇,黃龍山水的瑰麗,熊貓世界的趣,恐龍世界的奇,是今日旅遊者領略的最大感受。從線路上看,有西北線的九寨、黃龍、四姑娘山、貢嘎山,有北線的劍門蜀道,有東線的三峽風光,有東北線的龍缸地質公園,有南線的蜀南竹海風光和瀘沽湖探秘。整個巴蜀景觀布局疏密相間,如金線穿珠,珍珠滿盆,幾乎每個縣都有可供旅遊的景點。 巴蜀旅遊線最大的特色是雄險幽秀的自然景觀,往往包含著人傑文昌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如:劍門蜀道具有豐富的三國蜀漢文化和梓潼文昌文化以及女皇武則天故里的文化內涵;九寨黃龍一線,具有羌族石碉文化、夏禹文化、古蜀岷山文化、三國蜀漢文化的內涵;瀘沽湖具有「母系王國」的文化內涵;三峽一線則更是一個古代文化的寶庫。這是巴蜀旅遊具有經久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巴蜀文化
巴蜀方言-西南官話
四川話與重慶話都屬於西南官話。西南官話是北方語系一支,是流行於四川省和重慶市(巴蜀地區)及周邊省份臨近地區的主要漢語言。 西南官話約有1億6千萬的使用者,數量次於日語,多於德語。現今西南官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古巴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成都話是川劇和各類曲藝的標准音,是西南官話之四川方言的一支。同時由於四川各方言區交流並無障礙,四川話本身並沒有標准音。地方戲劇-川劇
川劇形式活潑,曲調多樣,淺顯易懂,語言詼諧,表演程式多樣化,一些特技如變臉、旋舞、噴火等,有強烈藝術效果。四川揚琴、四川清音等為主要曲藝形式。相書由一人在幔後表演,能模擬各種聲音,惟妙惟肖。諧劇寓庄於諧,能及時反映生活現實。飲食文化-川菜
川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用料廣泛,味多而色濃,以麻辣味為特色。火鍋、串串香、宮爆雞丁、麻婆豆腐、燈影牛肉、怪味雞塊等最有特色。小吃品種極多,賴湯園、擔擔面、豆花面、宋嫂面、小籠蒸牛肉、蛋烘糕、麻辣小面、合川桃片、合川肉片、江津米花糖、雲陽桃片糕等均為傳統小吃。習俗信仰
泛靈信仰、主神信仰、大石崇拜、祖先崇拜、白石崇拜、跳神、白虎——土家族信仰、箭神崇拜、跳曹蓋、敬梅山神、羊髀骨卜。巴蜀文化副區
巴蜀文化副區依託於四川盆地;岷山、大巴山禁止北境;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聳峙南、西邊緣;其東,更有夔門險阻;中部為遼闊肥沃的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境內有川江幹流及其一級支流嘉陵江、岷江和沱江等江河,有「四河之地」之稱。三千多年前重慶為巴國的首府,古名叫「巴」;三千年前左右,成都為蜀國王都,歷來以「蜀」相稱,因此人們習慣上將這里稱為巴蜀之地;故在文化地理分區上,取其古意,名為「巴蜀文化副區」。本文化副區以四川盆地為依託,傳統農耕經濟比較發達;本區盆地四周形勢險要,軍事上利於攻防,加之與外界文化交流不暢,故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川劇是巴蜀地方戲曲的主要劇種,活潑生動,幽默風趣。巴蜀名人
嫘祖、甘寧、秦良玉、卓文君、司馬相如、巴蔓子、李白、蘇洵、蘇軾、蘇轍、江朝宗、龔晴皋、鄒容、楊庶堪、吳玉章、郭沫若、張大千、劉湘、王銘章、盧作孚、劉伯承、施光南、楊尚昆、聶榮臻、巴金、 *** 、張瀾、朱德、陳毅、陳子昂、劉伯堅、羅瑞卿、 *** 、朱宣咸、蘇葆楨、黃濟人、石魯、李少言、葉毓山、晏陽初、李伯清等。
㈡ 蘭州十大麵包甜點店排行榜:吐司先生上榜,新關糕點第二
蘭州十大麵包甜點店排行榜如下:
其處鹵舍酒倉:位於城關區永昌路北口,這家店融合了小酒館的特色,提供酒品與小菜,是享受悠閑時光的好去處。
新關糕點:位於城關區武都路,以中西式甜點著稱,味道好且價格實惠,深受消費者喜愛。
椿的烘焙店:位於城關區舊大路,以定製生日蛋糕為主,蛋糕味道好且顏值高。
致蘭齋:位於城關區慶陽路,專門製作中式糕點,皮薄餡多,味道極佳。
品甜匠心法甜工作室:位於七里河區中天健廣場,環境優雅,法式甜品獨具匠心,令人驚艷。
張掖路甜食店:位於城關區永昌路,是蘭州地道美食甜品店之一,吸引眾多外地遊客。
Aish Cake花藝烘焙教室:位於城關區中山路,提供親手製作甜品的服務,有甜品師專門指導。
唐仨饊子王:位於七里河區柏樹巷,銷售各種中式小吃,讓人回味童年。
吐司先生:位於城關區瑞德大道王府井百貨一樓,以香甜軟糯的吐司著稱,打破對吐司的固有印象。
老馬家國華牛奶雞蛋醪糟:位於城關區正寧路,是蘭州老字型大小甜品店,口碑良好,曾被中央電視台力薦。
㈢ 蘭州人,還記得那些當年紅的一塌糊塗的牛肉麵館子嗎
上學的時候家裡不做早餐,父親每天都給7角錢,上學前必須吃一個牛大,院子門口就有個牛肉麵館,臨夏大塬人開的,沒有名字,因為旁邊有一棟18層的高樓,大家就都叫他高層牛肉麵,那時候的牛肉麵館,印象中沒有像現在這樣的高大上的裝修,昏黃的電燈泡,油漆的四方桌,四方凳,剛一進門就能聞到特殊的香味,含有蓬灰的面香味,這裡面也包括香菜(老蘭州人叫芫荽yansui)蒜苗的味道,(現在的香菜蒜苗只是為了放在碗里圖視覺效果,這沒有那時的味道了。)要一個毛細,少放點辣子,倒一點香醋,吸吸溜溜的一會就吃完了,上學的上學去了,上班的上班去了,一天的生活就開始了……
歷史 上的蘭州牛肉麵館(此文主要指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不存在紅不紅這個說法。當年面館為廣大工農兵服務,越低調越好,牛肉麵館屬於國營體制,公家所辦,質量,標准,服務的規范宗旨,都是一模一樣的,到某甲店吃飯和到某乙店吃飯,質量保障及服務標準是相同的,顧客不必擔心花冤枉錢吃不好飯,倒是所有的飯館都在認認真真把每一位顧客當做上帝對待,童叟無欺,起碼說做到了讓顧客錢有所花,物有所值。比如說進牛肉麵館吃一碗尋常牛肉麵,這碗面可能會讓你流連忘返,終生難忘。
牛肉麵是蘭州的一道 社會 風情,源淵深厚,流行百年,也是蘭州飲食文化代表景象之一,牛肉麵在今天能成為蘭州一張對外響當當的名片,客觀說,六七十年代起著承上啟下,厚積薄發轉折點作用。做為一名地道的老蘭州人,不禁回憶起六七十年代蘭州牛肉麵館的點點滴滴。蘭州牛肉麵,發源於清未,最初是由以馬保子為代表的一群街頭謀生的貧窮手藝人所創。由清未流傳至解放初期,做為一種清真小吃,其間在蘭州一直不溫不火的存在,並未掀起多大波濤,乃至大紅大紫,爆棚全國,人所欲言,人慾品嘗一碗,應該是改革開放,八十年代後期迅速掘起的事情了。
蘭州在五十年代初期,公私合營運動中,將一些街邊的私人經營清真牛面館店鋪,流動的牛肉麵攤販人員,全部集中歸到蘭州飲食服務公司麾下,這些公私合營經營的牛肉麵館,大多集中在城關區張掖路,老中央廣場,慶陽路,酒泉路一帶的蘭州市最繁華商業街道上,據回憶,城關區應該是張掖路上有兩家,南關有兩家,酒泉路南北各一家,宣家巷和廣武門還各有一家,這些清真牛肉麵館,大致在八九家左右。到了六十年代,這些公私合營的牛肉麵館,一律去掉合營二字,徹底變成公家營經的牛肉麵館,且以所在街區地名為飯館名號,如蘭州市飲食服務公司;南關什字清真牛肉麵館,新橋清真牛肉麵館等等。
給我記憶中影響比較深刻的一家牛肉麵館,是宣家巷清真牛肉麵館。宣家巷北口正對著慶陽路上的著名悅賓樓大飯店,宣家巷南面有分岔路口,一條通三愛堂醫院,一條通小溝頭可去蘭州一中,中間還有路口通往暢家巷。宣家巷牛肉麵館就坐落在小街中段的西側,對面是一家糖酒副食店,左右緊鄰一家清真肉食品店和鑌鐵店,這家店好象也是當年蘭州專為少數提供清真肉食類不多的幾家店鋪之一。宣家巷牛肉麵館為臨街無檐齊頭建築,店堂不算太大,前堂後廚大約三開間,進深八九米,店堂擺開十來張本色八仙桌,這些八仙桌長期經油湯臘水浸潤,原來的木質看不出,油汪汪的倒象是掛了一層包漿。
當年在牛肉麵館吃面是要排長長隊伍的,首先要排隊開小票,我記得當時大碗需要三兩糧票,人民幣二角一分錢。小碗是二兩糧票,一角八分錢。開好小票,再一次排隊等待端面。當年傳統的蘭州牛肉麵,完全不是現在這個樣子,首先面條是天然蓬灰水和好面後拉扯出來,面條呈現深黃色,油汪滋潤,而不是現在的乾巴巴白色。面條筋斗耐嚼,但又有麥香味易於消化。牛肉湯偏濁,呈淡褐色,很明顯,原湯成份比較濃厚,調料調味品少量佐使,以食材原味見長。宣家巷牛肉麵館特別注重煮肉調湯這一環節,我當年在蘭州一中讀書,每天經過面館數次,離大老遠,即聞到撲鼻的陣陣煮牛肉香味,不象現在的牛肉麵,除了辣子味,進店聞不到任何的煮牛肉香味。
現在上介紹蘭州牛肉麵,多喜歡用一清二白三黃四綠來形容,其實傳統的蘭州牛肉麵,至少說並不完全是這個形象,要比這個描述土俗一些,更質朴一點。這些過度包裝過度形容,多少有點誇大其詞。六七十年代的蘭州牛肉麵充分體現著面量大,湯少,油多,肉豐,味道香竄等特色,看上去既不清也不白,色不艷但味道佳,論製作遠沒有現在的牛肉麵製作精細,雖然較顯粗糙,但論實惠味道和品質,遠非現時牛肉麵可比。昔日牛肉麵經營簡陋單一,頭腦僵化,也是事實,如宣家巷牛肉麵館全天僅僅提供單一牛肉麵,沒有各類小菜雞蛋大餅供應一說,牛肉麵種類也基本限於二細圓條一種,我印象中顧客吃面都不會提前申明要什麼種類的面,而是任憑拉麵師傅手下擇訣,況且那時吃面即使人再多,都在耐心等待別人吃完騰出座位,鮮見蹲在馬路牙子上吃牛肉麵現象。
當年宣家巷牛肉麵館人氣旺,口碑好,進店吃上一碗噴香的牛肉麵的確是一種身心愉悅的享受。我當年雖然好這一口,但也不能隨心所欲,這當然和腰包經濟有很大關系,且不說限量供應的糧票如此緊張了,單單說兩角一分錢,就是普通一家老小一天的菜錢。一個在校學生,每月能吃上兩三次,當家長的也夠開明了。大約在七十年初期某個春季,蘭州飲食服務公司組織下屬牛肉麵館職工赴皋蘭山上開展植樹造林綠化工作,很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在下山過程中,這些人乘坐的 汽車 失事從山頂翻滾下來,據說死去的人,多是宣家巷牛肉麵館的職工。也許是過於悲痛自責,也許是苦於再無熟悉的手藝人支撐一家牛肉麵館正常運營,總之,這件今人悲痛的不幸事件發生,並被新聞報道後,蘭州飲食服務公司下屬的宣家巷牛肉麵館不久即關門停業了,而附近喜歡吃這家牛肉麵的人們,從此失去一個飽口福之地,這不能不說那個時代喜歡蘭州牛肉麵人們的一個極大的遺憾。
九十年代末,七里河交警隊西側:有個清真蓬灰牛肉麵館~~名叫:哈蓋木牛肉麵館,老闆名叫:哈蓋木,味道噴香撲鼻,當年是二元左右一碗,排隊人員較多,生意頗好,尤其早上一碗面再加個大餅,名曰:皮條拉石頭,顧名意義:吃上扎實也背餓,一般是下苦人吃此套餐,當年的我也是二十郎當歲,胃囗較好,早上咥此套餐一碗才二元五角左右,感覺活力十足亦生龍活虎!
九十年代初期:也曾光顧過酒泉路與武都路街囗十字交匯西側的:馬子祿牛肉麵,當時的馬子祿牛肉麵館門朝北開,店面不大,五六張桌子,長條板凳,取飯口在東側,湯濃味香、蓬灰熬制,但也只有細的、二細和三細幾種面型,倘若要個薄寬之類,不會再多問你一句,而是說:沒有薄寬,下一位吃撒,當年也曾讓人尷尬而臉臊亦下不了台,乖乖吃個二細[捂臉][捂臉][捂臉],這個店當年~名氣極大、食客盈門,大清早就排兩列長隊,馬子祿牛肉麵館當年有個極其罕見的活動,馬子祿老先生每天早早就:收拾利落,長袍馬褂,衣冠整齊,端坐在門囗正中的靠牆位置:右手旁置一小茶凳,上擱一壺好茶,正襟危坐,表情威嚴,頜下長須,目視前方,不知者:以為老人在沉思,知者:才知是~名人效應、活招牌,當年蘭州市的一大風景,唯此一位!可惜當年:呆愚蠢淺,不懂追星,也不知應合一影照,倘若擱置現在也算有吹頭,當年曾跟馬老先生合影過的殊榮,勝吃數十年牛肉麵!!
以前有好多牛肉麵都很火,那時候網路不發達,不像現在有這么多網紅。名聲只能靠口口相傳,可惜記性不好,基本都忘光了,只記得這幾家。
永昌路北口的黃師傅 ,好像是在靠近南濱河路附近,那時候黃師傅那叫一個火,我記得門口擺滿了桌子(當時城管不嚴),店裡店外都是人,坐公交車路過經常能看到他們門口拍排了老長的隊。
廣武門馬學友, 好像是在2009年以前 , 廣武門原好利來蛋糕旁邊的馬學友也是天天排隊,生意太好,他們家在秦安路另一頭,就是靜寧路口業開了一家店,也火的很。
二熱薩達姆 ,這個店剛開始在二熱一帶名氣很大,慢慢蘭州市的人基本都知道了,門口一排排的人端著碗蹲著吃,十分壯觀。
舊大路國保 ,國保要是放在現在,肯定是名副其實的網紅店,店不大,人多的你根本沒處下腳,門口停著一排排的車,場面極為火爆,中路子的店也是人滿為患,端面的隊一直排到了馬路上。
現在店越來越多,吃面的人都被分散了,很少見哪個店火的排長隊,人們也沒時間排隊,你家人多,那就去旁邊吃,味道也差不到哪去。
從79年冬天第一次吃牛肉麵,0.18元/三兩糧票(大碗),0.15元/二兩糧票(小碗),那個好吃,面吃完湯喝光,回味無窮。
馬子祿的老爺子一走,馬子祿也逐漸變味,現在罷了。
半坡牛肉麵的老爺子一走也完了。
薩達姆牛肉麵2000年以後就吃不成了。
七局的馬蘭牛肉麵95年以後就不去吃了。
現在的牛肉麵,也就是哄一下自己和外地人,早沒有牛肉麵真正的味道了,全是調料味道。05年親眼見了大眾巷牛肉麵大王幾包調料一鍋開水,調一鍋牛肉麵湯,當場罵的老闆伙計一聲不吭,哎……可惜啊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蘭州的牛肉麵館全都是國營的,都隸屬於蘭州市飲食服務公司。那時牛肉麵館也遠沒有現在這么多,早晨吃牛肉麵都得排隊,比較有名(店名都用街道起名)的從文化宮往東算起,有「橋頭(文化宮傍的雷壇河新橋)牛肉麵館」、「臨夏路牛肉麵館」、「橋門牛肉麵館」、「木塔巷牛肉麵館」、「綉河沿牛肉麵館」、「中央廣場牛肉麵館」、「蘭州餐廳」、「大眾市場牛肉麵館」、「大菜市牛肉麵館」、「雙城門牛肉麵館」、「中山林牛肉麵館」等都比較有名(現在的「金鼎牛肉麵」前身),而且都是貨真價實,拉麵的面脊子和做好的面,一個上午要稱三、四次,看份量夠不夠。那時分大碗(凈面三兩)和小碗(凈面二兩),價格是一毛二和八分,後來價格慢慢的漲了起來。那時的鹼都用的是蓬灰(將蓬草燒製成的蓬灰砸成小粒,放大鍋中用水熬三遍,再將三次熬的液體混合在一起)熬的鹼水,牛肉麵別有風味。
我來說一哈早些年安寧的牛肉麵館,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十里店橋(培黎廣場)附近有一家「金城名師馬如蒼牛肉麵」,那幾年吃的人非常多,可是後來不知什麼原因不開了。
再就是那時候費家營和桃海市場有兩家,名字想不起來了,當時也特別火。還有水掛庄橋頭的那家「金華牛肉麵」,也算有些年頭了,但是隨著 社會 的發展,時代的變遷,這些老館子大多都不在了。現在安寧的牛肉麵館洗牌的速度太快了,每年都有新開業的,也有關門歇業改換門庭的。新開的店環境確實比過去好很多,寬敞、明亮、干凈、衛生,但是面 味道總體和過去也有很大差距。好多館子揉面都用機器,蓬灰也被拉麵劑代替,至於原湯,為了省事多數也都是用味精和雞精勾兌,所以很難找到以前的味道了。
這次過年從東北回來,至今差不多已經兩個多月了,令我吃驚的是,回來後這些日子我竟然一碗牛肉麵都沒吃,不饞也不想,天吶!我還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蘭州人嗎?這要放在以前簡直難以置信。想想以前在外地上學,回到蘭州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下車趕緊找個地方吃一碗牛肉麵。那個香呦,那個饞呦,真是讓我魂牽夢繞的味道。但是現在,時過境遷,一切都變了,牛肉麵的那種味道恐怕只能殘存在記憶的片段里了!
以前小溝頭54糧站的牛肉麵那是相當的火爆
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原中央廣場的蘭清閣牛肉麵,三兩糧票二毛八分錢...原先馬子祿在武都路開的時候乃個味道汆的很[偷笑]還有濱河路箭道巷出來口子上一家國營面館子,黃家園北口的乃一家牛肉麵...這都是我兒時的回憶,現在也只能留在記憶最深處了
如果說最早的牛肉麵就要提八十年代五泉山八路車站往公園走的「密集」面館,簡易房改造的牛肉麵館一家挨著一家,唯一相同的是每一家面館門口都有一輛油桶改造的水車,每天伙計要拉著車到五泉山公園門口接泉水以供面館使用,面館外觀都差不多大家吃牛肉麵都說吃第幾家……。進入面館裡面一分為二一半是廚房一半是就餐區,臨街都是鐵邊框的窗戶靠牆都是木頭櫃子放雜物,中間可容三人就餐的長條桌子白天客人吃飯晚上就是伙計的床,鋪的褥子和蓋的被子都在木頭櫃子里存放,地面是紅磚或青磚鋪平桌子很高凳子都是長條凳。每碗面條大概是兩三毛錢附近的人拿五六個五分錢鋼鏰就能端一碗面,因為都是煤火環境衛生不敢恭維味道一般,拉麵的師傅一邊下面一半添煤隨時掌握火候,用圍裙擦手之後馬上拿起面劑子拉麵條大家也沒有意見( )
論好吃的牛肉麵那就要數老蘭州卷煙廠門口的大小牛肉麵,因為在蘭州卷煙廠南邊牛肉麵館面積比較大稱為大牛肉麵館,北邊的比較小稱為小牛肉麵館。重點說一說大牛肉麵館也就是南邊的這一家,外牆刷的是白石灰門窗都是刷的綠漆現在比較怪異當時大家習以為常,門頭上面用紅色油漆寫的的《酒泉路牛肉麵館》,就餐區很大呈長方形兩邊是四人方桌中間是通道,當時隸屬於酒泉路飲食公司也是響當當的「國企」,味道在當時是數一數二用今天的熱詞那是「網紅打卡點」,吃面都是分頭「行動」一人排隊買票一人排隊端面一人用腳踩其它食客板凳腿表示站位,好吃到什麼程度你自己想吧。
還有一家地處省政府門口郵政局對面的《蘭清閣》牛肉麵館也是不得了,每天都是顧客盈門食客排隊端面,當時在蘭清閣牛肉麵館門口還有一個卡通「牛拉麵」的雕塑,周末吃飯的讓從窗口能排到面館外的馬路上……
㈣ 江油市是四川著名的旅遊城市,你知道哪些江油的美食特產
江油市是綿陽下轄縣級市,位於四川西北部,涪江上游,自古都是重要的旅遊城市,每年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到此一游。除了美麗的自然風景之外,江油也有很多好吃的也不容易錯過,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到了江油市有哪些地方美味值得一嘗。
1、江油肥腸
紅燒肥腸是江油市最有名的一道地方美味,離開了江油的紅燒肥腸就變了味道。一盤紅燒肥腸,一碗干米飯,這個標配是不少江油人喜歡的經典早點。江油肥腸色澤黃亮,味道香醇,柔嫩可口,肥而不膩,令人望而生津,下飯喝酒爽口開胃,到江油旅遊的朋友都喜歡點這道美味品嘗一下,吃過之後贊不絕口。
以上6道江油美食味道都很不錯,到江油的朋友一定要找找嘗嘗,相信你也會愛上這些江油味道的。江油的美食還有很多,比如各種麵食、蘸水豆花、武都冰粉等,味道也很不錯,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我是孤塵一粒沙,致力於給大家推薦各地美食,喜歡我就關注我,你的關注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
㈤ 蘭州十大麵包甜點店排行榜:吐司先生上榜,新關糕點第二
蘭州,位於我國西北部,這里的面試文化十分發達,他們不僅可以將面做成面條,還可以做成許多面餅和糕點,今天我們就來探索蘭州的甜點店,看看蘭州十大麵包甜點店有哪些。
蘭州十大麵包甜點店排行榜
1.其處鹵舍酒倉(旗艦店)
2.新關糕點
3.椿的烘焙店
4.致蘭齋(南關店)
5.品甜匠心法甜工作室
6.張掖路甜食店
7.Aish Cake花藝烘焙教室
8.唐仨饊子王
9.吐司先生
10.老馬家國華牛奶雞蛋醪糟
1.其處鹵舍酒倉(旗艦店)
熱度:11.2w
其處鹵舍酒倉(旗艦店) ,位於蘭州市城關區永昌路北口433號蘭州銀行對面,這家店是像是一家小酒館,時刻來這里可以點一壺酒,幾盤小菜,在這里一邊聽歌一邊喝酒。
2.新關糕點
熱度:2.5w
新關糕點,位於蘭州市城關區武都路92-94號,這家糕點店中西式的甜點都有,這里的糕點不僅味道到,而且價格便宜,很多人都想喜歡來這里消費。
3.椿的烘焙店
熱度:2.0w
椿的烘焙店,位於蘭州市城關區舊大路173號第二幢第一層商鋪,這是一家蛋糕店,很多人都喜歡來這里定製生日蛋糕,這里的蛋糕味道好,並且顏值也很高。
4.致蘭齋(南關店)
熱度:1.7w
致蘭齋(南關店),位於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348-352號百安大廈一樓,這家店人均消費26元,這里是一家專門製作中式糕點的烘焙坊,這里的該店,皮薄餡多。味道很好。
5.品甜匠心法甜工作室
熱度:3365
品甜匠心法甜工作室,位於蘭州市七里河區中天健廣場9號樓604,這家店的裝吸引十分精緻,環境優雅,這里的法師甜品獨具匠心,被點燃之後,露出真色,很多人都很驚訝。
6.張掖路甜食店
熱度:2460
張掖路甜食店,位於蘭州市城關區永昌路283號德盛大廈1層,這是蘭州碧池美食店之一,這里有蘭州地地道道的美食甜品,很多外地遊客都會親臨此地,品嘗美食。
7.Aish Cake花藝烘焙教室
熱度:2132
Aish Cake花藝烘焙教室,位於蘭州市城關區中山路安定門外46號,這家店人均消費16元,來這里你可以親手製作甜品,有甜品師專門教你製作,自己製作成就感更大。
8.唐仨饊子王
熱度:1905
唐仨饊子王,位於蘭州市七里河區柏樹巷280號,這家糕點店人均消費22元,這家店銷售各種中式小吃,來這里你可以購買到小時候經常吃到的小零食,充滿童趣。
9.吐司先生
熱度:
吐司先生,位於蘭州市城關區瑞德大道1999號王府井百貨一樓,這家店人均消費30元,有人會說土司很難吃,但是這家店的土司會打破你對土司的固有看法,這里的土司味道香甜,口感軟糯。
10.老馬家國華牛奶雞蛋醪糟
熱度:1444
老馬家國華牛奶雞蛋醪糟,位於蘭州市城關區正寧路44號,這家店人均消費20元,這家店是蘭州老字型大小甜品店,並且口碑一直都很好,是中央電視台力薦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