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過生日吃什麼
美國過生日吃什麼
問題一:美國,英國人過生日吃什麼?蛋糕啊,如果有誠意的話,可以自己烤蛋糕。其他的菜就和平常的飲食一樣。你可以做牛排,羊排,如果很正式的話,多人的party,開始要一些fingerfood和一些開胃酒如香檳等,等正式用餐要有湯,沙拉,主菜牛排羊排或者魚,甜點就是蛋糕了,中間的要有葡萄酒和一些軟飲料。吃什麼主要看生日怎麼過,要是隆重的就要很正式了,要只是家庭的,隨意就好。蛋糕是必備的。
問題二:外國人過生日吃什麼,象徵什麼大多數西方國家過生日都是在蛋糕上插蠟燭,然後與祝壽者同食蛋糕。他們全天慶祝。在學校里,過生日的孩子常被抓住胳膊和腳脖舉起來,每年一次,預示長高。
問題三:英國人,美國人過生日吃的東西1、大多數西方國家過生日都是在蛋糕上插蠟燭,然後與祝壽者同食蛋糕。他們全天慶祝。在學校里,過生日的孩子常被抓住胳膊和腳脖舉起來,每年一次,預示長高。
2、給英國人送禮,一般可以是高級巧克力、名酒、鮮花,特別是我國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品像風箏、二胡、剪紙、笛子、筷子、圖章、臉譜、書畫、茶葉等,他們格外欣賞。這樣的禮品既有個人特色,因為他隨你遠道而來;又帶有異國情調,因為他在主人的國家可能買不到。在英國,服飾、香皂之類的物品未免太涉及到個人的私生活,故一般不用來送人。蘇格蘭威士忌也是一種很通行的禮品,但不是烈性威士忌。西方人送禮時比較注重禮品包裝,大多喜歡用彩色包裝紙和和絲帶包紮(西歐國家喜歡用淡色包裝紙)。送禮時一定要表達出寓意、特點、用途,又要說明它是為對方精心挑選的。千萬不要說小意思」拿不出手之類的」謙語。在英國送禮的合適時機是晚飯後。不過有些東西是不能亂送的。送西方人文房四寶是沒有多大用處的。菊花在任何歐洲國家都只用於萬聖節或葬禮。白色的百合花在英國象徵死亡,也不宜送人。
1,,.Thedaytheycelebrate.Inschool,,onceayear,indicatingalonghigh.
2,gifttotheBritishpeople,,wine,flowers,slikeakite,erhu,flute,paper-cut,chopsticks,stamp,Facebook,calligraphyandpainting,tea,theyespeciallyenjoy.,becausehewaswithyoufromafar;andexotic,.IntheUK,clothes,,.Scot鄲hwhiskyisaverypopulargift,butnotstiffwhisky.,(-coloredpaper).Giftsmustexpressthemeaning,chara......餘下全文>>
問題四:生日在美國怎麼過?哇塞。。。樓上說的K歌在美國好奢侈的啊,美國沒什麼K歌文化的啊。。。
我在美國呆了三年了,同學朋友的生日party也去了不少,我的寄宿家庭以前也幫我辦過~
我先說說生日party的一般步驟吧~
一般都是先選定場所(一般是在家裡,公園之類的),想要要請的朋友,准備什麼食物娛樂之類的~~
然後在當天每個人會帶一些食物或者禮物,這點很重要,在國內可能是舉辦人准備這些,但是在美國都是舉辦人准備一些,去的人在沒人帶一些不同的吃的喝的,最好在去之前就能舉辦人商量好確定自己想要帶的是否合適~~
去的時候有早的有晚的,不過最好在預定的時間晚個十到十五分鍾,因為美國人一般准備都會比較慢一些。
開party的准備用品可以在一般的超市買到,不過也有專門的超市就專門賣開party的用品~
蛋糕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自己會准備一個還有客人會准備兩個,因為人多嘛~之前我的同學給我買了DQ的icecreamcake,真的超贊的~不過很多家庭都會自己烤蛋糕的,畢竟是一份心意嘛~
准備禮物的話最好是在十美金左右,買啥就自己看吧~關系好的朋友可能會告訴你他想要啥~
不過我這上面說的都是最普遍的過生日方式--開party~既能增進跟朋友的感情又可以享受這種美式party~而且辦下來也不會像在國內去外面請同學朋友吃飯那麼花錢~~
我還去過一個有錢人家的朋友的生日party,在山裡開了快一個小時的車去了一家高檔的英式旅店喝下午茶,每道甜品上來吃著都很有講究,不過那次也是特例啦,很少會有美國家庭能請得起那麼多朋友去喝下午茶啦~~
我在美國第一年的生日正好是我十八歲生日,不過那也是正好學年要結束了,當時也光顧著學習就沒怎麼過~那天叫我一個廣東來的同學去幫我買蛋糕回來,結果那傢伙拎了兩大盒哈根達斯回來,因為那傢伙聽成我要吃「雪糕」啦~~
美國是個多元文化的國家,生日的過法也有閥樣化,當然最普遍的就是開party咯~最好事先做一個有準備的計劃,這也能表現你的組織能力哦~如果像樓上那樣比較隨意的亂來,有可能會導致你跟美國朋友不必要的誤解哦~~
不明白的還可以再問我哦~
問題五:各國生日習俗世界各地民族風俗不同,過生日的方式也不同。
中國的小孩一周歲時,在孩子周圍放上諸如書、針、硬幣之類的東西。每件東西都有特定的含義,幼兒摸到的東西將預示未來的一生。
中國的中老年人過生日,常吃長長的面條,表示長壽。
巴西人過生日的食品是糖果。
冰島人過生日常吃帶蜜餞的薄餅。
英國人過生日全天慶祝。在學校里,過生日的孩子常被抓住胳膊和腳脖舉起來,每年一次,預示長高。
荷蘭的孩子們過生日,不僅得到禮物,也把禮物分給別人。
在墨西哥,生日那天要盡可能早地致以祝賀,以圖吉利。過生日的人績常在半夜被祝壽的朋友叫醒。
印度人過生日有宗教色彩。必須在黎明前祈禱和祝福。
泰國人在生日前的夜晚要點燃兩支長蠟燭,一支同過生日者一樣高,以求長壽。如果過早熄滅,則是不詳之兆。
大多數西方國家過生日都是在蛋糕上插蠟燭,然後與祝壽者同食蛋糕。
問題六:德國人過生日喜歡吃什麼蛋糕,當然要吃掉了你。
問題七:在美國吃什麼(四)我的美國晚餐我的美國晚餐房東老兩口,家底豐厚,收入不錯;如今兒女都大了,沒有什麼經濟負擔;可是兩人年過六十仍不肯歇息,每天按時、甚至加班加點工作。只是每天下午,戴岩會早些回家做晚餐。我來後,她每天三點到學校接我,然後我們一起回家做飯。我是從小吃機關食堂長大的「雜食動物」,飯譜極廣;美國飯我做不來,但難得的是我有「無論什麼飯我都願意試試」的氣度。所以一來就聲明「我不懂做美國飯,所以飯由你們做,我積極幫忙;我保證吃什麼都沒意見,並且絕對承包每天洗碗!」說是不懂,但畢竟多年廚房裡歷練過的,我每天給戴岩打個下手綽綽有餘。於是我倆一邊煎烤蒸煮,一邊海闊天空,她的廚房,變成了我的課堂。我倆手裡忙著,嘴裡隨意聊著「英語的莫名其妙」,聊著中國、美國,聊孩子、親威,聊好事、壞事、怪事、荒唐事,說著全世界女人心領神會的「私房話」,享受最生動的「第一節口語課」!(「第二節口語課」是每天晚飯後,我們三人的「討論」)。吃過飯,我來洗碗。三個人的餐具,本來也沒多少好洗。何況在美國每個水龍頭都有24小時的熱水,洗碗的條件真太好了。很多人家裡有洗碗機,可那傢伙費時費水興師動眾,不太懶的人平時很少動用大駕。美國人做飯,如我常說的「大師傅不像廚師,倒更像應考的學生」――因為美國人家家的爐灶極類似――上面四眼電灶下面電烤箱那種,溫度設置也都相同;常見的「美國廚師」總是一手舉著一本「菜譜」,另一手隨菜譜上的一二三四「亦步亦趨」。美國的菜譜嚴格量化,麵粉幾磅、鹽幾克、糖幾克、水幾盎司,甚至一磅肉切多少片、一鍋湯攪動多少下,都標得清清楚楚;家家廚房都有各類量麵粉、量液體的量杯;這樣一來,所謂烹調,非常沒有新意,不過不同的人是一手舉著菜譜教另一隻手「稱、量、攪、拌」而已。MaryJo做飯如此,戴岩也如此;不同的是MaryJo左手舉書,而戴岩舉書用右手,因為她是「左撇子」。也正因如此,「肯德雞」、「麥當勞」那樣的「洋快餐」才有可能走遍全球仍同一個口味(除非人為的偷工減料)吧。晚餐往往是一天中最豐盛的一頓飯:各種義大利通心粉(Pasta:Spaghetti,Manicotti,Macaroni,Spirals,Twists,Manicotti,JumboShells,Ravioli,BowTies,Orzo),都可象面條一樣煮了吃,可它們的形狀,除Spaghetti外,都和我們中國人的「面條」相去甚遠:Manicotti和Jumboshells象餃子,Ravioli象餛飩,Orzo則象神了「放大」的大米粒。Manicotti和中國人的米線或龍須面外形有一拼,美國人卻更願昵稱其為AnglesHair。某次上課時,跟學生們提起:按中國人的傳統,過生日時不吃蛋糕,而吃一種「很長」的食物,你們猜是什麼?好半天居然沒一個人猜到是面條(noodles)。直到後來我見識了美國人的noodles,才恍然大悟,難怪學生們猜不出,上面那一堆被美國人籠統地稱為pasta的「面條」,真的很難和「長壽」聯想到一起。(最常見的義大利通心粉色拉Rotini[SpiralsorTwists]。色彩絕對豐富,可誰會把它和「長壽」聯想到一起?)義大利面在美國人餐桌上地位顯著,以致於人們開發了專門的煮麵系列餐具:煮麵鍋,撈面勺,量面器等。美國人吃義大利面多,但很少吃湯面。所以,無論哪類意麵,都是煮好後潷出水再加Sauce。人們因此發明了鍋蓋上帶著潷水孔的專門煮麵的鍋,省卻廚師多少麻煩;發明了專門用來撈面條的帶齒兒的勺子,撈起面條來,比筷......餘下全文>>
問題八:男友是美國人生日送什麼好呢美國人大部分都喜歡玩tvgames,你給他買一個xboxone或者ps4吧。
問題九:為什麼在美國16歲生日是一個很重要的生日?步入成年的年齡,也意味著經濟可以獨立了.
② 中國人和外國人過生日有什麼不同
中國人和外國人過生日的不同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日期選擇:
- 中國人:原本遵循農歷來過生日,這與中國的傳統歷法有關。
- 外國人:通常遵循公歷來過生日,這是國際上廣泛使用的歷法。
生日意義:
- 中國人:過生日主要是為了慶祝自己的誕生,與親朋好友分享喜悅。
- 日本人:生日也稱為母難日,傳統上會向母親表達感激之情,感謝母親的辛苦和付出。
- 歐美國家:同樣是為了慶祝自己的生日,但可能更側重於個人成長和社交活動。
慶祝方式:
- 中國人:傳統上,中國人會在生日早上食用一碗長壽面,寓意長壽和幸福。此外,也會舉行家庭聚會或邀請親朋好友共進晚餐。
- 外國人:除了遊玩和吃蛋糕許願外,外國人往往更傾向於開派對來慶祝生日。派對上可能會有氣球、音樂、游戲和禮物交換等環節,營造出歡樂和熱鬧的氛圍。
綜上所述,中國人和外國人在過生日時存在日期選擇、生日意義和慶祝方式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傳統和習俗。
③ 6寸是多少厘米蛋糕直徑
6寸蛋糕指的是直徑為6英寸的蛋糕,按照國際換算公式,其直徑實際為15.24厘米。通常烘焙商家為方便記憶,會四捨五入標注為15厘米。這一尺寸是指蛋糕的胚子,不包括外面的奶油和其它裝飾,加上裝飾和奶油後,直徑應該是16厘米左右。
蛋糕是從西方引進的,外國人用「英寸」劃分蛋糕尺寸,生日蛋糕引入國內後,國人用「寸」來向顧客介紹。6寸蛋糕比較小,一般為圓形,直徑15.24厘米,高度約7.8厘米,和巴掌差不多大,重量約500 - 600克,適合1 - 2人食用,適用於1個人享用、情侶紀念日、單人慶生等場景;若搭配咖啡或茶飲,也可供3 - 4人分食,適合辦公室下午茶、閨蜜茶話會等輕社交場景。
④ 起士林歷史 起士林歷史
說起起士林,可謂天津一大名鼎鼎的西餐店。最初的起土林是個小餐館並製作經營麵包,那是在1908年時,由德國人起上林(Kissling)開辦的,當時地點在今天津解放北路青年宮對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店被法國人搗毀,起土林遂遷至當時的德租界,即今天津解放南路北京電影院對面,繼續經營餐館。起士林以其正宗的德式西餐和麵包、點心招徠顧客,生意很旺。 1937年天津淪陷後,該店業務一蹶不振。解放後,該店由政府接管,業務逐年好轉。1954年起士林餐飲部分合並到當時的維格多利餐廳(今天津浙江路起士林餐廳)。維格多利原名義順合,20代初開業,至40年代擴大經營,並改名維格多利.以經營俄式西餐大菜為主,同時兼做英、法、德、意式名菜和西點。起士林與維格多利合並後,改名為起士林餐廳。而兩店的麵包。西點製作部分,單獨設立了起士林食品廠,專門從事西點、糖果、巧克力等生產。改革開放以後,起士林餐廳和起士林食品廠都在保待傳統風味的基礎上,改善經營管理,不斷推出新的西點品種。"
天津起士林大飯店現有的營業和生產面積4800平方米。其中在北戴河還有8,000平方米的分店,並設有別墅式的客房。主要生產經營德、俄、英、法、意五國風味西式大菜、西點、麵包、糖果、餅干、咖啡、冷食等共計七大系列千餘種。天津起士林大飯店曾接待過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外國政要和100多個國家的外交使節、政府官員和國際友人。
1901年9月17日,法租界中街(今天津解放北路與哈爾濱道交口附近),一間約有100平方米的西式餐廳正式開張納客。「起士林西餐館」幾個大字牌匾,在繁華的法租界中街格外顯眼。也正是從這一天起,西餐走上了天津人的餐桌…… 傳奇起士林勾起津人西餐欲
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天津,隨後,各國士兵分頭駐扎在天津各處,在都統衙門和各國司令官的指揮下,承擔起天津的防務。在德國兵營的伙房中,心靈手巧的二等兵阿爾伯特·起士林做出的飯菜美味可口,深得官兵喜愛,兵營中上上下下都知道他的能耐和來歷:參軍前,阿爾伯特·起士林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御用廚師,據說1896年李鴻章訪問德國時,起士林親手為他做過西餐。不過,起士林的名字為天津人所知還與袁世凱有很大的關系。
袁世凱督直後,為了與各國駐津外交官搞好關系,經常在天津舉行酒會。中餐吃過幾輪後,袁世凱想到了請洋人吃西餐,於是阿爾伯特·起士林應袁的邀請出山,這次阿爾伯特·起士林可是動了一番腦筋。他在各國菜系中精選了法、德、俄等國的幾個拿手菜,冷盤、熱菜互相補充口味,又精心調配了開胃的紅菜湯,把個袁世凱和各位政要吃得那叫一個「美」。興致之餘,袁世凱想見一見為他做菜的洋廚師,一來表示對他菜品的滿意,二來讓在座的洋人看一看袁總督待人接物的禮數。
阿爾伯特·起士林不愧為御用廚師,不但菜品做得好,而且禮儀掌握得很有分寸,再加上他在中國這幾年學的比較流利的漢語,讓袁世凱非常高興,於是袁世凱讓人拿出100兩銀子賞給他。受寵若驚的阿爾伯特沒有顧上自己還穿著廚師的衣服,雙腳一碰,抬手向袁世凱行了一個軍禮表示感謝,標準的軍姿和不和諧的服裝形成了十分滑稽的反差,逗得在場人一陣大笑。轉天,這件事就在天津城流傳開了,一時間,對於起士林做飯的技術越傳越神,許多天津有錢人都恨不得也親口嘗嘗西餐是個什麼味。
起士林
1901年天津有了西餐廳 1901年9月17日,法租界中街(今天津解放北路與哈爾濱道交口附近),一間約有100平方米的西式餐廳正式開張納客。一陣鞭炮聲過後,許多紳士在老闆的陪同下,走進了門口貼有「開業大吉」的這間餐廳,「起士林西餐館」幾個大字牌匾,在繁華的法租界中街格外顯眼。經營這間餐館的老闆不是別人,正是前面提到的阿爾伯特·起士林,也正是從這一天起,西餐走進了天津的餐飲世界。
起士林不是在兵營中當兵嗎?什麼時候退伍開餐館了呢?原來,自從得到100兩的賞錢後,起士林就動了在中國開餐館的想法,而且這個念頭一直沒斷。後來,阿爾伯特·起士林請袁克定說情從軍隊退伍,來到袁克定家做私人廚師。幾個月後,阿爾伯特·起士林的妻子菲蒂從德國來探親,又一次萌發了他開餐館的想法。後來,在德國人漢那根和天津買辦高星橋兩人的出資幫助下,阿爾伯特在當時的法租界經營起了天津歷史上第一家西餐廳。
三人上陣聲譽撐起起士林
「起士林」開業後,除了供應德式、法式大菜,還自製精美的糖果和麵包。阿爾伯特掌灶,妻子做招待,並且雇了一位德國人羅里斯當助手,前期的起士林西餐館主要靠這三個人經營。
「起士林」的出現為住在天津的外國人增添了一個好去處,地道的手藝加上顧客至上的經營理念,很快就在天津享有了很高的知名度。每天的就餐時刻,小餐廳里往往連一個空座位都找不到,起士林更將自己的拿手菜黃油燜乳鴿、德式牛扒、罐燜牛肉、紅菜湯……一一奉獻給每位食客。此外,起士林製作麵包和蛋糕的技術更得到了發揮,經過高星橋的介紹,起士林承包了津浦鐵路線的麵包供應。隨著鐵路線的延伸,起士林的名聲也傳遍中國各地。
阿爾伯特是個厚道的生意人,在他看來,「起士林西餐廳」的聲譽比什麼都重要,顧客到起士林就餐或者買糕點,首先是買賣雙方的感情,這才是維系雙方的紐帶。而且,他還堅持起士林餐廳決不能做偷工減料的事。
起士林
怒打法兵起士林被迫搬家 起士林西餐廳為何又搬家呢?這還是阿爾伯特與法國士兵一場沖突造成的結果。
起士林西餐館靠近法國公議局(今天津文物局大樓),法國食客較多,其中不少是法國公議局官員。一天,兩名衣著不整的法國士兵進了餐廳。西餐廳最講究的是溫文爾雅,儀態端莊,看到兩個法國兵的樣子,菲蒂趕忙前去勸阻。沒想到,法國兵不但不聽,而且對菲蒂和餐廳大加指責和羞辱。一向正直的阿爾伯特氣得與法國兵打了起來,導致了所有吃飯的法國人對起士林的群毆。最後,法租界官員勒令起士林在三天內將餐館遷出法租界,否則把他們強行趕出去。無奈之下,阿爾伯特只好到德租界中街的光陸電影院(今天津北京電影院)對面,重新選址開店,但這次的店鋪面積增加到500平方米,並起名為「起士林餐廳」。
起士林
生意火爆顯貴爭寵起士林 起士林新址開張後,生意不但沒受影響,反而更加火爆,除了各國僑民和官員經常光顧外,天津的達官顯貴對起士林也是格外偏愛。袁世凱過46歲生日時,將起士林餐廳整個包了下來,阿爾伯特按照西方的風俗布置會場,使得會場氣氛高貴典雅,博得袁世凱的誇獎。阿爾伯特讓所有的人品嘗了他的拿手好菜後,又捧出一個小山般的多層蛋糕,點燃的蠟燭在餐廳里燭光搖曳,照映四壁曳彩生輝。如此美麗的蛋糕,一層層金字塔的堆砌,黃燦燦的塔底雕滿了花紋,塔頂鑲嵌一個壽字,四周綴滿了奶油製成的鮮花,看得人眼花繚亂。從此以後,天津的有錢人每逢生日,都想著到起士林餐廳慶賀一番,而且點名讓阿爾伯特製作一個別具特色的生日蛋糕。後來,黎元洪在天津過生日時,讓起士林送去一個方形壽字蛋糕,1米高1米寬的蛋糕四周綴滿48個小壽字,五顏六色點綴其間,簡直就是一件藝術品。據說袁世凱知道後,妒忌得要命,轉年又讓起士林做了一個比那個還大的蛋糕才算罷休。
起士林的西餐傳播了西方的飲食文化,起士林的故事也是老一輩天津人津津樂道的傳奇篇章,從精美的餐具到花樣繁多的西式菜品、從布置考究的店堂到周到禮貌的服務,起士林為天津的餐飲界譜寫了靚麗的華章。難怪,阿爾伯特·起士林的兒子威諾·起士林在今年寫給起士林大飯店經營者的信中,再一次流露出回津探望的想法,他在信中說:「2004年能夠再次回到天津,我們將感到非常的幸運。」
----------------------------------------------
謝謝採納哦~
⑤ 生日蛋糕上點幾枝蠟燭啊
幾歲點幾只,如果100歲或者10的整數倍也可以點除以10後的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