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歷史人物曹操的所有故事
1、嶄露頭角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舉為孝廉,入京都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戚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
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一些當朝權貴,礙於其父曹嵩的關系,明升暗降,曹操被調任頓丘(今清豐)令。
光和元年(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濦強侯宋奇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其後,在洛陽無事可做,回到家鄉譙縣閑居。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此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其事未濟反為宦官所害。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姦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但沒有被漢靈帝採納。爾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東漢朝政日益腐敗,曹操知道無法匡正。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隨之遷為濟南相。濟南相任內,曹操治事如初。濟南國(今山東濟南一帶)有縣十餘個,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之前歷任國相皆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長吏,濟南震動,貪官污吏紛紛逃竄。「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當時正是東漢政治極度黑暗之時,甚至有了買官制度。朝廷徵還其為東郡太守,拜為議郎,曹操不肯迎合權貴,遂託病回歸鄉里,春夏讀書,秋冬弋獵,暫時隱居了。
當時天下紛亂,先是發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地方豪強,謀劃廢黜靈帝立合肥侯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們,但被曹操拒絕,後來王芬事敗自殺。接著,又有西北金城郡(今蘭州)的邊章、韓遂殺死刺史和太守,率兵十餘萬反叛朝廷。
中平五年(188年),漢靈帝為鞏固統治,設置西園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
2、陳留起兵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登基,何太後臨朝聽政。大將軍何進想趁靈帝駕崩、宦官失勢之機誅滅十常侍,但沒有取得何太後的支持。於是何進便召時任並州牧的董卓進京,脅迫何太後同意。然而此舉打草驚蛇,董卓尚未抵達京城,何進已被宦官下手謀殺。
同年九月,董卓入京,執掌朝政,把漢少帝廢為弘農王,而改立其弟陳留王為漢獻帝,又派人把弘農王母子毒死,自稱太師,專擅朝政。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今洛陽東)。 曹操到陳留後,「散家財,合義兵」,且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袁術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曹操任代理奮武將軍,參加討董軍。二月,被聯軍擊敗的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自己則焚毀宮室,挖開王陵,劫掠人民,致使洛陽方圓200里荒蕪凋敝無復人煙。而關東聯軍懼怕董卓精銳的涼州軍的戰力,無人敢向關西推進,全都屯兵酸棗(今延津北)一帶。而曹操認為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應趁機與之決戰,遂獨自引軍西進。
曹操行至滎陽汴水(今滎陽西南),與董卓大將徐榮交鋒,因為士兵數量懸殊,曹操大敗,士卒死傷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傷,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倖免於難。回至酸棗,曹操建議諸軍各據要地,再分兵西入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圍困董卓,關東諸將不肯從。關東諸軍名為討董卓,實際各自心懷鬼胎,意在伺機發展自己勢力。不久,諸軍之間發生摩擦,相互火拚。聯合軍至此解散。
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在東郡大敗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袁紹表其為東郡太守。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黃巾軍大獲發展,連破兗州(治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郡縣,陣斬兗州刺史劉岱。濟北相鮑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兗州牧。曹操和鮑信合軍進攻黃巾。鮑信戰死。曹操「設奇伏,晝夜會戰」,終於將黃巾擊敗。當年冬天,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曹操收其精銳,組成軍隊,號青州兵。又助袁紹打敗劉備、單經及陶謙諸軍。
初平四年(193年)春天,曹操在匡亭六百里大追擊大敗袁術、黑山軍、南匈奴。徐州牧陶謙率軍攻入兗州南部的任城,曹操率軍征討陶謙攻克徐州十餘城。
3、逐鹿中原
初平四年(193年)秋天,曹操的父親曹嵩來曹操處路上,被陶謙派兵殺害,曹操遂進兵徐州(治郯,今山東郯城),向東南擴展勢力。陶謙退守郯縣。不久曹操軍糧將盡,撤圍回軍。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東海。曹操征徐州期間,所過大肆殺戮,一路上「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東郡守備陳宮對曹操不滿,於是與陳留太守張邈、張邈之弟張超、從事中郎許汜及王楷等同謀叛亂,迎呂布為兗州牧。呂布為當時名將,先為董卓部將,後與王允定計誅殺董卓。
當時只有鄄城(今山東鄄城)和東郡的范(南范縣)、東阿(今山東陽谷)兩縣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別由司馬荀彧和壽張令程昱、東郡太守夏侯惇等堅守,形勢異常危急。曹操從徐州趕回,聽說呂布屯於濮陽,遂進軍圍攻濮陽。二軍相持百餘日,蝗災大起,雙方停戰,曹操軍還鄄城。
此時,曹操失去了兗州(治今山東鄆城西北),軍糧已盡,袁紹派人來勸說想讓曹操投靠他,讓曹操舉家遷到鄴縣當人質。曹操本打算答應袁紹,多虧程昱勸阻,曹操才打消這個念頭。
興平二年(195年),曹操整軍再戰呂布,三敗之,破定陶(今山東定陶)、廩丘(今山東鄆城西北)等,平定兗州。呂布逃往徐州投靠劉備。七月,因李傕、郭汜的火拚,漢獻帝從長安東歸,下詔讓各路諸侯勤王。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辛亥,漢獻帝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遷都許昌。十一月丙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討伐張綉,軍隊駐扎在淯水,張綉舉眾投降,旋即復叛,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將典韋戰死。此後,曹操又兩度攻擊張綉,都沒有徹底擊破。九月,曹操東征袁術,袁術棄軍而逃至淮河,梟袁術留守四將。
建安三年(198年)四月,曹操遣謁者裴茂率中郎將段煨討李傕,夷三族。九月,曹操東征徐州,進攻久與他為敵的呂布。在曹軍攻勢之下,呂布軍上下離心,十二月,呂布部將魏續、宋憲等生擒陳宮歸降曹操。呂布見大勢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將呂布、陳宮、高順等人處死,收降呂布部將張遼以及泰山豪傑臧霸、孫觀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張楊舊部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范圍擴張到黃河以北。
4、官渡之戰
消滅睦固後,為了應對之後與袁紹的戰爭,曹操預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潛在影響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佔領齊(治今山東臨淄)、北海(治今山東壽光東南)等地,鞏固右翼;又命大將於禁屯軍黃河南岸,監視袁軍。不久,張綉聽從謀士賈詡之計,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張綉為揚武將軍,解除了後顧之憂。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曹操自率軍屯於官渡(今中牟北),准備迎擊袁紹。
劉備在陶謙死後,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後徐州被呂布攻佔,劉備投奔曹操。曹操認為劉備是個英雄,先後表他為豫州牧、左將軍。曹操攻佔徐州不久,淮南袁術准備逃往青州往依袁紹,曹操派劉備去截擊,袁術北上不得,嘔血而死。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董承等人謀誅曹操事泄,被曹操殺掉。劉備遂襲殺徐州刺史車胄,占據徐州。
曹操為了免於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後受敵,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當時諸將皆怕袁紹乘機來攻許都,曹操對此胸有成竹,說:「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有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遂進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劉備,劉備逃奔袁紹。
袁紹是當時北方最強大的一股勢力,也是曹操統一北方最強大的敵人。袁氏一門,自袁紹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勢力本就很大,後袁紹取得冀、並、幽、青四州之地,實力大增,有軍隊數十萬人。袁紹以其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外甥高幹分守青、幽、並三州,後方穩固,兵精糧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裡。他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志在一舉消滅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命大將顏良等人進兵白馬(今滑縣),自率大軍進屯黎陽(今浚縣東),向曹操發動進攻。曹操的實力比袁紹弱得多,曹操所佔的大河以南地區,地盤既小,又是四戰之地,殘破不堪,還沒有完全恢復,物資比不上袁紹那樣豐富。曹操的兵力也遠不及袁紹,其總兵力大概不過幾萬人,投入前線的兵力據《武帝紀》說「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裴松之認為此數不準確,曹操的兵力不會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遠遜於袁紹卻是毫無疑問的。
袁紹大軍來攻,許都震動。曹操安慰眾將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眾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我奉也。」
二月,袁紹大將顏良等人圍攻白馬,拉開了大戰的序幕。四月,曹操親自率兵北上解白馬之圍,他採納謀士荀攸之計,先進軍延津(今延津北一帶),做出要渡河襲擊袁軍的態勢,吸引袁軍分兵西向,然後突然轉向迅速趕往白馬。曹操軍突然殺到,袁軍措手不及,顏良被關羽斬首,袁軍大敗,白馬之圍遂解。
曹操救出白馬軍民,沿黃河西撤。袁紹聞知,立即命文丑、劉備渡河追趕曹操。曹操見追兵漸近,命軍士解鞍放馬,並置輜重於道。袁軍追兵大至,爭搶輜重,陣形混亂。曹操率領僅有的騎兵突然殺出,大破追兵,陣斬文丑。袁軍大震。曹操初戰得勝,主動撤軍,繼續扼守官渡。
八月,袁紹大軍連營而進,東西數十里,依沙堆為屯,進逼官渡。曹操分兵堅守營壘,伺機而動。袁軍向曹營發動猛攻,先是作高櫓、起土山,由上向曹營中射箭,接著又挖地道,欲從地下襲擊曹營,皆被曹操以設投石機、挖掘溝壑之法破解。兩軍一攻一守,相持近二個月。久戰之下,曹操處境極為困難。
十月,袁紹從河北運來糧草萬余車,派大將淳於瓊等帶萬餘人看守,屯於離袁紹大營四十里的烏巢。這時袁紹謀士許攸因向袁紹獻偷襲許都之計不成,且在河北的家眷犯法被抓,心生悔恨,而來投曹操,獻計讓曹操偷襲烏巢。
曹操大喜,跣足出迎,之後親率精銳步騎五千人,軍隊人銜枚,馬勒口,換袁軍軍裝乘夜從小路偷襲烏巢。曹操軍至烏巢,命四面放火,袁軍大亂,淳於瓊拒營死守。袁紹聞知,急忙派兵救援,曹操左右見「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曹操大怒說:「賊在背後,乃白!」
士卒都拚死力戰,因此大破袁軍,斬淳於瓊等,盡燔其糧草。而當袁紹聽說曹操襲擊烏巢時,認為這正是攻破曹操大營的好機會,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圍攻曹操大營。
由於曹操預留兵力精且多,曹營未破,烏巢敗訊已經傳來,大將張郃、高覽等人率部投降曹操,袁軍潰散。袁紹棄軍逃回黃河以北。曹軍大獲全勝,斬首七萬余級,盡獲袁軍輜重圖書珍寶。曹操清點袁紹書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結袁紹的信,盡燒之,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
客觀條件上,曹操處於劣勢,但由於他能正確分析客觀條件,善於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所以能揚長避短,採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使戰爭向有利於自己的方面轉化,經過自己主觀上的努力,終於贏得了勝利。官渡之戰,曹操擊潰了最大的敵人袁紹,由他統一北方已是大勢所趨。官渡之戰也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5、遠征烏桓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病死,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不和,發生火拚。袁譚不敵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譚之機,進軍圍攻鄴城(今河北邯鄲臨漳西一帶)。袁尚率軍回救,依滏水(今滏陽河)為營,曹操進軍將其營寨包圍。袁尚害怕,請求投降,曹操不許。袁尚乘夜逃跑,袁軍潰散。
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縣)。曹操命人拿著繳獲袁尚的印綬節鉞招降鄴城守軍,城中鬥志崩潰。鄴城遂被曹操攻破。從這一年起,曹操把自己的據點北遷到了冀州鄴城 ,政令軍隊此後皆從此出,而漢獻帝的都城許縣則只留些許官吏。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又以負約為名,攻滅袁譚,冀、青二州平定。於是,曹操上表讓還兗州牧,改任冀州牧。袁尚兵敗後,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烏桓。同年,黑山軍首領張燕率領其部眾十餘萬人投降曹操。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攻滅高幹,平定並州。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余勢力,也為了徹底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決定遠征烏桓。漢末,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結合,是為三郡烏桓,其首領為遼西部的蹋頓。三郡烏桓與袁氏關系一直很好,並屢次侵擾邊境,擄掠人口財物。
五月,曹操親率大軍到達無終(今薊縣)。時正雨季,道路積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曹操從無終人田疇之議,改從一條久已斷絕,但「尚有微徑可尋」的路線進軍。在田疇的引導下,曹操大軍登徐無山(今河北玉田北),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塹山堙谷五百餘里」,直指烏桓老巢柳城(今遼寧朝陽南)。
八月,曹軍進至離柳城不足二百里時,烏桓才發現,於是蹋頓與袁尚、袁熙等人率數萬騎兵迎擊。二軍相遇,時曹軍輜重在後,「被甲者少,」而烏桓軍軍勢甚盛。曹操登高瞭望,見烏桓軍雖多,但陣勢不整,遂命大將張遼為前鋒,乘烏桓軍陣稍動之機,向烏桓軍發動猛攻。烏桓軍大亂,曹軍陣斬蹋頓,大獲全勝,胡、漢降者二十餘萬,袁尚等人逃奔割據平州的公孫康。
這時,有人勸曹操乘勢進擊公孫康,曹操說:「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也。」遂率軍還師。不久,公孫康果然斬殺袁尚、袁熙,並將其首級獻與曹操。諸將不明所以,曹操說:「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並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於是,曹操攻破三郡烏桓,也徹底肅清了袁氏勢力。
十一月至易水,代郡烏丸行單於普富盧、上郡烏丸行單於那樓將其名王來賀。同年郭嘉因水土不服、氣候惡劣、日夜急行操勞過度,在曹操北歸前病逝。
歸程途中,據《曹瞞傳》記載:「時寒且旱,二百里無復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既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
(1)鄆城附近哪裡有做生日蛋糕店擴展閱讀: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參考資料:
網路-曹操
Ⅱ 我6年紀 寫的作文不怎麼樣 來個中等的關於過年的作文 就是過年的日記 字數400字以下200以上ok 謝謝
給你點兒資料你自己寫: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
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
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
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
",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
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
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
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
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
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
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
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
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
.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
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
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
准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
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
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
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
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春聯由
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
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
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
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
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
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
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
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
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
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
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內容
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
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畫冊;"天地三界十八佛諸神",是一張用大幅黃毛邊紙
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碼;福祿壽三星畫像等.以上諸像有的接神後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則須到
破五、甚至到燈節才焚燒.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
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
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
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
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
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
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
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
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
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
誠.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
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
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
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
,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
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
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
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
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
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
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
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
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
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
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
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
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
是預祝壽長百年.
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
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
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
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
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
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
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
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有童謠雲:
三星在南,家家拜年;
小輩兒的磕頭,老輩兒的給錢.
要錢沒有,扭臉兒就走.
接神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
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方接.祭灶後,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
事,到除夕子時後,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
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於接何神,神從
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
"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後,肅立待香
盡,再叩首,最後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
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
踩祟
接神後,將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聲,稱為"踩歲",亦叫"踩祟".
由於"碎"與"祟"同音,取新春開始驅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
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
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鍾鳴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為
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設火鍋,按靈位設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將火鍋扇開,隨時換
菜.旗族人祭祖,滿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黃油炒黃米面,撤供時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風味
.滿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蘋果、素蠟檀香,靜肅異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餑餑,
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頭,獻供新茶.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
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堂,不獨慎終追遠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
德,也藉此保存了.
送財神
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
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
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
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
,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
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
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
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葯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製作屠蘇酒的方法
是:用大黃一錢,桔梗,川椒各一錢五分,桂心一錢八分,茱萸一錢二分,防風一兩,以絳囊盛之
懸於井中,至元日寅時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
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
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
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
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
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
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
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
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
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
色。
農歷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辛亥革命後
,改行公歷,這天被定為春節,以區別公歷新年的元旦,但一般人們仍習慣把它看作年節,俗稱"過年"、"過大年"、"舊歷年
"、"陰歷年".年節早見於《尚書·舜典》,到漢代民間習俗就已相當繁多,至今仍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公職人員放假3
天,民間歡慶持續半月.
舊俗春節從初一零點開始,山東各地一般由家長首先起來"發紙",開門前先放一掛火鞭,然後才能說話.男人在家長的
帶領下祭拜天地神靈.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
芝麻秸,意味著新一年象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飯後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在有餘頭.水
餃煮好後,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吃餃子充滿
了節日的歡樂氣氛.春節的餃子里多包有錢、棗、栗子等,吃到紅棗,意味著新一年能起早幹活,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
味著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長命百歲;吃到錢,就能發財.不管誰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
地祝賀.如果小孩吃到了錢,家長更十分高興,認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勵以外,還要賞錢,以示祝賀.許多地方初一吃素餡
餃子,取"素靜一年"之意.臨清地方初一早飯吃各種饃饃、棗糕、粘窩窩等,又佐以各種丸子、粉條、白菜熬成的"全菜",
名為"吃全年的飯菜".
春節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至今不衰.首先進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之間互相拜年;爾後進行近拜,
就是給沒出五服的長輩拜年;最後是遠拜,給出了五服的長輩和親朋好友拜年.舊時拜年要磕頭,現在一般只是問好.商人
拜年,除了問好外,還要互道恭喜發財.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臨清初一拜年,男子與已婚婦女參加,男女分
開,拜過自家長輩,再拜族內各長輩,此謂"合族拜年",之後,由族長率領到各廟宇、異姓祠堂內敬拜神位,此謂"拜庄鄉年"
,最後,村長指揮全村人於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糾紛怨氣,此則謂"拜團結年".鄆城等地有"春節五更乞長"的習俗.
兒童起床後一聲不響,先去緊緊抱住椿樹,同時唱"椿樹椿樹王,你長粗來我長長,你長粗了做材料,俺長長了穿衣裳".鄒城
則有搗鼠洞的特殊習俗,初一早晨,用麵杖搗鼠洞,邊搗邊說"戳打戳,戳打戳,十個老鼠九個瞎,還有一個不瞎的,也要叫我
戳煞它",意在保證糧食安全.
初一忌諱很多,各地大同小異.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掃地,忌打人罵人.臨沂則忌動
針錢,忌包餃子,忌吃葷,忌搗蒜.沂源初一晚上忌點燈,據說點了燈,老鼠就會泛濫成災.膠東各地最忌初一打破東西,萬一
打破東西,要手持碎片,不回頭,不說話,直走到井邊,將碎片拋擲井中,否則"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後,念吉語"
歲歲(碎碎)平安"來破解.初一煮餃子,破了不可說"破了",要改說"掙(賺)了".商店過年吃餃子同時吃蒜時,因"蒜"與"散"
音同,改稱蒜為"義和菜".
春節期間開展娛樂活動,在山東民間極為普遍.秧歌、龍燈、獅子舞、跑旱船、武術表演、球賽等形式多樣.正月初
二至十六日,曲阜城內有鼓樓門會,並開放孔廟.會上,有花鼓、瞎腔等地方戲表演,有曲藝表演,有賣玩具、賣花炮、賣花
、賣油炸糕等諸種攤販.此會以十四日為最盛,鄉下有不少人進城趕會,俗稱"趕逛會".孔府的小姐、太太為觀賞會中熱鬧
場面,在孔府大門裡面牆邊築台搭棚,懸燈結綵,在檯子臨街一面掛起竹簾,隔簾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