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蛋糕培訓 » 張家港哪裡有學做蛋糕的
擴展閱讀
拿破崙蛋糕是出自哪裡的 2025-05-04 02:40:49
全蟹肉蛋糕的做法 2025-05-04 02:35:44
10寸模具能裝多少蛋糕糊 2025-05-04 02:24:26

張家港哪裡有學做蛋糕的

發布時間: 2025-05-04 01:30:50

⑴ 求張家港婚喪嫁娶風俗習慣

婚喪喜慶習俗

一、婚 嫁

舊式婚配程序繁瑣異常,民國時期倡導文明結婚,但民間仍然大量存在舊式婚姻。解放後,倡導自由戀愛,自主婚姻,婚配手續大為簡化,男女雙方互相看中,到了結婚年齡去鄉鎮民政部門登記,領取結婚證,就成合法夫妻。但民間舊式婚配遺風尚存,僅廢除包辦,剔除迷信活動,簡化手續而己,許多習俗保留至今。其過程大致如下:

說媒 舊時,男方相中門第相當,年齡相仿之女,請媒妁撮合,媒人總是誇張男方財富、容貌、品學、勤勞儉朴,盡情說合,徵得女方家長同意就可「相親」了。今民間仍有不少男女攀親是央人作伐的,說合者稱「介紹人」,相當於媒人。即使是男女雙方自由戀愛,到需要送聘禮、訂婚、結婚時,也得臨時拉一個人充當「介紹人」,人稱「現成媒人」。

相親 經媒人說合,只需家長同意,就可以由媒人領著男方到女方家去相親,主要是看女方容貌,考察人品。女方到男方家去,是由女方母親等親屬代相親的,除相男方長相外,主要看男家的房舍田產,打聽男方的人品。今常由媒人牽線,男女雙方當面考察。相親有條規矩,如果相不中,是決不肯在對方家中用膳的。

送庚貼 庚貼即寫著生辰八字的貼子。「相親」雙方滿意後就可送庚貼。按照舊式程序在送庚貼前,先由男方發出「求貼」,女方無異議就發出「允貼」,男方接到「允貼」 後,立即發出「請庚貼」,女方接到「請庚貼」後,立即發出「庚貼」。為簡化手續,減少媒人的往返,常由男方一次發出「求貼」和「請庚貼」,女方一次性回上 「允貼」和「庚貼」。

媒妁持女方庚貼送往男家,進男宅時要急匆匆地把它壓在男家灶上的香爐下。男家取出庚貼,請人推算,推算既妥,然後擇吉日行聘定親。今這一過程已逐漸消失。

行聘 經算命的排生辰八字,男女無相剋之處,即可行聘,行聘即定親、訂婚,本地區稱「押日」、「吃小喜酒」。由男家擇定吉日,備聘貼、聘禮送往女家,是日男女兩家各自設宴款待親友。一般為中午男方先到女方去吃中飯,下午,女的到男家去吃晚飯。雙方家長和親戚中的長輩要出禮,俗稱:「叫錢」。舊時,聘禮的多寡,貧富懸殊,從2石米到20石米不等,豪門富室競尚奢華,聘禮多達千金,故女子有「千金小姐」之稱。此項聘金為女方將來置辦嫁妝之需,在聘金之外還有各色飾物,或金銀玉器或珠寶或布匹,以多為貴,女方常斤斤計較,雙方討價還價,媒人兩頭奔走,居間調停。解放後,行聘的聘金不含嫁妝費。解放初期至60年代,一般聘禮為一套衣服料,兩斤毛線,一副金耳環(或一隻金戒指),人民幣數十元不等。70至80年代,一般工薪階層為一輛自行車(或縫紉機)、一隻金戒指、一付金耳環、一塊手錶、衣料、毛線,外加數百元至千元不等。90年代以來,一般工薪階層為金項鏈、金戒子、金耳環和人民幣萬元左右。「押日」後,即屬定了婚約,如將來悔約,按慣例,男方悔約,此項聘禮就自行放棄,如屬女方悔約,則需將聘禮歸還男方。

結婚 1950年開始,貫徹執行《婚姻法》,實行自由擇偶,廢除封建包辦、買賣婚姻,排八字、算命占卜等迷信活動漸趨消失。但傳統的婚配方式仍在民間存在,僅為形式簡化而已。

結婚的程式大致如下:請期,就是男方通過介紹人與女方商定完婚日子。其方式為農歷七月初二,由媒人(或稱介紹人)陪同男方到女家去「送節禮」。往往在受禮與不受禮之間要有幾番往返折騰,一直到八月十五日為止。如果女家收下「節禮」,就算答應在本年度或春節前後定日子結婚。其時,由男方付給女方的嫁妝費就在這送節禮的過程中商定。一般工薪階層的標准為一套新房裡的傢具、電視機、電冰箱、收音機、影碟機等折算的價目,外加衣著費用。檔次的上下視家庭境況而定。女方用這筆錢購買上述用品於婚前或結婚那天下午運抵男家。迎娶,婚日上午,新郎備香煙、白酒、喜糖、魚、肉以及喜錢,在介紹人陪同下到女方家去迎娶。迎娶新娘在清末至民國時期用花轎、黃包車、獨輪車。解放後,改乘自行車、拖拉機或者步行。近年來,新娘出嫁坐的是麵包車或轎車。新郎抵門,燃放炮竹,女家款以蓮子羹、湯圓、雞蛋,稱為「三道茶」,用畢即告別回家恭候新娘「於歸」——嫁到夫家。今新郎要在新娘家用罷午餐後方始返家。下午,男方來人「起嫁妝」妝奩多為傢具、被褥、家用電器等。嫁妝到達男家,把新房布置一新。臨近傍晚,在介紹人的再三催促下,新娘盛妝出嫁,告別父母親人,嚶嚶哭泣,在介紹人引導和幾名未婚女友的陪同下,在華燈初上時抵達夫家。男方燃放爆竹迎接,將新娘扶入中堂。合巹,即俗稱拜堂成親,是婚禮中最重要的禮節,拜堂後即為合法夫妻(而今,結婚證在舉行婚禮前一段時間里早已領取了)。拜堂,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然後夫妻對拜,今改為行鞠躬禮。拜堂畢,新郎新娘各執紅綠綢帶的一端,由新郎牽引,踏著地上鋪設的青布袋,一步步趨向洞房,布袋依次向前鋪墊,謂之「傳代」。鬧新房,新娘進門宴會開始,宴罷,客人們不分男女老幼擁入新房,對新人故意評頭品足,說笑調侃,索討喜糖,逗耍新娘。逗耍對象除一對新人外,還將公婆小叔扯進新房取鬧。主人不以為忤,反以為榮,鬧得越凶,主人越有面子,叫做「鬧發祿」。鬧新房不分年序尊卑,所謂「三日無老少」。此俗,鄉間仍有,但已淡化。舊時,新娘結婚之夜,從上轎之後起到進洞房是絕對不能開口說話的。新婚夫婦吃罷合巹酒,即花筵夜飯後就寢。按例,新郎用秤桿挑開新娘面紗,新娘仍嚴守緘默,因傳統說法,新娘開口不吉。此俗,今已不存,新娘進門後即在婆母引導下會見親屬長輩。會親,女方父母、親戚在女兒出嫁後的翌日,到婿家與女婿的父母、親戚會見,謂之會親。此俗原老沙人所有,今其他語音的移民後代也普遍仿效。參加會親的女方親戚一般達三四十人。歸寧,俗稱「回門」。婚後第三天,新婦偕同丈夫備了禮品回到娘家,省問父母長輩安寧。當晚必須回到夫家。做滿月,婚後匝月,岳家盛備禮物送往婿家,稱作「做滿月」。至此,婚嫁禮節才算結束。

舊式婚姻還有如下種種:

指腹為婚,嬰兒尚在胎中,雙方家長已指腹聯姻。

中表聯姻,這在解放前甚多,認為親上加親,可以加深戚誼。解放後,因中表為血緣近親,禁止成婚.

童養媳,境內叫「養媳婦」。貧苦人家的女孩無法養活,送與他人做童養媳,也有男家貧寒,怕將來娶不起媳婦,就從小收養一個貧苦人家的女孩子作童養媳。童養媳沒有社會地位,自小備受歧視和虐待,長成後被強製成婚。

搶親,兒女幼年訂婚,長成後,男家貧寒,無錢娶親,或女方有賴婚意向,這時就會發生搶親。還有一種搶親是搶寡婦。漢子家貧討不起媳婦,就去搶寡婦成親,也有寡婦相中了人,但舊時寡婦再醮要遭非議,而甘願被「搶」的。搶親時,先探察女方在何處,然後准備好爆竹,組織人員潛往設伏。搶親有規矩,必須是先由新郎去抓住女方,然後大家一擁而上強行搶走;在拉住女方的同時,連放兩個爆竹,爆竹一響,鄰里鄉親就不再阻攔。

拔親,男方長輩在兒孫輩婚期前突然病故,男方不願將婚事延期,就將婚事提前舉行。把死者擱置一邊,先舉行喜事,婚事儀式結束後再舉喪。

入贅,俗稱招女婿,舊時,男方貧窮,女方富有,男方入贅女家。入贅後男方有易姓女姓者,有不易姓者,但生育子女要隨女方的姓。今獨生子女多,男方到女方家成婚者增多。這與舊時的入贅已有所區別。

換親,俗稱姑娘換嫂嫂。兩家都因家境貧寒,無力攀媳婦,雙方互將女兒給對方兒子成婚,互不出聘金,婚事簡辦。解放後,這種方式的婚配逐漸減少。

冥婚,是一種社會迷信陋習。有三種情況:第一種,舊時未婚夫死,未婚妻抱神主牌位成婚,終身不嫁。這種陋習近代已無。第二種,有婚約的男女雙方夭折,經雙方家長同意合葬成「夫妻」。第三種。夭折的男女生前本無婚約,雙方家長通過「攀陰親」,將他倆撮合成「夫妻」。這兩種陋習尚未絕跡。

二、喪 葬

訃告與報喪 境內習俗,人死後,其家人立即發出訃文,略述死者名諱、享年、死亡時間和舉喪弔祭日期,由孝子(也可請他人代勞)持把雨傘至親戚、族人處報喪,俗稱報死訊。喪者每至一家,其家一定會泡碗糖茶或燒水孵雞蛋給報喪者吃下,以求吉避凶。

祭奠與弔唁 殮前為死者沐浴更衣,理發整容,移至前屋中堂,掛白布幃幔,設靈位,擺遺像,設香燭齋飯祭奠。憑吊一般為3日,到第三日舉喪出殯。在此期間,直系子孫披麻戴孝日夜守靈,親友陸續前往弔唁,多數人在舉喪日前往弔唁。喪儀一般為香燭、紙錢,解放後除上述祭品外還送花圈、綢被、毛毯等物。弔唁稱「望喪」。親友前來弔唁,孝子孝女跪迎,哀樂齊鳴,死者女眷在靈堂哀聲號啕。如弔唁者向死者行跪拜禮,死者子女要在一側跪著俯伏於地,以示還禮。

舉喪與出殯 一般在死者死後的第三日舉喪,俗稱「發喪」。舊時,請道士做道場或請和尚做法事,此俗在解放後屢禁不止。是日,請親朋好友,鄰里鄉親前往聚餐送葬,稱為「吃白米飯」、「吃豆腐」。60年代前以棺木入殮死者,實行土葬。實行土葬時,先選好墓地,掘好墓穴,出殯時,子孫先行,眾人抬著棺木居中,親友隨後。領行者一路撒紙錢,稱為「買路錢』。棺木入穴後即填土堆墳。送葬者回到喪家時,要在喪家燃起的火堆(俗稱「燒床柴」)邊上熏一下,然後吃一點喪家准備好的糖水和雲片糕,以除晦驅邪。1966年開始實行火化。

解放前殯葬,貧富差異甚大。富者棺木在家擱置49天,甚至三年才出殯,棺木安置在地礦里。貧者草草入殮,無錢發喪,鄰里相幫一埋了之。更有一無所有者,無地下葬,由他人義捐蘆席一張卷了死者送往亂墳場(義冢)埋葬。

奉祀與七數 民間喪葬後大多設靈座,放牌位、遺像,每日早中兩餐送上羹飯供奉,舊時,一直要到三年「脫孝」為止。解放後,此俗仍存在,但時間縮短為百日或1年。今市鎮居民在商品套房內無法設靈座,此俗漸變。

民間有「守七」的習俗,死者自去世之日起,其家屬每隔7日要設祭1次,直到49天,第七個七日,俗稱「斷七」為止。其中以「頭七」和「六七」(或「五七」)最為隆重。「頭七」晚上祭祀死者,至親好友廝守通宵,午夜吃「頭七餛飩」,派人到他人地里「偷菜」,目的是要被偷之家咒罵,據說罵得越凶,財發得越快。而被偷之家常會察覺近旁人家「燒頭七」的隱秘而噤若寒蟬。此俗民間尚存。在死者第五個或第六個七日忌日,其家屬請僧侶或道士做法事超度,叫「做六七」,遍請親友前來參祭。死者已出嫁的女兒,於「六七」的前一天晚,置辦三牲、果品前來祭祀,人稱「燒六七羹飯」。這祭桌一直設到「六七」忌日的下午。「斷七」以後,喪禮才告結束。

三、喜 慶

生育 催生,分娩前岳丈家要做一種叫「催生團」的大粉團、彩蛋、菜餚及嬰兒衣帽、尿布等物品送往婿家,稱做「催生」。送紅蛋,嬰兒誕生要染紅蛋分送娘家及親戚。生男孩送紅蛋要成奇數,生女孩送紅蛋成偶數。收到紅蛋者必須去送產婦羹。產婦羹,收到報喜紅蛋的娘家及親戚,備了食品去探望產婦,叫「望產婦」、「送產婦羹」。產婦羹中常見的有雞蛋、糖、油饊子,其餘胡桃、桂園、蜜棗、蓮子、雞、魚、肉等都可以送。今有親友乾脆送錢而不送食品。做三朝,分娩3日要「做三朝」,叫湯餅筵、吃三朝面,陳設酒饌敬神祀祖。做彌月,分娩匝月,為子女剃發,置辦酒席以湯餅和粉團款待親友,叫做彌月。周歲,孩子滿一周歲,稱做「滿期(jī)」是件較重要的喜事,要辦「滿期」酒筵款待親朋,外婆家再次送給孩子衣帽鞋襪。

命名 為孩子命名是一件大事。舊時,稍有名望的人有名有字,一般人也有乳名、學名兩種。乳名是孩子出生後父母或祖父母給起的名字,俗稱「小名」;上學時啟蒙教師重新為孩子起個學名,俗稱「大號」。

命名常烙有時代印記。清末至民國時期,男孩的名字常帶有福、祿、壽、富、貴和金、銀、財、寶、吉、祥等字眼,女孩的名字常帶有鳳、貞、珠、玉、花、雪、琴等字眼。解放初期名建國、保衛、念恩的較多,60年代初以「騰飛、躍進」命名的不少,「文化大革命」時期,「衛東、紅兵、建軍、文革」等名字當作時尚,改革開放以來帶「振興、中華」等字眼的名字應運而生。這類名字反映了願望和期盼。

命名帶有迷信成份的。請算命的排生辰八字,認為五行不全者用金木水土火等字或這些字作偏旁的字來命名。怕孩子長不大,用貓、狗等名稱來命名,或帶上根、柱、石等字眼,以圖將孩子拴住。如果頭胎是女孩,名字往往是招弟、領弟、盼弟、想弟、來弟等等。

大戶人家有家譜、族譜者,乳名不拘,但正名是由族中長者按預定的輩份序列排定的字序來命名。

生日 舊時,境內居民過生日,除孩子周歲生日比較隆重外,其餘生日紀念都較簡單,不邀請親友祝賀,自家吃一頓面條而已。90年代開始,為孩子過生日逐漸隆重起來,時興送玩具、蛋糕、點小紅燭。近年來有不少年滿30歲者舉辦生日筵席,宴請賓朋。

慶壽 民間稱「做壽」、「吃面」。一般60歲做壽,富者有在50歲就做壽的,以後每隔10年舉行一次。做壽,做九不做十,即59歲慶祝60歲壽辰。

慶壽日為老人誕生的日子。是日舉行壽筵,子孫親朋前來送壽禮,吃壽面。除親骨肉相邀前來祝壽外,一般親友和鄰里是不邀請的,他們是聞訊自動來的。俗話說「請吃喜酒捺吃面」,意思是其他喜慶宴是非請不到席的,而壽筵則可不請自到。

慶壽的禮品。舊時,一般親友和鄰里送一籃重三四斤不扯斷的長面條,上覆一條紅紙,和稱做喜糕的雲片糕兩貼;至親骨肉及近親除送壽面、喜糕外,要有香燭鞭炮,有的還送壽幛、壽軸、食品等。近年來變送壽面為蛋糕和營養補品,繼而發展到不送食品送鈔票,故有為官不正者,借為父母做壽而斂錢。

舊時祝壽,被慶者端坐壽星軸下,子孫親朋按大小次序,成雙結對,點燭焚香,向被慶者禮拜,口道吉祥語,諸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長命百歲,子孫滿堂」 之類。今焚香禮拜已少見,常見的作法是親朋好友在筵席上舉杯敬酒祝賀。做壽者吹滅蛋糕上的紅燭,在祝生日快樂的歌聲樂曲聲中分吃蛋糕。

待匠酒 民間建房造屋落成以後,要選定吉日宴請匠工和親友,稱「待匠酒」。建房造屋是件大事,有的是盡了畢生的精力和積蓄才建造起房屋。宴會之隆重不亞於其他婚喪喜慶,往往遍邀親友赴宴。親朋、鄰里鄉親都會前往送禮賀喜。解放後,改送禮品為錢鈔,此俗至今盛行。

參軍、入學宴會 80年代開始,青年人參軍入伍和考取大專院校都屬喜事,親友常備禮品前去慶賀,主家設宴款待親友、師長及有關鄉村幹部。

婚喪喜慶,親朋鄰里之間禮尚往來稱做「送人情」。近年來奢華競逐,相互攀比加碼。有道是「人情不是債,敲碎鍋子當鐵賣」,「人情」雖然不是債務,但比債務要緊,就是砸鍋賣鐵也得去「送人情」。

責任編輯: 張家港.錦豐

⑵ 寫作文時網路用語的弊端

1. 與網路流行語弊端有關的作文

近幾年來,網路流行語正以不可抵擋之勢席捲而來。

從年流行的「神馬都是浮雲」,「蒜你狠」,到年的「正能量」、「 *** 絲」。這些網路流行語正沖擊著我們的漢字文化區域。

面對這些,大多數人選擇了接受並苯還承擔著傳播的角色,但仍有少部分人堅持著規范漢字的原則。網路讓世界變成一個村,在文化傳播與信息交流上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路讓你的「天涯若比鄰」的夢得以完成,但是,你確定作好准備了嗎?當網路游戲讓你迷失心智時;當電腦輻射危害你的健康時。

面對這些,你真的做好准備了嗎?面對日益上漲的物價,網路流行語反映了人們的不滿與無奈。前些日子,網上流行了一句:「古時候,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現如今,物價容易把人拋,薄了燒餅,小了蛋糕。」

這一極具調侃色彩的話語,在網路上一竄而紅,成為廣大網民對物價上漲的新的詮釋。這幽默的語言中,反映的是廣大網民對物價的不滿與無奈。

除此之外,還有前幾年流行的「蒜你狠」、「糖高宗」等,恢諧地運用一語雙關,極度表示對物價上漲的不滿和恐慌。網路流行語通常是與現下流行的事物掛鉤的。

前不久的「神馬都是浮雲」則是根據現在人們壓力過大,所衍生出來的一類流行體,用東北幽默的語言特點將其形象的描繪了出來。我們不否定,網民們運用漢字來進行一系列對情感的宣洩。

但是這樣一竄而紅的網路用語真的好嗎?前不久,曾有學校明確指出,在作文里不得出現網路流行語,如「神馬」、「給力」在這里我們先不說他們的做法是否正確,但是仍可反映規范漢字的重要性。我們無法阻止網路流行語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我們必需規范漢字,漢字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智慧的結晶,藏著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

作為炎黃子孫的你我,不正應該維護我們民族的民血與榮耀嗎?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去抵制網路流行語,因為這些能在日常生活之餘給我們帶來快樂,我們應當用正確的眼光來看待網路流行體。今天,你准備好了嗎?。

2. 寫作文用網路語言好不好

「……在外太空偶終於看見了這個走召弓雖的sp,一見到偶他居然使出了久已失傳的khbd,偶狂暈,kao,外星人也用這種x3l的招數,暈死了……」如果你可以順利地讀懂上面這段小學生作文,我會佩服得五體投地,還會頒發給你「網路超人」的名譽!把網路語言搬到作文里,這已經不再是新鮮的事情:「我」變成「偶」,「強」變成「弓雖」;不說看不懂,要說「暈」;不滿叫「靠」;提意見叫「拍磚」;喜歡叫「稀飯」……這些新鮮而另類的詞語或多或少都曾出現在我們的作文里。

現在,彤彤姐姐想知道大家的看法:寫作文,用網路語言好不好?看看同學們的辯論吧!相信你讀後會有自己的觀點的!江蘇省南通市師范二附小張洪濤老師江蘇省海安縣明道小學冒石宏老師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縣宋庄鎮鄭庄小學徐繼立老師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劉金芳老師人是隨著時代進步的,當然文明也是隨時代變革的,其中也包括文字。

3. 網路用語利與弊

網路語言的興起是人們始料未及的。

MM、菜鳥、恐龍、粉絲、BT……這些俏皮的網語一下子得到許多年輕人的認同。然而,近些年來,網語已經「跳」出了網路,開始頻頻在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亮相,並在日記、作文中現身。

網語泛化是漢語言生機勃勃的表現,還是對漢語言的惡搞和污染?對此的爭議一直不停。2006年5月,教育部、國家語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對網路用語作了專門介紹,認為如何正確認識和評價網路語言,網路語言將向什麼方向發展,它將會給母語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些都是必須面對和關注的現實問題。

無處不在的「網言網語」 「周末,讀大學的GG(哥哥)回來,給我帶了很多好東西,都系(是)偶(我)非常稀飯(喜歡)的。就醬紫(這樣子),偶(我)就答應GG陪他去逛街吃KPM(肯德基、比薩餅、麥當勞)……」 這段出現在某中學生作文中的讓很多人不知所雲的文字,就是在網路聊天室和論壇里經常能看到的語言。

網路語言正悄然沖擊著校園,成為不少青少年的口頭禪,並不時現身在學生的周記、作文、畢業留言甚至班級牆報中。 杭州市源清中學的年輕語文老師鄭旭華在教師節收到學生的賀卡上寫著「老師,我好稀飯你」,讓她苦笑不得。

鄭老師說:「和同學交流時,他們會不時蹦出一句網語。年輕老師還聽得懂,年紀大點的老師就反應不過來了。」

「現在的話還可以這么說?」很多年輕人脫口而出的搞怪網語,讓家長和老師一頭霧水。市民王先生上六年級的女兒很喜歡上網聊天,現在和家人、朋友講話也滿口都是「偶」、「醬紫」等網路語言,甚至作文中也出現「JJMM」(姐姐妹妹)、「灌水」等網語,讓人摸不著頭腦。

他擔心:「長期下去,孩子的語文怎麼能學好啊?」 據媒體報道,某部隊有一次進行隊列訓練。一名中隊長剛下達命令,有一列隊新兵突然冒出一句:「我暈!」中隊長聽後趕忙走上前,關切地詢問:「哪裡不舒服,我送你上醫院。」

一句話引得大家鬨堂大笑。後經戰士們解釋,中隊幹部才弄清「暈」在網語中代表驚訝的意思。

而各大電視、報刊雜志對於網路語言的青睞,更是對其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因為「超級女聲」節目,「PK」(決一勝負)一詞廣泛使用。

而諸如「MM」(妹妹)、「GG」(哥哥)等詞更是頻頻出現在一些都市類的刊物中。 沒有人能否認當前我們已經進入了網路時代。

網路正在改變很多東西,生產、生活、休閑、交流方式等等,也由此產生了網路語言、網路文化。毫無疑問,單就表現形式和表現力來看,網路語言在相當程度上是對傳統「規范」語言的顛覆和「革命」。

2001年出版的《中國網路語言詞典》是我國第一部專門收集網路詞彙的詞典。詞典收詞1305條,正文38萬字。

由於近幾年網路語言的不斷翻新,現在的網路語言已遠遠超過了當初的收錄數量。 網路語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縮寫型,包括漢語縮寫和英文縮寫,比如PMP是拍馬屁的縮寫,ps(網路美工)是英文photoshop的簡稱;諧音型,包括數字諧音和漢語諧音,比如520(我愛你)、5555(嗚嗚嗚的哭聲)、JJWW(唧唧歪歪)、斑竹(版主)等;童語型,網民喜歡故作幼稚狀,比如將「東西」說成「東東」,「一般」說成「一般般」;新語型,一種是新創造的詞彙,比如用「菜鳥」比喻初上網的新手,還有一種是舊詞新義,比如將「醜女」叫作「恐龍」,將「醜男」叫作「青蛙」。

網路語言主要有簡潔性、新奇性、詼諧性等特點。由於網際屬於實時交流,需要快速輸入,數字、符號、拼音、漢字、英文字母雜糅在一起的網語,既簡單易用,又能節省上網時間;網路世界同時又是一個推崇個性、追求創新的世界,在網際交流中,人們通過對語言的創新使用體現個性、追求新鮮感,這使得網路語言具有鮮明的新奇性;網言網語輕松幽默的風格,還迎合了緊張忙碌的現代人放鬆身心的需要。

但不可忽視的是,網路語言在擁有上述特點的同時,也存在著語意模糊、不合規范、過度求新、溝通困難甚至粗俗低下等弊端。 據《第19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底,我國網民人數達到了1.37億,佔中國人口總數的10.5%,並以青年人為主。

龐大的網民基數為網路語言的迅速推廣,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惡搞與創新之爭 2007年的高考考綱規定,語文不考繁難字,用生造的網路語言可能會被扣分。

上海、福建等地明文規定了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和新聞報道中將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詞彙和語法規范的網路語言。同時,代表著漢語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幾乎未收錄網路語言。

然而,關於網路語言的泛化是憂是喜的爭論卻一直沒有停息。一些語文教師認為, 五花八門的網語源自一些網民游戲人生、標新立異等心理支配下的產物,其充其量只能在網路論壇中鼓搗和折騰,只能低頻率地存在於論壇這個狹小的范圍里。

網路語言雖然沖擊、解構和顛覆了既有的語言規則,但它與傳統語言文字相比,顯得很不規范。網路語言大量地使用縮寫、錯字、別字具有極大的模糊性、不確定性,有些簡寫形式甚至完全背離了人們傳統的認知心理。

試想,「神童」何以變成了。

4. 網路用語的弊端 給我多一點回答

隨著網路交流的普及,網路語言鋪天蓋地般涌來,如「灌水」、「MM(妹妹)」等新興詞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時出現,有的學生甚至把它們當作書面語言,在日記、作文中使用。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網路語言究竟是一種文字游戲,還是現代漢語的積極發展?

學生:喜歡Q言Q語

在成都玉林中學讀書的小燕盡管才是初一學生,卻是使用網路語言的行家。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酷斃」、「哇噻」等詞在班裡流行起來,她也覺得喊得很「爽」。不久,班裡的同學開始使用「DD」(弟弟)、「GF」(女朋友)、「PMP」(拍馬屁)等詞語,起先她聽得一頭霧水,不知同學是從何處學會這種語言的。記者采訪了一些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他們不喜歡「一本正經」的話語交流,認為使用一些有趣的Q言Q語可以緩解緊張的學習壓力,而且簡單明了,表達直接。

老師:沖擊傳統教學

多年從事小學教育工作的陳老師告訴記者,一次,一個學生通過QQ給她發了條信息「醬紫,偶要稀飯,陳老師,88」。看到天書一樣的網路語言,陳老師開始自我反思: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就必須要了解他們的語言。於是,她上網有意識的去接觸網路語言。她發現一些網路語言的確有它的親和力,是傳統語言所不及的。通過對網路語言的了解,她還認識到,小學是基礎階段,打好扎實的語言基礎非常重要,面對五花八門的網路語言,小學生缺乏判斷力,因此在小學階段,網路語言應加以控制,不然,對傳統正規語言的學習會產生負面影響。

玉林中學劉老師認為,網路語言簡潔方便,並且生動形象、詼諧幽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網路語言,可以更好地娛樂。但網路語言頻繁使用,會影響學生的寫作能力,經常使用網路語言符號,在寫作中不知道該如何運用一些詞語、成語去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網路語言愛使用怪字、替代字,讓學生錯誤地以為語言就是如此簡單,不會用心地去揣摩語言的表達。

教育界人士:對待網路語言要有個度

成都市武侯區教育局周繼平說,對待網路語言要講究一個度。網路語言的出現和運用,說明它有一定生命力,有些網路詞語還深入人心,有的還有可能成為新時期的語言名詞。但是,網路語言的運用如果影響了溝通的話,就將逐漸失去語言的意義。

周繼平認為,網路語言的廣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會沖擊傳統語文教學,在作文中網路語言的運用對傳統語言會有一定影響,對於學生出現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及時加以引導,以免學生養成不規范使用語言的壞習慣。老師和家長不能太過縱容或反對,應用寬容理解以及適度把握來對待。

5. 網路利弊談作文

當你登錄qq時,許多好友都來向你問好,「嗨某某某」「作業寫完了嗎?」雲雲;當你有一個網路賬號,到貼吧和別人聊天時,網路表情、網路語言噴涌而至,「quq」「 汗顏」「某某某,你媽喊你回家吃飯」「元芳,你怎麼看?」等等。

我想,現在每家每戶都有一台電腦,它可以為你提供資料,也可以讓你娛樂放鬆。21世紀,是一個網路和信息時代。

網路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首先說起教室吧,現在許多學校上課都使用多媒體和課件,而有些老師使用的課件就是從網路上下載的;有些時候,像我們學生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只要在網路上輸入題目,答案就會立刻出現,回答者也會給你詳盡的答案。

而在辦公間里,有些高層需要與客戶聯系,電話、e-mail等聯絡方式一定少不了。無論你在地球的哪一端,只要你有手機或電腦,再加上網路信號,qq、msn等等都可以聯繫上,它縮短了距離,也省下了使用長途電話的高額金錢,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情。

而現在的各位女士越來越懶,她們喜歡購物,卻足不出戶,因為有電腦和網路。淘寶、京東、凡客誠品等,只要輸下幾個關鍵詞,許許多多的物品任你選擇,既提供了便利,又省下了力氣。

網路給人帶來的益處越來越多,它也被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隨之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它,從而使網路得到飛速的發展。 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網路也是一樣。

有些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由於長期地上網,已經瘋狂地迷上網路不能自拔,他們50%以上都是沉迷於游戲之中,從而荒廢了學業。而有些新聞報道上,總有一兩則關於網路交往帶來負面影響的新聞,比如網路交友結果被人騙去大把財產等。

適當的娛樂對人有益,但物極必反。 而我認為網路利大於弊,作為學生的我們,主要工作就是學習,當我們遇到難題、查資料時,網路就會伸出雙手幫助你,你需要的解題步驟和資料應有盡有。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總之網路是把雙刃劍,我們應揚長避短,更好地發展網路的用途,遠離網路的弊端,做一個健康快樂、合理利用網路的中學生。

6. 學生作文引入網路語言是利是弊

網路語言進入課堂,利在何處?首先,語言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它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從《詩經》的四言詩到漢賦唐詩, 從宋元時期的話本到「 五四」時期的白話, 其脈絡都遵循便於日常應用的原則。而今天,是一個計算機和網路普及的信息化時代,網路語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那是新時代的產物,有著極強的時代感,散發著濃濃的生活氣息。 第二,網路語言與小學生生命活動息息相關。

現在,越來越多的小學生開始接觸網路。網路正在悄悄地改變他們生活的方式,成為他們生命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學生習作應該是對現實生活的真實表達,是孩子對自身生命存在的真切關照。在小學生習作中出現網路語言,其實就是學生關注自我,關注生活的表現,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第三,小學生習作教學的特點決定:網路語言進入小學生習作值得提倡!崔巒老師說得好:「習作,重在自由表達,樂於表達,個性表達,在內容上有有自己的認識、情感,在語言上說真話,說自己的話。」也就是說,小學生作文著眼點不僅僅是作文本身,更主要是學生作文的態度。

柴向陽老師也曾經說過:「小學生可以寫不好作文,但是決不能怕作文。」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就要做的是盡可能激發起學生習作的興趣,應該想方設法盡可能地減少束縛,盡可能地給學生更多的表達的自由,多激勵,多引導,少限制,少指責」。

網路生活已經走進了學生的課堂,網路語言以其詼諧、幽默的特點已經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表達方式。肖川博士說過:「寫作就是展示自我的風采」。

用自由之筆,寫自我之境,抒自我之情,表自覺之意。」不讓網路語言進入習作,無疑是一種無視現實,脫離生活的表現。

我們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剝奪學生使用這種鮮活的、富有時代氣息的語言表達的權利。當然,我們所說的「提倡」不等於全盤接受,我們所提倡的是優秀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網路語言,讓我們的學生在享受習作快樂的同時,也能保證習作的品位。

網路語言進入課堂,弊在何處?首先,網路語言的隨意性,含糊性和歧義性,決定了網路語言不適合進入小學生課堂。就拿「青蛙」這個詞來說,如果我說「你是青蛙王子。」

面對這樣隨意性極強的網路語言進入小學生作文,難道你作為老師還會摸著學生的腦袋說:這個學生用「青蛙」這個詞用得真棒?大家來鼓勵一下,誇誇這位學生,來一句「你真棒。」正如作家馮驥才所說得:「網路語言進入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含蓄、嚴謹和精緻的語言的一種褻瀆。」

其次,小學作文是學生作文起步階段,更需要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加以逐步的規范和引導。浙江省小語會副會長柯孔標老師說過:「在小學階段,教會學生用平平常常的語言把一件事,一樣事物寫明白,依然是作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他說:「我始終認為,小學生作文就要用比較規范的書面語言把自己心裡想說的話寫出來。」我們注意是用比較規范化的語言。

張化萬老師也曾說:「作文教學需要語言的規則和技巧,生命與生命之間的溝通,當然是個性化的,但是必定也是要講究語言規則的,不然這種溝通就無法進行。」不可能設想,一種缺乏標准和規范的語言,一種可以隨意書寫混亂不堪的語言,進入我們的小學生作文能有效地傳遞信息嘛,而網路的自由性決定了網路詞彙不可能全部按照既有規范來創造,小學生正處於學習語言的階段,我們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規范地表達。

以上是本人結合實際,簡單分析了網路語言進入課堂的利與弊。正如一種新事物出現一樣,網路語言與我們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我們不可能讓學生生活在真空中而與它隔絕,相反的,存在的東西有其合理性,關鍵要看我們怎樣去對待。

我們要批判地去繼承,吸其精華,唾其糟粕,使我們的語言更豐富。

7. 學生作文引入網路語言是利是弊

網路語言進入課堂,利在何處?

首先,語言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它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從《詩經》的四言詩到漢賦唐詩, 從宋元時期的話本到「 五四」時期的白話, 其脈絡都遵循便於日常應用的原則。而今天,是一個計算機和網路普及的信息化時代,網路語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那是新時代的產物,有著極強的時代感,散發著濃濃的生活氣息。

第二,網路語言與小學生生命活動息息相關。

現在,越來越多的小學生開始接觸網路。網路正在悄悄地改變他們生活的方式,成為他們生命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習作應該是對現實生活的真實表達,是孩子對自身生命存在的真切關照。在小學生習作中出現網路語言,其實就是學生關注自我,關注生活的表現,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第三,小學生習作教學的特點決定:網路語言進入小學生習作值得提倡!

崔巒老師說得好:「習作,重在自由表達,樂於表達,個性表達,在內容上有有自己的認識、情感,在語言上說真話,說自己的話。」也就是說,小學生作文著眼點不僅僅是作文本身,更主要是學生作文的態度。柴向陽老師也曾經說過:「小學生可以寫不好作文,但是決不能怕作文。」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就要做的是盡可能激發起學生習作的興趣,應該想方設法盡可能地減少束縛,盡可能地給學生更多的表達的自由,多激勵,多引導,少限制,少指責」。

網路生活已經走進了學生的課堂,網路語言以其詼諧、幽默的特點已經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表達方式。肖川博士說過:「寫作就是展示自我的風采」。用自由之筆,寫自我之境,抒自我之情,表自覺之意。」不讓網路語言進入習作,無疑是一種無視現實,脫離生活的表現。我們沒有必要也不應該剝奪學生使用這種鮮活的、富有時代氣息的語言表達的權利。當然,我們所說的「提倡」不等於全盤接受,我們所提倡的是優秀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網路語言,讓我們的學生在享受習作快樂的同時,也能保證習作的品位。

網路語言進入課堂,弊在何處?

首先,網路語言的隨意性,含糊性和歧義性,決定了網路語言不適合進入小學生課堂。就拿「青蛙」這個詞來說,如果我說「你是青蛙王子。」面對這樣隨意性極強的網路語言進入小學生作文,難道你作為老師還會摸著學生的腦袋說:這個學生用「青蛙」這個詞用得真棒?大家來鼓勵一下,誇誇這位學生,來一句「你真棒。」正如作家馮驥才所說得:「網路語言進入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含蓄、嚴謹和精緻的語言的一種褻瀆。」

其次,小學作文是學生作文起步階段,更需要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加以逐步的規范和引導。

浙江省小語會副會長柯孔標老師說過:「在小學階段,教會學生用平平常常的語言把一件事,一樣事物寫明白,依然是作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他說:「我始終認為,小學生作文就要用比較規范的書面語言把自己心裡想說的話寫出來。」我們注意是用比較規范化的語言。

張化萬老師也曾說:「作文教學需要語言的規則和技巧,生命與生命之間的溝通,當然是個性化的,但是必定也是要講究語言規則的,不然這種溝通就無法進行。」不可能設想,一種缺乏標准和規范的語言,一種可以隨意書寫混亂不堪的語言,進入我們的小學生作文能有效地傳遞信息嘛,而網路的自由性決定了網路詞彙不可能全部按照既有規范來創造,小學生正處於學習語言的階段,我們首先要引導學生學會規范地表達。

以上是本人結合實際,簡單分析了網路語言進入課堂的利與弊。正如一種新事物出現一樣,網路語言與我們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我們不可能讓學生生活在真空中而與它隔絕,相反的,存在的東西有其合理性,關鍵要看我們怎樣去對待。我們要批判地去繼承,吸其精華,唾其糟粕,使我們的語言更豐富。

8. 關於網路語言作文

關於網路語言我真的好怕怕,將來我去看病會有這樣的場景:我:「醫生,您看我這是蝦米(什麼)病?」醫生:「he,he(哈哈),小病e(一)碟。」

我:「要多少money(錢)?」醫生:「8(不)貴,880元。」我:「……」醫生:「8要,那我886(拜拜了)。」

我:「5(我)的好醫生,天下最Qoo(酷)的醫生,行行好,偶(我)沒那麼多money。」醫生:「我可沒那麼多時間和你耗,你在PMP(拍馬屁),偶就再加點錢……」我:「那算了,880就880吧。」

小聲地說「7456(氣死我了)YYP(呀呀呸)。將來你落到我的手裡看我不KO(整)你一頓」的確,網路語言是該規范一下了。

我認為,現在網路語言之所以以如此之快的速度流行,主要在於這些語言具有簡潔、幽默的巧妙的特點,在利用了諧音、暗喻、借喻等技巧,使人讀起來有點「滿口生津」的感覺。還有,時下有一種趨勢,也可以說是網民們無形間形成的一種共識??起碼在網路里的聊天室上,你不或很少是用這種網路語言,就會被人家看不起,認為你是菜鳥(笨蛋),不願與你再聊了。

由此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也使這鍾語言流行起來。有人認為網路語言扭曲了語言的本質,歪曲了語言的意義,有悖於傳統文化,應該杜絕。

可事實上網路語言是杜絕不掉的,因為它是附於網路之上的,除非你能關掉所有網路,可網路作為信息高速路在信息社會是無法被關掉的,網路語言也就不可能被杜絕。既然不能杜絕就應加以應用,因為網路語言也有它的優點如:應用了諧音之類的技巧,所以比較簡潔,運用起來比較方便,好的詞還是應該提倡的。

如,在實際寫作時,寫「再見」不如寫「886」來得快,像這樣的詞還有很多,如果大家達成共識,認同這些詞,可以大大提高寫作速度、效率;還有,我個人認為,有些罵人的詞語,像「菜鳥」之類的,比「笨蛋」要委婉、幽默一些,也可以適當保留。而且網路語言推廣容易,只需要稍作宣傳就可以了,畢竟我國已有1億網民,過不了幾年,可能就會翻番,他們的宣傳效果無疑是相當好的。

不過網民自我也應該加強自身的素質,積極抵觸不良的網路語言; *** 部門要參與其中,利用投訴電話,市場廣告的監督等來做起,使語言不被扭曲。學校也應該幫助、增強學生對母語與網路語言的區分,不然,過不了多久就會有學生問老師:「老師,「再見」是什麼意思?」老師想了好久才回答:「就是886的意思嘛。」

總之,我以為,網路語言是應該推廣,但要取精去偽摒棄骯臟的部分保留簡潔明了的優勢,在不取代母語的地位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普及起來,讓它能成為我們的幫手而不是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