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蛋糕培訓 » 江川最新古滇國蛋糕店是哪裡
擴展閱讀
蛋糕如何叉蠟燭 2024-04-27 07:42:04
做蛋糕夾心什麼意思 2024-04-27 07:34:29
網紅生日蛋糕造型簡單 2024-04-27 07:33:48

江川最新古滇國蛋糕店是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8-11 04:22:49

Ⅰ 撫仙湖三古

撫仙湖位於雲南省中部的澄江、江川、華寧三縣交界處,是我國的第二深水湖泊。撫仙湖因湖畔有撫仙石而得名。撫仙石外形似一葫蘆,長軸呈南北向;北部寬敞,南部狹窄。撫仙湖面積212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57米,平均水深87米,南北長31.5公里,東西寬11.5公里,湖岸線長度為93公里。撫仙湖總容量為189億立方米,相當於滇池蓄水量的12倍,洱海的6倍,如果將雲南全省30多個大小湖泊的總蓄水量全部匯人撫仙湖也不及其半。撫仙湖為我國淡水湖泊蓄水量的第三位。湖中有一小島,名為孤山,是殘留酌小斷塊山。湖的南端有一條小河與星雲湖相通,名為隔河。撫仙湖僅有一條小的外泄河,即位於海口的清水河,流人南盤江。

撫仙湖的主要水源補給是降雨和地下水。歷年平均降雨量為951.4毫米。湖區表層水溫的變化為:歷年最高月平均水溫出現於8月份,最低月平均水溫出現於2月份,歷年平均水溫為17.3℃。

撫仙湖屬貧營養型湖泊,水質清澈。透明度一般為4.9~11米,最大達12.5米。

撫仙湖謎一:水下古城

自從1992年耿衛在一次潛水中無意發現撫仙湖水底有類似城牆的石砌建築物後,關於水下建築的種種猜想層出不窮。撫仙湖就如同尼斯湖擁有水怪傳說一樣,頓時成為科考人員、中外遊客、新聞媒體爭相逐夢的地方。2001年,中央電視台現場直播「撫仙湖探秘」水下考古,撫仙湖水下古城一時在全國家喻戶曉。

在澄江有這樣的傳說:澄江的「澄」就是沉沒的「沉」,是一座古城沉沒在撫仙湖水底的意思。有文獻記載,撫仙湖中曾沉人一座古城,並有順口溜:石龍(撫仙湖中的「石埂子」)對石虎(撫仙湖西岸的石虎山),黃金二萬五;誰解其中謎,可得半個澄江府。當年全球6多人通過直播關注著水下考古,隊員在湖底發現了大面積的石塊堆積,有的如石柱,有的如石板、石條,表面依稀有人工雕鑿的痕跡;也有的用石塊鋪砌成平台,石塊間均有類似石灰狀的粘接材料填平。隊員們不僅打撈上一塊帶有刻劃紋痕跡的石板,還從湖底建築牆體中打撈出一隻陶釜。

近日在采訪雲南考古界權威張增棋先生時,他向我推薦了他的最新學術專著《探秘撫仙湖——尋找失去的古代文明》。在這本書中,張老對撫仙湖水下建築為何物、形成年代、沉入湖底的原因及時間作了詳細的考證。他認為撫仙湖水下建築是一座早年被湖水淹沒的古城址,即東漢時期的俞元古城。沉沒的原因是因湖水北半部地質結構復雜,使當地湖盆中心及周圍地區呈下降趨勢,導致原在岸邊的建築物隨同地基一起下沉,而且愈近湖盆中心下沉愈快。

作為當年水下考古直播現場惟一的雲南專家,李昆聲先生說起兩年前的直播盛況依然涌動著激情,他對撫仙湖水下古城的關注就是從直播的第一個鏡頭開始的。李昆聲先生現在是雲南大學人文學院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雲南大學民族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李教授認為沉沒在水下的古城很可能就是因為滑坡沉下去的俞元古城。水下古城對提高撫仙湖、玉溪的知名度大有好處,一是水下古城本身有神秘性,就如同尼斯湖水怪使尼斯湖成為歐洲的旅遊熱點,歷史記載為水下古城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水下出土的陶釜是最好的文物見證,水下古城也將有同樣炒作功能。二是至今水下古城仍未有定論。沒有結論是好事,不要拘泥於去考證古城究竟是什麼,不需要有一致的科學結論,眾說紛紜,就會有高朋滿座、專家雲集寫書;沒有結論就會吸引大家來關注、討論,就會有人炒作,在炒作中撫仙湖也就出名了。

撫仙湖周邊文明非常輝煌。撫仙湖最具人文價值的是水下古城,周邊有帽天山、李家山、關索戲,水下地上遙相呼應,所有人文、自然景觀都值得大大炒作,並應以央視直播為契機帶動撫仙湖炒作,有了效應就有人來投資、旅遊。李教授也談到目前對撫仙湖宣傳中的不足,一是綜合考慮弱了點。周邊各個縣對人文自然景觀各吹各擂,整合不夠;在玉溪三湖地區有著太多的人文自然景觀,撫仙湖北岸帽天山5.3億年前古生物化石群——撫仙湖南岸江川路居甘棠箐舊石器時代遺址——杞麓湖邊通海楊山新石器遺址——星雲湖邊李家山青銅文化——東漢時期水下古城——三國時李恢的傳說——秀山及關索戲,串成了一條完整的文化帶。這一文化帶完全可以請有關專家參與綜合研究,編寫出書,為玉溪政治、經濟、文化、旅遊提供咨詢。二是宣傳的連貫性不夠,除了一些大的炒作,還應配套出書出研究成果和畫冊。

謎二: 帽天山古生物化石——再現湖岸奇妙世界

距碧波盪漾的撫仙湖僅6公里的北面山上,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山坡在20紀80年代就吸引住了全世界的視線。就在這個名叫帽天山的小山坡上,人們發現了距今5.3億年前的古生物化石群。這里的古生物化石生物門類十分豐富,而且動物的軟軀體保護極為精美、完整。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再現了5.3億年前海洋動物世界的真實面貌,填補了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完善度、分異度,層次之多與分布之廣,在世界古生物界堪稱之最,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帽天山被譽為「古生物聖地」,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地質遺址預選名錄」,是我國首批10個國家地質公園之一。

楊應康對澄江的化石頗有研究,自1987年4月新聞媒體第一次報道澄江古生物化石群以來,他收集著每一篇與澄江化石有關的報道,也參與到對化石的採集、管理與保護中去,是澄江有名的化石迷,被人們戲稱為「老化石」。說起澄江古生物化石,楊應康有著剪不斷的情結。剛開始時,他並不懂什麼是化石,也分不清化石的種類,但一聽到澄江有古生物化石就很激動,很想參與到與化石有關的工作中去。於是,他1987年開始收集化石,1988年開辦古生物化石展廳,1989年在帽天山設碑。到現在,他去過帽天山1000多次,不但能准確地辨別各種化石,連哪一種化石分布在哪都很清楚。楊應康覺得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的發現對提升澄江的知名度、促進澄江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好處。一些省外甚至國外的專家到澄江來看化石,自然少不了瀏覽澄江的自然風光,神奇美麗的撫仙湖,豐厚的文化底蘊是最吸引人的資源,而專家就是最好的宣傳平台。
李歌軍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的工作人員。他說現在收集的澄江古生物化石已有10多個門類120多個不同的類型,在帽天山登記展示的也有3000多塊。澄江古生物化石群與其他地方的早期古生物化石群相比,種類更多、保護得更完整,是研究生命的起源、古代生物與現代生物之間的關系的重要窗口,僅憑這一點,澄江古生物化石群就是世人矚目的對象。但是,澄江的古生物化石群卻是牆內開花牆外香,澄江對古生物化石群的宣傳還不夠,應該好好地運作一下古生物化石群這一文化瑰寶,把富有文化氣息的古生物化石轉化為旅遊產品,把帽天山建成科普教育基地,給澄江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把澄江的古生物化石宣傳到千家萬戶。

謎三:李家山青銅器——中國青銅文化的精華

江川縣博物館的劉學義是李家山古墓群發掘的見證人之一。他從事過十多年的考古工作,對於李家山古墓群的來龍去脈也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他說,李家山很可能就是古滇王的王族墓地。

1972年春,雲南省博物館和江川縣文化局的考古專家聯合在李家山進行了為期60天的發掘,共清理古墓27座,出土文物1300件,這些文物包括了生產工具、生活用品、兵器、樂器、玉器等,其中國寶級文物牛虎銅案就出土於第24號大墓。這一年劉學義十八九歲,他是隨家鄉江城看熱鬧的人群來到李家山的,他清楚地記得,有一批考古隊員刨了一個深達4米的土坑,在清理一批青銅器時突然歡呼起來,一件構造奇特、銅銹斑斑的古董出土了,許多年後,劉學義才知道他看到的古董正是牛虎銅案。

劉學義在縣文化局編撰江川縣文化志時開始研究李家山青銅文物。1991年12月,省、市、縣三級聯合再次對李家山古墓群進行了為期74天的發掘,共清理古墓58座,出土文物2066件。這一年,劉學義以文物管理所所長的身份參加了李家山古墓群的發掘工作。他說,這次發掘帶給他太多的驚喜:李家山沒有金器的論斷被推翻了,47號、51號、68號等幾座大墓中出土的大量的金飾物、金制兵器得以公之於眾;更多精美的青銅器被發掘出來,其中虎牛鹿儲貝器、祭祀儲貝器等堪稱青銅文物中的珍品;在清理47號大墓時,第一次發現了漆木棺的外槨,而在戰國的墓葬等中級,只有王室成員才能享受漆木外槨內棺的待遇。驚喜之後,劉學義陷入了沉思中,他說,李家山古墓群中出土了大量金器、青銅器和一些稀有的器物,同出土滇王金印的晉寧石寨山相比毫不遜色,由此可以推斷,李家山可能是歷代滇王的王族墓地之一。

前幾年,劉學義經常與同事守護著李家山的青銅國寶到全國各地展出,他明白,中國青銅器是世界青銅文化里的精華,而李家山青銅器則是中國青銅文化里的精華,他明白,李家山對玉溪乃至雲南的游游業都是一筆豐富的資源,他一直贊成這樣的構想:把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建到李家山下,在李家山古墓遺址上建蓋展覽館,在墓坑裡用仿製品恢復原有的文物,供遊人參觀,同時把青銅器上戰爭、狩獵等歷史場面以青銅雕塑的方式復原出來。

如今,年過半百的劉學義還不斷研究、追尋著李家山。

謎四:澄江關索戲——遠古文化的余韻

澄江的小屯村,坐落在撫仙湖畔一個偏遠的山凹里。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到十六,小屯村的農民就會放下鋤頭,換上戲裝,戴上面具,就著村子裡簡單的場地演出關索戲。關索戲是儺戲的一種,在演出前要舉行盛大的儀式,演出時帶著面具,是比較古老而稀有的地方戲。關索戲在祈神賜福、驅疫納吉的最為原始的願望下,演繹遠古文化的美麗,因此被稱為戲劇的「活化石」。

玉溪日報社的記者邢定生進行過多年的民俗研究,對澄江的關索戲也做過專題了解。他說關索戲是儺戲的高級階段,具備儺戲文化構成的要素。但關索戲並不是澄江的本地戲,而是清朝時從曲靖、陸良等地傳進來的。在其他地方漸漸喪失關索戲存在的土壤而消逝時,澄江的關索戲卻生存了下來。1994年,國際儺戲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澄江召開。澄江的關索戲遇到了這一歷史機遇,得以充分的發掘和保護,成為了雲南儺文化的代表,聲名遠播海內外,受到許多國內外人士的贊譽。

追溯起關索戲在澄江得以流傳的原因,邢定生認為關索戲迎合了人們驅疫避邪的心理,獲得了發展的空間,加上過去雲南信息傳播較慢,地理單元文化比較發達,促使關索戲能在引進之後得到較快的發展。其二是澄江有李恢其人,在澄江一直流傳著李恢之子與關羽之女關銀屏的故事。關羽是忠和義的代表,在西南片區享有大神的美譽,在澄江的影響更為深遠。凡與關家相關的體裁都深受老百姓的歡迎,都易被老百姓所接受。關索戲正是迎合了老百姓的心理,在澄江才有生長的土壤。

關索戲這一有著獨特歷史、民族、宗教文化價值的戲目怎樣保存下來,也是邢定生研究的對象。他說過去婚喪嫁娶及重要節日,都要演關索戲。但現在,由於受經濟利益的沖擊,關索戲原有的性質已經變樣,固有的功能已喪失,適合於關索戲生長的土壤也正在消逝。一些關索戲存在的先決條件已喪失,靠最先的原因已帶動不了它的發展,要靠政府來進行保護。所以政府應該重視起來,用現在很容易做到的音像手段把它保存下來。同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要加以開發,讓這一戲劇的「活化石」繼續延續下去。面且,充分保護利用關索戲,對澄江旅遊業的發展、文化的建設都具有積極的作用。保護關索戲,也是在保護一種正要消逝的民族文化。
神秘的撫仙湖是中國最深的淡水湖之一,位於雲南玉溪。一個被當地人稱為水鬼的潛水愛好者———耿衛,在撫仙湖潛水時的一個驚人發現,讓撫仙湖顯得更加疑雲重重。他發現在湖底有大量的人工建築遺跡,遺跡的規模之大令人稱奇。難道這里真有傳說中的水下古城?如果是的話,它又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又是怎麼沉到湖底的呢?

水鬼發現神秘古建築

耿衛,一個從小就在湖邊長大的年輕人,一名專業潛水員,因為天生水性極好被人稱作「水鬼」。在一次潛水的過程中,撫仙湖東北岸的一大片水域下面的一個奇怪的現象引起了他的注意。

耿衛告訴記者:「我第一次潛下去的時候就發現很多壘積的大石料,包括石板、石條,上面有非常厚的青苔。」出於潛水員特有的敏感,這個現象令耿衛非常奇怪,因為通過多年的潛水觀察,撫仙湖底的地貌主要是以淤積的泥沙為主,怎麼會在這個區域突然出現大量的散落石塊呢?再接下來的發現更是讓耿衛驚訝不已。

耿衛說:「那些建築都是高台式的,堆積都是一些非常大的石塊,非常規整,一米二乘一米二,這種方方正正的石頭,隨處可見。」

這些石頭是渾然天成,還是人工所建呢?好奇心驅使著耿衛決定探個究竟。在進行仔細的觀察後他發現,這些石頭人工痕跡非常明顯。

是傳說中的水下古城嗎?

在隨後的幾次探測中耿衛認為,從這些靜躺在水底建築石料上附著的厚厚的青苔來看,這些水下建築的年代非常的久遠,那麼這些水下建築是從哪裡來的?又是怎麼到水裡來的呢?滿腹狐疑的耿衛不由得想到了一個關於撫仙湖的神秘傳說。

在雲南澄江縣,據當地人講,平日天氣晴好、風平浪靜的時候,站在附近的山上,偶爾可以看到撫仙湖「水下古城」的牆基顯影,但是由於湖水太深,始終沒有發現確鑿的證據能夠證明古城的存在。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水下古城嗎?這一切成了耿衛心中的一個不解的謎團。為了進一步探明真相,耿衛先後38次潛入該水域進行探測並拍攝了大量的水下錄像,隨後把相關的資料寫成專題報告,向雲南省有關部門和相關的專家作了通報。

水下考古拉開帷幕

一時間人們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水下建築是碼頭、水壩,有的認為是祭祀台、廟宇,還有的則認為是古城……

這一切又為煙波浩渺的撫仙湖披上了一層神奇的面紗。那麼湖底的「水下遺跡」到底是什麼?如果是傳說中的古城,它又是歷史上哪一座城市呢?

為了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中國水下考古隊正式進駐撫仙湖,一場聲勢浩大的水下考古就此拉開了帷幕……

是水壩、廟宇還是古城?

撫仙湖地形圖的形狀像一個倒置的葫蘆,水下遺址主要在湖的東北部區域,考古隊重點要探測的位置也就是在這里。這次考古除了有專業的水下考古人員潛到湖底進行勘測之外,還動用了一個專門從事水下探測任務的潛水器「藍鯨」號,對水位較深的區域進行探測。「藍鯨」號潛水器裡面可以乘載4個人,上面裝有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最先進的聲納掃描儀,曾經多次執行深海目標的探測與定位的任務。那麼這次考古能否解開撫仙湖下的重重謎團呢?

潛水器進入遺址所在的水域,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散落在湖底的形狀規整的石塊。隨著潛水器的推進,專家們在聲納顯示器上發現了一堵南北走向的石牆。與此同時,考古隊的潛水員在遺址的淺水域發現了一條石板鋪就的類似於街道的建築物。潛水員在通過一段開闊的平地以後,一座氣勢雄偉的帶有台階的高台式建築映入眼簾,踏著布滿青苔的石板拾階而上,這座建築曾經散發出的那種庄嚴、神聖感依然歷歷在目

發現類似金字塔高大建築和羅馬斗獸場圓形建築

2005年年底,耿衛在雲南澄江縣披露了近兩年來水下考古的最新發現,一張張金色的聲納掃描圖顯示出水下城市宏偉的輪廓,令人驚詫。

耿衛介紹說,目前已經探明的古城遺跡面積達2.4平方公里,規模不遜於上世紀70年代的澄江縣城。主要建築共有8個,其中兩個高大階梯狀建築和一座圓形建築最為重要。

其中一座高大的階梯狀建築共分三層,底部寬60米,第二層寬32米,頂層寬18米,整個建築高為16米,從聲納掃描圖上可以看出,它的台階非常整齊對稱。

而另一座階梯狀建築氣勢最為恢宏。它上下共五層,第一層底部寬63米,第二層寬48米,三四層倒塌比較嚴重,無法仔細測量,第五層寬27米,整個建築高21米,類似於美洲瑪雅人的金字塔。在每一層大的台階之間都有小台階相連,其中第一級大台階從底部有一條筆直的小台階直通而上。

此外,在這兩座建築中間還有一條長300多米、寬5-7米的石板路面,用不同形狀的石板鋪成,石板上面有各種各樣的幾何圖案。在另外一片區域里,還發現了一座圓形建築,底部直徑為37米,南面偏高,依稀可以辨別出台階。該建築北面倒塌得比較嚴重,東北面有個缺口,形狀類似於古羅馬的斗獸場。

台階式建築可能是祭台,圓形建築近似古滇青銅器圖案

在雲南晉寧石寨山曾出土大量古滇國時期的青銅器,耿衛仔細觀察後發現,很多青銅扣飾(一種青銅質地的圓形小飾品)上都有台階式建築的圖案,有的上面還有用於祭祀的桿欄式建築圖案。他認為,這表明祭祀活動在古滇人的生活中已經相當重要,那些高大的台階式建築就是古滇人祭祀活動的遺存。

更令人稱奇的是,刻畫在一些青銅扣飾上的環形台階式建築圖案,幾乎與水下發現的圓形建築形式一模一樣。青銅器上的環形台階式建築分上下兩層,第一層有十餘人,第二層有三四個人,坐在台階上觀看鬥牛或者其他表演。耿衛認為,水下圓形建築就是扣飾圖案描繪的原型。曾有專家認為,圓形建築是娛樂設施或體育場,耿衛表示不能贊同,「如果是舞台建築,過於奢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是不切實際的。」

目前,關於古滇國的考古成果幾乎全都集中在墓葬和文物的出土上,曾經興盛500餘年的古滇國沒有發現任何生活建築的遺跡,這更讓耿衛猜測,湖底高大的建築與青銅器上的圖案相似絕非偶然。

石板上「海馬蹄印」可能是古滇人插立木修房的基礎

在撫仙湖的眾多傳說中,關於海馬的傳說最為離奇。據說這種海馬可以在湖面上奔跑如飛,經常在晨霧中出現,霧散後潛入水中,在古縣志中多有記載。

耿衛認為,撫仙湖水位很低的時候,在很淺的地方露出的石板上,人們可以看到直徑在8-15厘米的孔洞,形狀酷似馬蹄印。在水下建築上,他也發現很多類似的孔洞,有些內部邊緣還有石釘。最初他一度認為這些孔是來連接石板的,後來發現這些圓孔插上木樁,再用繩子連接起來,會形成一個規則的長方形。

考古學家通過研究古滇文明的青銅器圖案發現,古滇人的建築主要是以桿欄式建築為主。這種桿欄式建築是先用竹木搭成房架,底層懸空,再修牆而形成的建築。耿衛認為,利用石板孔插木形成的長方形,完全符合桿欄式建築的基礎。他由此推斷,所謂海馬的腳印就是桿欄式建築用於插立木的基礎,撫仙湖水下古跡一定與古滇文明有著直接的聯系。

規模不遜瑪雅文明,對其研究將成世界性課題

在雲南澄江縣的歷史上,有史可查的有3個城市,其中最早的是俞元古城,後來在史書上神秘消失,這是很多專家傾向於認定水下城市就是俞元城的原因。然而,耿衛卻對「俞元」兩字有獨特的詮釋,他認為,「俞」在古漢語中有「最初」之意,而「元」有「原始、根基」之意,兩者結合起來,就是「最初的高大的根基」。

耿衛說,「和其他的古代文明遺跡相比。撫仙湖水下遺跡的規模絕不遜色。擁有超過21米的高大建築,這在瑪雅文明遺跡中都是不多見的。對它的研究將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困擾考古界多年的古滇文明的謎團,很可能通過撫仙湖水下古跡揭開。」

古滇文明的由來

公元前279年,楚國大將庄硚率領大軍直撲滇地(現在的雲南地區),征服了當地的少數民族。正當庄硚准備班師之際,偏偏趕上秦國入侵楚國,切斷了他回國的後路。庄硚索性就在滇地稱王建國,史稱「庄硚王滇」。

到了漢武帝時代,中央王朝把滇國所在區域設為「益州郡」,下轄24個縣,滇王成了名義上的統治者,古滇文明逐漸衰弱,融入中原文明。由於缺少文字記載,關於古滇國的一切,逐漸湮沒無聞,成了一個無人知曉的歷史之謎。

Ⅱ 撫仙湖底的古城,到底是什麼來歷

截至目前為止,對於撫仙湖底的古城,對於他的歷史朝代,對於他的來歷,還未有正確的說法,對此一直都有爭論。
撫仙湖是中國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這里的水晶瑩剔透。是那種你一眼就可以看到你的男,據說在風平浪靜的時候,你站在附近的山頂上,可以隱約地看見撫仙湖底下有一座古城。
有人認為那是古滇國的國都,是中國的龐貝古城。在2000年的時候,有位潛水愛好者發現在撫仙湖的湖底有大量的人工建築痕遺跡,其規模不遜於上世紀70年代的澄江縣城。

在撫仙湖和星雲湖中間的隔河上,還有一塊神奇的界魚石,在那兒形成了兩湖相交,魚不往來的奇觀。曾經在湖底的時候,找到了一個夾沙紅桃釜,被鑒定為出自東漢時期,所以專家們推斷,水底下的建築應該是東漢時期的遺跡,甚至年代更早。他們認為這座古城是在一次巨大的自然災變中沉沒湖底的,說當地的地震斷陷痕跡非常明顯,但具體的時間還不得而知。

Ⅲ 古滇牛虎銅案距今幾年

牛虎銅案於1972年在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遺址第24號墓坑中發掘出來的戰國時期青銅器.

案又稱「俎」,是中國古代一種放置肉祭品的禮器.

牛虎案就是用來放獻祭牛牲的,是古代祭祀中最重要的獻祭.

因牛牲居祭祀「三牲」中首位.虎在滇文化中具崇高地位,常立於滇人祭祀的銅柱頂端,為崇拜之對象.

Ⅳ 雲南三大文化發祥地是哪幾個請詳細說明!謝謝

是的。。。

1、昭通,雲南文化的「三大發祥地」之一,一片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聖土。1982年出土的距今五萬年前的早期智人——昭通人的牙齒化石,說明了在五萬年前便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西周末至春秋時期,今昭通出了一位「教民務農」的傳說人物,據《蜀王本紀》、《華陽國治》以及《水經注》記載,這位著名的人物叫杜宇,杜宇入蜀,「教民務農」,得到蜀民的擁戴,後當上了蜀王,號望帝。唐代詩人李商隱《錦瑟》詩中有「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的佳句。春秋時期,今昭、魯壩區較蜀地更早的跨入了農耕時期;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派蜀郡李冰開鑿僰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為了進一步通略雲南,派常頞將僰道延伸至建寧(今曲靖)史稱「五尺道」,加速了中原、巴蜀、雲南文化的交流,極大地推動了農耕經濟的發展;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採納唐蒙的建議,改變漢初「閉蜀故徼」的封閉政策,開修「南夷道」,朱提郡建置,直接納入中央政權的管理之下,昭通社會經濟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唐降稱烏蒙府;清雍正九年(1731),在完成改土歸流並鎮壓了土司殘余勢力的叛亂後,雲、貴、桂總督鄂爾泰以烏蒙「不昭不通之者甚也」,奏請雍正恩准「舉前之烏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易名昭通府。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為昭通留下了一大批珍貴的文物古跡,現存的漢代孟孝琚碑、晉代霍承嗣壁畫墓享譽海內外,唐朝袁滋摩崖石刻被復制陳列於中國歷史博物館長期展出,豆沙關外、朱提江畔懸崖峭壁上的懸棺仍然是未解的千古之謎。

2、大理地區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泛分布在以洱海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採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漢王朝在大理地區設置了葉榆、雲南、邪龍、比蘇4縣,屬益州郡管轄,從此大理地區正式納入了漢王朝版圖。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屬永昌郡,蜀漢時期分屬永昌、雲南2郡;晉朝時分屬寧州的永昌、雲南2郡,劉宋王朝時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南齊時期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隋代屬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區置有「八州十七縣」,麟德元年(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

8世紀30年代,洱海地區「六詔」中的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詔為一,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國。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發動宮廷政變,建立了大長和國,南詔亡。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後建立了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南宋寶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滅大理國,建立雲南行省。南詔、大理國歷唐、宋兩朝,達500餘年,使雲南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統一體,奠定了祖國的西南邊疆,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元代,雲南政治中心東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區設立了上下二萬戶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設路、府、州、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雲龍甸軍民府。明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隸廳。1913年,大理地區屬滇西道。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祥雲、彌渡、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雲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13縣。40年代後期,雲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鶴慶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建立,轄下關、大理、鳳儀、鄧川、賓川、祥雲、彌渡、蒙化、雲縣、緬寧、順寧(鳳慶)、永平、漾濞、雲龍、洱源15縣市。

1956年,雲縣、緬寧、順寧3縣劃歸臨滄專區,麗江專區的鶴慶、劍川2縣劃歸大理專區。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定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市11縣,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3、昆明、玉溪是雲南三大文化發祥地之一,古滇文化作為雲南文化發源的代表者之一而倍受關注!

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63年,楚將庄蹻率領一支隊伍到達滇池地區,其目的是征服當地人歸附楚國,後因歸路被秦國所斷,就留在滇池地區,建立古滇國,都城在今晉寧縣晉城。 公元前109年,漢王朝發兵到滇國,以武力威懾滇國,滇國歸漢。漢王朝在今晉寧縣等地區設益州郡,漢王贈滇王「滇王之印」,從此滇池地區被納入中央王朝版圖。 公元225年,諸葛亮為平定孟獲等南中大姓的叛亂而南征,這年秋天,三路大軍在滇池地區會合,平定了南中4郡,改益州郡為建寧郡。 公元763年(唐朝廣德元年),南詔王閣羅鳳到達昆明地區,認為昆明一帶「山川可以作藩屏,川陸可以養人民」。於是在公元765年,令其子鳳迦異在昆明建拓東城,拓東城成為南詔用以控制南面的交州和東面的曲靖等地的東都,後來拓東城改稱為東都,後來改為鄯闡城。 公元10世紀至13世紀初,(宋代)大理國前期,大理國在今昆明地區設鄯闡節度,其轄境略與南詔時期的拓東節度統治區域相同,其境界與元代中慶路范圍相同。大理國時期鄯闡府、巨橋(今昆明)屬高氏世守之地。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軍進攻雲南,攻克大理城。大理國王段興智逃到昆明。公元1254年,兀良合台率軍攻克昆明,擒獲段興智。公元1273年6月,以平章政事賽典赤行省雲南,1276年賽典赤把軍事統治時期所設的行政中心遷到昆明,從此昆明正式成為雲南省省會。 賽典赤多次興修水利,並建松華壩。 公元1381年8月,朱元璋調集30萬軍隊,以傅友德為統帥,藍玉、沐英為副將,向雲南出兵征討。12月,明軍於白石江敗元軍,藍玉、沐英攻進昆明。梁王逃到晉寧跳滇池自殺,明軍進駐昆明。1389年,沐英入京拜見朱元璋,回滇時帶江南軍民百萬到雲南屯田。1392年至1398年,沐春又移南京人口30餘萬入雲南。 公元1647年,農民起義軍大西軍在李定國、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的領導下抵達昆明。四將軍在昆明統治了一段時間。1655年,李定國把永曆帝護送到昆明,擁永曆為帝,在昆明五華山建皇宮。 公元1658年12月,清軍分三路進攻雲南,李定國擁永曆帝逃入緬甸。吳三桂於次年攻佔昆明。1662年,為向清示好,緬王猛白縛送永曆帝給吳三桂,永曆被吳絞死。1673年,吳三桂起兵反清,1681年清軍鎮壓了吳三桂叛軍。

古滇國是兩千多年前在雲南滇池區域的古老王國,因境內有滇池而得名。它興盛於戰國至西漢時期,東漢初突然銷聲匿跡,前後歷時約500年。在《史記》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從司馬遷的記載來看,2000年多前,在中國的西南邊疆有滇和夜郎兩個大的王國。今天,夜郎自大這句成語幾乎人人皆知,而很多人對滇國卻並不熟悉。事實上,當初司馬遷的記載是這樣的:「滇王與漢使者曰:『漢孰與我大?』夜郎侯亦然」,可見,那時滇郎自大不亞於夜郎。其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因史書上記載簡略,以致成為千古之謎。經過幾十年卓有成效的考古工作,大批滇文化的遺物破土而出,這個古老的王國才漸漸浮現在世人面前。它們就像無字史書,為我們一點一點揭開古滇國神秘的面紗。 滇文化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紋飾細膩豐富的青銅器聞名於世。滇國的先民們把當時耕作、畜牧、紡織、狩獵、戰爭等各種社會生活場景凝聚在青銅器上,用自己的雙手鑄造了一部生動的青銅史詩。

Ⅳ 雲南撫仙湖考古詳細經過

第一次下湖發現許多很大的魚,第二次,發現了許多非常整齊的石頭,並由此推斷這是沉在湖底的城市。

雲南撫仙湖

撫仙湖位於澄江、江川、華寧三縣間,距昆明60多公里。湖面積212平方公里,僅次於滇池和洱海,為我省第三大湖。最深處為155米,是我省第一深水湖泊。除東北長白山火山口湖——天池外,撫仙湖又是我國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
唐樊綽所寫《蠻書》,稱撫仙湖為大池。《澄江府志》說:「量水川即唐書梁水縣(今澄江、江川一帶),大池,撫仙湖也。」後稱羅伽湖,據《明史·地理志》記載:澄江府「北有羅藏山(現名梁王山),南有撫仙湖,一名羅伽湖」。得此名可能和宋、元時南詔、大理段氏在澄江設羅伽部有關。撫仙湖名與一個神話故事有關:相傳玉皇大帝派了天上的石、肖二仙到人間巡查,來到滇中,只見一池碧水,波光粼粼,兩仙人被湖光山色所迷,忘了回返,變為兩塊並肩搭手的巨石,永遠站立湖邊。過去湖東南方有兩石並肩搭手倚立,據說就是石、肖二仙,在湖上駕舟遙望,還能若隱若現地看到兩仙人在觀賞,為留其跡,故名撫仙湖。 沿湖山川秀麗,勝景很多。西面的尖山平地拔起,狀如玉筍,雄偉峻峭,被稱為「玉筍擎天」;東部有溫泉,當地叫熱水塘,泉口甚多,從山腳一直延伸到湖底,涌水量大,水溫一般在40℃左右,水質含硫,是沐浴、療養的理想之地;東北面的回龍山如大象長鼻,故稱象鼻嶺;南面山間的海門河,僅長一公里多,隔山連江川的星雲湖,河中段有一堵伸到水面的赭色石壁,稱「界魚石」,其旁還有一塊石碑,有詩說明星雲湖棲息之大頭魚,撫仙湖生長的抗浪魚,以石為界,不相往來。 古往今來,「界魚石」曾吸引過無數遊人,現已辟為公園,供人們游覽。離「界魚石」西側100多米處,還有一座始建於明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的海門橋,無桅桿的木船可從橋下過往於星雲湖、撫仙湖間,橋身精雕細刻,美觀大方。 湖中西南面,原有兩個小島,名大孤山和小孤山。明代曾建一座「飲虹橋」把兩島連接起來,明末一夕風雨把橋和小孤山盪盡。現存大孤山,島成橢圓形,似如雞蛋,面積約半平方公里。上有岩洞,還有山峰,比湖面高40多米,面水一側多斷岩,沿島湖水深奧莫測。島中央舊有千歲松柏,為宋時大理國段氏所遺,但早已焚毀。明時很多名人、學士以島為樂園,捐助錢銀,興建殿閣,逐漸出現了飛檐細雕的建築群。至崇禎年間,島上已具規模,計有殿八、閣五、亭三、堂一、庵一,還有一座銅塔,塔基廣五尺,共13層,塔上有佛像、鈴鐸、扁額、對聯,備極奇巧。孤山島為當時澄江勝景。清朝江川令彭賢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在《重修孤山寺記》中這樣寫道:「孤山向為迤東勝景,辟草攀蘿,遂躋其巔,媽由爛柯石,探南無洞,登弄珠岩,俯魚樂國,眾山獻翠,兩海環碧,頗如吾楚瀟湘洞庭。」蜀人楊慎也曾到孤山飽覽風光,留下了一些詩篇。當時遊人、隱士所留 大量詩詞、碑記說明:孤山不僅是「巍然形勝冠南州」,而且是「遷人騷客停留者不可勝紀」的地方。 但清朝初年,戰火四起社會動亂,孤山的古建築遭到了毀壞。清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雖有澄江知府王貞宇重建孤山,也只修了座孤山寺,已不及當年之宏偉。到民國黨時期,只留下一座破廟了。如今,孤山已經獲得新生,並呈現著一派生機。 撫仙湖是個高原斷陷湖泊,湖面海拔1720米,三面環山,一面接著澄江壩子。湖面北部寬闊而深,南部狹小而淺,中部細長,似如葫蘆。湖底不平,到處是岩石暗礁,起伏很大。湖水主要來自雨水聚積,並南受上遊星雲湖注入,北有澄江梁王河、東大河、西大河及西龍潭、熱水塘的泉水流入,東面的海口河是唯一的出水口,匯南盤江,歸南海。 撫仙湖屬淡水湖泊。湖水呈藍綠色,含磷量高,透明度一般4至5米,有的可達7至8米。因此,撫仙湖的湖水清澈而透明。明末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記中寫道:「滇山唯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渾濁,唯撫仙湖最清。」徐霞客得出撫仙湖最清的結論是有科學道理的。因為匯入撫仙湖的水,首先流入星雲湖進行了沉澱,再經過一公里長的海門河入撫仙湖,水就很清了。而撫仙湖本身所接納之河流,源頭都在沿湖一帶山脈,長度都沒有超過10公里,又多屬泉水,也無渾濁之泥沙。比如,西大河水源主要是西龍潭泉水,這股泉水每天以5萬多立方米的水量湧出,流程也只4公里左右,還有如熱水塘的泉水就在湖邊,有的就出在湖底。其他河流,洪水季節雖帶一點泥水,但雨過即停,且湖水深,沉底之泥沙,任憑風浪再大,也難翻起濁水來,這就是撫仙湖水清的原因。由於湖周圍自然環境沒有受到大的破壞,至今,撫仙湖仍然是雲南省未受到污染的湖泊。詩人們形容為「琉璃萬頃」,這是一點也不誇張的。它是雲貴高原上一顆晶瑩的明珠。 波濤翻動時,白浪如朵朵睡蓮競相開放,又似串串銀鏈滾動;無波時如明鏡般一片澄清碧綠。遠出近水,洲島錯落,使人心曠神怡,爽快清新。撫仙湖因湖水深,風浪大,湖中的挺水植物和浮游植物不易生長,浮游生物以及底棲生物如螺螄、蚌、蝦也很少,只在沿湖淺水一帶才有生長。這種多風的水域環境,使湖內主產抗浪魚,也是撫仙湖的特產。 撫仙湖的水利資源相當豐富,蓄水量達185億立方米,等於我省第一大湖滇池和第二大湖洱海總蓄水量的四倍。引湖水能灌溉沿岸良田,又有航運之便。更主要的是,出水口的海口河落差很大,河長僅15.25公里,落差達385米, 經勘察可分六級建成梯級站。現在澄江和華寧兩縣人民已建成兩級,其中有一級還與昆明電力並網,源源不斷的電流,輸往城鎮和農村,為滇中工農業提供了動力。 撫仙湖流域面積達1084平方公里,流域內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主產稻、麥、蠶豆、烤煙和油菜,是有名的滇中谷倉,又是聞名全國的雲煙之鄉。撫仙湖的水溫,冬夏變化不大,水質又好,是極好的游泳之地。特別是北部沿澄江壩子一帶,近岸200米左右,水深僅在1至3米,湖水亮晶晶,清盈盈,湖底全鋪細沙伸延至湖岸數米,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來游泳。自昆明滇池出現污染後,有的群眾,甚至專業游泳隊伍也常到撫仙湖來訓練、游泳,在海灘上享受日光浴,愉快地在撫仙湖畔度過假日。

雲南澄江撫仙湖

http://news.sina.com.cn/c/yunnan/
http://travel.yninfo.com/jddy/jdjs/2004/2004-03/2004-03-03/1078276490_2/

撫仙湖--神秘之湖

1992年,從小生活在雲南澄江撫仙湖邊的職業潛水員耿衛,在水下發現了大量人工建築的遺跡。迄今,他潛入撫仙湖水下探秘人工建築累計已達60多次。

2001年6月,中國首次湖泊水下考古在撫仙湖進行。

2006年6月17日,第二次撫仙湖水下探秘活動拉開帷幕。

發現類似金字塔高大建築和羅馬斗獸場圓形建築

2005年年底,耿衛在雲南澄江縣披露了近兩年來水下考古的最新發現,一張張金色的聲納掃描圖顯示出水下城市宏偉的輪廓,令人驚詫。耿衛介紹說,目前已經探明的古城遺跡面積達2.4平方公里,規模不遜於上世紀70年代的澄江縣城。主要建築共有8個,其中兩個高大階梯狀建築和一座圓形建築最為重要。

其中一座高大的階梯狀建築共分三層,底部寬60米,第二層寬32米,頂層寬18米,整個建築高為16米,從聲納掃描圖上可以看出,它的台階非常整齊對稱。

而另一座階梯狀建築氣勢最為恢宏。它上下共五層,第一層底部寬63米,第二層寬48米,三四層倒塌比較嚴重,無法仔細測量,第五層寬27米,整個建築高21米,類似於美洲瑪雅人的金字塔。在每一層大的台階之間都有小台階相連,其中第一級大台階從底部有一條筆直的小台階直通而上。

此外,在這兩座建築中間還有一條長300多米、寬5-7米的石板路面,用不同形狀的石板鋪成,石板上面有各種各樣的幾何圖案。在另外一片區域里,還發現了一座圓形建築,底部直徑為37米,南面偏高,依稀可以辨別出台階。該建築北面倒塌得比較嚴重,東北面有個缺口,形狀類似於古羅馬的斗獸場。

台階式建築可能是祭台,圓形建築近似古滇青銅器圖案

在雲南晉寧石寨山曾出土大量古滇國時期的青銅器,耿衛仔細觀察後發現,很多青銅扣飾(一種青銅質地的圓形小飾品)上都有台階式建築的圖案,有的上面還有用於祭祀的桿欄式建築圖案。他認為,這表明祭祀活動在古滇人的生活中已經相當重要,那些高大的台階式建築就是古滇人祭祀活動的遺存。

更令人稱奇的是,刻畫在一些青銅扣飾上的環形台階式建築圖案,幾乎與水下發現的圓形建築形式一模一樣。青銅器上的環形台階式建築分上下兩層,第一層有十餘人,第二層有三四個人,坐在台階上觀看鬥牛或者其他表演。耿衛認為,水下圓形建築就是扣飾圖案描繪的原型。曾有專家認為,圓形建築是娛樂設施或體育場,耿衛表示不能贊同,「如果是舞台建築,過於奢華,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是不切實際的。」

目前,關於古滇國的考古成果幾乎全都集中在墓葬和文物的出土上,曾經興盛500餘年的古滇國沒有發現任何生活建築的遺跡,這更讓耿衛猜測,湖底高大的建築與青銅器上的圖案相似絕非偶然。

石板上「海馬蹄印」可能是古滇人插立木修房的基礎

在撫仙湖的眾多傳說中,關於海馬的傳說最為離奇。據說這種海馬可以在湖面上奔跑如飛,經常在晨霧中出現,霧散後潛入水中,在古縣志中多有記載。耿衛認為,撫仙湖水位很低的時候,在很淺的地方露出的石板上,人們可以看到直徑在8-15厘米的孔洞,形狀酷似馬蹄印。在水下建築上,他也發現很多類似的孔洞,有些內部邊緣還有石釘。最初他一度認為這些孔是來連接石板的,後來發現這些圓孔插上木樁,再用繩子連接起來,會形成一個規則的長方形。

考古學家通過研究古滇文明的青銅器圖案發現,古滇人的建築主要是以桿欄式建築為主。這種桿欄式建築是先用竹木搭成房架,底層懸空,再修牆而形成的建築。耿衛認為,利用石板孔插木形成的長方形,完全符合桿欄式建築的基礎。他由此推斷,所謂海馬的腳印就是桿欄式建築用於插立木的基礎,撫仙湖水下古跡一定與古滇文明有著直接的聯系。

規模不遜瑪雅文明,對其研究將成世界性課題

在雲南澄江縣的歷史上,有史可查的有3個城市,其中最早的是俞元古城,後來在史書上神秘消失,這是很多專家傾向於認定水下城市就是俞元城的原因。然而,耿衛卻對「俞元」兩字有獨特的詮釋,他認為,「俞」在古漢語中有「最初」之意,而「元」有「原始、根基」之意,兩者結合起來,就是「最初的高大的根基」。

耿衛說,「和其他的古代文明遺跡相比。撫仙湖水下遺跡的規模絕不遜色。擁有超過21米的高大建築,這在瑪雅文明遺跡中都是不多見的。對它的研究將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困擾考古界多年的古滇文明的謎團,很可能通過撫仙湖水下古跡揭開。」

古滇文明的由來

公元前279年,楚國大將庄硚率領大軍直撲滇地(現在的雲南地區),征服了當地的少數民族。正當庄硚准備班師之際,偏偏趕上秦國入侵楚國,切斷了他回國的後路。庄硚索性就在滇地稱王建國,史稱「庄硚王滇」。

到了漢武帝時代,中央王朝把滇國所在區域設為「益州郡」,下轄24個縣,滇王成了名義上的統治者,古滇文明逐漸衰弱,融入中原文明。由於缺少文字記載,關於古滇國的一切,逐漸湮沒無聞,成了一個無人知曉的歷史之謎。

Ⅵ 雲南撫仙湖底得古城到底是什麼時期的具體內容與之有關的。謝謝。

時期:截止2019年4月,未有正確的時期,對此還有爭論。

相關內容:

地點:澄江撫仙湖水下古城,是神秘的撫仙湖是中國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位於雲南玉溪。

價值:據初步考證,這是一座2000年前的古城,很可能是歷史上記載的古滇國的國都。撫仙湖周圍出土的大量青銅器研究表明,當時的古滇國青銅文化已經比較發達,這次通過對水下古城的考古研究,對揭開古滇國興衰之迷將提供重要依據。

發現經過:耿衛是一名專業潛水員,因為天生水性極好被人稱作「水鬼」。在一次潛水的過程中,撫仙湖東北岸的一大片水域下面的一個奇怪的現象引起了他的注意。

(6)江川最新古滇國蛋糕店是哪裡擴展閱讀:

關於撫仙湖的傳說:關於撫仙湖水下有古城的傳說有兩個。

1、是據傳在風平浪靜之時,站在撫仙湖附近的山頂,隱約可以看到湖下有一座古城。

2、是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天突然山崩地裂,洶涌的洪水咆哮而來,繁華熱鬧的府城被吞沒在了湖中。後來,一些人坐船在湖中來往時,還能見到有府門城樓、文廟、府衙等街景,以及賣米販魚的小販、身背竹籮的趕街老倌。

Ⅶ 雲南省有幾個縣幾個市

截至2019年,雲南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合計16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16個市轄區、15個縣級市、69個縣、29個自治縣(合計129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

1、昆明市轄7個市轄區、3個縣、3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

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東川區、呈貢區、晉寧區、安寧市富民縣、宜良縣、石林彝族自治縣、嵩明縣、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2、昭通市轄1個市轄區、9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昭陽區、魯甸縣、巧家縣、鎮雄縣、彝良縣、威信縣、鹽津縣、大關縣、永善縣、 綏江縣、水富市

3、曲靖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麒麟區、宣威市、沾益區、馬龍區、陸良縣、師宗縣、羅平縣、富源縣、會澤縣

4、玉溪市轄2個市轄區、4個縣、3個自治縣

紅塔區、江川區、澄江縣、通海縣、華寧縣、易門縣、峨山彝族自治縣、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5、保山市轄1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隆陽區、騰沖市、施甸縣、龍陵縣、昌寧縣

6、楚雄彝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9個縣

楚雄市、雙柏縣、牟定縣、南華縣、姚安縣、大姚縣、永仁縣、元謀縣、武定縣、祿豐縣

7、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轄4個縣級市、6個縣、3個自治縣

個舊市、開遠市、蒙自市、建水縣、 石屏縣、彌勒市、瀘西縣、紅河縣、元陽縣、綠春縣、屏邊苗族自治縣、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河口瑤族自治縣

8、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轄1個市、7個縣

文山市、硯山縣、西疇縣、麻栗坡縣、馬關縣、丘北縣、廣南縣、富寧縣

9、普洱市轄1個市轄區、9個自治縣

思茅區、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景東彝族自治縣、景谷彝族傣族自治縣、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西盟佤族自治縣

10、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2個縣

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

11、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8個縣、3個自治縣

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 鶴慶縣

12、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轄2個縣級市、3個縣

芒市、梁河縣、盈江縣、 隴川縣、瑞麗市、瑞麗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管委會

13、麗江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2個自治縣

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華坪縣、寧蒗彝族自治縣

14、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1個縣、2個自治縣

瀘水市、福貢縣、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15、迪慶藏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1個縣、1個自治縣

香格里拉市、德欽縣、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16、臨滄市轄1個市轄區、4個縣、3個自治縣

臨翔區、 雲縣、鳳慶縣、永德縣、鎮康縣、耿馬傣族佤族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7)江川最新古滇國蛋糕店是哪裡擴展閱讀

雲南省的建置沿革:

雲南省簡稱「滇」 或「雲」,是人類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猿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我國和亞洲最早人類。夏、商時期,雲南屬中國九州之一的梁州。秦朝以前,曾出現古滇王國。秦漢之際,中央王朝在雲南推行過郡縣制。

西晉時期,雲南改設為寧州,是全國十九州之一。唐宋時期,曾建立過南詔國、大理國等地方政權。公元1276年,元朝在雲南設立行中書省, 「雲南」 正式成為全國省級行政區劃名稱。1382年,明朝在雲南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管轄全省府、州、縣。

清朝沿襲明朝制度,在雲南設承宣布政使司,下設道、府、州、縣。1911年,全省共設置府15個、廳18個、州32個、縣41個、土司區18個。1949年,全省分設1個省轄市、12個行政督察區、112個縣、17個設治局、2個對汛督辦區。1950年2月24日, 雲南完全獲得解放,雲南從此翻開了嶄新的歷史篇章。

Ⅷ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雲南館的恐龍化石

雲南館內有兩件非常珍貴的展品,那就是「飛」抵上海參展世博會的兩具恐龍化石。雲南是一個很大的地質博物館,這兩具化石出土於雲南省楚雄州祿豐縣世界恐龍谷景區,分別為巨型祿豐龍和有著「中華第一龍」美譽的許氏祿豐龍。其中,大的這具是巨型祿豐龍,體長10米,站高4米,生存於1.8億年前的早侏羅紀時期;小的是許氏祿豐龍,體長6.4米,站高2.5米,生存於1.8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至侏羅紀早期。在燈光的映襯下,栩栩如生的兩具恐龍化石為雲南館增添了一些神秘的色彩。上海世博會結束後,這兩具恐龍化石將作為雲南省送給上海市人民的珍貴禮物,永久留存在上海自然科技博物館。
此外,展館中還陳列著古滇國青銅案祭禮器牛虎銅案的復製品。1972年,牛虎銅案在雲南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遺址第24號墓坑中被發掘。它兼具中原地區銅案的特徵與濃郁的地方民族風格,其特殊的組合造型使整個銅案重心平穩、大小和諧、動靜均衡統一,體現了古滇國時期藝術審美與實用功能的完美結合,為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稀世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