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蛋糕烘焙好學嗎
個人認為蛋糕會好做一些。
烘焙會麻煩一點點,但是任何事情只要感興趣就一定會做好的。復雜的過程做出來的結果肯定是更好的。
麵包烘烤一般包括下面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面火120--160℃,底火180--220℃;實際溫度達到設定溫度後,麵包入爐。維持時間約2—15分鍾。
a.酵母的活性變化
生坯入爐後,內部各部位溫度均會上升,但升溫幅度不同。不管如何,麵包各部位的溫度均會超過50℃。低於50℃時,酵母有個旺盛產氣的過程,然後,隨著溫度的上升,酵母活性降低,直到死亡。這個過程約為5分鍾。但對麵包體積和形狀仍有影響。
b.酸性微生物活性變化
主要為乳酸菌。一般各部位溫度超過60℃時,全部死亡。如果囊心溫度尚未過到要求就出爐,有時能檢出活菌。
B.生化反應
a.澱粉酶:α-澱粉酶於97℃、β-澱粉酶於82℃鈍化。此前它們一直在分解澱粉。
b.蛋白酶:在80--85℃鈍化,此前多少會分解蛋白質。
c.澱粉糊化
澱粉糊化分解成糊精和麥芽糖。糊精結合大量水,是形成澱粉凝膠並構成麵包松軟口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d麵筋蛋白變性:60-70℃變性凝固,釋放部分結合水,形成麵包蜂窩或海綿狀組織。這種鋼化作用是麵包具有確定形狀的主要原因。如圖所示。
e成色反應
美拉德反應:大於是150℃時麵包組分中蛋白質、氨基酸等與糖、醛類物質發生的羰氨反應。形成由灰至金黃的顏色。
焦糖反應:糖類在高於180後形成焦糖色。
酶促裼變:在40-60℃時多酚氧化酶催化的酚類物質的反應,形成裼色,這是次要的成色反應。
f香味的產生
主要由兩部分:
酵母發酵時形成的一些醇類、酸類、酯類物質在烘烤時的變化;
成色反應時形成的醇類、醛酮類、酯類物質。它們構成麵包特有的風味。
1)麵包在烘烤中體積和重量的變化
A.體積增大的原因及影響因素
體積增大的原因:
a.膨脹氣源:CO2、水、醇、酸、醛類受熱膨脹;
b.澱粉糊化也膨脹;
c.蛋白質變性後形成剛性,維持已膨脹的體積結構。
影響因素:
a.前期發酵狀況:包括酵母活力,面團持氣性,醒發狀態;
b.烘烤初溫:適宜。太高時麵包很快形成,不利於後步體積延展膨脹;
c.烘烤濕度:濕熱空氣潤濕表皮,否則破裂;
d.是否用烤模:模具減少了麵包坯散發氣體的有效面積。
B.烘烤後重量變化
一般烘烤後重量會損失10—12%。損失的主要物質及比例為:
水份95%;乙醇1.5%,CO23.3%,揮發性酸0.3%,乙醛0.08%。重量損失大小主要與機包大小、是否用烤模有關系。
㈡ 西點和蛋糕哪個好學
西點和蛋糕各有特色,選擇哪個學習更好主要取決於個人興趣和目標。
一、西點的基本介紹與學習難度
西點,又稱為西式糕點,種類繁多,包括麵包、蛋糕、餅乾等。學習製作西點需要掌握基本的烘焙技能,如材料的選擇、面團的製作和發酵、烘烤技巧等。對於喜歡探索不同口味和種類的糕點的人來說,學習西點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由於西點的製作涉及基礎的烘焙原理,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起來相對容易。
二、蛋糕的魅力及學習要點
蛋糕作為甜點的重要代表,其種類繁多,製作過程中需要掌握麵糊的調制、糖分的控制以及裝飾技巧等。學習製作蛋糕同樣需要了解材料的特性,掌握合適的烘焙溫度和時間。蛋糕的裝飾環節對於提升蛋糕的整體效果至關重要,這也為學習者提供了創造和發揮的空間。雖然蛋糕製作看似復雜,但只要掌握了基本技巧,也能較快上手。
三、比較西點和蛋糕的學習難度
總體來說,西點和蛋糕的學習難度都適中。哪個更好學,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的興趣和動手能力。如果對烘焙有濃厚興趣,並能投入時間去練習和掌握基本技巧,那麼無論是西點還是蛋糕,都能學得很好。當然,對於剛開始接觸烘焙的人來說,從基礎的烘焙技能學起,逐漸探索不同的領域,是一個比較穩妥的學習方式。
四、個人興趣和目標的重要性
無論是選擇學習西點還是蛋糕,最重要的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目標來做決定。如果喜歡探索不同種類的糕點,並且希望在未來能夠從事西式糕點的製作工作,那麼學習西點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而如果喜歡製作精美且富有創意的蛋糕,並願意在蛋糕裝飾和製作上深入鑽研,那麼學習蛋糕製作則更為合適。
綜上所述,西點和蛋糕各有特色和學習難點,選擇哪個學習主要取決於個人興趣和目標。掌握基本的烘焙技能並不斷練習和探索是學好兩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