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日蛋糕 » 諸暨生日蛋糕店哪個比較好
擴展閱讀
泉州哪裡有蛋糕店 2025-05-02 09:17:03
德國蛋糕一般多少人民幣 2025-05-02 09:06:27

諸暨生日蛋糕店哪個比較好

發布時間: 2025-05-02 08:32:14

① 諸暨風俗文化,誰知道阿

諸暨風俗文化
諸暨民間婚俗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一個民族,一個地區都有與眾不同的婚姻習俗。
諸暨曾是越國故都,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歷史傳承,可以說諸暨民間婚俗既有中國封建社會大體一致的禮儀定規,又有越地獨特的地域色彩。
一、相親 在諸暨舊時鄉村中,男女青年到了十六八歲,甚至有更早的,前輩父母就要為兒女的婚事操心了。但這些婚姻須遵「父母之命,媒的之言」,須合「六禮」之儀。(所謂六禮,即:納彩,送禮求婚;問名,詢問女方名字及出生年月;納吉,送禮訂婚;納征,送聘禮;請期,議定婚期;親迎,迎接新娘。)《諸暨民報五周紀念冊》曾有這樣的記載:婚姻以媒說合,寫紅箋請於女家,女家以「允帖」答之,其開具生年月日者為「庚帖」,亦曰「日帖」。
諸暨鄉問少有專事做媒的人物,人稱作媒是「三十六行之外的行當」。但民間又認為做媒是做好事,能成人之美,故而牽線搭橋的人還是不少的。;日書上稱媒人為「月老」。鄉間俗呼「媒大」,戲稱「吃三壺瓶」。解放後又稱為「介紹人」。
做媒作伐的人,多數是受人之託去作伐牽線,頻頻奔忙於男女兩家之間。待時機成熟,作媒人就向男女雙方討「庚帖」,又俗稱「龍鳳帖」,即將男女雙方的姓名、籍貫、生辰上,經過媒人,互致兩家。爾後請算命先生推命占卜,看兩人生辰八字是否相合,若合即成。這樁姻緣佳事就邁出了第一步。
解放之後,這些繁褥的禮數基本革除,城鄉間,單位間的男女青年交往日益增多。。但許多青年還有請」介紹人」牽線搭橋,認識戀愛的。在農村雙方不甚了解互相情況,還有相親的過程。所謂相親,有「看姑娘」與「看人家」兩種方式。
「看姑娘」是媒人陪小夥子去女家。雙方見面,讓男女青年互相看看人品相貌。由女方父親叔伯或兄弟作陪,通過吃茶閑聊,觀察小夥子的言談舉止,了解人品性格修養。新客人來自然要請嘗小點心。這可不是一般意義的小點心。如果女方對小夥子滿意,必定奉上甜湯圓,這就有祈祝這樁姻緣「團圓」的意味。如若不甚中意,那小點心是什麼就說不準了。
「看人家」則是姑娘到男家去作客。一般由女方女眷陪姑娘一起行動。這實際上是對男方家庭經濟、住房、環境、鄰里關系的一次綜合考察,婚姻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次行動。八十年代之後,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生活觀念的改變,姑娘小伙接觸越來越多,思想感情交流也日益活躍,如若戀愛,雙方早知根知底。昔日「相親」習俗已將漸漸退出歷史舞台。

三九廿九」的由來

明朝時候,王家井小集市近旁有個叫灌湖的村子,住著一位精明能乾的中年漢子。這位漢子整天挑著一副長菜籃,穿東村走西庄去兜售他那從外地批發來的「洋紅洋綠引線頂針」或「千張豆腐乾」等日用小百貨。由於他能說會道,手腳勤快,生意著實勿錯。
可是,時間一久,村婦們發覺與這個小貨郎搞交易,一不小心會被他的花言巧語所欺矇,心裡很不是滋味。
一天,小貨郎來到了杜泥嶺下的小山村叫賣吆喝。有個村姑喜滋滋地跑去,樂顛顛地向他買9絞青棉線,每絞3個銅錢。村姑挑好線一一清點。然後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人人都疑他貪小便宜,暗中捉弄。今天讓我一試。於是村姑豪爽地叫道:「客人唉,9絞線,3個銅錢1絞。那麼三九廿九對不對?」她邊說邊遞過去疊成一截的25個銅板。小貨郎一聽滿心喜歡,接過錢數也不數投進了藏銅錢的小竹兜里。走到巷口,村姑一把抓住小貨郎的長菜籃,急不可耐地叫怨了,算錯數,多給錢了。事實面前小貨郎不得不退還了多收的2個銅板。當他退出自認為多收的2個銅錢時,村姑不禁 粲然一笑,鄭重其事地說道:不必退了,我是特意試試你的,只給了你25個銅板,還得補你2個呢!因為貪小,你連我給你的錢數也不數,下次還是老實點吧!
自此以後,諸暨民間就以「三九廿九」一語去譏諷斥責那些想貪小利而結果搭錯腦筋稀里糊塗的人,直至如今,流傳不絕。
鄉間的小習俗

諸暨向以文化積淀深厚著稱,因而散布於民間的細小習俗,也蘊涵著耕讀傳家的韻味,雖不見經傳,卻也綿延不絕,流傳至今。今擇一二小習俗,以供識賞。
▲每當有親戚送來一隻成雞(也可以是購買的)准備留下飼養。主婦定會一手提雞,經自己的胯下繞纏三五圈,兩手交替接送。據說如此一纏可免去陌生雞東竄西鑽而走失。
▲為滅鼠,家中引進貓,特別是大貓。不是將貓直接送到家,而是把貓連盛放的曲籠擺在後窗的牆腳下,再從樓上的後窗放下一條繩,縛牢曲籠,再慢慢懸空吊上去,然後提著曲籠,把貓放出來,讓其美美的吃一頓。這么越窗而過的貓,就不會逃「娘家」溜西家了。

清明望囡

諸暨民間習俗,女兒新嫁作媳,次年清明,父母親要擔物品探視女兒。一則表示父母愛女情深,二則是為女兒抬抬臉面。
望囡物品相當豐盛,除一些普通的偃月果,團圓果外,有許多石榴果,代代果,其象徵子孫繁衍,代代相傳;有花轎果,雙櫻桃果,雙頭鴛鴦果,則是祝願夫妻恩愛,白頭皆老;有壽桃果,元寶果,是企盼家中老輩身體康健,福壽雙全。這些禮果與糖果,炒米糕、荸薺、甘蔗等一起拼成籃頭,由父母兄弟挑到女兒家。
隨後端午節,娘家又要准備綠豆糕、茶葉蛋、五月桃、端午粽,還有數十把編織精巧的麥草扇去探望女兒。而婆家則將娘家挑來的禮品分贈給左鄰右舍、至親好友,以示和睦相處,互幫互助的真誠問候。

慶生做壽

諸暨風俗中「過生日」和「做壽」是件大事。所謂「過生日」是1歲至30歲的稱謂,而50歲之後方可稱為「做壽」。
嬰兒呱呱墜地,對父母長輩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喜事,待到周歲,外婆家挑著衣衫鞋帽、粽子糕點水果和雞蛋前來探望。主人家將水果雞蛋糕點、放在小盤中,分贈左鄰右舍,客氣的鄰居則回贈小錢祝賀,俗稱「百歲錢」。慶生一為將喜悅之情告訴大家,二為增進鄰里間的友好情誼。此後,10歲、20歲時,由外公外婆或舅舅、姑姨送點衣穿鞋襪,聊表慶賀。30歲、40歲由於正值人生事業、家庭發展的黃金時段,一般較忙,生日就忽略了。
到50歲,如果做了外公外婆,女兒女婿會在49歲之年,提來籃頭,送上衣衫鞋帽,以示孝心。60歲、70歲的壽慶現在還很流行。另有63歲,有「鯉魚要過灘」之說,女婿女兒要買一條大鯉魚送給父母。66歲,女兒要送66塊紅燒肉給父母,因諸暨古俗中有「六十六,閻王老爺要吃肉」之語。據說,只有女兒敬上這般孝心,老人才能度過命中劫難。
80、90歲的老人,村中稱為長壽老人,子孫們當然也樂作慶賀,場面熱鬧。

新婦回門
已嫁的女子第一次返回娘家探望父母,這就叫「回門」。回門一為感念親恩深重;二為問候父母安康。
我市新婦回門在新娘婚後第二天,由夫妻雙雙攜帶禮物探望岳父岳母。女兒回家,娘家人自是喜不自禁,再加上半子(女婿)伴同,岳父母往往要設便筵招待新姑爺。席間請幾位長輩兄弟相陪,長輩往往以過來人的口吻告誡小夫妻應恩愛相待,白頭到老。父母則教導女兒要相夫教子、勤儉持家。
按古俗,回門新婦女婿,得等天黑之際返家,但決不能在岳父家過夜。

過小年

在馬劍、寨頭等地流傳著一種六月初頭過小年的傳統習慣。
小年節日來臨前,各家主婦就忙著准備各類佳餚,殺雞宰鴨、蒸米糕、作饅頭、炒制瓜子花生等零食。節日清晨,舉家赴田頭帶籃頭謝田公田姆賜予豐收。早飯後,迎接老親新眷,遠朋近友,到家過節。中飯餐桌上,大家促膝談心,互相問候,十分高興。
過小年時,主人往往要邀請親友各帶相好朋友一起到家中過節。因為有誰家來客多,就是誰家路廣人發之說,故每年此日,家家戶戶賓客盈門,少則一二桌,多則四五桌。
過小年是親友相聚,共話家常的節日。它與春節一樣,大人們吃酒會客,小孩子自由嬉鬧,但它卻少了春節的許多繁俗禮節,多的是親友相聚時無拘無束的親近。

西施孝寓團圓餅

這是流傳在我市五泄江一帶鄉村的一種美食——西施團圓餅。它以純正精細的麵粉和蕎麥粉作皮子,用當地土產蘿卜、蔥、香椒、鮮豬肉拌和為餡,手工包制而成的一種扁圓餅子。以文火煎烤而食,其味香鮮,深受當地百姓喜愛。
據當地百姓介紹,這餅源自我們諸暨人心中的女神——西施。
話說春秋時吳越爭霸,越王勾踐兵敗稱臣,卧薪嘗膽,積聚力量以圖東山再起。為爭取生息時間,勾踐聽取文種范蠡之計,動用美人計迷惑夫差,將絕色美女西施、鄭旦送給吳王。
西施在吳國深受夫差寵幸,但卻時時不忘家鄉,想念家鄉父母親朋。一年冬日,冰雪滿天。西施在靈山上遙望故鄉,鄉情難抑,忍不住撫琴遣懷。吳王聞之, 來為美人寬懷,並追問美人因何愁眉不展,玉容憔悴。
西施淚水盈盈,告稟吳王:時近冬至,她倍加思念在薴蘿山下的父母,在五泄江畔的外公外婆。當年她未入吳時,每逢此日,她必與父母一起,烤制銀絲圓餅,用以探望年邁的外公外婆。如今遠離家鄉,不知家中長輩是否安康,怎能不悲從中來?
夫差聽得西施之言,欣然點頭:「美人敬老之心,一片赤誠,令人敬佩。你盡可如期做好『銀絲圓餅』,我遣快馬送去越國你老家,豈不既盡了你的孝心,又解了你的心頭之憂呢?」
西施見吳王應允,不覺舒愁展眉。
數日後,西施的外公外婆果真收到了千里迢迢送來的「銀絲圓餅」。老人在嘗食時,竟在餅中發現一塊小綾,上書一首小詩:「汪汪眼中淚,香香籠中餅;冬去春來時,共敘團圓情。」
後吳國被越國打敗,泛舟五湖的西施曾回老家看望過外公外婆。西施寓孝心於其中的「銀絲圓餅」也被稱作「西施團圓餅」而流傳了下來。
現在在五泄江畔一帶的村莊,仍有人家逢年過節,婚嫁壽慶,仍做這道點心以待客。想必,這也是後人對西施一片孝心的嘉許吧。
釀 酒

釀酒是我們諸暨農民得心應手的技藝之一,即使如今瓶頭酒、禮品裝的商品酒鋪天蓋地般地充塞碼頭、街道、店鋪、攤位,大有一統天下的態勢下,那村村蔓延,家家釀煮的酒,反而成了人們的酒中最愛。
酒釀。是農戶隨時釀飲的軟酒。特別是家有產婦,那更是非釀不可的傳統習俗。據說這種名之曰酒釀的甜酒,系非常適合滋補產後婦女的珍品。因而用純糯米先浸一晝時,再用特製的酒甑蒸熟,又澆冷水使其退熱,再以熱水(第一次淋過的冷水變熱水)重淋,使其復原回熱後,便將甑里的糯米飯倒進竹匾里,撒上事先研細的定量酒白葯,攪拌均勻後,就裝入大小適宜的陶罐或瓷缽里,抹平壓緊,中挖一窟就可。冬季天寒,須在罐缽四周或圍以燥稻草,或裹以棉絮以保溫。夏季天熱就無須麻煩了。經過一二天,甜美可口的酒釀就已製成,可一飽口福了。酒釀俗呼酒漿,因其味美,酒精含量少,為大眾所喜愛。
白酒。因其色白如煮飯時的湯水,故名。白酒的釀製法與酒釀差不多,不過所用的白葯有所差異。在釀制的後期須把酒米飯灌入壇里,加入一定比例的溫水,封嚴壇口,壓實撳緊,約10來天後就可取飲了。
老酒。老酒系我市湖畈地區的農戶所常制。農家憑著糧食足、糯米多的優勢,因此多以制老酒自飲與待客,釀制過程當然要多費一些功夫和心思了。
燒酒。燒酒現在市場叫它白酒了。燒酒也是我市農民自古以來不可或缺的常備酒,特別是山農。在夏日炎炎的酷暑天,不少癮君子,反而喜愛這種酒精含量高,性猛的家釀燒酒。燒酒因原料不同,便有高粱燒、六穀燒、大麥燒、番薯燒。燒酒的製作大多數的操作都是由農戶自己負擔的。前期還有一種叫「麥露」的酒,據說「麥露」抵過老酒,有的甚至說比老酒還要好。燒酒蒸煮時有套特製工具,須由專人來操作。
句改進的俗語

諸暨鄉下,流傳一句俗語:吃過清明飠果,百姓要叫苦。這在過去很現實。清明前後正好是春耕春播的最佳季節,是決定農作物一年收成的關鍵時刻。因此,吃過清明飠果後,農民們都會熬苦賣命投入山地田畈。
21世紀的今天不同了。鄉親們吃過清明飠果後仍很悠閑,老人們打紅星搓麻將笑談風雲,青年著時裝騎摩托瀟灑一回。因目前故鄉人大多注重於工商業或外出打工,山地農田已成副業。湖田也大多根據人們需求種植,並配備加工、促銷等與市場經濟接軌的一條龍生產。說明白點:現代鄉村的農業也被工商化了。他們把大多精力放在高效益的工商業和外出打工上,因此,農家已沒有忙閑季可分了。
如果一定要提到個節氣,所謂過清明,就剩下上墳、踏青、吃清明飠果了。再因清明節後氣溫宜人,各行各業也帶著新春的歡樂投入正常運轉,農民們也就在惠風嬌陽下步上經商治業或外出打工的財路。因此,故鄉人已把「吃過清明飠果,百姓要叫苦」的陳年俗語,改進成:吃過清明飠果,百姓好發富。
大腳布

可以說,最富有會嵇山區特色的當推大腳布。
浙江紹興,嵊州,諸暨三縣相交處都有這東西,只是名稱有叫「大面布」或叫「大腳布」的不同。
大腳布可能從古到今都是一個樣子,一塊長約兩米寬五十公分的白洋布,因為製作簡單,原料成本低廉,故市價也低到了極致。雖然如此,人們還是喜歡自己動手製作,它不是什麼摩登的裝飾品,卻如大多數男人的煙斗一樣是須臾不離左右的物品。
大腳布可派上很多的用場。在大熱天里,它起的是毛巾的作用。同時系於腰間,在勞作的時候可以增加腰腹的力量。所以兒時的夏日,常常可以看到那些腰系大腳布吭唷吭唷挑著幾百斤重谷擔的漢子,走一陣,就用「垛支」支起擔子歇上一陣,同時又騰出手來撂上腰間的大腳布擦一把滿頭的確大汗。
經歷了一天的勞累,男人都要去河裡洗個澡,這個時候, 大腳布又變成了浴巾了。搓洗幾下,再擰乾擦盡身上的水珠,最後往臀部一圍,儼然一副女人的圍裙樣,就這樣徑直回家去,省卻換短褲頭的麻煩。
到了趕集時,如果買了瑣碎物品又沒合適的袋子裝,可以將它們分別裹在大腳布的兩頭,搭在肩上帶回來,這個時候,它有點像北方的褡褳。
有不太計較臟的,當在山上勞動時收獲一些鞭筍野果時,也可以裹進大腳布搭在身上。因為每每上山的人總要候便當背一些毛竹或樹丫枝回家,往往騰不出手,這樣大腳布便派上了用場。
友人不久前千里迢迢趕來看我,我們談及兒時的大腳布,他悻悻道:「早消失了罷,現在沒人務農了,大夥忙著趕經濟大潮掙錢呢。」
大腳布,也許真的只能從兒時的記憶中去搜尋你的蹤影了。
諸暨湖田熟 天下一餐粥(地方諺語)

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
泌湖年成熟,黃狗都好討老嬤。
若要諸暨富,山上下功夫。
三夜月明來報早,一朝雷動好撐船。
三個太陽叫皇天,一場雷雨水來淹。
萬田十三家,楓橋得七家。
天芝山戴帽,坑塢山穿袍。
低湖生在高山上,高湖跌落水中央。
平闊勿闊,狹山勿狹。
活著勿可過琴弦崗,死掉勿可見閻羅王。
仙師老爺靈,四圈落雨橫里晴。
要吃香煙強盜牌,要弔膀子羊市街。
偷白鯗,咬奶頭。
游過天下八百州,勿如陶朱山後一搭頭。

② 寫隨筆,隨便寫什麼都可以,立刻要的作文

家鄉的秋天
火紅的夏日剛剛悄然逝去,涼爽的秋天就已悄然降臨。伴著和煦的風、輕盈的雨,秋姑娘向我的家鄉姍姍走來。家鄉便又迎來了一個風蕭蕭、雨綿綿的秋。

在四季中,秋不如春生機盎然,也不如夏熱情澎湃,更不如冬銀裝素裹。秋所有的,只是那種淡淡的夢幻氣息,永遠給人安靜的空間。而也正是這種安靜,造就了秋獨特的魅力。

家鄉的秋是喜悅的。仲夏深黛的綠色田野,字啊時光的洗禮下,由一個花枝招展的妙齡少女變成了一位雍容華貴的少婦。金風拂來,麥浪滾滾,擺弄出嫵媚的姿態,散發出誘人的芬芳。他在農民面前賣弄它成熟的一面,此時秋高氣爽,深藍的天空猶如被雨水沖刷過,朵朵白雲像鼓滿了帆的小船,晃晃悠悠地漂浮著。農民們的心情特別的好,正忙著收割呢!雖然都累得汗流浹背了,但是一定要等到五穀豐登才肯停下來,看著滿滿的谷倉笑了。秋天在這是是屬於農民的,秋在他們心中永遠是數不盡的喜悅。

家鄉的秋是浪漫的。仲夏翠綠的片片新葉,此刻也被時光由稚嫩的孩童變成憔悴的老人了。它們的使命結束了,便一個接一個的脫離母體,在空中轉幾個圈,翻幾個滾,然後華麗麗地落地。落葉歸根,葉兒們又分回母親腳下,化作塵土滋潤土壤,便結束了自己短暫卻又充實的一生。如果當一片似火的楓葉落在你肩上,請把它收藏好吧,它是那樣的清純與灑脫。

秋風蕭瑟,的確,秋風會帶給人從骨子裡滲出來的凜冽,但也會帶給人們涼爽。天高雲淡,

秋之懷古
楓葉掙脫了樹枝的依戀,決然如蝶般飛向天空,悠悠地努力向上飛舞,綻放著生命最後的美麗。
我抬頭靜靜地仰望,在盤旋的那片鮮紅里,我看見了你,李後主。

總覺得,你是個有秋天氣質的男子,有秋月般的美好、秋風般的清涼、秋水般的澄澈……我想上帝是眷顧你的,他給了你絕世的才華,這份才華讓你沉浸在對詩歌的痴迷里,讓你的思想如孩童般的天真。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你的詞里總是帶著秋天的那份寂寞哀傷。因為在世人眼裡,你是「不務正業」的,而我卻一直惋惜著:「做個詩人真絕代,可惜薄命做君王」。我自私地認為,你,確實應該做一個詩人而不是帝王。
我常常想,如果你像眾人希冀的那樣,為南唐的政治而繁忙,那麼,你還會寫出那麼多流芳百世的篇章嗎?你還會是你嗎?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向東流呵,向東流……

隨著一陣陣涼風吹過,天空變得朦朧,雨絲紛紛揚揚飄落,細細密密,冷冷清清。
我撐開傘,看著那片楓葉。在雨絲的侵襲下,那片鮮紅格外醒目,它掙扎著,掙扎著,努力的斜著身子向上升,向上升。
恍惚里,我看見了你,易安居士。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歲月荏苒,人到中年的你,增添了一份凄清與孤寂,將漫天愁緒抽絲剝繭,獨自一人細細紡織,化愁為美。
一時之間,竟想不出任何語句來形容你。因為對你來說,任何形容都顯得那麼空洞、蒼白。我不敢說自己了解你,在你面前,任何人都顯得淺薄。
但我一直喜愛看如秋菊般的你。喜歡你的堅強,欣賞你的倔強,心疼你的憂傷。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確是舊相識。」你看,有多少高官貴權,依然花天酒地;你看,有多少文人,仍舊歌詠風花雪月;你看,有多少女性,依舊甘為奴僕……但易安你卻不,你絕不隨波逐流,你有自己的理想。風餐露宿,顛沛流離,並沒有改變你的愛國赤誠。
但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喪失親人的遭遇,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啪,啪啪,啪啪啪」,雨越下越大,在雨傘上敲打出悲傷的樂章。楓葉已被雨水打落,那片鮮紅落在泥濘里,泥水彌漫了上來,又被雨滴沖落。它周而復始著,做著無畏的抗爭。
低下頭,我看見了您,陶潛先生。
傾聽田園的精美,看您用菊花醉成茶。
我喜歡「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里瀟灑飄逸的您;也喜歡「吾年過五十,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性剛才拙,與物方忤。自量為已,必殆俗患僶俛辭世,使汝等幼飢」的對子女的心懷慚愧的您;更喜歡「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態固常在」的如金剛怒目的您……
浮浮澱澱的人生,沉沉淪淪中揚起又落下。不同的人生,就如一杯杯各具情態的茶,而您,陶潛先生,正如那菊花茶,只有獨具慧心的人才會發現您的本質,不張揚、淡淡的走過每一個角落,保留著自己的那份獨特,不沾世俗的干凈的您……
冬曝其月,下濯清泉,勤靡余勞兮,心有常閑呵……
雨停了。
那片鮮紅被許多落葉掩埋,看著那一堆紅葉,我尋不見它的蹤影。也許「化作春泥更護花」就是它最好的歸宿了。
收起傘,不經意間抬頭:哦,太陽又出現了。

樂的是導游
旅遊旅遊,不是旅山,便是游水,因此,每次旅遊歸來心裡總是嘆息:「唉,山還是那樣的山,水還是那樣的水」。倒是這次昆、大、麗之游,心裡總有一番特別的樂意,不為別的,就是因為有了導游沙沙。
沙沙姓沙名不叫沙,要我們叫她沙沙是她自己的建議,說這樣叫顯得親切一些。
不知朋友們對一位導游是否優秀的評判有何標准,在我看來,一定逃不出視、聽、感三個方面,而沙沙恰好是這三者齊美的一位導游。
因兩個多小時的空中顛簸,快到昆明機場時我已是倦意綿綿,當飛機徐徐下降時,我的心就有一種如釋重負之感。昆明啊,您素有春城、花城之稱,這下我踏上了你的土地,你總得給我一種清涼、舒心之感了吧。誰知,當我走出機艙時,迎面而來的是一道銀白色的太陽強光,射得我雙眼難睜。當我雙腳踏上機場的水泥地面時,又是一股火辣辣的熱氣從腳底鑽上心頭。失望了,「這那裡是春城啊,分明是一個盛夏的午後。」心,默默地埋怨著;腳,懶洋洋地移動著;眼,遠遠地掃視著,迫不及待的是,早點遇上來迎接我們的昆明導游,登上他們的旅遊專車,去賓館睡上一覺。
看見了。在擁擠的出口處站著一位年輕的女子,她一手捧著一束白底紅邊的康乃馨鮮花,一手舉著寫有「歡迎諸暨旅遊團」字樣的紙牌,我想,這肯定是來迎接我們的昆明導游。她,上身穿一件白色細線衫、外套一件米黃色馬夾,下身穿一條黑色牛仔形長褲,腳穿一雙白色帆布鞋。這樣一副著裝,這樣一束鮮花,一下子讓我倦意頓消,心裡立刻想起「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詩句來。
在隨團的諸暨導游介紹下,這位昆明導游一一與我們相認了。出於第一眼好感,我站在一旁細細觀察起她的一舉一動來。她每認一個人,就會在那束康乃馨中分出一朵送給他;每當她把一朵康乃馨送給我們的團友時,都會面帶笑容地對視對方,並柔和地說上一聲:「您好,祝你旅途愉快」!當她站在我的面前躬身向我提上一朵康乃馨時,她那雙鑲嵌在白白臉蛋與齊眉額發之間大眼睛特別有神、特別有情。在這種神情的傳遞中,我已覺察到,昆明是滿城的春意、滿城的花香。
如果說,視覺只能給人帶來一種美好的猜想的話,那麼,後來所聽到的每一句糯滋滋、甜密密的解說更讓我對她產生敬佩之情。不說別的,就是在簡單的自我介紹中,也顯現出了這位導游的青春活力:「大家好,我姓沙,你們可以叫沙導,也可以叫我沙沙,不過我喜歡大家叫叫沙沙,這樣顯得親切一點。嘻嘻!」一句開場白,就讓滿車倦意的遊客哈哈大笑起來。
按照行程約定,來到昆明的當天,我們就要乘坐旅遊專車沿途參觀這里的標志性建築金馬碧雞訪和東西寺塔。由於時近下班,街上已顯行車高峰,進城遇堵車是大家最鬧心的事,何況我們是一途勞累的遠方旅客。不知沙沙是不是看出了我們臉上的表情,很快從城市堵車特證中切入解說,說堵車是因為這幾年昆明在大搞城市建設的原因,強調,通過幾年的城市建設,昆明已顯得越來越繁榮,大家沿途看到的景點,改觀的道路都是在一次次堵車中誕生的。呵呵,不說不知道,一說真湊效,大家真的被沙沙的巧妙解說消除了煩躁。加上她穩重、圓滑的音質,好幾個人都還交頭接耳興奮地稱贊「嘖嘖,這聲音真美了,真的如收音機一樣美哎。」
沙沙能說會道,說得有道有理,道得有情有趣。10月30日,是我們從大理赴麗江的一天,沿途要坐5個小時的車,中途不免要下車小便。大家都知道,旅遊中,管小便叫「唱歌」,看到一個設有汽車加水又和小買點的地方,我們便建議司機停車「唱歌」。下車處正有一個公共廁所,但每人進去得付5角錢,回到車上的人都一言一語地開起玩笑來,說這里唱歌也不便宜,「一曲小調還得付上五毛錢。」聽到大家在幽默的玩笑中帶有諷刺的味道,沙沙又拿起話筒作了解釋。她解釋說,這沿途的廁所是幾家少數民族集資自發建造的,這里的少數民族窮,他們這樣一來,既為自己生活找到了出路,也會改變沿途環境臟臭的狀況作出了貢獻。意思還是讓大家給予一定的諒解。
或許是為了盡力挽回遊客的好心情,她還特意說出了有關旅遊中把小便說成「唱歌」的故事。說的是當地一位爺爺帶頭孫子去親戚家喝喜酒,席間,小孫子吵著要找廁所小便,爺爺教導小孫子,喜酒桌上不能隨便說小便,這樣不文雅。「怎麼說好呢?」小孫子問爺爺。爺爺告訴小孫子說:「就說要唱歌吧。」小孫子點點頭記住了。
回到家,小孫子跟著媽媽去睡覺。半夜裡,小孫子尿急了,便吵著要起來唱歌。睡意蒙蒙的媽媽對兒子說,要唱歌你就唱啊,不過大家都睡了,你就在媽媽耳邊輕輕地唱,免得吵醒其他人。兒子就聽媽媽的話,在媽媽耳邊真的來了個「泉水叮咚」。故事不長,卻引來滿車的哈哈大笑。
昆明、大理、麗江之游,不僅地放散而且相隔距離長,每天都要坐三五個小時的車程,最多的一天要坐九個小時的車。旅遊怕坐車恐怕是旅遊者通病,原因就在於坐車沉悶。但這次由於沙沙的調動,我們都沒有這樣的感覺,對於我來說,是一點也沒有這樣的感覺。因為,沙沙不僅能說會道,有情有趣,而且解說中的知識也比較全面,能把政治的、民間的、業務的、地方的有機地結合起來。不管車程有多長,她總有說不完的話,而且句句讓我們覺得新鮮、有用。比如說我們去游石林的路上,她叫我們一定要用思維想像的方法去觀賞石林,反則就變成了郭沫若一首詩中所說的那樣:「遠看大石頭,近看石頭大,石頭果然大,果然大石頭。」想想吧,如果她沒有恰當好處地用上郭沫若這位大文豪的打油詩,她這番解釋能讓我們捧腹大笑嗎!
寫到這里,朋友們可能會問我,你說這位導游這樣青春、這樣活潑、這樣有情趣,會不會也是「骨子太輕」的那一種啊?不是,一點也不是。她不但話中有情、話中有趣、話中有知,而且話中見真、見誠。她向我們介紹在少數民族區域買東西的規矩、教我們在景點買東西的辦法、教我們在娛樂場所不被人詐騙的做法。總之,方方面面替我們想得十分周到。說真話,我是時時處處感覺到,沙沙是一位高素質的好導游。
「七彩雲南」是雲南名特產的大賣場,每一位導游都會把自己所帶的團隊帶到這個賣場里去一轉。沙沙照例也把我們帶去了,但與眾不同的是,一路上她除了向我們介紹「七彩雲南」里的貨品、品質外,還特地說明,遊客怎樣去買東西最合算、買什麼東西最有意義等事項,字里句間一次次讓我感覺到,沙沙不僅是一位好導游,而且還是一位精明的「當家婆」。更讓我好感的是,她當著我們的面直言了雲南的導游為什麼一定會帶遊客去七彩雲南購物的理由。原來,「七彩雲南」是雲南省政府行為而開設的一個旅遊大賣場,按照當地規定,每一會導游必須把遊客帶到這里選購商品,遊客買多少東西,這個賣場就給導游記錄多少分值,各旅遊公司按這個分數給導游分配獎金。最後她強調,要大家到這里來,不是她強行拉客做生意,是政府為了做大旅遊產業的一種措施,希望大家多多諒解。我是一位在旅遊中不願帶「回貨」的人,聽她怎麼一說,倒也動起了真情,破例在這個大賣場買了1000多元的東西帶回家,算是購物致謝。因為在她的言行中,我看出了沙沙這位導游的真、善、美,我應該謝謝她。
如今,旅遊歸來已有好幾天,對於旅途上的沙沙,在我的腦海里還不時地如影片一樣出現。確實,她如一口醇香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樂意濃濃。我想,早先有寫下了「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詞句,自己是不是也應該總結一下,或者是請詩人去寫下有關於旅遊與心情哲理的詞或詩句來,需要表達的是,旅遊中的好心情不完全在於景美,假如有了一位好導游,也一定能帶給遊客的一份好心情。可謂是樂在導游啊,不知哪位詩人能讓我如願。我期待著!

心底的記憶

昨日的情懷,淡化成心底的記憶。­

在氤氳的午後,你的顏容,不經意地在心底泛起,一如微風拂過寧靜的湖畔,只在湖心,泛起層層的漣漪;­

你的影子,宛若陽光透過那一抹雲彩,只向我的心田,灑下星星點點的印記。

­

在這萬物萌生的夜裡,突過一絲光線茫然的望著窗外,那如絲般的細雨,彷彿讓我看到了你那象絲般的發絲,你的影子清晰的浮現,在我的眼前,一直流到了心底;­

聽,那屋檐掉下的雨滴聲;­

看,那被雨水滋潤的小樹苗;­

想,那張熟悉的臉,往日的歡顏;­

冰冷的雨水,打濕著我的眷戀,透過雨幕,你的影子日漸模糊遠去,我的心,不停的呼喚;我的淚水滑落,悄無聲息。。。。。。­

­

在一個寧靜的傍晚里,心,就象被你牽住了線的風箏;無論歲月如何流逝,魂靈,都被牢牢地拴在對你的思念里。。。。。。。。。。。­

­

聽,那清脆的蛙叫聲;

看,那飛舞的螢火蟲;­

突然,想起那美好的過去;­

想著把美好完整的片段永久地保留;把痛苦哀愁,拋向無垠的星空;但,無法忘卻的記憶,依然時時在心底蠢蠢欲動。。。­

­

午夜裡,一聲長長的嘆息,往昔的種種綿綿情愫,便在心裡亂成了糾結;無法讓自己,在晝夜裡,去平息那,思憶的飄舞……­

聽,秋蟬把海水叫寒;­

觀,秋風把綠葉催黃;­

回味,那情感的酸辛;­

猛憶起,往年的舊痕;­

便感到,萬般的悵惘。­

憂郁的情緒就像那被秋風催黃的綠葉,心間掠過秋風的痕跡。­

­

一個人,茫然望著窗外,看,那已經枯黃的落葉,隨風的方向;不知道,它們要一直飄舞到哪個角落,才能停歇?

­

我的沉默,便如暗夜般深沉;惟余你的氣息四處彌漫,在我周遭的時空里晶瑩閃爍……秋風掃過葉不留,誰道寒冬一心愁。。。。。­

聽,寒風的嚎叫;­

­

看,雪花的飄舞;­

憂,思念薄薄的羽翼怎熬得過寒冷的冬夜……­

綿綿的憂傷,似一種成熟的風范,早已沒有了四處張揚的繁華;唯只躲在暗夜厚實的殼里,小心翼翼地捕捉那似有還無,似無還有的模糊情感之慰籍。­

­

夜深人靜月淡,我把淡淡想念輕輕地敲下,透過屏幕送到你的心間,讓這牽掛輕叩你窗欞的時候,悄悄向你傾訴,只把那一聲聲祝福,一份份惦記,托給清風明月,輕輕的給你稍去,在月朗風清的夜晚,讓叮鐺的風鈴,叩響那心中的一抹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