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最無情的生日蛋糕」走紅,為何熊孩子當場痛哭
「爸爸,我生日快到了,你給我准備禮物了嗎?」,「媽媽,我過生日的時候,可以帶我去游樂園嗎?」,「媽媽,我生日的時候想要吃一頓大餐!」……相信做父母的,在孩子生日即將到來的時候,都會遇到孩子拋出的一些充滿期待的問題。毋庸置疑,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能夠過一個特別、難忘的生日。孩子都期盼能夠快快長大,而每過一次生日,他們都成長了1歲,所以,孩子對於生日都非常重視。
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只有學習、讀書,想要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家長要學會多去傾聽孩子的聲音。
⑵ 父親應該如何給女兒慶祝生日呢
1、生日蛋糕:在孩子的生日當天准備一個美味的生日蛋糕,並點上生日蠟燭,中姿讓孩子感受到特別的照顧和關注。
2、禮物:在孩子的生日當天,送上一份精心挑選的禮物,如書籍、玩具、音樂CD等,讓孩子感受到家人的愛和跡培薯關注。
3、慶祝派對:為孩子舉辦一個小型的慶祝派對,並邀請他們的朋友一起共度生日,增加生日的歡樂氣氛。
4、旅行或出遊:在孩子生日的時候帶著他們去旅行或者戶外活動,一起體驗不同的文化和自然風景,創造難忘的回憶。
5、
特殊餐點:在孩子生日當天,為孩子准備特別的美食,例如他們最喜歡的食物或餐廳,讓他們感受到被重視和寵愛的感覺。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應該在孩子的生日之前提前做好准備工作,並根據孩子姿者的喜好和興趣進行安排和指導。同時,這些驚喜也不必非常奢華或昂貴,只要真誠、精心,就能讓孩子感受到家人的關懷和愛意。
6、組織一次家庭活動:可以和家人一起組織一次家庭活動,比如一次野餐或者是一次戶外運動。這樣可以增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讓父母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心和愛。
無論是哪種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讓父母感受到你的關愛和心意。
⑶ 媽媽送兒子生日蛋糕插滿課本:父母的惡趣,有多傷孩子
打開網路APP看高清圖片
作者 風禾
近日,在微博上有個#媽媽送兒子的生日蛋糕插滿課本#的話題,沖上熱搜,被網友熱議。
視頻中,河北保定男孩,過生日時,收到媽媽送來的驚喜蛋糕。
蛋糕上面裝飾著各科的教材,還寫著:
「地球一天不毀滅,你都得寫作業。」
男孩捧著蛋糕,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
網友們議論紛紛,一語點醒眾人:
「大人的惡趣味,一點都不好玩。」
的確!孩子本來就被學業,壓得喘不過氣來了。
一年才一次的生日,父母還惡搞,求孩子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在父母眼中,可能覺得好玩;
而孩子的世界很小,心靈單純敏感,他們會認真、會難過、甚至絕望。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
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父母的惡趣,不是逗孩子開心,而是捉弄孩子,讓自己開心,這到底有多傷孩子?
有位網友曾吐槽,小時候被捉弄的情形。
因為媽媽是護士,她也常泡在醫院玩耍。
而媽媽的同事,一群護士阿姨特別喜歡捉弄她。
因為她從小可愛,那些護士阿姨路過她,就臉上揪一下、或擺弄一下她的頭發…
每次她都不開心,然後媽媽卻總是在一旁看著,也笑。
有一次特別過分的事,發生了。
那些阿姨圍著她,逗她,有個阿姨突然把她的裙子給扒下來,大家鬨堂大笑。
那一刻,對於八歲的小女孩而言,第一次感覺到羞恥。
她大哭起來,而她的媽媽卻還在一旁,跟著她人笑。
她認為媽媽一點都不愛她。
長大後,一想起那一幕,她認為自己不被尊重、被羞辱的感覺,自尊心受損。
那個扒裙子的阿姨,她記恨到了如今。
她一直在懷疑,是不是自己特別地低人一等,才被淪為別人的玩物!
因而,也造成她現在很自卑的性格。
作家蔣方舟的父親,是警察。
小時候,蔣方舟不願意讀書,父親就會一臉嚴肅,拿出手銬來銬在她的手上。
讓小小的蔣方舟認為,只要不好好讀書、寫作,就會被警察抓走。
蔣爸還有一招,就是高高揚起大手掌,示意要打在蔣方舟的臉上。
最後,他的手掌會重重落在另一隻手上,假裝打她。
看到蔣方舟嚇壞的樣子,爸爸都會哈哈大笑起來。
諸如此類的捉弄,讓蔣方舟一直有陰影,也很缺乏安全感。
她常自我懷疑,也千方百計地去討好父母,在成長中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由此可見,大人的惡趣,往往伴隨著恐嚇、取笑、羞辱,會讓孩子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更甚者會讓孩子形成極端性格。
在我們身邊,我們常常看到,熊大人捉弄孩子的情形。
比如,媽媽懷二胎了,鄰居的阿姨逗孩子:
「你媽媽不要你了,因為她懷了一個弟弟。」
大人在一旁樂呵呵時,孩子的世界卻轟然倒塌,內心碎成渣。
有多少孩子,抗拒父母生二胎,僅僅是因為別人的一句話。
而正是這樣一句「玩笑話」,卻像針一樣扎進了孩子的心裡,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過年時,很多大人也喜歡逗孩子。
比如在酒桌上,大人給孩子舔一舔筷子上的酒。
孰不知,這樣的捉弄行為,有孩子酒精中毒死亡。
作為一個成人,我們最基本的修養就是,不捉弄孩子。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堅決反對捉弄孩子,他認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
我們千萬要杜絕捉弄孩子,讓孩子有個 健康 快樂的童年。
1.平等對待孩子
很多年輕父母在社交平台上,喜歡惡搞孩子,還大言不慚地說,孩子生出來就是「玩」的。
他們不停地捉弄孩子,讓孩子哭笑不得,惱怒不止。
這種無知的行為,不僅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更會讓孩子形成性格缺陷。
陶行知曾說:
「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為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
孩子雖小,但他們的自尊心很強,自尊心一旦受損,孩子的性格和行為將會產生一系列的偏差。
因此,為人父母,我們要平等對待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尊重,他們才能成為一個自尊自重自愛的人。
2.嚴厲制止別人捉弄你的孩子
在我們中國,很多父母總是將情面放在第一位。
當別人捉弄你的孩子時,你能感覺到孩子的尷尬與不安。
但往往很多父母,卻在一旁跟著笑。
孩子向父母尋求幫助時,父母反而會說:「喜歡你,才逗你呢!」
殊不知,這樣會讓孩子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作為父母,當別人捉弄你孩子時,我們要嚴厲制止:
別抹不開情面,有什麼會比孩子更重要呢?
孩子受到保護,也會對父母產生信任感,這才有利於孩子的 健康 成長。
3.教育孩子,如被捉弄必反擊
與此同時,我們要給孩子設立原則和底線。
如果他人突破底線和防線,來捉弄孩子,給他們造成不適時,要尋求幫助,或者要求對方道歉。
一個有原則和底線的孩子,不僅不會被別人輕易捉弄;
他們也會度己及人,不會對別人惡作劇或者捉弄別人。
任何帶有「捉弄」意味的方式,都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
成年人尚且不喜歡被別人捉弄,那麼將心比心,孩子又怎麼會喜歡呢?
你有沒有捉弄過自己的孩子?或者童年時有沒有被捉弄過?歡迎評論區分享。
⑷ 愛意滿滿!「95後」父親為女兒織生日蛋糕,父親的陪伴對孩子有多重要
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父母的陪伴絕對是最重要的,多少金錢多少物質上的豐裕都沒有辦法比得上父母給予孩子的陪伴。並且父親和母親的陪伴都是缺一不可的。很多家長都覺得父母只要有一個人能夠陪伴在孩子身邊就足夠了,殊不知父親的陪伴對於孩子的成長性起著多大的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如果是男孩子從小缺少父親的陪伴,他的性格就會更加的偏女性化。而如果是女孩子從小缺少父親的陪伴,他在和異性相處的時候就會比其他的人更加的不自然。有些女生甚至會恐懼和異性的接觸。
⑸ 14歲男孩的生日蛋糕走紅網路,只因為……
如果你的孩子過14歲生日,你會送給他什麼造型的生日蛋糕呢?相信多數家長會選擇充滿童趣的造型,而一位警察爸爸卻不按套路出牌,他給兒子的生日蛋糕上寫著幾個大字———十四歲要負刑事責任了!
()
孩子的媽媽說,兩口子都是警察,經常會利用一些機會對孩子進行普法教育、增強孩子的責任感!然而,在我們身邊,不少家長的做法與此不同,認為孩子與「責任」二字不沾邊,不管犯了什麼錯,一句「他還是個孩子」似乎就能開脫。
其實,孩子雖小,也要學著承擔責任了。上周末的語音討論,我就和大家聊了這個話題,用戶踴躍留言。今天您就和我一起看一下,大家對這件事都有啥觀點?對於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來說,應該學著承擔哪些責任呢?
父母是警察,兒子生日蛋糕上寫的是……
14歲男孩的生日蛋糕走紅網路,只因為……
近日,馬鞍山市公安局官方微博「@馬鞍山公安在線」發布了一條「一個警察子女的十四歲生日」的微博,博文還配有一款特別定製的生日蛋糕的圖片。這條微博一經發出,網友紛紛點贊。
照片的拍攝者是安徽省馬鞍山市一位女民警嚴警官,她說孩子平時就喜歡看一些法律類的書籍,以前她在參加公安執法資格考試時,兒子會陪她一起看書,有時候甚至比自己看得還要認真。嚴警官說,由於兩口子都是警察,所以平時在法治教育方面,她對兒子的交流可能會看重一些,經常進行相關普法教育。
據了解,嚴警官的兒子是一名初三學生,在過14歲生日之前,父母就跟他有過一次交流,告訴他14歲具備一定的辨認和控制能力,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就要負一定的刑事責任了。
「網紅」蛋糕勾起網友相似回憶
這款「網紅」蛋糕引發了
部分網友的共同回憶,
原來,
警察的普法宣傳都是從自家孩子做起的!
《刑法》什麼的,
就是兒童讀物……
其實除了法律責任外,孩子還需要承擔其他責任,而現實生活中不少大人看到孩子犯錯了往往會說「他還是個孩子」,用一句話為孩子犯下的錯誤開脫。如果長此以往,孩子責任感缺失,後果可是很嚴重的呢!
沒有責任感的孩子,會長成啥樣?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溺愛,缺乏責任感的培養,會長成啥樣呢?據媒體報道,22歲的哈爾濱男孩晨宇(化名),18歲時出國留學2年敗光200萬元卻連預科都沒畢業;回國後到大專院校求學,不到 兩個月就棄學回家;與游戲為伴,僅剩的交流就是向家人要錢。
據報道,因為父母離異,晨宇從小和奶奶一起生活,一直處在被溺愛的環境中。留學回到家後也只會窩在房間玩電腦游戲。到現在22歲還要奶奶給喂飯,幾乎失去了生活能力。當然,這則新聞報道的是一個極端案例,但是如果孩子從小就沒人教他負責任,長期處在極度寬松、溺愛的環境中,極有可能長成所謂的「巨嬰」。沒有責任感的孩子,會長成啥樣呢?
以自我為中心
波波是個活潑聰明,反應靈敏的孩子。可有些時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玩積木的時候要挑選自己喜歡的,站隊的時候自己要當第一,游戲時要別人聽他的指揮,要不他就在別人游戲時橫沖直撞去搗亂,經常有小朋友來告他的狀。
像波波這樣的小孩子,就是比較缺乏責任感的孩子。缺乏責任感往往會使得孩子變得自私貪婪,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不會想「應該」、「不應該」,他只會想我要怎樣,就一定要怎樣,不願考慮別人的感受。
推卸逃避責任
這一類的孩子在學校表現會比較突出,例如老師布置的任務沒能完成便將責任推卸給別人。比如,老師讓帶一件東西來學校,結果忘了帶的孩子問其原因便說:「爸爸沒給我准備,媽媽忘了給我拿」,而不會想到是自己的責任。
久而久之,長大後也是順理成章地把過錯推給別人,不能認清和承認自己的問題。
缺乏自理能力
孩子不會主動收拾自己的物品,玩具、學慣用品隨處亂放,找不到時便大喊大叫,甚至哭鬧,吃剩的食物殘渣不肯自己收拾干凈等等。
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往往會遇事無法自己處理,工作、生活一團糟。
這些責任,一定要早點教給孩子承擔
很多家長都喜歡說一句話,「不管多大,始終都是孩子」。正是這樣的心態,培養出了不少「熊孩子」,他們四處破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為了讓孩子能夠主動承擔,日後成為家庭和社會的樑柱,以下這6個責任一定要教會他!
法律責任——法律是不可觸碰的底線
從2017年秋季新學期開始,我國在小學和初中分別編寫了法治教育專冊教材,內容以憲法教育為核心,系統強化法治教育。教材將憲法的規定與生活中常見的社會事務結合起來,從學生的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對憲法地位和憲法精神的理解和認同,從而真正從內心認同法治,樹立法治信仰。
孩子除了在學校接受法治教育,回到家裡,家長也可以帶著孩子通過一些電視劇、法律節目給他們增長法律知識。法律是我們一切行為的基本准則,告訴孩子什麼年紀該負什麼樣的法律責任,讓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基本的認知,懂法才能遵守法律。
家庭責任——做家務必不可少
很多小學已經將家務勞動課作為必修課程,鼓勵孩子幫助家長多做家務。同時也會組織大家對學校進行定時清掃,培養大家熱愛勞動的意識。
用戶@Cathy就留言說:「共建一個溫馨的家是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孩子也不能排除在外,責任感的培養不能因年齡而忽視。」生活自理能力是培養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的重要內容。簡單的家務已不是困難的事了,讓孩子吃飯後將自己的碗筷清洗干凈,周末把自己的房間打掃一下,平時幫父母做些簡單的家務,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服務意識與勞動觀念,不僅使他們在日後的生活中離開父母也可以生活,更能培養他們的耐心和做事認真的態度。
學習責任——自主學習才是王道
最近「陪娃寫作業」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陪娃寫作業經常是孩子作業沒寫好,家長被氣得夠嗆。父母長期的陪伴學習看似是對孩子負責任的表現,但是這樣陪伴出來的孩子往往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容易形成一種依賴的習慣。
此外,有父母在旁邊監督和陪伴的學習也會讓孩子感覺學習不是自己的事情,是給父母學的。在學習上,越早學會獨立自主孩子越早受益,所以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有一個目標和計劃,更有利於他的成長。
生活責任——自己的事學會自己做
用戶@張芪苓和@褪色的記憶認為:「應該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六歲左右的孩子,就應該要自己穿衣服、刷牙,做完作業學著把學慣用品收好。」孩子總有離開父母的一天,總要學會自己長大。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學會收拾自己的書包,自己學會扎頭發等等。隨著年齡的增大,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要教給他自己做。
自護的責任——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這樣的「小社會」必然要學著與其他人相處,當孩子被其他人欺負的時候,一定要先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公正、客觀地幫助孩子分析,並且告訴孩子如果再遇到類似情況該怎樣自我保護。
要告訴他不欺負人,尤其是不能夠欺負比自己弱的人,如果別人欺負你,你就要保護自己,不要受到傷害。這里不是教育孩子打回去,而是希望孩子變得更加沉著,要有勇氣去處理。
擔當的責任——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
自己犯的錯誤要自己承擔,比如踢足球把鄰居家的玻璃打碎了,這時候父母不要及時出面為孩子擋事,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向鄰居承認錯誤,認真聽取鄰居的教導,這樣下次他就會注意了,類似的問題就不會輕易發生了。
用戶@人保小羊就建議:「孩子弄壞了別人的東西,應該由他自己道歉。賠不起由父母賠,不過要孩子寫欠條,通過幫助父母做些額外的家務來還錢。」這樣的做法更利於培養孩子的擔當和責任心,自己犯的錯誤要自己解決,而不是一味地依賴家長。
⑹ 給孩子買個生日蛋糕,老公各種罵,心裡好難受
2016-11-28
等他不冒火的時候跟他說;兒子的生日是媽媽最偉大的日,為了記念一下,也是為了讓兒子開心一下你為啥就接受不了呢?那以後我們這家人都別過生好不好?讓他無地自容。
追問 : 是啊,謝謝你,,,
⑺ 「最委屈」生日火了,爸爸的蛋糕成「最大」亮點,兒子邊哭邊許願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們往往都會在孩子生日的那,給孩子製造驚喜,他們會盡量滿足孩子的心願。
然而,如今有很多「調皮」的父母卻選擇在孩子生日的那天整蠱孩子,且將整蠱孩子的視頻上傳到網上博得大家一笑。
前段時間有個寶爸在孩子生日當天整蠱孩子的視頻在在網上火了起來,從視頻中我們可以看見,孩子頭戴生日皇冠滿懷期待的坐在桌子前。
在他面前,所謂的「生日蛋糕」只是一個空盒子,似乎是為了讓孩子的「生日蛋糕」看起來更逼真一些,寶爸還在這個空盒子上插了一根正在燃燒著的生日蠟燭。
面對這樣的生日驚喜,孩子哭得稀里嘩啦的,的確達到了寶爸想要的效果。
而最後,堅強的孩子面對這非同一般的「生日蛋糕」還是許下了自己的生日願望: 希望來年的生日可以有真的蛋糕。
不得不說這個特殊的「生日蛋糕」絕對是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許會是他這輩子過過的最特殊的生日。
時至今日,大部分的父母還是保留著給孩子過生日的習慣,可也有一部分的父母認為生日沒有必要每年都過,不僅沒有意義還費時費力。
這些父母可能不明白,其實生日的儀式感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除了生日當天,在平常的生活中,父母也應為孩子製造出更多的儀式感來。
1、讓孩子有更高的幸福度
拿孩子過生日這件事來舉例,如果在孩子生日當天父母選擇像普通日子一樣度過,孩子就會產生父母對自己不重視的感覺。
但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生日當天,精心地為孩子准備,不管最後的效果好不好,孩子都能夠從中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是在意的,從而能夠獲取到更高的幸福度。
2、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所謂儀式感就是要在特定時間去做特定事,而為了將這件事做好,則需要我們對其投入更多的專注。
如若孩子能夠長期生活在充滿儀式感的生活中,對孩子的專注力的提升會有著不小的幫助。
1、認真對待每一個節日
如今有很多人在過節日時,往往不會再用心的去准備節日所需要的東西,對於很多節日也就是走走過場。
如果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儀式感,在每一個節日到來之前,一定要帶著孩子親自去准備節日所需要的東西,以此增加節日的意義。
2、讓儀式感充滿生活
在看日劇、日漫時我們會發現,在日本文化中吃飯前總是要說一句「我要開動了」,其實這就是一種儀式感。
父母可以將類似的儀式加入到生活中,如起床後睡覺前說早安晚安、每周固定舉行家庭活動等。
在兒童文學作品《小王子》中說: 因為有儀式感,所以特定的日子和其他普通的日子會有不同,所以特定的時刻和其他普通的時刻會有所區別。
父母需要清楚的是,精心為孩子准備生日,雖然可能會讓我們身體、精神感到勞累,但對於孩子能夠從中得到的好處來說,真的非常值得我們去這樣做。